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7-2018年度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试卷)语文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6小题,每小2分,共计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箢.篼(yuān)眉黛.(dài)宁谧.(mì)遒劲.(jìng)B、点缀.(zhùi)尸骸.(hái) 奖劵.(juàn)聆.听(líng)C、栖.息(qī)婀娜.(nuó)皱褶.(zhě)臀.部(tún)D、污秽.(huì)笨拙.(zhuō)逶迤.(yí)缥.缈(piāo)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敷衍款待惦念嘱咐B、焦炭轰然健硕沙砾C、连络暴燥磨难嘟哝D、粗糙油腻厌恶遮掩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B、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为了不断开发新产品,设计师们终日处心积虑....绞尽脑汁。
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的惟妙惟肖....。
4、下列句子中,没有岐义的一句是()A、张三借了李四一万块钱,今还欠款两千元。
B、爱人民的政府,永远得到人民的拥护。
C、天色晚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D、强强和玲玲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这儿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和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
B、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C、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D、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2、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形象、环境和。
福建省仙游现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仙游现代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语文月考试卷满分:150分答卷时间:2.5小时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宁夏银川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宁夏银川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3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惆怅.(chàng) 寥廓.(guò) 慷慨.(kǎi)激昂B.上阕.(juè) 阻遏.(è) 百舸.(gě)争流C.携.(xié)带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D.百侣(lǚ) 橘(jú)子洲载(zǎi)歌载舞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淬炼忤视沧桑戮没B.凄惋斑斓屠戳偏袒C.赡养忸怩愁怅切而啖之D.坍塌恶耗蔓草运筹帷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C.王老先生七十多岁,但身板硬朗,手脚麻利,做起事来劲头十足,真称得上年富力强....。
D.这首诗不仅运用独具特色的意象,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在结构上也不落窠臼....,其独特的构思,来自于诗人对自由天性的追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C.她把积攒引导来的400元零花钱,资助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赵长波,确保他能够支付读完小学的学费。
D.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
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
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戗害帐蓬慰藉.(jiâ)一曝.(pù)十寒B. 编缉缟素经传.(zhuàn)咬文嚼.(jiáo)字C. 馈赠斑斓要挟.(xiã)暴虎冯.(píng)河D. 揣测窈窕符箓.(lù)锲.(qì)而不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字音辨析能力。
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形似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题干要求选出“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A项,“戗害”应为“戕害”,“帐蓬”应为“帐篷”。
B项,“编缉”应为“编辑”。
D项,“锲(qì)而不舍”应读“qiâ”。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于“十·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B. 北京春季人才市场的“外国企业人才招聘会”,首日便出现“爆棚”,但由于招聘用人的门槛过高,应届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
C. 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D. 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自食其果,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4)
武威五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注: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 3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17年10月11日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河北省沧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第Ι卷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Ι卷(选择题共42分)一、基础知识(1-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3-15题每题3分,共9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濡.缕(rú)殒.身不恤(yǔn) 叱咤.(zhà) 瞋.目(chēn)B.蠕.动(rǔ) 拊.心(fǔ) 籼.米(shàn) 怔.住(zhèng)C.参乘.(shèng) 变徵.(zhǐ) 创.伤(chuāng) 解剖.(pāo)D.气氛.(fèn) 浸渍.(zì) 氾.南(fán ) 水门汀.(dīng)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菲.薄(fěi)寥.落(liáo)倔.强(juè)挑剔.(tì)B.踌躇.(chú)桀骜.(ào)弄.堂(nòng)博闻强识.(shí)C.尸骸.(hái)攒.射(cuán)角.逐(jiǎo)遒劲.(jìn)D.喋.血(dié)漫溯.(sù) 长歌当.哭(dàng)凝重隽.永(juàn)3、下列四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恶耗慷慨刀俎桀骜不驯B.岐视苍桑扭怩激浊扬清C.屠戳追朔斑斓再接再厉D.榆阴凄惋嬉笑天纶之乐4.下列各句中的“其”字,按照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其无礼于晋②其人居远未来③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④吾其还也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⑥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①②⑥\③⑤\④B.①③⑥\②⑤\④C.②③⑤\①⑥\④D.②⑤\①④⑥\③5.下列各句中的“而”字,按照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因人之力而敝之②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③荆轲和而歌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⑥图穷而匕首见⑦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⑧劳苦而功高如此⑨项王按剑而跽A.①②⑧\③⑨\④⑥\⑤\⑦B.①⑦\⑧\③⑨\②④⑥\⑤C.①⑦\②⑧\③⑨\④⑥\⑤D.①\②⑦⑧\③⑨\⑥\④⑤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②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留下)B.①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刺)②沛公则置.车骑(安放)C.①以乱易.整(交易)②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并列)D.①以试人,血濡.缕(浸湿,沾湿)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8. 下列句子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①距关,勿内诸侯②要项伯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①令将军与臣有郤②卒起不意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①日以尽矣②秦武阳色变振恐③燕王拜送于庭D.①请辞决矣②因击沛公于坐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9.下列各组选项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左右既前②间至军中③太子迟之④大行不顾细谨⑤函封之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⑦共其乏困⑧使使以闻大王⑨乃朝服,设九宾A.①②\⑥⑨\④⑦\⑤⑧\③B.①⑨\②⑤\④⑦\⑥⑧\③C.①⑨\②⑥\⑦\⑤⑧\③④D.①⑨\②\④⑤⑦\⑥⑧\③10.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最准确的一组是()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⑤客何为者⑥夫晋,何厌之有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⑧秦王购之金千斤⑨此亡秦之续耳⑩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⑪籍何以至此⑫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只交答题纸。
一、社科文阅读(6分)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佛经1122部,3572卷,总字数3500万左右。
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争。
隋大业(605—618)年间,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业。
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
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
自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
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原因,出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于1999年9月9日,放归地下珍藏。
石经的回藏,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
云居寺从建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云居寺碑刻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整理和研究石经的字形。
云居寺石经所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为其他经书所不可比拟,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钦定开元大藏经》这部唐代宫廷大藏经的原貌。
另由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藏》证实,石经中的辽代刻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石经中还保存了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石经的经文后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间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余年的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经济组织、职官名称等资料,可以验证、补充史书的记载。
云居寺石经的刻写综贯千余年,许多写经高手为之书丹。
石经字迹大部分方正圆腴,写刻双绝。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测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在中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居“家”之“训”的全面而系统的家训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而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家训是在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以后,并且后世所有有影响的家训著作中无不贯穿着占“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观念。
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实际上是儒家的家训文化。
家训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伦理纲常注入了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在家训的约束规范和长期熏陶之下,形成了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家风、门风,这种家风再经过统治者的倡导,又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
比如曾被明建文帝赐以御书“孝义家”的浦江郑氏家族,自宋建炎初开始累世同居,同灶而食,维持了十五世,历经宋元明三代。
该家族的家训《郑氏规范》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像这些举家和睦相处、恪守封建伦理的大家族,不能说不依赖于长期形成的良好家风。
封建统治者正是通过树立这些典型样板,来达到正风敦俗的目的。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是在农业宗法社会的沃土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的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些方面又是交织、渗透在一起的。
积极的一面主要在于:它以自己别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和教化方式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保证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卓有成效地在家庭、宗族乃至全社会倡导和推行了进德修身、睦亲齐家、治家兴业、待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的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和养育出了品德高尚、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坚持操守、宽厚谦恭的一代代名臣贤士、谦谦君子。
消极的一面主要在于:它以封建地主阶级的纲常礼教轨物范世,稳固了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秩序,某种程度上延缓、滞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塑造出了一批批唯封建伦常是从,甚至“愚忠”“愚孝”之辈和“贞女”“烈妇”等牺牲品;它宣扬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和守分安命的宿命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进取精神,麻醉了人民的革命意识;它的长期濡染所积淀下来的重农轻商、家族认同、盲目顺从、固守忍让等民族心理至今仍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着消极的作用。
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伊秉绶的空间思考有清以来,书坛名家辈出,高手如林,伊秉绶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留下了“书如佳酒不宜甜”的书史名言,其艺术底蕴是极其深邃的。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
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少年即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朝夕临摹碑碣,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深得其惠。
于隶书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探索,最后在五十岁左右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方正雄伟的风格。
所以其书风中以《张迁》《衡方》《裴岑》诸碑的成分为多。
他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随机应变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使其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造成意想不到的自然妙趣。
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是伊秉绶成功的基点。
他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然后加以大胆的变形。
其隶书风格的基本特点是横平竖直、方正宽博、雄伟庄严,但又奇巧灵秀,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和大胆奇特的艺术想象力。
他的书法不只在向同时和后世的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且会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作为现代艺术的表现意识的觉醒。
他对唐以来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大胆舍弃了线条的节律(相对于前人),以单一的空间架构作为主攻的目标,对书法艺术构成进行了独特的理解。
在他的书法里线条显得麻木不仁,非常迟钝,没有点画撇捺的变化,是一种绝对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
他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顿挫提按的弹性,而准确地捕捉住中锋美的线条本质,加大了线条的立体感和力量感,真正使人感到“古穆雄强”的书法风范。
他似乎不在乎别人的献媚与讨好,而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他像一个忠厚老成但不懦弱的托孤老臣,正襟危坐,不动声色,但一切事态变化都已尽收眼底。
河南省周口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pdf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的“变”与“常”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2.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语言基础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chǔ)霜鬓. ( bìn g ) 惘.然 ( wǎnɡ ) 贻.笑大方(yí)B.饿殍.(piǎo)逡.巡(qūn)曳.兵(yè)丢三落.四(luò)C.跬.步(kuǐ)针砭.(biān)经传.(zhuàn)度长絜大duò)D.锦瑟.(sè ) 猿啸. ( xiào ) 咨嗟.(jiē ) 良将劲.弩 ( jì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颓圮修葺脍炙人口礼上往来B. 寒喧饿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C. 孝悌犒赏迫不急待走头无路D. 赝品挑衅锲而不舍破釜沉舟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B.即使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表示愿意出资,对于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保护热带雨林,这点资金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C.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描绘了一幅巧夺天工....的自然图景,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充分展现了造化的神奇。
D.超级女声周笔畅唱功很好,专家评价说,她在歌唱事业上会很有前途,一定会成为明日..黄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B.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C.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保定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保定市2007-2018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必修二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种种现象表明,对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习题(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总分:150卷I 总分100分一、语言运用。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坍圮.(pǐ)窸窸窣.窣(sū) 熨.帖(yùn) 隽.永(juàn)B. 田凫.(fú) 慰藉.(jiè) 老饕.(tāo) 椋.鸟(liáng)C. 跌宕.(dàng) 锡镴.(là) 玉墀.(xī) 狙.击(zǔ)D. 湔.雪(qián) 蓊蓊.郁郁(wěng) 倩.影(qiàn) 敛裾.(j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熨yù;C.墀chí,狙jū;D.湔jiā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朱拓顿响寒喧百无聊赖B. 桌帷蹙缩炮烙泅水C. 拮据糍粑剌造纨绔子弟D. 踌躇谬种俨然沸反盈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钝响,寒暄;B.桌帏;C.敕造。
3.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游客不仅可以游走在清新可人的桂花树下,还可以到本土明星献上的文艺表演。
②精彩绝伦的文博会既让我们领略了文化的博大,也把一大批民间艺人推到了前台。
③对不少新生而言,大学生教官的出现让军训的和可怕一扫而光。
A. 欣赏精妙苍白B. 鉴赏精深苍白C. 欣赏精深枯燥D. 鉴赏精妙枯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开放古老的房屋供旅游者鉴赏;欣赏则是对一个人的人品或者才能很是满意和赞同,也可以是对一部电影和戏曲的满意。
二者的主要区别就是鉴赏一般是物而不针对人,而欣赏不仅包括人,也包括物。
所以第一空选“欣赏”,排除BD。
精妙:主要指思想或者想法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寓意是恰到好处。
精深,是一个形容词,释义有精熟深通、精微深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
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
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
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
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
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
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第一,不推崇战争。
中国文化爱好和平。
孔子说,“仁者,爱人”。
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
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
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
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第二,不惧怕战争。
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
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
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
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
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
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
《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
《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
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
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骑马射猎、团队协作为生活常态的游牧民族,与耕地种田、个体劳作的农耕民族相比,自然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
B. 中华文明在中原农耕地带崛起之后,经受住了北方强悍游牧民族长时间的军事压迫以及战争的考验,一步步地发展壮大。
C. “仁者爱人”、“慈悲为怀”及“兵者,不祥之器”,儒、释、道三家直接表达对战争看法的言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战争观。
D. 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有为追求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基因,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推崇谦谦君子的民族心理,决定了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不推崇战争的理念,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曾经任人宰割的历史根源。
B. 中华民族为追求正义,明知必败亦勇敢应战,这种“重义轻死”的精神传统,成为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关键因素。
C. 不推崇战争,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对于战争缺乏研究,如《尚书·泰誓》就有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关系的相关表述。
D. 《孙子兵法》将得民心为内涵的“道”放在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之首,这是本民族“胜负根本在民心”战争观的有力证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帝北逐荤粥,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表明军事优势并非只由兵士的军事技能、武器装备所决定。
B. 中华民族反对一切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惧怕战争,只是本民族不好战尚武,不以战争杀伐为乐。
C. 中华民族重义轻死的文化人格,演化为中华儿女面对战争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呈现出不恃强凌弱的民族品格。
D. 中国文化推崇“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的理念,宣扬“舍生取义”的精神,说明相较于战争结果,中华民族更看重战争的正义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双基夯实(每题2分)4.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吁.嚱(xū)石栈.(zhàn)秦塞.(sài)抚膺.(yīnɡ)B.巉.岩(chán)吮.血(shǔn)鱼凫.(fú)崔嵬.(wéi)C.江渚.(zhǔ)颔.联(hàn)潦.倒(liáo)颈.联(jǐnɡ)D.万壑.(hè)飞湍.(tuǎn)萦.回(yínɡ)喧豗.(huī)5.对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畏途..岩不可攀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
C.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鼻不敢出气,唯两胁运动以换气。
D.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二、解释下列句子(每题5分,共15分)1.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橘诗【南朝】虞羲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曹操《短歌行》中“(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2.《归园田居》中透过“(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4.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
5.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6.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茏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