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精英教育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是并列的关系,分别承
担着不同的办学任务,并且此论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高等 院校的重新定位以及划分标准。 纵向上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既有横向上的关系又有
从横向上看,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 段下高等教育中并列的两个体系。 从纵向上看,精英教育作为大众教育发展之前的一个阶 段,大众阶段下的精英教育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前一阶段教育 发展的某种特质。
如何重视精英教育:
1.确立多样化的质量观
评判时采用不同标准,若单用一套标准,易出现两种结果: ⑴大众教育为求生存,不得不模仿精英教育,从而迷失自我 ⑵精英教育不得不过多承担大众教育任务,从而引发内部观念上或运行机制上 的困境。 2.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和方向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由精英型高校来承担,若规模急剧膨胀,必 然影响到它本身的教育质量。对于国外大学发展模式,不能盲目照搬,根据 实际。
精英教育、大众教育
当代中国教育现状:
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教授于1962年在其《美国高等教育民 主化》一文中首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 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并 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 达到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属于 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依靠政策推动,通过实施高校连 年扩招等措施,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逐年上升。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 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 入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 比。适龄人口是指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
数量与质量:
1.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导致精英教育师资的不足。 2.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影响着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 投入不足,办学紧张,被迫扩招,以收取学费增加收入。 (大众教育规模扩展与精英教育质量下降的矛盾)
公平与效率:
1.大众教育面向大多数人,具有低选拔性,倡导教育机会的 公平; 精英教育招收对象是少数人,具有高选拔性,它的价值 追求是效率。 首先,坚持平等主义的大众教育认为,精英教育与“特权” 紧密联系。(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与民主、平等理念相悖, 不公平)其次,精英教育在社会流动上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2.从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地位与待遇来看,两者存在着对 立。 (资源配置)
3.创造适宜的内外部环境(国家政府创造宽松适宜的学术环境,过少政治色彩 干预)
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之后,我国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 加。在校人数猛增,教育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加,使 得高校的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精英教育模式似乎受到 了冷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更加严峻。然而,当 前很多高校依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量”的追求上,忽 视了大众化背景下新的精英教育理念的建构和在更高层 次上培养精英人才的使命。 因此,我们应该反思,在大众化时期,是否应该把精英 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提到一个同等高度加以重视,或者说 更加重视精英型教育,以改善人才结构。
当社会发展到每个人都有了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便有了另一层含义:大众教育 是面向大多数资质一般的学生而实施的教育,精英教育 是面向少数具有极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实施的教育,目 的是让这些人尽早尽可能地成为高水平人才。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大众教育是与精英教育相对立的一个体系,对于大众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内涵及演变: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大众教育”泛指为大多数 人服务的教育”。英国学者德· 朗特里认为,大众教育是 指对大量儿童,尤指以公共经费承担教育一个国家的大 量(或大多数)儿童的任务;而精英教育是“根据下列设想 (不论是否明确)而实施的教育:社会中一个少数人集团, 通常特别称为学术尖子集团,应该得到与他们人数极不 相称的庞大的教育经费-既因为他们具有更大的内在价值, 又因为通过对这些特殊尖子的培养,领导和探索创新, 能期望他们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区分的主要标准是教 育活动所服务人数的多寡)
个人观点:ຫໍສະໝຸດ Baidu众化时期应更重视精英教育
大众化时期精英教育理念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级专门人 才的竞争。(“钱学森之问”、“智库”、“胡同理论”-英 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
1.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符合人的发展要求,体现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以人为本 3.符合“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原理,体现了一种“新”的教 育平等理念。(人与人禀赋资质不同,个人后天努力程度等 非智力因素也不同,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