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

合集下载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学中的地质变迁

地质学中的地质变迁

地质学中的地质变迁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矿物和地球表面地貌形成演化的学科。

地质变迁是指地球内外力量对岩石和地壳的作用,引起地质构造变化、岩石变质、岩浆活动、地质灾害等现象的过程。

地质变迁是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揭示了地球长期演化的规律,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历史和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大地构造变迁地球处于动态变化中,大地构造是地球内部动力学活动的结果。

通过研究构造地貌,我们可以了解地壳的扰动过程、运动方式以及构造变迁的规律。

例如,横断山脉是我国的一大构造带,形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中,这种构造变迁造就了我国西南地区的雄伟山峦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二、岩石变质与变形岩石是地壳的基本组成单元,它们在地质变迁过程中经历了熔融、变质和变形等作用。

岩石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化学、结构和矿物组成的改变。

变质作用是造成岩石从一种类别变为另一种类别的重要原因,例如,片麻岩是由花岗岩经过高温高压形成的。

另一方面,岩石变形是指岩石在地质过程中由于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它包括褶皱、断裂和变形等。

这些岩石变质与变形也是地质变迁的重要表现。

三、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结果,通过地球科学家的观测和研究,我们了解到了不少有关岩浆活动的信息。

岩浆活动同样也是地质变迁的表现之一。

岩浆从地下推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火山活动不仅改变了地表地貌,还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气体,对周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克拉孜火山在2010年发生了一次剧烈喷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四、地质灾害与环境变迁地质变迁也包括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些灾害常常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引起的。

例如,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造成的一种地质灾害,它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可能引发洪水、滑坡等次生灾害。

此外,地质活动还导致了环境变迁,如河流的改道、湖泊的形成和消失等。

地球上的环境变迁往往与地质变迁密切相关,研究地质变迁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岩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岩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岩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摘要]本文通过多年在长江中下游工作资料的综合,将该区岩浆岩的分布、类型、及其产出特征、形成时代、岩石化学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将该区中酸性侵入岩分为扬子型和江南型岩石组合,将脉岩分为分为专属性脉岩和区域性脉岩。

将火山岩划分为两个类型的火山岩盆地,并根据这些岩浆岩特征探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关键词] 燕山期岩浆岩长江中下游构造环境1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金、多金属成矿带,而这些多金属矿的形成和分布一定程度上又与燕山期岩浆岩有关。

因此,对于该区燕山期岩浆岩特征和构造及形成环境的探讨,对指导该区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

2岩浆岩的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出露较广。

主要分为中–浅成侵入岩和火山喷出岩两大类,其形成时代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阶段。

酸性侵入岩类遍布长江中下游不同的构造单元;火山岩集中于下扬子坳陷带的庐枞和繁昌两个火山构造洼地中。

2.1侵入岩。

侵入岩可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个阶段和高钾钙碱性、碱性两个成岩系列,以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

根据测区燕山期侵入岩其形成背景、岩石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将该区中酸性侵入岩分为扬子型和江南型岩石组合,并依等级体制、时间演化顺序划分超单元、单元和侵入体。

扬子型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下扬子坳陷带内的江北或沿江江南地区,江南型侵入岩则分布于高坦断裂以南的地区。

2.1.1扬子型超单元组合。

扬子型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一带,马鞍山—怀宁与芜湖—东至北之间。

中酸性侵入岩超单元组合是区内具有地区特色的一类岩石组合,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具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和较高的研究程度。

该带侵入岩包括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组合、高钠碱钙性中基性侵入岩、碱性侵入岩三类岩石组合。

高钾钙碱性中酸性岩组合主要侵位时代为晚侏罗世末(137Ma±),以铜陵地区为代表,主要岩石类型有碱长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与铜硫金等为代表的矿产密切相关;岩石富碱、高钾,基性组分中富钙,高Sr、低Mg、Cr、Ni;高钠碱钙性中基性岩侵入岩的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123 Ma±),以宁芜地区为代表,多为浅成或潜火山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辉长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主要与铁矿成矿关系密切;岩石低硅、富碱、高钠、高氧化度。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

浅谈准噶尔盆地东部大地构造背景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最大的腹地盆地之一,东部包括乌鲁木齐盆地和哈密盆地。

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准噶尔盆地东部是地壳构造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

该区域位于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地块交汇处,是两个地块间构造活动的重要地带。

这里存在着巨大的地壳运动和变形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地貌和地质现象。

准噶尔盆地东部是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结果。

从地质历史上看,这一区域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多次构造运动。

在古生代时期,这里曾经有过剧烈的陆-陆碰撞和造山作用,形成了巨型褶皱和断裂带。

中生代时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火山岩和砾岩层。

新生代以来,这里又多次发生了断裂和隆升,形成了许多断裂盆地和拗陷盆地。

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构造活动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该区域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构造应力。

欧亚板块向北推挤,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两者碰撞、挤压和折返作用共同影响着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地质构造。

这种板块运动导致了该区域的断裂活动和地壳隆升。

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构造背景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地震、沉积和气候等。

地震活动常常是构造运动的表现,准噶尔盆地东部地震活动频繁,是该区域构造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沉积作用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盆地内的沉积物记录了地壳的变动过程。

气候条件对地壳运动也有一定影响,例如气候干旱会加剧地壳的收缩和隆升。

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板块运动、地壳构造活动、地震活动、沉积作用和气候条件等都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些构造背景,对于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岩浆岩岩石学——岩浆岩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岩浆岩岩石学——岩浆岩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第十四章岩浆岩形成大地构造环境二十世纪初期,岩石学家开始注意到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规律。

A.哈克提出大西洋和太平洋岩域(Province)的概念,冯.沃尔夫根据大陆玄武岩的分布,增加了“北极岩套”(Arctic Suite)的概念,到1921年尼格里根据含钾岩流,又提出了“地中海岩套”的概念。

然而,这些单纯的地理性区域概念尚未明确地涉及构造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学说的建立,岩浆成因和火成岩成分变化规律被赋予了全新的地质构造含义。

不同火成岩岩石系列与全球构造的关系,也即火成岩组合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成分变化和分布规律与构造背景的关系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人们已经识别出地球上有三种主要的岩浆系列。

即拉斑玄武质、钙碱质及碱质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侵位于地壳中或喷出于其上的一组紧密相关的岩浆岩石组合组成。

当用板块构造理论考虑问题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三种岩浆系列以及火成岩石的共生组合有着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

Ringwood(1969)提出了按板块构造环境分类岩浆的意见,以及岩浆产生与板块构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Dikinson(1971)首次提出了“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 tonic assembleges)的概念。

Condie(1976)按照板块构造模式将岩石构造组合的概念系统化,讨论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生成环境可分为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两大类,多数岩浆都是在板块边缘生成的。

它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汇聚边缘,离散边缘,边缘盆地,大洋盆地,裂谷系,克拉通和碰撞带等不同环境及其相应的岩石构造组合。

80年代以来,把火成岩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密切结合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的岩浆系列以及板内,边缘盆地,岛孤等各种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火成岩组合以及岩浆成因机制,从而使得火成岩大地构造学作为一门新的地质学科日趋完善。

一、板内岩浆活动(一)、大陆克拉通区的岩浆活动及其火成岩组合在大陆克拉通地区火成岩并不十分发育。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系列划分2.洋壳层序3.双峰式火山岩4.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分类第五章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二、板块扩张带的岩浆活动与洋壳的形成三、板块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与陆壳的增长四、大陆裂谷带及大陆板块内岩浆活动五、花岗岩与板块构造六、蛇绿岩套各类岩浆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把各类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同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联系起来,应用传统的地槽学说把各类岩浆岩划分为地槽早期、造山期和造山期后三大共生组合,它代表了20世纪中期大地构造学和岩石学的重要进展,触及了岩浆岩分布的一些实质问题,但仍不能全面解释产出规律性。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兴起后,对岩浆岩和板块构造研究成果表明,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板块构造控制。

即在不同的板块边界和部位,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岩浆岩-构造组合与板块构造的时空关系@一、岩浆系列及其分布根据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系列:①拉斑玄武岩系列②钙碱性系列③碱性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一组具有共同母源物质的、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岩浆类型组成,而且其分布受板块构造环境控制。

1、拉斑玄武岩系列(TH)本系列包括大量基性(拉斑玄武岩)少量中性岩(冰岛岩,富Fe, 低K, 低Al)和更少量的酸性岩(铁质英安岩、流纹岩)。

化学成分:SiO2:48-63%;低钾:K2O<1%;TiO2含量低,NaO/K2O高达5-40% , Rb、Sr、Ba、Th、U、等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很低(Rb=1-30ppm),Sr=100-300ppm,Ba=10-100ppm矿物成分:主要暗色矿物:辉石、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基本不含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斜长石(斑晶为钙长石-培长石、基质为拉长石)拉斑玄武岩含少量或不含橄榄石,形成于拉张和弱挤压应力状态下,其分布极广,按形成环境不同分为:(1)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2)岛弧拉斑玄武岩(3)大洋岛拉斑玄武岩(4)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2、钙碱性系列(CA)通常称为正常系列,喷出岩以安山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本系列包括高铝玄武岩(SiO2<53%)、安山岩(53-63%)、英安岩(63-68%)及流纹岩(SiO2>68%),其中以安山岩最常见,其次是英安岩、流纹岩、橄榄安粗岩。

高级岩浆岩石学复习题-答案

高级岩浆岩石学复习题-答案

一、岩浆岩的成因1.岩浆岩成因包括哪两个基本过程?什么是原生岩浆和演(进)化岩浆?什么是部分熔融?固体地幔与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原生岩浆的基本缘由是什么?岩浆岩成因包括岩浆的起源与演化。

岩浆的起源: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地壳或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原生岩浆的作用过程。

岩浆的演化:就是原生岩浆通过各种作用派生为多种多样进化岩浆及岩浆岩的过程。

其中主要发生了分异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

原生岩浆:是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进化岩浆:经分异作用产生的派生岩浆又可成为进化岩浆导致固体地幔/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基本缘由(1)地温异样:由于软流圈上隆、地幔柱上升、或板块俯冲引起地温异样,超过源岩的固相线温度(即起始熔融温度)。

(2)挥发份的加入:由于挥发份的加入使源岩的固相线温度降低。

三种体系。

(3)压力变更:由于地幔对流、拆沉、去根作用或大断裂诱发的减压熔融;在某些状况下,增压也可以引起部分熔融,增压熔融。

2.限制原生岩浆类型与成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源岩及源区的性质和组成;(2)起源温度与熔融程度;(3)起源压力与深度;(4)挥发份的类型及含量3.岩浆的三大源区指的是什么?这些不同源区分别能产生哪些岩浆?(1)地幔岩浆:各类玄武岩浆(碱性玄武岩浆、拉斑玄武岩浆),金伯利岩浆、碳酸岩浆。

(2)陆壳岩浆:花岗岩类岩浆(3)俯冲洋壳:埃达克岩浆、钙碱性或岛弧拉斑质岩石组合(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4.说明相图中以下名词:固相线温度与固相线矿物,液相线温度与液相线矿物,熔融区间固相线温度:物体起先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最低温度固相线矿物:是指与固相线的岩浆平衡共生的矿物液相线温度:物体部分熔融到最终一个矿物结束熔融时的温度液相线矿物:是指与液相线的岩浆平衡共生的矿物(从理论上讲,矿物的数量为无穷小)熔融区间:物体它的熔化温度是在一个范围进行的,即由起先熔化温度和熔化终了温度组成,这个区间叫做熔融区间。

大地构造与成矿(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

大地构造与成矿(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



岩浆活动也不断使俯冲板块的一部分物质 通过熔融上升到俯冲带之上。压缩、混杂 堆积、岩浆活动的结果,使这里的地壳褶 皱、断裂、变质、隆起,造成岛弧和山脉。 板块的俯冲作用或岛弧活动实际上就是造 山运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可引起山脉进 一步扩大和抬升

2)造山带型式 (1)科迪勒拉式(安第斯式):这种造山 带发育于既是板块边界又是大陆边缘的地 方,包括一侧上的洋壳与另一侧上的陆壳, 即一个大洋板块在此边缘向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消亡。由此产生的大陆侧向增长是 很小的,如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

6、变质作用
挤压型板块边界区域变质作用十分发育,其主 要特征是双(对)变质带,由两个互相平行的高压 低温型变质带和高温低压型变质带所组成

双变质带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已发 现有15对,形成时代多数为中新生代,少数 为上古生代。双变质带的形成时代向海洋 方向变新


7、造山作用 1)机制 板块俯冲一碰撞作用也一种造山作用。在板块俯 冲过程中,由于牵曳作用,使仰冲板块上部物质 不断受到压缩。 俯冲板块上面的沉积物,在开始俯冲时,绝大部 分被刮下来,致使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沉积物 和由仰冲板块上滑落下来的碎块及其由俯冲板块 构造侵位上来的洋壳碎块,压缩、堆积在岛弧或 大陆边缘,形成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

岛弧(山弧) 地形增高,内重力高和高热流值
地壳类型复杂(大洋型、过渡型、大陆型 都有) 与板块俯冲时的热效应和板块俯冲作用即 造山作用也是一致的。

4、沉积作用 沟、弧地区地形反差大,为沉积作用提供 了良好条件。
(1)海沟

有深海和浊流沉积物,海沟内坡通常比较 陡峭,有时由于逆断层或褶皱变形,形成 构造凹地或斜坡盆地,有厚度不大的浊积 岩和深海沉积物 大部分在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带走,厚度并 不大,从几百米到1公里以上。

岩浆与岩浆岩:地球深部“探针”与演化记录

岩浆与岩浆岩:地球深部“探针”与演化记录
亿年 , 处于 中年期。地球是 由一系列 的圈层构 成 的, 还 从 内 向 外 依 次 为 地 核 (h o e 、 幔 (h n l) 地 t ec r ) 地 te ma te 、 壳 (h r s) 水 圈 (h y r s h r ) 大 气 圈 (h e — t ecut 、 t eh d o p e e 、 tea r o p e e , 及 生 物 圈 (h is h r ) 图 1 见 彩 插 二 ) sh r) 以 tebo p e e ( , 。
岩 浆 是 在 地 下形 成 的含 挥 发 分 的高 温 粘 稠 的硅 酸 盐或 碳 酸 盐 熔 融体 。 由岩 浆凝 固 而成 的岩 石 称 为 岩 浆 岩或 火成 岩 。 用科 学 的 方法 来 观 察和 解 释 它 们 , 们 就 不 是 一 堆 死 气 沉 沉 、 燥 无 味 的 石 头 , 是 一 部 引 人 入 胜 的 “ 字 天 它 枯 而 无 书” 。地 球 系统是 一 个 整体 , 它是 由从 地 心 到地 表 的 多 个层 圈构 成 的 。岩 浆 是 地球 各 层 圈之 间相 互 作 用 的产 物 , 地 是 球 各层 圈之 间 物质 和 能 量 交换 的 重 要使 者 。研 究岩 浆 作 用 与岩 浆 岩有 三 个 方 面 的意 义 : 岩 浆 岩 及 其所 携 带 的 深源 ① 岩 石包 体 可 以 被称 作 探 测地 球 深 部 的“ 针” 1 h po e 和 “ 口” wid w) 探 (i o rb ) 窗 t ( n o 。② 岩 浆 岩 也 是 板 块 运 动 与 大地 构 造事 件 的记 录 , 过岩 浆 岩 的研 究 , 以恢 复 古 板块 构 造 格 局 , 溯 大 地 构 造 演 化 历 史 。 ③ 归 根 到 底 , 服 务 于人 类 社 会 通 可 追 是 对 于合 理 利 用 资源 。 善环 境 , 轻 自然 灾 害 的 需求 。 改 减

中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

中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

中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我国西部造山系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我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秦岭地体、喜马拉雅等多个造山带的交汇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组合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成矿省之一。

从大陆漂移的角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曾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形成了多个尺度不同的造山系,这些造山系的形成过程和成矿时空发育规律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一、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概念我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秦岭地体与喜马拉雅等多个造山带的交汇区,构造地质背景极为复杂。

在长期的构造变革中,不同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活动频繁,形成了多个造山系,其时空发育规律具有多尺度性和多维度性。

针对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研究,可从区域多尺度成矿规律、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和流体-岩浆-成矿规律等方面展开。

二、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成因1. 区域构造演化与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我国西部地处大陆边缘,处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长期的构造演化造就了多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垂直抬升等构造过程,为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

2. 构造-岩浆-成矿规律的多尺度性我国西部地处构造活动频繁的区域,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相互作用,形成了多个尺度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从区域构造的大尺度活动、地块构造的中等尺度活动到构造裂隙的小尺度活动,各种构造活动形成了多个尺度的岩浆-成矿作用。

3. 流体-岩浆-成矿规律的多维度性我国西部地区的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还呈现出多维度性。

不同构造背景、不同岩浆类型、不同成矿过程对成矿流体、成矿元素产生不同影响,形成了多维度的流体-岩浆-成矿规律。

三、我国西部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的意义了解我国西部地区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对于科学认识地质演化、资源勘查和矿产地球化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深入研究多尺度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有助于揭示地球动力学、大规模矿床成矿规律、大地构造背景下的矿质信息等多方面的科学问题。

岩浆起源、演化

岩浆起源、演化
大陆裂谷岩浆岩组合:早期岩浆岩富碱、富不相容元素,随着裂谷的发展,碱度及富集程度逐渐降低,最后可达MORB(洋壳)。岩石呈对称分布:两侧老、富碱;中央新、贫碱。常常形成双峰式岩浆岩组合。双峰式岩浆岩组合:基性与酸性共生,中间没有中性的
9.完整的裂谷形成洋壳
算洋有多大,俯冲速度是多少可用 岩浆岩作参考。
igneous rock=magmatic rock(火成岩、岩浆岩)
(一)岩浆起源:
就是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地壳或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原生岩浆的作用过程。
引起源岩部分熔融的原因(产生原生岩浆的原因):
1.地温异常;2.挥发份;3.压力突降。
影响原生岩浆类型、成分的主要因素:
1.源岩及源区的性质和组成;2.起源温度和熔融程度;3.起源压力与深度;4.挥发份的类型(水和二氧化碳比例)及含量。
(二)岩浆演化:岩浆演化就是原生岩浆通过各种作用衍生为多种多样的进化岩浆及岩浆岩的过程。
1.岩浆分异作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是与外界隔绝的封闭体系):结晶分异作用、扩散作用、液态不混溶作用、气运作用、压滤扩容作用。
2.同化混染作用(固体的外来物质加入)。
3.岩浆混合作用(两种岩浆混合形成新的岩浆)
皮切尔 同深成作用岩墙 岩浆混合标志
岩浆岩的“探针作用” 岩浆中的包体,白茫雪山枕状玄武岩中的地幔岩包体(橄榄岩)。 大火成岩省(LIP:Large Igneoa Province)与地核运动或核-幔边界的异常直接相关,与地史上的生物灭绝事件对应。中白垩世大火成岩省事件。磁极的超时现象-地磁条带长时间的无反转的异常地磁现象。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来自核-幔边界,但对大气圈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影响了生物圈。
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高级岩浆岩岩石学 2.岩浆岩的成因理论 3.岩浆岩的“深部探针” 4.岩浆岩与大地构造环境 5.岩浆岩与资源、环境、灾害 学习高级岩浆岩岩石学的意义:岩浆岩及深源包体的成为探测地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的探针和窗口;岩浆岩是板块运动过程与大地构造事件的记录;满足人类对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轻灾害的需求。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 地貌特征: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由海沟
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 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 成因: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
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 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臵较低,遇到大陆板块 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 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或岛链。

– –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中、南,中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等盆地
• 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如天山升降幅度达11000-15000米。
2.断块山与断陷谷
• A、成因: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强烈 的断块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相 对下降的称为断陷谷,二者往往伴生。
• B、地貌特点: • 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 式。P20 图。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 庐山、泰山 • 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如
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地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 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 1、高原 • 2、盆地 • 3、平原
• 1、高原:
• A、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 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 B、地貌特点: •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 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 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对地壳、岩石和地形的影响和改变。

它是地球地质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球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对地壳的影响和改变。

主要包括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等。

构造作用是地球内部活动造成地壳的变形和断裂。

它是地壳大地构造变化的重要原因。

构造作用通过造山运动、断裂运动和地壳运动等形式影响地壳,并导致地壳的隆起、下陷、抬升和变形等现象。

常见的构造作用有造山作用、地壳抬升和断裂运动等。

岩浆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的熔融和喷发过程。

它是地球演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地球地壳的基本物质。

岩浆作用通过岩浆的上升、侵入和喷发形成岩浆岩、火山岩和岩浆矿床等地质现象。

常见的岩浆作用有火山喷发、岩浆岩侵入和火山活动等。

地震活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震动现象。

它是地球内部活动的一种表现,也是自然界能量释放的重要方式。

地震活动通过地壳的震动、破坏和地面变形产生地震波,并引起地壳的断裂、滑动和变形等现象。

常见的地震活动有地震发生、地震波传播和地震带形成等。

外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外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对地表的影响和改变。

主要包括风蚀作用、水蚀作用、冰蚀作用和重力作用等。

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它是风力的一种表现,是地表大气循环的一个环节。

风蚀作用通过风的吹刮、磨蚀和移动形成沙丘、风化岩和沙尘暴等地质现象。

常见的风蚀作用有风蚀斜坡、沙尘暴和沙漠形成等。

水蚀作用是指水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溶解作用。

它是水流的一种表现,是地表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水蚀作用通过水的侵蚀、侵蚀和泥沙搬运形成河流、冲沟和沉积层等地质现象。

常见的水蚀作用有河流侵蚀、冲沟深化和泉水侵蚀等。

冰蚀作用是指冰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磨蚀作用。

它是冰川的一种表现,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指标。

冰蚀作用通过冰的流动、挤压和磨蚀形成冰碛、冰缝和冰丘等地质现象。

矿床学题型(简答)

矿床学题型(简答)

二、简答题1简述岩浆高温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

①成矿条件:高温高压,温度300-600°C,深度4.5-lkm,与深成岩浆岩有关,产于接触带;高温低压,与超浅成岩或次火山岩有关,浅成高温,小于1km。

②围岩蚀变:强烈,云英岩化、钠长石化、钾长石化、电气石化、黄玉化。

③高温矿物组合:氧化物、含氧盐一磁铁矿、锡石、白钨矿、黑钨矿、赤铁矿;硫化物一磁黄铁矿、辉铜矿、辉铋矿、铁闪锌矿、毒砂、Au等;非金属矿物一石英、长石、Li云母、角闪石等。

④矿石结构构造:多具粗粒结构,带状或对称带状构造。

⑤矿体形态及规模:充填方式成矿,脉状、扁豆状,似层状,矿床规模中小型。

2、热液矿床的主要特征1.含矿热液的来源多样深部的岩浆热液火山-次火山的热液海水热液地下水热液变质水热液在长距离运移过程中经混合而成的混合热液。

2.含矿热液的成分复杂主要组份:水挥发组份:S、CO、Cl、F、B,金属组份:Fe、Cu、Pb、Zn、Hg、Sb、Ag、Au、W、Sn、Mo、Co、Ni、Bi、U等多种。

3.形成温度和深度较其它内生矿床低和浅矿床形成的温度:一般在400°C以下最高在500-600°C最低在50C 左右,矿床形成的深度:深冲深(4.5—1.5km)浅到超浅(1.5km—近地表)。

4.构造控矿作用极为显著,各种构造空隙既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又是成矿物质沉淀的场所。

5.成矿时间一般晚于围岩,属后生矿床。

6.成矿方式: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矿体多呈脉状、网脉状、似层状、凸镜状等多种形态。

矿石构造常呈栉状、对称带状、皮壳状、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及块状等。

7.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及含氧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

多数热液矿床中(特别是各种脉状矿床)矿石的物质成分与围岩的基本物质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8.矿床的形成过程的多期多阶段性,热液矿床的成矿过程往往是长期而复杂的,具明显的多期性和多阶段性。

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一、岩浆矿床及其地质特征1、岩浆矿床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侵入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在岩浆冷凝结晶过程中,使其中有用组分富集成矿形成有用物质的堆积,达到工业利用程度称岩浆矿床。

可见岩浆矿床形成时间在岩浆阶段,成矿物质来源于含矿岩浆,大多数岩浆矿床形成地壳较深部位,少数在近地表形成。

2、岩浆矿床地质特征①岩浆矿床主要产于岩浆岩母体内,成矿作用和成岩作用基本同时进行,矿床本身就是岩浆岩的一部分,岩浆种类有超基性、基性、碱性、酸性,以前两种为主。

②岩浆矿床是岩浆结晶的产物,矿石矿物组成与母岩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矿石中矿石矿物相对富集,因而出现岩浆结晶分异矿床、岩浆熔离矿床及岩浆贯入矿床。

③矿体大多是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脉状-网脉状和不规则囊状。

产状与母岩一致,界线呈渐变过渡或迅速过渡,有时整个岩体就是矿体,围岩蚀变不发育。

④矿石常具浸染状、条带状、致密块状、眼斑状(斑杂状)、角砾状构造,矿石结构大体有堆晶、自形晶、嵌晶、填隙、海绵陨铁和共结,反映出岩浆冷凝结晶、堆积和熔离等不同成矿方式和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结构。

⑤多数岩浆矿床成矿温度较高(1500-1200℃),压力较大几-几十公里地下深处,但矿床形成温压变化较大。

金刚石最佳温度(1200-1800℃),距地表一、二百公里以下形成。

硫化物岩浆矿床形成温度500-1100℃,甚至更低。

⑥岩浆矿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要经济地位,绝大多数 Cr、Ni、Pt族金刚石,相当数量的V、Fe、Ti、Cu、Co、Nb、Ta和TR、P等与岩浆成矿作用息息相关。

二、岩浆矿床形成地质条件岩浆矿床的形成、分布规律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导作用有以下方面:1、岩浆岩条件岩浆是岩浆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和载体,岩浆岩即是成矿母岩。

含矿岩浆岩的产出、性质和组成,对岩浆矿床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①与上地幔来源的基性-超基性岩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岩浆矿床最为重要。

一般认为成矿的超基性、基性岩均是原始的地幔物质完全熔融、分熔和分异的产物,其中MgO含量与矿化有明显的制约关系。

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点

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点

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点地貌是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总称。

构造地貌是指由大地构造过程引起的地貌。

地球的地壳是由板块构成的,板块运动的过程中会形成许多地形,这些地形就是构造地貌。

本文将从岩浆作用、隆升作用、地震活动、风化侵蚀等方面来探讨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点。

一、岩浆作用岩浆是地球深部物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熔融物质。

当岩浆向地表喷发时,会形成各种构造地貌。

1、火山火山是指在地表附近存在的熔岩和固体碎屑等物质所形成的地质体,火山由喷发口和喷发物质组成。

火山的喷发物可以是熔岩、火山灰、火山弹等,形成的地貌是火山锥、熔岩台、火山口等。

如日本的富士山、印尼的克拉库阿等都是著名的火山构造。

2、热泉热泉是指地下水在大规模向地下流动的过程中,受到岩浆热能的作用而被加热,产生高温水的地方。

热泉可以排放出温泉和水蒸汽,形成的地貌是泉池、泉壁等。

二、隆升作用隆升是指地壳内部产生构造变动,地表相应上升的现象。

隆升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许多构造地貌。

1、山脉山脉是指由地壳隆升而形成的地表地形。

在地球板块构造的作用下,一侧地壳上升,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山脉。

例如长江三峡、喜马拉雅山脉、四川盆地等均是气势磅礴的山脉构造。

2、高原高原是指两侧地势高于中央的平坦区域。

高原的形成方式很多,隆升也是其一种重要的形成方式。

高原的形成导致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三、地震活动地震是指由板块运动等原因引起地壳振动所产生的自然灾害。

地震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许多构造地貌。

1、崖壁地震活动可以使岩石产生断层,断裂的地方往往形成悬崖峭壁。

如黄河壶口、陕西华山的悬空崖等均是由地震活动形成的。

2、地裂缝地裂缝是指由地震活动造成的地形断裂带。

地震造成的地裂缝多数会向两边开裂,并产生横向错移的现象。

地裂缝是地震研究中重要的观测对象之一。

四、风化侵蚀风化侵蚀是一种自然力,对地貌的形成与变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常见的风化侵蚀有水、风、冰、物理和化学等。

1、峡谷峡谷是由风化剥蚀和水力冲刷所形成的峡谷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为:火成岩的微量元素特征随源区成分 和各种作用过程而变。
岛弧岩浆源区的鉴别标志:
亏损的HFSE和富集的LILE
当这种源区岩石在板内环境中熔融时,所形成的 岩浆的HFSE和LILE特征,在判别图解上仍将落 入岛弧区内,导致认识错误。 同理:洋中脊玄武岩的某些元素特征需用再循环 的古老地壳来解释; 板内洋岛玄武岩的某些元素丰度具有与俯 冲有关的元素丰度。
1.花岗岩构造—环境分类
花岗岩的地质构造标志比玄武岩更复杂。原因 ① 根据出露地表的岩石难以获得其侵入构造位置的 确切地质证据; ② 成岩过程复杂,如晶体堆积作用、陆壳的卷入、 挥发分造成的元素再分配和逸失、富含微量元素的副 矿物晶出等; 使反映源岩性质的地球化学特征模糊不清。 花岗岩的成因分类物源→构造标志:由已知构造背景 的花岗岩,以其地球化学和矿物特征为基础,进行花 岗岩类构造环境分类。
澳大利亚、欧洲大陆、北美阿帕拉契亚、中国
和南美大陆等。 古生代是大陆或微大陆反复碰撞拼贴成超级联 合古陆时期,碰撞前洋底陆源泥质堆积物是S 型花岗岩物质来源,反映S型花岗岩的形成与 该动力学过程有关。
中生代以来花岗岩的特征是与地幔作用有关。 中-新生代联合古陆发生分裂,形成现在大洋地 壳。与古生代大陆碰撞形成超大陆的演化历史 相比,中-新生代的分裂导致地幔作用空前活跃 。从大洋扩张中心到活动大陆边缘以及板内岩 浆活动均发生源自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形成低 Sr高Nd花岗岩类。
③ 板内岩浆作用
大洋岛屿、岛链:火山活动具顺序性: 首先具标准石英的玄武岩, 随之具标准霞石的玄武岩, 最后经长期侵蚀间断,喷发SiO2强烈不饱和的霞 石岩结束火山活动。
大陆板内岩浆作用:源自地幔热柱,典型岩石
为金伯利岩、碳酸岩、副长石岩和A型花岗岩。 SiO2适度不饱和,低的锶同位素比值和富含不相 容元素。
④ 碰撞花岗岩类: 按碰撞类型:陆陆碰撞、陆弧碰撞、弧弧碰撞 按花岗岩的形成关系:同碰撞、碰撞后 QAP图上,同碰撞花岗岩位于狭义花岗岩区,属 含白云母的过铝质。 大多数碰撞后花岗岩的铁镁矿物是黑云母或 角闪石,位于大陆弧花岗岩区内,属钙碱性岩, 偏铝质到微过铝质。过铝质和碱性花岗岩也能在 碰撞后环境侵入。 碰撞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大多与钙碱性火山 弧花岗岩相似,明显的特点是同碰撞花岗岩的Rb 含量特别高,而Ce、Zr、Hf、Sm含量非常低。
包括高级变质区花岗质片麻岩(TTG)和绿岩带的 花岗岩。 高级区花岗质片麻岩 形成于3800~3000Ma,由贫 Or的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组成,具M型花岗岩 特征,低87Sr/86Sr初始值(0.7000~0.7020)。 绿岩带花岗岩 除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外,还见 高87Sr/86Sr初始值0.7010~0.7040的富钾花岗岩。
大陆地壳的生长
观点: ① Hurley等认为大陆地壳是在最近地质时期急 剧增长的; ② Armstrong等认为大陆地壳的大部分是在地球 早期(3800Ma以前)形成; ③ Mc Lennan等认为在太古代末期~元古代早 期短时期内急速形成大陆地壳的70~80%。
我国的花岗岩?
END
弧后 盆地
陆陆碰撞
克拉通内 大陆 裂谷
岛链 洋洋 碰撞
洋陆 碰撞
大洋断裂带 上火山 洋中脊
① 扩张中心的岩浆作用
大洋中脊:火山喷发源于亏损型地幔。大多属橄 榄拉斑玄武岩,贫K2O、TiO2和Ba、Rb、Sr、Pb 、Th、U、Zr。
弧后盆地:岩浆源更具多样性。具标准橄榄石和
紫苏辉石的玄武岩,贫K、Rb/Sr、Fe/Mg。
2.火成岩与构造环境
作为地球深部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火成 岩反映特定大地构造环境下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源区物质 火成岩的地球化学性质 大地构造环境 各种火成岩类型的关系是基于三个前提: ① 岩浆是地壳或地幔岩石的部分熔融的产 物,不存在遍及全球统一的岩浆源层。
② 岩浆的产生是动态过程。 地球内部的局部熔融是下列方式之一或联合 作用生成岩浆: (a)地幔对流或构造热等可引起温度升高; (b)构造作用使压力降低; (c)交代作用或含水流体的参与,从而降低 固相线温度。 自然银 三种方式不是静态过程,常与某一大地构造环 境相联系。
③ 岩浆产生→运移→地壳,按地质时间尺度可以 认为是瞬时的,即使岩浆过程中由于分异或同化混 染作用,还保存其起源位置的某些化学特征。
1 洋中脊, 2 弧后盆地, 3 大陆裂谷;4 洋洋碰撞, 5 洋陆碰撞, 6 陆陆碰撞;7 大洋断裂带上火山, 8 洋岛或岛链, 9 花岗岩类的稀土 元素特征,轻、重稀土强烈分 馏(La/Yb值高),反映其 源岩富含重稀土的石榴石而无 斜长石,可能是贫碱拉斑玄武 岩在大于1 GPa下转变为含石 榴石的榴辉岩等,再经部分熔 融而成。 晚期富钾花岗岩类具明显铕 负异常,表明源自斜长石稳定 存在的地壳内部。其形成可能 与太古宙晚期频繁的原始大陆 壳碰撞有关。
第二节 花岗岩与板块构造
根据花岗岩类岩石的物质来源,目前国内外普 遍分为四种成因类型,即: I 型:源岩直接由地幔派生的下部地壳物质; S型:经风化的泥质沉积岩熔融形成的岩浆产物; A型:造山旋回末期或与活动带无关的富碱的花岗 岩类; M型:岛弧地区形成的、与基性岩共生并相对偏基 性的花岗岩类,直接源于地幔或俯冲洋壳。 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系列在化学组成、矿物成 分、特征矿物种类上都有区别?(课外作业)
元古宙中期(1700~1100Ma)
更长环斑花岗岩(A型)是元古宙特征性花岗岩 。元古宙中期是超大陆稳定发展时期,可能发 育许多大陆裂谷。发育大量拉斑玄武岩质岩墙 群和巨型层状侵入体,反映当时处于伸展构造 环境。因此,更长环斑花岗岩同显生宙以来A型 花岗岩类,是大陆裂谷型伸展环境产物。
过铝质S型花岗岩类是古生代特征性岩石,如
Pitcher(1983)认为:花岗岩的成因类型能够鉴别 源岩,而源岩一经鉴别,就能识别大地构造环境。 M型花岗岩浆 可能来源于幔源物质或俯冲到火山弧 之下的洋壳; I 型花岗岩浆 来源于会聚板块边缘的陆壳下部,源 岩可能是幔源底侵物质; S型花岗岩 是大陆碰撞带和克拉通韧性剪切带产物 ,地壳构造加厚温度升高,使地壳物质发生重熔; A型花岗岩 是地盾区与裂谷有关的岩浆活动产物, 也是造山带稳定后的深成活动产物。
岩浆作用 与 大地构造 环境
本节内容
大地构造标志的火成岩地球化学 花岗岩与板块构造
第一节 大地构造标志的火成岩地球化学
1.有关地球化学方面的概念
① 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
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s)指岩浆结晶过程 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容易进入或保留在固相中的 元素。如Ni、Co-Oli,V-Mt,Cr-Sp,Yb、Ga、EuPl等。 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le Elements)指不易进入 固相,而保留在与固相共存的中熔体或溶液中的元 素。如Li、Rb、Cs、Be、Nb、Ta、W、Sn、Pb、 Zr、Hf、B、P、Cl、U、Th、REE等。
花岗岩物质 来源是现代 岩石学研究 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地 壳与地幔相 互作用的地 球内部动力 学的重要研 究课题。
① 洋脊花岗岩类:按地质背景,结合伴生玄武岩的 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划分: 正常洋脊(伴生正常型洋脊玄武岩) 异常洋脊(伴生过渡型或富集型洋脊玄武岩) 弧后盆地洋脊和“俯冲带上”( 弧前盆地)洋脊 洋脊花岗岩类主要铁镁矿物都是角闪石,在实际 矿物 QAP 分类图上位于石英闪长岩或英云闪长岩区, 自然银 为偏铝质或过铝质。 异常洋脊花岗岩的Th、Ta、Nb、Ce丰度较高,可 能与玄武岩地幔源区选择性富集有关。
大陆裂谷:含标准石英~标准霞石,Fe/Mg和
87Sr/86Sr值高。
② 破坏性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 洋-洋碰撞的火山弧:俯冲板块逸出的流体,交代 上覆地幔并部分熔融产生火山弧岩浆,含标准石英 的玄武岩至安粗岩,富Al、Rb、Sr、Ba、Pb、
CO2和H2O,贫Mg、Ti、P、Zr、Nb、Ni和Cr,较 高87Sr/86Sr、K/Rb、Rb/Sr和Fe/Mg比值。 洋-陆碰撞的火山弧:因陆壳的卷入和大陆岩石圈 的厚度而成分复杂多变。 陆-陆碰撞的火山弧:地壳重熔的高钾安山岩、英 安岩和流纹岩和高87Sr/86Sr比值(0.780)的S型花 岗岩,晚期出现类似板内的岩浆作用。
多元配合:HFSE与LILE、REE、碱/碱土金属
花岗岩类岩石
源区成分的多样性 常量元素:判别边界的重叠 元素分配系数变化大 副矿物的稳定性 微量元素:HFSE(Y、Nb、 不同挥发分的影响 Ta、Yb、Rb等)
② 源区判别图解
随源区和各种作用过程而变
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取决于:
(a) 源区岩石的成分; (b) 部分熔融时与熔融体共存固相的矿物学特征; (c) 熔融体从源区运移定位过程中影响熔体成分的 各种作用过程。
③ 板内花岗岩类:按侵入的地壳性质再分三类: 侵入正常厚度地壳、强烈衰减陆壳和洋壳等。 本类花岗岩大多数在QAP图上位于石英正长岩、花 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区。铁镁矿物从钠闪石(或钠辉 石)→黑云母(或钠闪石),化学特征从过铝质→ 过碱质。衰减陆壳中的花岗岩属于钙碱性,含钙质 角闪石和辉石,时有橄榄石。 微量元素特征分三类: 第一类: Rb、Ta比Nb、Ta明显富集,Ce、Sm比相 邻元素富集为特征。HFSE的亏损与地壳卷入有关。 第二类(衰减陆壳):富K、Rb、Th特征。 第三类: Rb、Th、Ta、Nb高为标志。
2.花岗岩与大陆地壳演化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具有花岗质地壳的行星, 它独一无二的性质:有约3800Ma的花岗质大陆 壳和180Ma的玄武质海洋壳,与地球固有的物质 组成和演化历史有关。 组成地球大陆地壳花岗质岩石的形成,经历了 自太古宙~显生宙岩石圈乃至深部地幔演化的地 球动力学过程。
太古宙(—2500Ma)
4.微量元素构造判别
在一定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火成岩,其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和矿物成分可能具有鉴别意义。 根据岩石目前所处地质构造环境,汇集大量地 球化学-构造环境关系资料基础上,提出了多种 经验性鉴别方法,根据地球化学特征推断火成岩 的古构造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