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土壤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土壤的形成、性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意识,促进人地和谐共生。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从土壤的成分、结构、肥力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土壤的特性,理解土壤与植被、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地理实践力:通过土壤样本观察、实验或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的认识,理解土壤类型对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的主要性质(成分、结构、肥力)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土壤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培养学生将土壤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土壤改良、土地利用规划等。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土壤形成过程、土壤类型、土壤性质等内容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土壤样本(如有条件,可准备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供学生观察)。
•实验器材(用于土壤性质测定的简单实验器材,如pH试纸、放大镜等)。
•教材及配套地图册。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土壤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土壤样本、土壤类型分布图等,增强直观感受。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性质测定的简单实验,如土壤酸碱度测定、土壤颗粒组成观察等。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土壤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黑土、红壤等。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不同土壤类型下农作物生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土壤能长出不同的作物?土壤对作物生长有哪些影响?”从而引出土壤的重要性及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教学1.土壤的形成•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土壤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
壤》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
版)教案
一、引言
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林业、草业、畜牧业等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因素,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环境条件;
4.能够简单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不同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 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土壤是地球上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氧、水、有机质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和蓄水、保肥、调节气候等一系列生态作用的表层体系。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岩石风化:岩石受到大气、水、微生物等的作用,逐渐分解成细小的颗粒。
2.粉化和淋溶:雨水将岩石颗粒冲刷到不同地点,被累积成一层。
3.淋溶成土:在这些岩石颗粒上携带的氧、碳等元素,被送到这些岩石颗粒上,使得它们发生氧化、水化等作用,形成。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如何观察土壤。
然后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和活动形式阐释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案例形式阐述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本节内容分为“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2.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明白土壤的功能及如何养护。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土壤的观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养护,明白土壤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5_2土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物质组成。
2.了解观察土壤的内容。
3.了解土壤形成的条件。
4.理解土壤与其它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观察内容野外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命名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来判断。
不同土壤通气、通水等条件不同,因此耕作条件不同。
(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由下向上分母岩层、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有机层等。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等。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土壤与人类活动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提高肥力的常用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为什么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答案]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5.2土壤(共30张PPT)
热胀冷缩
岩石裂隙中水的冻融
植物根系的生长
动物挖掘作用 1.岩石风化后的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矿物养分
苔藓、 地衣分 泌有机 酸以及 生物死 亡后腐 殖酸的
影响
探究一
• 思考影响土壤形成的生物有哪些?
植物、动物、微生物
• 有机质、腐殖质、矿物营养元素是如 何相互转化富集到土壤表层的?
阳光 空气 水 矿物元素
• C.透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
• D.保肥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
• •
2.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
B
)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 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
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
• •
3A..有寒关冷气的候气与候土条壤件的下关,系土,壤说中法的正有确机的物是含(量B少 )
观察土壤
• 1.土壤颜色 • 2.土壤质地 • 3.土壤剖面构造
红壤
黑土
棕壤
黑钙土
成分
砂 土
砂粒
壤 土
砂粒、粉粒、 黏粒比例适中
黏 土
黏粒
通气、透水 性能
强
蓄水、保肥 耕作情
性能况弱Fra bibliotek易耕作
强
强
理想
差
强
不易耕作
森 林
有机质层
土 壤
腐殖质层 ——黑色
剖 面
淋溶层 ——浅色
淀积层 ——棕色/红棕色
• 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少 • B.阳坡光照好,植被生长状况好 • 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 • D.阴坡坡度更大
8.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土壤》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构成和重要性。
2. 学习土壤的分类及各类型的特点。
3. 掌握土壤的改良方法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土壤的分类及各类型的特点,了解土壤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和相关视频。
2. 准备土壤样本,以便学生观察和实验。
3. 准备农业生产相关的案例和数据,以便教室讨论。
4. 安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土壤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干系?从而引出土壤这一话题,并介绍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新知探究1. 土壤的组成(1)通过展示不同类型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种类和特点;(2)通过实验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气体等。
2. 土壤对自然界的影响(1)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提供养分、保持水土等;(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土壤,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3. 土壤与人类的干系(1)介绍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如粮食生产、建材制作、工业原料等;(2)引导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风险及防治措施。
(三)互动环节设计一些互动问题,如:1. 为什么有的植物在沙土中发展得好,而有的在黏土中发展得更好?2. 土壤污染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哪些风险?我们应该如何防治?3. 如何在平时生活中珍爱土壤?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珍爱土壤。
2. 作业: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的资料,如土壤与农业、工业、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准备在下次课上与大家分享。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第1课时成土因素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不同土层的特点及主要成因。
(地理实践力)2.能够辨别给定区域的土壤类型,归纳土壤的组成物质特点。
(区域认知)3.能够从地理环境各要索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土壤和其他要索的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4.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土壤形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成土因素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土壤的概念及物质组成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① 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②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③ 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④ 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⑤ 破坏作用,称为⑥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⑦ 破碎,形成结构⑧ 疏松的风化物。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⑨ 化学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⑩ 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3.生物(1)生物是土壤⑪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⑫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⑬低于 (高于/低于)草地。
4.地形(1)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⑭垂直分化;(2)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⑮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3)在⑯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5.时间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⑰长,土壤就越⑱成熟。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方面。
积极影响如我国南方地区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⑲水稻土(土壤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练习题及答案第二节土壤基础练知识点1土壤的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则。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 )A.东北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2.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华北地区—红色B.南方地区—蓝色C.四川盆地—青色D.北方地区—黑色和黄色知识点2土壤的物质组成和质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红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 )A.水稻土、黑土、红壤B.红壤、水稻土、黑土C.黑土、水稻土、红壤D.红壤、黑土、水稻土4.关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较( )A.甲最好B.乙最好C.丙最好D.三者一样知识点3土壤剖面构造如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B.②为淋溶层C.③为有机层D.④为淀积层6.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知识点4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2023·江苏徐州期末]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
如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7~8题。
7.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生长迅速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C.微生物分解缓慢D.成土母质矿物质多8.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 )A.成土母质B.地质条件C.岩石性质D.生物种群知识点5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
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
据此完成9~10题。
9.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10.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C.增大空气湿度D.增加日照时数易错练易错点1对土壤的质地及剖面判读不清我国南沙群岛多为珊瑚礁岛,大部分岛屿呈椭圆形,土壤发育于大小不同的礁盘上。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土壤
土壤(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和类型。
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
3.结合具体土壤类型,合理利用土壤,进行土壤养护。
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________、有机质、________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的内容(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________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________的土壤________,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________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③耕作土壤剖面【判断】(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3)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________也是最________的因素。
为土壤提供________,通过________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________和________与温度、降水量呈________。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________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________,________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判断】(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3)东北平原黑土是发育程度较好的土壤。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键环节。
(2)为________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一、教学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土壤,包括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第二部分是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进行描述。
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以及人类活动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前四章内容,系统学习和初步掌握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外部圈层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各自的主要现象特征和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认识到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本章中的土壤形成因素,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相对陌生的成土母质这一知识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目标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
(综合思维)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观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一条简短的新闻视频,视频内容为“蟾宫折桂”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土壤(共49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土壤观察的基本内容,认识土壤的颜色、结构、质地; ➢学会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理清土壤形成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土壤的功能,了解盐碱地的改良措施,认识土壤的养护方法。
活 动 1 解密自然奇景----菲律宾保和岛“巧克力山”
山丘之奇:只长草、不长树; 旱季草转褐色。
兼有砂土黏土 特点
透水保水
保肥
通气
适中
黏 土
黏粒
孔隙少
透水差 蓄水保水强
保肥
通气差 土温低
3.土壤剖面构造
二、如何观察土壤
有机层
有机层
母质层
(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
淋溶层
淀积层
腐殖质层
土壤剖面:
森从林地面垂直向下的土淋壤溶剖层面,
由土一壤些剖形面态各异的、大致淀呈积水层平
展布的土层构成。
毛细现象
水
华盐 北运 地动 区的 盐季 碱节 地规
律
五、土壤的养护
蒸发
?春季
降水
?夏季
盐碱地及形成
高:地下水位高,使盐分随水位上升
大: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盐分上移 (风/太阳等,动力)
有:有盐分积聚
活 动 5 案例分析——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思考:列举北丘洼盐碱地治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原因。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 地黏重、坚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森林土壤剖面
3.土壤剖面构造
二、如何观察土壤
耕地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之后。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土壤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 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 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 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 要成分的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 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 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 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为什么这么贫 瘠?还有什么能改良土壤的方法吗?
黏土
黏土
04课时作业
目录
一、观察土壤——土壤质地
黏砂壤土土土
黏土壤成土分砂中中土所黏成含粒分的占以砂优沙砾势粒、,占 通粉气粒优,、势透黏,水粒大性的孔差比隙,例多蓄适,水中毛、,细 保兼水有管性砂空能土隙强和少,黏,而土通且的气有优、机点透质,水 分不解仅性缓通强慢气,,、保易透水积水、累性蓄,能水保良性肥好能, 性而能且弱好蓄,,水而但、且质保有地肥机黏性质重能易,强分不,解, 易是与农保耕业肥作生性。产能理弱想,的但土易壤于质耕 地。作。
黄壤
风力搬运的 黄色粉土沉积物
01 观察土壤
0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红壤
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 色土壤,这种土壤含铁、铝成 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 土质黏重。低产贫瘠。
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来自04课时作业目录
一、观察土壤——土壤颜色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 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 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 它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
01 观察土壤
0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04课时作业
目录
自学窗—地方病与土壤
01 观察土壤
0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0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04课时作业
目录
课堂总结
土壤
观察土壤
形成因素 土壤的功能
配套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1)比较M、N 两地的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
答案:(1)差异:M 地土层厚度大于N 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 地。 原因:M 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 地低,且位 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苹果产量减少;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有可能导致苹果 品质下降。 (3)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 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 保护土壤的意识。
D.母质层
2.图中D 层的特点是( )
A. 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B. 矿物质淋失,含量较小,颜色较浅
C.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 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组成
土壤的形成受各种要素综合影响,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生物影响土壤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谢谢观看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
解析:(1)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 (2)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厚度一 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被,③错误;地下径流量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答案:(1)D (2)A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4.在④地的剖面图中,若探究“质地黏重、紧实”的特征,需要在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成土母质层
答案:C
解析:第4题,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 色,土体较为疏松,有良好结构,A错误。淋溶层是在土壤剖面中由水分淋溶作 用所形成的土层。因淋溶作用使这一层内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含量减少,质地 较松,酸性,肥力较低,B错误。淋溶层中溶解于水的物质随水向下运动到淀积 层后淀积、积累,造成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C正确。母质层对于土壤肥力的 形成发育有着密切的影响。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是 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D错误。
2.气候 (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气 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
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说明】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影响土
4.该地原始土壤的特点( )
A.土质疏松 B.水分少
C.空气多
D.有机质少
答案:D
解析:第4题,南方某低山丘陵区的原始土壤为红壤,土质黏重,水分多,空 气少,有机质少,呈酸性,D正确,A、B、C错误。
探究点二 土壤剖面 1.土层的主要类型 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 岩层。如下表所示。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慢 D.岩石风化速度快
答案:B
解析: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 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在陡坡 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 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 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 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坡度对风化作用影响小,陡坡缓坡的岩 石风化速度差异不大,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土壤内容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学业质量水平合格考(水平1-2)1.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物质组成,知道自然土壤剖面结构特点。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运用图文资料,概括一般土壤形成的过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综合思维)等级考(水平3-4)1.运用示意图,分析某区域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并说明该土壤分布区的地理特征。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土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提出养护与改良土壤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一、观察土壤1.土壤: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观察土壤的内容(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类型粒径大小通气透水性保肥性能土壤质地是否易耕作砂土大强弱松散易壤土中良良适中最易黏土小差好黏重不易(3)土壤的剖面构造①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③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判一判]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土壤就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②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③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④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1)定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生物循环(3)影响: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1)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2)不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②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3)意义: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1)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2)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壤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判一判]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②土壤中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③热带雨林气候区,植物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
(×)④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连一连]将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与其意义连线。
[微思考]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有机质含量要丰富。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提示没有道理。
土壤有机质含量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
热带地区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
2.养护(1)对于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如采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拓知识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土壤表土层是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宜农耕。
说事理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
识误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不一定越高。
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拓知识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典型水稻土的耕作层呈深灰色,锈色条纹多;其下为犁底层,紧密坚实,有锈色斑点。
说事理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说事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对土壤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探究点一观察土壤的内容情境探究[情境] 古代用五色土象征中华大地,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的明代社稷坛,最上层就铺垫着五色土。
五种颜色的泥土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为白土,北为黑土,中为黄土。
请小组合作探究:[探究]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黑土、黄土和红土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这三类土壤的典型分布区在哪个地形区?影响这三类土呈现不同颜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这里气候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黄土:主要分布在中部黄土高原地区,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土壤,多呈黄色。
红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这里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素养凝练1.土壤颜色(1)影响土壤颜色的因素①腐殖质:含量多时,使土壤颜色呈黑色。
含量少时,使土壤颜色呈暗灰色。
②矿物质:氧化铁是红棕色,是铁锈和赤铁矿的主要成分。
红壤含赤铁矿特别多,当雨水淋洗时,氧化铁(铝)不易溶解,所以土壤呈现出红色。
石英、碳酸钙粉末等能使土壤呈白色。
蓝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铁,广泛出现在沼泽、泥炭、森林土中,它使土壤具有蓝色或青灰色。
③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愈湿,颜色愈深,土壤愈细,颜色愈浅,光线愈暗,颜色愈深。
所以在比较土壤颜色时,必须注明条件。
(2)我国的五色土①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这里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②红色土壤分布在南方,这里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③青色土壤主要在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环境中形成,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
④白色土壤主要分布在西部,由于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
⑤黄色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黄土高原地区,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土壤,多呈黄色。
2.土壤质地类型特点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差,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壤土所含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土壤剖面森林、草原和荒漠土壤剖面的比较O:有机层A:腐殖质层B:淋溶层和淀积层C:母质层和母岩层素养应用例1: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a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 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质(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A.甲与ⅠB.甲与ⅡC.乙与ⅡD.丙与Ⅰ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选A。
第(2)题,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层,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
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I为草原土壤,故选D。
答案(1)A(2)D探究点二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情境探究[情境] 寻乌位于赣东南边陲,地处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这里群山拱卫,古代交通闭塞,人烟稀少。
然而,在寻乌的群山中,却隐藏着许多造型奇特的古民居。
一些规模较大的古民居,还建有密布箭孔的碉楼。
那么,人们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定居,并修建了这些有如城堡的建筑呢?原来,在寻乌的山脉中,分布着富含硒元素的岩石,山中溪流将硒元素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山间盆地,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
这种独特的土壤,再加上良好的气候资源,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质优良。
适宜耕种的自然条件,在农耕时代吸引了一批批山外的百姓,他们纷纷迁移至此。
他们耕田种地,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了家族的集聚,也为了防备旧时的匪患,这些迁入的居民,才修建了一座座防卫森严的巨型围屋。
[探究](1)(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寻乌富硒土壤是怎样形成的?提示(1)当地土壤为富硒土壤,加上寻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为优越,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品质优良,故在农耕时期吸引山外百姓迁移至此。
(2)当地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携带周围山地中的硒元素运送到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最终形成富硒土壤。
素养凝练1.土壤的形成过程裸露岩石――→阳光、风、水风化成土母质――→微生物、低等生物有机物积累过程原始土壤――→高等植物养分富集过程成熟土壤――→人类活动耕作耕作土壤 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素养应用例2:(2020·浙江省1月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完成(1)~(2)题。
(1)下列成土因素中,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养分流失快解析 第(1)题,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
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
第(2)题,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
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