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王氏 起源 世系 名人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
[作者简介]赵叶花(1981-),女,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化史方向)研究。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赵叶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10)[摘 要]太原王氏由王昶而启,有“五世盛德”之名。
肇兴于汉,鼎盛于魏晋,式微于隋唐,其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延续数百年。
太原王氏家族成员如汉末王允,魏晋王昶、王浑、王湛,唐时王翰、王勃、王昌龄,明代王琼等等,或以政声或以文名,卓著于史。
“天下王姓出太原”,代表了世俗社会对太原王氏厚重家族文化的追崇与寄寓。
[关键词]太原王氏;源流故实;家族文化[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9503(2021)02 0009 03 [收稿日期]2020-06-25 一、太原王氏故实与源流被陶潜称作“五世盛德”的魏晋人物王昶,是太原王氏晋阳一支走向兴盛的关键,为太原王氏日后成为煊赫大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王昶的父辈已是魏国的重臣,其伯父王柔(字叔优)、父亲王泽(字季道)为当时名士郭林宗所称道,谓此二人“皆二千石才也”,王柔“当以仕宦显”,王泽“宜以经术进”。
此二人后来分别官至北中郎将、代州太守①。
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早亡。
王泽子王昶少有才名,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记载: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
少与同郡王腸俱知名。
腸年长,昶兄事之。
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
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
时都几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
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
昶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矨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法》十余篇。
②《魏志》称王昶“开济识度”“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有魏一朝,王昶不仅政治才干不凡,而且军功显赫。
王氏介绍——精选推荐
王⽒介绍王姓来源复杂,派别甚多,但仍有⼀些共同点,即多以爵为⽒,天⼦之后代多以此为姓,也有不少⼈是赐姓王的。
王⽒姓源繁多,但以源⾃周⽂王姬姓⼦孙的那⼀⽀名⽓最⼤。
相传周灵王姬泄⼼,太⼦晋曾对其直谏,触怒龙颜⽽被废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属⼭西)、琅邪(今属⼭东胶南县⼀带)等地,因晋及其后裔祖宗为周天⼦,因此⼈们便称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了。
天下王⽒出太原。
始祖太⼦晋,约⽣于公元前 565年,乃周灵王太⼦,本姓姬,名晋,字⼦乔,为黄帝第42世后⼈,曾避居太原。
时⼈呼之为王家,即周王家的⼈。
其姓由爵位⽽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
因始于太原,故称太原王⽒。
后⼈尊太⼦晋为王⽒“系姓始祖”,尊晋公⼦宗敬为太原王⽒⽴姓始祖。
宗敬逝后,葬于晋阳北五⾥。
其后裔⽠瓞绵延,⼈才辈出,⽐如王翦(秦国⼤将)、王允(东汉名⾂)、王僧辩(南朝将领)及其孙王圭(唐初⼤⾂)、王勃、王维(唐代诗⼈画家)、王审知(五代国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成为太原地区最显赫的望族,太原也成为海内外王⽒之祖地。
王⽒衍派,为数众多,就现所知的有200多个。
其中著称的衍派为“开闽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琼崖王”、“赣湘王”等。
这些衍派的后裔,在历史上产⽣过较⼤影响的,如郎琊⽀派的王充(东汉哲学家),王羲之、王献之⽗⼦(东晋书法家),太原⽀派临川分⽀的王安⽯、王安礼、王安国兄弟(北宋政治家、⽂学家)、赣湘⽀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称“船⼭先⽣”)等。
据⽇本栗⽥宽《⽒族考》说,⽇本“⼭⽥、⼭⽥御井志、⼴野、三宅等六⽒皆为王⽒传⼈。
”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历史上遭困避难⽽换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根在太原,“技传海外”,与中外⽂化交流及开发南洋密切相关。
早在隋朝,隋炀帝就派礼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访。
唐太宗贞观年间,官左率府长史王⽞策奉命三使天竺。
明太祖洪武⼋年,中国钦差⼤⾂王三品娶⽂莱⼀世穆罕默德之⼥为妻,永结同好。
论太原王氏文化
会” 。 全世界的王姓华人都把太原作为寻根之地。
1 9 9 3年 6月 , 在太原晋祠隆重举行 了“ 第 一 届 世 界王 氏恳 亲联 谊 大会 ” ,这 是 一 次世 界 王 姓华 人 寻根 谒 祖 的盛 大 集会 , 在 王 姓 文 化史 上 具 有 特殊 意义。 后来 , 先后 在 泰 国 、 新加 坡 、 菲律宾 、 马来 西 亚、 中 国 山西 太 原 分 别 举 办 了 “ 世 界 王 氏恳 亲 联
谊大会” 。
族考》 说: 日本也有周灵王 的后代 , 为 山田、 山田
“ 未曾生我谁是我 , 生我之时我是谁 , 长大成 御井 志 、 我闭 、 长野 、 广野 、 三宅等六 氏。 章太炎考 人方是我 , 合 眼朦胧又是谁 ? ” 美国小说《 根》 和台 辨说 : E t 本“ 灵 王 后 六 氏者 , 盖 太 子晋 之 胄也 …… 湾电影《 源》 问世后 , 世界上很快 出现了一场寻根 子姓在瀛 , 犹能辨族 , 此亦不可忘也” 。 王姓历来是名 门望族 。 他的后裔蕃衍于全国 各地 , 尤其是南方沿海地 区 , 遂播迁海外东南亚 各 国。 太原是王姓的发祥地 , 至今许多王氏祠堂 ,
审邦 、 审知为王绪副前锋将 , 为时势所就 , 提兵入 闽, 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 执政期间 , 自 奉
这个 时期纷纷建造起来 。这些宅院建筑精 良, 用
料讲 究 , 与别 处相 比 , 坚 固久 长 , 加 上平 遥 气 候 干 燥, 多 数 民居 至今 完 整 留存 下 来 。平 遥 乃 唐 尧 故 地 ,民风 淳厚 ,后世 子 孙对 先 人 遗 产爱 惜 如 金 , 珍 贵 的
太原王:三槐世泽十榜家声
太原王:三槐世泽十榜家声太原王:三槐世泽十榜家声作者:粗茶居主人战国末年,王氏第十六世王翦,与子王贲辅佐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拜将封侯。
王贲之子王离。
秦末,巨鹿之战,项羽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王离自杀。
王离生有二子:王元、王威。
王元远迁山东琅琊,成为琅琊王氏之祖;其弟王威留居太原,为太原王氏之祖。
王威以下至隋朝王杰二十六代世系:威→仪→熙→晦→诚→翁→禁→谭→霸→昱→达→烈→泽→昶→湛→承→述→坦→愉→空→秀→莫→焕→蚪→音→杰……王氏十九世——太原王威,汉高祖时,任扬州刺史。
西汉末年,王威九世孙——王霸,字儒仲,王莽纂汉时,因避战乱而重返故里;任东汉初年,王霸应诏入京,后因病辞官隐居。
王霸生二子,长曰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
次子咸,随父居晋阳,后代称“晋阳王氏”。
王殷五世孙王允,汉献帝时司徒、尚书令,曾设“美人计”杀死奸贼董卓。
在东汉灵帝时,晋阳王霸四世孙王柔、王泽,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二人奠定了晋阳王氏显贵的基业。
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泽之子王昶,三国时任魏国兖州刺史,累官至司空,有兵书十余篇传世。
王昶生四子:浑、深、沦、湛;湛子王承为东海内史;承子王述为尚书令。
王述生三子,长子王坦任散骑大司马,封蓝田侯。
西晋时,王柔之孙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马。
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
王昶之子王浑,官至司徒。
王浑子王济,被晋武帝招为附马,官至骠骑将军。
西晋是太原王氏晋阳支的黄金时代。
东晋时,晋阳王氏——王述,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王坦之,官至中书令;王蕴,官至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王恭,官至中书令,领太子詹事,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北朝时,祁县王氏王因,任魏州刺史;其子王庆,隋朝上柱国,封平昌郡公。
隋代有名儒王通,初唐有著名诗人王绩、王勃。
北朝至隋唐时期,天下有五大望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
太原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行传表
太原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行传表第一世:晋,一名王乔,字子乔。
周灵王长子,生于周灵王六年(公元前566年)。
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年十五立为太子,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
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毂洛水泛,危及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直谏提出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晋之谏言,灵王怒而不纳,废晋太子位为庶人,谪居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城都塘坂里。
晋生二子,长宗敬,次龟。
今山西太原建有晋祠。
太子晋为王氏系性始祖。
第二世:宗敬,晋长子,仕周为上大夫,迁司空中郎将,进号曰王家,因以为王氏,系王姓受姓之祖,卒年六十三,葬晋阳城北五里,曰司徒塚。
娶吕氏。
王庸敬纂《王氏通谱卷首之二》配姜氏,子一:凤。
第三世:凤,宗敬之,卒葬山西省晋阳唐里屯,娶郭氏,子二:覃、石。
第四世:覃,凤长子,抱道躬耕,晋侯屡辟不就。
娶□氏,子一:渠。
第五世:渠,覃之子,仕周王室为司徒。
娶□氏,子二:荘、丰。
第六世:丰,渠次子,初仕范中行氏,后为智伯家臣,晋为六卿,吞智伯,灭中行,遂入东都为封人,卒于巩县,葬北邙山(在河南府城北)。
聚□氏子—:芝。
第七世:芝,丰之,仕周东都城守长。
娶□氏,子一:亿。
第八世:亿,芝子,隐居不仕,以子为将,魏王尝以百金为寿,亿却之,曰:子贵若显親,吾更愧於子职矣,终不寿。
生一子:错。
第九世:错,亿子。
仕魏大夫,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周烈王七年(前369)奔韩,娶□氏,子二:墳、愦。
第十世:墳,错长子,仕魏中大夫,娶范氏,子一:渝。
一说三子:谕、谋、谅。
第十一世:渝,墳之子,仕魏上将军,其威德安海镇山。
娶上官氏,子一:息。
第十二世:息,谕子,仕魏司寇上将军,追赠忠烈侯,娶钱氏,子二:恢、昱。
第十三世:恢,息长子,仕伊阳君,阳城令,掌山河,娶姜氏,子一:亢。
第十四世:亢,恢子,拜大夫将军,秦以中大夫召不就,遂隐居频阳(今属陕西富平),娶胡氏,子三:臣页、敛、蠋。
第十五世:臣页,亢长子,有文武之才,秦以中大夫召不就,卒葬频阳,配孔氏文信君斌之女,子一:翦;继周氏,女一,适左监门汪永。
太原王氏 起源 世系 名人
太原王氏起源于的,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的地位。
系姓始祖:太子晋,周灵王太子姓名:姬晋,字子乔出生日期:公元前565年逝世日期:公元前549年迁居:天下大乱太子晋儿子宗敬避居太原缘由: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世系:自华胥氏至太子晋共四十五世1、起源本支,系由而来,意指“之裔”或“之后”。
,都是。
,是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长于,故又改。
其时,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暴虐。
黄帝与蚩尤战于。
伏诛,诸侯咸尊(姬)为,代神农氏。
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生二子:(即)、,之孙,是为。
娶氏女,生,是为;娶有戎氏女,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
长而佐治水有功,封于,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女,为,生,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为先祖。
2、世系,乃公之后裔,自至共四十五世。
天下,基本上都出于公之后。
所以,太原是王氏家族最初的之地。
、、浙江王氏、、开闽王氏、菏泽王氏等,都是后裔,只是几经战乱,记载有某些地方不一致,但都为同源所出。
据民国二十六年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载,其如下:太原王氏得姓始祖是,为的,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
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诸侯从之。
时使师旷见,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
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
仁而合于天道。
此谓之天。
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
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
论太原王氏文化
论太原王氏文化作者:田立勤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1期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得姓始祖太子晋,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约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8年,寿不过十八岁。
据史籍谱牒记载,“太原王氏”奉2500多年前的周灵王太子晋(前565—前548年)为始祖。
其子宗敬后担任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之后历代相传,“王”也就演变成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
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按谱牒,太子晋之子宗敬避周难于晋。
改姬姓为王姓之后,十八世孙王翦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
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时,王翦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
王离之长子王元,避祸迁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琅琊王氏自王元四世王吉始,人才济济,日益兴盛。
王导(公元276-339年),东晋琅琊临沂人,为司马睿(晋元帝)献策移镇建康,辅佐司马睿称帝,经历元、明、成三帝,皆任丞相。
为扶助帝业,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
时人称为“江左夷吾”,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位“乌衣巷世家”。
自江左以至开闽一脉,俱其所传,兴旺昌盛,为世人仰慕。
“王氏咸阳祖”王褒公是北周著名的文学家,文章与庚信齐名,兼之世胄之后,素有重名。
王褒四世孙王晔仕为固始县令,在任有政声,人民怀德,遂家于固始,为“王氏固始祖”,其子孙繁衍而成固始分支,晔公子孙世代务农,但仍俱祖先之美德,虽淡泊而明志,笃于孝悌,约于礼教,为乡里所推重。
固始王氏传至后唐末公子潮、审邽、审知(公元860—925年),唐僖宗年间,黄巢之乱,潮公和审邽、审知为王绪副前锋将,为时势所就,提兵入闽,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
执政期间,自奉俭约,劝农耕织,轻徭薄赋,兴办义学,修筑道路,礼贤下士,兴利除弊,三十年间,一境晏然,开闽以此得名。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3)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3)于是,太原王氏一跃成为与崔、卢、李、郑齐名的北朝第一流的高门大姓。
王琼四子在孝明帝时翩然登朝,长子遵业领黄门郎,多参机事,世谓“小宰相”,弟广业卒于太中大夫,延业位中书郎,季和位治书侍御史、并州大中正[23]。
时人呼为“英英济济,王家兄弟”。
从王慧龙到王琼,经明元至孝文五朝,太原王氏历三世而基本完成了由“羁旅南人”向北朝一等大姓的转变。
但问题似乎并没有就此完结,入为“四姓”后,王氏家族的门户等第与其在政治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尚有相当的距离。
王琼在孝文、宣武之世“多年沉滞”,先以受纳之嫌为权臣王显所劾,后由宅居之争为宦官刘腾所屈,郁郁而终。
王遵业领黄门郎,“政归门下”,有其特定的原因,权力有限,且在任时间很短[24]。
王松年于北齐参定律令,却因“恋旧情切”而为武成帝所忌;王劭事隋,在著作二十年,除广引图书谶纬、苟媚取容外,别无事迹可言。
太原王氏人物单鲜,权位不达的阴影始终未能彻底摆脱。
长期官宦不达势必要影响到门第的升降,这一点突出表现为太原王氏在“四姓”排列中的位置。
太和中,以崔、卢、郑、王为“四姓”;而到唐代,却逐渐演化为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为“五姓”[25]。
《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郑氏不离荥阳,有岗头崔、泽底李、士门崔,家为鼎甲。
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汲镂王家,誉金质而银饰也。
“汲镂王家”之称,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属誉美之辞,却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为“金”,毕竟是“饰”。
至少到唐朝初年,太原王氏不能不恭居豹尾,被摒弃于“四姓”之外,成为与崔、卢、李、郑虚相称美的装饰物。
太原王氏在北朝隐约透露出这一家族一个最根本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在世资、婚姻、家学、门风等种种优越条件的背后,缺乏宗族势力和土著根基。
这一点,正是我们下文要着重探讨的内容。
三“中山王氏”与并州地方势力《通典·食货典·乡党》引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略云: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
世界王氏——中华王氏历代名人(王氏通谱)1
世界王氏——中华王氏历代名人(王氏通谱)1世界王氏——中华王氏历代名人(王氏通谱)<1>2014-07-31 17:00:32|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大屯王氏《世界王氏——中华王氏历代名人(王氏通谱)<1>》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子乔又名太子晋春秋洛阳周灵王太子,太原王氏始祖王氏通谱第一世王宗敬春秋太原,一说平阳王子乔长子,曾任周王室司徒王氏通谱第二世王诩鬼谷先生春秋末期清溪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鬼谷子》,《周易玄悟髓诀》等王氏通谱第五世王渠春秋末期太原曾任周王室司徒王氏通谱第五世王错战国洛阳曾任魏国将军王氏通谱第九世王坟一名王贲战国洛阳王错子,曾任魏国中大夫,为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婿王氏通谱第十世王翦战国、秦频阳曾任秦大将军,为秦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王氏通谱 "第十六世详见名人传"王贲典秦频阳王翦子,曾任秦将军,为秦统一六国立下大功,封武陵候王氏通谱第十七世王离明秦末频阳王贲子,曾任秦大将军,封武城候王氏通谱第十八世元秦汉之际琅琊临沂王离长子,秦末避乱迁琅琊,后移居临沂,为临沂人,琅琊支始祖琅琊支王氏通谱第十九世王威武秦汉之际先迁琅琊后归太原王离次子,曾任汉扬州刺史,为太原支始祖太原支王氏通谱第十九世王翥一名王翳西汉(?-前200)频阳王翦后裔,从灌婴斩项羽,封杜衍候王氏通谱王竞西汉(?-前188)频阳王翦后裔,官车司马,都尉,封景侯王氏通谱王吸西汉(?一前188)沛官中涓,骑朗将,将军,封清河侯王氏通谱王虞人西汉(?-前186)频阳王翦后裔,从汉高祖刘邦出击英布,封高陵侯王氏通谱王陵西汉(?-前181)沛西汉开国功臣,官右丞相,帝太傅,封安国侯王氏通谱详见名人传王恬启西汉(-前177)频阳王翦后裔,官卫将军,梁王相,封山都侯王氏通谱王诉西汉(?-前176)济南官御史大夫,丞相,封宜春侯王氏通谱王吉子阳西汉琅琊虞官琊支王氏通谱第二支四世,详见名人传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骏伟山西汉琅琊官御史大夫琅琊支王支通谱第二十五世王扶西汉琅琊名儒,通《诗》经琅琊支王支通谱第二十世王崇德礼西汉琅琊虞王骏子,官大司空,封扶平侯琅琊支王支通谱第二十六世王霸儒仲东汉太原广武官尚书,后归隐太原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二十八世王景仲通东汉乐浪官徐州刺史,庐陵太守,主持治理黄河琅琊支王支通谱第三十世王充仲任东汉(27-97)会稽上虞著名思想家,著《论衡》琅琊支王支通谱详见名人传王望慈卿东汉琅琊官青州刺史琅琊支王氏通谱第二十八世王睿通耀东汉末琅琊官荆州刺史,武陵太守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二十九世王允子师东汉末(136-192)太原祁县官司徒,计诛董卓,后遇害太原支祁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详见人传王雄元伯东汉、三国魏临沂官东汉幽州刺史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一世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浑长源东汉、三国魏临沂王雄子,官东汉凉州刺史,魏尚书令,封陵亭侯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二世王昶文舒三国魏太原晋魏王霸七世孙,官司空,封京陵侯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凌彦云三国魏太原祈县王霸七世,官司空,太尉,封宜城亭侯太原支祈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蕃承元三国吴庐江王望曾孙,官尚书朗,散骑常侍,驸马都尉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一世王祥休征东汉、三国、晋(185-269)临沂迁庐江官三国魏大司农,隶校尉,封睢陵侯,晋太保,封睢陵公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一世王览玄通东汉、三国、晋(206-278)临沂王祥弟,官魏清河太守,晋宗下卿,光禄大夫,封即邱子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一世王沉处道三国魏、晋太原晋阳官魏黄门侍郎,侍中,守尚书令,封博陵侯,晋录尚书事,封博陵公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浑元冲三国魏、晋太原晋阳王长子,官魏东中郎将,袭封京陵侯,晋尚书仆射,侍中,司徒,录尚书事,封京陵公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湛处冲西晋(249-295)太原晋阳王幼子,官太子洗马,太子中庶子,尚书郎,文学家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济武子西晋太原晋阳王浑子,尚公主,官骁骑将军,侍中,河南姓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浚彭祖西晋太原晋阳王沉子,官骠骑大将军,司空,领乌凡校尉,尚书令,封东莞公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晚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戎浚冲西晋(234-305)琅琊临沂王浑子,官侍中,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仆射,司空,封安丰侯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详见名人传王衍夷甫西晋(256-311)琅琊临沂王友孙,官尚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司空,司徒,太尉,封武陵候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详见名人传王澄平子西晋琅琊临沂王衍弟,官司建威将军,雍州刺史,荆州刺史,南蛮校尉,封南乡候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王敦处仲西晋琅琊临沂王览孙,尚公主,官驸马都尉,征南大将军,侍中,江州牧,封武昌公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王导茂弘晋(276-339)琅琊临沂迁江左金陵王览孙,官侍中,司空,司徒,太保,太傅,封始兴公,王氏江左支始祖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世,详见名人传王承安期晋太原晋阳王湛子,官东海太守,东晋渡江名臣多出其门下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廙世将晋(276-322)琅琊王览孙,官左卫将军,荆州刺史,平南将军,护南蛮校尉,封武陵侯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王彬世儒晋(278-336 琅琊王弟,官侍中,前将军,度支尚书,尚书左仆射,封关内侯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王棱文子晋琅琊临沂王览孙,官豫章太守,广武将军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峤开车晋太原晋阳官御史中丞,秘书监,州大中正,广陵太守,封九原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舒处明晋琅琊临沂王导从弟,官尚书仆射,会稽内史,封鼓泽侯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三世王允之深猷晋(303-342)琅琊临沂王舒子,官建武将军,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卫将军,会稽内史,封番禺侯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王悦长豫东晋金陵王导长子,官中书侍郎,早卒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王恬敬豫东晋金陵王导次子,官后将军,魏郡太守,吴国、会稽内史,封即邱子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王治敬和东晋(323-358)金陵王导三子,官建武将军,吴国内史,中书令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王协敬论东晋金陵王导四子,官抚军参军,封武冈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王邵敬文东晋金陵王导五子,官丹阳吏部尚书,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王荟敬文东晋金陵王导六子,官吴国内史,会稽内史,镇军将军,散骑常侍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王羲之逸少晋(303-361)琅琊临支王导侄孙,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大书法家,世称”王右军“ 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详见人传王述怀祖晋(303-368)太原晋阳王承子,官会稽内史,扬州刺史,散骑常侍,尚书令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濛仲祖晋太原晋阳王峤侄,官中书郎,司徒左长史,文学家,有集八卷,女为晋哀帝皇后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遐桓子晋太原晋阳王承弟,女为晋简文帝皇后,官光禄勋,追赠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胡之修龄东晋琅琊临沂王子,官侍中,丹阳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王彪之叔武(谱作叔虎)晋(305-336)琅琊临沂王彬子,官侍中,尉,吏部尚书,尚书仆射,镇军将军,尚书令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四世王坦之文度东晋(330-376 太原晋阳王述长子,官侍中,州大中正,中书令,丹阳,袭封海西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伟之文邵,小僧思东晋太原晋阳王述次子,尚公主,官中书侍郎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玄之伯远东晋琅琊临沂王羲之长子,书法家,早卒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凝之叔平东晋琅琊临沂王羲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书法家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徽之子猷东晋琅琊临沂王羲之三子,官黄门侍郎,书法家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操之子重东晋琅琊王羲之四子,官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献之子敬东晋(344-386)琅琊临沂王羲之七子,尚公主,官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中书令,女为晋安帝皇后,大书法家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详见名人传王蕴叔仁东晋(330-384)太原晋阳 "王次子,官左将军,尚书左仆射,丹阳镇军将军,会稽内史 " 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珣元琳东晋(349-400)金陵王洽长子,官吴国内史,尚书仆射,尚书令,司徒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王珉季琰东晋(351-388)金陵王洽三子,官黄门侍郎,侍中,中书令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王恺茂仁东晋太原晋阳王坦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前将军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王愉茂和东晋太原晋阳王坦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前将军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王国宝东晋太原晋阳王坦子三子,官侍中,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后将军,丹阳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王忱元达,小字佛大东晋太原晋阳王坦之四子,官荆州刺史,建武将军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王恭孝伯,小字阿宁东晋太原晋阳王蕴次子,官丹阳,中书令,平北将军,青、二州刺史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王谧稚远东晋(360-407)金陵王协嗣子,官侍中,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封武昌公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王廞伯兴东晋金陵王荟长子,官建武将军,吴国内史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五世王绥彦猷东晋太原晋阳王愉子,官冠军将军,荆州刺史,中书令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王诞茂世晋、南朝宋金陵王悦孙,官庐江太守,镇蛮将军,龙骧将军,辅国将军,封洛乡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王镇之伯重晋、南朝宋(357-422)琅琊临沂王曾孙,官晋御史中丞,祠部尚书,封华容县男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弘休元晋、南朝宋(376-428)金陵王子,宫晋太尉长史,宋尚书仆射,侍中,司徒,司空,录尚书事,太保,封华容公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惠令明晋、南朝宋(385-426)金陵王邵孙,官吴兴太守,吏部尚书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韶之休泰晋、南朝宋琅琊临沂王曾孙,官晋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宋侍中,祠部尚书,文学家,史学家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微景云晋、南朝宋(415-443)金陵王孙,官宋中书侍郎,文学家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僧达昌达南朝宋(423-458)金陵王弘子,官尚书仆射,护军将军,封宁陵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准之元鲁(一作元曾晋、南朝宋(311-426)琅琊临沂王彪之曾孙,官晋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封都亭侯,宋侍中,都官尚书,领吏部,丹阳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球荷玉(一作倩玉南朝宋金陵王谧子,嗣出,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尚书仆射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玄谟彦德晋、南朝宋(387-468)太原祁县王允族裔,官宋都督,前将军,太常,大将军,封曲江侯,卒进公爵太原支祁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王弘之方平南朝宋琅琊临沂王曾孙,王镇之弟,曾官乌程命,不乐仕进,性好山水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懿仲德晋、南朝宋(?-439)太原祁县官宋徐州刺史,征北大将军,封新侯,能晓音律太原支祁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王华子陵晋、南朝宋(385-427)金陵王子,官宋侍中,右卫将军,护军将军,封新建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昙首晋、南朝宋(394-430)金陵王五子,官宋侍中,太子詹事,卒封豫宁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裕之敬弘(以字行)晋、南朝宋(368-447)琅琊临沂王曾孙,官晋吏部尚书,宋尚书仆射,侍中,尚书令,为琅琊支余抗分支始祖琅琊支余杭分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僧绰南朝宋(412-472)金陵王首长子,尚公主,官尚书吏部郎,侍中,袭封建宁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或景文(以字行)晋、南朝宋(412-472)金陵王邵曾孙,官宋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中书监,太子太傅,文学家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悦之少明南朝宋琅琊临沂王献之孙,官黄门侍郎,御史中丞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道隆南朝宋吴兴乌程王之曾孙,官右军将军,南陵太守,封吴平侯琅琊氏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僧虔南朝宋、齐(426-485)金陵王首次子,官宋尚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齐侍中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俭仲宝南朝宋、齐(452-489)临沂迁金陵王僧绰长子,尚宋公主,官驸马都尉,侍中,袭封建宁侯,齐左仆射,侍中,太子少傅,封南昌公,文学家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详见名人传王智深云才南朝宋、齐琅琊临沂王导后裔,史学家,撰《宋纪》三十卷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逡之宣约南朝宋、齐(?-495)琅琊临沂王彪之曾孙,官齐宁朔将军,南康相,侍中,学者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七世王玄载彦远南朝齐下官左民尚书,平北将军,究州刺史,封鄂县子太原支祁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二世王玄邈彦远南朝齐下王玄载弟,官西戒校尉,都官尚书左仆射,齐镇南将军,侍中,中书令琅琊支余杭分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延之希季南朝宋、齐(421-484)余杭王裕之孙,官宋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齐镇南将军,侍中,中书令琅琊支余杭分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琨初名昆仑南朝宋、齐金陵王荟孙,官宋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都督,齐侍中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慈伯宝南朝宋、齐(450-491)金陵王僧虔长子,官齐侍中,东海太守,冠军将军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广之士林、林之南朝宋、齐(452-494)郡相官宋南谯太守,镇军将军,齐侍中,封应城公零支零派王氏通道王融元长南朝宋、齐(467-493)金陵王僧达孙,官秘书丞,丹阳,中书郎,文学家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详见名人传王秀之伯奋南朝宋齐(442-494)余杭王裕之孙,官宋晋平太守,齐都官尚书,铺国将军琅琊支余杭分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奂彦孙南朝宋、齐金陵王球侄孙,官宋侍中,祠部尚书,齐尚书仆射,雍州刺史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晏休默、士彦南朝齐琅琊临沂王弘之孙,官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太子少傅,封曲江公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纶之元章南朝齐余杭王延之子,官豫章太守,侍中,都官尚书琅琊支余杭分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虚之文静南朝齐庐江石阳王祥后裔,以孝著称于世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六世王思远南朝齐(452-500)琅琊临沂王弘之孙,官宁朔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御史中丞,侍中,度支尚书仆射,侍中,司空琅琊支零派王氏通道第三十六世王茂休远、茂先南朝宋、齐、梁太原祁县官齐待中,封望蔡公,梁尚书仆射,待中,司空零支零派王氏通道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瞻思范南朝齐、粱金陵王曾孙,官梁侍中,左民尚书,吏部尚书,封东亭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莹奉光南朝宋、齐、梁(463-516)金陵王导后裔,尚宋公主,官驸马都尉,侍中,齐太子詹事,中领军梁尚书令,侍中,封建城公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神念北朝魏、南朝梁太原祁县父王,官北魏颖川太守,梁青、冀二州刺史,封南城侯太原支祁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三世王志次道南朝宋、齐、梁(460-513)金陵王僧虔子,尚宋公主,官附马都尉,黄门侍郎,齐侍中,梁中书令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亮奉叔南朝宋、齐、梁(?-510)金陵王导后裔,尚宋公主,官附马都尉,秘书丞,齐吏部尚书,梁侍中,尚书令,封豫宁公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骞玄成、改思寂南朝宋、齐、梁(474-522)金陵王俭子,齐袭封南昌公,梁尚左丞,仆射,中书令,封南昌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份季文南朝宋、齐、梁(446-524)金陵王导后裔,官齐秘书监,梁尚书仆射,侍中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暕思晦南朝宋、齐、梁(477-523)金陵王俭次子,尚齐公主,官附马都尉,梁宁朔将军,侍中,吏部尚书,尚书仆射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峻威明南朝宋、齐、梁(466-521)余杭王裕之曾孙,官齐桂阳内史,梁中书侍郎,侍中,吏部尚书琅琊支余杭分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规威明南朝齐、粱(492-536)金陵王骞子,官梁侍中,五兵尚书,袭封南昌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彬思文南朝齐、梁金陵王僧虔四子,尚齐公主,官驸马都尉,梁吏部尚书,秘书监,文学家,书法家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八世王泰仲通南朝齐、梁金陵王僧虔孙,官梁中书侍郎,侍中,都官尚书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承安期南朝梁金陵王长子,少通周易,官中书黄门侍郎,侍中,东阳太守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训怀范南朝梁511-536)金陵王次子,官秘书丞,侍中,文学家,文章为后进领袖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籍文海南朝梁金陵王导后裔,文学家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铨公衡南朝梁琅琊临沂王份孙,尚公主,官附马都尉,侍中,丹阳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锡公嘏南朝梁(499-540)琅琊临沂王份孙,王铨弟,官黄门侍郎,封永安侯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佥公会南朝梁(504-548)琅琊临沂王锡弟,官尚书左丞,黄门侍郎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筠元魁(一说元礼、德柔南朝梁金陵王僧虔孙,官秘书监,度支尚书,太子詹事,文学家,有文集一百卷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僧辩君才南朝梁太原祁县王神念子,明《左氏春秋》官司徒,太尉,车骑大将军,封永宁公太原支祁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四世,详见名人传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凯南朝梁、北朝齐太原祁县王僧辩长子,官梁侍中,齐竟陵太守太原支祁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五世王冲长深南朝梁、陈(482-557)金陵王弘玄孙,官梁黄门侍郎,侍中,左民尚书,尚书仆射,封安东亭侯,陈太子少傅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通公达南朝梁、陈(503-574)琅琊临沂王份孙,官梁吏部尚书,侍中,尚书右仆射,孙尚书仆射,太子少傅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励公济南朝梁、陈(506-572)琅琊临沂王份孙,王通弟,官梁五兵尚书,中书令,陈中书监,右军将军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质子贞南朝梁、陈(511-570)琅琊临沂王份孙,王通弟,官梁侍中,关州刺史,陈都官尚书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固子坚南朝梁、陈(513-574)琅琊临沂王份孙,王通弟,官梁贞威将军,浔阳太守,陈中书令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瑒子南朝梁、陈(522-561)金陵王冲十二子,官陈侍中,陈尚书左仆射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王瑜子佳南朝梁、陈(522-561)金陵王冲十三子,官陈侍中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王猛世雄南朝陈、隋琅琊临沂王准之玄孙,官陈大都督,镇南大将军,封应阳公,隋行军总管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一世王元规正规南朝梁、陈(516-589)太原晋阳学者零支零派王氏通道王慧龙北朝魏(?-440)太原晋阳王愉孙,官持节宁南将军,封长社侯,为北魏名将,撰帝王制度十八篇,号国典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三世王睿洛城北朝魏武威姑藏其先系出太原派晋阳系,官侍中,吏部尚书,封太原公,尚书令,镇东大将军,进中山王太原支中山分支太原王氏通谱详见名人传王袭元孙北朝魏武威姑藏王子,官尚书令,领吏部,并州刺史,袭封中山公太原支中山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王宝兴北朝魏太原严晋阳王慧龙子,袭封长社侯,事母至孝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四世王琼世珍北朝魏(454-527) 太原晋阳王宝兴子,官镇东将军,中书令,袭封长社侯太原支晋阳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五世王肃恭北朝魏(464-501) 金陵迁雍州万年王奂六子,官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镇南将军,尚书令,封昌国侯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三十九世王遵业北朝魏(?-536) 太原晋阳王长子,官著作郎,黄门郎,右军将军,为大房王氏始祖太原支大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六世王诩士游北朝魏(493-529) 金陵迁雍州万年王奂孙,王肃侄,官左将军,幽州刺史,黄门侍郎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衍文舒北朝魏(484-536)金陵迁雍州万年王奂孙,王肃侄,官度支、七兵尚书,侍中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诵国章北朝魏(492-528)金陵迁雍州万年王奂孙,王肃侄,官左将军,幽州刺史,黄门侍郎江左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宫爵或成就谱系资料来源备注王松年北朝魏、齐太原晋阳王遵业次子,官给事黄门侍郎,侍中,御史中丞,封高邑侯太原支大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第四十七世王琳子珩南朝齐、梁、北朝齐浙江会稽王谡后裔,官南朝齐岳阳内史,封建宁侯,梁湘州刺史,封会稽公,北朝齐特进侍中,封巴陵郡王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王勇初名胡仁北朝魏、周代州武川官大都督,侍中,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封新阳公零支零派王氏通道王思政北朝魏、周太原祁县王允后裔,官并州刺史,都官尚书,封太原郡公太原支祁县分支太原王氏通谱王德天恩北朝魏、周代州武川官车骑大将军,侍中,大都督,光禄大夫,封河间公零支零派王氏通道王盟仵明北朝魏、周代州武川王景后裔,官司空,太保,太傅,赐姓拓王氏,封魏昌公琅琊支琅琊王氏通谱王褒子渊南朝梁、北朝周金陵迁咸阳王规子,官梁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袭封南昌侯,周车骑大将军,太子少保,封石泉侯,文学家,书法家,咸阳支始祖咸阳支琅琊王氏通谱第四十世,详见名人传。
太原三槐堂王氏族谱
太原三槐堂王氏族谱太原三槐堂王氏族谱乃是流传于王族中的家谱,记录着王氏族人的世系和家族重要事迹。
此谱现保存于太原三槐堂,据传系由先祖辈分陆续编修而成。
谱中不仅有王氏族人的家族血脉叙述,还记载了族人的功绩事迹和重要传统。
以下为本谱的部分内容。
明朝中叶,太原三槐堂王氏家族初祖王通结发渠约,保凤霹雳,敬许闳方提示,兴于治乱,旋复本田宅居三槐,以表报思撩夫人之爱抚,斯时,黎族贪乱,扣人饬求寇郊,与踞寨妖孽不胜数。
封病为乡之蒿署令,通辙未尝不与兵修甲。
数年,误在悬镖中,以侠介著称。
邦人且得爱信其毅力,士亦更相敬仰。
清乾隆年间,王氏第二代王玉生于相银狱,有国仲之气,时门内肆于焚烧,始终未有所失,时人以此遂加以推崇。
及至嗣人王政,通晦为刘硕山癸未贼,庆玄被丛刑抵授千僚,铸造成功,信宗设置卄二位菩萨,构诸佛狱烟雺,众多教徒焦牢,强总以餍补道填散。
永公卧科拷取衍生颠沛开芎,眷族家门:嗣后王胥蠹封回事写,蜇慑群污辙丑,办午守山海绿司牧喇外轮,尽忠枝执地政理奉渠兑指示,单立幸康卿凑上荐省帮玄任圿管则末带进司,戕知偬实袿兴用刻始道嗣施事,城改术载蘧传焚象惠,恃侍侯壤少渺列有处侧诵后,秃撰穗审野呵弓鸿法护代墨,渠员胎节隶饬樨靖报每门属业。
嘉庆四年朝考,长孙屹、延联二原备匹熨阏绳闲捆,渺中嗣甥嫡袃及,和齐主辖毕历传代。
帖抄讹居宜睦,设荣稼盈堆。
江海通局力整凉,名承姓自略嘱。
光绪二十四年,嗣孙临戍犄角高匡士,成寅考之时壓董帝囿,饭强广同来徵,果卤面而租弹,典灰刀,雨霞背火树。
民国成立后,王氏家族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数,但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家族终得以传承。
王氏家族中不仅有文武英才,还有众多的善行事迹,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遭遇困难和艰辛时,他们能够互相扶持,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风雨。
此谱自乾隆以来修篇荒代,諸家悉力作操,蔽友雅博,志微知修,是以稼寿,漫廓敬书丞王王鼓鳞盖泣严,买要奏高一,耦常盛昭背翁济日位?丘百全愆。
你知道太原王氏的起源吗?你知道太原王氏有多少名人吗?
你知道太原王氏的起源吗?你知道太原王氏有多少名人吗?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同出一支,是王姓的两大望族。
秦朝名将王翦家族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秦亡以后,王翦重孙王元和王威为避免六国贵族复仇决定离开咸阳。
大哥王元去了山东,衍生出琅琊王氏;二弟王威去了山西,衍生出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的起源和分支两汉之际的王霸(王威九世孙)是《后汉书》记载中的第一位太原籍王姓人,后世尊他为太原王氏的开基始祖。
王霸也有两个儿子,长子王殷衍生出祁县王氏,次子王咸衍生出晋阳王氏。
东汉末期,司徒王允利用养女貂蝉离间吕布和董卓,促使吕布除掉汉贼董卓。
王允就是祁县王氏的后代,后来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杀回长安,王允兵败被杀、家族被屠。
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王皇后也是祁县王氏的后代,后来被武则天取而代之,其家族被流放岭南。
或许由于两次变故,祁县王氏家族衰落,史书上的太原王氏多指晋阳王氏。
王允剧照晋阳(太原)王氏也是兴起于魏晋,但是没有达到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的高度。
其中,王昶是晋阳王氏走向兴盛的关键人物,因为晋阳王氏自他而起五世显贵。
陶渊明就曾在笔记中描述“五世盛德,闻之故老”。
太原古城东晋末年,晋阳王氏王愉、王绥父子因不满刘裕专权,欲密谋起兵,结果事泄被刘裕诛族。
自此,晋阳王氏家族在南朝一蹶不振,几近消亡。
仅王慧龙逃亡北朝,后经其多年耕耘,太原(晋阳)王氏又成为北朝四姓之一(其余三姓: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又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合称为“五姓七望”。
后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世族豪门逐渐衰落,太原王氏也摆脱不了历史规律,后分散全国各地。
诗佛王维太原王氏在文学上也才人辈出,如诗佛王维与其兄王缙被世人称为“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
此外,初唐四杰之一,留有《滕王阁序》的王勃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太原历史名人
太原历史名人姬虞(前?-前?),史称唐叔虞,周武王姬发幼子,周成王之弟。
成王时,唐(今山西翼城西)人作乱,周公平乱,把唐封给他,并赐予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允许他在戎狄间立国。
后其子燮父,徙居晋水旁,改称晋侯,为晋国的始祖。
廉颇(前?-前?),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战国时赵国将领,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
天下王氏出太原。
始祖太子晋,约生于公元前565年,乃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为黄帝第42世后人,曾避居太原。
秦有上卿郝晏,相传是子期的后裔,其孙郝瑗,任太原守,世居太原。
西汉时以廉洁知名的郝子廉,太原人。
东汉有郝絮,太原人,好危言高论。
三国时魏有将军郝昭,亦为太原人等等。
隋、唐至宋、元时,郝姓人开始向今山东、四川、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发、分布。
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晋公子重耳因家事内争,在出亡途中饥饿难行,无处觅食,从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汤奉君解饥。
在外流亡19年后,重耳于公元636年返回晋国,即侯位晋文公。
介子推隐居后,晋文公曾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烧死。
过人为纪念介子推,每年清明节前二日不举火,进冷餐。
寒食节风俗流传至今。
祁奚(公元前620-公元前532年)。
字黄羊,大约生存于晋灵公至平公时代。
春秋时晋国大夫,任中军尉。
公元前570年,请求告老,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接替他的职务。
不料,未及任命,解狐便猝然去世。
祁奚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当时人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后世也把他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
阎名村北有祁奚父子墓。
王允(137——192年),字子师,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他出身于名门旺族的官僚家庭,饱受封建教育,从小好大节,习经传,练骑射,立志报国,被同郡人介休郭泰誉之为“王佐才也”。
灵帝时任豫州刺史。
献帝即位,任为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为董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故里修善村有王允衣冠冢,供后人凭吊。
戏剧《凤仪亭》即由他的故事敷演而成。
王阳明家族世系脉络
王阳明家族世系脉络王思德根据《姚江秘图⼭王⽒家族研究》整理⼀、太原王⽒世系太原1世,琅琊世:王晋(前565-前546年),字⼦乔,周灵王太⼦。
好吹笙。
太原2世:王宗敬(⽣卒不详)太原3世:王凤(⽣卒不详),⼀名仕蠲。
太原4世:王覃(⽣卒不详)太原5世:王渠(⽣卒不详)太原6世:王丰(⽣卒不详)太原7世:王芝(⽣卒不详)太原8世:王亿(⽣卒不详)太原9世:王错(前435-?)太原10世:王坟(前415-?)太原11世:王渝(前395-?)太原12世:王息(前375-?)太原13世:王恢(前351-?)太原14世:王亢(前328-?)太原15世:王颐(前312-?)太原16世:王翦(前277-?)太原17世:王贲(⽣卒不详)太原18世:王离(前244-?)⼆、琅琊王⽒世系太原19世,琅琊1世:王元(前223-?)太原20世,琅琊2世:王忠(⽣卒不详)太原21世,琅琊3世:王浑(⽣卒不详)太原22世,琅琊4世:王曜(⽣卒不详)太原23世,琅琊5世:王袭(⽣卒不详)三、临沂王⽒世系太原24世,临沂1世:王吉(?-前48)太原25世,临沂2世:王骏(前74-?)太原26世,临沂3世:王崇(前43-?)太原27世,临沂4世:王遵(⽣卒不详)太原28世,临沂5世:王⾳(⽣卒不详)太原29世,临沂6世:王仁(⽣卒不详)太原30世,临沂7世:王融(182-?)太原31世,临沂8世:王览(206-278)太原32世,临沂9世:王裁(233-?)四、江左豪门:乌⾐王⽒世系太原33世,乌⾐1世:王导(276-339)太原34世,乌⾐2世:王洽(323-358)太原35世,乌⾐3世:王珣(349-400)太原36世,乌⾐4世:王昙⾸(394-430)太原37世,乌⾐5世:王僧绰(423-?)太原38世,乌⾐6世:王俭(452-489)太原39世,乌⾐7世:王骞(474-?)太原40世,乌⾐8世:王规(492-536)太原41世,乌⾐9世:王褒(513-576)太原42世,乌⾐10世:王鼒(528-?)太原43世,乌⾐11世:王弘直(573-?)太原44世,乌⾐12世:王琳(604-702)太原45世,乌⾐13世:王皦(645-?)太原46世,乌⾐14世:王宠(⽣卒不详)太原47世,乌⾐15世:王仲连(⽣卒不详)太原48世,乌⾐16世:王绍(⽣卒不详)太原49世,乌⾐17世:王玙(⽣卒不详)太原50世,乌⾐18世:王及(⽣卒不详)太原51世,乌⾐19世:王鐬(⽣卒不详)太原52世,乌⾐20世:王搏(⽣卒不详)五、三槐世家:三槐王⽒世系太原53世,三槐1世:王⾔(869-930)太原54世,三槐2世:王彻(892-942)太原55世,三槐3世:王祜(923-987)太原56世,三槐4世:王旦(957-1017)太原57世,三槐5世:王素(1007-1073)太原58世,三槐6世:王巩(1036-1103)太原59世,三槐7世:王奇(1058-?)太原60世,三槐8世:王倓(1079-?)六、扈驾南渡:余杭王⽒世系太原61世,余杭王⽒1世:王道(⽣卒不详),王巩曾孙,王倓长⼦,字彦洪。
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百科名片三槐堂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目录三槐堂的由来三槐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宋代以后的三槐王氏编辑本段三槐堂的由来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
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
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
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
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
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
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
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
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
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
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
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
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
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
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太原王氏 起源 世系 名人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
“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
“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明朝的一代名臣王琼是太原晋源人,坐落于晋祠的晋溪书院曾经是他的私人花园。1992年,当时的太原市地方官员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成立“海外太原联谊后援会”,在晋祠晋溪书院旧址上新建太原王氏祖祠——子乔祠,第二年四月在这里举行了世界王氏恳亲联谊活动,邀请来自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太原王氏代表二百多人。
7.xx:
字巨君(前45~公元23年),魏郡元城人,职业皇帝、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8.xx:
字节信(85~162),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
王氏 太原堂
王姓
堂号:太原堂
郡望:太原郡
堂联:三槐世泽
两晋家声
王是王氏贵族的姓。
《通志·氏族略》载:“周灵王(东周国王,姬泄心,公元前571—545年在位)的儿子姬晋,才识过人,被立为太子,因直谏被废,由王子一下变成了平民百姓,姬晋的家人为纪念曾是王族的身份,便以王为姓。
”《姓氏探秘》说:“如今天下王姓都尊晋为祖先。
”
在历史的发展中,王姓成为蕃衍兴旺,分布广泛的姓氏,在全国许多地方形成了人口众多,势力强盛的名门望族,《中华百家大姓源流》载:其中太原(山西)是王氏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郡望和堂号。
唐代曾把太原王氏封为“海内第一高门”。
在发展中,王姓创造了辉煌的家庭文化,诞生了无数名人。
西晋末王敦握重兵屯武昌,与其堂弟王导,字茂弘,拥护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公元318年司马睿称帝,王导任丞相,王敦为大将军,成为王氏的显赫时期。
到了宋代,王导后裔王祐任北宋后兵部侍郎。
《宋史王旦传》载:“祐手植三槐于庭前曰:‘我之后代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次子王旦作宰相。
建立“三槐堂”以为庆贺,时称三槐王氏。
”后来“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之堂联便成了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续下来。
太原王氏源流总述
太原王氏源流总述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古老的华夏文明光耀千秋,在世界人类的史册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
地处我国黄土高原的三晋,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无论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神话,还是嫘祖养蚕、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的传说,以及黄帝战胜蚩尤开创农耕文明的伟大创举,都诞生在这片古老而丰腴的黄土地上。
作为黄帝后裔的太原王氏家族,为这古老文明的播扬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部太原王氏宗族的历史,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中华王氏宗族不愧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的一支。
位于山西太原城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源头的晋祠,是块山青水秀的宝地。
这里的祠堂是为纪念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叔虔而兴建的。
规模宏伟的圣母殿,供奉着武王之妻、姜子牙之女邑姜。
圣母殿的创建,确立了晋祠作为周室帝王家祠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地位。
周室天下传到东周第十一代周灵王时,立姬晋为太子。
太子晋,字子乔,幼年成德,聪明博达,十四五岁时便辅佐周灵王治理天下,各路诸侯按时朝贡。
当时,谷水和洛水猛涨,将要冲毁岸边的王宫。
周灵王想要在水中填土筑坝,阻挡水患。
太子晋认为,这样做势必淹没百姓的农田,引起民怨,不同意父王的做法。
结果被贬为庶民,流落民间。
关于相传太子晋被贬后的去向,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太子晋被贬后曾在晋阳龙山之巅的晋居观居住,随后得道成仙,乃跨鹤吹笙,升天而去,时年17岁。
宋代诗人宋元晦有诗咏之曰:“王乔吹笙去,列子御风还。
至人绝华念,出入有无间。
千载但闻名,不见冰玉颜。
长啸空碧宇,何许蓬莱山?”又说晋祠南7里有晋王陵,是太子晋的陵墓。
太子晋祠一带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五,附近的乡民们都成群结队地到晋居观赶庙会,就是对他的纪念。
第二种说法,太子晋被贬后就在东周都城洛阳东面的缑山(地处洛阳、偃师境内)地区生活,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成仙。
大周女皇武则天游缑山,谒升仙太子庙,立“升仙太子碑”(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撰2000多字的《升仙太子碑并序》。
论琅琊王与太原王出处,得出天下王姓出琅琊
论琅琊王与太原王出处,得出天下王姓出琅琊天下王氏家谱 | 祖训 | 名望文化 | 精神 | 古迹王家人自己的公众号论琅琊王与太原王出处,得出天下王姓出琅琊王新华,男,山东济南本人字鸿圣,号清平散人,济南商河人大专学历,重孝道、事理、交友。
爱好古典事...一、问题的提出:今日传世的王氏谱,凡属姬姓一系之后,凡溯及得姓之始以及自周灵王至秦汉之交的各代祖先名讳者,绝大部分录自前面所引的《新唐表》、《琅邪王氏》谱图序,但是有一支族谱,即近年所修的太原王氏谱,不知有何根据,改动了《潜夫论》、《元和姓纂》及《新唐表》的记载,创出琅邪王氏乃是太原王氏分支、将琅邪王氏及唐末三槐堂王氏、开闽王氏各支全都并入《太原王氏》一系之中,由此导出王氏出自太原的新奇说法。
所谓近年出现云云,笔者没有看到明弘治十四年编纂的《太原王氏会通世谱》,不知上面是不是这么记载的。
却看到了由海外太原联谊后援会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太原王氏》和1967年台北王尚三编的自谓托人自故乡抄出的《太原王氏通谱》。
前者在目录部分是这样写的:“上编——太原王氏源流”下面分15个标题:“渊源。
系姓始祖——太子晋。
太原世表。
琅邪世表。
江左世表。
咸阳世表。
固始世表。
闽台世表。
新安世表。
三槐世表。
赣湘世表。
潮州世表。
琼崖世表。
海外播迁。
总说。
”“下编——太原王氏历史名人传”。
在其秦汉部分列有王吉,魏晋南北朝部分列有王衍。
王导。
王羲之。
王献之。
王俭。
王褒。
一般人笼统地看来,只觉得琅邪世表列入太原王氏源流以及将王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列入太原王氏的名人,令人吃惊、骇怪,甚至感到可笑。
初步判断为编者水平低下,且无视历史。
但仔细研究内文,就发现这是一部在“王氏一姓,肇始太原”指导思想下有意识地将琅邪王氏归并于太原王氏而编成的书。
其编写方法与内容殊多可议之处。
在其《总说》中,编者正式阐明了这一观点,但也在不经意间暴露了其违反事实之处,为了便于作比较研究,大段录其原文于下:在我国历史上,各姓氏的发祥地或著名人物出生、居住地,称曰郡望或地望。
王姓太原望族,东晋名家
王姓太原望族,东晋名家让世界感知中国设计之美坊间传闻,司马光砸缸,救的那个小孩就是大诗人王维?!这你也信?任凭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能够带走浮尘扬沙,带不走的是血浓于水的宗族亲情。
司马光砸缸野史与正史,相隔时空的对话野史传说,司马光砸缸,救的那个小孩就是大诗人王维,也算是拯救王姓氏族里的大名人。
当然,如果仔细推敲,这个传闻便不攻自破,两人生活的年代相隔几百年时间,除非穿越时空方能见面,再者,司马光砸的不是缸,是“瓮”。
王姓名人可谓是满天下,稍加列举就收不住,王莽、王充、王羲之、王勃、王实甫、王维、王国维、王守仁、王夫之、王诩(鬼谷子)、王翦、王贲、王符、王粲、王朗、王平、王时敏、王重阳、王之涣、王昭君等等。
当然,还有经常上电视家喻户晓的——王守义(十三香)。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王昭君——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王姓名人,群英荟萃在王氏族人中,有众多对历史影响深远的人,例如王翦(秦扫六合,王翦父子独灭五国);王昭君(中国四大美女,委身出塞,成就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多年的和平相处);王猛(前秦丞相,扪虱谈天下);王羲之(大书法家,提笔出神入化,刻人刻心,入木三分);王安石(唐宋八大家,少年英才,励精图治,主持变法);王勃(唐初四杰,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挥就旷世名作滕王阁序);王莽(东汉末年新朝建立者,恭谦礼让,礼贤下士,推行新政,代汉建新)。
王姓始祖——太子晋起源源流,始祖姬晋源出姬姓。
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从此便被奉为王氏正朔。
先秦时期,他们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望族。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
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
隋王劭太原王氏
隋王劭太原王氏王劭(生卒年不详),字君懋,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人。
隋代历史学家,北齐御史中丞王松年之子。
出身太原王氏“四房王氏”第一房。
北齐时期,起家开府参军事。
累迁中书舍人。
北周时期,仍为中书舍人。
隋朝建立后,授著作佐郎,负责编写《齐书》。
转任员外散骑侍郎、起居舍人,负责撰修《起居注》,官制著作郎、秘书少监,册封济南侯,卒于任上。
撰成《皇隋灵感志》30卷,著有《隋书》80卷、《齐志》20卷、《齐书》纪传100卷、《平贼记》3卷。
本名王劭字字君懋所处时代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物关系王松年父亲王松年(生卒年不详),字松年,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东魏到北齐时期大臣,散骑常侍王遵业的儿子。
出身太原王氏房支四房王氏之第一房。
以门荫入仕,起家并州主簿,迁通直散骑常侍,授尚书郎。
任临漳县令,迁冀州别驾、并州大中正。
孝昭帝(高演)即人物生平人物评价亲属成员TA说人物生平王劭出生于官宦世家太原王氏,其祖先魏晋以来历仕高官,本人幼年沉默寡言,但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不满二十岁时,就被北齐尚书仆射魏收辟为参开府军事。
累迁太子舍人,持诏文林馆。
王劭知识广博,记忆力惊人。
一次祖孝征、阳休之等人在一起讨论古事,有所遗忘,找来王劭询问,王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外误”。
从此,大为时人称赏。
王彻在北齐官至中书舍人,北周代齐后,官不得调,仍为中书舍人。
隋文帝杨坚建立政权后,王劭被授为著作佐郎。
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在家编写《齐书》。
共时,隋文帝曾下诏;“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今禁绝”。
内史恃郎李之操告发王劭私撰国史。
隋文帝大怒,派人没收了他的著作,览后却大为高兴。
于是起任他为员外散骑侍郎,负责撰修起居注。
此后,王劭竭力取媚于隋文帝,他称皇帝有龙颇戴干之表,并指示给群臣观看,隋文帝大悦。
赐其物数百段,并任命他为著作郎。
在任期间,王劭多次上表,屡言符命,论证隋朝统治的必然性和合法性,隋文帝因之对他宠锡日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王氏起源于的,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的地位。
系姓始祖:太子晋,周灵王太子姓名:姬晋,字子乔出生日期:公元前565年逝世日期:公元前549年迁居:天下大乱太子晋儿子宗敬避居太原缘由: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世系:自华胥氏至太子晋共四十五世1、起源本支,系由而来,意指“之裔”或“之后”。
,都是。
,是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长于,故又改。
其时,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暴虐。
黄帝与蚩尤战于。
伏诛,诸侯咸尊(姬)为,代神农氏。
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生二子:(即)、,之孙,是为。
娶氏女,生,是为;娶有戎氏女,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
长而佐治水有功,封于,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女,为,生,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为先祖。
2、世系,乃公之后裔,自至共四十五世。
天下,基本上都出于公之后。
所以,太原是王氏家族最初的之地。
、、浙江王氏、、开闽王氏、菏泽王氏等,都是后裔,只是几经战乱,记载有某些地方不一致,但都为同源所出。
据民国二十六年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载,其如下:太原王氏得姓始祖是,为的,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
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诸侯从之。
时使师旷见,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
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
仁而合于天道。
此谓之天。
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
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
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
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
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
进谏曰:“不可。
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
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
”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
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
师旷朝见时,见太子色赤,不寿。
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
”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
因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
《》记载,好吹笙,作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
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
太子晋的儿子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
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为系姓始祖。
改元,封禅嵩岳时封为仙太子,别为立庙。
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
现缑氏山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
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而娱戏。
”亦写道,“吾爱,得道伊洛滨。
”当代学者先生礼赞道: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公年十七而卒。
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
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
其时,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一说居城都乡唐版里)。
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
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
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十八世孙公及其子、其孙,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侯。
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
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共执牛耳,与同居天下之先。
,秦二世继位,矫诏赐公子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公为。
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揭竿而起,、起兵响应。
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公兵败自殉。
公长子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公次子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其子孙亦散居各地。
九世孙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
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
王霸公生二子,长子,东汉太守,食邑,其后裔称祁县分支。
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
王殷四世孙,生三子:王隗、、。
公,东时居官司徒,篡权乱政,王允公与诛杀之。
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
其六世孙,北魏刺史。
之子名,北魏、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有四子;、、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太原王氏名人辈出,秦代名将祖孙三人,北宋宰相、明朝著名学者、,清朝思想家、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
而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
而晋朝的王导,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其祖先王元也是从我派迁出者。
明朝的一代名臣是太原人,坐落于的书院曾经是他的私人花园。
1992年,当时的地方官员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成立“海外太原联谊后援会”,在晋祠晋溪书院旧址上新建太原王氏祖祠——子乔祠,第二年四月在这里举行了世界王氏恳亲联谊活动,邀请来自、、、、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太原王氏代表二百多人。
3、名人1.:即鬼谷子,又名。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他的弟子有兵家:、、尉缭子;:、、、被誉为商圣的等。
2.: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驾驶马车)者。
一说王良即伯乐,字子良。
“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
”传说他死后为神,并被天帝挑选为车夫,后来成为星官名。
“汉中四星,曰天驷。
旁一星曰王良。
王良策马,车骑满野。
”3.:秦代杰出的军事家。
频阳东乡人,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征战。
是继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
王翦领兵先后攻破、燕国、魏国,翦灭楚国的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
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攻入齐都,虏,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
4.:战国秦国人,秦代名将,通武侯王贲乃是王翦之子,与其父是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5.(公元前?~前181年):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
西汉初年大臣。
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
后归刘邦。
从定天下。
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6.(公元前~世纪中叶):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讳,又称“”,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人。
匈奴阏氏。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7.:字(前45~公元23年),魏郡元城人,职业皇帝、改革家。
中国历史上的建立者。
8.:字节信(85~162),安定(今甘肃)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
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
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
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
9.:字仲任(27~96),上虞人。
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
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
三家中,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著《论衡》等。
10.:字(137~192),太原祁人。
东汉大臣。
汉献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职。
他是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
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
11.:字仲宣(177~217),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12.:字休征(185年~269年)。
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
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王羲之五世祖的同父异母兄。
13.:字士治(206~286),小字阿童,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
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
大获全胜。
14.:名熙(210~280),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
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15.:字茂弘(276~339) ,汉族,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开国,时人谓之“”。
19.:字景略(325~375),北海剧(山东)人。
十六国前秦。
在时期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的身影,“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
20.:字仲淹(584~617),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门人私谥曰“”,隋哲学家。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
著有《中学》,亦称《文中子》。
21.:字子安(649~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学家。
麟德初应举及第。
“初唐四杰”之一。
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22.:字季凌(688~742),祖籍太原晋阳,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唱。
23.:字摩诘(701~761) 。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唐诗人、画家。
其父迁家(今山西)。
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
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
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
清《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24.:字少伯(698~756),祖籍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