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预习学案

合集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

2.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感受外交辞令中的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学习重点】1、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知识。

【自主突破】1.给加点字注音唐雎()怫然()韩傀()免冠徒跣()庸夫()缟素()色挠()以头抢地()休祲()寡人谕()2.解释下列词语:①秦王使人谓安陵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③大王加惠④以大易小⑤故不错意也⑥秦王怫然怒⑦亦免冠徒跣⑧寡人谕矣⑨长跪而谢⑩秦王色挠3.翻译句子(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战国策》是由西汉的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体史书,全书共篇。

【合作探究】齐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5.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6.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7.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8.秦王要求“易地”包藏祸心,小国使臣唐雎是怎样一步步让秦王理屈词穷的?【拓展延伸】10. 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感受外交辞令中的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自主突破】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仓鹰击于殿上()②天下缟素()③长跪而谢之()④寡人谕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错意也错意:置意,错,通“措”。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C.天下缟素缟素:白色的丝织品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跪:直身而跪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0.唐雎不辱使命素养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2.体会人物对话的特点,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掌握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精神。

情境预设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

战国最后十几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前225年灭魏国。

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这一次,秦国就想用惯用伎俩轻取安陵。

出小饵以钓大鱼,是秦君的故技。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楚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惠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

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技重施。

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覆辙,还是学蔺相如,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预习导学】【走近作品】《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②太守谓.谁B.①故.不错意也②故.君子有不战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岂直.五百里哉②争高直.指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答案】1.B 2.C【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读讲故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

学法指导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对比、衬托、渲染等手法,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巧妙之处。

3、通过对文中人物对话的剖析,总结安陵君、秦王、唐雎等人的性格特征,学习唐雎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中考导航1、文中“易”“许”“虽然”“是”等文言词语是中考高频考查词语。

2、中考对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考查十分频繁。

3、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了解中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人,如蔺相如、周恩来等。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甦,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

另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年灭掉魏国。

安陵是魏国附属的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

因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国土,折服了秦王。

三、导读理解1、重点词语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使:派遣,派出。

谓……曰:对……说。

欲:想。

以:用。

守:守护。

易:交换。

直:只,仅仅。

怫然:愤怒的样子。

布衣:指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徒:光着。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唐雎()佛然()徒跣()休祲()缟素()韩傀()色挠()谕()2.填空本文选自《》,它是(朝代名)末年(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数字)篇.〝辱〞的意思是:.本文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高度赞扬了唐雎和的精神.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大王加惠()(2)请广于君()(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休祲降于天()(5)秦王色挠()(6)长跪而谢之()(7)寡人谕矣()(8)徒以有先生也()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二)初读感知1.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2.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3.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小支架】本文的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_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二.合作探究(一)文言积累1.通假字.(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秦王不悦()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1)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2)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5)然秦王沸然怒()虽然,受地于先生()(6)夫夫韩.魏灭亡()此庸夫之怒也()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古义:今义:(2)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今义:(3)以头抢地古义:今义:(4)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5.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并分角色朗读文章.(二)研读赏析1.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2.分析唐雎在这场斗争中说话的技巧.3.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三)展示交流揣摩人物心境,分角色朗读.心得随笔:三.自我检测阅读〝秦王佛然怒……徒以有先生也〞语段,回答问题.1.相对而言,〝休〞指的是三人;而〝祲〞则指三人.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3.对秦王在最后一段的行为.语言所表现出的态度应怎样理解?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四.自助迁移(一)课外链接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①求救,合从②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③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④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⑤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⑥.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⑦得处囊中,乃颖⑧脱而出,非特其末见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注】①平原君:姓赵名胜.是赵国贵族,广有门客.②从:同〝纵〞,六国联合以抗秦的策略.③文:非暴力,这里指通过谈判而不施加压力.④歃(shì)血:古代盟会时,嘴上涂上牲畜的血,以示诚意.⑤备:齐备.⑥立见:立刻显现.见,〝现〞.⑦蚤:通〝早〞.⑧颖:细而尖的东西.1.翻译下列句子.(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2)夫贤士之处世也,譬如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2.请从文中找出几个今天常用的成语,并解释成语今天的意思.成语:意思:成语:意思:3.文中毛遂的行为给了你什么启示?4.毛遂此去能否完成使命?请推测一下,并说出你的理由.(二)实践运用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查找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并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讲讲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笔记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笔记
徽王中学“六结构、当堂达标”语文讲学稿(预习笔记) 教师寄语:学而不思则罔。 课题 22 唐雎不辱使命 主备人 王立民 时间 2012.9.20 预习提纲: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 )仓鹰击于殿上 ( )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 . ( 以头抢地耳( . 秦王色挠 ( .. 大王加惠 ( .. ) 以大易小 . ( )休祲降于天( .. ) 长跪而谢之 . ( ) 故不错意也 .. ( ) 请广于君 . ( ) 天小缟素( .. ) 寡人谕矣 . ( ) 岂直五百里哉 ( .. ) ) ) ) )
秦王怫然怒 ).. 徒以有先生也 (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 ( .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古今异义字。长跪而谢之曰 虽然,受地于先王( ( ) ( ) 请广于君 ( )
仓鹰击于殿上( . 受地于先王( . 请广于君 . (
) ) )
以头抢地耳( . 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 以君为长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
) ) ) )
7、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8、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 说理由。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9、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 子之怒”呢?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10、 “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你认为唐雎的 “怀怒未发,休 我 困 教 点 的 惑 师 拨 于天”正确吗?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精选12篇)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精选12篇)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精选12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篇1学习目标1. 把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擅长斗争的精神。

3.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资料链接1. 作品资料《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闻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行考。

2. 背景资料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应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来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第一课时二、初读文章1.给加横线字注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色挠()寡人谕矣()聂政()2.朗读课文,留意文章中的停顿。

方法链接: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依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依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三、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②唐雎不辱使命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④长跪而谢之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⑥岂直五百里哉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⑧否,非若是也⑨ 请广于君⑩ 大王加惠其次课时2. 疏通课文大意,试翻译下列句子。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分析
2、说话技巧分析(重点)
3、文章的现实意义
流程: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照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
2、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说话十分讲究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能看出秦王和唐雎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角色朗读(要揣摩语气)
(1)由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2)朗读内容为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3)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到角色中。

4、拓展延伸:唐雎的说话技巧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有借鉴意义,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同学要抄你的作业?你怎么做呢?在家里,父母责备你考试考差了,你怎么应对?……
5、思考探究:秦王是真的怕唐雎刺杀自己才屈服的吗?。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学案是一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记》中的篇章《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资料。

该学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主要围绕着该篇章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旨在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中道德和思想内涵,并能够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概述《唐雎不辱使命》是《史记》中的一篇章,主要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唐雎和他的儿子,为韩国讨回代表争夺而身赴韩国策划策反的故事。

唐雎虽经历了周围的袭击和安排,但仍然独立思考,坚守原则,成功达成了目标。

这个故事充满着勇敢、智慧和无私的品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实例。

通过对《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掌握核心的价值观。

二、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各国战争频繁。

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潮交汇产生的时期,其中包括诸子百家和儒家。

在这个时期,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思想和才华也是各具特点。

唐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鲁国大夫,一个有决策能力和公正办事的领袖。

三、故事情节《唐雎不辱使命》主要讲述的是唐雎为鲁国策划策反韩国以夺回代表争夺的故事。

当时,鲁国和韩国讨论争夺代表权,唐雎应韩国之约,前往韩国会议,谋划援助韩国夺回代表权。

在这段时间内,唐雎经历了种种袭击和陷阱,他独立思考和决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成功达成了目标。

四、人物形象唐雎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智囊,在故事中,他表现出了勇敢、智慧和公正的品质。

他不但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还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自信,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尊重别人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五、语言风格在故事中,唐雎用到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它的特点是简单、明了,并强调了时代的特点。

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同时也能够看到如何运用语言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唐雎()佛然()徒跣()休祲()缟素()韩傀()色挠()谕()2.填空本文选自《》,它是(朝代名)末年(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数字)篇。

“辱”的意思是:。

本文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高度赞扬了唐雎和的精神。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大王加惠()(2)请广于君()(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休祲降于天()(5)秦王色挠()(6)长跪而谢之()(7)寡人谕矣()(8)徒以有先生也()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1.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3.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小支架】本文的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合作探究(一)文言积累1.通假字。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秦王不悦()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2)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5)然秦王沸然怒()虽然,受地于先生()(6)夫夫韩、魏灭亡()此庸夫之怒也()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古义:今义:(2)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今义:(3)以头抢地古义:今义:(4)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阅读文章,通过讲述唐朝名将唐雎的故事,传达了“忠诚、勇敢、仁爱”的价值观念。

一、文章梗概文中先讲述了唐朝时期,薛仁贵领导的唐军在攻打反唐叛军时,被反唐势力找了一个机会,用假消息勾引唐军,将唐军陷入绝境,唐军要求唐玄宗紧急调集兵力前往救援。

唐雎接到紧急军令后,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敌营,探明敌军的情况,并成功将消息带回唐军将领手中,最终唐军成功斩首敌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忠诚、勇敢、仁爱”。

唐雎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始终信任唐玄宗的指挥,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敌军营地,探明敌情。

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

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仁爱的价值观,唐雎在搜救战友时,没有杀害手无寸铁的朝阳,反而还照顾了他的伤口。

三、文章阐释1.忠诚在本文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

唐朝时期,唐雎信赖皇帝的指挥,从未怀疑皇帝的意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仍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

这种忠诚感不仅仅是对皇帝的尊敬,还包含对家国的忠诚。

唐雎的侄儿曾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忠心耿耿地对皇上?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您也不怎么公平呀!”唐雎淡然而言:“我是忠诚于自己的责任,忠诚于保卫我们的国家”。

2.勇敢勇敢是战争中必备的品质,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唐雎的勇敢,他在担任前线指挥官时,尤其是在敌人陷害唐军的危急时刻,带着部队猛攻敌军,并有了一次更加危险却更加值得表扬的行动,就是他单枪匹马去侦查红巾军,在成功打通唐军的补给线之前经过了数次危险的场面。

唐雎这种勇敢不是因为他对死亡一无所惧,而是出于对工作、对国家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3.仁爱仁爱是一种人类本质中的美好品质,唐朝时期,唐雎个人在战争中表示出的“死心塌地”的担当和“发扬人间大爱”的情怀,在古代战争文化背景下,具有很高指导意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精品导学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10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再现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自主研习作者作品走近作者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1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1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

一、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内容。

二、尽量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实在不会的,做好标记。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谕.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3.重点关注加点词语的解释,从课文内勾画出来。

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
休祲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降于天天小缟素
寡人谕.矣大王加惠
..五百里哉
..故不错意
..也岂直
秦王怫然
..怒徒以
..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4.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

虽然,受地于先王长跪而谢之曰
5. 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
三、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四、作家作品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体史书, 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共篇,策。

五、思考
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六、预习收获和疑惑
收获:
疑惑:。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四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四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四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才能。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擅长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____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会谈。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以下词语的意思:〔1〕加惠〔给予恩惠。

〕〔2〕怫然〔盛怒的样子。

〕〔3〕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4〕抢地〔撞地。

抢,碰、撞。

〕〔5〕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桔祥。

祲,不祥。

〕〔6〕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从。

〕〔7〕谢〔抱歉。

〕〔8〕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生考虑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第三单元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下册】

第三单元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会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提高文言理解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发展思维能力。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一、初读——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秦王怫.然怒( ) 亦免冠徒跣.( )唐雎.( ) 色挠.( ) 抢.地( )聂政之刺韩傀.( ) 休祲.降于天( )寡人谕.矣( ) 天下缟.素(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 )(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大王加惠..( )(4)请广.于君( )(5)岂直.五百里哉( )(6)秦王怫.然怒( )(7)布衣..( )(8)以头抢.地耳( )3.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译文:(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文:(5)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译文:二、品读——理解内容4.文中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形象?5.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的“潜台词”。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

三、展读——拓展延伸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参考答案一、初读——基础知识1.fúxiǎn jūnáo qiāng guījìn yùgǎo2.(1)辱没、辜负(2)交换(3)给予恩惠(4)增广,扩充(5)只,仅仅(6)愤怒(7)平民(8)碰,撞3.(1)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生守护这片国土,不敢交换!(3)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本章知识网络:知识点:一、导入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二、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重点字词,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于:从弗:不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清醒、不悲不亢)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旨,即唐雎如何以智慧和勇气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

其次,学习并积累文中的文言词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和翻译,理清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是______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2.唐雎是______末期的一个著名策士,他以其______和______,成功粉碎了秦王的吞并阴谋。

3.秦王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的回答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使:派遣)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容易)C.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即使如此)D.请广于君(广:扩充)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秦王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因安陵是祖先留下来的封地,所以坚决不换。

B.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针锋相对地说“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C.秦王说“轻寡人与”,是责备安陵君看不起他,唐雎则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D.唐雎在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时,以“布衣之怒”进行反驳,使秦王理屈词穷,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三、翻译题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简答题1.简要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 学历案

《唐雎不辱使命》 学历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3、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感和正义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2、难点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其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情感,理解文意。

2、讨论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文中的重点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法: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2、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标注出生字词。

3、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课堂学习1、导入新课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之间时而合纵,时而连横。

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外交斗争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看看唐雎是如何在强大的秦国面前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

2、文学常识(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2)本文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3、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2)理解词义①加惠:给予恩惠。

②怫然:愤怒的样子。

③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④抢地:撞地。

⑤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⑥色挠:神色变得沮丧。

⑦谢:道歉。

⑧谕:明白,懂得。

4、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5、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doc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doc

初三下册第17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利用法,理清故事情节。

2.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等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刘向(公元前79年一一公元前8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治《春秋毂梁传》。

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

他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了“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楚辞》,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泰疏和校傩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成国策叙录》。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使其主要特色。

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三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2.作品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3.背景资料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成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品常识及重点词语,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3、学习本文的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4、理解并学习唐雎的不畏强暴,自主自强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预习任务设计:
任务一:掌握作品
查阅资料,收集到《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

任务二:阅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①唐雎()②怫然()③休祲()
④缟素()⑤徒跣()⑥色挠()
2.解释加粗词语。

(1)请广于君()(2)非士之怒也()
(3)岂直五百里哉?()(4)弗敢易()
(5)休祲降于天()(6)长跪而谢之()
(7)秦王色挠()(8)寡人谕矣()
任务三:熟课文,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任务四: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预习诊断
1、请为下列句子中的“使”选择正确的义项。

A.使命B.听、讲C.派、遣D.出使E.使臣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唐雎不辱使命()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请为下列句中加粗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或义项。

(1)秦王色挠()A.骚挠 B.屈服
(2)长跪而谢之曰()A.道歉 B.谢意
(3)天下缟素()A.gǎo B.kǎo
(4)弗敢易() A.交换 B.交易
3、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4、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
()天小缟素
..()故不错.意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
..怒()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2、理解并学习唐雎的不畏强暴,自主自强的精神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预习任务设计
分各色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下列问题:
1、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要求?
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唐雎又是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驳,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3、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4、结合内容,分析评价秦王、唐雎这两个人物形象。

预习诊断
(一)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 ____
(4)以头qiāng ____地(5)休jìn ____降于天(6)天下gǎo ___素
(7)秦王色náo ____ (8)huì____星袭月(9)好收吾骨zhàng ___江边
(二)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D、秦王不悦。

(三)填空。

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

(四)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限时作业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 .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2分)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
愿终
.守之弗敢易
A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未果,寻病终.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否,非若是.也 C 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安能辨我是.
雄雌 4.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 .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 .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 .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2分) A .安陵君识破秦国野心,拒绝了秦王要求后,希望唐雎能去化解秦王的“不悦”。

B .秦王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接受“易安陵”。

C .秦王摆出一副施恩加惠的姿态,并指责唐雎竟敢在他面前“逆寡人”“轻寡人”。

D .唐雎申明“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限时作业
阅读下列两篇短文,思考下列问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人恒过.然后能改
B .或异二者之为. 何为.
者也 C. 吾欲辱之,何以.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

(2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2分) 4.【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2分)
5.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取胜。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