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教学模板word版本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5.19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5.19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Word版含解析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学习目标]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1.经济状况: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社会状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3.一战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4.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易错提醒]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依据它的革命任务。

以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革命无论由哪个阶级领导,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四月提纲”(1)背景: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内容①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工人和士兵的示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十月革命(1)1917年11月7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

(2)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武装起义胜利。

(3)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相继成功。

[图解历史]十月革命的历程三、伟大的开端1.建新政权: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

(1)颁布法令①《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②《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③《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2)选举政府: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3.1 太平天国运动 Word版含解析

18-19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3.1 太平天国运动 Word版含解析

1.准确理解重要历史概念,如工农武装割据、新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

2.注重专题知识梳理,如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国共关系的演变等。

3.抓住主要线索,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近代中国人民掀起了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重点)2.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农民斗争的局限性。

(重难点)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各地群众特别是两广地区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2.准备: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宣传、组织起义。

3.过程(1)起义:1851年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建制:永安建制分封,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3)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全盛:1853年,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三次战役,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分析理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鸦片战争的军费和赔款以及随后的经济侵略,使中国阶级矛盾激化,是起义的重要原因。

另外西方基督教的传播被农民阶级利用改造成为组织发动起义的新的思想工具。

[思维点拨]太平天国运动是清王朝统治下长期积聚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汇聚而成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农民阶级与封建主义两大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①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②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③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目的: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3)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标题: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现象等;(2)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2)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思维方法、历史素养;2. 教学难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民族精神的传承、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3.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2. 讲授新课:按照时间顺序或专题,系统讲解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历史素养;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疑问;6. 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考试、论文等,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情感态度评价: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预期效果;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满足学生需求;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真实反映学生水平;5. 针对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5篇)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5篇)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5篇) 学校历史教案模板范文精选篇1课标内容: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④松赞干布统一吐蕃;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育同学全面辩证地熟悉历史问题的思维力量。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进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育同学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进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争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进展的缘由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朝疆域广阔,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进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进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导学程序:__导入新课: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状况?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富强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进展。

教学纲要: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2、边疆各族的分布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唐蕃和亲与会盟: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2、文成公主入藏3、金城公主入藏4、唐蕃会盟课后作业1、唐的疆域:东到(),西达(),东北至()以北和(),南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领(),对他进行了优待。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本章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时间线。

具体包括:1.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2.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3.相关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历史参考书,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4.实验设备:根据课程需要,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物复制品或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将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习目标]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离骚》。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中唐:白居易。

[思维点拨]唐朝社会的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1.《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提示它们分别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2.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风格特点上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风格: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经济日益凋敝,人们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兴起原因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

②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中学历史教案模板5篇

中学历史教案模板5篇

中学历史教案模板5篇中学历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

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

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暴政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15篇)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15篇)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15篇)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现史料并进行小组争论隋朝大水道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力量,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熟悉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进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灭亡的缘由。

【难点】隋朝大水道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展现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水道。

老师追问:隋朝大水道是古代世界最长的水道,此水道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隋统一的过程老师叙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老师让同学阅读教材并思索: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同学思索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老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老师让同学阅读教材正文其次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同学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水道。

老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水道最为闻名。

老师展现《隋唐大水道示意图》并让同学思索:隋朝大水道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同学回答:隋朝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老师展现史料,支配同学进行小组争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水道有什么好处呢?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水道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老师总结:水道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沟通,大水道沿岸的城市也有所进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绚烂的文化遗产。

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5篇

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5篇

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5篇2023年高中历史学科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 (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 (板书)1.统一过程:(板书)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范文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范文模板

一、课程名称:《秦朝的统一与巩固》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统一后的政治制度、经济措施以及秦朝的灭亡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历史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统一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措施。

教学难点:秦朝的灭亡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统一背景。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提问:秦朝是如何统一的?统一后的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2.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秦朝的统一过程和巩固措施。

三、课堂讲解1. 秦朝的统一过程:介绍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统一后的政治格局。

2. 统一后的政治制度:讲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和官制等。

3. 统一后的经济措施:介绍秦朝的经济政策,如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等。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的统一和巩固,那么秦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2. 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秦朝的灭亡原因:暴政、重税、农民起义等。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灭亡过程。

三、课堂讲解1. 秦朝的灭亡原因:讲解秦朝暴政、重税、农民起义等因素对秦朝灭亡的影响。

2. 秦朝灭亡后的历史影响:介绍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5篇)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5篇)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5篇)学校历史教案模板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进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包括农业生产的进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富强及对外贸易进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索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进展的主要成就,培育同学综合归纳的力量;通过思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进展的缘由,提高同学理解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进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增加同学的民族骄傲感。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进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富强”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进展的缘由。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斗,战场主要在北方。

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快速进展,并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进展出示《耕获图》指导同学看图,并回答:认真观看《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状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夫繁忙劳动的景象。

图中的农夫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消失,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暖和。

总结南方农业的进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同学思索:江南农业快速进展的缘由?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阅历;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相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完整word版)九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完整word版)九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教案(初案)《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时间的起止。

(2)说出“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3)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4)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2.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4.常考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

5.学生的弱点:(1)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为何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2)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跟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有关。

6.易混点: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区别。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德国是核心国家;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英国是核心国家。

处理方法:结合教材指出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有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尤其是英国和德国是主要矛盾。

7.疑点: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期间的主战场。

处理方法:结合教材利用《一战欧洲形势图》给学生讲解。

8.易错点: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和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自然过渡到本课上来)2)导入新课: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

因为它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板书)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板书)1、教师给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古代文明的兴起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3. 掌握古代文明的代表地区和代表性文明
4. 能够分析古代文明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重点:
1. 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2. 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3. 古代文明的代表地区和代表性文明
教学难点:
1. 古代文明的原因和影响
2. 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3. 地图和图片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古代文明的特点。

二、讲授(20分钟)
1. 介绍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3. 分析古代文明的代表地区和代表性文明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用地图和图片资料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资料或写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明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理解古代文明的代表地区和代表性文明,能够分析古代文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同时,课堂形式多样,结合讨论和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Word版)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Word版)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提示:中国改革进程:“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一个显著特征,工业化是主导,城市化是附属。

但是,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集聚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以前是工业化主导、城市化为辅,以后应该是城市化为主、工业化为辅,逐步进行产业升级。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28份)人民版(优秀教案)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28份)人民版(优秀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