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切线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切线的判定
授课时间:2014年10月20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判定定理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通过探究切线的判定定理,培养学生学习的化归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l
l
2、观察、提出问题、分析发现(教师引导)
观察与思考:观察日出,太阳离开地平线的情况,引出圆的切线。
动手做一做:画经过⊙O的半径OA的外端点A,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引导学生思考直线是否是圆的切线如何画圆的切线(学生动手操作)
想一想:过圆内一点做一条直线,直线与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过半径上一点(点A除外)是否可以能做圆的切线过A点呢发现:(1)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2)直线l垂直于半径OA。这样我就得到了从位置上来判定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切线的判定定理。
(二)切线的判定定理
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板书展示)
切线判定的几何符号表达:∵OC为半径,且OC⊥AB ∴AB是⊙O的切线2、对定理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①经过半径外端;②垂直于这条半径。
请学生判断思考: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少一个行不行(判断题)
图(1)中直线l 经过半径外端,但不与半径垂直;图(2)(3)中直线l 与半径垂直,但不经过半径外端。
从以上几个判断的反例可以看出,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三)切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的半径;③切线的判定定理。
(四)应用定理,强化练习。
例1、已知:直线AB 经过⊙O 上的点C ,并且OA=OB ,CA=CB 。 求证:直线AB 是⊙O 的切线。
分析:要证AB 是⊙O 的切线。由于AB 过圆上点C ,若连结OC ,则AB 过半径OC 的外端,只需证实OC ⊥AB 。
证明:连结0C
∵0A=0B ,CA=CB ,
∴0C 是等腰三角形0AB 底边AB 上的中线。
∴AB ⊥OC 。 直线AB 经过半径0C 的外端C ,并且垂直于半径0C ,所以AB 是⊙O 的切线。 基础练习:如图,△ABC 中,AB=AC ,以AB 为直径的⊙O 交边BC 于P , PE ⊥AC 于E 。
求证:PE 是⊙O 的切线。(强化切线第一种证明方法)
证明:连结OP 。
∵AB=AC,∴∠B=∠C 。
∵OB=OP ,∴∠B=∠OPB ,
∴∠OPB=∠C 。
∴OP ∥AC 。
∵PE ⊥AC ,
∴∠PEC=90°
A
A B C
∴∠OPE=∠PEC=90°
∴PE⊥OP。
∴PE为⊙0的切线。
拓展例题:如图所示,等腰△ABC,BC边过圆心O,且满足OB=OC,AB边交⊙O于点D,并且OD⊥AB。
求证:AC与⊙O相切。
证明:过O作OE⊥AC于E。
∵△ABC是等腰△ABC
∴AB=AC
又∵OB=OC
∴∠OAB=∠OAC
又∵OD⊥AB, OE⊥AC
∴∠ADO=∠AEO=90°
又∵AO=AO
∴△AOD≌△AOE
∴OD=OE,即OE是⊙O的半径
∴AC与⊙O相切
基础练习:已知:O为∠BAC平分线上一点,OD⊥AB于D,以O为圆心,OD为半径作⊙O。
求证:⊙O与AC相切。(强化切线第二种证明方法)
证明:过O作OE⊥AC于E。
∵AO平分∠BAC,OD⊥AB,OD⊥AB于点D
∴OE=OD,又∵OD是⊙O的半径
∴OE也是半径
∴AC是⊙O的切线。
小结:切线判定的证明(板书展示)
(1)如果已知直线经过圆上一点,则连结这点和圆心,得到辅助半径,再证所作半径与这直线垂直。简记为:有交点,连半径,证垂直。
(2)如果已知条件中不知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则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为辅助线,再证垂线段长等于半径长。简记为:无交点,作垂直,证半径。
(五)课堂小结:
1、判定切线的方法有哪些
直线L 与圆有唯一公共点L是圆的切线
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L是圆的切线
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这条半径L是圆的切线
2、常用辅助线添法
⑴直线与圆的公共点已知时,作出过公共点的半径,再证半径垂直于该直线。(连半径,证垂直)
⑵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不确定时,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这条垂线段等于圆的半径。(作垂直,证半径)
(六)作业P100 1 P101 4
(七)板书设计
圆的切线的判定
1、切线的判定定理
2、判定切线的方法
3、范例
4、练习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