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之根(下)
传统文化是根(传统文化是根,红色文化是魂)
传统文化是根(传统文化是根,红色文化是魂)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是根,以及传统文化是根,红色文化是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的根到底是什么?2、如何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根和魂3、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说“孝”是传统文化之根?传统文化的根到底是什么?传统文化的根在于个人基于主客观的体验的基础上,对真理的追求,从而最终达到个人世界的解脱。
它们的表现在儒家的入世为用的情怀中,也在道家无为而为的个人的修炼中,更在以追求个人解脱,在度人之中完在度己的佛法中。
它是个人的追求,也是社会的传承。
它是可以追求的,所以便不是纯粹的精神现象。
是可证可求,经得起众多圣者考验的一种实践。
信乎!如何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根和魂如问题补充中所述:“吹”“响”。
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发展出来的。
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地方变了,肯定就有不适应症。
中国社会开始时,所谓的“士”是没有地位的。
但士掌握着丰富的人文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于是士打入统治阶级内部。
后来出现了科举,有识之士被网罗,于是士与官出现了一个纽带。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全民都想一步升天,于是全民都是文化的土壤。
广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世界观。
最早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广博世界观,充满了开放性和活力,在中国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统一后慢慢变成了一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世界观。
越来越封闭和保守。
直到见到外来文化。
直到被打的痛哭流涕。
直到最后弄垮了中国。
世界观改变了,社会结构也变了。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
无数先驱花了无数的精力打倒废弃着传统文化,不少人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精英,痛苦的像杀死自己的爱人。
原来的社会结构没有了,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完全断绝了,除了课本上和民间遗留下的一些文化残余,谁也不会“之乎者也”的生活。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ppt课件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白《侠客行》
——李
教育,育容易,教太难了
❖ 长大与成人 ❖ 规矩与道理 ❖ 两个不能商业化的神圣事业 ❖ “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现代教育 ❖ 早期教育一定用东方智慧
保护、唤醒孩子本自具足的内在智慧 创造孩子自我唤醒的条件
❖ 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才艺教育、 职业教育……(末)
中华传统学问的两大主流
儒 ❖ 因天立人,上学下达 无为至无不为 ❖ 由人返天,下类所需叫做“儒” ❖ 人类所从叫做“道”
以国学为代表的东方智慧 将在廿一世纪胜出
❖ 通透的宇宙智慧 ❖ 自上而下的根文化 ❖ 无限的包容性 ❖ 意识能量驾驭物质能量 ❖ 象形字、象思维、太极思维
君子的风骨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 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 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其刚毅有如此者。
———— 《礼记儒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维 《少年行》
——王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
❖ 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灵魂教育、 道德教育、作人教育、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情感教育 ……(本)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国学教育的设计
❖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身心合一,身健心静意专 ❖ 心脑合一,感性与理性 ❖ 礼乐合一,行为与情感
孟子的功夫——放心能收
忙,放心不收;盲,视而不见;茫,进退茫然。
❖ 从社会层面看,儒家是一种提倡入世的、有为的、积极 投身社会的思想,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看破红尘 相比,儒家从创立之初,就始终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这种人才是“常以天下为己任”的,是“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的。
守住中华文化的根
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古代经典是记述天道人事之“常理”的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可是,几十年的母语教学之路,回头看看,小学不读,中学蜻蜓点水似的读,大学就读不动,成人几乎不会再去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守住。
一、读经教育在当今学校的现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尤其是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年代,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人精神没有支柱,文化没有功底,人格没有内涵,中华文化几乎出现了断层的危机。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实际教育中,常常发现学生们的言行举止让人很忧心,没有集体意识,没有谦让之心,总是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
为了让他们能更多地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名知书达理的有用人才,我开始尝试在我任教的七年级选取两个班级开始读经教育实践。
二、一个班主任开展读经教育实践的历程(一)活动一:聆听圣人教诲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经典的认识,调动他们自觉阅读古代经典的积极性,我针对近期班级学生之间矛盾较多的现状,给两个班的学生开了一次题为《聆听圣人的教诲——孔子的交友之道》的专题讲座,以帮助学生走近经典。
没有想到的是,听了我的讲座后,学生的反应强烈,纷纷在日记中写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今天听了老师讲的关于孔子的交友之道,让我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如何在不同的年龄交到益友。
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呢?就像孔子所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朋友应该正直、体谅,知道多方面的知识。
——摘自王娅日记(二)活动二:品味经典借助讲座的东风,我精选了《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品读,并能够多背诵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写读后感。
渐渐地,静坐一隅看书的学生多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读后感记录了他们这一段时间里真实的阅读感受。
自从我开始读《论语》之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文化是民族之根的作文
文化之根本
什么是文化?文化乃是一个时代之根本,民族之绝唱。
一一题记
文化从根本来解释,就是反映一个民族多样的社会风气,一个国家先进的思想!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之深不可测,有许许多多多样的文化,比如一张清明上河图就发映了当时南宋和谐的文化,一张老旧又非常有价值的清明上河图的出现,就说明了南宋末期当时的文化有多么重要,那么一个国家思想有多么强大就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到底有多深多优秀。
时代在变换,文化也在变换!
文化是多变的,先进的文化反映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或许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先进的文化思想在引领这中华民族的发展,甚至世界,可见文化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文化之根是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个亮点,是中国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关键时刻,从老旧的文化走向新文化的转折点,这一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进步,想要取得这样的进步就得付出,让更多人去背负文化
的使命,值得去记念。
传承文化新亮点,要史论结合,提高文化质量!
文化之本,就是在传承新文化的同时,要史论结合,做到取文化之精髓融入新文化之中,所以文化就这样深不可测了。
比如,中国古代人的礼貌素质、中华人民对新事物的探索好奇心、古代文学的精髓这些都是必须要传承下去的文化。
之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文化,了解文化的奥义,是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时代发展的方向!。
继承传统文化,保留民族之根作文
继承传统文化,保留民族之根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继承传统文化,保留民族之根作文篇1继承传统文化,保留民族之根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你们知道吗?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底蕴是多么丰富多彩!它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首先,我们的传统节日就很有意思。
像春节,是一年之岁首的重要节日,全家人欢聚一堂,吃团年饭、贴对联、放鞭炮,气氛热热闹闹的。
还有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那精致可口的月饼、柔和明亮的月光,令人流连忘返。
端午节又怎么能忘了?我最喜欢吃粽子了,鲜香糯米加上各式美味馅料,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节日,我们的祖先也留下了许多智慧的经典。
你们一定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吧?那可都是孩子们的启蒙读物呢。
其中蕴含的教诲句句珠玑,饱含人生哲理。
我们还有四书五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论语》《大学》《中庸》等,都是儒家经典,阐述做人处世之道。
当然,中华文化不只有经书典籍,还有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舞狮、舞龙、剪纸、民间杂技,处处展现着民间的智慧和创意。
你们有没有亲自参与过?我可是每年春节时都会看舞龙舞狮表演的,那场面可壮观了!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很独特。
北方的热干面、卤肉夹馍,南方的serpmes小笼包、生煎锅贴,东北的酸菜火锅,还有各地名小吃,种类之多让人应接不暇。
可见祖先们的智慧在烹调之道方面也得心应手。
你们说,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该如何继承呢?我认为,从小事做起很重要。
比如在家里多学习切磋厨艺,或许有一天就能将中华菜系发扬光大了。
再比如和家人一起包粽子剥蚌壳,感受节日的氛围,体会劳动的温馨。
上课的时候也要勤奋用功,汲取经典的精华,以儒家的做人之道自勉。
最后,让我们一同来诵读一段韩愈的名篇《师说》:"师道尊严,若身体髯,不敢毁伤,戆从吾师,乃身之本。
"我们要尊重老师,尊重文化,这才是知道知恩、懂得感恩的孩子。
希望大家都能像这句话里说的那样,"乃身之本"。
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何在
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何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么,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究竟何在?首先,中华文化自信源于其悠久的历史传承。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汉字,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精妙绝伦的苏州园林,从气势恢宏的秦陵兵马俑到美轮美奂的敦煌莫高窟,无一不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
历史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们有理由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和自信。
其次,中华文化自信源于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仁爱”“和谐”“中庸”等理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仁爱”思想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超越血缘和地域的博爱情怀;“和谐”观念追求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平衡与协调,以达到整体的美满与安宁;“中庸”之道则主张在处理问题时避免极端,寻求恰到好处的解决方式。
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再者,中华文化自信源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
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和排外的,而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吸收和融合有益的元素,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明清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包容性和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此外,中华文化自信还源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传统工艺品曾经风靡全球,成为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哲学理念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深厚内涵,体现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对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财富,历经千年传承不衰,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国家的不懈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并不仅仅是因为其源远流长,更因为其内涵深邃,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培育。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通过“仁者爱人”、“义者顺天”、“礼者安民”、“智者知事”、“信者行果”等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塑造中国人民的品格和道德风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佛家智慧等,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君子之交以及孝悌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这些思想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精神,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建筑美学、传统医学等方面也有着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以唐诗宋词、元曲四大文学名著等作品传世千年,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
古建筑如长城、故宫、承载着中国悠久历史的独特文化符号,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和雄伟气势。
中医、中药等传统医学在维护中国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健康与生命的尊重。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提倡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更显珍贵和独特。
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的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对于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前文化:中华文化之根
史前文化:中华文化之根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
“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
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擂台比武少林寺内描绘少林功夫的壁画授拳图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少林寺观看武术表演普京爱女曾师从少林武僧学功夫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
博大精深远流长--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轨迹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河南是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形意拳四大拳派的发源地。
全国129个武术拳种中,河南流行的就有40余种。
伍绍祖(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我认为武术溯其历史,可说是源远流长;穷其内容,也可说是博大精深。
武术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下来的一个优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
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作用。
在原始社会,武术随着中华民族为争生存,是与自然、与人的斗争中萌生和发展的,且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在抗击外部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当今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武器时代,武术就自然地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但它具有的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还是不可磨灭的,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栗胜夫(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等大拳种的发源地。
据统计,全国共有129个武术拳种,而我们河南流行的就有40余种。
除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外,还有查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拳、梅花拳、关东拳、岳家拳、罗汉拳、燕青拳、翻子拳、杨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等。
浅谈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能力与其它文化的相互影响
浅谈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能力与其它文化的相互影响文/小人物史记编辑/小人物史记前言中华文明是所有原始文明中,唯一延续了很长时间、从未中断过、流传至今的文明。
虽然经历了一场浩劫,但仍能屹立不倒,展现出旺盛的生机与凝聚力。
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思想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地向外扩散,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使历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地发掘它的内涵,孜孜不倦地探索它的精髓。
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融同化异”的顽强性格,其思想是“道”、“儒”、“天人合一”、“大一统”、“爱国”是其核心价值观、“改革新”、“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
中华文明在汲取异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与异域文化的交往中,将自己独特的“智慧之光”传播出去。
本文从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融合中,创造了一个灿烂的奇迹,延续了五千多年,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为人类的文明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探索推动人类文明交流的内在动力,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而丰厚的历史滋养。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机勃勃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都是四个古老的文明,但在中国的发展中,其它三个文明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虽然其它一些文明的灭亡与自然灾害、人为战争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使得他们丧失了自身的发展动力;语言和文字没有流传下来,使得他们失去了作为文化载体的基础;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超越现实的文化缺陷,使得他们失去了源流的源泉。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融同化异”的顽强品质,它以“道”为统一体,以“天人合一”为基本思想,以“大一统”为政治、文化的主流,以爱国为中心,以改革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理想。
在农业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渗透下,在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中得到了充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包容性、变通性、系统性、传播性和重民性,中华文明在中国社会的多次历史变迁之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继续朝着统一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政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政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九年级上学期政治知识1守望精神家园(一)延续文化血脉1、中华文化的产生: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互相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 内涵: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的作用和价值(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处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7.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8.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
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
《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
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
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
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
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
像邓实等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等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出版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都是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在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以保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纵深•莺想潮;2)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文/李红军伏羲能被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认同,是和他对人类的贡献分不开的。
在人类的原始洪荒年代,住洞穴,吃野果,穿兽皮,并经常遇到风雨雷电及毒蛇猛兽的侵袭,人们不知道如何摆脱这些灾难。
正是伏羲让人们从荒蛮、恐惧中走出来,走向了文明。
伏羲从蜘蛛结网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网,降服鸟兽,并教民渔猎畜牧;他定姓氏,制嫁娶,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他以龙纪官,分理海内;他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中观万物,始画八卦,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使中国远古的初民告别了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开始迈进文明的门槛。
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篇》说:“太昊师蜘蛛而结网。
”《礼民•月令》说:伏羲“执伏牺牲”。
《路史•后记》载:伏羲“豢养牺牲,服牛乘马”o《史记评要》载:“养六畜,以充庖厨。
”所以伏羲被后人尊为“始祖”“人文鼻祖”。
结网罟,养牺牲,发展渔猎畜牧,被认为是伏羲的首要功绩。
伏羲“制俪皮之礼”是古代婚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繁衍后代具有转折意义的象征,是伏羲在繁衍人类生命上的重大贡献。
《古史考》与《史记•补三皇本纪》等有“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这其实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开始,所以后人把伏羲尊为新的媒聘婚姻制度的创始人,这是对母系氏族社会晚期族内血缘婚制的一次重大改革。
俪皮,就是一对鹿皮,可做订婚信物。
实际上用鹿皮做订婚信物有两方面含义。
首先,鹿皮是游猎民的重要衣料之一,鹿又是不危害人类的“吉祥兽类”,以成对的鹿皮为聘礼,主要取吉祥之意,同时在衣不遮体的当时,鹿皮赠礼就显得更为珍贵。
用鹿皮的另一层意思是,鹿是没有伦理的,父子可以爱同一个牝鹿(女鹿),而相互不觉得难为情。
选用鹿皮作为定情之物,实际上就是警告人们不能乱来,要注意人伦。
以俪皮为礼,结束了母系时代乱性的生活。
“其实八卦本身也表示了一种婚配制度,每一个卦象的阴阳交合,不同卦象的对应关系,分解开来,就代表了伏羲时代的婚配制度。
”河南博物院古文化研究专家张维华研究员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详细阐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详细阐述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一)思想智慧方面1. 儒家思想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就像五把金钥匙,打开了为人处世的大门。
比如说“仁”,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对他人要友善、包容。
像在一个村子里,大家相互关爱,哪家有困难了,邻居们都伸出援手,这就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 道家思想也别有一番韵味。
“无为而治”不是说啥都不干,而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
就像农民种地,要按照季节来播种、收割,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硬要在冬天播种,那肯定不行。
而且道家追求的逍遥自在的境界,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有一丝向往,心灵能有个栖息之所。
3.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规则,那就乱套了。
就像在学校里,如果没有校规,学生们想干啥就干啥,课堂就没法正常进行了。
所以法家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秩序的思路。
(二)文学艺术方面1. 诗词歌赋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唐诗宋词元曲,各有各的美。
拿李白的诗来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多有想象力啊,把瀑布写得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一样,让人读了就感觉仿佛置身于那壮观的瀑布之下。
还有宋词,柳永的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离别的那种不舍和哀伤刻画得入木三分。
2. 书法艺术也是一绝。
毛笔在书法家的手里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颜真卿的楷书,笔力雄浑,结构严谨;王羲之的行书,行云流水般的洒脱。
每一种字体都有它独特的韵味,这背后是中国人对线条美、结构美的独特追求。
3. 传统绘画也是丰富多彩。
工笔画细致入微,花鸟画里的鸟儿就像要从画里飞出来一样,花朵娇艳欲滴;写意画则讲究意境,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山水之间的宁静与悠远。
(三)传统节日方面1. 春节那可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感悟与理解作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感悟与理解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感悟与理解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之中。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中国人民传承了文化的基因和民族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和基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根”和“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是指中华文明的渊源、历史的渊薮,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起源。
它包含着中国古代先贤们对生活和人生智慧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全体中华儿女灵魂的源泉。
中华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国近5000年的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厚重深远,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也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还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其中的思想观念、礼仪礼节、道德伦理等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
这些价值观念和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成为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文化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共鸣。
它包括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品德、气质等精神元素,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魂”体现在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理解,是中华民族对诗词、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对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的“魂”也体现在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坚守和坚持。
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盛安生内容摘要:在整个文化领域中,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起源于古老的创世纪神话。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
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是最古老的创世纪神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
女娲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崇高的心灵之魂。
女娲创世纪的神话在世界文明史上体现着一种人类文化精神,并对人类的心灵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女娲远古文化精神神话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华文化没有出现断代现象。
古老而神奇的东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文化的链条没有出现过断代,文化传承没有出现过断层,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起源是与天地相合,顺其自然,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西华地处中原之心,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西华之华,在古汉语中与花同源,意义在于春华,是生命之华。
古老而神奇的西华自古就有东夏和西夏两个古镇,是夏代的发源地。
西华县城位于东夏和西夏两地之中,从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华。
西华县城东南有古村栗楼岗,相传那里是“栗木之野”,在远古时期是矗立华表,确定子午线、定地标的地方。
实际上,自然界的南北方向与人的意识中的南北方向是不一样的,子午线的南向稍微偏东。
因此每当中午12点时,这里的太阳吧并不在正南方向,正午一般在12点5——15分之间,夏季的时间要偏长一些。
因为这里的太阳冬季在东南方向出现,夏季在东北方向。
冬季与夏季的日照时间相差4.5小时。
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生命意义上而言,古人认为一天之中太阳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在子午线以东,而是在子午线以西,是在太阳偏西的时候。
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升华境界是归西,故这里称西华。
西华是娲皇故都,女娲文化底蕴深厚。
根文化课程20207月二十三
根文化课程20207月二十三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重感情的民族,讲究“孝道”,在这一点上,“根”的情结特别明显。
“孝”,就是对父母,对“生命之根”的一种敬畏,一种回报之举。
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这其实就是根文化的体现。
“孝”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是支撑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核心教育。
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几千年经久不衰、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不被外来文化吞没而能融合外来文化,源于中国文化重视生命、民族、社会价值的延续基因,这种基因可称之为根文化。
可以说,全球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中,中国的根文化是最强烈最持久的。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
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
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即“神似”)。
特别不要忽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人们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是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之根(下)
小中大改变字体
作者: 杨义来源:
时间: 2010年11月05日
文化血脉的丰沛性
中国文化血脉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经史子集、四库与四野,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以及民间百戏百艺,其丰富性和浑厚性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度的现代性阐释、批判、转化和弘扬。
讲文化血脉当然要讲诸子百家,重要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讲的六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
刘歆定为十家,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重中之重当然要讲孔子了,孔子的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所在。
在清朝末年,革命派提出用黄帝纪年的时候,维新派康有为提出用孔子纪年,把孔子去世的那一年作为中华民族的纪元,到了光绪21年,1895年是孔子去世2343年,孔子去世到现在是2558年。
后来康有为企图把孔教申请为国教,但是没有做成。
孔子对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的思想,一讲起来可能就是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等等,其为历朝统治者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保守倾向和不适于现代生活之处,在五四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受到严峻的批判。
但是我觉得,郑重的历史观应该还古人应有的伟大,还现代人充分的创造空间,不要古今互相埋怨,而要古今互通智慧。
如果要从孔子思想中找精华起码可以找出八个方面,或称“孔学精华八端”:第一个思想:仁,“仁者,人也”,就是要把人当人来对待。
“泛爱众,而亲仁”,实际上就是博爱思想。
当然他还强调“礼”,强调博爱由近及远、由尊及卑的等级制,建立社会等级秩序。
第二个思想:忠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曾经到刘邦的家乡沛县,那个地方有一个大风歌碑。
《史记》记载刘邦斩白蛇起义,是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证明刘邦建立汉朝是一种天命。
但我到了大风歌碑博物馆里,听到的是另一个民间故事,刘邦拿出剑斩白蛇的时候,白蛇说话了:你斩我脑袋我就报复你的脑袋,你斩我的尾巴我就报复你的尾巴。
刘邦一剑把中间斩断了,结果就一个王莽,把东汉和西汉从中间斩断了。
民间说报应,暗示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弟子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受用一辈子呢?就是“恕”字,“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发达也要别人发达,不要损人利己。
这个思想对人类以坦荡胸怀处理人际关系,贡献是很大的。
第三个思想,由他的弟子传达出来的:礼之用,和为贵。
要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第四个思想:好学勤勉。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五个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等级。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造成“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好像一个人开了一所学校。
第六个思想:交朋友,要交好朋友,交有益的朋友。
益友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要选正直、诚信、博学多阅的人来交往。
第七个思想:讲究气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天气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第八个思想:发愤图强,任重道远。
孔子让他的弟子怎么介绍他呢?孔夫子做人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与他称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构成孔颜乐处,奠定中国“乐感文化”的基调。
他最得意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意思是志向弘大,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
”孔子思想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学,当然孔子也有很多局限的东西。
孔子的思想,是早期人类关于人际关系、人间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合理化思考所得的结果,它有三个重要来源,第一,周公的礼乐制度。
第二,孔子是宋国的后代,继承了商朝的祖宗崇拜,发展出孝的文化。
第三,孔子仁义道德的“仁”字是从东夷民族来的。
因为《说文解字》、《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都记载“夷俗仁”,“仁而好生”,“东夷天性柔顺”,不同于南蛮、西戎、北狄。
孔子老是讲我的道行不通的话,我要出海。
孔子说要到九夷居住,“君子所居,何陋之有”,这就是刘禹锡《陋室铭》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出处。
他还说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等等这些话。
东夷在现在的山东、淮河流域,甚至包括辽东、朝鲜半岛。
这些部族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采取和睦、柔顺、友好、好生的态度,跟野蛮强悍的部族不一样。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竟然来自少数民族的部族,这一点就可见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民间的习俗、少数民族部落的民俗转化到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之中。
文化景观的丰美性
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和广阔地域多民族互相吸收、包容共进,创造了很多文化艺术形式。
比如烹饪术,中国发明生铁铸器比西洋早一千五百年,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就有了。
生铁铸锅有长沙出土的公元前5世纪实物。
因此中国很早就讲究烹炒技术,而且往往与治国术联系在一起,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一条小鱼一样,不能老翻它,得顺其自然,老翻小鱼就烂了,政策也是不能翻来翻去。
除了烹饪术之外,还有武术、中医、地方戏剧、剪纸、年画、陶瓷、刺绣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很宝贵的东西,享有崇高的世界声誉。
我们拥有世界上形式最丰富的非物质和物质的文化遗产,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中国和世界的眼光。
就拿门神来说,尤其是明清以后,门神是秦叔宝、尉迟恭(又称胡敬德),一个是山东好汉,一个是少数民族的好汉。
两个好汉给你守卫门户,还不合家平安吗?
据《永乐大典》,尤其是后来在《西游记》的记述,说泾河龙王听说有一个算命先生算得特别准,给一个渔夫算你今天在哪里下网,明天在哪里下钓,一定可以打到很多鱼虾。
龙王就很担心害怕,怕把子孙都钓光了,所以他就去找那个算命先生。
他跟算命先生打赌,你能算命,你能算出什么时候下雨吗?算命先生说“明天辰时布云,巳时打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龙王想:我管下雨的,你能算出来?就说:“如果你输了,我就要砸你摊子,如果我输了,我赔你50两银子。
”龙王回去后,玉帝给他谕旨,要他按时辰下雨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结果他推迟了一个时辰下雨,下了三尺三寸八点,少了四十点,犯了天条,不诚信就要犯天条。
第二天,龙王找算命先生砸摊子,算命先生说你推迟了1个小时,少下了四十点,违约了,要上“剐龙台”杀掉你的。
龙王问那怎么样?算命先生说砍你脑袋的人是魏征,你去求唐太宗。
唐太宗知道是手下大臣魏征处斩,便答应龙王。
为了救龙王性命,唐太宗将魏征召来谈论安邦定国的大计,又留在身边下棋,不给魏征机会,于是君臣在便殿对弈,一递一着,摆开阵势,结果魏征打了个盹,梦斩龙王。
龙王每夜提着血淋淋的龙头来索命,只有派秦叔宝、尉迟恭站岗才得安宁,后来干脆把两位将军画作门神站岗了。
中国门神的产生就是因为龙王不诚信,让你什么时候下雨,你没有按时交货,交货时还偷工减料,犯了天条。
中国的文化形式包含很多生动的民间智慧和文化内涵。
我们的文化由于有生动的魅力,所以有共享性。
一个民族文化要有原创性,有原创性没有共享性,光是三五个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老百姓不知道,这种文化就会后继乏人,容易中断。
原创性要与共享性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民族文化新的辉煌,只要我们全民族众志成城,全球华人同心协力,一定能使我们上不愧五千年辉煌文明,下不愧改革开放全面崛起,培养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气和大国气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