老中医罗元恺医疗经验

合集下载

罗元恺治疗不孕不育案三例

罗元恺治疗不孕不育案三例

罗元恺治疗不孕不育案三例例1:李某,女,29岁,1977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婚后3年,同居未孕。

月经15岁初潮,周期或先或后,淋漓不畅,经行下腹剧痛,经量多,色暗,有血块,块下则痛减。

痛甚时伴呕吐,冷汗,头晕,肢冷,不能坚持工作。

经前数天则乳房胀痛,烦躁。

末次月经4月23日。

舌黯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略数。

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子宫前倾屈,略小,质中,活动正常,双侧附件正常。

配偶精液检查正常。

诊断:(1)月经先后不定期;(2)痛经;(3)不孕症。

辨证:气滞血瘀,兼肝郁肾虚。

治法:先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继而疏肝补肾,调经助孕。

处方:蒲黄、五灵脂各10克,益母草、山楂肉、白芍各15克,丹参20克,乌药12克。

每日1剂。

1978年1月11日二诊:服药后痛经减轻。

因公务外出,停治半年,痛经如故。

上次月经1977年12月20日来潮,持续11天方净,本月3日又来经,量多,有血块,5天净。

现头晕,纳差,腰酸。

舌淡红,苔薄白微黄,脉细弱略数,尺脉尤弱。

经后血海空虚,以补肾健脾为主,佐以行气活血。

处方:菟丝子12克,桑寄生25克,熟地20克,续断、党参各15克,茯苓25克,山楂12克,香附、乌药各10克。

嘱每日1剂,服至经前1周。

1978年2月1日三诊:月经将潮,下腹隐痛,乳房胀,舌淡红,脉弦细滑。

经前气血壅盛。

宜活血行气通经。

处方:蒲黄6克,五灵脂、艾叶各10克,香附、乌药、当归各12克,川芎、甘草各6克。

每日1剂,服4剂。

1978年2月5日四诊:服药后月经来潮,痛经明显减轻,经量中等。

来经2小时取子宫内膜检查,病理报告为“分泌期子宫内膜”。

经后腰酸,小腹隐痛,胃纳一般,二便调。

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

因月经适净,胞脉、血海空虚,宜补肾填精,精充血旺,遂能摄精成孕。

处方:菟丝子15克,黄精25克,金樱子、桑寄生各30克,女贞子、白芍各15克,甘草6克,益母草12克。

每日1剂,服10剂。

1978年3月18日五诊:停经47天,头晕,纳差,恶心欲呕,胃脘胀。

从橘荔散结丸浅析罗元恺教授治疗子宫肌瘤经验

从橘荔散结丸浅析罗元恺教授治疗子宫肌瘤经验
1 2 1
(1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广东 广州 510405 ;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 : 橘 荔散结丸由罗元恺教授创制 , 具有活血化 瘀 、 燥湿 化痰 、 软坚散结兼 益气养血 之功 , 主 要用于 治疗 子宫肌瘤 , 疗效 确切 。罗 元恺认为 [ 1] 子宫 肌瘤的 形成与 气滞血 瘀 、 痰 凝和正 气不足 有关 , 治宜攻 补兼施 , 强 调经 期与平时治疗用药不同 。 本文分析了橘荔散结丸组方思路 , 并从该药对子宫肌瘤患者 NK 细胞活性 的恢复 、 机体 免疫功能的提高以及对子宫肌层及瘤体组织雌 ( ER ) 、 孕激素受体 ( PR ) 、 孕激素受体基因 ( PRmRNA ) 表达 影响的 角度探究其作用机理 。 关键词 : 橘 荔散结丸 ; 子宫肌瘤 ; 罗元恺 中图分类号 : R285.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7717( 2008) 01- 0236- 03
The Experience o f Prof LUO Yuan- ka i in the T reatm ent of H ysteromyom a w ith Julisanjie Bo lus
L I K un y in1, GUAN Y ong g e2, WANG H u i y ing1
(1 . Th e F irst A ff iliated H ospital of Gu angzhou U n iversity of Ch inese M ed icine, G uangzhou 510405, G uangdong, Ch ina; 2 . G uangzh ou U n ivers ity of Ch in eseM ed icine, G u angzhou 510405 , G uangdong, Ch ina)

罗元恺经验方

罗元恺经验方

罗元恺经验方一、滋肾育胎丸组成:菟丝子、川断、阿胶、桑寄生、党参、白术、吉林参、杜仲、巴戟、熟地、首乌、鹿角霜、杞子、艾叶、砂仁。

功能:补肾健脾,养血培元,固气安胎。

主治: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和滑胎(习惯性流产)。

症见孕后腰酸,小腹下坠,绵绵作痛,或阴道少量下血,色淡或淡黯,质稀。

或屡孕屡堕者。

全身症状可见口淡,纳差,头晕耳鸣,夜尿频多,面部黯斑或眼眶黯黑,舌淡或淡黯,苔白,脉细滑或沉细略滑,尺脉较弱。

用法:炼蜜为丸。

每服6克,每日3次。

淡盐水送服为宜。

胎漏、胎动不安者,服药至孕3个月左右。

滑胎者,孕前服药3~6个月,预为调治,孕后继续用药3~4个月,以防再次流产。

用药期间忌服生苡仁、绿豆、萝卜。

孕后宜卧床静养,勿房事,避免劳累。

方解: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病机,主要关乎肾脾、冲任、气血。

“胞脉系于肾”,“肾以载胎”,“肾旺自能荫胎也”。

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耗损,房劳、堕胎,肾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为流产之主要因素。

而脾虚气血不足,胎失所养,也是流产的病机之一。

本方以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杜仲、巴戟补肾固冲;人参、党参、白术补气健脾;熟地、枸杞、首乌滋阴养血;阿胶、艾叶、鹿角霜固冲任止血;砂仁理气调中。

其中菟丝子其性平而味甘辛,能平补肾阴肾阳,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为安胎首选药物。

配人参和党参之补气健脾,益气生血,肾脾合治,先天与后天并重,故能巩固胎元。

辨证要点:证属肾虚或肾脾两虚。

以腰酸,小腹下坠、隐痛,或阴道少量下血,色淡,头晕,口淡等为主症。

无实热之证候表现。

按语:本方是罗氏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验方。

1981年通过专家鉴定,由广州中药一厂生产。

1983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

对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对肾虚型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等也有良效。

二、田七痛经胶囊组成:田七末、醋炒五灵脂、蒲黄、川芎、延胡索、广木香、小茴香、大梅片。

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温通止痛。

张玉珍罗元恺教授调经、助孕、安胎学术思想

张玉珍罗元恺教授调经、助孕、安胎学术思想
更年期综合征,调补肾阴阳是关键 。
病机主要在于肾阴阳的失调,可兼肝阴不足、 肝气郁结、脾气虚损、心气虚弱、心阴不足等。
肾阴虚型,临床上较常见,治宜滋肾养肝,调 和阴阳。
阴阳两虚型,多为阴损及阳,或素体气虚、阳 虚,绝经期阳损及阴。以绝经后妇女较多见。 治宜温阳壮水,调补脾肾。
调经 痛经多因于瘀,治宜活血化瘀兼软坚散结。
导师 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组成员 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
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五版教材《中医妇科学》 以及《实用中医妇科学》等6部专著
建国后第一代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以自身的 成就带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擅长内、妇、儿科,尤精 于妇科 。注重补肾与活血两大治法,充分发挥中 医药在调经、助孕、安胎以及消癥散结方面的特 色与优势
指导学科进行了免疫性流产与不孕等临床与实 验研究, “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 获得省、部级多项奖。其成果方“助孕1号方” (即益肾活血丸)“助孕3号方”(即助孕丸) 至今临床常用。
小结
罗元恺教授善用补肾法和活血化瘀法,抓住“肾主 生殖”的生理特点确定肾虚是导致虚证月经病、妊 娠病、不孕症的关键病机 ,确立以补肾法为主以调 经、助孕、安胎的学术思想,进行临床研究及实验 室机理探讨,取得了多项成果,培养学术继承人和 专科专病人才,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 理论和实践的整体水平。经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与奋 斗,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 科。
助孕 气滞血瘀不孕,治以活血化瘀或兼行气散结 。
本证型之不孕,多属西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慢性盆腔炎、输卵管不通、子宫肌瘤等症。
寒凝致瘀,须温经散寒以化瘀,用少腹逐瘀汤 为主。

中医妇科名家罗元恺临证精华

中医妇科名家罗元恺临证精华

中医妇科名家罗元恺临证精华一.妇科诊法首重望诊中医之四诊以望诊为首。

《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

罗氏认为望诊在妇科至为重要,包括了对神、色、形态的观察和对经、带、恶露的辨析,是第一手的客观资料。

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能视外而知内。

有经验的医家,通过望诊可以大致了解病情。

望诊首先望神,主要观察病人的神志、眼神和精神状态。

对危急重症的诊断有较大意义。

如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者,常为大量失血之征,可见于崩漏、堕胎(不全流产)或宫外孕破裂等,救治不及则可迅速陷入厥脱之危象。

如双目无神,眼眶下陷,神志淡漠,肌肤甲错,则为气阴两亏之征,妊娠剧吐或产后发热、盆腔炎热入营血之重症皆可有此表现。

若非危重症而见表情淡漠,不欲言语者,多属阳虚,可见于绝经前后或月经前后诸症。

望面色是望诊中较主要的部分。

面部的色泽反映了脏腑气血的盛衰。

面色苍白是白而带青之色,主气血虚,常兼肝血不足或有肝风;面色白而虚浮者,主肺气虚或气虚血脱;面色萎黄主脾虚、血虚;晦黄为黄而晦暗,主脾肾两虚,尤以肾虚为主;面色红赤则为实热之象;颧红主虚热,尤以午后为甚;面色晦暗或黯斑主肾虚或脾肾两虚。

罗氏认为面颊、眼眶或额部晦暗和黯斑常见于妇科肾虚证。

晦暗是黑褐而无华之色,属肾之本色。

肾主生殖,面色晦暗者多有生殖功能低下之痼疾。

他对晦暗或黯斑的辨析甚详,认为眼眶黯黑主肾虚,面颊黯斑主脾肾虚,下眼睑浮而晦暗则以脾虚为主。

晦暗或黯斑的程度与病情相关,证候重则晦暗或黯斑加深,病情好转则晦暗与黯斑渐消。

这种征象多见于崩漏、闭经、不孕、滑胎等病程长而缠绵难愈的患者。

此外,环口黯黑则为肾虚冲任亏损。

因任脉与督脉交会于唇口,肾之精气不足,则唇口不荣,而艰于生育。

但唇色暗又主寒凝、血瘀和心阳不振,应结合全身脉证予以鉴别。

同时,面部黯斑还需与长期日晒形成的晒斑和使用化妆品不当造成的皮肤损害相鉴别。

望舌为望诊中最重要的内容。

罗元恺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经验

罗元恺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经验

罗元恺教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经验作者简介罗元恺(1914-1995),男,汉族,原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学位委员会主席。

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首批获中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和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兼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岭南医学名家,以他为代表的岭南罗氏妇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罗元恺是全国著名中医教育家。

从事中医医疗、教学60年,曾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

1962年获省政府授予的“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

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位中医教授。

1978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中医妇科学研究生。

1991年成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学术继承人张玉珍、罗颂平在1994年出师。

诊治特点一、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罗元恺教授主编的《实用中医妇科学》首次把多囊性卵巢综合征(PCOS)作为妇科杂病章之一节,确定了此病在中医妇科疾病中的重要性。

当时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据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不孕,并可伴有多毛,体重增加等表现,检查指标以LH/FSH比值大于3,高雄激素为特征,影像指标为双侧卵巢增大。

罗老认为其中医病机主要是肾、肝、脾三脏失调,病因有禀赋不足、情志不畅、饮食偏嗜等,导致肾虚、痰湿、气郁、血瘀夹杂而见,治法以补肾、健脾为本,祛痰、行气、化瘀为标。

具体运用时,需考虑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生育要求,以月经后期、闭经为主诉者,当以调经为先;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症者,应以止血为首务;有生育要求者,须在调经的基础上促进排卵,以助受孕。

施治之时,又需兼顾月经周期,因势利导,顺而施之,方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辨证分型1.肾虚型:禀赋不足,肾气不盛,天癸不能按期而至,冲任不充,胞宫不能定期藏泻,月事不行或行而失其常度。

罗氏妇科诊治不孕不育症经验

罗氏妇科诊治不孕不育症经验

罗氏妇科诊治不孕不育症经验今天和大家分享由罗颂平教授和张玉珍教授撰写的罗元恺教授论治不孕不育症学术经验。

罗元恺简介岭南罗氏妇科第二代传人,既得家传,亦接受系统的中医院校教育。

1935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49年担任该校校长,兼广东中医院院长,其后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副院长,擅长内、妇、儿科,精于妇科,是首批获中医妇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首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组成员,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继承人罗颂平、张玉珍1994年获出师证书。

主编《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

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学说,从其经验方研发两个中药新药。

是中医妇科学泰斗。

罗元恺教授与罗颂平、张玉珍学术精华1.突出肾主生殖2.不孕必须夫妇双方诊治3.强调医无定方4.结合辨病辨证5.种子首重调经6.安胎尤重肾脾7.指导心理调摄8.注意生活因素临床经验 1.肾虚型不孕治宜调补肾阴肾阳。

经后期以养血益阴为主,可用佛手散(当归、川芎)合左归饮(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炙甘草、茯苓)加减。

排卵期前,加党参、仙灵脾、菟丝子、巴戟天、附子等助阳之品,以促进排卵。

若黄体不健者,可加入菟丝子、大枣、肉苁蓉之类。

罗老认为:肾虚不孕可分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肾阳虚以右归丸加仙灵脾、艾叶肾阴虚以左归饮加女贞子、金樱子、桑寄生、地骨皮之类肾阴阳两虚,宜阴阳双补。

对于无排卵者,用罗老自拟促排卵汤。

2.肝郁型不孕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养血,可用《傅青主女科》开郁种玉汤去天花粉,加郁金、合欢花、白芍、女贞子等。

罗老对疏肝调经诸方较为推崇傅氏定经汤,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自己经验拟出加味定经汤丸。

此方有补肾、健脾、疏肝、调经种子之功,用治月经不调、先后无定期,或持续不净以致难于受孕者。

3.气滞血瘀型不孕本型治宜活血化瘀或兼行气散结。

寒凝致瘀者,可用少腹逐瘀汤为主郁热者宜清热以散瘀,可用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去白术加桃仁、丹参、青皮、郁金等。

【罗元恺:罗氏妇科名方-崩漏3方】

【罗元恺:罗氏妇科名方-崩漏3方】

【罗元恺:罗氏妇科名方-崩漏3方】二稔汤罗元恺教授治疗崩漏经验方之一。

用治崩漏出血较多的阶段。

乃"塞流"之法。

组成:岗稔根30-50g,地稔根30g,续断15g,制首乌30g,党参20-30g,白术15-20g,熟地15-20g,棕榈炭10-15g,炙甘草9-15g,桑寄生15-30g,赤石脂20g特色:益气摄血,补肾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肾两虚之崩漏出血较多阶段。

方解:岗稔根、地稔根为岭南草药,岗稔根性味甘、涩、平,长于固涩止血,并有滋养之功;地稔根性味酸、甘、平,长于补血止血,两药相伍,共奏补肾健脾,益气摄血之功,续断补肝肾而止崩,兼有壮筋骨的功效,能兼治腰膝酸疼。

熟地滋肾养血,遵傅青主"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之旨。

党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脾气健则统摄有权,血之生化有源。

棕榈炭、赤石脂能敛涩止血,以收塞流之效。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滋阴固气汤罗元恺教授治疗崩漏经验方之二。

用治崩漏出血已减缓,仍未止血者。

即"澄源"阶段。

组成:熟地20g,续断15g,菟丝子20g,制何首乌30g,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5g,岗稔子30g,阿胶12g(烊化),牡蛎30g,山萸肉15g,炙甘草10g特色:滋养肝肾,健脾固摄。

主治:崩漏出血减少,仍漏下不止者。

方解:出血缓减后,应着重对因治疗,即所谓"澄源"。

本方用熟地、续断、菟丝子、山萸肉以滋养肝肾,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以补气健脾,首乌、岗稔子、阿胶以养血涩血,牡蛎以镇摄收敛。

全方兼顾肾、肝、脾、气、血,以恢复整体之功能,巩固疗效。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补肾调经汤罗元恺教授治疗崩漏经验方之三。

用治崩漏出血已止,身体未复,需要建立月经周期,以防反复发作。

即"复旧"阶段。

组成:熟地20g,菟丝子25g,续断15g, 党参20-25g,炙甘草10g,白术15g, 制何首乌30g,枸杞子15g,金樱子20g,桑寄生25g,黄精25g,鹿角霜15g特色:补肾健脾,养血调冲主治:出血停止后,需恢复阴阳气血的平衡,建立月经周期,促使按期排卵。

岭南名医罗元恺,有一方专治内膜异位症

岭南名医罗元恺,有一方专治内膜异位症

岭南名医罗元恺,有一方专治内膜异位症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中医前辈—罗元凯教授。

罗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名老中医,也是著名中医学府广州中医学院的创始人,他临床擅长内、儿、妇科,尤精于妇科。

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罗元凯教授认为气血瘀积是内异症的关键病机,治法上强调以活血化瘀为主,兼行气止痛,,软坚散结,他自创了罗氏内异方,在治疗内异症上的效果确切。

罗氏内异方
【组方】益母草、牡蛎、土鱉虫、桃仁、延胡索、海藻、乌梅、乌药、川芎、浙母、山楂、丹参、蒲黄、五灵脂。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用于瘀血阻络、气血滞涩之子官内膜异位症。

罗氏内异方方中,益母草、桃红、土鳖虫、川芎等活血祛瘀,延胡索台乌理气止痛,牡蛎、海藻等软坚散结,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乌梅酸收,反佐以防上药过于走散,且有止血止痛作用,对于伴月经不调,如量多、经期长及痛经者亦有治疗作用。

罗元恺教授论治不孕不育症学术经验介绍

罗元恺教授论治不孕不育症学术经验介绍

罗元恺教授论治不孕不育症学术经验介绍罗元恺教授论治不孕不育症学术经验介绍张玉珍发表于 2003年10月07日 @ 00:00:00 CST张玉珍罗颂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广东广州510405)原载于《新中医》2002年第4期罗元恺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从事医疗、教学、科研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精于妇科,善治不孕不育症。

1 学术精华1.1 突出肾主生殖罗教授认为妊娠与肾气和冲任二脉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妊娠之机理,主要在于男女肾气的盛实,使男精女血(卵子)得到有机的结合。

并认为中医学所说的肾,包括男女生殖系统的物质功能和与之有关的神经-体液系统的功能[1]。

关于生殖之精和天癸的概念,《灵枢·决气》谓:“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罗教授对此进行了现代含义的阐述:“神,是物质中所含之生机。

精,有男与女单一之精;有男女相结合之精,即受精卵,由受精卵发展而成为具有形体的胎儿。

”“肾藏精,主生殖,天癸是体内的一种微量体液,男女皆有,直接与性生殖有关,相当于垂体或性腺之内分泌素”[2]。

罗教授继承了《内经》关于生命起源的经典理论,井结合现代科学把《内经》中抽象的“神”、“精”、“天癸”具体化,较早地沟通了中西医对受孕机理、生命起源的认识。

80年代初,罗教授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深入地论述肾主生殖的学术思想,创造性地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理论,对学术界影响颇大。

1.2 不孕必须夫妇双方诊治人类的生殖首先关系夫妇双方生理功能,还关系到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

罗教授指出:“不孕不育,与夫妇双方都会有关系。

《格致余论》'男不可为父,得阳道之亏者也;妇不可为母,得**之塞者也’,概括了不孕与夫妇双方有关。

……因此,对不孕不育症必须夫妇双方进行检查,明确原因所在,结合临床辨病辨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治”[3]。

今日华佗——名老中医罗元恺教授业医从教五十年

今日华佗——名老中医罗元恺教授业医从教五十年

留该 校 附 属 广
日寇 侵

,
与 部 分 教 职工 组 成 临 时 领 导 小

东 中 医 院执 医
,
一 九 三 八 年 十月
,
坚持 办 学 二

广 州 解放 当 天

仍 在 授
犯 广 州 国难 当头 他尽 力疏 散 全 部 病人 安
全 转移
, ,
以实 际 行 动 迎 接 新 生 政 权
沦 陷 前 夜 才 返 家 乡 为 民诊 病
,
不 辞 劳苦 日以 继 夜 励 精 图 治 迅 速把 校 院 从 瓦 砾 堆 中恢 复 起 来
教 授 被 任 命 为 副校 长
,

罗 教 授 医 德高 尚 儿 各科 的诊 治
,

博通 内
,





一 九五 三 年
,
中 罗
而 偏 重 于 内科
尤 其 擅长 温 热 病
,
医 专 科 学校 改 为广 东 省中 医进 修 学校
同年
,
大规 模
增 添设 备
,
成 为 我 国维 持 最 久
又 被卫 生 部
设 备 较 完 善 的一 间 中 医 专 科 学校 国 民 党 政 府一 向 排斥 中 医 教育 于 教育 系 统 之 外 的
任 命为 广 州 中 医 学 院 学 位 评 议 委 员 会 主 席
一 九八 二 年
,
被卫 生 部 聘 为 高等 医 药

年 代一 去不 复返 了 一九 五 一 年 罗 教 授 又

,
院 校 中 医 专业 教 材 编 审委 员 会 委 员 及

罗元恺教授临证望诊之经验述要

罗元恺教授临证望诊之经验述要





坛, 1 9 8 8 , 3 ( 4 ): 2 3 _ 2 4 .
[ 9] 广 州 中 医学 院 .什 么 是 祖 国 医 学 理 论 的 核 心 — — 祖 国 医 学
罗元恺 .祖国医学 的阴 阳五 行学说一 中医理论 研究 资料 第

理论核心 问题座谈纪要 [ J ] .广东 中医, 1 9 6 3, 8 ( 3 ) : 1 . 8 .
1 9 6 3 , 8 ( 4) : 3 - 4 .
[ 1 5 ] 徐 升 阳 .中医 理 论 核 心 争 论 中若 干 问 题 之 管 见 『 J ] .广 东 医
学( 祖 国医 学 版 ) , 1 9 6 3 , ( 3 ) : 1 . 3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t h o r :L U O S o n g - p i n g, E — ma i l : s o n g p i n g l u o @h o t ma i L c o m
【 A b s t r a c t 】 P r o f . L U O Y u a n — k a i ,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i f g u r e o f t h e S c h o o l o f L i n g n a n L u o ’ s G y n e c o l o g y
孕、 安胎。罗元 恺教授诊病之时 , 首重 望诊 , 并总结 了妇科 望诊 的特征 和规 律 ; 其一是 从神 态 、 面色 的变化发现重证 , 方可及时救治 ; 其二是从舌象辨脏 腑之虚 实寒热 , 尤 以淡黯 舌辨 肾气 虚损 , 与紫黯 舌之血瘀证鉴别 : 其 三是通过辨形体特征 、 辨月经 、 带下来分析妇科疾病 的证候 。

【名医】罗元恺积累了几十年的妇科望诊经验

【名医】罗元恺积累了几十年的妇科望诊经验

【名医】罗元恺积累了几十年的妇科望诊经验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望而知之谓之神”。

罗元恺教授积几十年之经验,根据妇科特点,对望诊有独到的经验。

认为望诊在妇科至为重要,较切诊更为客观。

望诊主要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和望月经、带下、乳汁、恶露等变化,可测知病情。

1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望神的重点在于眼神、表情和动态。

在妇科急、重症中望神尤为重要。

若病人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失灵,要考虑为血崩、流产不全或宫外孕等大出血类的急症,并注意晕厥与休克。

若病人双目无神、眼眶凹陷,表情淡漠,肌肤干燥,大肉已脱者,常是气阴两伤的重症。

在望神中,神志尤为重要。

2望面色观察病人面部的颜色与光泽,可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

气虚血虚或肾虚生殖功能不正常等妇科病都可有面色的改变。

1 㿠白。

一般提示病在肺。

在妇科多为气虚、血脱。

长期失血如崩漏、月经过多者常见面色㿠白无华。

2 苍白。

是白中带青的面色。

乃气血俱虚兼有肝风之象。

可见于失血后的头晕、头痛,或经行头痛。

3 萎黄。

是面色淡黄,枯槁无光泽。

多为脾虚、血虚。

可见于月经过多、闭经、漏下或孕期产后失血过多,或胎萎不长。

4 红赤。

多为实热。

可见于实热导致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产后发热或急性盆腔炎。

5 颧红。

为阴虚火旺之候。

如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者,是绝经前后肾阴阳失调 , 阴虚阳浮的表现。

6 晦黯。

罗教授认为妇女之面呈晦黯,常见于生殖功能不正常的慢性病。

面色晦黯或兼有面斑为脾肾两虚尤以肾虚为主。

不论阳虚或阴虚都可见晦黯无华之象。

须结合出现的部位来辨证。

若眼眶黯黑,上下眼眶均黯黑者,多为肾虚;下眼眶黑者脾虚为多。

面颊黯黑,常有面斑,多属脾肾虚。

上述黯晦面色及眼眶黑,多见于不孕症、滑胎、闭经、月经过少、崩漏或早衰者。

常可因病情进展、加重而黯晦加深、范围加大;病情好转或治愈,黯斑可渐退。

例如罗教授曾治一妇人,邓某,崩漏2年,面色晦黯,眼眶黯黑,颊部黑斑明显,舌色淡黯。

罗元恺教授论治崩漏病

罗元恺教授论治崩漏病

罗元恺教授论治崩漏病罗元恺教授是已故全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教育家。

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60年,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

勤于著述,建树良多。

也是现代岭南妇科名医。

在他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中既有中医学的普遍性学术精华,又融合了岭南温病学派的显著性学术特色,在岭南妇科中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现仅从他论治崩漏病中总结学习他的特色经验。

1 阴虚气虚是致病之本崩漏是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净之谓,是妇科常见的危、急、疑、难病症。

关于崩漏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别论》中云:“阴虚阳搏谓之崩”。

罗教授认为所谓阴虚阳搏,应理解为肾阴虚损,阴不维阳,……虚是本,亢是标,指出阴阳二气失于平衡之机理。

阴损可致阳亢,阳亢又可耗阴。

因下血过多,热随血去,气随血泄,可致血虚和气虚。

并提出了“肾阴虚、脾气虚往往是致病之本”的创新观点。

这与历代医家各自着重认为“气虚统摄无权”、“血热迫血妄行”、“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或“阳不摄阴”为崩漏的主要病因病机迥然不同,比《素问》提出的“阴虚阳搏”更具体全面。

彭胜权教授主编《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一书中韩氏对岭南人群体质构成的特点认为“以阴虚质、湿热质为主,气虚质常见,挟痰湿之象明显。

这些特色的形成,除了与先天因素有关外,与后天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对我们深刻理解罗教授的学术观点颇有裨益,因为辨体质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或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医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治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指出:“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

”岭南人多阴虚、气虚的体质特点容易导致阴虚阳亢、冲任不固和脾气虚不能统血的崩漏。

而崩漏长期失血伤阴耗气,又加重病情反复,形成因果相干的恶性循环。

罗教授继承传统理论,尤其重视他所在的岭南地区的“临床情况分析”,认为“肾阴虚、脾气虚往往是致病之本,血热、血瘀亦可为诱发本病的一种因素”。

罗元恺临床惯用秘验方

罗元恺临床惯用秘验方

罗元恺临床惯用秘验方罗元恺(1914—1995),中医妇科学家。

广东省南海市人。

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以儒通医。

幼承庭训,于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并与同学组成克明医学研究会,出版《克明医刊》。

193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任该校校长,兼任广东中医院院长及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

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先后任金匮教研组、妇儿科教研组及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议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从医执教50余年,长于内科、儿科、妇科,尤精于妇科。

创制的“促排卵汤”、“滋肾育胎丸”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

为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有:《点注妇人规》、《罗元恺医著选》等,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一、第二版和《中医妇科学》第五版,《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等。

参加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分册》。

1.盆腔炎惯用方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盆腔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因受病菌或病毒的感染而引致的炎症。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型。

(1)急性盆腔炎惯用方:临床常表现为下焦热毒证,其证候为壮热,恶寒,下腹剧痛拒按,头痛,口干口苦,烦渴,有时自觉小腹灼热,肛门坠胀不适,小便黄赤、尿频尿数、涩痛,大便秘结,带下增多且色黄质稠而臭秽,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当清热解毒,行气化瘀。

处方组成:蒿蒲解毒汤。

青蒿(后下)12克,蒲公英30克,白薇、丹参各20克,丹皮13克,赤芍16克,黄柏12克,桃仁15克,连翘20克,青皮、川楝子各10克。

每日1~2剂,复渣再煎,多次分服。

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后下)12克;恶心呕吐不欲食者,加鲜竹茹15克,藿香10克;小便刺痛者,加六一散20克;少腹痈结已成者,加败酱草30克,紫花地丁15克;如神昏谵语,四肢厥逆者,当急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救治,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抢救。

分享名医罗元恺治疗子宫肌瘤传世经方-橘核散结丸

分享名医罗元恺治疗子宫肌瘤传世经方-橘核散结丸

分享名医罗元恺治疗子宫肌瘤传世经方-橘核散结丸
经方:橘核散结丸
组方:橘核、荔枝核、川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稔根、莪术、制首乌、党参、生牡蛎、风栗壳、益母草;
适用人群:B超检查(在月经后3-7日进行),子宫前后径增宽(经产妇子宫前后径5cm,未产妇子宫前后径4.5cm以上),宫内见光斑光团;妇科检查(在月经后3-7日进行)子宫质硬,表面欠光滑,增大程度为妊娠6-10周,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者。

本方出处:出自岭南妇科代表人,近代中医妇科学学科的奠基人,名老中医罗元恺的著作《罗元恺妇科经验集》;为罗元恺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制订的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方。

临床应用40多年来疗效确切。

他从1975年开始就设立子宫肌瘤专科门诊,开展橘荔散结丸临床观察。

三年间对150例子宫肌瘤病例的系统观察治疗及本药药理研究、治疗前后血清NK细胞活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取得一定疗效后创制。

此方具有行气散结,软坚敛涩,益气活血的功效;
用法:每日3次;月经干净3日开始服,月经前3~5日停药,以3个月为1个疗程;若体质偏热者或兼热象者以淡盐水送服。

方解:方中荔枝核、橘核、风栗壳、小茴香、川楝子、乌药理气散结,止痛消癥;
莪术行气破血,攻逐积滞;海藻、生牡蛎软坚散结;党参补气益血健脾;续断补肾舒筋;
制首乌、岗稔根补血止血,对子宫肌瘤兼有阴道出血过多的患者,能减少其月经量;
益母草活血调经,行血散瘀,能明显增强子宫肌的收缩力和紧张性。

总观全方,能攻能守,寓补于攻,寄消于散,起到行气散结,软坚敛涩,益气活血的功效。

温馨提示:文中分享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在临床医生指导下,
辩证施治。

【罗元恺】安胎的思路与方法

【罗元恺】安胎的思路与方法

【罗元恺】安胎的思路与方法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代表医家罗元恺教授从医 60 年,临证经验丰富,擅长于调经、助孕、安胎。

罗元恺教授提出:“安胎之要,着重一个静字,药性宜静不宜燥,身体宜静不宜动,情绪宜静不宜躁。

”主张以静制动,在药食、情志、生活起居等方面进行调护,以达到最佳安胎效果。

本文谨就罗元恺教授诊治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的思路与方法做一阐述。

用药平和,守而不走胎漏、胎动不安以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 治疗首当及早止血。

凡辛温动血活血之品, 均非所宜, 故在出血期间,当归、川芎等均不宜用:二者虽可补血,但辛温助阳,走而不守,用之往往增加出血,不仅不能达到补血之目的, 反可加重病情。

当归“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

“芎、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 尤甚于归……散则有余 ,补则不足。

”故胎漏、胎动不安之证,川芎、当归等药,当慎之、避之。

凡欲养血以安胎者, 除桑寄生、阿胶外,制何首乌、枸杞子、黄精、熟地黄、红枣、乌豆衣等,较为适宜。

若嫌熟地黄、黄精滋腻者,可配伍少量砂仁, 则既可减少其滋腻,又可和胃安胎。

此外,还应禁用或慎用妊娠药禁所列诸药。

若确属病情所需,亦应注意剂量与疗程,中病即止。

饮食清淡,均衡营养孕妇的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 饮食不应偏嗜, 亦不宜过于辛燥刺激或生冷寒凉, 以免伤动胎气。

有些中药既可药用,又可食用,但若有犯胎之忌, 亦应避免使用,如生薏苡仁、鲜葛根等滑利、寒凉之药食, 均非所宜。

情志安和, 静养其心妊娠期应保持情志安和,精神舒畅, 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有些孕妇因担心妊娠对工作或生活的影响, 忧虑自身或胎儿的健康问题, 或由于妊娠病而引起情绪紧张,并因受到个人性格、心理特征的影响, 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

应通过亲朋好友的关怀,医生的疏导,配合适当的心理或行为治疗, 消除焦虑、抑郁、悲伤、惊恐等不良心态, 引导孕妇以恬淡安静的心境正确对待妊娠, 以愉悦的心态迎接新生命的降临。

起居有度, 静养其体妊娠期间的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尤其应避免提举或推拉重物、负重行走,以免增加腹压, 伤动胎气。

子宫肌瘤,经期量多,淋漓不尽——罗元恺教授有妙方

子宫肌瘤,经期量多,淋漓不尽——罗元恺教授有妙方

子宫肌瘤,经期量多,淋漓不尽——罗元恺教授有妙方
经方:化瘀止血软坚汤
组方:益母草岗稔根桃仁海藻川断乌梅荆芥炭生牡蛎珍珠母制首乌橘核
出处:本方出自岭南妇科代表人,近代名老中医罗元恺的著作《罗元恺妇科经验集》;罗元恺教授是1977年首位中医教授,首批中医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妇科学学科的奠基人和第一代学科带头人,也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广东省授予的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

适用人群:适用于子宫肌瘤之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

这类人群若不及时治疗,由于长期月经过多,可伴有头晕,心悸,短气,面黄肌瘦或虚浮等血虚证候,舌色暗红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沉弦,细弱。

[方解]
1.益母草、岗稔根、桃仁:活血祛瘀,养血通络,调经的同时还可以止血止痛,润肠通便;荆芥炭:收敛止血加强岗稔根止血止痛作用;可调节经期量多,淋漓不尽,痛经,闭经,血虚,便秘。

2.海藻、牡蛎、珍珠母、橘核:平肝潜阳安神定惊软坚散结,理气止痛;可改善头晕,心悸,气短,调理情志。

3.川断、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止崩漏;可改善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周身乏力的情况。

4.乌梅:酸、涩,性平。

归肝、脾、肺、大肠经,《神农本草经》描述其可去死肌,食恶肉,而囊肿、肌瘤、结节其实为体表的死肌和恶肉,乌梅可将其慢慢腐蚀加强海藻,牡蛎,橘核软坚散结的功效;另酸入肝走筋骨加强川断、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化瘀止血、软坚散结、理气止痛之功。

罗 元 恺 29

罗  元  恺 29

罗元恺滋阳固气汤治疗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中医“崩漏”范畴,罗老认为其病机多是由于脾肾不足,气血失调,冲任不固所致。

《内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说明崩漏的发生关键是阴虚,阴虚为本,阳亢为标。

因此,罗老主张崩漏在治疗上应注意补虚,或兼养阴清热,或兼祛瘀生新。

罗老依据《妇科心法要诀》:“若出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主。

”在出血量多时,重视补脾摄血,出血缓解后,着重补肾。

从而使得人体排卵期正常,月经恢复正常周期。

罗志临床治疗崩漏常用自拟之滋阴固气汤。

处方为:党参、黄芪、白术、阿胶、续断、菟丝子、何首乌、山萸肉、鹿角霜、白芍、炙甘草。

出血多者,加棕榈炭、赤石脂、益母草。

并重用参、芪、术等健稗药补气摄血,同时艾灸隐白、大敦、三阴交,共奏止血之功,血止后减轻补气健脾药物,加入枸杞子、破故纸、巴戟、仙灵脾、杜仲等温肾养血的药物。

罗老根据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阳,实为大禁”及《本草正》言当归:“气辛而动,故欲其静卉当避之”,“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

因此,主张出血期间不宜用当归、川芎,用之反而增加其出血程度,加重疾病。

何少山法宗温阳治血崩血崩,属妇科危重急症,经量暴增、潮期无止为其主要特点。

其治疗以火热论治者居多,而以温阳论治者少见。

何少山主任医师擅长妇科血症,积多年经验,主张动态辩证,认为血崩非但有虚寒型,而且在大出血后,阴损及阳,呈观虚寒症象者更为普遍。

因此,治疗宗“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予以温经壮阳、固摄冲任之法,灵活加减,收效明显。

一、温中益气摄血血脱益气,乃古人之法。

《景岳全书》说“血脱等症,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生发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升阴长,而血自归经矣”。

且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补气能助阳,气足则阳旺。

治以朝鲜参、红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饴糖等温中益气,补气摄血,振奋脾阳.生血补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罗颂平张玉珍整理编者按:罗元恺,广东南海人,1914年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副校长、顾问。

曾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本文系统介绍罗氏在学术上以脾肾为本,气血为用;温热病证,养阴保津;博学笃行,业精于专;因材施教,医教相长;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的治学风格和理论精华。

临证特色则主要介绍他对妇科诊法首重望诊,妇科用药特点,以及对崩漏、胎动、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症、盆腔炎的治疗经验。

所选录的医案及医论医话,进一步反应罗氏妇科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

入选的五首经验方是罗氏毕身医疗经验的结晶。

全文前后呼应,理技相通,文笔流畅,细读之后,定能大有收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罗元恺,男,出生于1914年阴历10月,祖籍广东南海。

其父棣华公,乃晚清儒生,以儒通医,悬壶于南海、广州等地,后参加北伐,善治热病,对温病颇有研究。

罗氏幼承庭训,诵读方书,随父侍诊,立志以医为业。

及长,乃于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5年毕业,并考取广州市中医师执照,开始其医学生涯。

他以总成绩第一留任该校附属的广东中医院医师,后兼任该校《金匮要略》课教师。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学校停办,其间曾在粤北地区行医,并开设中医讲习所。

抗战胜利后,重返母校任教,1949年就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1951年兼广东中医院院长,其后兼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

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该院进修部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批中医教授,1979~1982年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研究生工作,并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是首批获中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

1983年由卫生部任命为该院顾问。

罗元恺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

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精于妇科。

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62年和1978年均被评为“广东省名老中医”。

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

1991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

其学术继承人张玉珍、罗颂平在1994年结业出师。

第五卷585他勤于研习医经,终生致力于临床,并潜心于中医教学和科研。

在学术上受陈自明《妇人良方》、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还融合了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

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曾获1983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1986年广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指导研究生探讨“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等奖;“广东省名老中医电脑诊疗系统”获1991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指导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6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治学严谨,笔耕不辍,著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医论集》、《罗元恺女科述要》等,点注张景岳妇科专著《妇人规》,主编《实用中医妇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一、二版、《中医妇科学》第五版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分册》。

他以传播和振兴中医药为己任,善于因材施教,桃李遍布海内外。

他作为建国后第一代的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30多年来勤恳耕耘,立业树人,以自身的成就带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他培养和造就了第二、三代学科带头人,并培育了一批硕士、博士。

他的学术成就和医术在东南亚、欧美地区有较大的影响。

曾出席第二、三届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赴泰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地讲学与诊病,在国内外颇有声望。

他的生平和成就已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美国《国际名人辞典》。

学术精华一、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罗氏对《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颇有研究。

《内经》的几篇大论,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而阴阳学说更是贯穿于中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法和治法等各个环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学理论起源于古代自然哲学,以阴阳为自然界和生命变化的根本。

其后的医家对此亦多有发挥,如仲景的六经辨证、景岳的八纲辨证,均以阴阳学说为基础。

罗氏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纲领。

它不仅具有哲学的含义,还有着更为丰富的科学内涵。

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诊法、辨证和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是指导中医临证思维的总纲,是辨证论治中的两分法。

故诊病首先要分清阴阳,以定病位所在之脏腑,然后分辨表里、寒热、虚实,再根据阴阳失调的情况定出治则,通过药物配伍或针灸取穴补泻,以调摄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因此,习中医者不可不知阴阳之理。

第五卷586《内经》对生命起源和人体生理也有颇为精辟的认识。

《灵枢》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的论述,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孕育的机理。

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关女子和男子从幼年至老年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论述,以及对肾气、天癸、冲任在发育与生殖方面作用的阐述,一直被视为中医生殖生理的经典理论。

后世对肾和天癸的研究俱发源于此。

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天癸者,马玄台释为“阴精”;张景岳释为“元阴”、“元精”,并有“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的论述。

谓其量微、肉眼不可见,而作用重要,且与生殖有关。

罗氏根据前人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指出“天癸”应是与生殖有关的内分泌激素,并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认为是女性性周期调节的核心。

他曾著《论肾与生殖》、《肾气、天癸、冲任的探讨和与妇科的关系》等文阐述其观点。

在妇科学术界影响颇大。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篇。

文字虽简略,但内容包括经、带、胎、产诸疾和妇人杂病,有证有方,并且注意对病证的鉴别,对后世妇产科的发展颇有指导意义。

罗氏早年曾担任《金匮要略》课的教学,晚年也曾给广州、北京的研究生和全国妇科师资班讲授妇人病三篇,并整理《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注释》一文。

他对《金匮》条文的注释,一方面注意文字的推敲,勘正错简,不作强释;一方面参考历代注家的释义,并以临床为依据,汇入己见。

仲景的著作较注重风寒、血瘀的病机,方药多偏于温热,而条文中症状甚简略,说理也甚扼要,故常需从方测证。

如不加详析,用之不确,则有违仲景原旨。

如妊娠病篇之胶艾汤证,证候为妊娠下血而兼腹中痛。

方中用艾叶、阿胶,配川芎、当归、地黄、芍药、甘草,药性温热而行血,只适用于虚寒证之胎动不安。

故罗氏在注释中指出:“惟川芎、当归虽有补血之功,但其性辛温,走窜动血,特别体属阴虚或兼有血热者不宜用,否则足以助长其出血。

”进而提出可用寿胎丸合四君子汤加制首乌治之,以收补气固肾安胎之效。

补充了此条的内容。

又如妇人杂病篇之温经汤证,为老年崩漏而有瘀滞之证。

罗氏认为温经汤的方义为温经散寒,祛瘀止血,可作为妇女虚寒崩漏而兼有瘀滞者,不限于老年崩漏为然。

而对于老年崩漏,则应特别注意诊察有无症瘕为患,不可见血止血而忽略痼疾。

此亦为经验之谈也。

罗氏对《内经》、《金匮》的研究,为他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而后世的各家医著,也对其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脾肾为本,气血为用在妇科理论方面,罗氏较推崇张景岳、陈自明的学术观点,注重脾肾和气血。

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脾司运化,脾胃互为表里,主升降,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而女子之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故妇科疾病,当以调理脾肾气血为主。

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是现存较早的妇科专著。

对妇科病的病因较注重风冷和劳伤,认为劳伤血气,或寒气客于胞内,损伤冲任之脉,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因素。

治法常用调补气血和温经活血。

其“加减四物汤”和“良方温经汤”等流传至今,仍常用于临床。

罗氏认为,冲任损伤是导致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各种病因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冲任而致妇科疾患。

调理冲任之法,重在调理肾、肝、脾和精、气、血,而调理气血的关键,在于使气血充盈,并流动畅顺,切忌郁滞。

陈氏补血活血之法,正体现了补血而不腻滞,活血而不伤正之妙着。

第五卷587张景岳是明代医学大家。

虽不以妇科名闻于世,但其妇科专著《妇人规》是理论性较强,内容全面而系统的医籍。

他重视阴阳之理,善用温补,着重肾与命门,注意维护元阴元阳。

妇科方面注重冲任、脾肾与阴血。

他在《妇人规》指出:“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

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

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

……盖其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

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

”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肾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罗氏深谙调经种子之道,认为肾主先天、脾主后天,二者共为精气血之本,故与生殖有关的虚证,多责诸脾肾。

他提出妇科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而调理冲任就在于调理肾肝脾的观点。

他曾撰《补肾法的探讨和对一些常见病的运用》、《调补肾阴肾阳对妇科病的作用》、《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和《妇科为什么特别重视肾肝脾》等文以阐述其观点。

罗氏特别欣赏景岳的两段名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此自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也。

”他认为景岳所创的左归、右归、大补元煎、加减一阴煎等,为补剂之典范,甚为实用。

究其原因,是景岳组方重视阴阳相配,以达到阴阳相长,精气互生的境界。

如大补元煎以人参配熟地;右归饮以附、桂配熟地、山茱萸。

惟有深悟阴阳学说的精义,才能灵活运用,彰显其效。

罗氏根据阴阳相配的原则,创制了补肾健脾安胎以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的“滋肾育胎丸”,补肾养血以治疗虚证月经病、不孕症之“促排卵汤”,指导拟定健脾补肾并重以治疗免疫应答低下之反复流产的“助孕3号方”,并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研究。

景岳虽善用温补,但亦强调辨证,随证随人,辨其虚实,理法方药,颇为精当,并非一味大补。

罗氏认为,中医治病切忌固执一方一病。

必须辨证施治,以证定方。

他曾对“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之说加以评议,认为黄芩苦寒,只可用于有实热者,不宜滥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