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动力一、农业生态学的背景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一、农业生态学的性质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第一节系统概述一、系统的内涵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结构的有序性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人为划定。

系统分层现象系统无论繁简,都有分层现象。

二、系统的特征结构的整体性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即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各组分间存在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各组分间必须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功能的整合性指系统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三、系统思路与研究思路系统研究思路黑箱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白箱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相互联系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灰箱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一、生态系统的内涵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分环境组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基本结构形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尤其是生物组分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二、结构与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基本特点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时空性明显;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具有代谢机能特征;具有自动调节特征。

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的特性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10375001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年4月14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提高学习者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以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农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关注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关注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

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其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类专业(包括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

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8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cology一、课程说明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3.课程目的41)学习、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学习农业生态系统部分内容及为农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52)了解和掌握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物流调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结构的建立及管理,农业生态建设及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63)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指导农业生产,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5,学时为405.建议先修课程《生态学》、《农业系统工程》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廖允成,林文雄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参考书目:(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陈阜.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3)沈亨理.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4)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7.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相结合。

(2)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8.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10 %,形式有:考勤、课程作业(2)考试成绩占90 %,形式有:实验实习成绩、笔试成绩9.课外自学要求(1)按时通过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

(2)学生通过自学阅读相关参考书目,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1. 了解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内容与任务。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要求1.了解光、热、水、土等的生态作用及划分生态类型。

农业生态学(主编骆世明-农业版)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主编骆世明-农业版)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Agroecology (Bilingual Teaching)学时:45学时学分: 2.5学分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0学时适用专业:农学、植科等相关专业BB006003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

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意义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

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学面临的重大问题。

同样,这也是农业生态学要探索的问题。

把握农业生产的“生态―技术―经济”复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特点,从整体结构优化和提高系统功能上进行合理调控,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出发,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明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组分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原理是根据自然界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环境资源―生物群体―人类之间协调发展规律建立起来的。

了解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内部在能量和物质转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

理解农业生态学围绕生物这个核心,从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掌握如何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生物结构的理论和技术。

农业生态与环境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3.能够开展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工作4.能够成为新农村新建设带头人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2.农业生态系统概念、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生态系统的平衡。

5.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1章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1.1 农业生态概述1.1.1 生态学概述1.1.2 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1.1.3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特点与应用 1.2 环境保护概述1.2.1 人类的环境与环境问题1.2.2 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1.3 单元小结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2.1 系统2.1.1 系统的性质2.1.2 系统的调控2.1.3 系统的类型2.2 生态系统2.2.1 生态系统的组成2.2.2 生态系统的类型2.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3 农业生态系统2.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2.3.2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3.3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2.4 单元小结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3.1.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3.1.2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3.1.3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3.2 能量流动与转换的基本定律3.2.1 热力学第一定律3.2.2 热力学第二定律3.2.3 熵与耗散结构3.2.4 生态金字塔3.2.5 生态效率定律3.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3.3.1 初级生产3.3.2 次级生产3.4 单元小结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1 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4.1.1 物质循环的类型4.1.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4.1.3 物质循环的特点4.2 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4.2.1 碳循环4.2.2 水循环4.2.3 氮循环4.2.4 磷循环4.3 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4.3.1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4.3.2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4.3.3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途径4.4 单元小结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1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5.1.1 物理信息5.1.2 化学信息5.1.3 营养信息5.1.4 行为信息5.2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5.2.1 取食5.2.2 居住5.2.3 防卫5.2.4 性行为5.2.5 群集5.3 信息传递的人工调控5.3.1 光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2 化学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3 声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 单元小结第6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6.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6.1.1 生物圈6.1.2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6.1.3 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6.1.4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6.1.5 生物的生态效应6.2 生物种群生态6.2.1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6.2.2 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6.2.3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调节6.2.4 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6.2.5 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6.3 生物群落生态6.3.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6.3.2 生物群落的结构6.3.3 生物群落的演替6.3.4 结构趋同与协同进化6.4 生物多样性6.4.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6.4.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5 单元小结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7.1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7.1.1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7.1.2 农业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制7.1.3 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7.2 生态平衡7.2.1 生态平衡的定义7.2.2 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7.2.3 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7.2.4 生态平衡失调7.2.5 维护生态平衡的措施7.3 单元小结第8章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1 农业资源8.1.1 农业资源的类型8.1.2 农业资源的特性8.1.3 我国农业资源状况8.2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1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8.2.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3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4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8.3.1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概述8.3.2 农业资源评价与调查的内容8.3.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8.4 单元小结五、教学实施1. 教学建议(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本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e ecological engineer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学习农业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对当前生产中的各种农业模式进行认知、分析。

(二)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现状构建合适的农业工程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和优缺点。

— 1 —(三)素质目标。

能综合所学的生态学、环境学、景观生态学及生物学知识,结合工程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模式。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当前常用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二)理解农业生态工程相关技术和模式,并能根据现状和要求构建合适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三)掌握各类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的特点,学会针对不同农业生产确立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生态农业工程理论2学时第一节生态学与农业生态系统第二节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原理第三节生态农业工程的工程学原理第四节生态农业工程经济学原理本章小结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难点: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思考题:如何理解生态农业工程?及本学科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业:举例分析某一种生态农业工程的特点。

建议教学方法:板书第二章农学概论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知识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构成与品种特征第二节种植制度知识点:轮作、套作、间作、免耕栽培等本章小结— 2 —重点:学习基本的农学概念,了解相关农艺措施。

难点:作物产量构成、种植制度第三章区域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2学时第一节不同层次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知识点:庭院、农场、村镇及区域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第二节生态农业工程与组装技术知识点:相关技术组装第三节农业区划及其资源、环境利用的生态模式知识点: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本章小结重点:不同层次下的工程模式与技术、技术的组装、环境和资源对技术的影响难点:技术的组装思考题: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确立相关的技术进行组装?作业:举例说明你所了解的某一层次上的技术模式。

农业生态学教案

农业生态学教案

农业生态学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理论课36,实践课36 适用对象: 双带各专业《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其中理论课36,实践课36适用对象: 双带各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二、课程简介农业生态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与群落生态原理,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营养结构与时间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农业资源的分类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信息流,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技术体系,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与人工技术调节及社会部门的间接调节控制有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农业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关系的理解。

这门课程突出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强学生的系统观点,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清楚地认识本专业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地位,更自觉地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生态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2.了解科学的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3.了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掌握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分与特点,了解农业生态学的任务与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1.主要内容生态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诞生、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1972年至2002年期间的五次大型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与主题、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学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1.主要内容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结构与功能特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与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基本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举例说明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1.主要内容农业生态学的任务与基本研究方法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生态学的任务与基本研究方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结合自身专业谈谈农业生态学的应用及作用(三)课后练习1.名词解释:农业生态学、生态学、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2.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3.当代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什么?4.生态系统的概念由谁提出来的?5.哪本书标志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6.人类的四次大型环境与发展大会分别于哪年哪个地方举行?7.1992年的世界与环境发展大会上制定了哪五个纲领性的文件?8.根据研究的对象、环境、组织水平、应用性,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9.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三大热点问题是什么?10.农业生态学和传统农业学科的关系怎样?11.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份关于人口与资源经济的研究报告是什么?12.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有哪些?13.构成系统的三个条件是什么?14.各举一个自然界、社会和人工制造的系统例子,并说明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课程代码:20103009课程类别:拓展教育学时/学分:40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6学时)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生态等专业本科生课程简介农业生态学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门新兴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学科。

该课程涉及面广,包括的内容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农业的资源与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农业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调控途径,了解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关系,具备解决实践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运用学科知识,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寻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高学生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协调同步发展的持续农业模式。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农业生态学各环节的基本知识。

掌握传递的基本原理;熟悉并掌握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的能力及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达成目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生态学的应用与调控时期;生态学的分支;2.农业生态学产生和发展: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重点、难点: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

第二章 农业生态学.

第二章 农业生态学.
北方种类 东北虎 华北赤猪 东北野猪 雪兔 颅骨长(mm) 331~345 148~160 400~472 95~97 南方种类 华南虎 华南赤猪 华南野兔 华南兔 颅骨长(mm) 273~313 127~140 295~354 7~86
2、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环境分类)
太阳辐射 大气圈 自然环境 水圈 土壤圈
• 环境
人工环境
人工影响的环境
无土栽培环境 大棚温室环境 集约化养殖环境
人工建造的环境
二. 生态因子
1、定义: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 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 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 包括5种类型的因子: • 气候因子(光、温、水、空气等因子); • 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和土壤生
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 1.光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 2.温度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3.水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 4.大气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 5.土壤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1.光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 (1) 光强的作用:生长发育、形态建构作用。典型例子—
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 (3)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
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照中 植物。(不同光照时间对开花的作用而定)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它的迁徙是由日照 长短变化所引起的;鸟类及某些兽类的生殖也 与日照长短有关,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都是 随着春天日照长度增加而开始生殖(称为长日 照兽类);绵羊、山羊和鹿等总随着秋天短日 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称短日照兽类)。
植物黄化现象(eitiolation phenomenon)。 • (2)光质的作用:光合作用影响 红、橙光能对叶绿素有促进,绿光不被植物吸收称“生 理无效辐射”。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 的合成。 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 有影响。 紫外光与动物维生素D产生关系密切,过强有致死作用, 波长360nm即开始有杀菌作用,在340nm~240nm的辐射条 件下,可使细菌、真菌、线虫的卵和病毒等停止活动。 200~300nm的辐射下,杀菌力强,能杀灭空气中、水面和 各种物体边面的微生物,这对于抑制自然界的传染病病原 体是极为重要的。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8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cology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1)学习、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学习农业生态系统部分内容及为农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2)了解和掌握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物流调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结构的建立及管理,农业生态建设及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3)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指导农业生产,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5,学时为405. 建议先修课程《生态学》、《农业系统工程》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廖允成,林文雄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参考书目:(1)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2)陈阜.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3)沈亨理. 农业生态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4)王兆骞.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7. 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相结合。

(2)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10 % ,形式有:考勤、课程作业(2)考试成绩占90 %,形式有:实验实习成绩、笔试成绩9. 课外自学要求(1)按时通过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

(2)学生通过自学阅读相关参考书目,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1. 了解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内容与任务。

3. 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要求1.了解光、热、水、土等的生态作用及划分生态类型。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

通过其对物质、能量的运转与区域农业发展的关系分析,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途径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与人工技术调节及社会部门的间接调节控制的作用和关系,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同时建立起生态系统的观点,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自觉地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二、课程教学要求农业生态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学习本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以及信息传递的本质上来认识和解析农业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规律、功能运转规律、输入输出构成规律、效益与效率提高规律、系统调控规律、系统演变规律等。

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一种崭新的生态观念,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方法来探索、解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农业问题并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先修课程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和演变规律。

教学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调节控制。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的方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Agroecology课程编号:1018230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园艺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农业环境保护、农村区域发展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4学分主讲教师:沈新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cn庄恒扬,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农业,*******************.com黄丽芬,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cn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的。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2)掌握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3)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4)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5)掌握“五大危机”的内容。

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1、生态学的产生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2、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3、系统研究方法对农业生态学的影响研究方法论;还原论;系统论。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回顾1、中国传统农业中累积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知识2、农业生态学逐步成型与发展3、我国现代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1、系统及其特性*系统的定义及3个条件;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整合性。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适用对象: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二、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三)实践环节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三)实践环节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37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分: 1.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目前,全球范围内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和优化管理等问题。

本教学大纲将以此为主线,全面介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相关原理和应用技术。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背景和意义;2. 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3.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其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4. 熟悉农业生态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5.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农业生态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与范畴1.1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农业生态系统与其特征1.3 农业生态过程与界面效应2. 农业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2.1 调查与观测方法2.2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2.3 模型建立与模拟3.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3.2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3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4. 农业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4.1 土壤生态与农作物生长4.2 水资源与农业灌溉4.3 气候与农作物分布5. 农业生态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5.1 优化农田生态环境的手段与措施5.2 农业生态工程与农业生态系统调控5.3 农业生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6. 农业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6.1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与监测6.2 农业污染防治与农业废弃物处理6.3 农药与农业生态安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图表等方式,系统介绍相关理论知识;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测和数据处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分析典型案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 网络资源利用:指导学生查找和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扩展学习内容。

五、考核要求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实验操作能力、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2. 课程论文:针对某一农业生态学相关问题进行论文写作,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3.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内容和数据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体现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农业生态学的理论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农业生态学》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学》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代码215030012课程类型通识基础课程通识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综合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修读方式□√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学时34 学分 2 理论学时34 实践学时0教学场所教室□√多媒体教室实训/实验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他()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熟悉农业生态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必需的生态基本概念和理论相关知识(目的),结合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历程),以实现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预期成果)。

二、学习成果三、核心能力权重分配四、学习内容1、具有相关生态理念及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意识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中国传统农业中累积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知识我国现代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2、掌握所必需的生态基本概念和理论相关知识个体生态学中生境、生态因子、生活型的基本概念生态型的概念及类型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境原理、生态位原理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熵的基本概念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征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的过程农业生产中的氮素平衡3、具有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群落的结构生物入侵与防控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和类型作物理论养分需求的分析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4、具有分析生态系统问题及解决的能力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不同类型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生物质资源保护开发增殖途径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生态农业的几项主要技术5、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调整农田立体模式农林业系统的垂直结构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公共资源的生物经济平衡规律五、学习成果及评价标准六、学习单元及学时分配七、学习用书《农业生态学》八、教学资源1、课程平台资源校级网络课程,校级精品课程2、网络资源公开课:九、先修课程/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无2、后续课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观光农业策划与管理。

最新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最新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Agroecology课程编号:1018230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园艺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农业环境保护、农村区域发展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4学分主讲教师:沈新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xpshen@ 庄恒扬,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农业,zhy7979356@黄丽芬,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lfhuang@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的。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2)掌握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3)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4)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5)掌握“五大危机”的内容。

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1、生态学的产生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2、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3、系统研究方法对农业生态学的影响研究方法论;还原论;系统论。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回顾1、中国传统农业中累积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知识2、农业生态学逐步成型与发展3、我国现代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1、系统及其特性*系统的定义及3个条件;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整合性。

2、生态系统及其特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物组分;#生态系统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Agroecology (Bilingual Teaching)课程代码:BBXXXX学时:45学时学分:2.5理论学时:40学时讨论学时:5适用专业:农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性质:必修一、说明(500字左右)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是了解并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明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组分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内部在能量和物质转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如何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生物结构的理论和技术及调控机理和技术要点。

3、课程教学改革与原教学大纲相比,侧重点有所调整。

从讲课内容上,删掉了生态学的产生与分支等有关内容,略讲能量流动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内容,避免与以前学过的知识重复。

新增生态农业、农业资源利用等内容,尤其是生态农业,增强学生对农业生态学应用的认识,通过剖析实例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农业生态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

为了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情况,教师提前布置讨论题目,并根据授课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学生充分准备材料并就题目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大约要2-3次课,即5学时左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Chapter 1: Introduction (2h)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Ecology and development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生态学分支学科第二节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Agroecology and development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Content and assignment of agroecology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的任务(1) Ecology and ecologist(2) Concept of agroecology(3) The meaning and principles of agroecology(4) Goals and contributions of agroecology重点、难点:理解有关概念与术语;掌握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准确地讲解有关概念,通过多媒体的方法使同学对抽象的概念与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9学时)Chapter 2: Agro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9h)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Introduction of ecosystem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Primary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agroecosystem生产力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途径。

第四节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Ecological function of environment factors环境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第五节生物的生态作用Ecological function of organisms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森林的生态作用、淡水生物的生态作用、草原生物的生态作用、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生物因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

第六节生物的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organisms生态型、生活型、生境和生态位(1) Concept of agroecosystem(2) Growing yields with agroecology(3) Characteristics of agroecosystem(4) Comparison of natural and agroecosystem(5) Problems with contemporary agroecosystem: pesticides, fertilizer, monocultures, energetics, soil erosion and genetic erosion(6) Agroecolog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7) Ecotones(8) Adaptation: Natural selection, adaptation, genotype and phenotype(9) The niche: niche, habitat, fundamental niche, realized niche重点、难点:有关的概念与术语;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组成与功能、稳定机制、开放程度、生产力、能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及运行目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特征;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特征;环境因子与生物间的关系及遵循定律;生物生态适应性的表征;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准确地讲解概念,采用启发式与形象化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的方法使同学对抽象的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农业生产中的实例,分析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掌握对生态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与功能是什么?4.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5.什么是生物的生态型、生活型?6.什么是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受定律?7.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性是什么?8.应用生态位理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学时)Chapter 3: Energy flow of agroecosystem (6h)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Energy pathways of agroecosystem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食物链与食物网、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路径。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Energy transformation of agroecosystem初级生产、次级生产。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Auxiliary energy of agroecosystem人工辅助能投入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人工辅助能的投入与产出率、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生态系统能值分析、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ter and energy(2) Ecosystems and the laws of thermodynamics(3) Pathways of nutrient flow(4) Interactions between trophic levels(5) Top-down or bottom-up?(6) Energy flow through a community(7) Ecosystem energy flow and budget(8) Trophic relationships and energy & nutrient flows, components of an agroecosystem process-function重点、难点:有关概念与术语;农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途径与转化的实质;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与调控途径。

建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准确地讲解概念,通过多媒体制作能流、食物链等模型,使同学对抽象的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投入对系统生产力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1.什么叫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2.什么是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3.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能流途径有哪些?4.何谓辅助能?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5.什么是能值?能值分析有什么作用?6.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调控途径是什么?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6学时)Chapter 4: Material cycle of agroecosystem (6h)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aterial cycle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物质循环的库和流、物质流动的特征、生态系统内能流与物流的关系、物质循环的调节。

第二节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磷循环、钾循环。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与平衡Nutrient cycle and balance of agroecosystem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及特征、有机质与农田养分循环、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第四节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Environment problem of material cycle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生物浓缩。

(1) The carbon cycle: the greenhouse effect(2) The nitrogen cycle: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e on the nitrogen cycle(3) The phosphorus cycle: effects of fertilizer use on the phosphorus cycle(4) Air, water and soil pollutants: air pollution, acid rain, water pollutants, and soil pollution(5) Biomagnification重点、难点:有关概念与术语;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效率及其平衡途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造成的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