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技巧教学精品PPT课件
[解析] 原文“使谕以指意”要表达的意思是 派人把旨义告诉赵滋,但没有说使者一起去调 解。
11
例2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 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 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 该弃恶从善。
原文:(2017全国二卷)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 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 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 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 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 屡有年,百姓歌之。
14
例1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 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 没有设法保护。
原文:(2015全国二卷)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 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 在?”左右曰:“今被执矣。”
[解析] 原文说到来护儿被捕时,问“陛下现在 在哪里”,旁边的人告诉他“现在已经被抓起 来了”,所以从原文看,当时炀帝也是不可能 设法保护来护儿的。
原文:(2016全国三卷)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 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 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解析】因果关系不当。赵生被毒伤了眼睛是因蒋君
恶之,并非选项所述。
16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强加因果所谓的“强加因果”: 所列事实之间本无因 果关系而被强加。
应对方法:注意选项中表因果的词语, 如“因此”“以致”“因而”等,看因 果关系是否恰当。
17
类型四
18
例1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 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 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 他仍坚持离职。
3
11
例2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 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 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 该弃恶从善。
原文:(2017全国二卷)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 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 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 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 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 屡有年,百姓歌之。
14
例1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 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 没有设法保护。
原文:(2015全国二卷)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 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 在?”左右曰:“今被执矣。”
[解析] 原文说到来护儿被捕时,问“陛下现在 在哪里”,旁边的人告诉他“现在已经被抓起 来了”,所以从原文看,当时炀帝也是不可能 设法保护来护儿的。
原文:(2016全国三卷)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 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 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解析】因果关系不当。赵生被毒伤了眼睛是因蒋君
恶之,并非选项所述。
16Βιβλιοθήκη 三、强加因果所谓的“强加因果”: 所列事实之间本无因 果关系而被强加。
应对方法:注意选项中表因果的词语, 如“因此”“以致”“因而”等,看因 果关系是否恰当。
17
类型四
18
例1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 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 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 他仍坚持离职。
3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总结 课件40张
4、比对添加/删减内容——防无中生有、以偏概 全(扩大或缩小范围)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 故意添加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 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 词)的情况。
例1:[选项]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左光斗饱受迫害,死 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 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 毅。 [答案] 从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母亲、兄长 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无中生有,左光斗的母亲 是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由原文“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 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可 知,魏忠贤被诛后,赠左光斗右都御史。“谥为忠毅”是后 来福王所赠。 [原文]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 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 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 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 谥忠毅。
2)中心词+而+定语&五人墓碑记》3)3)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 得《廉颇蔺相如列传》)4)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 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中心词+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二、 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 “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故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 “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众 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意:见恕、见谅、见录等中的“见” 为人称代词)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鸿门宴》)4、用介词“被”“被……于”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 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 原列传》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技巧》课件(20张PPT)
文言文复习
“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
为什么考? ——以考促读,以考检验读
一、题目怎么命
——单项选择——选错误【转述文意】
1.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按顺序设置,有利 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 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 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重分析、轻概括。
无中生有——故意编造没有的事实,强加到 当事人身上,以此干扰考生的思维。 一一比对选项与原文叙述的事件细节。 强加因果——所列事实之间本无因果关系 ——注意选项中表因果的词语:因此、以致、 因而,看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 文 言 文 分 析和概 括题技 巧》课 件(20 张PPT)
《 文 言 文 分 析和概 括题技 巧》课 件(20 张PPT)
选项: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 ,他却从此不安心于自己的职位——皇帝并没有不想让他再担 任官职,无中生有。
《 文 言 文 分 析和概 括题技 巧》课 件(20 张PPT)
《 文 言 文 分 析和概 括题技 巧》课 件(20 张PPT)
3.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
原文:宪宗元和初,(裴垍)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 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 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 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 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旧唐书·裴垍传》 选项:裴垍知人善荐,举贤任能。李吉甫请求裴垍为他推荐人才 ,裴垍为他推荐三十多位贤能官员;裴垍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 的称赞。
“概括分析题”解题技巧
为什么考? ——以考促读,以考检验读
一、题目怎么命
——单项选择——选错误【转述文意】
1.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按顺序设置,有利 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 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 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重分析、轻概括。
无中生有——故意编造没有的事实,强加到 当事人身上,以此干扰考生的思维。 一一比对选项与原文叙述的事件细节。 强加因果——所列事实之间本无因果关系 ——注意选项中表因果的词语:因此、以致、 因而,看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 文 言 文 分 析和概 括题技 巧》课 件(20 张PPT)
《 文 言 文 分 析和概 括题技 巧》课 件(20 张PPT)
选项: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 ,他却从此不安心于自己的职位——皇帝并没有不想让他再担 任官职,无中生有。
《 文 言 文 分 析和概 括题技 巧》课 件(20 张PPT)
《 文 言 文 分 析和概 括题技 巧》课 件(20 张PPT)
3.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
原文:宪宗元和初,(裴垍)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 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 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 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 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旧唐书·裴垍传》 选项:裴垍知人善荐,举贤任能。李吉甫请求裴垍为他推荐人才 ,裴垍为他推荐三十多位贤能官员;裴垍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 的称赞。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课件
2021年全国4套卷在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命制上有所变化,改变了 过去先“概括”后“分析”的语言模式,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 观点、看法。其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仍是对文意分析理解的考查,且 设误方式仍然是集中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 方面。所以,解此类题最有效的方式仍然是“比对法”。
近些年高考全国卷真题文本概括分析题的特点
1 A B C D四个选项都论点和论据的形式的。 2 论点一般不会出现错误
论点的内容一般是对性格特点、修养品行、为人处世、做官的能力、 别人对他评价的概括性总结。
3 论据会出现错误
论据的内容是以“何时、何地、何人、干了何事、产生何结果”的 格式来陈述关于传主的事件概括。
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
[分析] ×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 错误。由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 和”可知,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
4.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判断和分析。 [原文] (2020·全国卷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 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 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选项]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 供米三分之一以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 ) [分析] ×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对照原文可知,“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 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
键作用的词语。
[即时体验]
1.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判断和分析。 [原文]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 法邪!” [选项]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 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 ) [分析] × 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曲解文意。 原文中唐太宗指出百姓偷盗的缘由及解决百姓生计的做法,从“安用重法邪!” 可以看出,太宗没有说明用严刑峻法不能达到“止盗”的目的。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课件
练习2.(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 概括是否有误。
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 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比对角度
1.比对人物(关注句子主语、宾语) 2.比对时间、地点 3.比对人物观点、评价 4.比对关系(原因、结果、内在逻辑关系)
课后练习
练习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 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 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 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解析:选项说傅珪“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与原文有很大的出入。原文说“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矫旨”是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意谓阉党假传圣旨
让他二人辞官退休,非“坚持离职”。傅珪离职的原
因有两个,一个是权贵的逼迫,二是皇上不采纳言官 的请求,而不是“他仍坚持离职”。 此题需特别关注句子省略成分。(傅珪)极陈时弊十 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 以守正见忤,(权幸)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 交章请(朝廷)留, (朝廷)不听。
选项: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 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解析】孟尝君表示……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 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
例2.(2020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 析是否有误。
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题》PPT课件
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 命题 颠倒 时间顺序颠倒。 设误 空间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
错位 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 方法 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参考译文】 (朱筠)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 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 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
一、概括分析题命题特点例析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是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 对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事迹)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 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设误可能在“概括”部分,也可能在 “分析”部分。
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 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 零,逐一攻破。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 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 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
[选项]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 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 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此非廷尉职责为由, 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对照,表述
虽有皇上命令,依然 正确。
据理拒收,/③时人 ③“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与原文“时人比之张释之”对照,
将他比作张释之。 表述正确。
选项切片
C.彪之讲究实效, 维护朝廷秩序。// ①永和末年流行传 染病,他见各类官 员借口家中有人患 病,不愿到任办公,/ ②指出这样做的危 害,朝政因此恢复。
高考复习文言文分析概括 PPT课件
[题文比较]文中原意是把王韶留下来防守,处 理一些善后事宜,而不是人死后的“后事”。
比 信息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 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 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 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时地职变化 以今解古
设误类型
设误类型
一、背离原文,曲解词义
选项在对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 括时,故意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造 成一字、一词或一句之差;或故意对一 些关键词语删去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 意思。
[题文比较]原文无“善于审案,严格 约束下属”这一信息。
设误类型
五、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阅读取材一般为人物传记, 文章是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错项 常将原文中有关“张”的事说成是有 关“李”的事,或将原文中有关“李” 的事说成是有关“张”的事,东拉西 扯,张冠李戴,混乱不清。
例1,[题目选项]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 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 成为一代名将。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 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 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 通[,题访文收比斩较之]由。原文可知,“厉武将军”是 周访所统帅的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 周访的官名。选项将厉武将军说成是周访
的官名了。
例2,[题目选项]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 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 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 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对应原文]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 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 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 与若期,一[题月文还比之较。]原”文皆已顿经首十谢分,及清期楚无告敢诉违我。 们,三千斛粮食“乃权吏所夺”,而 选项却说“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
比 信息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 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 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 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时地职变化 以今解古
设误类型
设误类型
一、背离原文,曲解词义
选项在对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 括时,故意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造 成一字、一词或一句之差;或故意对一 些关键词语删去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 意思。
[题文比较]原文无“善于审案,严格 约束下属”这一信息。
设误类型
五、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阅读取材一般为人物传记, 文章是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错项 常将原文中有关“张”的事说成是有 关“李”的事,或将原文中有关“李” 的事说成是有关“张”的事,东拉西 扯,张冠李戴,混乱不清。
例1,[题目选项]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 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 成为一代名将。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 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 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 通[,题访文收比斩较之]由。原文可知,“厉武将军”是 周访所统帅的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 周访的官名。选项将厉武将军说成是周访
的官名了。
例2,[题目选项]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 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 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 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对应原文]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 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 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 与若期,一[题月文还比之较。]原”文皆已顿经首十谢分,及清期楚无告敢诉违我。 们,三千斛粮食“乃权吏所夺”,而 选项却说“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上课)(课堂PPT)
4
方法总结:
(一)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
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 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 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 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5
2.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 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 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2017全国卷II)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 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 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6
方法总结: (二)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 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或理由失当 的陷阱。
7
3.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 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 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 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2016全国卷II)
▪ 4.斥责。
▪ 郭沫若 《断断集·<资本论>中的王茂荫》:" 王茂荫 在严
受申饬之后的第四天被调为兵部右侍郎。"
14
5.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 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 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 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文言文客观题 ——概括分析题
1
考纲要求: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题型设置 客观选择题(3分) 如:2017全国Ⅰ卷《宋书•谢弘微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方法总结:
(一)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
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 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 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 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5
2.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 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 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2017全国卷II)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 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 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6
方法总结: (二)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 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或理由失当 的陷阱。
7
3.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 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 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 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2016全国卷II)
▪ 4.斥责。
▪ 郭沫若 《断断集·<资本论>中的王茂荫》:" 王茂荫 在严
受申饬之后的第四天被调为兵部右侍郎。"
14
5.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 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 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 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文言文客观题 ——概括分析题
1
考纲要求: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题型设置 客观选择题(3分) 如:2017全国Ⅰ卷《宋书•谢弘微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文言文概括分析技巧 ppt课件
任兖州刺史后, 无侵犯。在温三 意思没有改变,表述无误。
又依法整肃下 年,迁兖州刺史, 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现,分析部分印
属部门,极有 绳正部郡,风威 证了概括部分的“王涣扫除积弊,境
声威。
大行。
内风清气正”。故本项正确。
选项切片
对应原文
分层比对
①“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 D卓难/洛皇选均/用充武/得③/②.①王阳属无其著以上不任分仍后他涣令吏法继,比下称峻发然来死政任才分任后肩令职,挥忙选于绩上干身者任。特;任文,,。,永南令病连令和任文纠踵过涣元卒诏中峻武剔数,…巡,,十三,补吏奸十而…,皆一…还不岁五公以之,盗,文…元为 称 断年 特 剧 。 皆 , 威 理自兴, 选 令 峻 尽 不 风 不洛 职 狱涣元从 洛 勃 擢 其 得 猛 及阳 。 ,卒年驾 阳 海 用 能 旋 于 之永 不后,, 。,其 阳 连 表 充 令 其 ③ 原 属 原 缩 得 确 通”文 无 ,于诏继 令 述 分 勃 能 “ 文 过中 法 从的无三… ” 仍任 没 发 海 无 以的 转 而意中公… 对 然者 有 挥 任 法 上“身 造思生特照元忙, 错 文 峻 找 切不 ”成,有选兴,得均 误 武 补 到 片判得容之。洛元意无不 。 属 之 与 分断旋易类阳思年(法称 吏 。 此 析②此失踵被,令,没分职才峻表发“处误”错并,病有干擢身述现”后需。误是由皆卒改用对,来与””要)地此“不变”选文应分原与与特理判绝称,“用武的析原原文别解断不职表自任吏语部文文“注为该畏述涣”峻对,句分还“意项“避正卒对,照皆,为以③的正忙退确后照任,尽故洛剧存是。,,,
方 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法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 命题 文意 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设误 归纳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
高中语文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技巧》课件 (20张PPT)
12
2.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1)原文:(刘随)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随在谏职言数事, 尝言:“今之所切,在于纳谏,其余守常安靖而已。”王钦若既 死,诏塑其像茅山,列于仙官。随言:“钦若赃污无忌惮,考其 行,岂神仙耶?宜察其妄。” (节选自《宋史·刘随传》) 选项:刘随恪尽职守,言行一致【观点】皇帝下诏给贪官王钦若 塑像,他极力反对,皇帝只好作罢;他曾认为皇上接受谏议是最 紧迫的一件事,同时,他自己也积极进谏【依据】。
6
【转述】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 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原文】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县道所 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 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 怀王太傅”——文帝询问鬼神之事,文帝觉得自己比不 上贾谊,后来才任命贾谊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的太傅。 因此选项的前后顺序不当。
原文: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被侵占
掠夺的是天水郡,不是蜀地【张冠李戴】
8
张冠李戴——人物、地点与事件故意错位
——注意省略主语的句子,弄清楚主语是谁。
曲解文义——难译的关键词 ——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关键词,
无中生有——故意编造没有的事实,强加到 当事人身上,以此干扰考生的思维。
一一比对选项与原文叙述的事件细节。
——时序颠倒 7
【2018全国Ⅰ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芝自小受苦,位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 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从曹真出督 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 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 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 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 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 鲁芝为人清心赛欲,与人和睦又不而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 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2.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1)原文:(刘随)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随在谏职言数事, 尝言:“今之所切,在于纳谏,其余守常安靖而已。”王钦若既 死,诏塑其像茅山,列于仙官。随言:“钦若赃污无忌惮,考其 行,岂神仙耶?宜察其妄。” (节选自《宋史·刘随传》) 选项:刘随恪尽职守,言行一致【观点】皇帝下诏给贪官王钦若 塑像,他极力反对,皇帝只好作罢;他曾认为皇上接受谏议是最 紧迫的一件事,同时,他自己也积极进谏【依据】。
6
【转述】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 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原文】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县道所 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 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 怀王太傅”——文帝询问鬼神之事,文帝觉得自己比不 上贾谊,后来才任命贾谊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的太傅。 因此选项的前后顺序不当。
原文: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被侵占
掠夺的是天水郡,不是蜀地【张冠李戴】
8
张冠李戴——人物、地点与事件故意错位
——注意省略主语的句子,弄清楚主语是谁。
曲解文义——难译的关键词 ——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关键词,
无中生有——故意编造没有的事实,强加到 当事人身上,以此干扰考生的思维。
一一比对选项与原文叙述的事件细节。
——时序颠倒 7
【2018全国Ⅰ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芝自小受苦,位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 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从曹真出督 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 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 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 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 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 鲁芝为人清心赛欲,与人和睦又不而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 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2017年高考语文II卷文言文题评讲(赵熹)课件28张
5.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 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 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 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省略主语“蝗虫”;“界”,地域;“辄”,就;“岁 屡”, 连年;“歌”,歌颂。
后来青州闹蝗虫,这些蝗虫一进入平原郡就死了, 平原境内丰收了很多年,百姓歌颂赵憙。
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 • 被创:受伤
阳,憙素与奉善,数遗 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
• 切责:严厉责备
• 相:汉时诸侯王国的实 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
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守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 • 长者:有德行的人
惊曰:“赵憙真长者
也。”
相xiàng
动 1.审视、察看。 《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2.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 如:「相字」。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
6.B 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考,通假字,“拷,”拘捕拷问,而非“考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
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
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 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奉”,奉行;“枉”,违犯;“更”,再;“道”,说说; “它”, 其他;“欲”,要求;“复”,再
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事,法律才不会被歪曲,你改变 (原有的想法)说其他你想要的吧。”赵王就没有再次 说话(请求)了。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 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 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 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省略主语“蝗虫”;“界”,地域;“辄”,就;“岁 屡”, 连年;“歌”,歌颂。
后来青州闹蝗虫,这些蝗虫一进入平原郡就死了, 平原境内丰收了很多年,百姓歌颂赵憙。
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 • 被创:受伤
阳,憙素与奉善,数遗 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
• 切责:严厉责备
• 相:汉时诸侯王国的实 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
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守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 • 长者:有德行的人
惊曰:“赵憙真长者
也。”
相xiàng
动 1.审视、察看。 《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2.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 如:「相字」。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
6.B 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考,通假字,“拷,”拘捕拷问,而非“考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
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
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 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奉”,奉行;“枉”,违犯;“更”,再;“道”,说说; “它”, 其他;“欲”,要求;“复”,再
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事,法律才不会被歪曲,你改变 (原有的想法)说其他你想要的吧。”赵王就没有再次 说话(请求)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重庆高考)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 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 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 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 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 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 医不可致。 (选项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 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 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1)原文: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 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 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 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 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 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 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 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 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选项: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 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 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
原文:琼性清慎,不发私书。……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 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 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 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 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 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 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选项: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 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 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2013·辽宁高考)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 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 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 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 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选项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 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 言。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 《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 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 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 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 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 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 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 否有误。 (2015·江苏高考)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 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 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 来求铭。 (选项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 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 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 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 乡。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 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 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 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 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 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2015·安徽高考)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 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 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 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选项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 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 得到皇帝的赏识。
分析:从张冠李戴角度设误,“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 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是说“且 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 挥失利而战死的。
(2010·山东高考)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 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 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选项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 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 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分析: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原文“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 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官吏 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淡泊宁静。但文章并没有提 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 无中生有。
(2015·安徽高考)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 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 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 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选项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 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 得到皇帝的赏识。 五、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 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参考答案:张冠李戴。“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 罪名”错,从原文看苏琼洗脱罪名的是一些被冤
(2)原文:(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 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 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 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 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 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 郡人神明之。 选项: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 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 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 参考答案:地点有误。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 任“河南府通判”时。
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欧阳 发有一儿子欧阳宪,欧阳发被埋葬后,文中有“而宪 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 轼。
一、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 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 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 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 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作用: 一、有利于读懂文章 二、有利于锁定比对区间 左栏已经提到四个选项是按照行文顺序设置, 故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明确了比对的区间;又 因选项设错往往是“分析”有瑕,故在比对 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巧解概括分析题的7比对角度 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 非”,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 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 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 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 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主要有 从7大方面: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 添加内容和因果关系等。
(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 “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 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分析:从地点混乱角度设误,“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 除水灾”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 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 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 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 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 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 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 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 “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 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三、比对地点——防地点不合。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 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文言文客观题之(三) ——概括分析题
利用好概括分析题: 一、有利于读懂文章 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特点有三: 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 于文章主要部分。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 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 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 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分析:从曲解词义角度设误,原文中“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最终没 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 “很少”,缩小了限制范围;“学者不愿行医”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体现,原 文中“学者日以怠”的意思是“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故A项与原文内容不
(2015·重庆高考)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 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 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 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 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 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 医不可致。 (选项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 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 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四、比对关键词语——防曲解文意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 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