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其病机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故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等症。
故设此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少阴太阳俱兼顾矣。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方义:方中麻黄发汗散寒,以祛表邪。
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
细辛温通于少阴,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合而用之,散邪温经,成为少阴病兼太阳病之要方。
临床中凡属少阴太阳两感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治之,举案如下:林某某,男,30,成都丝绸印染厂1975 年3月2日,腰背骨节痛,头面潮热,肢冷,坐骨神经痛,有腰扭伤史,脉沉苔白辨症:素体阳虚,感受寒邪,阻滞经络。
治宜:温经散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1日,上方共服六剂,坐骨神经痛愈。
头面潮热愈,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点痛。
原方再加桃仁10g、红花6g,二付[分析]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太阴症手足自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症属少阴。
由于阴寒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之剂,以温通经络。
加之过去有扭伤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瘀,加强血液循环,诸痛自愈。
徐某某,女,成,成都纺织厂1975年3月12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脉沉,舌淡苔白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行气。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4日,疼痛好转,手足转温面目仍肿,脘腹胀满。
原方加厚朴20g、法夏20g、党参10g、甘草6g、生姜15g,二付1975年3月18日,诸症好转。
原方二付[分析]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之,加此方的目的是因患者腹满,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或素体脾胃虚弱,转运失职,气滞不通,壅而作胀。
麻黄附子细辛汤亲身治验录

麻黄附子细辛汤亲身治验录
冬季感冒若有恶寒、怕冷、周身痛、咽痛、咳嗽、发热或不发热都可以一到三剂搞定,现在大多感冒进院打针、输液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不愈,而用该方服用,却一剂知二剂明的效果。
剂量每样15-30克方才见效,我用的是黑顺片30克、麻黄15克、细辛15克。
黑顺片最小剂量30克,惭加至90克。
先煎两个小时再入其它二味药继续煮30分钟即可。
本人还用于治疗一位70多岁老人久坐突然腰及右下肢痛不能动、晚上痛至不能卧,坐到天亮。
平时有下肢冰冷感。
六剂而愈,且多年下肢冷感消失。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
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
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方为: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病之寒证第一方也,药味虽少,但温阳解表力宏,是著名的方剂之一。
此方以附子为君,温阳固本;细辛辛热散寒;麻黄辛温发汗,驱邪外出。
近代医家对此方的应用更有所发挥。
文献报道,本方对寒痹、面瘫、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原综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阳虚外感、风邪入脑头痛、风寒暴瘖,以及色寒症(伤寒“两感”症)、手少阴本经脉病等,也收到较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风寒暴瘖因感受寒厉之邪,突然失音,咽喉剧痛,吞咽不利者,多称为急喉痹。
本证与风热急喉痹相似,所不同者在于,患者形寒脉紧,舌淡苔白,口中和,小便清长,大便不实或溏。
处方如下:麻黄6g,炮附子9g,北细辛5g,人参叶9g,生姜9g,水煎温服。
服时逐口慢呷,常收奇效。
按:方中人参叶,苦、甘而寒。
入肺、胃经。
《纲目拾遗》谓其“补中带表”。
对各种失音均有明显疗效。
笔者用上方治愈多例风寒失音病人。
一般而言,对阳虚而风寒重者效果更佳。
2.风邪入脑头痛中医古籍中在介绍头痛一证时,有言风邪入脑者。
如《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就有风入脑髓之说。
据笔者临床观察,这类头痛患者,常以后脑为甚。
有时连及巅顶,痛较剧烈。
常因外感风邪,或因劳倦而发作。
多呈慢性经过,且反复难愈为其特征。
与现代医学之神经性头痛(如枕神经痛)比较接近。
发作时常有疲乏,烦躁呻吟,出冷汗,恶寒,面色苍白,以手抱头,或用毛巾包札。
偶得名方,六十年代老中医治甲状腺的秘密:麻黄细辛附子汤

偶得名⽅,六⼗年代⽼中医治甲状腺的秘密:⿇黄细⾟附⼦汤2005年秋天,我接受医院的指派,前往河北参加⼀个中医学术研讨会,当然我并不是去发表演
讲的,让我去是因为我的恩师要参加。
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会后,⼤家吃饭时的交流,我跟⽼师坐在⼀起。
桌上有很多的名
⽼中医,我怀着学习的⽬的,聊起了甲状腺结节怎么治疗时间最快,效果最好。
期间,来⾃北
京的⼀名⽼中医说到⼀个⽅⼦:
⿇黄、制附⽚、辽细⾟、桂枝、⼲姜、⽢草。
我特意记下了这个⽅⼦,回来进⾏了很长时间的研究,这个⽅⼦,之所以效果显著,是诸药合
⽤,合理搭配的效果。
《灵枢·寒热篇》谈及寒热瘰疬、⿏瘘之类,病在颈腋者,其病理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
颈腋之间”。
太阳与少阴相表⾥,风寒湿邪,⽇久深⼊少阴,表⾥同病。
阳⽓渐衰,营卫不固,寒凝⽓滞,
⽇益壅于颈侧⽽成结。
所以⼀般瘿肿多属痰⽓郁结,或⽕郁伤阴之常规。
以太阳少阴证论治,
温经解表,以畅⽓⾎;通阳散寒,以开凝聚。
同样可收软坚散结之效。
⿇黄其性温,味⾟、微苦,主要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消肿;制附⽚是临床上⽐较常
⽤的⼀味中药,性味⾟热,具有回阳救逆,补⽕助阳,散寒⽌痛等功效;性味⾟温,归⼼经、
肺经和肾经,主要具有祛风散寒、通窍、⽌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桂枝发汗解表,⼲姜温中
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草清热解毒、镇咳祛痰、补脾益⽓。
后来我在临床上经常使⽤,效果显著。
这也让我当时作为⼀个新⼈,认识到治甲状腺可不是简
单的活⾎化瘀就可以。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被《伤寒论》所局限的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竟有这么多!中医学苑昨天本文摘编自学苑出版社《吴佩衡伤寒论讲义》,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提要:少阴太阳两经同病之证治。
解释:凡肾阳素虚之人,外寒易入少阴。
邪入少阴,本不应发热,此病始得之而反发热者,是寒入少阴之经而兼太阳之表,亦即太阳少阴两感于寒之证。
因少阴水脏,肾阳内虚,故其脉自沉而不浮。
此证虽有少阴里虚之脉象,但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逆之候,且外寒闭束,两经合病,故反发热而脉沉,并应兼见恶寒、头体痛、倦卧无神、但欲寐等情。
法当以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辅正除邪,使得微汗而两经并解,此特效之良剂也。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以味辛苦、性温之麻黄,开腠理发汗,而解太阳之表寒,得味辛苦、性大温之附子强心温肾,补命门之真火,以驱少阴之里寒,再得辛温之细辛,直入少阴,协附子纳阳归肾,以温散其经络骨膜之寒,使太阳少阴两经之寒邪,一鼓而退,从汗而解,汗后毫不伤正,且精神振奋,效力宏伟,诚妙剂也。
尤在泾曰:“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于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之表里,其气相通故也。
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与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系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以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经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此注阐述经旨比较透彻,特选录于此。
按语:在本论中,用本方者仅此一证,因方中三味药品其性较猛,业斯道者,若畏其猛而不敢用,舍此而另用他方,必治愈者少,治重者多,甚至变证莫测,而有生命之虞。
盖附子无麻、辛,则不能开腠理而解表邪,易致发热不退;反之,用麻、辛而无附子,则不能固肾阳,易致大汗虚脱。
因此,本方组合,相互调协,对少阴经有表证者,服之其性纯而不烈,发汗而不伤正,稳妥之至,可谓尽美又尽善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文章目录*一、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二、麻黄细辛附子汤有副作用吗*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1、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2、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
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
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有副作用吗1、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味中药,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当我们身体不适,感染风寒,可以适当喝一些。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中药虽然对人体没啥害处,但是也不要总是喝,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生病了,身体不舒服,还是要找医生,叮从医生的话,对症治疗。
2、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
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
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用一鼻炎珍贵的运用经验值得收藏!

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用一鼻炎珍贵的运用经验值得收藏!麻黄细辛附子汤(后世亦称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
《伤寒论》少阴篇(原文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为里虚寒,本不应发热,今反发热者,乃风寒郁遏太阳经脉所致。
而太阳病其脉当浮,今脉反沉,属少阴里虚。
合而参之,此乃表里同病,即“太少两感”证。
方中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里扶阳,细辛辛温散寒,内助附子散少阴里寒,外佐麻黄解太阳表寒。
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配伍精当。
临证要厘清方证特点、抓准病机、掌握药物用量用法、灵活随症加减以合理使用。
1.把握方证,准确施治麻黄细辛附子汤适用于“太少两感”证,既兼太阳表证,则不仅见发热,当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症。
既为少阴里虚,则除脉沉外,当有倦卧欲寐,但为初病,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里虚深重程度。
否则里证为急,先当温其里,宜用四逆汤(《伤寒论》92条)。
故本证为表里同病而里虚未甚。
治当温阳解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解表中兼补虚,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最宜,最为精妙。
2.谨守病机,灵活运用临证运用此方,强调需抓住阳虚外寒的病机关键。
少阴阳虚通常可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或润,脉沉细或弱。
风寒外袭,不必拘泥于发热,殊不知卫阳不足之人感受外邪,或感邪较轻之时,因邪正相争不剧,亦可不发热。
外感风寒还可见喷嚏、流清涕,或咳嗽、喘,或咽痛、声嘶等症。
外寒束表,津液不得温化而凝聚成饮,内聚于肺,肺气失宣,而发咳嗽,痰多清稀。
痰饮停积伏藏于肺,遇寒即发,痰气搏结,气道不利,肺失宣降,而作哮喘。
鼻为肺之门户,寒邪外袭,肺窍失和,亦可见鼻痒、喷嚏、流清涕。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云:“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
”此即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
麻黄附子细辛汤既是鼻鼽的特效药,也是起搏心脏的救命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既是鼻鼽的特效药,也是起搏心脏的救命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行医40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现结合病例将王老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经验总结如下:《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补肾阳,细辛以其气味辛温雄烈而走窜,既能佐附子温经补阳,又能佐麻黄解散表寒,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
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温阳中兼发散,解表中兼补虚,共同发挥扶正祛邪、温经解表的作用。
王老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通痹,临床应用并不局限于太少两感证,不必拘泥于有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举凡风寒身痛、暴哑咽痛、冷风头痛、风寒齿痛、过敏性鼻炎等诸多病证,使用本方均收卓效。
对于方中细辛的用量,王老师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可用至8~10g,临床观察并无毒副反应出现,且疗效颇佳。
1、过敏性鼻炎李某,女,22岁,2009年9月29日初诊。
过敏性鼻炎病史3年,迁延不愈。
刻诊:晨起打喷嚏不休,流鼻涕清稀如水,不分冬夏,稍遇冷则明显,经五官科检查鼻部无异常。
鼻痒,咽痒,面色无华,平素恶风,纳可,眠可。
舌淡红、苔白润,脉浮紧。
此乃阳虚卫外失司、风寒留滞鼻窍所致,当温阳散寒、固护肌表。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过敏煎加减。
处方:(炙)麻黄6g,细辛5g,(制)附子10g,荆芥10g,防风10g,黄芪15g,(炒)白术15g,(炒)黄芩15g,鱼腥草20g,薄荷6g,川芎10g,白芷8g,僵蚕10g,蝉蜕6g,乌梅10g,五味子10g,生地黄10g。
7剂后流清涕即止,喷嚏不作,鼻通气大为改善。
原方既效,加桂枝8g、白芍8g。
服用14剂后晨起打喷嚏、流清涕、恶寒怕风等基本消失,王老师嘱以二诊方药配成水丸,巩固调理,以求长效。
按:该患者当属本虚标实之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虽为表寒束缚之象,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必责之于素体阳虚,阳虚生内寒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病机。
如何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

如何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阳虚,理当恶寒身凉,今外感寒邪,正邪相争则反见发热。
后世多用治阳虚外感发热,视其为温经发汗之方。
方中麻黄发汗解太阳之表,附子温扶少阴之阳,细辛既解表寒,又能散少阴寒邪,与麻黄、附子配伍可兼治表里。
三药合用,扶正祛邪,温阳解表。
1.病机分析临床中常用此方,病证种类涉及皮疹、腰痛、咳嗽、鼻炎、气管炎、哮喘、失聪失音及慢性肾衰等。
其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以《伤寒论》所述条文为基本理论依据,并更加注重从'真阳'上考究。
肾藏先天之精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
肾阳虚衰,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推动和温煦减弱,则阴寒渐盛;蒸腾气化不足,则水湿不化。
寒湿之邪气,最易阻滞气机,进则瘀堵血脉,痹阻经络,机体脏腑、四肢百骸失荣失养。
本为阳虚之体,复加于此,内忧不解,又更难防邪气外扰。
由此,郭师认为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核心病机为:少阴阳虚,寒湿痹阻,外邪扰动。
适用于阳虚之体,在里,寒邪内困不得出;在表,寒邪入侵不能挡。
以此扶阳固本、温经通脉、散寒解表的方式为病邪找出路,期以达到表疏通,内畅隧,气血调畅,阴阳交会之效。
2.方药及煎煮方法2.1 主方成人:制附片60g(先煎2h),麻黄15g,细辛15g,生姜50g。
小儿:5~12周岁: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麻黄10g,细辛10g,生姜50g。
>12周岁:剂量同成人。
2.2 加减若意在解表散寒、宣通窍道,则宜以原方单刀直入,力专则效宏;若关尺脉虚弱、中阳不足、肾阳封藏无权而外浮者加:炙甘草5g,取四逆汤补火生土、厚土伏火之意;舌苔厚腻或多痰,加法半夏20g,茯苓15g,陈皮15g;咳嗽,酌情加入杏仁15g,紫菀15g,款冬花15g,兼咽痒有痰,可加桔梗10g;皮疹瘙痒,加苍耳草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
2.3 煎煮方法将制附片用清水浸泡半h后再冲洗三遍,将洗好的附片放入砂锅,加水烧开后转小火煎煮2h,病人亲自夹取一片尝过不麻口后,放入余药再同煎半小时即可。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经验【医案举例】1.太少两感证(感冒)医案蒋尚宾妻,年62岁,住宁海东路蒋家。
严冬之时,肾阳衰弱,不能御寒,致寒深入骨髓。
证候: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苔黑润。
诊断:六脉沉细而紧,此古人名肾伤寒。
伤寒论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疗法: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下散寒。
处方:生麻黄一钱,淡附片一钱,北细辛七分。
效果: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
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予屡治如前之脉症,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赘述之。
(《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王经邦治案》81页)原按:少阴伤寒,始得病即脉沉发热,略一蹉跎,势必至吐利厥逆,故乘其外有发热,一用麻黄治其外,一用附子治其内,然必佐细辛,从阴精中提出寒邪,使寒在骨髓者直从外解,有是病竟用是药,非精研《伤寒论》者不办。
2.失音医案李某,女,48岁,1996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声音嘶哑失音2天,伴咽喉微痛,吞咽不利,恶寒,无汗,口不渴,咽部色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为风寒入于少阴。
治当温经解表。
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处方:麻黄10g,细辛4.5g,附子12g,桔梗12g,北杏仁10g,甘草6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2剂而愈。
(许文东《国医论坛》1998;6:15)原按:《杂病广要·瘖》说:“暴哑声不出,咽喉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之。
”足少阴之经循喉咙,挟舌本,不仅肺为声音之门,而肾实为呼吸之根。
如寒邪犯肾,多成此疾。
故用附子温肾,麻黄、细辛发表散寒,而细辛入少阴经又为引经药,桔梗、北杏仁宜肺利咽喉。
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奏捷效。
3.心悸(心动过缓)医案盛某某,男,65岁。
1994年12月8日就诊。
有“冠心病”史。
每遇入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动过缓,不满40次,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汇辑,太值得收藏了!一治忿嚏不已。
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
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一治腰痛难于转侧。
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
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自重。
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
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
麻辛附子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脑冷。
夫脑为元神之府,清阳聚会之处,如何得冷。
其所以致冷者,由命门火衰,真气不能上充。
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真阳旺而气自上充,故治之而愈。
一治气喘痰鸣。
夫气喘之症,举世皆谓肺寒。
不知先天这一点真气衰,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阴气上腾,渐干清道,故见痰喘。
四逆汤力能温下焦之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耳肿皮色如常。
夫耳肿之症,每多肝胆风火。
今见皮色如常,明是阴气逆于上也。
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治之故愈。
一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
夫舌黑唇焦之症,多困阳明胃火而作。
果系阳明胃火,必现烦躁,口渴饮冷,二便闭塞等情。
此则舌黑唇焦,其人并不口渴,却又少神,明是真阳衰极,不能薰腾津液于上。
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
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
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复升,焦枯立润,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畏寒脚冷。
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
此则畏寒脚冷,明是少阴受寒,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
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
夫喉痛,面赤身热,似是阳症,又见目瞑舌冷,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征。
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寒,迎阳归舍,故治之而愈。
一治吐血困倦。
夫吐血一症,总缘地气上腾,升降失职。
人身气为阳,主升。
血为阴,主降。
今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明明阴血太盛,上干清道。
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治要点是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使用时注意若是阳气浮越,要回阳救逆,先温其里,阳虚兼见气虚,加黄耆、人参;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兼湿滞经络,加苍�X、独活。
恶寒重,发热轻,因为表里俱寒,神疲欲寐,脉沉。
这里写神疲欲寐,当然和典型的像四逆汤证神衰欲寐,但欲寐,程度有不同。
典型的四逆汤证那种心肾阳虚,一般来说,用这个方的时候,心肾阳虚来相比四逆汤证轻一点。
使用注意:如果少阴心肾阳虚比较突出,既使感有一些表寒,表里俱寒,那还是要照顾到温里,避免阳气浮越,所以这一条就补充这个了。
如果它加重,心肾阳虚重了,标志是四肢厥冷,很冷,下利清谷,脾肾阳虚。
而且脉不仅仅是沉,脉微欲绝。
这个时候要回阳救逆,先温其里,后攻其表。
一般情况先治表,但遇到像阳气浮越要脱,那你先要回阳救逆,如果再行散的话,加重阳虚欲脱,阴盛格阳的这种可能性。
这是使用注意。
随证加减: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耆、人参;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兼湿滞经络,加苍�X、独活。
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耆、人参。
这个是多见的情况。
在《伤寒论》时代,气候很冷,非常强调阳,温阳气,化津液。
益气的运用,宋以后用的更多,既然内在阳虚,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
虽然有外来之寒,麻黄、附子相配,外来之寒,温必兼散,但是心肾阳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寒要温补结合。
所以多加黄耆、人参。
这类证兼咳嗽,肺气不宣,可以结合化痰降逆,半夏、杏仁一类的。
湿阻经络,那就是说,既有阳虚,又感受外寒,外寒风寒又夹湿,反应出外来风寒湿,一般来说,会引发痹证,要注意除湿止痛。
既要散风寒,又要除湿止痛。
她把麻黄附子细辛汤用活了!带状疱疹、透析便秘、肾病水肿、腰突都能治疗!

她把麻黄附子细辛汤用活了!带状疱疹、透析便秘、肾病水肿、腰突都能治疗!她把麻黄附子细辛汤用活了!带状疱疹、透析便秘、肾病水肿、腰突都能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源自《伤寒论》,总方温少阴之经,发太阳之汗,具有双解之意,故可助阳解表,扶正祛邪。
虽用药仅3味却配伍精当,功专效宏。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空调等现代产品的应用,临证发现大多患者属于阳气亏虚于内,外寒乘虚而入致病,而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振阳气之功专,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内外妇儿五官科的多种病证均有报道,远远超出原方的适应症。
01原文认识《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足少阴为肾,手少阴为心,三阴病以正虚为主,少阴为病属于正虚;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从太阳角度来说,太阳病反见少阴脉,“脉反沉”;从少阴角度来说,以发热为反。
结合太阳与少阴病篇,此证为太阳病受邪、发热,若阳气积极、气血充足,脉应浮,此为太阳病;但现在见少阴脉沉,沉主里,反映少阴阳气不足而虚寒。
证为太阳表证,脉为少阴之脉。
可以理解为太阳在表风寒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
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02治法理解因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故张仲景提出兼顾之治法,温少阴之热,发太阳之汗,具有两解之意。
从方剂组成看,麻黄宣发阳气,治太阳之表证;附子温少阴之里;细辛专走少阴者,既和附子散少阴里寒又助麻黄散表寒,三者合用补散兼施,温经散寒。
03辨证要点及辨证方向辨证要点: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但欲寐、手足冷;舌质淡,苔白润,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脉微细)。
辨证方向:辨寒热。
《伤寒论》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恶寒;辨汗,无汗是主要指征之一;辨舌脉,舌质多偏淡,舌苔白腻者多见阳虚夹湿所致;从少阴肾经走行辨证,少阴脉走行部位病症如三叉神经痛、咽喉痛、哮喘、腰椎间盘突出、阳痿等病症,辨寒客于少阴之虚者可考虑使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实战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实战经验
麻黄丶细辛各十克,制附子十五克。
药汤熬到剩下一半时起锅喝的。
先有舌麻丶嘴唇麻,不过一会即觉散了,轻了。
喝后约有二十分钟后身体开始发热,暖暖的那种,起始于心肺部位,暖意慢慢向周身发散,肚腹开始有咕噜声响,但很舒服。
接着是四肢手脚暖和起来,接着开始发汗,汗涔涔发潮的那种,心感觉很是舒服。
还有就是膝盖两侧内外(阴陵泉丶阳陵泉)的地方尤其暖和,超舒服。
再接下来感觉左侧肋间肝经的地方丶脾经的大包穴开始些痛,按揉之,发现沿心经的走向痛到胳肢窝极泉的地方。
右耳鸣严重。
我想这可能是我的宿疾所在。
混身汗涔涔的,暖暖的,咽喉部凉凉的如饮清泉般舒服。
夜无眠,我想这可能是阳不入阴的原因吧。
自己把脉,平常脉细小,今晚脉很宏大,笫一次分清了寸关尺丶阴阳脉。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体会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体会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顽固性咽炎的体会作者/王冬梅、高玉萍编辑/张亚娟⊙ 校对/霜石I摘要:咽喉痛楚,不论新旧,只要服清凉无效或加重,或用抗生素3天以上无效者,虽无明显虚寒证可辨,皆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试探之,服后咽部不适稍有加重者,则改弦易辙,另寻他法;若效,即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数剂多痊。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顽固性咽炎的体会慢性咽炎系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多发且顽固难愈。
属于中医“喉痹”“虚火喉痹”“帘珠喉痹”等范畴。
多因板兰根、抗病毒、金银花、连花清瘟胶囊等苦寒清解,长期攻伐太过,伤遏阳气,或不慎摄养,下元亏虚,命门火衰,邪著咽喉而为顽固之疾。
对于清凉法乏效的顽固性咽炎,可试服热药,若效,即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用之对证,颇显神效。
使用指征如下:①风寒直中少阴,发热轻,恶寒甚,虽加厚衣被仍觉寒者;②素体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偏稀,怯寒,易感冒;③懒言少动,神疲欲寐;④咽部红肿不甚、黏膜苍白,咽干喜热饮,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⑤舌淡胖嫩,多有齿痕,苔白或水滑;⑥脉沉,微细,或沉迟而弱。
其中具④+其他任何一项即可用本方治之。
临床实践中,上述指征未必悉具,甚至除了咽中不适、久治不愈,别无参证,可以此方试服,不意覆杯即效,让人颇感欣喜。
兹举2例同钩其玄。
病历资料例1:患者,女,35岁,2005年12月10日,本地气候异常温燥,流感肆虐,晨起忽感咽痛干涩,全身略不适,即服银翘冲剂两袋(成分为银翘散原方),日3次,次日咽痛加重,吞咽时甚,咽部明显充血红肿,口微干,舌淡红,苔薄,脉平,加服阿莫西林;第3天仍不缓解,予银翘散汤剂2剂。
第5天痛感更甚,毫无减轻,颇为痛苦,咽部充血红肿加重。
思忖素体康健,甚重给养,无不良嗜好。
此次唯咽痛,昼夜如斯,全身略感不适,此乃银翘散证,此方何以不效。
考虑再三,难得其因。
只好再加服咽炎片,含服西瓜霜等,3天后其痛更剧,令人愤而不解。
过敏性鼻炎的特效药——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

过敏性鼻炎的特效药——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是与当地气候有关的。
稍懂点点中医,给大家一个名医刘渡舟老先生的方子吧已经用过多次,效果不错但一般药房可能不给抓药,因为每味都是毒药其实这是《伤寒论》上的经方,只要没有高血压,心脏病,安全得很。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0g,制附子15g(一定要先煎30分钟以上),细辛3g一天一付(2块钱不到),小孩药量减半平日如果心跳比较快的人(90次以上),或汗出比较多的人另加炙甘草3g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如果体质很差的人,喝完药后感觉口麻,恶心等症状,说明附子煎的时间不够,是附子中毒的迹象速服蜂蜜或绿豆汤,立解。
此方对付过敏性鼻炎效果很好,一般1-2付见效,坚持10付以上,应该一般情况下能治愈,但不能保证在某种条件下不复发。
愈后,最好能整点灵芝,黄芪熬粥喝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没有灵芝单用黄芪也行。
鼻炎的根本在于肾虚,体寒,正气不足中医没有过敏之类的说法,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其实就是寒凉引起的,所以保暖很重要尤其是腰部和足部的保暖平时手脚凉,腰膝凉的人基本都有鼻炎。
现在的附子药性远不如以前了,而且制过之后一般也没剩多少毒性了,以前一般要求煎50分钟以上的(文火),现在30-40分钟基本差不多了别的药下去再文火煎20分钟即可。
居然就一个朋友问这个方子唉,此方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鼻炎相对来说算是特效的了。
看来中医真的是堕落了,只怪如今庸医太多,经方无人会用。
其实一部《伤寒论》就可以解决目前大多数的病痛了,只恨无人会用。
希望这位朋友贴上药后感觉,一般来说1-2付见效,最快的服药2个小时鼻塞症状就开始减轻了。
当然,病重的话,可能见效稍慢,但2付一般会有好转坚持服用即可所以,平时尽量不要吃寒凉性的东西,比如海鲜,冷饮等等,西药也不能乱吃,那玩意只有害处!多吃炖菜,多喝热白开水,停止喝绿茶菊花茶等凉性茶。
当然,要想完全根治鼻炎而不复发的办法只有一个: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别无他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经方派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经方派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很有意思,它很简单,就三样药,我在临床上也常常用,都是经过化裁的,所以要承其法。
在《伤寒论》少阴篇里面谈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那么用来治疗什么呢?用来治疗阳虚受寒的发热。
麻黄是辛温发汗的,它能够表散风寒,开宣肺气;附子,能够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的寒邪;细辛,能够走经窜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既可以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上焦的清窍,又能够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甚至还具有宣肺、散寒、温通肾阳的功能,具有开窍、启闭的作用。
所以对于寒邪困阻肾阳,阻滞了清窍所导致的一系列的病证,它都是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说这个方在临床上完全可以广泛的应用。
四川有个范中林,也是我祖父的一个门生,我祖父主要是在临床指导他怎么样用麻黄附子细辛法,所以他一辈子就是以麻黄细辛附子法为主,他如果开30张处方,有25张处方都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范中林在临床上还是有所心得的。
那么用这个方意,在具体的病案上,我就选了几个不常见的来说明,比如暴哑、暴聋、暴盲。
这些疾病作为一个医者不可能天天在门诊、在病房都能见得到。
病案暴哑患者男性,56岁,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是个教师。
这个人找我看病的时候,他就讲,发病是在一个月前,由于当地突然大雪,他当时又穿得少,受了寒。
开始就是太阳病的一些症状,头痛很厉害,寒战、恶寒,当时就用了一点解热止痛片,用的量比较大,一般吃两片就可以了,他多吃了一片,吃了三片,吃了过后,出汗很多,头痛减轻了。
但是到第二天,突然就说不出话来了,完全说不出来了。
当时他很惊慌,就到当地医院去治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治疗,没一点好转。
我见到这个人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办法说话,哑巴开口也可以有发音,他却一点音都发不出来,只能用笔写,这些信息都是通过笔写告诉我的。
那么他当时什么情况呢?他当时情况主要是颈项还有点强,头微微还有点痛,全身也有点痛,还微微有点恶寒,咽喉部也有点痛,吞咽时更明显,当时舌是淡红色,白润苔,脉沉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法之三)
(蔡长福先生口述,弟子韩章勇整理)
闲来无事披览先贤医案,忽忆起十多年前一则治验,今告于同道,于医学之昌明亦不无补助云。
病家是一位退休老者,年过花甲,由儿女架至诊室。
当时患者已口不能言,由儿女代诉:病人进行性吞咽困难,遍治不效,今已粒米难进,奄奄待毙。
刻诊:患者面色晦暗,瘦骨嶙峋,虚弱不堪,精神不振,但欲眠睡;并畏寒怕冷,手足厥逆,时或身疼;又兼见咽喉疼痛不利,音声难出;两脉沉细而弦,尺部小紧。
值此大证,余不敢怠慢,乃疏大剂四逆汤一付,以为阳气一旦来复,则疾病可图。
不意翌日一早,病家再次登门。
药后不仅寸功全无,反而证情加重,不禁心下惶然!转念一想:患者有恶寒身痛脉紧等证,得非太阳表邪久久不解而直中少阴之证乎?亦即仲景所谓直中伤寒?况精神不振但欲寐,亦非四逆汤主证(四逆汤主证本是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等),而是寒邪直中少阴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至于手足厥逆,乃因水谷不继,能量大亏所致,并非阳微欲绝之象。
再者,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下,上行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失音,即《内经》所谓“喑痱”“跛足”之喑证。
故而此病当属太阳表证不解进而直中少阴之证,治当温阳解表,其唯麻黄附子细辛汤近之乎?因于诊室就地开火煎煮。
讵料一服之后才十五分钟,患者尾骶部即冒热气,脊背发热,紧接着就遍身濈然微汗。
半个多小时后,患者突然
嗳出一口长气,居然知饥能食,半碗汤面竟然顺顺当当下了肚。
随侍跟前的儿女,睹此巨变,翻想此前种种求医经历,备尝颠沛辛酸,不禁喜极而泣。
原来,患者酷爱胡琴,退休以后,为了学琴,常到雨山湖的凉亭(马鞍山一游览胜处)去拉胡琴,可谓寒暑不避,风雨无阻。
凉亭建于湖水之中,四周无遮无拦,患者长处此开阔多风之地,久而久之,难免感受风寒。
病起之初主要是干呕,咽喉异物感,吐不出咽不下,声音嘶哑。
此后逐渐加重,出现吞咽困难,饮食受阻。
马钢、南京、上海各大医院跑个完,然而遍治无效。
后来求治于江宁一位民间中医,给服黄连上清片,药后病情反而更趋严重,彻底不能吃饭讲话了。
患者第一剂服完之后,为求巩固,原方更加炙甘草20克,余药不变,共3剂。
每剂两天,分四服。
发汗以全身温暖,微微潮润为度。
六日之后,患者直似脱胎换骨一般。
不仅面色渐转红润,而且微微发胖,自言:“现在吃饭,食物到嘴里后直接就掉进肚子里!”麻附细扩张食管之卓越功效,即使到今天都令我吃惊不已,不得不感叹经方之力宏且大哉!而且尚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挖掘。
此案之前更久,曾有一穷苦人求方于我,自言得了食道癌,吃饭不能下咽。
余乃授一单方姑作一试,不过葱须、生姜、红糖几味,亦不在放在心上。
岂料月余后遇于街头,见面即长揖拜谢:“多亏了先生的单方,现在能吃饭了,您救我一命啊!”
十载以来,所遇吞咽不利而不至完全闭塞之轻症咽喉炎患者,更是不知凡几,其证往往多见:形寒怕冷,经常发懒犯困,但见脏无他
热,径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开表即愈。
前年偶过菜市场,见一对夫妇路边口角,询之,乃知为丈夫者卖菜时竟无故发困,忘记收钱,一日损失几十块。
其妻屡说不改,因此争吵。
细问乃知患者更有畏寒怕冷,身体惫懒,总睡不够等。
余乃笑曰:无须争吵,此病也。
因授麻黄附子细辛汤。
再遇于菜市场时,患者已满面笑容,千恩万谢:“先生的方子真是神了,吃了一付就不犯困了。
”此后,更遇吃饭时突然犯困而饭碗堕地、或一看电视辄睡意阵阵,曾不能支持两分钟以上,种种怪证不一而足,但见患者形寒怕冷,身体惫懒,精神不振,发困打盹,脉见沉细而紧,悉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愈。
亦因此,余乃固知“但欲寐”实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并知能用十方,不如精于一方,但能善用,岂有“病多方少”之窘?
余退而思忖,首案患者年寿渐高,又据言在外处有情人,不免耽情。
少阴肾阳既已先虚,则太阳亦虚,又长处开阔多风之地,风寒之邪乃直中少阴,正邪于是相拒于咽喉(咽喉本少阴肾经之门户),不进不退亦不解。
久而久之,阳虚不化,寒邪不解,水湿留滞,黏涎吐咽两难,咽喉食管为之狭窄,饮食难进,音声难出。
《内经·脉解篇》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
”所论正与此同。
很多咽炎患者亦自言每房事之后,吞咽即感不利,禁房后则渐有好转。
因此,治法当从温阳以补少阴之虚,开表散寒以壮太阳表气,里外之气一旦相接相融,机转得开,寒湿得消,咽喉食管自然开展。
倘若单纯温阳,则捷效难取;以热病论治,更是离题千里。
一旦错辨寒热,误诊误治,饮食难进,久绝水谷,生机颓败,虽仲景再世,亦
回天无力。
余自行医以来,每见为医者不识此证,不明仲景“伤寒”之真义,错用寒凉,蛮用温燥,杀人于无形之中,其枉死者何止二三?谁来伸冤?谁来负责?庸医误人,岂浅鲜哉?我昔年曾见一病人,再三误治之后,饥不可遏而不能食,胃脘疼痛如焚,全身发热,乃令其子置缸一口,浸于水中,至终瘦骨如柴,谷绝而亡。
呜呼,良可悯也!
其实,人世间不外两种病,一寒一热,药无错,病人无错;热病以寒治,寒病以热治,为医者有错!不明“伤寒”真义,舍近求远,错误用方,陷人死地!岂知太阳表气畅达,则一身机运活泼,圆转无碍。
一旦闭塞,即发为表证,如中风伤寒,所谓“发热恶寒发于阳者”,但开表即愈。
倘若本有少阴阳虚,则太阳亦抗邪无力,邪乃深入直中少阴,久久不解,如捂湿被,一身圆机受制,乃变生畏寒怕冷、面色晦暗、手足冰凉、脊背发紧、腰酸腰痛、精神不振、易困易睡、吞咽不利、喑痱跛足等种种证候,所谓“无热恶寒发于阴者”,论治则当温阳与解表并行,倘因表气不畅,内生郁热,又当兼以疏散。
诗曰:少阴阳虚久不解,直中伤寒找太阳,
脾阳虚衰不运转,表里双解壮阳光。
汗法,作为八法第一大法,实为百病金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