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业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生产活动地理分布的学科,它是一种关于衡量地理位置、分配产业、影响经济绩效的理论。

它把分析的焦点从企业的内部因素,转向环境中的更大的外部因素,强调空间位置对企业的重要性。

它也可以用来研究和评估政府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研究工业地理分布和变化的原因。

通过分析政策、经济环境、技术发展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探究其对工业地理分布的影响,以及企业选择生产地点的主要考虑因素。

二是研究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

通过对生产过程、产品特点、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分析,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征,以及其选择生产地点时所考虑的因素。

三是研究工业区位模型。

主要是研究企业选择生产地点的准则,如成本、商业气氛、市场结构、技术进步、社会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企业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经济绩效。

此外,工业区位论还考虑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产业结构的发展、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的分割效应等因
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的选择、组织形式和经济绩效的影响。

总而言之,工业区位论是一门研究工业地理分布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工业地理分布和变化的原因;研究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研究工业区位模型;以及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产业结构的发展、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的分割效应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的选择、组织形式和经济绩效的影响。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成产成本最低点。

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

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首先,韦伯阐述了区位三角论,然后将区位三角形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因为一个工厂往往不止有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地,他假定有n 个原料地、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为:1min min ()n i i k i F f m r r ==⨯+∑上式含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1)所研究的是一个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2)只研究一种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3)原料地与市场已知;(4)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运输区位法则;②劳动区位法则;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韦伯进一步认为,由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

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工厂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其次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利益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的增长。

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

衡量最有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

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

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Alfred Weber)是德国的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发表了《关于工业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

在1914年又出版了《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

韦伯第一本著作纯属理论探讨,第二本则是结合实际的研究,论著于1929年译成英文版后,受到西方各国学者的重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后期的许多区位理论都或多或少的以韦伯理论模式为基础,而形成了各种学派。

因此,研究工业区位理论时,首先要了解具有代表性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前提韦伯在分析复杂的工业区位现象前,用抽象的方法做出“简单化的假设”,从而演绎出他的理论。

韦伯的假设是把他认为次要的因素舍掉,视为一个常数,不引入模式。

他提出的理论前提的假设是:①分析的地域单位是具有同一的气候、地形、种族、技术,在单一的政府统治下的孤立国。

②在那里有普遍存在的原料(例如水和砂子)和有局部存在的原料(例如煤和铁矿)的分布。

③劳动力普遍地分布在特定地域,供应的劳动力是无限的,每个区位的工资水平不一定相同,但工资是固定不变的。

④消费地点是已定的,工业制品只能在一定的市场出售,消费量是已知的。

⑤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直接运送距离与载运重量成正比。

就是在以上的前提条件下,韦伯建立了工业区位受运费、劳动力费用以及集聚力这三个因子决定的理论。

二、区位因子与一般区位因子体系韦伯认为,工业分布地理位置(工业区位)的选择决定于生产成本费用的大小。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当选择在生产成本费用最小的地点上。

韦伯考虑到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主要因素是:①原料及燃料;②劳动力;③运输;④集聚;⑤地租;⑥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折旧;⑦借款利息等。

对于造成某一生产地点生产费用节约的因素,韦伯称之为区位因子。

韦伯把区位因子分为三大类:①对于所有的因子分为一般区位因子与特殊区位因子两种。

前者指适用于所有工业的,如运费与劳动力费用,后者专指影响某种特殊工业的因子,如湿度对于纺织业,净水对于化学工业等;②对于影响工业区域分布的因子分为地方的区位因子和集聚(或者分散)的区位因子两种。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交通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交通便利的地区对工业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交通便利
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工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
交通便利的地区作为生产基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工业企业会选择
在交通枢纽地区建厂。

其次,原材料的供应也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认为,原材料的供应充足且稳定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工业企业往往会选择靠近原材料来源地的区域建厂,以便
更方便地获取原材料并降低运输成本。

另外,劳动力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
指出,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对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工业企业通常会选择劳动力充足且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建厂,
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最后,市场也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
认为,工业企业需要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因此选择靠近市场的地
区建厂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探讨了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对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工业企业在选择生产地点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了解和运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区域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工业企业选址应当考虑区位因素。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的选址受到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特定的区位上会形成不同的区位优势。

本文将围绕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

首先,韦伯认为交通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加快原材料和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交通发达的地区常常成为工业企业的首选地点。

例如,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形成工业集聚效应。

其次,原材料的供应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距离原材料供应地较近的区位,以降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并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

例如,钢铁企业往往会选择在靠近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厂,以便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劳动力资源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素质较高的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厂,以便更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并降低用工成本。

最后,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距离市场需求较近的区位,以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一些消费品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区建厂,以便更容易接近目标市场,提高产品销售量。

综上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

工业企业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区位,以获得区位优势,提高竞争力。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区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读书笔记——《工业区位论》区域经济学彭冬玲0900206004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第一个对工业区位论的一般理论做出系统阐述的人,他为现代工业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了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

经过反复推导,最后确定了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其中运费是韦伯理论的核心。

这三个因子即韦伯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包括三个阶段: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

其中第一阶段的运费指向论主要解决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的区位,韦伯根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了三种类型: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和自由区位;第二阶段的劳动力指向属于地区差异性因子,它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韦伯运用临界等运费线来进行分析,并引入了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力系数作为判断指标;第三阶段的集聚指向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再次偏移,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就会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最后,韦伯指出,在选择厂址时,不能单一的从运费指向论、劳工指向论或集聚指向论来考虑,要把这三个指向论结合起来来考虑,这样才能办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企业。

韦伯首次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他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并且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 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也即在某特定地 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 可能性。
一般因子 区位因子 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
含义:所有与工业有关的因子 确定: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 配的成本因素。 一般成本因素:a、相关场所的土地费;b、固定资产费;c、获取加工原 料和动力原料费;d、劳动力成本;e、物品的运费;f、资本的利率; g、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其中,原料燃料费、劳动者力成本、运费是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 子。 特殊因子:与特定的工业有关的因子 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 所的因子为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 的因子为分散因子。
工业原料的性质和分类表
纯原料
局地原料
原料
损重原料 遍在原料

即: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产品 需要运送的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即: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1=原料指数+1
(二)、劳动力成本指向性的应用


劳动成本指向性的工业,即所称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所需劳动量大。 劳动力成本大,这些工业一般靠近市场,比如城郊地区。典型的劳动 力指向型工业:纺织业、精密仪器组装等。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又从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 一个规律。偶然集聚则是由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带来的原料供给地或 消费地的集聚;而纯粹集聚是为了得到同种行业的集聚利益而在已形 成的区位空间内集聚等。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韦伯(Walter Isard)提出的一种地理经济学理论,它旨在分析工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并认定企业对区位的需求是其位置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

韦伯工业区位论将空间需求分为三个基本需求:市场需求、原料需求和劳动力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企业营销产品或服务的地点,它可以通过政府的规定、补贴和促销等方式进行影响。

原料需求是指企业用于生产的原料来源,可以通过运输和储存手段影响。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需要的工人来源。

这种需求也可以通过补贴和促销手段进行影响。

韦伯工业区位论还强调了技术要素,指的是企业的技术实力,包括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些要素决定着企业位置选择的可能性。

此外,韦伯工业区位论还提出了区位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市场规模和政策的影响,而外部因素主要涉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总之,韦伯工业区位论旨在探讨工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它将空间需求分为三个基本需求:市场需求、原料需求和劳动力需求,同时强调技术要素和区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为企业位置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3
2、在这种背景之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 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 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
在上述背景及目的下,韦伯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 通与消费三大基本环节中,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 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 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 与产业的集聚原因。
9
A:布局场所的土地费; B: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 C: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D:劳动成本; E:物品的运费; F:资本的利率; G: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10
在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 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 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 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 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 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
35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 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 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36
(二)理论与现实差距
1、单纯的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是不现实的, 而现实中运费率因物品、交通方式、地形条件而不同; 2、完全竞争条件不存在,企业除关注成本外,可能还有利润 或某种满足程度; 3、工厂经营存在生计性和企业性的不同。即使后者,与其说 关注成本最小,不如说关注利润最大的区位。 4、既使是个别企业区位分析,也是较为简单,还有许多经济 与非经济因子没有分析。如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 交通以及政策因子等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1第三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2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1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美国地理学家约翰·韦伯提出的一种工业部门地理分区理论,是一种地理经济学原理。

韦伯工业区位论认为,工业部门在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某些特定的分区原则。

其分区原则主要是以原材料和劳动力供应状况为基础考虑,而不受交通和市场距离条件的限制,只要是满足原材料和劳动力供应条件,即可建立工厂,同时利用技术进步,把原材料处理到需求程度。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供求,以及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在两山之间把大范围的原材料分布布置成有序的区位,把一定原材料分布在一定区位,实现工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主要探讨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影响。

韦伯认为,工业区位选择受到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原材料供应、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区位。

首先,地理条件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效率和成本。

比如,平原地区相对于山地地区更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因为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成本低,而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发展。

其次,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交通条件包括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和便利程度。

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工业企业,因为交通便利可以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交通枢纽地区往往成为工业区位的首选。

另外,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工业企业需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同时也需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因此,工业区位往往选择在原材料丰富的地区,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的情况,以便产品销售。

最后,劳动力是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因此,劳动力成本和数量都会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劳动力成本低、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工业企业的投资。

总的来说,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影响。

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原材料供应、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区位。

因此,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便选择最合适的工业区位,促进工业发展。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理解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理解

韦伯借鉴劳恩哈特的数学方法,分析多个原 料地与市场分布在不同点是的工业区位布局。 如原料地N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其区 位图形为N边形,同时他还采取了“范力农 架构”力学方法,推导出运费最小地点应是 市场、原料产地1和原料产地2三点组成的区 位三角形重力中心

2.劳动成本指向论

考察在运费和劳动力成本同时作用下所形成 的最小费用区位。劳动力成本指向使由运费 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 偏移。

二、核心内容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区位因素决定生产场 所,进过数学推导可以确定一个生产费用最 小点和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三个基本理论: 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积聚指向论

1.运费指向论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 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运费是影响 工业区位的唯一因子。由运费指向形成工业 区位基本格局。 主要使用“原料指数”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按照作用和影响划分
区域性因素:影响工业企业分布于各区域的 因素,是形成工业基本格局的基础 聚集因素:导致工业集聚于特定地点的因素, 对有地域条件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 便宜作用,韦伯着重研究一般区位因素中的 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聚集三中重要的因 素对工业区位的作用

2.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
假定运费主要取决与重量和运距 韦伯认为原谅重量和产品质量的比例关系比 运输的绝对量更为重要,因而在前人基础上 建立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的概念, 来分析运费对工业区位布局的影响 原料指数即地方原料重量与制成品重量之比 区位重量指运输单位产品的总质量

3.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
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用以判断工业布局受劳动成本因素的影响程 度 劳动系数:劳动费和区位重量的比值,即每 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以表示劳动费的 吸引力

阿尔弗雷德_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述评

阿尔弗雷德_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述评

阿尔弗雷德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述评江淑文(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摘要阿尔弗雷德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对区位论作出了重大理论探索,系统述评该理论,对新生产力条件下区位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业区位论指向性述评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88(2005)06-043-02工业区位论是研究人类工业生产活动中的空间分布和空间选择规律的理论。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 韦伯(A lf red.Weber)发表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之作!工业区位论∀。

韦伯等为代表的古典工业区位论思想在方法上逐渐从对单个企业的相对静态、动态区位分析,过渡到考虑整个市场因素的一般均衡分析,对现代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工业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时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社会分工普遍得到加强,企业间竞争趋于激烈,迫使工厂企业寻求最佳区位,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古典工业区位论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为出发点和以成本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为理论前提。

在作出一系列严格假定的基础上,韦伯试图对德国在产业革命以后资本、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城市空前发展,特别是不同产业特征城市形成的原因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

韦伯认为工业或制造业的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中尤其重要的,他试图要寻找工业区位移动规律的纯理论,即脱离社会制度、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普遍的区位规律。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概念和核心内容(一)主要概念韦伯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以及一系列区位分析的概念和工具,如区位因素、区位指向、原料指数等,对区位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即决定工业空间分布于特定地点的因素、原因,即#作为区位的经济原因运作的力,指经济活动发生在某个特定点或若干点上,而不是发生在其它点所获得的优势。

论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要点

论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要点

论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要点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的理论形成标志:1909年初,韦伯A·Weber,发表的《工业区位论》。

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1 相关概念区位因子:对工业定点和生产起到有利作用的因素。

区位因子分成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一般区位因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

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特殊区位因子: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2理论假设(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生产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遵循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原则(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根据工业生产当中的一个市场、一种工业原料、一种燃料的情况,工业区位可由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来进行解释,(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力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根据区位三要素—运费、劳动力、集聚力,韦伯将产业布局指向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集聚指向型等。

主要由运费(原料、燃料、市场)高低决定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产业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

分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指向型如果只在原料地和市场区之间进行选择,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如果在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区等多个点中进行选择,用区位多角形来确定A、原料地指向型原料指数。

原料指数是韦伯研究工业布局时指出来的概念,为了分析问题的深入,他把原料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

广布原料,即广泛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原料,如空气、水、砂石等。

B、燃料动力指向。

燃料、动力的耗费在成本中在35%以上时一般应属于燃料动力指向。

如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玻璃等部门燃料动力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一般在35~60%C、市场区指向:原料指数小于1: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在加工过程中,体积增大或体形变得不规则,难以运输原料耐运(不易碎、不易腐、不易出危险),而成品不耐运(家具)原料地分散,市场区集中(水泥)生产商需要与消费者保持密切接触(饮食)(2)劳动力指向型(3)集聚力指向型集聚也可带来成本节约。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一、摘要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组合的理论即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理论。

任何经济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为各类经济活动寻找最佳的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有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之分;从区位理论体系来看,有成本学派,市场学派和行为学派;以产业而论,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本文从区位论发展的先后,去分析各种产业的区位论,系统完整的概论区位论的发展体系。

二、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

在书中杜能根据自己多年生产经营实际所获得的资料,提出第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

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特别取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

(2)工业区位论(韦伯)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业区位论》一书,系统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着重从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等方面分析工业区位的选择原则,探讨工业区位的移动规律。

集聚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配置,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经济效果。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三大主导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第六讲 工业区位理论

第六讲  工业区位理论

3).综合等费用线。 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可以图示如 下(下图)。


2.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是:工业区 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 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 即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 费用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 费增加额大时,劳动费指向就占主导地位。
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 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 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 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由 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二是由 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 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 施的共同利用所带来的。
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 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 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 为最小时的区位。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 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 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 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 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 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 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①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 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②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 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之后 许多学者的理论仅仅是在此基础上的修补而已。 ③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 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三)理论重点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第二章 第3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二章 第3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36
3、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 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4、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他因素都可不考虑。
37
(二)主要观点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假设有某个农户开始
生产啤酒。当他生产的啤酒超出了自己的需 要之后,其剩余部分将用来销售。
38
均 衡 价 格
O
图 1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三、廖什市场区位论的简要评析
借鉴之处:将空间经济思想带入区位理论并在方 法上有所创新。廖什区位论的特征在于确定理论 上的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也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性, 但他的经济景观符合资本主义地域结构的现实情 况,如工商业聚集形成大城市;距离城市越远, 经济活动越分散,受中心城市的影响越小,符合 距离衰减法则。因此,他的理论受到了以后许多 经济学者的高度评价。
13
(二)运费指向论
1、主要观点: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 工厂区位,即运费(吨.公里)最小的区位。
2、工业原料的性质与重量
遍在原料 (1)原材料
纯原料 局地原料
损重原料
14
(2)原料指数与区位重量。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 指数来判断工业区位指向。原料指数为局地原料重量与产 品重量之比。区位重量为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形 式上等于原料指数+1。
31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 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 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32
(二)理论与数且成比例增加是不现实 的,而现实中运费率因物品、交通方式、地形条件而不同; 2、完全竞争条件不存在,企业除关注成本外,可能还有利 润或某种满足程度; 3、工厂经营存在生计性和企业性的不同。即使后者,与其 说关注成本最小,不如说关注利润最大的区位。 4、既使是个别企业区位分析,也是较为简单,还有许多经 济与非经济因子没有分析。如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 化、交通以及政策因子等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作业一、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 不多于 700字。

答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

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

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 ; 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 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 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 3个一般区位因子 :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 3个阶段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 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 :原料指数 >1时, 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 ; 原料指数 <1时, 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 ; 原料指数近似为 1时, 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 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 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

他设计了等费线理论 :以运费最小地点为中心,向四外延伸,每吨产品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为等费线。

而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节约额等同的相切线为决定等费线, 决定区位的改变。

③集聚 (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 (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二、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原则 , 不多于 800字。

答 :1、就二者的关系而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规划的区别在于其所处的高度和层次不同, 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宏观的整体的筹划, 区域经济规划则是战略思想的细化和转向落实的阶段。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把带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纲领性设想和谋划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 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 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而把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称为区域经济规划, 它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的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2、区域经济规划制订中应遵循的原则①发挥优势原则。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区域规划最基本的原则。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经济基础、文化习俗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自然条件和资源丰度的差异性, 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生产要素、需求水平和产品价格等的差异性, 同时也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互补性, 这是由劳动地域分工原理所决定的。

只有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区域条件,发展各种产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②兼顾全局原则。

区域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

因此,规划中要以区域整体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一般与重点、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生活与生产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只有坚持全局原则, 才有可能使各类规划与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始终如一地贯彻战略指导思想。

③效益原则。

区域规划的目的, 是为了获取部门或区域的经济效益。

通过规划,合理地布局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在相同投入下,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仅仅是经济效益是不够的, 区域规划应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 使区域能够长期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论文。

运用区域经济学的某一原理 , 分析你所在某一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

要求 :1.具体题目自拟 (结合实际 , 最大写到蒙东地区。

2. 反映现状的资料用 2013年以来的数据。

3. 不少于 4000字。

内蒙古农牧业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农牧业非公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牧业私营企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私营经济虽然发展较快, 成效也较明显, 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发展中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 农牧业私营企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私营企业总体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2011年,私营企业数量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 4.89%、 15.02%、 80.09%,农牧业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不足5%;在 2010年我区民营企业 100强中, 仅有 5家企业属于第一产业, 营业收入占比、资产总额占比均低于 1%;农牧业私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粮油、马铃薯、果蔬、肉类、特色等产业的领军企业和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

2.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加销脱节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关系不紧密, 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多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还不多;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利益共享的局面。

3. 投入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近年来, 我区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突破口, 作为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 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伴随着农牧业产业化整体发展, 农牧业产业化非公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非公企业已经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体, 成为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带动力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区农牧业非公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发展中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私营企业总量不多、规模不大, 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发展水平、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农牧区个体经营总量不足、比例不高。

当前,要按照自治区“ 8337”发展思路,加快农牧业非公经济发展, 深刻认识农牧业非公经济存在问题,化解矛盾、规避风险,引导农牧业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资金短缺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农牧业私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资金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农牧民合作组织从整体看, 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发展水平、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专业社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合作经济知识由于宣传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够, 少数干部和农牧民对合作社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如何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思考不多、行动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有许多基层干部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了解,甚至连概念都觉得陌生。

部分农民习惯于—家—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协作意识比较淡薄, 对合作经营不放心、不积极。

2. 服务层次较低,合作空间较窄目前,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服务功能较弱、合作层次不高、合作基础不牢固、合作空间较窄的问题。

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数量不多。

大多数合作社主要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或农产品销售中介等层次的服务,以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体开展储运、深加工、营销合作的较少。

2012年,全区参与深加工合作社仅有 437户,不到合作社总量的 2%。

一些合作社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有的农牧民只接受服务,不服从管理。

合作社间也缺乏联合与协作,市场开拓能力有限,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3. 规范化建设程度不高,合作机制脆弱一是经营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

据自治区工商部门统计, 2011年底全区15679家合作社中规模在 100人以上的合作社仅 105家, 不足 1%。

带动非成员农牧户只有 44.3万户, 仅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 11%。

二是合作社规范化程度普遍不高。

有的合作社成立后,经营能力弱,为成员服务能力低;有的合作社不按章程操作,财务管理、民主管理、收益分配等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的合作社服务组织结构松散, 与农牧民联系的紧密度低, 一些入社的农牧民只想“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

4. 资金投入不足,融资难度较大合作社普遍感到资金不足, 贷款难、融资难, 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

由于农牧业信贷风险较大, 而绝大多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门槛低, 通常注册资金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元,集体资产规模小,自身实力较弱,缺少有效抵押,财务管理不规范,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动性不高; 政策性银行虽然同意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贷款, 但真正落实起来也比较困难;信用联社的贷款政策相对较为宽松,但贷款周期短、授信额度低、利率较高, 难以满足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

5. 合作社主管部门不明确由于《合作社法》没有明确规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 工商部门只接受注册,并不进行年检, 导致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无人管, 有了利益众人争。

应该尽快明确农牧业部门的主管地位和指导扶持职责。

6. 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弱, 资金短缺的问题。

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服务面临很大困难,绝大多数合作社运行还十分艰难。

尽管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 各部门也出台了支持合作社的相关文件, 但缺乏合力, 真正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与大多数省市(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7.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这是当前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农牧民自办的合作社牵头人大多是种养大户,他们的文化程度、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市场意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

此外,不少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法律知识了解甚少, 合作理念不强,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三农牧业个体经营1. 农牧区个体经营总量不足截至 2011年底,全区实有个体工商户达到 85.18万户,其中城镇个体工商户69.10万户,农牧区个体工商户 16.08万户,农牧区个体工商户仅占总户数的 18.9%,为城镇个体工商户的 23%。

从增量看, 2009-2011年,全区城镇个体工商户增加了13.06万户,平均增速达 7%, 而农牧区个体工商户仅增加了 2.74万户, 平均增速为6%, 增速低于城镇个体工商户一个百分点。

2. 农牧业个体经营占三次产业比例少从个体经营产业结构看, 2011年,个体工商业数量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为 0.76%、 4.65%、 94.59%,农牧业个体经营占总的个体经营不足 1%。

2011年底,全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 80.57万户,从事第一产业个体工商户 6504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