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与文化-[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甲骨文中反映出来的上古词汇,我们可得知当时的整个文 化生活特征,除了必要的农业、畜牧业等物质生产活动外,社 会政治活动大都集中在祭祀祈祷、占卜问吉、征战克敌、治国
率民上。
在宗教和祭礼上, 有图腾崇拜,如:“勺”“福”“岁”“御”“帝”“告”“求”“祝”; 有神的崇拜,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土地、诸神一体化。这些事物 都被视作神的使臣而得到祭祀。
在社会政治方面,又两种词汇比较发达,一是职官军队,一是刑法。这 都是为了满足统治的需要。如最高统治者自称“一人”“余一人”。其 下的官名有数十种,文官有“卿事”“大史”“大史寮”“六史”“四 史” “三史” “御史” “西史” 武官有“多马”“多亚”“射卫”, 军队有“师”“旅”“族,统帅军队的有 "“王”“妇”“子”“侯’“伯”“牧”“马”“射”“卫”等。 刑法方面也很复杂。据于省吾先生研究有酷刑八种:“蹂躏”“捆 缚”“囹圄”“肉刑”“火刑”“限人以祭”“砍头以祭”“剖腹刳肠 之刑”。这些酷刑反映了当时低下的人身地位和阶级关系尖锐冲突的社 会现实。
农业、畜牧业等基本物质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方 面词汇的发展。下面有关农耕的词语,都发育的特别充分。如:
金属类词语:(《说文》中共有197个) 银、铅、镣、锡、铁、镂、铣、铸、销等等 纺织类词语: (《说文》中共有248个) 绪、纯、绡、绮、经、纬、纪、纺、绝、继、绢、绫、绛等等 田桑类:(下面只列举关于描写田地形状大小的) 町:田践处曰町 畸:残田也。畦:五十亩曰畦。
另一种是心理滞后规律。所谓心理滞后就是在对新事物的 认知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向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靠拢,以不变 应万变,把千差万别的新事物尽量纳入到既有的词语体系之中。
两种心理活动有共同点,就是会在新、旧的两种语言成 分之间建立起种种联系。而这种语言的继承与延续,同时 也体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如:“马在现代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可并不妨碍人们 经常用到“人仰马翻”,“招兵买马”。
为什么词语一产生就具有如此大的生命力,使得词语和词 义的残留如此普遍而持久呢?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心理因素 在里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联结作用。
一种是心理联想规律。人们在不断地认识活动中,对所有 新知的事物都是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在新旧事物之间寻 找它们的联系。这种寻找联系的认知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认同 过程,尽量在新旧两个事物之间找出他们的共同点,这些已 有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又是以词语体系的形式存在着的,因此, 旧有的词语也就总会以这种那种的形式进入新的词语之中。
义演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词语的产生与消失
㈠词语的历史断代显示作用 ㈡词语的消退与文化走势
㈢词义残留的心理分析
㈠词语的历史断代显示作用
词义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主观反映,是语言对客观现实最 直接的反映。因此,一个词就与它记载的文化事实有了密切 关联。词义的客观性直接源于文化事实,从词义的存在状况 可以窥视到当时的文化存在状况。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史,在 古今相贯的汉语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
第二类:客观旧词语。所谓客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 映的事物是属于旧社会的,它们或是不再存在于现实生活, 或是正在被冷淡、被淘汰。如【家丁】:“旧社会里大地方 或官僚家里雇来保护自己、欺压人民的仆役”。
PS:另外“时辰” 类词语的“旧”属性客观性最强,因为 “子时”“丑时”等一套计时名称确实已经逐渐消逝了。
第一节 单个词语的文化探求
在对一个具体词语进行考察时,既可以对这个词 的内部静态构成逐层分析,如词的种种意义成分, 概念义、色彩义都可能与文化背景有着直接或间 接的关系;也可以从词的动态变化作出分析,如 词的产生、消失、滞留、命名、起源、繁衍、引 申、替代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文化探讨的 泉眼。下面以纵向的动态变化为主,兼及词语的 静态结构,从词语的产生与消失、词语命名、词
汉语词汇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 化的重要载体。
在语言体系中,词汇最为庞杂。词的文化意义 有时会表现的很外在,人们可以轻易的从一个个 具体的词语现象分析出某一具体的文化因子。有 时它又会表现的最为深沉。词汇文化意义的这种 繁杂,有时还会表现为单个词语与词语群体所含 有的文化意义之间的巨大差异。下面从“单个词 语”“词语类聚”“词汇系统”三个角度进行探 讨其文化内涵,试着建构起分析词汇文化的框架。
上面很多词后来演化成了汉语的基本词、常用词。如“组” 本指丝织物的一小缕,后来引申为事物的构成组合过程,也 引申为指事物组合的结果,故有“组织”“组合”等。
《现代汉语词典》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编纂时,收录了近千
例这样正在消失中的词语,在释义中一般都用了“旧时
指”“旧作”“旧社会指”“旧俗”等词语来加以说明。体现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其实所谓的“客观旧词语”只是具有一种相对性,人们如看 待他们的“逝去”与“淘汰”,仍是一种主观认识活动。
比如:会有些词语“死而复生”表现为人类社会多个发展阶段 所共有的属性,可他们仍被冠以“旧”名。如【交易所】: “旧时进行投资交易的市场,所买卖的可以使现货,也可以是 期货。通常有证券交易所或商品交易所两种。”
第三类:主观旧词语 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多是传统文化中的习俗、观念、道
德、生活方式、事物用品等。如【喜钱】:“旧俗有喜庆的 人家给人的赏钱。”
词语消失,或继续死亡,或恢复生机,其实都与文化环境 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㈢词义残留的心理分析
词语的消亡有时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既它消失了能够独 立存在的词的身份,却以某种词素的形式出现,成为新造词语 中的一个构成成分。这其实也旧时它在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表现 出顽强的生命力。
了词典编纂者对词义时代属性的判断,这些旧词语大体上分为 三类:
第一类:称谓语。称谓类“旧词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所指 对象大都依然存在,有的出现了替代性的新称谓语,有的则 在后来褪去了“旧”的色彩而成为普通的社会用语,前者如 【报人】:“旧时指新闻工作者”,后者如【票友】:“旧 时称业余的戏曲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