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病(颈椎病)诊疗2013

合集下载

2013项痹病

2013项痹病

2013项痹病第一篇:2013项痹病项痹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度)一、中西病名1、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2、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临床诊断与分型(一)、临床诊断本病诊断参照1990年出版的《国家中医病症诊疗标准》进行诊断。

1、主要症状:(1)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

(2)一侧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3)其严重的典型表现是:下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4)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5)常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6)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

(7)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聋、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

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

2、体征:(1)、椎旁或棘突压痛,压痛位臵一般与受累节段相一致。

(2)、颈椎活动范围即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的检查。

神经根型者颈部活动受限比较明显,而椎动脉型者在某一方向活动时可出现眩晕。

(3)、椎间孔挤压试验:让患者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掌轻叩击左手臂背侧,如出现根性痛或麻木则为阳性。

在神经根症状较重者则双手轻压头部即可出现疼痛、麻木表现或加剧。

(4)、椎间孔分离试验:对疑有根性症状者,患者坐位,双手托住头部并向上牵引,如出现上肢疼痛麻木减轻者则为阳性。

(5)、神经根牵拉试验.又称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转向健侧,检查者一手抵住耳后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如出现肢体麻木或放射痛即为阳性。

(6)、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病人坐位,做主动旋转颈部活动,反复几次。

若出现呕吐或突然跌倒,即为试验阳性,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属于中医“项痹病”、“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M47.821二、疾病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项痹病2013年诊疗方案doc.

项痹病2013年诊疗方案doc.

2013年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1.风寒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龟板、牛膝、枸杞、鹿角胶、丹皮、天麻等。

5.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2013年项痹病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2013年项痹病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优化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根据1994-6-28国家中管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1)发病特点:急性或缓慢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颈肩部酸痛、头晕头痛、一侧颈项不适等先兆。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诱因:病发多有诱因,每因劳倦、感寒而诱发。

(3)临床表现特点:以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等为主症。

(4)病因病机特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年老体衰、劳倦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项痹。

其病表实为多见,急症期以风、寒、湿等标实症状突出。

(5)实验室检查:X片、CT征象或磁共振检查可见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影像学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07》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0.302。

(1)诊断依据: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职业、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所致。

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

③患侧常有颈部肌肉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2)诊断原则: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②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③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④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⑤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颈椎病(神经根型)属于项痹的范围。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也称项痹,是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病名为项痹,西医病名为颈椎病。

其病因可以是慢性劳损或外伤史,也可以是颈椎先天性畸形或颈椎退行性病变。

多发于4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颈椎病的症状包括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等。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颈型颈椎病表现为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包括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2013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2013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或外伤,刺激或压迫临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交感神经及椎周软组织,并由此产生的颈、肩、上肢等一系列表现的疾病,属中医“项痹、眩晕”范畴。

一、诊断1、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关于颈椎病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2、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史。

(2)多发于30岁以上青年人,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多发于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长期看电视、使用电脑者,往往是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者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5)X线正位片: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和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数字颈椎,CT及MRI对定性,定位有诊断意义。

3、证候分型(1)风寒湿阻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苔薄白,脉弦等。

(2)气滞血瘀型:颈、肩、上肢刺痛,痛有定处。

伴肢体麻木,舌暗,苔薄,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苔少,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体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6)气虚血瘀型:颈部酸痛,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倦怠乏力,遇劳则甚;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弦。

(7)气虚湿盛型:颈项酸痛,上肢沉重麻木,酒后加剧,以重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舌淡,苔厚,脉弦滑。

4、病理分型: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颈型、混合型六种类型。

(1)神经根型:临床表现为“疼痛”,如头痛、偏头痛、枕部痛,颈部痛、指端麻木等症状。

项痹诊疗方案

项痹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颈椎病,又称项痹,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颈椎出现问题。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项痹的诊疗方案。

一、病因分析1.颈椎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骨关节等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导致颈椎稳定性降低,容易受到外力损伤。

2.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睡觉姿势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颈椎负担加重,诱发项痹。

3.肌肉劳损: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肌肉劳损,进而引发项痹。

4.外伤:颈部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都可能引发项痹。

二、临床表现1.颈部疼痛:患者常感到颈部肌肉疼痛,尤其是在劳累、受凉后加重。

2.活动受限:颈部活动受限,转头时颈部僵硬,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3.上肢麻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4.头痛:颈椎病变可能压迫颈部神经,导致头痛。

5.眩晕: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出现眩晕症状。

三、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症状表现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通过颈部触诊、活动度检查等,了解颈椎病变情况。

3.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CT、MRI等,观察颈椎结构、椎间盘退变情况。

4.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颈椎病变相关抗体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四、治疗方案1.保守治疗:(1)药物治疗:抗炎、止痛、活血化瘀等药物,缓解颈椎病变症状。

(2)物理治疗:如牵引、按摩、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3)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颈部肌肉锻炼,增强颈椎稳定性。

2.介入治疗:对于严重颈椎病变,可采用椎间盘突出物摘除、椎管减压等介入治疗。

3.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2.增强颈部肌肉锻炼:定期进行颈部肌肉锻炼,增强颈椎稳定性。

3.注意保暖:颈部受凉容易诱发项痹,应注意保暖。

4.避免颈部外伤:避免颈部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

(颈肩腰腿痛科)项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颈肩腰腿痛科)项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项痹:西医称为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此外。

颈椎周围的组织如咽喉、食管等病变可诱发颈椎病的发生。

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一、【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娱乐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症候分类;(1) 风寒湿阻型: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面红目赤。

舌质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中医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休息,局部热敷,避免颈部多活动与受凉。

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定期开展颈椎病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

2、针灸:针刺风池、翳明、翳风、大柕、外关、合谷等穴。

3、牵引:颌枕带牵引,每日数次,每次半小时,本法不适宜脊髓型。

4、推拿按摩:手法宜轻、稳,忌用暴力,具体手法包括准备手法(点穴法、揉捻法、滚法)、治疗手法(旋转复位法、提端摇晃法)、善后手法(劈法、提捏法,散法)。

2013项痹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 副本

2013项痹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 副本

2013年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项痹(颈椎病)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常规治疗: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2、辨证分型论治:1.风寒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4.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3、特色治疗:1.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 牵引疗法3. 其他外治法: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蜡疗、超短波等新近技术。

4.运动疗法三、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症状控制肢体凉、麻、痛、萎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分析、总结及优化:近1年来共收治病例总有效率可达89%以上。

其中病症、体格检查、影像学全部相符的颈椎病患者,效果最佳。

(完整)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推荐文档

(完整)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推荐文档

项痹(颈椎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项痹(颈椎病),是针灸推拿科最早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开展了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诊疗方案的门诊患者共有254例,完成254例,平均治疗7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运动康复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的254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特色疗法使用率100%,中药饮片使用率1.9%,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例(1.9%),针灸治疗135例(87.6%),推拿治疗121例(78.5%),中,其他疗法46例(29.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等。

依从性差的治疗方法有:运动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牵引只适合体质较好的患者;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 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郭剑华治疗筋伤案——项痹病(续)

郭剑华治疗筋伤案——项痹病(续)
得 气 后 电针 刺激 2 0 m i n 。补 太 渊 、足 三 里 、三 阴交 ,留 针2 0 m i n 。推 拿 ,舒 筋 为 主 ,辅 以 卧位 牵 引旋 转 法 。 五 诊 ( 2 0 1 1 年4 月 8日 ),颈项 疼 痛 基本 消 除 ,左 上 肢 间 断 性轻 微 麻 木 ,右寰 指 远端 无 明显 麻 木感 ,行 走 时 双下 肢 无 明显 乏力 症 状 。查 一般 情 况 可 ,颈项 肌 肉放松 ,压 痛 ( 一 ),未 引 出 放射 痛 及 椎 间孔 挤 压 试 验 ,臂 丛 神 经
实用中 医药杂 志 2 0 1 3 年9 月 第2 9 卷9 期 ( 总第2 4 8 期)
J 0URNAL OF P RAC  ̄C AL T RADI T I ONAL C HI NE S E MEDI C I NE 2 0 1 3 . V0 1 . 2 9 N o . 9
李 某 ,女 ,4 9 岁 ,2 0 1 1 年 3 月 1 1日初 诊 。3 年 前 曾后 枕部 跌 撞 墙 面 ,此 后 运 动时 项肩 部 牵扯 不 适 ,多 次 到 私 人 门诊 接 受按 摩 治疗 ,治 疗 时好 转 ,停 止 治疗 则 症 状 反 复 。2 个 月 前 颈 项 酸 强加 重 ,双 上肢 、双 手麻 木 , 进 行性 加 重 ,右 下 肢 酸软 乏力 ,尤其 在 行走 时 无法 跟 上 臂 丛 神 经 牵 拉试 验 ( 一 )。续 前 治 疗 ,另在 下 午 给予 电 脑 中频 电刺 激 双 侧肺 腧 穴 3 0 m i n 。三诊 ( 2 0 1 1 年 3月 1 7 日) , 低 头位 眩晕 症状 基本 消失 ,左上 肢麻 木程 度及 下肢 乏 力症 状 明显 改 善 。减 少旋 转类 手 法 的应 用 ,以减 少对 椎 间盘 的刺激 。 适 当加强 颈项 、 上 肢功 能锻 炼 。 四诊 ( 2 0 1 1 年3 月2 9日 ), 后项 、 肩 背轻 度 酸强 , 左上 肢轻 度麻 木 , 夜 间 睡觉 时偶 有 加 重 ,剧烈 抖 动 ( 如乘 车 )时诱 发 右上 肢 轻度 酸 胀 、麻 木 ,右 环指 远 端掌 面麻 木 不 仁 ,右 下肢 轻 度 酸软 乏力 ,行走 时 明显 ,睡眠 较往 日有 所好 转 ,舌 淡 红苔 薄 白 ,脉 弦 。查 精神 较 好 ,面 色少 华 ,颈 项 肌 肉 放松 , C 3  ̄ / 5 / 6 棘 突旁 轻微 压痛 , 未 引 出上肢 明显 放射 痛 , 臂 丛 神经 牵 拉试 验 ( 一 ),椎 问孔 挤 压试 验 ( 一)。双 上 肢 肌力 较 对称 ,肌 张力 正 常 ,腱 反 射 正 常 ,右下 肢 肌力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及定义项痹病(TCD 编码:BNV261),是由于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以颈项部疼痛麻木,痛及头、肩、背、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二)西医病名及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 编码: M47.221+G55.2*),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一)推拿治疗1.放松及整复治疗手法:(1)特色颈椎旋转手法:此法为我科李义凯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手法,其技术操作规范为:1)以右侧为例,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医者立于患者身后采用按法、揉法、滚法等手法放松患者颈肩部软组织3~5m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2013
项痹病(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xx年)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颈部受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椎动脉.脊髓及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
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进行诊断。

二.治疗
(一)中医药辨证论治1.风寒袭络气虚寒凝症状:上肢
串痛及麻木,颈部活动不利,僵硬,怕风惧寒,四肢欠温,疲乏
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祛风散寒,益气,通络止痛。

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5~30日1个疗程。

2.痰湿阻络型可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宜除湿化痰,蠲痹通络。

方用温
胆汤加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5~30日1个疗程。

3.肝肾不足型可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治宜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5~30日1个疗程。

4.中成药:壮骨伸筋胶囊,每次0.3g×4#,每日2次。

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

5.使用β-七叶皂甙钠粉针20mg加入5%葡萄糖盐水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生脉注射液2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手法治疗:1.坐位单人旋转复位法以颈2棘突偏右为例。

患者端坐位,医者左拇指置于棘突右侧,右手置于头顶部,使颈部前屈35°,侧屈35°,右旋转45°,医者左手余4指置于右侧头颞部,右手换置于左侧面颌部,向右旋转时,瞬间稍加大用力,拇指同时用力向左侧轻推,常听到“咯”小声,手法完毕,颈部恢复原状。

2.点按法:常用穴位:风池.风府.耳门.太阳.鱼腰.肩并.肩寓.曲池.风外关.合谷等。

操作时用拇指垂直点按加压反复操作3~5分钟。

3.拿捏法:术者用双手或单手拿捏颈后.颈两侧及肩部的肌肉,反复3-5次。

4.疏理法:于颈.肩.上肢肌肉进行控拿.揉按.斜衮.分筋理筋反复操作3~5分钟。

(三)牵引治疗:牵引悬重从3千克开始,可增至6千克。

每次半小时,每日1~2次,15天为1疗程。

(四)烫疗疗法:采用本院烫疗药配合烫疗仪进行局部烫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五)针灸治疗:在疾病早期或手术康复期,为更好地恢复肢体的功能及肌力可予针灸治疗,由专业针灸医师负责实施。

(六)西药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2.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12.维生素B
1.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等。

(七)手术治疗症状反复发作及进行性加重的,有手术指征者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八)辨证护理与调摄
1.颈椎病多因颈部劳损所引起。

因此,不宜长期伏案工作,半小时至一小时休息10-15分钟,活动颈部。

症状严重者,应戴颈托,甚至应用家用颈椎牵引带作牵引,以减轻神经根的刺激症状。

枕头不宜太高或太低,避免颈肌的劳损颈椎病患者需要适当的休息。

急性发作期应以静为主,以动为辅。

慢性期以动为主,特别是长期伏案工作者应注意休息。

2.饮食应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食物。

3.康复训练: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肌力康复训练,特别针对气血亏虚-脊髓型颈椎病尤为重要。

练习上肢展肩.曲肘.握拳运动;下肢髋.膝关节的曲伸运动等
【疗效评估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各疗法评估1.中药辨证治疗巩固疗效,减少复发:风寒湿阻证型多见于中年.体胖者,多伴有脾虚内湿停留,症状反复多变,缠绵难愈,患者顾虑多,应用中药健脾化湿,配合安神药,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肝肾亏虚证型患者多为老年人,或久治不愈者结合补肝肾中药内服,配合补钙.鲑降钙素等能巩固疗效。

2.手法治疗纠正错位,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从而加强局部气血运行,促进水肿吸收,减轻局部水肿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对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的颈痛.上肢皮肤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评估,手法治疗对改善颈痛症状.消除手麻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3.牵引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颈椎牵引,有利于充血.水肿的消退,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使颈椎间隙增宽,以扩大椎间孔,缓解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松解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并有利于向外突击的纤维环组织回纳。

主要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牵引可取坐位或卧位,一般宜取头微前倾,颈微屈曲位,可根据牵引时症状减轻的情况来调整牵引力线,按牵引时间的不同可分为间断性牵引和持续性牵引,症状较轻者可采用间断性牵引,症状较重者可用持续牵引,持续牵引可采用卧位或坐位。

4.烫疗疗法烫疗药物在温热环境中易为人体经皮肤吸收,药力直达病所,通过调整神经和血管的功能,扩张皮肤毛细血
管,改善循环和促进组织代谢。

还可降低骨骼肌.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

配合腰部烫疗法可提高疗效9%~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