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批评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 2戏剧小说理论的空前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 戏剧、小说这些大众化的民间文学成为主流文体。
❖ 3总结性成果的不断出现是此期文学理论的鲜明 特色。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
❖ 一、形成发展期
❖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 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 到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终于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郭绍虞、方孝岳、 罗根泽、朱东润等人的批评史专著纷纷出版, 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基础,使之成 为一门众所公认的独立学科。这当中贡献最 大、影响最广的无疑是郭绍虞和他的《中国 文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主讲:伐木研书
学科定义
❖ 中国古代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 创作经验的总结,从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代 的文学观念及其演变,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 方法,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
教学目的
❖ 了解古代文论的代表作家作品、基本理论和 核心概念。
❖ 运用古代文论来分析古代文学,运用古代文 学来验证古代文论。
概述:文学批评史概说
❖ 文学批评史,是对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的探讨和研 究。
一、先秦两汉时期——孕育发生期
儒家站在维护礼乐、重视其社会教化功用的立 场。
道家虚静自然之实 。 墨家的“非乐”、法家的“尚质”“尚用” 。
❖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 设五经博士,加强了对经典的研究。《毛诗 序》在先秦“诗言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文辞乐章是“感于物而发于心”但还是做 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恰当限制。
❖ 运用文学概论和西方文论的知识和古代文论 进行比较,了解古代文论的特色。
西方文论 文学概论 古代文论
课程定位
古代文论
古代汉语 古代文学 古代文论
阅读书目
❖ 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
社。 ❖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
下),复旦大学出版社。 ❖ 其他文学理论批评史。 ❖ 古代文学理论作品选 ❖ 李壮鹰主编《中国古代文论》 ❖ 其他文学理论作品选
《文心雕龙》。
❖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曰:“立身之 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 荡。”
❖ 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 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 曹丕: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 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 不然,何以诠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
❖
❖ 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杂诗》【其二】
❖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三、Baidu Nhomakorabea熟期——唐宋金元
❖ 1南北文学的融合 《隋书·文学传序》曰:“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若 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 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的语言
❖ 3、文学
☞到战国中期以后,文史哲开始区分,诗乐舞
一体的状态被打破。诗歌是先秦时期严格意 义上的纯文学,但开始是当做广义的文化现 象来看待(不学诗无以言),后来才逐渐认 识其特点。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 文论。
先秦时代的文学批评特点
❖ 第一,文学尚未独立形成一种专门学科,文史哲 合一,诗乐舞三位一体,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浓厚 的学术文化色彩。
❖ 1、事物的一种美的形式
☞“文”——接近“美”的概念,指事物的一种美的
形式。 ❖ “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 ❖ “五色成文”(《乐记》) ❖ “物相杂,故曰文”(《系辞》) ❖ “物一无文”(《国语》)
❖ 2、文化 ☞“文”——比上述广义的“文”稍稍狭隘一
些的文化之文。
★“天之将丧斯文也”(孔子)——西周文化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化修养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体现文化修养
❖ 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说” 。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文学自觉的时代——开始了全方位的对文学本 质特征和文学创作的探讨。 ❖ 标志着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著作——曹丕 的《典论·论文》。 ❖ 我国古代第一篇完整的创作论——陆机的《文赋》
❖ 第一部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钟嵘的 《诗品》。
❖
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刘勰的
❖ 2儒释道三家文学美学思想的融合,互相 吸收。
❖ 3社会价值与自身规律探讨的统一。 逐渐出现审美与社会功用相结合的新格局,
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有 了全面、完整的认识。
❖ 白居易《与元九书》
☞强调诗歌的政治功利作用; ☞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 ☞诗歌艺术的尚实、尚俗主张。
❖ 皎然 ☞诗教与审美并重; ☞崇尚自然; ☞“意境”说; ☞风格论
❖ 司空图
☞韵味论; ☞风格论
❖ 韩愈散文理论
☞修辞以明道; ☞ “气盛言宜”说; ☞“不平则鸣”说。
❖ 韩孟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崇
尚雄奇怪异之美,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四、总结期——明清
❖ 1流派理论的蓬勃发展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第一 个显著的特征。如散文的桐城派,词的常州派等。
90年代中后期,张少康、刘三富的《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1995年由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第一章 先秦文论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典籍里已有许多 文学理论。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教中心说和以 道家为代表的审美中心说,初步形成各有侧 重的文艺观念。这两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
❖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 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
二恢复、繁荣期
❖ 1981年,敏泽的两卷本《中国文学理论批 评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198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周勋初 的《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 80年代后期展开了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 编写。复旦大学中文系以王运熙、顾易生为 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写作班子, 至1996年已全部出齐。这套批评通史把中国 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 2戏剧小说理论的空前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 戏剧、小说这些大众化的民间文学成为主流文体。
❖ 3总结性成果的不断出现是此期文学理论的鲜明 特色。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
❖ 一、形成发展期
❖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 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 到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终于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郭绍虞、方孝岳、 罗根泽、朱东润等人的批评史专著纷纷出版, 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基础,使之成 为一门众所公认的独立学科。这当中贡献最 大、影响最广的无疑是郭绍虞和他的《中国 文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主讲:伐木研书
学科定义
❖ 中国古代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 创作经验的总结,从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代 的文学观念及其演变,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 方法,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
教学目的
❖ 了解古代文论的代表作家作品、基本理论和 核心概念。
❖ 运用古代文论来分析古代文学,运用古代文 学来验证古代文论。
概述:文学批评史概说
❖ 文学批评史,是对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的探讨和研 究。
一、先秦两汉时期——孕育发生期
儒家站在维护礼乐、重视其社会教化功用的立 场。
道家虚静自然之实 。 墨家的“非乐”、法家的“尚质”“尚用” 。
❖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 设五经博士,加强了对经典的研究。《毛诗 序》在先秦“诗言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文辞乐章是“感于物而发于心”但还是做 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恰当限制。
❖ 运用文学概论和西方文论的知识和古代文论 进行比较,了解古代文论的特色。
西方文论 文学概论 古代文论
课程定位
古代文论
古代汉语 古代文学 古代文论
阅读书目
❖ 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
社。 ❖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
下),复旦大学出版社。 ❖ 其他文学理论批评史。 ❖ 古代文学理论作品选 ❖ 李壮鹰主编《中国古代文论》 ❖ 其他文学理论作品选
《文心雕龙》。
❖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曰:“立身之 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 荡。”
❖ 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 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 曹丕: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 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 不然,何以诠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
❖
❖ 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杂诗》【其二】
❖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三、Baidu Nhomakorabea熟期——唐宋金元
❖ 1南北文学的融合 《隋书·文学传序》曰:“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若 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 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的语言
❖ 3、文学
☞到战国中期以后,文史哲开始区分,诗乐舞
一体的状态被打破。诗歌是先秦时期严格意 义上的纯文学,但开始是当做广义的文化现 象来看待(不学诗无以言),后来才逐渐认 识其特点。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 文论。
先秦时代的文学批评特点
❖ 第一,文学尚未独立形成一种专门学科,文史哲 合一,诗乐舞三位一体,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浓厚 的学术文化色彩。
❖ 1、事物的一种美的形式
☞“文”——接近“美”的概念,指事物的一种美的
形式。 ❖ “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 ❖ “五色成文”(《乐记》) ❖ “物相杂,故曰文”(《系辞》) ❖ “物一无文”(《国语》)
❖ 2、文化 ☞“文”——比上述广义的“文”稍稍狭隘一
些的文化之文。
★“天之将丧斯文也”(孔子)——西周文化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化修养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体现文化修养
❖ 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说” 。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文学自觉的时代——开始了全方位的对文学本 质特征和文学创作的探讨。 ❖ 标志着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著作——曹丕 的《典论·论文》。 ❖ 我国古代第一篇完整的创作论——陆机的《文赋》
❖ 第一部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钟嵘的 《诗品》。
❖
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刘勰的
❖ 2儒释道三家文学美学思想的融合,互相 吸收。
❖ 3社会价值与自身规律探讨的统一。 逐渐出现审美与社会功用相结合的新格局,
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有 了全面、完整的认识。
❖ 白居易《与元九书》
☞强调诗歌的政治功利作用; ☞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 ☞诗歌艺术的尚实、尚俗主张。
❖ 皎然 ☞诗教与审美并重; ☞崇尚自然; ☞“意境”说; ☞风格论
❖ 司空图
☞韵味论; ☞风格论
❖ 韩愈散文理论
☞修辞以明道; ☞ “气盛言宜”说; ☞“不平则鸣”说。
❖ 韩孟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崇
尚雄奇怪异之美,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四、总结期——明清
❖ 1流派理论的蓬勃发展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第一 个显著的特征。如散文的桐城派,词的常州派等。
90年代中后期,张少康、刘三富的《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1995年由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第一章 先秦文论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典籍里已有许多 文学理论。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教中心说和以 道家为代表的审美中心说,初步形成各有侧 重的文艺观念。这两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
❖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 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
二恢复、繁荣期
❖ 1981年,敏泽的两卷本《中国文学理论批 评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198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周勋初 的《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 80年代后期展开了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 编写。复旦大学中文系以王运熙、顾易生为 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写作班子, 至1996年已全部出齐。这套批评通史把中国 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