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介词结构后置

合集下载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谏太宗十思疏特殊句式

谏太宗十思疏特殊句式

谏太宗十思疏特殊句式
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省略句:则思三驱以为度;终苟免而不怀仁。

3、倒装句:虽董之以严刑。

4、介词结构后置: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文言文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很容易掌握

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很容易掌握

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很容易掌握文言倒装句四大类型:(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主谓倒装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

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含练习、参答)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含练习、参答)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句式有: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格式。

提醒: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环滁皆山也夫战,勇气也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2.“……是……”格式。

如: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斯是陋室。

《陋室铭》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第1页(共8页)特别提醒: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欢迎阅览。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考考点聚焦: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考考点聚焦: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真题演练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 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 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 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 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 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
真题演练
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 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 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竞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 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另外,古代惩治犯人,君主为此撤掉乐器减少膳食。 我的宫廷里没有常设的乐器,然而常常为此不吃肉喝 酒。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 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 枉的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 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 奏。
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 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 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 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 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 只有犯恶逆罪(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的,进行一 次回奏就可以了。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讨论案件。
1 知识讲解 2 解读高考 3 技法攻略 4 真题演练
CONTENTS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Hale Waihona Puke 倒装句语法公式: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 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③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 《史记·鲁
仲连邹阳列传》
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后 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 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 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 ·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④唯利是图
唯余马首是瞻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来自三而竭 ……(《曹刿论 战》)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 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 宴》)

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文言倒装句易错句

2021届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文言倒装句易错句

2021年高考考点:文言倒装句易错句2021.4.13考点: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主谓倒置句【考点研究】一、现代汉语中语序:(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二、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示例1】(1)沛公安在?①调整语序:沛公在安;②翻译:沛公在哪里?(2)彼且恶乎待哉?①调整语序:彼且待恶乎哉;②翻译:他还依靠/依赖什么呀?(3)微斯人,吾谁与归?①调整语序:微斯人,吾与谁归;②翻译:(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和谁在一起呢?(4)奚以知其然?①调整语序:以奚知其然;②翻译:凭什么知道他的原因呢?(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①调整语序:为胡乎遑遑欲之何;②翻译: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6)君何以知燕王?①调整语序:君以何知燕王;②翻译: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7)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是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8)格式:①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②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示例2】(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①调整语序: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②翻译: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还从来没有过。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①调整语序: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吾也;②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

(3)每自比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①调整语序:每自比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②翻译: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人们并不赞同这种说法。

(4)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5)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示例3】(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①调整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翻译: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2)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①调整语序:不省所怙,惟依兄嫂。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文四大倒装句式

文言文四大倒装句式

文言文四大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四大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甚矣,吾衰也。

”(我太老了。


2.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正常语序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何罪之有?”(有什么罪?)
3.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定语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后。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4. 状语后置(又称介宾结构后置):在文言文中,状语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例如:“举世无双。

”(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 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 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和主谓倒装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 置句等。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因果)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鸿门宴》) 2.中心词(+“之”) +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 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 谏》)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 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 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 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 “为……所……”和“见……于……”及 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语句表达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现代汉语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顺序颠倒,则称之为“倒装句”。

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2、动+于(乎,相当“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应为:虽才于世高,而无骄尚之情)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于弟子贤)二、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沛公安在?”(《鸿门宴》)3、以“是”“之”为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四、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欲了解更多的言语理解考点,请关注华智公考!。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 学于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 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 ⑶问今是何世。 ·
·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 . 用 “非”“未”“弗”“无”“莫”“毋” 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吾从而师之
·
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 成份的现象,古代汉 语中更为多见,常见 的有以下几种: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
·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介词结构后置本文是关于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介词结构后置,感谢您的阅读!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之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

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