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基本动机:建立与他 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
镜中我
库利,1909年, 《社会组织》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 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 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 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 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
第六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 信息处理处理的活动。别称:内向传播、 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人体的传播系统特点
1、感官系统——信息接收装置
2、神经系统——信息传输装置
3、大脑——记忆置
人内传播是生理层面 的刺激与反应关系?
相互认知(希望他人 能认识、了解、理解 和评价自己)
满足于社会性的精神 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 信息的渠道多、方法 灵活
2、双向交流
3、信息的意义更加丰富 和复杂
4、反馈及时、互动频率 高
5、非制度化传播
6、情境性强
7、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深层传播处于 “熟人圈”
8、传播以单个面对面的传播形式为主
9、信息的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 及时、集中,因此传授双方都可以现场把 握信息的流向、流度和清晰度、准确度。
“人是会制造和利 用工具的动物”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 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与关系中推导 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怎样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两端都与外部保持衔接 关系。
2、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应,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 一、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 传播 • 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语言。 • 语言分为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语言的功 能不仅传播讯息内容的本义,还通过声调、 速度、音量、节奏等传递着与说话者相关 的背景信息。 • 书写语言也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 • • • • • 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人际传播
•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 情感。
人际传播
•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 法灵活。 •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 度高。 •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 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 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 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产生的。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 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
•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 •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 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 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 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 响。
传播学教程整理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
“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长期的预期效果。
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几个方面的课题: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英国,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常识理论。
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
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6.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其感受器是味蕾。味觉常常和其他感觉相混合,
如嗅觉和味觉。味觉的适应也很快。
•
(4)肤觉
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叫皮肤感觉,简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 以上各种感觉都由机体外部的刺激物所引起,称外 部感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重要,人类绝大部分信息都 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受。
称肤觉。它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冷觉和热觉)和痛觉。
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
主要体现为: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闭
合律、好图形律。
•
接近律——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刺激容易被知觉
为一个整体。接近可能是空间的,如下图,人们常把该 图知觉为三组竖立的线条,而不太可能把它知觉为彼此 无关的七条竖线;接近也可能是时间的,如按不同规则 的时间间隔发出的一系列轻拍声,在时间上接近的声音
•
闭合律——一些成分以这样一种方式组合, 以便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紧密和更加完整的图 形,那么这些成分常常被组合在一起,知觉为 一个整体。
如上图,通常被知觉为一个白色的三角形,其三个角安放在 三个橙黄色的矩形上面。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印象:三角形在红色 矩形背景的前面,它完全被模糊可见的轮廓线包围起来。
•
二、自我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
温德尔·约翰逊(Johnson)将传播过程描 绘为: 1、一个事件发生了„„ 2、这一事件刺激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 他感觉器官,造成„„ 3、神经传动到达A先生的大脑,又到他 的肌肉和腺线,这样就产生了紧张,未有语 言之前的“感觉”等等, 4、然后,A先生开始按照惯用的表达方 式把这些感觉变成字句,而且从“他考虑到 的”所有语句中, 5、他"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字句,他 以某种方式安排这些字句,然后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 “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说明,人不但与社会上的
他人进行传播,也同自己本身进行传播,而且这种传播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自我传 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上认识自己, 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1.历史与逻辑
人传 类播 传学 播的 的研 历究 史史
2.形态与类型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3.结构与功能
传播的五大要素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研究、传播效果)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 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收到影响,怎样互相 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所传播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在传播关系上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小结: ➢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 这种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二、人际传播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二)人内传播的特征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 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传播 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 域:
• 这种理解认为,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 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为了达到 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 解,只要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 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形态。实际上,这是 一种宽泛得多的理解,包含了群体传播 (如“团体”可指与个人自然发生的社 会群体,家庭、亲友、社交圈等)和组 织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
•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以满足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 •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 情感沟通的需要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了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私密性
•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 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库 利提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内传播 与 人际传播
央 视 大 楼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意味着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构成对效果产生的微观分析过程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和结果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还是间接.构成对传播效果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认知: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②心理和态度:作用于人们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变化③行动: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从认知、态度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2、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也叫视野制约效果.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X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X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X和价值③社会行为示X效果: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X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二、传播效果的类型与课题从时间上考虑,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关联上,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看,分为积极〔正〕效果、消极〔负〕效果、逆反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1、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大众报刊飞速普与,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2、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3、一句话说"子弹论〞:德弗勒指出,"子弹论〞以本能的"刺激-反应〞论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为基础,再加上"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其结果也就必然会得出大众成员可以被媒介所"左右〞的结论.4、评价:"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选择和使用能力.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与》〔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2、通过对全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IPP:政治既有倾向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IPP指数进一步说明,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哪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4)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研究人员把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五种.①强化: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②结晶:使原来意向未名、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③改变: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3、意义:《人民的选择》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大胆推论,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个人影响》〔1955〕1、《个人影响》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验证《人民的选择》提出的各种假说在政治选举以外的领域是否适用2、观点:美籍以色列传播学家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对购物、流行、时事等领域进行多次调查,发现既有倾向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现象,在这些领域也是广泛存在的.》《个人影响》一书汇总了这些结论3、重要贡献:提出了"中介〞概念.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①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很难产生效果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③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④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既有的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三、《创新与普与》〔1962〕1、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新农药、新良种等〕的采纳和普与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调查报告《创新与普与》.2、这项研究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中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补充和修正.根据新事物普与过程调查的结果,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①作为信息传递的"信息流〞,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②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与过程的"影响流〞,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这样,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成为了"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评价:"传播流〞三部曲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间存在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1960〕1、"五项一般定理〞: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它只不过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中,大众传播也不是唯一作用因素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的组织〕以与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四)"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1、定义:"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接受美国陆军部委托,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这是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效果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3、意义:否定"魔弹论〞的有力证据;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此后,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五)"使用与满足〞研究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1、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2、可信性效果: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二)"休眠〞效果1、定义: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之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霍夫兰称这种现象为"休眠效果〞2、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有上升趋势3、原因: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荐,人们对信源与内容的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发挥出来4、启发: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1)拉姆斯丁和贾尼斯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2)对"免疫〞效果进行过系统研究的还有麦奎尔.麦奎尔认为,人们有许多没有经过考验的信念,这些信念在遇到对立观念的挑战时往往是脆弱的,就像在无菌环境里成长的人体容易感染细菌一样.1、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2、诉诸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3、实验:①1936年,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等人利用德国议会选举的机会,设计两者号召选民支持社会党的宣传小册子进行派发的实验②美国二战期间关于"战时超额利税〞宣传的一项调查4、结论: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些问题只能"诉诸理性〞〔如科学论争〕,有些问题"诉诸感情〞更有效〔如在紧急情况下"振臂一呼〞比慢节奏说理更有效〕;日常教育活动两者结合更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行动受理性和感情支配的程度也有明显差异(五)警钟效果〔恐惧诉求〕1、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或紧X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2、功效:①它对事物的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应对行动.3、危害: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产生负影响4、实验:20世纪50年代初期,贾尼斯,劝说中学生注意口腔卫生5、实验结果:①就"恐惧诉求〞所唤起的心理紧X而言,效果的大小与诉求的强弱顺序基本一致②从说服的最终目的——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动变化来看,轻度诉求最佳,中度次之,重度最次三、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一)传播对象的属性,包含: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②人际传播网络③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X④人格、性格特点⑤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这些属性都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二)意见领袖1、定义: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2、特征: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熟悉的人→了解、信赖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的"单一型〞<只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誉,只在特定领域扮演意见领袖〕和"综合型〞〔在传统社会和农村社会中,意见领袖一般以"综合型〞为主,如有名望的家族〕④意见领袖社交X围广,拥有较多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3、卡茨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三项指标:生活阅历、社交性、社会经济地位〔这些指标在不同的领域重要性不一样〕(三)群体归属和群体规X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有两个基本视角:①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网络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个人影响、由成员的多数意见产生的群体压力,都对个人的言行有制约作用②作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统称为"群体规X〞(四)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1、可说服性:在传播学上,这种〞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称为个人的〞可说服性〞2、分类:①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个人在某些特定话题上易接受他人意见〕②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个人对理性、感情、恐惧等说服方式的接受度不同〕③一般可说服性:受个人性格合个性所规定的、对他人意见容易接受或排斥的倾向3、自信心假说:1)实验:1945年,贾尼斯采用临床实验法,以"社会不安感〞、"委屈求全倾向〞和"感情抑郁程度〞为自信心强弱指标,就自信心强弱与一般可说服性的关系进行了测试2)结果:对人际关系以与社会处境抱有较强不安感的人,做事委曲求全、尽可能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的人,以与情绪基调以忧伤、压抑为主的人,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可说服性3)结论:根据这个结果,贾尼斯认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密切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这一结论,被称为"自信心假说〞。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微信是属于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它是通过手机网络平台,以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与对方进行人际交流。
传输内容的丰富性。
微信用户可以利用文字和图片及显示地理位置等方式显示当前的用户状态,同时朋友圈的用户可以以语音、视频等手段即时发表评价,满足了人们个性化表达,这也可看作是人际传播方式的一种延伸,视频语音等同于面对面传播,但同时也是属于依靠媒介的非面对面传播。
2、信息沟通的即时性。
微信能够显示用户的地理位置,可以选择性的信息沟通,同时作为一种即时通讯软件,及时了解自己关注的人和事,同时它可以借用微博网站、即时聊天软件发布各种消息并对信息进行快速接收和反馈。
传播情境的明显性。
微信的传播实质上是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它会因为个人和环境因素,选择性地进行信息沟通,同时利用语音、照片、表情等隐藏或表露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利用软件功能显示地理位置,这就构成我们所说的传播意境交流内容的私密性。
微信具有密码保护功能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的个人资料、聊天内容等。
他人很难盗取相关资料。
根据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将人际传播分为两类:一是满足性人际传播,二是手段性人际传播。
微信作为一种人际传播,同时具备有两种动机,因而也可以分成满足性人际传播和手段性人际传播。
1、微信中的满足性人际传播。
满足性人际传播的重点不在于沟通的功利性或实用性目的而在于沟通行为本身以及由这种沟通所达到的一种自我满足,是一般的社会性需要。
尤其是人际感情需要的满足功能。
微信这种感觉满足性人际传播行为主要体现在问候、情感交流、闲聊、娱乐等等方面。
2、微信中的手段性人际传播。
手段性人际交流的根本着眼点在于把交流本身视为手段和工具以寻求某种功利性的结果或目的。
它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告知性的交流,这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目的的行为,目的在于使受众接受某种信息的交流,比如班长以微信形式告知同学们考试的相关信息;二是劝服性交流,以劝服为重点的交流,其特点在于不仅传播有关信息,而且还强调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使受众在信仰、行为、思想、价值观念上都受到改变。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言语交际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认为,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是完成一定 类型的行为,这种言语交际可以分为五类: 一、对事物的真相或价值作出判断的那些言语交际。 二、是那些行使权利施加影响或运用权利的言语交际,诸 如任命、表决、劝告或警告。 三、是说话者承担某种行动义务,诸如允诺、保证、表明 信仰或信念。 四、主要与社会行为有关,诸如道歉、祝贺、慰问或挑战。 五、是表示对某事所持态度的言语交际,如争论、答辩、 让步、假设或推测。
一、人际传播的。 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 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 的一个基本动机。 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 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第四,满足基于人的社会 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大致可分 为两种,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 种有形的物质媒介(如信件、电话、电报等等) 的传播。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 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 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 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1、感觉 2、知觉 3 3、表象 4、概念 5、判断 6、推理
结合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 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 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 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 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 的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 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个著名的思维定势例子是“鸟类研究者的偏见”,描述了一个鸟类研究者因为长期研究鸟类而形成了对 鸟类的思维定势,导致他无法正确识别其他动物。这个例子表明,思维定势会影响个体的思考方式和判断 力,使其难以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案例三:情绪的自我调节
总结词
情绪的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调 节的能力。
创新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 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采用实验、观察、 调查等多种手段,对人内传播 与人际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联系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个体内部的信息处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会影响 到人际传播的效果,而人际传播也会对人内 传播产生反作用。
区别
人内传播是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涉 及其他个体,而人际传播是两个或多个个体 之间的信息交流;人内传播是非言语性的, 而人际传播是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结合;人 内传播主要是个体对自我认知和情感的处理, 而人际传播主要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内传播是人际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反过来也会 影响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都涉及到信息的编码、解码和 反馈等过程。
区别
01
02
03
04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详细描述
一个著名的自我暗示案例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它描述了一个名叫皮革马利翁的雕塑家,通过强烈的自我暗示, 将自己的雕塑作品赋予生命。这个效应表明,强烈的自我暗示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朝着暗示的 方向发展。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正式渠道又存在三种传播形式:下行传播、平行传播和上行传播两种。
非正式渠道传播,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 渠道。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交流的信息广泛而自由②交 流的关系双向而平等③交流的内容率真而感性。
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营造一个积极、 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பைடு நூலகம்强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 使它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谣言:在集合行为中,除了群体成员的行为会表现出异常
状态,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也处在一种扭曲的异常状态中。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未知性和反常性是所有谣言中心事件的共同属性,而危机 中的谣言事件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征:相关利益带来 的事件重要性。
R=I×A(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3.特点:
⑴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⑵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⑶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⑷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互动性强,表达多样,含义丰富,构成人类传 播的基本条件。
星巴克咖啡的“口碑营销传播”
思考:
大多数传播学者都同意,面对面交流是最有效的,它传递的信 息尤其非语言信息特别多,超过其他任何形式的传播。
——勒庞《乌合之众》
万圣节服装通常 掩盖了个人身份。使 其处于一种没有社会 约束力的“匿名”状 态中
谣言:在集合行为中,除了群体成员的行为会表现出异常
状态,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也处在一种扭曲的异常状态中。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未知性和反常性是所有谣言中心事件的共同属性,而危机 中的谣言事件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征:相关利益带来 的事件重要性。 谣言的控制策略如下: 1.设立权威、明确的信息源。 2.大众传播应成为公开真相、遏制谣 言的主渠道
I 微观:人内、人际传播整理
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含义、分类、特点、过程、功能)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一、定义: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信息交流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一之间,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二、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内向传播过程(生理):外部刺激—接收(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处理、记忆(大脑)—传导(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反馈、表达(输出装置:表达器官等)—干扰。
三、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区别于其他动物内传播的根本特点)●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主要由一下几个环节或要素构成: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判断(决定态度和行为决策的基础)-推理(已知-未知)●人内传播的特点(从以下方面理解人内传播):①系统性:既是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是更大的传播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外界保持着信息交换。
②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无本质区别。
③积极能动性: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对已有知识观念思想的简单复制。
④基础性: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四、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社会性、双向互动机制)(一)G.H.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G.H.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芝加哥学派代表,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代表作《精神、自我与社会》(Mind,Self, and Society)。
传播学概论9-10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 How we think
David Krackhardt, 1987. Cognitive social structure
• The Looking Glass Self
– video
3. 人际传播的特点
• 特点?
– – – – – – 直接性:不经过他人 渠道多、灵活性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随意性:没有“传-受的固定角色”(利于说服和沟通) 私密性:不便公开 非制度化的传播
– 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 人际关系,社会化的过程
–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 认识自我 • “镜中我”库利
– 满足人的精神与心理需求
2.3 库利 “镜中我”
• 查尔斯·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 – – – 1864-1929 美国社会学家 经济学的文学学士学位(1887年)密歇根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1894年)密歇根大学
人的能动的 意识和思维 活动
社会心理 过程
3.1 生理学过程
• 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 – – – – –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 (郭,P63, 图5-1,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机体反应
– 自我Self-schema
• traits,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Mind map
• 思维导图、心智图、脑图、脑力激荡图、树 状图 • 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 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 • 心智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 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 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们的想法,如 引题式,可见形象化式,建构系统式和分类 式。它是普遍地用作在研究、组织、解决问 题和政策制定中。(wikipedia)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强化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
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
(2)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
核心路径 边缘路径
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 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 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内传播属于 人体内部的传播,但它仍然能够通过人的 活动表现出来。施拉姆这样阐释人的传播 行为:
1、一个事件发生了 2、这一事件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他感觉器官,
腺线,产生紧张(张力)、未讲话前的“感觉”等等 9、接着B先生开始按照他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把这些感
觉变成字句,并且从他“考虑过的”所有字句中 10、他’‘选择”或抽象出某些词,以某种方式安排这
些词,然后B先生相应地讲话,或做出行动,从而刺激了 A先生―或其他某人 11、这样,传播过程就继续进行下去 … …
C、第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库利是在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 一书中提出“镜中 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 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 “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他人如何“认识” 自己的想象;二是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 想象;三是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 的情感。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 中我”的主要机制。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 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4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三、人内传播过程的环节、要素 人内传播过程的环节、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四、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一)主我、客我理论 主我、
提出者: 1、提出者:[美]米德 内容: 2、内容:
主我( ——个人本身态度 个人本身态度、 ①自我 主我(I)——个人本身态度、行为的表现 冲动、欲望) (冲动、欲望) 客我(ME)——他人期望的个人表现 客我(ME)——他人期望的个人表现 约束性) (约束性) 主我”“客我” ”“客我 ②“主我”“客我”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主我”“客我”互动形成自我意识,并不断改进、变化, ”“客我 ③“主我”“客我”互动形成自我意识,并不断改进、变化, 形成新自我
三、人际传播的条件
1、传播双方相互吸引 2、媒介上接近 3、时空上接近 4、对自我的认知 5、对他人的认知
四、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自我表达的途径=人际传播的媒介: 自我表达的途径=人际传播的媒介: (1)语言 (1)语言 (2)非语言 (二)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1、自我表达目的:为了使他人充分认识、 自我表达目的:为了使他人充分认识、 评价自己 2、同时注意两方面: 同时注意两方面: ①展示个性 需符合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 ②需符合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符合普遍的 真善美价值尺度
(二)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提出者:【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者: 罗伯特. 2、内容: 内容:
激活基模 新信息————— 新信息————— 强化原基模 强化原基模 与原基模吻合——原基模方式认知 与原基模吻合——原基模方式认知 —— 与原基模不吻合——创建新基模 与原基模不吻合——创建新基模 ——创建
(三)内省式思考
(1)反省 日常、 ★日常、长期的自我反省活动 短期、一时、 ★短期、一时、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 的自我反思——内省式思考 的自我反思——内省式思考 —— (2)特点: 特点: 并非每时每刻发生,只有在遇到困难、 a、并非每时每刻发生,只有在遇到困难、 障碍等问题时才活跃起来 并不封闭,与外界环境、 b、并不封闭,与外界环境、他人有联系 不仅是一横向过程,也是一纵向过程, c、不仅是一横向过程,也是一纵向过程, 要调动自身经验, 要调动自身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所谓具有独自的特点,即个人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
互动话题: 1.“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你对这两句话怎么理解? 2.你对这个故事怎么认为?(英国前教育大臣教育和就业大臣戴维·布伦基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指个人接受外部 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4.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5.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为主; 6.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四、人际传播的基本功能 1.协调人际关系; 2.交流思想感情; 3.统一社会态度; 4.支配他人行动等。
三、人内传播的特点 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四、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人际传播实质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的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取决于他的媒体,在这里,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人际传播的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的理由就是他的传播的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人内传播: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内传播的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
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
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 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 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
应,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就越客观、越准确。
2、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 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人际传播
3、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3、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开放区域
他人了解 自己不了解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一 相貌、身份、职业等 部分
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 等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一)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自我表达的媒体
(二)体态的传播功能 日本学者船津卫认为,在传播和自我表达活动中,体态 至少有以下五种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外观形象。外观既包括身高、体形、 脸型、发型等身体特征,也包括通过服饰、饰物、随身携带 品的使用等形成的氛围特征。这些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 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4、在大众媒介上呈现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丰富了 大众传播的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
本章思考题:
1、试给传播分类。
2、举例说明什么是人内传播? 3、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有哪些特点? 4、谈谈自我表达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5、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活动
1.一个事件发生了,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 他感觉器官,产生了神经搏动 2.神经搏动到达A先生的大脑产生“感觉”等 3. A先生按照自己惯用的表达方式把感觉变成字句 4.他“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字句,通过声波和光 波,A先生对B先生讲话 5.B先生受到刺激产生了神经搏动 6.神经搏动到达B先生的大脑,产生“感觉”等并 作出反应 7.这个反应又刺激了A先生或其他人——这样,传 播过程就按照这样的环节继续进行下去…… 返回
1.感觉——即人通过眼、耳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
色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 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 系的思维活动。
——威尔伯· 施拉姆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 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 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 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 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人内传播举例
二、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
1、面对面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 实物符号等 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 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 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性,多渠道,方法灵活 2、随意性强,非制度化 3、保密性、可控性强, 4、互动性强,反馈及时
米德的 “ 主我与客我 ” 理论
主我(I)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me)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 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 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 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 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 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 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 介质(信息)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
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 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返回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Fra bibliotek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是指短期的、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 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 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 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 该怎么做。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 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 一个社会过程。
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式共同构成了 社会信息的交互网络。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规模 化延伸,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补充。并不能 简单判定谁的效力更大,只能说两者各有所长。
2、大众传播主要传递基本信息,而人际传播的劝服 能力更强。 3、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 手段。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未知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之 潜质、潜能 于众的东西
返回
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
讯息
个 人 生 活 经 验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讯息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人际传播情境
个 人 生 活 经 验
返回
自 我 表 达 的 媒 体
返回
5、信息的意义丰富复杂
四、人际传播的动机/功能 1、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人际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情感沟通) 附:人际传播动机/功能的相关理论
五、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所谓自我表达是指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
第十一章:
人内传播
与
人际传播
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
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
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
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
系。”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
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
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
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
的社会孤立。
六、人际传播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 编码、解码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返回
1、库利的“镜中我”概念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
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一般来说,这种以
“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
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
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
返回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布鲁默认为,人是拥有
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 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 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 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 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三大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 “ 主我与客我 ” 理论
2、布鲁默的 “ 自我互动 ” 理论
3、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概念理解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 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 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