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与重”单一任务表现性评价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制天平比轻重
——“轻与重”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践案例
数学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然而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很难评价到学生的活动过程、思维方法及情感态度等。表现性评价关注被评价者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注重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好可以弥补传统评价对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不足之处。
1、评价目标与评价内容:
二年级开展的“物体的轻重比较”这一实践性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对直接比较的局限性和推理比较的繁琐性的体会基础上,再组织学生经历实践活动过程,体会借助“中介物质”进行“间接比较”的必要性和便利性,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用统一的标准计量单位来衡量物体轻重的便利性,并从中体会到数值化的好处,感受优化解决问题方法的策略意识。
(一)评价目标:
1、能通过间接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进行数值化,会通过比较测定值这种形式进行物体的间接比较,认识数值化的好处。
3、能够根据比较的具体情境,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4、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
“二期课改“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轻与重——间接比较》。
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一)设计背景:
物体轻重的间接比较,实际上是使用比较测定值这种形式进行的。这也是数值化的意义所在。但学生是否能够想到借助统一的测定值这一比较方法来进行比较方法的优化?在面对具体情境时,是否能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反思、调整与优化呢?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了此表现性评价单一任务。
(二)任务设计与指导语:
任务:
第一层次: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些物品从重到轻排排序吗?
第二层次:你能借助自制的天平秤和老师提供的双色片,与小组成员合作
对这些物品排排序吗?
指导语:
第一层次:你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物品按照从重到轻顺序排排队?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第二层次:与小组同学合作,利用自制的天平秤以及双色片称量,准确、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
为完成这个任务,你们小组应该:
◆说一说: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和顺序推移的方法有什么弊端?
◆议一议:怎样借助这两种工具物品来称?为什么?
◆做一做:动手试一试,用你们的方法称一称。
◆评一评:这种借助“中介物质”的间接比较方法“优”在哪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在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三、评分规则:
本任务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间接称量物体的重量”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称”的过程中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称?怎么称?这样称有什么优势?从而通过“过程观察与指导”分析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调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对称量方法进行选择与优化,是否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合理清晰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与同伴的商讨下分工合作完成称量的任务。
为单位开展本任务的探究。由于本次评价活动嵌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就参与了评价活动。
实施前,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了活动的要求--自制天平,知晓了评价的基本标准--比较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实施过程中,以同桌两人为小组开展,教师巡视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固体胶和剪刀的轻重比较,观察一支固体胶等于几片双色片的重量、一把剪刀等于几片双色片的重量,记录固体胶和剪刀分别需要的双色片数量,观察固体胶和剪刀的轻重关系。在得出评价结论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反馈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不仅全面了解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历程,也激励学生在倾听他人思路中,在参与评价过程中开展了相互学习与自我改进。
五、效果与评估:
表现性评价是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本次“轻与重”单一任务的表现性评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问题,学生在此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时,需要深入理解和积极思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析与交流;实践与探讨,检测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选择有效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甚至对数感进行了检测,体现了表现性评价的多重评估功能。打破了静态的评价模式,对于推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改革开展了积极的尝试。
在这次的表现性评价中,学生的学习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和能力都可以体现出来。
2、体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面对一项具体的任务,一般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可以解决的,往往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
3、鼓励学生找出各种答案。一般在一个实际任务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多样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通过解决任务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机会。
4、反映学生发展上的差异。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上的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发挥其智力潜能,解决较难的问题。差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在情境中有所收获,解决与其思维水平相当的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学生的动手操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独自动手对周围的实物进行轻重的比较。
2、表现性任务一般很少有唯一正确或最佳的答案,需要依靠评价者的经验和智慧来进行评判,评估的主观性是表现性评价的一大不足。
3、如果调动全校数学教师开展一次评价,那么评价的可行性将大大降低,也无法走进课堂,与教学结伴而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考试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与课改“结伴而行”的评价方式、评价模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教师们要共同研究实践的重要课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孩子,将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我们就能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评价真正成为孩子们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