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气象气候1至8章复习题
⽓象⽓候1⾄8章复习题⽓象学与⽓候学复习题第⼀、⼆章⼀、选择题1、300千⽶以上⼤⽓层⽓温达1000℃以上,其中运⾏的⼈造卫星不会烧毁,原因()a 卫星与⼤⽓处于相对静⽌的状态b 卫星在⼤⽓中⾼速运动,能很好地散热c该层⼤⽓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的热量有限d该层⼤⽓密度很⼤,有利于卫星散热2、关于⼤⽓层中的臭氧,正确的说法是()a 只有臭氧层有臭氧b 臭氧在⼤⽓层中均匀分布 c臭氧能⼤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d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类关系很密切3、当地⾯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时()a 太阳辐射最强b 地⾯辐射最强c ⼤⽓辐射最强d ⽓温最⾼4、层具有⽆线电波的反射能⼒。
()a 中间层 b平流层c暖层 d散逸层5、关于等温线与等⾼线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等⾼线数值越⼤,等温线数值越⼤b 等⾼线数值越⼤,等温线数值越⼩c等⾼线数值越⼤,等温线越稀疏 d同⼀海拔⾼度上,⽓温相等7、当天空出现青蓝⾊时,说明⼤⽓中的微粒直径是()a⼤于⼊射波的波长 b⼩于⼊射波的波长c等于⼊射波的波长 d与⼊射波的波长⽆关8、“⼤⽓保温效应”中起作⽤的是()a⽔b⼤⽓逆辐射c⼆氧化碳d尘埃9、关于⽓温空间分布,正确的说法是()a ⽓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b ⽓温从⼭麓向⼭顶降c 夏季⼤陆⽓温⽐同纬度海洋低d 冬季⼤陆⽓温⽐同纬度的海洋⾼10、夏半年,北半球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是()。
a.⾚道b.20°----25°Nc.30°N----25°Nd.副热带11、在⼲洁空⽓中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体成分是:()A、氮⽓;B、氧⽓;C、臭氧;D、⼆氧化碳。
12、在低纬度对流层顶的⾼度是:()A、8-9公⾥;B、10-11公⾥;C、11-12公⾥;D、17-18公⾥。
13、⼀天中⼤⽓逆辐射最强的时刻在:()A、太阳⾼度最⼤时;B、12-13时;C、⽓温最⾼时;D、云量最多时。
《气象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1、天气:指某一地区瞬时或短时期气候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综合,是大气的短暂期过程。
2、气候: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互相作用下,长期天气综合。
3、天气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下垫面: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可视为大气圈的下垫面。
5、饱和水汽:饱和水汽压动态平衡时的水汽称为饱和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6、大气的结构:①对流层:特征: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b)垂直对流运动: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对流层的厚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c)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②平流层: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
③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加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④热层:又称热成层或暖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
⑤散逸层:800km高度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7、对流层的分层:①对流层的最下层称为行星边界层或摩擦层。
边界层的范围夏季高于冬季,白昼高于夜晚,大风和扰动强烈的天气高于平稳天气。
在这层里大气受地面摩擦和热力的影响最大,湍流交换作用强,水汽和微尘含量较多,各种气象要素都有明显的变化。
②行星边界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自由大气。
在自由大气中,地球表面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
③在对流层的最上层,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还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km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
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温度高度的增加突然降低缓慢,或者几乎不变,成为上下等温。
8、气象要素:①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②气压:大气的压强。
③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称为大气湿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e.散逸层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第三章辐射系统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2.辐射规律(选择)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强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气象与气候学课件 第三章
△E代表同温度下冰面饱和水汽压和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之 差:△E=E-Ei。其变化趋势如图中实线所示:自0℃开始,随 着温度降低,差值迅速增大,至-12℃时达最大值 (△E=0.269hPa)温度继续降低时,差值减小。f0表示冰面饱 和水汽压对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的相对百分数 。
“冰晶效应”: 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 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 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 不断凝华而增大。这就是“冰晶效应”,该效应对降水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通俗地说:就是对于水而言未饱和要发 生蒸发,而不断缩小;而对于冰晶而言,过饱和要发生凝华, 而不断增大)
返回
思考题
• 新疆的降水的水汽来源是来自大西洋的多还 是来自北冰洋的多? • 倒春寒天气现象?
阿尔泰山脉
友谊峰4374米
艾比湖189米
准噶尔盆地
托木尔峰 7435米
天山山脉
罗布泊洼地 780米
塔里木盆地
乔戈里峰 8611米
昆仑山脉
思考题
• 新疆的降水的水汽来源是来自大西洋的多还是来 自北冰洋的多? • 和新疆的地形有关,三山夹两盆,山脉以东西向 为主,向西开敞的地形利于西侧水汽深入,阻隔 来自北侧的水汽。
(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可由克拉柏龙-克劳修司 (Clapeyron-Clausius)方程经过积分后描述。
式中E为饱和水汽压,E0=6.11hPa(为t=0℃时,纯水平面上的 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蒸发面温度 升高时,水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单位时间内脱出水面的分子增 多,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高温时的 饱和水汽压比低温时要大。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
⽓象学与⽓候学复习题型:⼀、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四、解答题(每⼩题6分,共30分)五、论述题(共15分)第⼀章绪论⼀、天⽓的概念:是指某⼀地区在某⼀瞬间或某⼀短时间内⼤⽓状态(如⽓温、湿度、压强等)和⼤⽓现象的综合。
⼆、⽓候的概念及其内涵:1、⽓候系统的概念是指太阳辐射、⼤⽓环流、下垫⾯性质和⼈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下,某⼀段时间内⼤量天⽓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的天⽓状况,⽽且包括某些年份偶然发⽣的极端的天⽓状况。
2内涵:A、⽓候的物质基础是⽓候系统,⽽不仅仅是⼤⽓,它和天⽓系统是有区别的。
B、⽓候是⼀个历史概念,它和特定的时间阶段相联系,⽽不存在绝对的⽓候概念。
C、某⼀时段的⽓候状态是指,这⼀时段的⽓候系统各属性的平均系统特征,不像天⽓之某⼀段时间内的⼤⽓中⽓象要素和天⽓现象的综合。
第⼆章⽓候系统和⼤⽓的物理性状1、⼤⽓层各层的特征(1)对流层:A、⽓温随温度的增加⽽降低B、垂直对流运动显著C、⽓象要素⽔平分布不均匀(2)平流层:A、⽓温随⾼度的增加⽽增加B、⽓流⽐较稳定,空⽓的垂直混合作⽤显著减弱(3)中间层:A、⽓温随⾼度的增加⽽迅速下降B、有相当强列的垂直运动,含⽔极少。
(4)热层:A、⽓温随⾼度的增加⽽迅速增⾼B、该处的空⽓处于⾼度电离状态(5)散逸层:A是⼤⽓的最⾼层,⽓温随⾼度的增加很少变化B、⼤⽓粒⼦经常散逸⾄星际空间,是⼤⽓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2、理解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湿、露点(P16)(1)相对湿度:是空⽓中的实际⽔汽压与饱和⽔汽压之间的⽐值F=e/E×100% 它是直接反映空⽓接近饱和状态的程度,当其接近100%时,表明当空⽓接近于饱和。
当⽔汽压不变时,⽓温升⾼,饱和⽔汽压增⼤,相对湿度会减⼩。
(2)绝度湿度:(3)⽐湿:在⼀团湿空⽓中,⽔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总质量的⽐值—⽐湿。
气候气象复习资料
题型: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画图、表达。
第一章引论1.名词解释:1〕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大气状态〔如气温、气压、湿度〕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是瞬时的、多变的、不稳定的。
3〕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自身运动〕、下垫面性质〔海陆、平原、高山〕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外表、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分布、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其中大气圈是主体部分,最活跃、变化最大的组成部分。
5〕气候学:研究太阳辐射、大气环流〔自身运动〕、下垫面性质〔海陆、平原、高山〕和人类活动四种关系多年作用下的天气统计状态。
或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以及区别:联系:①二者存在着统计上的联系。
②气候不仅包括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区别:天气:周期短、天气系统单纯〔气旋、反气旋)、不稳定气候:周期长、气候系统庞大〔一个能源、五个子系统〕、稳定所以说,不能单纯将气候作为天气资料的多年统计的累积,他更强调它的成因,即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长期作用下的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总和。
3.大气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4.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
5.对流层的特征〔以及原因〕:1)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由于地外表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3)温、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收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外表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1)平流层下层气温受地面影响很小,在25km处形成高空暖区。
气象学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简史1.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气象: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称为气象。
天气: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长时间内,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态。
2.广义的气象学和狭义的气象学:广义的气象学:所有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学科统称为气象学。
狭义的气象学:仅研究大气中大气现象的学科称为狭义气象学。
3.大气的主要组成成份氮、氧、氩、 CO2、氖、氦、甲烷、氪、氧化氮、氙、臭氧、氡等。
前四个的含量分别是78.08、20.95、0.93、0.03,累加值 99.03、99.96、99.99。
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和液体微粒,统称为大气气溶胶粒子。
4.大气的质量随高度的变化大气总质量约5.3×1015吨。
50%在5.5公里以下;75%在11公里以下;25%在11公里—100公里;1% 在36公里—100公里;5. 大气上界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大气中出现物理现象的最高高度:极光,1200千米,大气的物理上界;另一种着眼于大气密度与星际气体密度接近的高度:大约2000—3000千米。
6. 大气的垂直分层⑴对流层高度:平均高度10—12公里,赤道平均高17—18公里,极地平均高8—9公里。
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而言:气温直减率γ=0.65℃/100米②盛行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分布不均;⑵平流层自对流层顶—55km。
温度最初随高度增加不显著,30 km以上显著升高。
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对流运动很弱。
对流层中水汽含量少,大多数时间天空是晴朗的。
在20 km以上高空,可在早晚观测到贝母云。
⑶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 km左右为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几乎无云出现,有时能看到薄、银白色的夜光云。
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高度60—90公里。
⑷暖层高度自85公里到250或500 km。
又称热成层或暖层。
气象学与气候学_复习资料分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7、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8、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9、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0、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1、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2、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1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14、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5、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7、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 的物理现象。
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18、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一般地风向的改变角度达180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2)
“云的形成”总结
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和一些特殊云状形成的物理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不 变的。 由于条件的变化,它们是发展的、消散的、可转化的。 例如积状云中,淡积云可以发展到浓积云,最后形成积雨云。积雨云在消散时, 可以演变成伪卷云、积云性高积云和积云性层积云。又例如,波状云发展时, 可以演变成层状云(蔽光高积云可以演变成为高层云,蔽光层积云可以演变成 为雨层云)。层状云消散时,也会演变成为波状云(雨层云消散时,可演变为 高层云、高积云或层积云)。总之,云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复杂的,也是有 规律的。
辐射雾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空气层变冷而形成的。 形成条件: 1)充足的水汽; 2)天气晴朗少云; 3)风力微弱(1-3m/s); 4)大气层结稳定
平流雾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 形成条件: 1)下垫面与暖湿空气温差大; 2)暖湿空气湿度大; 3)适宜的风向与风速; 4)层结稳定。
(4)荚状云
荚状云中间厚、边缘薄,云块呈豆荚状。常见的荚状云主要是荚状高积云 和荚状层积云。 荚状云是由局部上升气流和下降 气流相汇合而形成的。当上升气流使 空气绝热冷却而形成云时,如果遇到 下降气流的阻挡,其边缘部分因下降 气流而逐渐变薄,这样便形成荚状云。 在山区,气流受到地形的影响也能形 成荚状云(图3· 12)。
性质的差异性,连续性和阵性。 连续性降水历时长,强度具有变化性,降水主要来自高层云和雨 层云。 阵性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具有突然性,降水来自浓积云和积雨 云。
类 别 成 因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近地面空气 强烈受热,湿热 空气上升,水汽 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暖湿空气在锋 遇到地形阻挡,被 面上抬升,水 迫迎风爬升,水汽 , 范围广,强度 小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大气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候学:研究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的多年综合。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2、简答题(1)大气结构及各层特点?1.对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
平均0.65℃/100米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2.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3.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km)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
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
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因为所有波长<0.175μ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5.散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一层的气温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三章(1)
有充足的凝结核:
1、来源:土壤微粒、风化岩石、火山微粒;工 业、失火烟尘;海水飞溅泡沫中的盐粒;流星、陨 石燃烧后的微尘。 2、作用: ①增大水滴的半径,降低饱和水汽压,快速饱和 ②增大水滴的体积,下降中不易蒸发掉 例:无核冰晶:3—5倍的饱和水汽压才能凝结;有 核冰晶:相对湿度小于100%也可以凝结
压 强 8 C K
冰
6
2 A 3 O
4 B’ B 2
1
水汽
-16
-12
-8
-4
0
4℃
二、饱和水汽压
蒸发、凝结、动态平衡状态,实有水汽压e 与对应的饱和水汽压E进行比较。 饱和水汽压和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水面、 冰面,溶液面等)、形状(平面、凹面、凸 面)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第二节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物
要求
1、熟练掌握露、霜、雾淞、雨淞、雾、云等的概 念;雾的形成条件、云的形成条件、分类。 2.掌握各类雾的形成、云的特点。
一、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1.露与霜 2.雾凇与雨凇
露与霜
露: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 称为露;(夏季最多) 露的水量很小,但对植物生长却十分有 利,尤其在干旱地区和干热天气情况下, 露常有维持植物生命的功效;
霜: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称
为霜;(常见于冬季) 无霜期长短对农业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 纬度愈高,无霜期愈短;纬度相同,海拔愈 高,无霜期愈短.山地阳坡无霜期长于阴坡; 低洼地段无霜期比平坦开阔地段短;
农业上要预防的是霜冻而不是霜,霜和露都是好天气的标志: 露 水见晴天;霜重风晴天
露和霜的形成条件
1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
水汽浓度不大,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 的水分子比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多, 系统中的水就有一部分变成了水汽, 这就是蒸发过程,水分子落回水面的 过程叫凝结过程。
华南师范大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提纲(许刘兵)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引论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含义及其关系。
(P1-2 课件)2.气候系统的概念。
(P7 课件)3.大气圈的成分(臭氧;水汽的作用;水汽与温室效应:水汽对温室效应影响大)(P9 课件)4.大气圈的结构;对流层的特征。
(P10-13 课件)5.雾的形成条件:层结稳定,天气晴朗。
6.对流层中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P12 课件)7.三种表示温度的方式及其换算关系:绝度温度,华氏度,摄氏度(P15 )8.标准大气压概念。
(P16 课件)9.湿度: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
(P16 课件)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太阳辐射的概念(P21 )2.辐射与辐射能(P21 课件)3.吸收,反射,透射的概念(P22 课件)4.辐射的基本定律(P23-25 课件)5.太阳常数的概念(P25 课件)6.太阳辐射光谱(P25 课件)7.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哪些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最大;减弱的方式:吸收,散射,反射(P26-28 课件)8.粗粒散射,分子散射的几种现象(P27 课件)9.反射只改变方向,不改变性质;漫反射:反射面不平整(P27 课件)10.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P28-30 课件)11.相同下垫面对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区别;不同下垫面对同一波段的反射率区别。
(P30 课件)12.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地面长波辐射(P28-30 课件)13.逆辐射,有效辐射,辐射差额(P33-35 课件)14.非绝热变化,绝热变化: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P36-41 课件)15.冷平流和暖平流:相对于目的地来说(P44 课件)16.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核心:气温直减率的变化)(P45-48课件)17.气块与气层的关系:气块是气层中的一部分18.位势不稳定的概念(P49 课件)19.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日较差,年较差(P50-52 课件)20.气温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气温直减率;逆温层的几种形成原因),水平分布(等温线;所有等值线都必须在同一平面上)。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第一章引论1、气象、气候、天气2、大气由哪些成分组成?水汽、臭氧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各起什么作用?3、臭氧的垂直分布特点和臭氧层形成? 臭氧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何意义?4、大气分几层?其依据是什么?说明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5、对流层顶的温度是极地地区高于赤道还是赤道上空高于极地?为什么?6、请写出干空气状态方程,并解释公式的含义。
7、主要气象要素有哪些?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何谓太阳常数?2、何谓总辐射、有效总辐射。
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阴天夜间气温为何比晴天气温高?3、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是如何被削弱的? 晴天天空呈现青蓝色原因。
4、海陆增温和冷却的差异原因。
5、空气与外界交换热量有哪几种方式?在地面与空气之间最主要的是哪种?6、什么叫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气温直减率?如何判断大气层结的稳定度?7、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有何特征?影响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因子有哪些?8、试分析1月、7月世界海平面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9、何谓逆温?对流层中常见哪几种逆温?辐射逆温是如何形成的?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1、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冰晶效应2、相对湿度日变化、年变化。
简述水气凝结的条件。
3、露、霜是怎样形成的?霜和霜冻。
雾分为哪几种?辐射雾形成过程4、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的形成及降水特点5、降水。
降水不同形态。
雪花不同形态形成。
6、冷云、暖云人工增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方程1、气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明大气静力学方程的物理意义。
2、何谓单位高度气压差和单位气压高度差?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什么是气压场?气压场的基本型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4、等高面图和等压面图有何不同?等压面图上的等高线为什么可以反映空间气压场的起伏形势?海平面图是什么类型图?5、简述作用于空气的各种力。
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确定?对大气运动起何作用? 白贝罗定律6、什么叫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会根据气压场分布状况判读风。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水分一.填空题:1.在常温常压下,大气中的物质只有有三态变化,其他物质由于气温高于其温度,而以形态存在。
2.温度愈高,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饱和水汽压按规律迅速。
3.不同温度下的空气,降低同样的温度,高温时的饱和空气凝结水量比低温时。
4.当T= 时,E过冷=E冰。
5.冰晶效应的条件是。
6.大小水滴共存时,产生水汽转移现象的条件是。
7.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有、。
8.空气冷却的类型有、、。
9、近地面的空气因与冷地面接触而降温到露点以下,如果 >0℃时,则在地面或地面物体凝结成,称为露;如果 <0℃,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称为霜。
10、形成露和霜的条件是的夜晚。
11、霜冻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
农业上要预防的是而不是霜。
12、出现白霜时,气温比露点温度,即出现也出现。
13、出现黑霜时,气温比露点温度,只有而无。
14、雾凇是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它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
根据其形成条件和结构可分为两类:和。
15、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的紧密冰层。
它主要是降到温度低于的地面或地物上冻结而成的。
如果它是由非过冷却雨滴降到冷却得很厉害的地面或地物上而形成的时候,一般这种雨凇很薄而且存在的时间不长。
16、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使水平能见度小于的物理现象。
17、云是指漂浮在空中的,由组成的中的水汽凝结物。
18、下午出现淡积云是的预兆。
19、早上出现浓积云是的预兆。
20、谚语“瓦块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就是指透光高积云或透光层积云出现后,。
21、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和水,常见的有。
21习惯上把半径小于 um的水滴称为云滴,半径大于 um的水滴称为雨滴。
标准云滴的半径是 um,标准雨滴的半径是 um。
22、使云滴增大的过程主要包括:和。
实际上,云滴的增长是这两种过程同时作用的结果。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简单题).docx
心空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简单题)目录气象学名词解释及简单题汇总 (1)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 (8)气象学与气候学(提纲版) (25)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31)气象学名词解释及简单题汇总名词解释1.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C,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P13)2.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l~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
(P14)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P21)4.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
(P46)5.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P46)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P46)7.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
(P59)8.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P66)9.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P82)10.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P113)11.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P114)12.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P120)13.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P121)14.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气象学与气候学》综合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综合复习资料气象学与气候学(提纲版)一部分1、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时间内大气中的大气状态(气温、气压、温度)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是瞬时的、多变的、不稳定的。
2、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的水汽压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如果水汽压增大到某一个极限值,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空气达到此限度时为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饱和水汽压,即最大水汽压。
3、地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
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
4、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度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5.、地方性风:因地表受热不均和地形动力(局部环境差异)作用产生的地方性气流运动称为局地环流或地方性风。
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中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7、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8、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9、绝热过程:大气中所进行的各种过程,通常伴有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
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空气的状态要发生改变。
在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程。
10、气团:气团是指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匀均匀的大块空气。
在同一气团中,各地气象要素的重点分布几乎相同,天气现象也大致一样。
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1.饱和水汽压(E):①温度低的未饱和空气,只要降低较少温度,空气很快出现饱和。
②降低相同温度,温度高的饱和空气被凝结的水汽多,相反则少。
③温度高E值大,温度低E值小。
2.影响蒸发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①蒸发的温度—蒸发的温度愈高,蒸发愈快,相反,愈慢。
②蒸发的性质—同温度时,水面蒸发快于冰面、淡水快于海水。
③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大的蒸发速度小于空气干燥时,有风时大于无风。
3.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4.露、霜差异:共同点——天气条件均为晴朗微风的夜晚,不同点——温度要求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露、霜常被人们作为“晴天”的预兆(露水起晴天、霜重见晴天)。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
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5.积状云
形成方式——由热力对流、冷锋面对流、地形抬升等形成。
特征——云块孤立分散,呈白色菜花状。
一般,积云出现晴好天气,积雨云出现雷阵雨或冰雹天气。
6.云量带分布
1)赤道多云带:赤道地区气温高、水汽来源充沛,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约为6。
2)纬度20-30°少云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十分干燥,是全球天空相对明净的少云带,平均云量4左右,荒漠地带不足2。
3)中纬度多云带:该带内气团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常在此形成锋面,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为6.5-7。
7.大气降水
降水的形成:凝结,冰晶效应,冲并
降水类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降水的时间分配:常用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及降水季节变化、降水变率等表示。
8.降水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受赤道热带气团控制,全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000mm,个别>3000—4000mm。
2)20—30º少雨带——受副高控制,年降水量<500mm,但受季风、台风和地形因素影响,少数地区降水丰富(乞拉齐朋、福建、广东…)
3)中纬度多雨带——受锋面影响,年降水量500—1000mm。
尤其大陆沿岸受季风影响降水十分丰富。
4)高纬度少雨带——受极地高压影响,气温低、蒸发弱,年降
水量<3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