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安忆的心灵世界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王安忆的心灵世界

——对王安忆及其《长恨歌》进行解读

引言

在中国当代庞大的作家行列中,八十年代以来,女作家层出不穷,在众多的中青年女作家中,绝大多数都擅长表现女性的感情世界,而且善于刻划与自己的文化教养、社会地位、生活情趣相似的女性,王安忆的初期作品也是如此,她是以塑造那个清新、羞涩的、与自己的情感类型相近似的雯雯开始,很快地,她的创作视野开阔起来,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城市和乡村、现实与往事、社会图画与心理探微、理想与信仰等的冲突无不被王安忆囊括于笔下。冰心老人曾说,她“写作的路子很宽,凡是她周围的一切,看到了就能写书”。台湾作家李昂则说,王安忆是大陆女作家中最不显女性气质的女作家。王安忆在当代文坛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步,也留下一串串令人深思的问题。王安忆为何在众多女作家中独具魅力?她何以有如此旺盛又如此持久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走进王安忆的心灵世界,对王其及其她的代表作品《长恨歌》进行解读。

一、沉静的王安忆

(一)生平简介

1954年3月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从此,具有着说不清、道不白的“双重身份”:既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也永远只是上海的“外来妹”。。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年赴安徽五河插队落户,1972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主席。

1、作家之家:中外古今并不多见

母亲是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姐姐王安诺从语文教师、上海金山电视台编辑到现在的文学杂志编辑,从编辑记者到作家的道路是相通的。弟弟王安桅从当售票员起是业余爱好者,后来进入电影制片厂当电影剧本编辑,近几年经常有散文、杂文、小说见诸报刊,现为上海艺术博览馆办公室主任,弟媳也

是《桥》杂志社驻上海记者。王安忆的丈夫李章,分居两地五年后从徐州调进上海放弃了原来的音乐声乐的专业,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当编辑。像茹志鹃一家有这么多人涉足文学写作,可能在世界上也是不多的。他们这一家子真可称得上是"作家之家"或"文学之家"了。在这个"文学之家"里王啸平曾经说过:"这几年里,王安忆是我们家创作冠军,茹志鹃是亚军,我只能算是殿军了。"

2、知青经历

求学时代的王安忆正赶上“文革”,没有学校可上,她和姐姐到处借书看,借到的书有《牛虻》、《贵族之家》、《罗亭》等,通过这些阅读,王安忆把空白的学历给补上了。后来,她的父母去了“五七”干校,姐姐插队当了知青,她自己也去了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在穷乡僻壤的农村,除了劳动,生活十分单调,王安忆就一个星期给母亲写两封信,把信当小说写,开始了最早的文学创作。她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3、访美经历

1983年王安忆和母亲茹志鹃受美国爱荷华写作中心的邀请,访美数月,回国后1986年母女俩合写了散文集《母女同游美利坚》等。这次访美对她冲击很大,回来之后,她的小说风格和审美趣味发生了重大改变,开始写出《小鲍庄》等小说。

4、专业作家

1987年进入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二)创作简介

著有小说《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二、《长恨歌》——对男权中心社会的经典反叛

介绍王安忆,不能不提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在王安

忆当选上海作协主席的第三天,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将新设立的“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评论家李欧梵代表18位评审致词。“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说是一部史诗。”

读《长恨歌》,你不用担心会沉闷,王安忆是个讲故事的高手,那些层层叠叠杂乱无章的琐碎生活被她说得淋漓尽致。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各怀心思,一股暗流在清淡中涌动。男女的暧昧,欲道还休,欲送还留,等待与宿命,挣扎与努力……有读者看了,不由自主地想起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白流苏,觉得王安忆的风格和张爱玲的很相像。王安忆不这么看:“我和她有许多不一样,事实上我和她世界观不一样。张爱玲是非常虚无的人,所以她必须抓住生活当中的细节,老房子、亲人、日常生活的触动。她知道只有抓住这些才不会使自己坠入虚无,才不会孤独。在生活和虚无中她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方式。我不一样,我还是往前走,即使前面是虚无,我也要走过去看一看。”

(一)《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小说以一个女人一生的悲欢离合,演绎了一曲女性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始终得不到真正爱情的“长恨歌”。命运无常的宿命感,深刻反映出了一生都以自我为中心的王琦瑶在耍尽了人生伎俩后不得不承受的悲剧命运安排。(二)《长恨歌》描写了都市与女性的关系。

作品借王琦瑶的一生,完成了对一个城市的书写。在王安忆看来,王琦瑶的历史就是上海的历史。《长恨歌》集合起了王安忆对于上海的全部的认识和想像。张爱玲笔下出现的众多女性形象,几乎都是封闭的、静止的,对未来对都市充满了恐惧绝望神态的,有着自我折磨的倾向。而王安忆面对城市的一切时,她表现出的是一种无限广阔的包容能力,这种能力使她既可以从容地描写旧上海新上海的一切,又可以对此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当王安忆妙笔生花地指点江山、安排人生时,“女性写作”的独立性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

理解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的所有描写都与她自己的个人记忆有关,而她自己正是一位女性;二是王安忆认为女性与现代都市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都市是为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