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合集下载

土壤学11

土壤学11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土壤学网上作业题土壤学作业题(一)一、名词解释1、土壤2、土壤质地3、土壤盐基饱和度4、土壤碱化度5、土壤容重6、土壤粘结性二、填空1、根据产生的经济效果,又可将土壤肥力分为()和()。

2、腐殖质的组成有()()和()。

3、各分类制都把土粒分为四个基本的级别即()()()和()。

4、土壤胶体种类有()()和()。

5、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有()()()()和()三、选择1、下列属于酸性反应的土类为()。

A 黑土B 草甸土C 风沙土D 红壤2、剖面构型为A—C的土壤为()。

A 沼泽土B 栗钙土C 风沙土D 水稻土3、沼泽土的泥炭层一般小于()。

A 20厘米B 30厘米C 40厘米D 50厘米四、简答1、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2、土壤的酸碱度产生的原因?3、土壤粘结性产生的实质?4、土壤耕性的改良措施?五、论述白浆土的低产原因与改良途径土壤学作业题(二)一、名词解释1、土壤肥力2、氨化作用3、潜在性酸度4、土壤结构5、土壤粘着性6、凋萎含水量二、填空1、黑土的亚类()()()和()。

2、土壤胶体的构造包括()()和()。

3、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有()()()()()和()。

4、水稻土的耕性分为()()()和()。

三、选择1、碱土的诊断层为()。

A 淋溶层B 柱状层C 盐分聚积层D 母质层2、沼泽土的泥炭层一般小于()。

A 20厘米B 30厘米C 40厘米D 50厘米3、盐碱土形成的自然植被为()。

A 森林草原B 草甸C 草甸草原D 沼泽植被四、简答1、影响土壤膨胀与收缩性的因素?2、土壤容重用途?3、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五、论述1、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学作业题(三)一、名词解释1、原生矿物2、硝化作用3、土壤导温性4、土壤结构性5、土壤地带性6、墒情二、填空1、土壤孔隙类型有()()和()。

2、根据土壤含水量墒情分五级,分别为()()()()和()。

3、土壤空气形态有()()和()。

土壤结构体类型

土壤结构体类型

土壤结构体类型一、引言土壤是地壳表面的物质,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组成。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连接和空隙的形态特征。

土壤结构体类型是对不同土壤结构形态的分类和描述。

本文将介绍土壤结构体类型的定义、分类以及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二、土壤结构体类型的定义土壤结构体类型是指土壤中颗粒排列、连接和空隙的形态特征。

根据颗粒的排列方式和连接形式,土壤结构体类型可以分为砂状结构、粉状结构、团聚结构和块状结构等。

三、土壤结构体类型的分类1. 砂状结构砂状结构是由砂粒组成的土壤结构体类型。

砂粒之间的连接较弱,空隙较大,透水性和透气性较好。

这种结构类型的土壤通常容易被水和风侵蚀,保水能力较差。

2. 粉状结构粉状结构是由粉粒组成的土壤结构体类型。

粉粒之间的连接较弱,空隙较小,保水能力较好。

这种结构类型的土壤通常容易产生坑塘,不利于水和气体的渗透。

3. 团聚结构团聚结构是由团聚体组成的土壤结构体类型。

团聚体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微团聚体,由粘土和有机物质粘结而成。

团聚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结构性、块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

这种结构类型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4. 块状结构块状结构是由块状体组成的土壤结构体类型。

块状体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大块状结构,由粘土和有机物质粘结而成。

块状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块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

这种结构类型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四、土壤结构体类型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土壤结构体类型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

不同结构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透水性、透气性、保水性和抗侵蚀性。

1. 透水性砂状结构和粉状结构的土壤透水性较好,水分能够快速渗透到土壤深层,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吸收水分。

而团聚结构和块状结构的土壤透水性较差,水分滞留在土壤中,容易造成水浸和积水。

2. 透气性砂状结构和粉状结构的土壤透气性较好,有利于土壤中的氧气进入根系。

而团聚结构和块状结构的土壤透气性较差,容易导致根系缺氧。

4土壤质地和结构

4土壤质地和结构

4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陆地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壤质地和结构是土壤的重要特征,对土壤的肥力、透气性、保水性等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认识土壤质地和结构,可以帮助合理选择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本文将从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概念、特征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概念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的相对含量和比例关系。

土壤质地的分类主要根据颗粒大小来划分,一般包括砂壤土、壤土、粉壤土、壤粉土、砂土等类型。

砂质土含有大量的砂粒,质地较粗;壤土含有较平衡的砂粒、粉粒和粘粒,质地适中;粉质土则含有较多的粉粒,质地较细。

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砂质土质地较松散,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容易发生干旱;粘质土质地较重,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容易发生涝灾。

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在土壤体系中的排列方式和组合形态。

土壤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土壤颗粒大小、粘合剂和土壤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保水和根系扎根,从而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包括块状结构、板状结构、粒状结构等,它们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

二、土壤质地和结构的特征1.土壤质地的特征(1)砂粒:直径在0.05-2.0毫米之间,是土壤颗粒中的最大颗粒,通透性好,透气性强。

(2)粉粒:直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是土壤颗粒中的中等颗粒,保水性好。

(3)粘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是土壤颗粒中的最小颗粒,可以黏附成团状,有利于形成土壤结构。

2.土壤结构的特征(1)块状结构:土壤颗粒排列成块状,有利于保水和通气,适合植物生长,并容易发生农业生产。

(2)板状结构:土壤颗粒排列成板状,受到土壤膨胀与收缩的影响,容易发生土壤风化和冷冻膨胀。

(3)粒状结构:土壤颗粒散乱排列,不易形成土壤结构,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

土壤肥料学简答题

土壤肥料学简答题
6.土壤耕性好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影响土壤粘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影响因素?
(1)表现在:①耕作的难易程度②耕作质量的好坏③耕期的长短
(2)影响粘结性与黏着性的因素:①土壤的质地②土壤的含水量③土壤结构④腐殖质的含量⑤土壤代换性阳离子
影响可塑性的因素:①水分含量②土壤质地③代换性阳离子④土壤中的有机质
3,该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或物质构成,对植物起直接作用。而不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间接作用。
高等植物必须营养元素有17种,即氢、氧、碳、氮、磷、钾、钙、硫、镁、铁、铜、硼、锰、锌、钼、氯和镍。
2.土壤养分向根表迁移的方式有哪些?
有:截获、扩散和质流。
3.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各有什么特点?
钾素固定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粘土矿物类型②土壤水分状况,干燥是固钾首要条件③土壤ph值,随ph值增高而增强④铵离子多少⑤质地越粘,固钾越强⑥钾盐种类,固钾能力:KHPO4<KNO3<KCL<K2SO4<K2CO3
(2)土壤导热率:导热率低的土壤,昼夜温差大,而导热率打的土壤则相反,土温平稳,昼夜变幅小。且土壤导热率与土壤土壤容重成正比
(3)土壤热扩散率:
3、土壤空气及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如何进行调控?
土壤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①影响种子萌发;②影响根系的发育;③影响根系吸收功能;④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状况;⑤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
主动吸收的特点:(1)养分吸收有选择性;(2)消耗能量
被动吸收的特点:(1)养分吸收无选择性;(2)不需要消耗能量
4.与根部营养相比较,叶部营养有哪些特点?
1、叶面直接吸收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被固定转化;2、叶部营养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叶部对养分的吸收速率大于根部,见效快;3、能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促进根部营养4、叶部营养效益好,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施肥方式。

土壤学基础试题(附答案)

土壤学基础试题(附答案)

土壤学基础试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土壤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3、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土重。

4、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单位土壤总容积中的孔隙容积,可表示土壤孔隙状况。

5、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土粒大小及其数量的构成情况。

6、吸湿水吸湿水指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

7、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指田间水饱和后,在防止蒸发条件下2~3天内自由水排除至可忽略不计时的含水量。

8、土壤凋萎系数植物因缺水凋萎并不能复原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土壤萎蔫含水量,或土壤凋萎系数。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30分)1、砂土、粘土和壤土有何不同的肥力特点?答案要点:粘土的肥力特点有:水分的有效性低,不耐旱、不耐涝;空气含量低,容易污浊;升温降温都慢;养分含量高,转化慢,肥劲慢而持久;耕性差。

砂土类的性质与粘土类恰好相反。

壤质土集中了粘土与砂土的优点,适合种植绝大多数植物。

2、土壤结构体有哪几种?如何识别?答案要点: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单粒相互胶结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常见的土壤结构体有:块状和核状、棱柱状和柱状、片状、团粒状和微团粒状。

根据自然状态下的外观判别。

3、什么是毛管水?有几种类型,为什么说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答案要点: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细管中的水分叫毛管水。

分为悬着毛管水和支持毛管水。

毛管水的特点是:数量大,能溶解溶质,移动快,容易被植物吸收,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水分形态。

4、分析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答案要点:土壤有效水的有效程度不同,在凋萎系数以下的水分属无效水,在凋萎系数至毛管断裂含水量之间的水分,移动缓慢,量也小,难以满足作物的需水量,属于弱有效水(难效水);毛管断裂含水量至田间(或毛管)持水量之间的毛管水,移动快,数量大,能及时满足作物的需求,属于速效水,田间持水量以上的水分属多余水。

高中生物植物生产与环境《土壤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植物生产与环境《土壤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3或tm-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3。

3.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3或tm-3。

4.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知识]土壤热性质

[知识]土壤热性质

复习:土壤孔隙的类型根据孔隙的粗细分为三类: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孔隙土体内的垂直分布为“上虚下实”。

耕作层应有较丰富的非毛管孔隙,耕作层以下,除应以毛管孔隙为主以外,非毛管孔隙应保持一定的数量。

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二、土壤结构体的类型1.块状结构体2.核状结构:3.棱柱状结构和柱状结构:4.片状结构(板状结构):5.团粒(粒状和小团块)结构:(二)团粒结构:具有一定的大小;具有大小不同的多级孔隙;具有一定的水稳性、机械稳性和生物稳定性。

1、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1)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2)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3)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4)团粒结构土壤宜于耕作(5)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三、土壤耕性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也是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和物理机械性的综合反映,耕性的好坏,密切影响到土壤耕作质量及土壤肥力。

(一)耕性的内容一般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耕作难易程度(2)耕作质量的好坏(3)宜耕期长短(二)眼看、手摸、试耕确定宜耕期:1.看土验墒: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现黑白斑块相间,外干里湿,稍高地表有干土时,即进入宜耕期。

2.手摸验墒:用手抓起3-4cm深处的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稍有湿印但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松开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即可耕。

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土垡能自然散开,不形成块状结构,即为宜耕期。

第三节土壤热性质一、土壤热量的来源(一)太阳的辐射能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其热量一部分被大气吸收散射,一部分被云层和地面反射,土壤吸收其中的一少部分。

(二)生物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释放的热量,一部分被微生物作为能源利用,而大部分可用来提高土壤温度。

(三)地球内热地壳的传热能力很差。

每平方厘米地面全年从地球内部获得热量不高过226J,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极小,但在地热异常地区,如温泉、火山口附近这个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其特征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其特征嘿,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土壤结构体这事儿。

说到土壤,我可是了解得挺多的,毕竟咱种了这么多年地,对这土壤可谓是情有独钟。

先来给大家说说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最常见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板状结构和散粒结构。

这几种结构就像咱农村里的亲戚,各有各的特色。

比如说团粒结构,这玩意儿就像是咱们村里的大家庭,关系紧密,互相依存。

这种结构土壤透气性好,水分能保持住,对植物的生长特别有利。

我记得去年种玉米的时候,用了这种土壤,收成那叫一个好!块状结构就像是我们村里的老房子,硬邦邦的,不容易散。

这种土壤水分保持得不是太好,但能保持住养分,适合种一些耐旱的作物。

柱状结构和板状结构可就不太好对付了,它们就像村里的调皮孩子,弄得土壤板结,植物很难扎根。

咱们得想办法,比如深耕,让土壤变得松软一些。

散粒结构呢,就像是我们村里的外地亲戚,各自为政。

这种土壤透气性、保水性都挺差,植物在上面生长会很吃力。

咱们还得说说这些土壤结构体的特征。

比如团粒结构,它表面光滑,像是个圆滚滚的小球球。

块状结构呢,就是那种棱角分明的块状,有点像咱们村里的大石头。

柱状结构更特别,它就像是个圆柱形的小塔,层层叠叠。

板状结构就像是一层层的板子,把土壤分割成一块块。

散粒结构的特征就更明显了,它就是那种颗粒状的,看起来很散,容易流动。

这几种土壤结构体,咱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比如种庄稼,咱们就选团粒结构和块状结构,它们能保证作物生长得好。

要是种树,咱们就选柱状结构,这样树根容易扎根。

好了,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

下次再给大家分享更多关于土壤的知识。

大家种地有啥疑问,随时问我,咱们一起探讨!嘿嘿,下次见!。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

第二节土壤结构一、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其特性掌握五类土壤结构,即:1.块状结构特点近立方体型,纵轴与横轴大致相等,边面与棱角不明显。

块状结构按其大小分:大块状结构(轴长大于 5cm )、块状结构(轴长 3-5cm )和碎块状结构(轴长 0.5-3cm )块状结构在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质的表土中常见之,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最易形成。

表层多见大块状结构,心土和底土多见块状和碎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近立方体,边面和棱角较为明显,轴长 0.5-1.5 cm ,一般多分布于缺乏有机质的心、底土层中。

3.柱状结构特点:这类结构纵轴远大于横轴,在土体中程直立状态。

按棱角明显程度分为( 1 )柱状结构:棱角不明显( 2 )棱柱状结构:棱角明显。

这类结构往往存在于心、底土层中,是在干湿交替的作用下形成的。

有柱状结构的土壤,土体紧实,结构体内孔隙小,但结构体之间有明显的裂隙。

如水稻田心土层中有柱状结构,就会引起漏水、漏肥。

4.片状结构横轴远大于纵轴呈薄片状,老耕地的犁底层中常见到,此外,在雨后或灌水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和板结层,属于片状结构。

特点:片状结构不利于通气、透水。

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还加大土壤水分蒸发,因此生产上要进行雨后中耕松土,以消除地表结壳。

5.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 0.25-10mm 。

粒径 <0.25mm 以下的 , 称微团粒。

生产中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为 2-3mm, 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结构类型 .团粒结构分 (1) 水稳性团粒结构 : 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散的叫水稳型团粒结构 (2) 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经水浸泡立即松散的叫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粒状结构 ) 。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含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 粒径 >0.25mm 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可高达80% 以上,而我国绝大多数旱地土壤耕作层则多为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1 )协调土壤水、气矛盾团粒结构的土壤 , 大小孔隙比例适当 , 在团粒内部为小孔隙 , 而在团粒之间是大孔隙 , 能同时供给植物以水分和空气 , 水、肥、气、热协调,能同时满足作物的需要。

(完整word版)土壤学论述题

(完整word版)土壤学论述题

土壤学论述题江西农大1、试题内容简述土壤圈的地位及其与其它圈层的关系。

土壤圈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关系:①土壤圈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面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

②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土壤,不仅是高等动植物乃至人类生存的基底,也是地下部分微生物的栖息场所.③土壤与水圈的关系,由于土壤的高度非均质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水圈的化学成分.④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从地球的圈层位置看,土壤位于岩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

2、试题内容成土母质的形成大致可以经过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成土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为土壤。

成土母质的形成大致经过4个阶段:(1)碎屑阶段这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物理风化占优势,化学风化不明显,只有氯和硫元素发生移动,母质中主要是碎屑物质,其成分基本上与母岩一致。

(2)钙积阶段这一阶段大部分氯和硫已淋失,Ca、Mg、K、Na等元素大部分保留下来,有些钙游离出来,形成碳酸钙,往往沉积在碎屑孔隙内,母质呈中至碱性反应.黑钙土、栗钙土等土类的发育就停留在这一阶段。

(3)酸性铝硅阶段(硅铝化类型)这一阶段的母质中Ca、Mg、K、Na都受到淋失,同时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中的硅酸也部分淋失,母质呈酸性反应,颜色以棕或红棕色为主,黄棕壤及部分棕色成土母质的发育至此阶段。

(4)铝阶段(富铝化类型)这一阶段母质中的盐基和硅酸全部淋失,残留的只是硅和铝的氧化物,形成鲜明的红色,母质呈酸性至强酸性。

我国华南的红壤、砖红壤的成土母质发育至此阶段。

3 试题内容论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调节措施。

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的各种含碳化合物。

土壤结构体名词解释

土壤结构体名词解释

土壤结构体名词解释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的团聚体排列形态、大小、形状、连结和空隙的分布方式,被认为是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进行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时,理解土壤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土壤结构的常见术语的解释:
1. 团粒:指土壤中直径小于2毫米的团聚体,通常由细颗粒物质(如泥、粉末)和粘土矿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存储和运输能力。

2. 区块状结构:此种结构是种属于不规则形状的大区块,比如砂土和沙壤土中常出现。

它的出现导致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变差,并且使土壤承载力降低。

3. 柱状结构:指在深垄或者离心排列下产生的细长的柱状团块,通常呈竖立、笔直的顺序进入土层。

这种结构往往限制了根系的生长和延伸,特别是在旱季和降水不足的情况下,在持续的干旱条件下这种结构还可能导致土壤互通性下降。

4. 粒层状结构:此种结构在粘性土壤中比较常见,它的成因通常是由于季节性干燥和水分不均匀导致的干裂和颗粒堆积。

当粒层状结构的发生和发展潜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大幅度影响耕地复杂化、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分布均匀性等等。

5. 块状结构:指土壤中出现的多种结构之一,通常由粘土和细颗粒之间的黏着力促使形成,存在着很多空隙。

6. 断层状结构:指由于土壤深度和水分不足导致的土层断裂,种根周
期形成区块垂直分裂。

这种结构影响土壤可透水性较大。

总之,理解土壤结构对于理解土地的物理性质、水文学特性和化学性质非常重要。

优良的土壤结构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减轻水土流失和侵蚀、提高生产力和抗逆性,使土地更加健康和富饶。

土壤学考研论述题整理

土壤学考研论述题整理
● ③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最直接的作用是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体的形成,从而增加土壤的疏 松性,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
● ④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 ⑤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土壤腐殖质是一种胶体,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保肥性非常 显著,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和阳离子代换能力,具有较强的pH 和土壤粘土矿物及 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
● (1)有机质变化:从北到南,森林表层有机物含量变化曲线大致呈“V”型因为在我国温带地区, 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但随着南移,湿度增加,有机物的矿化作用受阻,促进了 腐殖质的形成,有机物含量提高。
● (2)pH 变化:土壤趋于酸性是森林土壤的共性之一,但是在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及相应的成土 过程下,各类土壤的 pH 值有它的取值范围,总的规律是:南北两段酸性最强,处于中间的则酸 性变弱,呈中性至碱性,大致呈“ʌ”型。
● 黏质土:黏粒>30%。颗粒细小,总孔隙度高,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 但通气透水性差,耕性不好。供肥表现为前期弱而后期强。
● 壤质土:砂黏适中。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气透水性好,土温稳定,养分丰富,耕性良好。壤质 土壤中水肥气热以及植物扎根条件协调,适宜种植的范围较广,是农林业生产较为理想的质地类 型。
● ③混交间种措施。混交,林语,晨林相比,光温湿均有差异,前者小,气候变化比较平缓,后者 变化较大,土壤温度一般前者变幅小。林下间种植物也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良好措施之一。
● ④其他调节措施:利用人工覆盖物遮盖地表,应用土面增温剂等。
12、施肥的基本理论/林木施肥原理:
● (1)养分归还学说:通过施肥把植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 ● (2)最小养分律(木桶理论):植物的产量决定于土壤中最低含量的那种养分,只有补充了该种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一、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土壤颗粒往往不是分散单独存在,而是以不同原因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称为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孔性,从而影响土壤水、气、肥状况和土壤耕性。

因此鉴定土壤结构是观察土壤剖面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分析土壤肥力的一项指标。

本次实验观察土壤结构标本,为野外土壤剖面观察记载打好基础。

(一)土壤结构类型结构类型的划分见附表。

附表土壤结构类型及大小的区分(二)观察方法在野外观察土壤结构时,必须挖出一大块土体,用手顺其结构之间的裂隙轻轻掰开,或轻轻摔于地上,使结构体自然散开,然后观察结构体的形状、大小,与附表对照,确定结构体类型。

再用放大镜观察结构体表面有无粘粒或铁锰淀积形成的胶膜,并观察结构体的聚集形态和孔隙状况。

观察完后用手指轻压结构体,看其散开后的内部形状或压碎的难易,也可将结构体侵泡于水中,观察其散碎的难易和散碎的时间,以了解结构体的水稳性。

二、土壤微团聚体分析土壤中<0.25mm的团聚体称为微团聚体,它是构成土壤团聚体的颗粒单位,并决定土壤团聚体的质量特征。

因此,在进行土壤农业评价时,除了解土壤质地外,还需测定土壤微团聚体,并根据这两种资料计算土壤分散系数、结构系数和团聚度。

它们都是影响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物理性质。

(一)方法原理土壤微团聚体分析原理及操作过程基本上与颗粒分析相同,只是土样分散处理不同。

前者只采用物理机械分散法(振荡)而不加化学分散剂处理土样。

(二)操作步骤1、称取通过1mm筛孔的土样30克,装入500毫升塑料瓶中,加250毫升蒸馏水,浸泡24小时。

2、将塑料瓶盖上,在平行往返荡机上振荡2小时(100次/分)。

3、将分散后的土样洗入1000毫升量筒中,以后按颗粒分析的操作步骤测定各级微团聚体的数量(见前)。

(三)结果计算a1、分散系数(%)K1=——×100b式中:a为微团聚体分析所得粘粒数量b为颗粒分析所得粘粒数量分散系数越高,反映土壤结构水稳性越差。

土壤学知识点(1)

土壤学知识点(1)

1.土壤: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的表面,被称为土壤圈。

土壤圈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处于地圈系统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接界面,即四个圈层的中心。

第一章1.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原生矿物只经历物理风化过程,所以粒径较大。

2.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3.粒级的划分: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

4.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称为粒级5.以粒经0.01 mm为界划分出“物理生沙粒“和“物理性黏粒”“6.不同质地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 (砂质士黏质土壤质土)1)沙质士: 砂粒含量高、保蓄性差、以原生矿物为主、土温变幅大、耕性好、大孔隙多,氧气流足,无事害物质存在、发小苗不发者苗2)黏质土:①黏粒含量高、保蓄性强、以次生矿物为主、士温变幅小、耕性差、⑥小孔隙多,氧气不足,有毒害的质、发老苗不发小苗3)壤质土:兼有沙质土和黏质士的优点第二章1.环境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土壤质地,质地黏重的土壤比轻质土壤的酶活性强;(2)土壤结构,小团聚体的土壤结构酶活性较大团聚体的强(3)土壤水分,渍水条件降低转化酶的活性,但能提高脱氢酶的活性。

(4)温度,适宜温度下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加强。

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①士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及有机矿质复合体组成特性决定着士壤酶的稳定性②士壤ph值③某些化学物质的抑制作用。

三:耕作管理的影响。

合理的耕作制度能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氧分转化;轮作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增强,连作常引起土壤酶活性的减弱。

四: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当土壤受到农药、重金属等污染时,土壤酶的活性会被抑制或减弱。

土壤结构性

土壤结构性
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 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整理ppt
14
整理ppt
7
(5)、团粒结构和粒状结构:
团粒结构是有机质丰富的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中,为近 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0.25-10mm之间,<0.25mm称 微团粒,是形成团粒的基础,在提高水稻土和农业土壤肥力 具重要作用。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结构,俗称“米糁 子”“蚂蚁蛋”。
粒状结构指土粒团聚成棱角比较明显,水稳性和机械 性较差,大小和团粒结构相似的土团。是一种较好的土壤。
整理ppt
4
(2)、核状结构: 近立方体,边面和棱角 较为明显。核状结构表面有褐色胶膜,由 石灰质铁质胶膜胶结而成,常出现于缺乏 有机质的心层土、底土中,农民称之为 “蒜瓣土”。是一种不良结构土壤。
蒜整理瓣ppt 土
5
(3)、柱状和棱柱状结构:
群众称为“立土”
边面不明显—柱状;
边面明显具棱角者—棱柱状
块状结构
柱状结构
棱状结构
团粒结构
微团粒结构
核状结构
整理ppt
片状结构

(1)、块状结构
块状结构特点:近立方体型,纵轴与横轴大 致相等,边面与棱角不明显。块状结构在土壤粘 重,缺乏有机质、耕性不良的土壤表层中。
块状结构生理特点:不良结构土壤、土体紧、 孔隙少、通透性很差、微生物活动微弱;土块与 土块之间,孔隙过大,易漏风跑墒,同时还会压 苗,造成缺苗断垄现象。农民称之为“坷垃”。
整理ppt
9
团粒的形成过程:
单个土粒
微团粒
团聚体
整理ppt
10
团粒间的养分:
Fe2+
土粒
土粒 土粒

土壤学填空

土壤学填空

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风化壳-母质(无C,N)-土壤土壤圈位置:地圈系统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接界面,四个圈层中心。

仅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壤:从来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土壤三大学派:农业化学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土壤发生学派粒级的划分: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

卡庆斯基制细土中以粒径0.01mm为界,物理性砂粒(>0.01mm)和物理性黏粒(<0.01mm) 矿物分为:岩浆矿物表生矿物变质矿物矿物的主要性质:晶体形态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或断口矿物种类:硅酸盐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简单盐类矿物黏土矿物有机质分解转化因素:有机残体碳氧比;土壤水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酸碱性。

土壤腐殖质三个组分:黄腐酸(富里酸)、褐腐酸(胡敏酸)、黑腐素(胡敏素)。

腐殖质的电性:两性胶体,在它表面上既带负电又带正电,而通常以带负电为主。

土壤孔隙的类型: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块状、片状、柱状、团粒结构(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形成两个阶段:①单粒凝聚成复粒②复粒相互黏结团聚成微团粒,团粒土壤物理机械性:黏结性、黏着性、土壤可塑性(物理性黏粒>15%)、胀缩性耕作阻力:①抗压性(坚实度)②抗锲入行(硬度)土壤耕性好坏表现: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的好坏、适耕期的长短土壤水类型:最大分子持水量:吸湿水和膜状水。

膜状水外层受力:为0.625MPa。

凋萎系数:田间有效水的下限,灌溉定额的下限田间持水量:田间(旱)有效水的上限,灌溉定额的上限。

毛管断裂含水量是划分难易有效水的界限。

凋萎系数→毛管断裂水,难有效水;毛管断裂水→田间持水量,易有效水。

土水势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

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温度,滞后现象。

气态水运动:扩散和凝结(夜潮、冻后聚墒)田间水分循环:入渗、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水分进入土壤的情况因素:①供水速率②土壤入渗能力入渗速率指标:最初入渗速率,最后入渗速率,入渗开始后一小时的入渗速率通气性好坏指标:通气孔隙、土壤呼吸系数、通气量、氧化还原电位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土壤结构体(图4)依其形态、大小和特性可分为:
图4
块状结构体(block structure) 块状结构体属于立方体型,其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棱不甚明显,块状结构在土壤质地比较粘重、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容易形成,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耕作时最易形成。

核状结构体(nutty structure) 核状结构体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棱角明显,比块状结构体小,核状结构体一般多为石灰或铁质作为胶结剂,在结构面上有胶膜出现,故常具水稳性,这类结构体在粘重而缺乏有机质的表下层土壤中较多。

柱状结构体(columnar structure) 结构体呈立柱状,棱角明显有定形者称为棱柱状结构体,棱角不明显无定形者称为拟柱状结构体,其柱状横截面大小不等。

柱状结构体常出现于半干旱地带的表下层,以碱土、碱化土表下层或粘重土壤心土层中最为典型。

片状结构体(plate structure) 结构体呈扁平状,其厚度可<1cm,也可>5cm。

这种结构体往往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或某些机械压力所造成,常出现于森林土壤的灰化层、碱化土壤的表层和耕地土壤的犁底层。

此外,在雨后或土壤灌溉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或板结层,也属于片状结构体。

团粒结构体(granular structure) 团粒结构体通常指土壤中近乎球状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0.25-10mm,具有水稳定性,对土壤肥力诸因素具有良好作用,农林业生产中最理想的团粒粒径为2-3mm。

粒径<0.25mm者称为微团粒,是形成团粒的基础。

团粒结构体一般存在于腐殖质较多、植物生长茂盛的表土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