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应用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杠杆的分类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运用杠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支架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杠杆,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讲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杠杆的力臂和力的大小,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5.拓展(10分钟)讨论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杠杆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

8.板书(5分钟)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进行板书。

教学过程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50分钟。

以上是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对《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的详细阐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

反复斟酌,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

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

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

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

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第二根刺:概念名词不合理,烦琐!中学科学老师抱怨,小学科学常常把错误的概念教给学生。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机械的概念,对于杠杆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杠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杠杆形成基本认识。

3.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原理。

4.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让学生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5.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讨论教学: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案例教学:引入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绳子、支架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呈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对杠杆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杠杆》教学反思(精选5篇)

《杠杆》教学反思(精选5篇)

《杠杆》教学反思(精选5篇)《杠杆》篇1《杠杆》是小学自然六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它与《轮轴》、《滑轮》共同构成《工具》一章。

这一课是我作为实践课来上的,由我们辅导组的自然教师互听互评。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给你一根棍棒和一个可以移动的支点,你能胜过两个甚至更多的同学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兴趣很高,举手的很多,为了给学生增强可信度,我特意请了班上力气比较大的三位同学,让其中一位在棍棒的左边,另两位在棍棒的右边,并要求左边的同学可以任意放置杠杆的支点,看看一个人能否胜过另外两位同学的力量。

游戏正式开始后,左边的那位同学并不象我预计的那样,他把支点放置棍棒的中间位置,结果棍棒两端一起用力,还没有分出什么胜负,棍棒就“啪”的一声断了,再用其中的一段来实验,结果还是断了……由于课前我可能太大意了,或者也太高估或低估了学生的水平,本来一下子可以很好完成的实验,却用了足足五分多钟的时间,以致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后面的课堂教学。

所以,我想课前的准备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自然课,哪怕是一个细小的东西,课前也要好好推敲,仔细研究学生心理,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多准备一些材料就更好了。

《杠杆》教学反思篇2反思一这学期,我们科组明确规定了今后教学的方向,用八个字概括为“聚焦课堂,追求实效”。

我上了一节课——《杠杆》,感触较深。

这节课我尽力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来生动形象的把物理知识融入到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展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其中有一个道题目是这样的:小明买了一条2kg的鱼,因为现在的商贩有投机倒把的现象,小明想用刚刚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这条鱼是否足量。

可是身边只有一把直尺和一个量程只有10n的弹簧测力计,还有一根系东西的细绳子。

谁能帮小明来验证这条鱼呢?(条件是要保证鱼的完整。

)这道题的内容一目了然,不象有些含混晦涩的题目,读了半天不知所云,最重要的是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的经历。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简短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简短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简短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10篇)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简短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展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试验结论隐蔽在数据中不易被发觉,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现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查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当地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索,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测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个试验中学生经受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测——设计试验——试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

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局部让学生自己思索、分析、发觉、实践、归纳。

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学问,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了科学讨论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育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试验根本到达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缺乏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试验室供应的一样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试验数据非常类似。

若试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试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试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试验还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几点在教学中应当留意: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依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抱负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方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特别困难。

3.画力臂并比拟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根底,肯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简短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熟悉杠杆”和“讨论杠杆的隐秘”。

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仔细钻研教材,细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

反复斟酌,我觉得应当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本课从认识简单机械中的撬棍引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接着,引导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

最后,用杠杆尺做实验,从而进一步探究杠杆什么时候省力,什么时候费力,什么时候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时,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来的。

结果,每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特别是一班的学生做杠杆尺的实验时非常有序,对操作步骤也是一点就明。

课堂提问中,也是一班的学生对杠杆和非杠杆的认识最准确。

而二班的学生,四个组中有两个组的学生操作中出现违规行为,有三个组在往杠杆尺上挂钩码时,竟然在支点两边挂了几处,相当于找出了很多个阻力点和用力点,没能准确理解杠杆的定义。

而且,在距支点的距离把握上,不能发散思维,导致每次杠杆平衡时支点两边的距离和钩码的个数都是一样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给接下来的探究规律带来难度。

分析一下原因,与学生的素质有关,也与班级的教学环境有关。

科学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大胆推测大胆动手,可是有些学生却习惯于啃书本,读死书,这样就不利于科学的学习了。

另外,二班上课的时候竟然还有一个学生在人家做实验的时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当然,我以后也应该注意科学实验时的引导,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做实验,会做实验。

最后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时,课堂结尾总结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时,下课了,没能把这个让学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节课。

以后应该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2《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2课,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课《杠杆》教案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课《杠杆》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章第1课(杠杆)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杠杆)这一课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并通过用杠杆尺做实验、搜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让学生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科学知识储藏上已经形成肯定根底,本课从用杠杆尺做实验、搜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让学生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用杠杆尺做实验、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用杠杆尺做实验、搜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3、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推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商量后,大局部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拟费时的。

还有小局部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推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

其它,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

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推断是哪种杠杆了。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杠杆的科学”是本册《工具与机械》单元其次课的内容,教学重点是杠杆原理、杠杆的三种状况(省力、费劲、既不省力也不费劲),难点在于教会学生推断杠杆属于哪一种状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些处理不到位的环节,反思如下:首先,在导入杠杆的定义时有点生硬,直接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可以先设定情境如“怎样翻开瓶盖?”,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等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引入“杠杆”,再接着讲解杠杆的定义、特征、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等。

接下来是教学生推断杠杆的省力、费劲状况,这一局部学生简单混淆,每一个细节都应当给学生解释清晰,学生理解了再连续下一环节。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有些细节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在后面的环节就比拟懵,比方:先向学生具体介绍杠杆尺,包括杠杆尺的刻度,刻度数字表示的含义,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等。

在利用杠杆尺、钩码做演示试验时要解释清晰每一步的用意,并准时和学生互动以获得反应信息,避开学生由于某一点没听懂而耽搁后面的进度。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2第一单元1、《杠杆的科学》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抱负,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沟通后,打算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看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由于杠杆的创造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洁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常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状况会费劲一点还是省力一点。

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劲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晰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劲杠杆。

2023年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篇1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

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

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

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

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支点用力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1.2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杠杆的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杠杆的分类、特点和运用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PPT演示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杠杆实验器材,如杠杆、钩码、支架等。

2.准备PPT,内容包括杠杆的分类、特点、平衡条件等。

3.准备相关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工具为什么能发挥作用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杠杆的分类,如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讲解杠杆的特点,如支点、动力、阻力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以及杠杆平衡的条件。

4.巩固(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判断方法和条件。

5.拓展(5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用杠杆撬起一块重物?如何设计一个省力的杠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杠杆原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特意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局部。

它分为两局部: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纳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性,开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表达“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放开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制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X于经验的累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楚。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根底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简单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_4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_4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一)背景和目标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________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

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

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

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力臂的画法并未加强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科学杠杆的教学教案反思

科学杠杆的教学教案反思

科学杠杆的教学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4. 杠杆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五要素及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古代撬棍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3. 演示实验:用具体的实验器材展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4. 推导杠杆平衡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杠杆平衡条件。

5.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让学生体会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杠杆平衡条件,探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杠杆基本概念、五要素及平衡条件的理解;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3. 评价指标:理解程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杠杆、滑轮、钩码、测力计等。

2. 教学课件:PPT、图片、动画等。

3. 参考资料:教材、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环节:导入(10分钟)、讲解(20分钟)、演示实验(15分钟)、推导平衡条件(15分钟)、应用实例分析(1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总结与反思(5分钟)九、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杠杆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课时 杠杆的科学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课时 杠杆的科学教案与反思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第2课时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底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课本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至少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6、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2课,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的教学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并且通过杠杆尺的实验,来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

本课我加强了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学科学,尽可能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整堂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杠杆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而我们科学的教学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因此在第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先呈现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让学生判别这两种杠杆,它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地方。

然后又出示了羊角锤拔钉子、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杖,让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不是杠杆,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通过老师的引导,再加上一些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判断,并说理由。

二、加强实验指导,发展能力本课的重点部分是最后一个环节杠杆尺的研究实验,由于有了前一年上课的经验,我在实验前加强指导,强调:1.暂时规定把杠杆尺左边挂的钩码,看作是重物,当作阻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阻力点的位置;右边挂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用力点的位置。

2. 问学生: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几格?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又是几格呢?(一个小孔就是一格)左边挂1个钩码,右边挂2个钩码达到平衡了,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3. 我们要求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并且演示。

4. 尽量挂出更多的平衡。

有了这些实验前的指导和提示后,学生实验效率明显大大地提高了。

三、用好课程资源,拓展思维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最后在拓展运用时,我又再一次地出示,并且问学生:他们是属于什么杠杆呢?为什么?让学生马上用课上所学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不但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
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
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
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
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
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