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绩效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综述

本文对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的现状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这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关于绩效与供应链绩效问题

理论界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绩效的研究侧重于以非财务绩效研究为主,但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绩效”的研究重点的认识并不一致。张涛和文新三(2002)认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是成本绩效衡量阶段,而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阶段。赵红(2004)认为,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财务指标衡量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是以财务指标衡量为主的阶段。马璐(2004)则认为,14世纪的复式记账法可以被认为是绩效的观察阶段,19世纪以后,可以被认为是成本绩效衡量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的阶段。

然而,关于“绩效研究”的考察,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绩效研究带来衡量观念和内容的变化,即:“传统绩效似乎就是从财务报表可计算出来的利润,如此定义绩效会使我们的思维走入死胡同。正如杜拉克认为,“我们必须树立企业绩效的新观念,要发展新绩效的方式,比如绩效能以非财务来衡量”(冯侠圣,汪光武,2004)。二是,自从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以后,SCP范式使绩效研究已经涉及到各个产业及其所有问题,如产业绩效研究,企业绩效研究,组织绩效研究,甚至有政府机构的绩效研究等。这些研究大都是从组织行为角度来研究绩效问题,Walker and Ruekert(1987)从组织的角度将绩效分为:效能(指产品与程序之成功表现程度)、效率(指资源投入与产出比值)、适应性(指企业的反应能力)三个维度;John B. Matchette和Hans von Lewinski(2005)研究的内容是,供应链组织是不是能够有效率,从而能够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有增长和核心绩效。目前,还有研究人员从绩效角度来研究绩效对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影响,如Tim Breene 和Robert J. Thomas (2004)在核心绩效(High Performance)应用研究中提出了核心元素:领导与战略、人力开发、IT能力、绩效衡量和创新在组织中的作用。

把“绩效”问题放在“供应链”这一网络组织形式中研究,当然是因为供应链管理、分析及其进一步改善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及供应链绩效需要衡量的缘故,这已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绩效衡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常引起关注与讨论的话题,但人们对它的确切概念仍然界定不清(Beamon,1999)。为了能够较为清晰地理解供应链绩效衡量的实质,不妨在此引述Neely, A., Gregory, M. and Platts, K(1995)给绩效衡量所下的定义:所谓绩效衡量就是指通过组织行为的不断量化,以实现其最大效率和效果的过程。过去对供应链绩效的简单的定性评估是比较模糊的,实际应用也是困难的,因此,转而去选择量化绩效的衡量方法是一种必然的需要,因为数据毕竟还是容易获得的,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使用(Beamon,1999)。目前文献中大量地使用数量方法来做研究,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为经济现象之间以数量关系的形式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现实和规律,所以,绩效衡量成了理论研究热潮的新视角。

在这个研究热潮中,用财务指标衡量供应链绩效只是传统方法的应用,显然不是什么创新之举。这些财务指标无非是股东收益(TSR)、经济价值增长(EV A)、市场价值增长(MV A)、每股收益(EPS)、销售收入(ROS)、资本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运营成本等(Jon Hughes等,1998),而要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供应链绩效,除了财务指标以外,还需要大量的非财务指标。正如Maskell (1991)认为的,对于策略制定与外部信息交换可运用财务绩效指标来评价,而对于内部生产控制、配送作业则应采用非财务绩效指标。由于非财务指标获取范围和弹性太大,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中除了一般绩效指标外,Maskell还针对供应链的某一特征提出了关键绩效(Key performance Index)和核心绩效(High performance)指标,目的是使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更加简约化,操作性更强。

二、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衡量)模型问题

目前,供应链绩效衡量模型最为成熟的主要有SCOR、平衡记分卡和标杆法模型,这些模型自提出以后,极大地推动了供应链绩效衡量的学术研究,不管这些研究的主要视角是从构念框架到一般性指标衡量的具体化,还是从一般指标到不同行业的指标衡量和战略性指标衡量的研究,它们都离不开这些模型的成熟框架,显示了这些模型在供应链绩效研究中的价值所在。

1、SCOR 行业通用模型[注]1

SCOR 行业通用模型于1996年由美国供应链协会首次提出。该模型通过计划协调把四个基本流程采购(Source)、生产(Make)、送达/交付(Deliver)、退货(Return)集成为三层最高的标准业务流程,再根据标准业务流程的三个最高层次,把测评指标进一步分解为三层。第一层测评指标有5个纬度和12个指标(见表1)。第二层测评指标是按供应链分类办法,先将供应链分为功能性属性和结构性属性两种,然后分别列出4个(采购特征、生产特征、配送特征、销售特征)纬度22个测量指标和2个纬度8个测量指标。第三层指标依同样的方法进行再一次深入分解,最后形成适应性的指标体系(Hartmut Stadtler, Christoph Kilger,2000)。

表1 SCOR模型第一层测评指标

面向客户的外部方面面向内部方面

可靠性reliability 反应能力

responsiveness

灵活性

flexibility

成本

Cost

资产

Assets

交付/送达绩效订单履行的提

前期

供应链反应时

供应链管理总成

先进周转期

订单完全履行率生产柔性

增值生产效率保

成本

供给库存天

订单履行率产品出售成本资产周转次数

1 注:供应链运行参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SCOR模型)是由美国供应链协会于1996年推出并已被证明的方法,它的设计基于商业目标、战略、业务流程和技术因素,是一个比较简易方便的行业通用模型。有文章这样评价该模型,SCOR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是供应链的诊断工具,它涵盖了所有行业。它使企业间能够准确地交流供应链问题,客观地评测其性能,确定性能改进的目标,并影响今后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开发。流程参考模型通常包括一整套流程定义、测量指标和比较基准,以帮助企业开发流程改进的策略。SCOR不是第一个流程参考模型,但却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参考模型(姜铁虎,丁叔,2002)。从文献数量上看,该模型大部分的应用和研究一直受到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在国内则不尽相同,应用和研究寥寥无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