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总论1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个性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个体差异的重视,中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中药的药效机制, 揭示中药作用机理和靶点, 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提供科学依据。
药材质量控制
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 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临 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 显著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中药学的形成
秦汉时期中药学的形成
总结词
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详细描述
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出现,中药学开 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课件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形成 • 中药学的发展 • 中药的应用 • 中药的未来展望
01
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中药起源
0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 某些植物和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 作用,这是中药的起源。
02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和 亲身实践,逐渐积累了一些初步 的医疗经验,为中药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中药在美容养颜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如美白祛斑、滋润保湿等,通过内服 或外用中药达到美容效果。
05
中药的未来展望
中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将逐渐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 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国际化
随着全球对中药的认知和需求的增加,中药将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6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炮炙论》 ●成书时间及作者:南朝雷敩所著。 ●主要内容: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可
以提高药效,减轻毒、烈之性。 ●学术价值: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
著,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7
四 隋唐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 (《唐本草》 )
民间药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 点分列为宣、通、补、泻……等10类。 ●学术价值: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9
五 宋金元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唐慎微著。 ●主要内容:以《嘉祐》《图经》为基础,广
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 药后附列单方3000首。 ●学术价值:方药兼收,图文并茂 ,首开方药 相互印证的先例。因保存了大量早已亡佚的 文献资料,文献价值极大。
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3
一 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 而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有“药食同源” 之说。
2.各类药物发现的历史背景:①最早的先民多 以植物充饥→发现植物药;②进入氏族社会,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较多地接触动物→ 逐渐了解动物药;③原始社会后期,采矿和 冶炼的兴起→发现了矿物药。
中药学
1
总论
中 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 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 来源、采制Leabharlann 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 门学科。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3、为后世保存了古代方药文献资料。
(五)明代
《本草纲目》
❖ 【成书年代】明代 (公元1578年)
• 【著 者】李时珍
【内容简介】
特点: 1、载药(新增374种),附方11000个,附图1100幅。 2、改正了前代本草著作中的许多错误。 3、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
C、附图1100多幅
D、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
4.清代医家赵学敏的本草著作是( )
A.《本草拾遗》 B.《本草从新》
C.《本草备要》 D.《证类本草》
E.以上都不是
5.我国现存最早的兽医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司牧安骥集》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一)秦汉时期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著 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贡献】
1、载药365种。 2、根据药物的功效和药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这
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 3、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
特点:
中药学与方剂学
主讲教师--------乔卿梅
上篇 中药学 下篇 方剂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药等相关概念的含义。
(中药材、饮片、中成药、本草、中药学)
2、了解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概况。
(熟悉各个时期的主要本草著作及其作者、成书 年代和学术价值)
3、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中成药应由依法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 企业生产,质量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包 装、标签、说明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

中药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 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 中药学的发展

• 教学目的、意义、任务
为学习中医药专业课奠定基础。 中药学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中占 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本课程的讲授特 点是以讲授原汁原味的传统理论为主, 辅助现代研究成果。
• 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药学》课 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 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 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上,研究、 开发和应用中药时,不偏离其内涵,真正体现 中医药的特色。为培养中药专业各类高级技术 人才中药学特色保障。
中品:防疾补虚药, 有毒无毒,
根据用法用量而定;
上品:延年益寿药、 无毒、
多服久服不伤人;
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 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常山抗疟 黄连治痢 楝子驱虫 麻黄定喘 当归调经 阿胶止血 乌头止痛
《本经》
4、南北朝时期,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较《神农 本草经》有成倍增长,并对各种生药的形态、生 态、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候知识等均予以注意。 同时开创了新兴的分支学科—炮炙学。
主张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疾病,适合实证的治疗, 著有《儒门事亲》等。
朱丹溪, 又称朱震亨, 熔寒凉、 温补、攻下
三派理论为一炉,取其所长而弃其所短, 形成了自己的 “相火论”, 谓“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 降火为主, 后世称为养阴派; 同时对杂病提出需 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去寻找发病原因和
7、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流派, 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皋、朱丹溪, 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
李皋,又称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故学术上主张“补土(脾)” 养胃气, 治病主要采用“条理脾胃”和“升举阳气”的原则和方法, 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和“生阳散火汤”等著名的方剂。 著有《内外伤辨》、《脾胃论》、《用药法象》等书。 尤其在《用药法象》中提出“失其地则性味少异, 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的论断,强调了采收期的重要性。

考研《中药学》考点总结(完美打印

考研《中药学》考点总结(完美打印

2013 考研《中药学》考点精要第一部分总论考点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时期夏商周公元前 21 世纪 - 公元前 221 年秦汉公元前 221 年 -公元 220 年两晋南北朝公元 265-581 年隋唐公元 581-907 年宋金元公元 960-1368 年著作及作者特点西周·《诗经》文学作品,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收录 100 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先秦·《山海经》史地书,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春秋战国·《黄帝内经》奠定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依据先秦·《五十二病方》载药 240 种,医方 280 个现存最早的本草(药学)专著,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汉·《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 种,按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简称《本经》首次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首次记载“大黄、石膏”;初步总结了: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梁·陶弘景( 456-536 年)本草专著,载药 730 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首创“诸病通用药” ,首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两种;《本草经集注》首见“服药食忌例” ;初步确立古代综合本草模式雷敩 (xiao) 《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系统介绍了300 种中药炮制方法;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我国使用激素制剂始于唐代《新修本草》载药 844 种,图文对照,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又称《唐本草》作,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首载“山楂”的本唐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草文献,记载了用羊肝治夜盲症和改善视力的经验陈藏器《本草拾遗》最早提出“十剂”分类法,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开始,记录了人胞作为强壮剂的效力甄权《药性论》首次记载“神曲”功效的医著孟诜 (shen)《食疗本草》对某些食物药和外来药,都有了专门研究李殉《海药本草》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 1558 种,附方3000 余首,始载“苍术”之名简称《证类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首次记载了用蒸馏法的工艺制酒《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宋代的官修本草《本草图经》所附药图官修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最早提出要按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决定药寇宗奭 (shi)《本草衍义》量,首次提出将“四气”改为“四性”时期著作及作者特点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 1892 种,附图 1160 幅,附方 11096 首,新增药 374公元 1578 年种,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 62类《本草品汇精要》附图 1300 幅,我古代(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公元 1368-1644年缪希雍《炮炙大法》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雷公炮制十七法”《白猿经》我国最早记载提炼制成乌头碱结晶的文献兰茂《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 921 种,新增 716 种(增收新药最多的本草文献),公元 1644-1911首载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的本草文献年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全书 200 万字,收录词目 4300 条民国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山雷编撰的《本草正义》影响较大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的《药物学》公元 1911-1949年中药学讲义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天津国医函授学校胀锡纯的《药物讲义》考点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 ①商代已有“药”字出现: ▪ ②西周时代,已有专业的“医师”和记载药物的
书籍:
▪ ③《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是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 ④《山海经》:记载药物126种,并明确指出药物 的产地、效用和性能。
▪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药物240余种,并有 丸、散、汤等剂型。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一、中药的起源 ▪ 二、中药学的发展 ▪ 复习自测题
▪ 【目的与要求】 ▪ 1.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主药本草著作
(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古书 记载和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于原始社 会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早期的医疗实 践。
▪ 1.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 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
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 2.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 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 述中的重要内容;
▪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 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但 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 一些消极后果。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65~581年)
▪ 1.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 作 者:梁·陶弘景所辑。
▪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 载药数目:730种。
▪ 版本情况:流传至北宋初即逐渐亡佚,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李绩、 苏敬 《 新修本草 》 唐本草 ) ——是中 李绩 、 苏敬《 新修本草》 ( 唐本草) —— 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 最早一部药典学著 作 。 全书卷帙浩博, 收载药物共 844种 , 书中 全书卷帙浩博 , 收载药物共844 种 还增加药物图谱, 并附文字说明 。 还增加药物图谱 , 并附文字说明。 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药学著作的先例。 陈藏器· 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 陈藏器·《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 陈氏同时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即宣、 陈氏同时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 即宣 、 能 、 补 、 泻 、 轻 、 重 、 滑 、 涩 、 燥 、 湿十种, 湿十种 , 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张鼎· 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 张鼎·《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 养学和食治经验。 养学和食治经验。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 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清——民国——现代 ——民国——现代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遣》——共十卷,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遣》——共十卷,补充了马 尾连、 金钱草 、 鸦胆子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 。 尾连 、 金钱草、 鸦胆子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药学辞典工具书 。 陈存仁· —— 药学辞典工具书。 陈存仁 ·《 中国药学大辞 典 》 , 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 是近代 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 , 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当代—— 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建立。 当代 ——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建立 。 中医药 学纳入了正规化高等教育行列。 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 、 采集、 —— 指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 采集 、 性能、 功效 、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 性能 、 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自古 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之为“ 本草 ” 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之为 “ 本草” 。 故 “ 本草 学”又称为“中药学”。 又称为“中药学” 一、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中药的产生与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它的认识与发展可概括为:植物——动物(肉类、 它的认识与发展可概括为:植物——动物(肉类、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内脏)——矿物——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内脏)——矿物—— 发酵(酒)“百药之长” 发酵(酒)“百药之长”。从历史阶段概述之: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2. 药后附方三千余首,首创在本草 著作中附方的先河
五、明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纲目》6世纪前本草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2. 被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达尔文
“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 注:仍存谬误
八、新中国的本草学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1977年 江苏新医学院 《中华本草》
代表作:《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勣、苏敬等 成书年代:唐 载药数量:844种 价值: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 世界上首次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编著
四、宋金元时期
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载药数量:1558种 价值:1. 总结前人本草著作的精华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实践。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代表作: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
《淮南子·修务训》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作者:神农氏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数量:365种 内容:分总论(序例)和各论
各论将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补注: 1. 原文古朴,易造成歧义
2. 存在谬误
泽泻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能行水上” 朱砂 “久服,通神明不老”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 载药数量:730种 内容:“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注释
三、隋唐时期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朴实有验 历用不衰
两晋朝南北时期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作者: ●作者:梁,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 ●成书年代:公元500 年左右 载药数目: ●载药数目:730 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 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余种。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小字作注。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其他本草著作 本草拾遗》陈藏器、开元年间(公元731~ ●《本草拾遗》陈藏器、开元年间(公元731~741 年) 增补大量民间药物,辨识品类极审慎。 ♦增补大量民间药物,辨识品类极审慎。 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 、湿 。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孟诜 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 ♦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代表性食疗 专著。 专著。 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李珣 ♦扩充本草学内容: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 扩充本草学内容: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 药性论》 药性本草》 ●《药性论》(《药性本草》)甄权 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蜀本草》五代· ●《蜀本草》五代·韩保昇 增加新药,撰写图经,绘图精致,常为后人引用。 ♦增加新药,撰写图经,绘图精致,常为后人引用。

中药总论-第1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总论-第1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涌现的中药新著,数量多,门类齐全,从各 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 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
➢ 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志》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 ➢《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要点: •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经集注》 • 《新修本草》 • 《证类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拾遗》
【金元时期】 1、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
合本草。 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
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刘完素的《素问药注》、《本草论》 张元素《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 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 王好古《汤液本草》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
2、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1)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 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 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 (2)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③ 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 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当代的本草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 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 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随着现代 自然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草 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有关概念
(一)中药的概念: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 的,它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具有 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 出产于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 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二)本草的含义:
载药数目:730种。

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总论

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总论
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 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本草蒙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为炮制专著。 炮制的目的:(8 个方面)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 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附:道地药材歌诀: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晋参鲁胶兼浙贝 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 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 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 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 2.水制法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 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 3.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 炒——炒黄、炒焦、炒炭 ①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 ②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③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 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 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 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 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 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 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 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 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 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 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 用,增强疗效。

有关概念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有关概念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学说、周代的阴阳学说和《易经》的有关理论。
1
• 4.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⑴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
《黄帝内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等。 ⑵人文典籍——《诗经》(药物100余种)、《山
海经》(药物126种)、《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
附: 1.《诗经》例句:《风•鄘风• 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 子善怀,亦各有行”.
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书写格式:朱(《本经》)墨(《名医别录》)别书、 大(正文)小(注解)结合.
⑸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 中、下品).
⑸特点:①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②增加图
谱。
5
3.《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 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十剂”;增药692种; 内有一些博物学知识。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 修本草》的著作。
4.《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 多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5.《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 为外来药。
2.《新修本草》(《唐本草》):
⑴作者:苏敬等22人,并先后由长孙无忌、李勣两 位高官领衔;
⑵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
⑶内容:载药844种,其中新增114种,分9类;
⑷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三 部分组成。朱字《本经》、墨字《别录》,以上均为 大字;另有“陶注”、“谨按”,均为小字;新增药 物尾标以“新附”,为大黑字。
7
六.金元时期 1.《珍珠囊》—张元素著,载药100种。贡献:将归经与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祖国医学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

当进入氏族社会后,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进入了狩猎和捕鱼为重要生活来源的渔猎时代,人们在吃到较多的动物的同时,也相应地发现了一些动物具有治疗作用,这就是早期动物药的发现。

至氏族社会后期,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这样用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

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故《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但客观上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随着历史的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

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

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前21世纪)原始时代→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后期此时期的特点:药食同源,以动物为师。

【简述中药的起源】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有时人们食用或接触某些动植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从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要有所辨别和选择。

同时,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上述经验又给人以启示,引起人们注意这些自然物对人体的效应,并用于疾病的防治。

古人通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积累)了最初的药物学知识。

由此可知,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我国古籍中所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对人们认识药物的生动写照。

二、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此时期的特点:酒(醫)剂和陶瓷器皿的发明和应用。

相传,商代伊尹创制了汤液,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记载着药物的著作,但却都并非药物专著。

如:医药典籍: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247种,载有药物的用法和禁忌等。

人文典籍:《楚辞》、《诗经》、《山海经》(载药120余种)三、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此时期的特点:1、西域、边远地区、南海等地的药物大量进入内陆;2、本草、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3、炼丹术兴起。

西汉初年已经出现药物专书,如淳于意的《药论》等,但均已失传。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介绍及主要贡献】1、载药365种。

2、按药物的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本草)专著。

4、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知识和经验。

5、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 神 农 本 草 经 》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著 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贡献】 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
3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
4 、初步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 5 、所载药物都确有实效。
• (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先 秦时期] •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西汉—公元前 202年—公元8年] •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 (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 (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 • (六)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 • (七)明代(公元1368—1644) • (八)清代(1644—1911年) • (九)民国时期(1911—1949)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
由于我们对传统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历史、 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到了 近代,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为了与之区别,并体现“中 国特色”,逐渐将本草学改称为“中药学”。 • 我国现有中药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 (占87%以上),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 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
(六)宋金元时期
• 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
• 《开宝本草》 • 《嘉祐补注本草》 • 《图经本草》 (附900多幅药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 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 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使用的药物,是中药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 药基本相同,它是在吸收中医药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 又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地域 性的药物,如藏药、蒙药、维药、苗药等。
总论
什么是中药?
中医临床使用的传统药物,在古代一直简称为药,或者毒药。
有关“药”的记载,见于先秦典籍《周礼·天 官》:“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凡疗伤⋯⋯以五 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汉代----
《说文解字》对“药”的训释为“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汉代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谷 也。”此时已对药物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分类。 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
总而言之,民族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并不是独立于中药这个大范畴之外的。
中药学:(广义的) 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
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 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中药学(狭义的) 主要研究和介绍中药传统理论,中药性能, 临床应用的知识,为了临床安全、有效、合理
2.个人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宋代
四川名医唐慎微
全书33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集前人著作之大 成,图文并茂,方药兼收,资料丰富,内容广博,保存了大量 医学文献和古代民间用药经验,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作用。
李时珍:“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 皆其功也。”
• 李时珍:“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隐幽, 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 《千金方》 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
部。后者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两章,前者讨论药 物采集、贮藏、栽培等内容;后者记述药物713种,分9类, 又各分上、中、下品。
• 专著。
二、中药学的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 [先秦时期] ⑴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医方280多 个);《黄帝内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辛散、酸 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所入,升降出入,无器不 有)等。 ⑵人文典籍——《诗经》(100余种药物及其采集、形状、 产地、服用季节等);《山海经》(126种药物及其产地、 效用、性能等)、《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
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 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所以,草药、中草药、中药、本草并没有质的区别,应 统一于中药的概念中。
中药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所采集的植物、动物、矿物等 经产地初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
中药饮片:中药材经过特殊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 制剂生产使用的的药品。
•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 (1)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 忌、李勣领衔编修,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撰写的。
• (2)全书54卷,载药844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 这种图文并茂的编写方法,开创了世界药物学的先例。
• (3)本书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 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它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本草学的发 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快流传到国外。
• (4)《新修本草》是由国家组织修定和推行的,因此是我国也 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 典要早800余年。
• 《本草拾遗》 • 唐代 • 陈藏器编撰。 • 分序例、拾遗、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宣、通、补、泻、轻、
重、滑、涩、燥、湿“十剂”;成为日后中药、方剂按性能、功效 分类的发端。
• 《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为外来药。
• 《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增补药 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包括《唐本草》及其 《图经》 、韩氏增补部分组成。
1.官修本草:
(1)开宝年间(公元973年~974年)《开宝本 草》(983种);
(2)公元1057~1060年编著《嘉祐补注本草》 (载药1082种);公元1061年,苏颂编绘《本 草图经》,绘制药图933幅,为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由政府编绘的刻版药物图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 作者:陶弘景. ⑵ 年代:南朝梁代. ⑶ 总结本草学发展概况,补充鉴别、采收、炮制、制剂及合 理取量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诸病通用药”、“解百毒 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 ⑷ 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书写格式:朱(《本经》)墨 (《名医别录》)别书、 大(正文)小(注解)结合. ⑸ 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 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标志着综合 性本草模式的确立。
中医使用的药?---明朝中期以前
中国出产的药?---秦汉 “乳香” “没药” “西洋参”
麻黄碱, 黄连素??
天然药?---化学合成,《周礼》“五毒”,炼 丹术
(Pb3O4)
轻粉(HgCl),铅丹
与中药有关的概念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本草:本草一词出现于西汉,中药来源以植物药居多,“诸 药以草为本”,所以古人把中药称为本草。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 的发展
• 中药的起源 •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 世纪) • 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 • (1)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 源”; • (2)以动物为师; • (3)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 • (4)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 • “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 • “毒药”——应该清楚的是这个时期的“毒药” 是中药的总称,并非专指有毒性反应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