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
C • 2. “种姓制度”是古代( )的社会制度。
• 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中国
• 3.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古印度种
A 姓制度划分,他的等级应该是( )
• A.刹帝利 B.婆罗门 C.吠舍 D.首陀罗
D 4.下列示意图中,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5.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
A 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C.真主安拉 D.穆斯林
6.如果你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最有可能见到的 现象是( ) A.刹帝利与首陀罗因通婚受惩罚 B.成年男性公民商讨国家大事 C.国王至高无上,号令天下 D.众生平等,社会和谐
力
C.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同时也否认众生平等
D.很多国王利用佛教“忍耐服从”的教义并大力扶植
A 12.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
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
C.“真主”安拉
D.宙斯神
1、古代埃及:位于
流域。
尼罗河流域
2、约公元前
,尼罗河流域陆续出
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
种姓制度使得印度社会 矛盾尖锐,刹帝利、吠 舍、首陀罗反对婆罗门 特权。
乔达摩·悉达多
4、传播:
⑴时间:前3世纪开始 ⑵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入内地, 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 ⑶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缅甸、 泰国、柬埔寨等。
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佛说阿弥陀佛经》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4)知识与技能知道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古代印度国家的时间和经过。
知道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知道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特点,理解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知道佛教产生的概况,理解其迅速传播,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的历史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点的方法。
进一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懂得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道理。
为人类古代东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成就而自豪。
二、重点1、吠陀时代2、种姓制度3、佛教产生背景三、难点1、雅利安人;2、吠陀;3、种姓制度;佛教四、教学方法:传授+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1.吠陀时代(1)产生的背景:雅利安人先后进入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建立20多个国家。
[提示:雅利安人:古代印度主要居民雅利安一词源于古波斯语Ariya,意为“有信仰的人”,在印度古文献《梨俱吠陀》中,意为出身高贵的人。
雅利安人是指使用雅利安语(属印欧语言),外貌与土著差别很大的人,不带有任何种族的含义。
雅利安人最初的故乡是在南俄草原,后来从这个地区向亚洲和欧洲迁移。
其中的一支──印度-伊朗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游荡之后定居在中亚两河(阿姆河与锡尔河)平原。
约在公元前14世纪,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称印度-雅利安人(在古代印度文献中只称雅利安人);而另一支进入伊朗,称伊朗-雅利安人。
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古代印度雅利安人所操的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等具有共同之处,遂用“雅利安语”来概括上述相互有关的语言(现通称印欧语系语言),其后有些人便据此错误地假定,所有使用“雅利安语”的古代或近代民族必然源出同一祖先,即所谓的“雅利安人”。
初中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知
识点归纳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出现小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统一: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含义: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主要内容: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创始者: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核心教义: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人入教,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3.发展: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
4.向外传播:
①北线: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
②南线: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天舞
而获得解脱。
舞王湿婆像
一、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一神得道, 牛牛升天。
因为湿婆的坐骑是一只背上 带瘤的白色公牛(Nandi)所以白 色瘤牛身价百倍,逐渐成为了神牛。
一、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问题二:假如你生活在种姓制度下,你有什么感受?
身为精神领袖,地位崇高,日子快活 有权有钱但是被婆罗门管的靓仔 来生还做高种姓 埋头干活
新课导入
印度一大怪——白牛当成神来爱
印度国徽台基四周有 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 东方是象、南方是马、 西方是牛,北方是狮。
是
有一种牛,叫印度的牛……
Where is Ancient India ?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包括除 了尼泊尔、不丹、锡金、锡 兰(今斯里兰卡)、马尔代 夫外的整个南亚地区。
公元前1500 吠陀
吠陀文明 大约公元前23世纪—18世纪,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哈拉巴早期文明 和摩亨·佐达罗早期文明。后因不明原因消失。
哈拉巴印章《生命树》
摩亨佐达罗浴池
公元前 23-18 世纪
公元前 1500年
古印 度河 流域 文明
吠陀 文明
一、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经过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凭借 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被征 服的土著人大部分人接受雅利安人 的文化,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会。
它既然不能推翻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就不能阻止婆罗门教的振兴。 ——耿引曾《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与激荡》
种姓制度赢得了印度,而佛教赢得了世界。
小结 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教
自毗吠湿奴陀立时像代至今的3000释多迦牟年尼以像来,印度毗民湿族奴第的九统化一身佛来陀自 于共同的宗教信仰 ,而不是来自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领悟。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印度河和恒河的自然条件
气候: 温暖湿润 河流: 定期泛滥 土壤: 平坦肥沃
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文明的产生
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二、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历程
1、哈帕拉和摩亨佐∙达罗(出现文明)
2、公元前1500年,中亚的雅利安人 入侵,建立一些小国(建立国家)
3、孔雀王朝基本统一半岛(鼎盛时期)
实质: 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统治工具。
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引起人民的不满, 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社会动乱。
四、佛教的产生
1.背 景: 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社会矛盾尖锐,阻碍社会发展。
2.时 间: 公元前6世纪
3.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后被称为 “释迦牟尼”。
4.佛教教义: ①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
种姓制度。 ②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到达 “极乐世界”。
③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5.佛教的传播:
佛教外传
(开始于前3 世纪阿育王统
治时)
北传佛教
中亚 中国 朝鲜、日本、越南
锡兰 东南亚 (缅甸、泰国等国)
南传佛教
6、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知识小结
印度河 恒河
种姓制度
古
印
度 阿拉伯数字
文
明
佛教
维护奴隶主 统治的工具
1.来自中亚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的是( ) A. 希腊人 B.苏美尔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3.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 “种姓制度”时,哪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 ) A. 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
艺
术
古印度洞窟坐 佛
舞王湿婆雕像
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
(4)佛教传播:
中亚
中国
(公元前
1世纪)
古代印度
(公元前3世纪)
锡兰
朝鲜 日本 越南
缅甸 泰国 柬埔寨
你能列出其他受佛教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么?
麦甘 积肃 山天 石水 窟市
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大 同 云 冈 石 窟
(4)佛教与种姓制
三、种姓制度
婆罗门
刹(chà) 帝利
吠(fèi)舍 首陀罗
“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 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 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 生首陀罗。”
——《原人歌》
(婆罗门编造)
思考:在古印度种姓制度中,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
内容 构成
职责
祭司贵族
国王、武士、官吏 农民、牧民、 手工业者、商人
思考:古印度种姓制度与佛教有何内在联系?
种姓制度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激化了当 时的社会矛盾。在此情况下,乔达摩·悉达多创 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 受到印度人民的欢迎,佛教得到迅速传播。
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以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为主神。 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 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吠陀” 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 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 成为印度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 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 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人教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种姓制度是怎么建立的?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的意思。
材料1: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 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 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 化,等级的差异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四种社会群体分别成为种 姓制度中的四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材料1:佛教理论认为众生平等,不因出身而分贵贱,即便是婆罗门教的 造物主梵神也不例外。因此,许多低种姓的艺人、剃头匠和工商业者成为 佛教信徒,被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原本是首陀罗种姓的剃头匠。
——王新有《印度佛教兴衰进程中的政治因素研究》
材料2: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虽然奴隶制经济发展较快,政局却动荡不安, 列国纷争不休,下层群众的反抗此起彼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阶级关 系也在不断调整、变动之中,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地位明显上升,影响 日益扩大,他们对婆罗门阶层的宗教特权和种姓特权多有不满。在思想意 识形态领域中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在婆罗门教影响较为 薄弱的地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等传统的宗 教观念屡屡受到攻击。社会上流行的思潮主张不分种姓,人人都可出家, 人人都可追求宗教解脱。在这一背景下,各种新教派、新学说迅速传播, 佛教文献中曾提到六大师、六十二见(见解)或九十六种外道,佛教乃其 中影响最大者。
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
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A)
A.种姓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
3. (怀化中考)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中国最 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尊坐像相关的宗教的创始
第3课古代印度
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
后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
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今斯里兰
卡),传到缅甸、泰国、柬
埔寨等国。
12
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13
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
鼎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古
代
社会制度:种姓制度
印
时间:公元前6世纪
度
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
佛 教义:众生平等,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孔雀王朝 是印度文明最强盛时期,首都华氏城。
3、文化:阿拉伯数字,“黄金之国”“大象之国”
4、古印度文明的象征: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贱民
5、佛教: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教义(2) (为什么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为什么得到下层民众的支 持)、传播(南、北)
14
1.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几乎都存在。在古代如图 所示的区域主要传播(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 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第四等级
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8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 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 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 首陀罗。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一)佛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创始人? 时 间: 公元前6世纪
地 点: 创始人:
第3课《古代印度》
6、四个等级:最高等级是__婆__罗__门____,掌管祭祀;第二
等级是刹__帝__利__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
_吠__舍______,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
__首__陀__罗__,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
还有最卑贱的__贱__民__。
知识点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7、时间:公__元__前__6_世__纪___
嘴
婆罗门
手
刹帝利
统治阶级
腿
吠舍
被统治阶级
脚
首陀罗
印度的种姓制度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祭司贵族 掌握祭祀。
国武王士、官吏、把持国家军政大权。 农牧民、手工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 业者、商人 供; 供养第一、二等级。
被征服者、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 贫困破产失 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 去土地的人 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印度
龙 门 石 窟
中亚 中国 朝鲜半岛、 日本
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 卡、缅甸和泰国等
仰 光 寺
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印度 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 里出现了奴隶制小国。后来,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 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 度,史称“种姓制度”。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 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在反对 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创始人:乔__达__摩__·_悉__达多
8、教义:提出_众__生__平__等____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
,传到中国新_疆_____,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2张PPT)
= 古代
印度
今天的 印度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 河流域
《《古南代亚印的度国示家意》图 》
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课本第11页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2.发展历程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 早期文明遗址
哈拉帕
兴起
摩亨佐·达罗
约公元前23世纪 -前18世纪
《古代印度示意图》
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课本第11页
古代印度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历史(统编版)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 《西游记》的故事吗? 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 取经,“西天”到底 在哪里呢?
天竺(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2 森严的种姓制度 3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 的南亚次大陆
山西五台山 -文Βιβλιοθήκη 菩萨浙江普陀山 观音菩萨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华山
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
早期文明的产生:
约公元前23世纪
国家的出现:
约公元前1500年, 雅利安人入侵
鼎盛:孔雀王朝时期
衰落:外来民族侵扰
本课小结
古 代 印 兴衰 度 成果 文 明
种姓制度 佛教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公元前6世纪 释迦牟尼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2、等级概况
口 手臂
腿
“太初之世,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 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 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
——《原人歌》 (婆罗门编造)
脚
➢ 印度神话中用人体的不同部分
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呢?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19张PPT)
前23世纪
前 23C
出现
城市国家
中亚的雅 利安人入 侵年
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 基本统一半岛
前 324
阿育王
再次 分裂
前324年
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 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后来外族入侵,古代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古代印度文明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 希腊人,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星移斗转,逝者如斯, 古印度的文明已成为过去,但“失落的文明”魅力犹存——
数学——阿拉伯数字 文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建筑艺术——阿育王石柱 石窟——阿旃(zhān)陀石窟
一则凄美的古印度爱情故事
•
华氏城理发师的儿子大陀爱上了地主的女儿孟菲莎,
两人情投意合。有一天,大陀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期
望能和孟菲莎成婚。
•
他的父母告诉他,这件事办不到,因为他们的等级太
古代印度实行的是种姓制度,这一制度下,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 需要供养第一、第二等级,而婆罗门是第一等级。种姓制度下社会各 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很难通过多纳税,得到国王授予的爵 位,更不可能跨越等级与公主结婚;武士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商人 不可能雇佣到。
三、释迦第牟三尼篇创章立:佛释教迦牟尼创立佛教
低了,不可能和地主联亲,并奉劝他死了这条心,娶奴隶
艾哈西的女儿为妻。大陀思念成疾,最终郁郁而终。
这里的等级是怎么一回事呢?
思考:为什么大陀不能娶孟菲莎,只能娶艾哈西的女儿?
1.艾米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一个非常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他有
很多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的哪个愿望可能会实现( B )
第3课 古代印度(17张PPT)
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
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就 在树下生下了释迦牟尼。经考古
证明,离此地西边1000公里就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是释迦族的古都迦毗罗卫城。
佛说: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 求不得,五阴炽盛。 基本教义:“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因果报应”
佛教的传播
北传佛教
兰盆节)
• 释迦牟尼佛成道(十二月初八 又名腊八节,或佛成道节)
九日)
• 观音菩萨出家(九月十 九日)
重要节日:浴佛节 腊八节 、涅槃节
古代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 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印 度
中 亚 东南亚
南传佛教
中国
朝鲜
日本
蓝毗尼
藏传佛教的文化代表——拉萨布达拉宫
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三身佛像
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佛说阿弥陀佛经》
佛教文化
佛教节日
• 释迦牟尼圣诞(四月初八日又 名浴佛节和佛诞节) • 佛欢喜日(七月十五日又名盂 • 观音菩萨圣诞(二月十 九日) • 观音菩萨成道(六月十
• • • • • •
• •
• • • • • • • • • •
• •
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3、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 想而竭尽全力了?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 流水。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 10、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 11、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 12、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为坚持。 13、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个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14、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15、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16、你若坚持,定会发光,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它能集腋成裘,也能聚沙成塔,将人生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17、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也不要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 18、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无数个"今天"过好,这就意味着不辜负不蹉跎时光,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件事,让生命的每一天都有 滋有味。 19、上天不会亏待努力的人,也不会同情假勤奋的人,你有多努力时光它知道。 20、成长这一路就是懂得闭嘴努力,知道低调谦逊,学会强大自己,在每一个值得珍惜的日子里,拼命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共14张PPT)
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古 南亚 印 度 印度河
恒河
公元前23世纪,哈 拉帕、摩亨佐达罗 文明。 公元前1500年,雅 利安人建立小国。 公元前324年, 孔雀王朝最鼎盛时 期。
阿拉伯数 字
楔 汉谟拉比法典 形 1、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 文 文法典 字 2、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
贵文化遗产
梵 种姓制度: (泰姬陵)
几乎没有权利、 受奴隶主阶级 的剥削和奴役, 干最低贱的职 业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1.种姓制度的特点:
1)种姓界限森严; 2)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
高等级的职业;
3)种姓实行内婚。
2.种姓制度的影响:
严重地阻碍古代印 度社会的发展。
种姓等级金字塔示意图
印度种姓制度又酿成暴乱
2008年5月,印度拉贾斯坦邦过半城镇爆发种姓 民众展开的暴力示威,有37人在暴乱中丧生。
科技 文 化
文明标志
古 非洲东北角 公元前3500年建国 太阳历
埃 尼罗河
公元前3100年统一 数学
及
公元前525年灭亡 木乃伊
象 金字塔(法老权力和尊严的象征) 形 狮身人面像 文
古 西亚
公元前3500年建国 太阴历
巴 幼发拉底河 公元前24世纪统一 空中花园
比 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18世纪汉谟
伦
拉比建立统一的、
文、 第一等级:婆罗门 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 军事 行政
佛 第三等级:吠 舍
农业、
教 畜牧
第四等级:首陀罗 被征服居
民
等级严格,职业固定,不能通婚
B 1、右图中的古代巨型建筑和雕像, 至今仍屹立于( )。 A、印度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黄河流域
第三课_古代印度
通过一个表格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
古代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 重要河流 幼发拉底河,底 格里斯河 地域范围 今伊拉克 政治特色 王朝更替频繁 古代埃及 尼罗河
今埃及
法老专制统 治 文字名称 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文明成果 《吉尔伽美什》 金字塔 《汉穆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 印度河,恒 河 今印度,巴 基斯坦等 种姓制度
印章文字 佛教,《摩 柯婆罗多》 《罗摩衍那》
材料二:必须指出,印度种姓制度的作用并非一概是消极的。它 的积极一面是使印度民众在异己的文化或征服者面前有一种一致 感。它还使个人在自己的团体中有一种安全感,从而促进各种形 式的相互帮助。尽管种姓内部存在斗争,但各个种姓都知道相互 合作,特别是在各地村民议事会的立法和行政上。 ——(美)菲利普· 李· 拉尔夫等著《世界文史》
2. 四大种姓指的是什么 ?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种姓梵语中 称瓦尔那,我们称种姓,是源于《大唐西域记》翻 译。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候,曾用种姓来区别征 服者和被征服者。 后来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社会分化的加剧, 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了等级划分,出现了四大种姓 集团。
婆罗门(第一等级)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第二等级)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吠 舍(第三等级)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 一、二等级 首陀罗(第四等级)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乔答摩· 悉达多
名悉达多,姓乔答摩
在印度佛教的鼎盛时期? 佛教的传播:
3.佛教的传播
北路
印度 南 路
传播方式:对印度佛经的翻译和注释 建佛寺、造佛像、立佛塔 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大规模传播是东汉时期。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3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
创立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
释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
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
迦
“释迦族的圣人”。据说生下来就会走
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接着又有安息人、 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星移斗转,逝者如斯,古 印度的文明已成为过去,但“失落的文明”魅力犹 存——
文字——印章文字
灿
数文学字—史— 诗阿 —拉 —《伯摩数诃字婆罗多》烂
种姓制度
特点
①种姓制度下的各等 级世代相袭。 ②各等级之间贵贱分 明,低等级的人不得 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 业,不同的人不得通 婚。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 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 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 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 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 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牟
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
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
尼
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
乔达摩·悉达多
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
(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 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
创立
佛 教 四 圣 树
2
降生于无忧树下
④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 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第三课,古代印度
佛教传播路线图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西汉末传入中国
东汉 白马寺 中国最早佛教寺院 佛教传播: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
教
佛教
时间
地点
创始 人
教义
经典
建 筑
节日
浴佛节 涅槃节
公元前 古印度 乔达摩 众生-- 《金刚经》 寺 6世纪 忍耐-悉达多
·
驱赶,屠杀,奴役土著居民,占领 河流上游,后来定居发展。
约公元前2500年, 印度河流域开始 出现一些小国
二、种姓制度 古印度文明的成就: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文明标志
1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2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3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 级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 1、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 2、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 • 3、古印度文明的遗址-------哈拉巴 与摩亨佐•达罗 4、古印度文明出现的时间:公元前23世纪 -----18世纪,最后消亡;
古
古巴比伦
古
古
雅利安人于 公元前1500 年左右入侵 印度;
第三课 古代印度
自学成才
• 1、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是哪里? • 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哪个民族 侵入印度? • 3、哪个王朝的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最鼎盛的时 期? • 4、外来民族进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 级制度,被称为什么制度?有哪几个等级?国 王成为行政的最高统治者在该制度中处于哪个 等级? • 5、佛教的创立的时间和地点及人物分别是?
宗 教
• 世界三大宗教: •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2张PPT)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佛教
种姓制度
数学
文学
宗教
社会制度
贰
森严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
《佛本生经》中记载:一个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位离车族的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不要把愿望执着于一件办不到的事情上,刹帝利的女儿是不会和你成亲的。”
1.“这门亲事”办不到的原因是什么?
种姓制度
当白肤色的雅利安人跨进陌生的土地时,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把他们与当地人分开,就是肤色。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新的征服者把所有人划分为: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 ----《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探秘》
古印度为什么能够形成早期文明?
三面环海,一面环山
定期泛滥,土地肥沃
季风气候,温润宜居
古代印度示意图
地形:
河流:
气候:
文明起源
古代印度示意图
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
哈拉帕文明中出土的公牛印章
摩亨佐·达罗遗址
后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文明发展
公元前1500年左右
古代印度示意图
雅利安人
达罗毗荼人
吠陀时期印度北部诸国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小国
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
文明发展
公元前1500年左右
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鼎盛)
孔雀王朝时期示意图
阿育王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文明发展
公元前1500年左右
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鼎盛)
1.“这门亲事”办不到的原因是什么?
种姓制度
材料四:(这种制度)扼杀了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由于经济贫困、缺乏教育、眼界狭窄.....很多低种姓百姓还是像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守在自己种田、屠宰、理发、掏粪的世袭岗位上等待“来世”。 ----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识记
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
B领会
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是古代美洲文明之一 A识记
南美的印加文化是古代美洲文明之一
A识记
谷仓
巷 大浴场
哈拉巴文明
Harappan Civilization (公元前 2300——公元前1750 年)
宽阔的街道和隐蔽的排水沟
一、雅利安人的征服
1、 时间: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10世纪——全恒河流域
一、雅利安人的征服
1、 时间: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2 、 地域: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 3 、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1)取代了印度早期文明 (2) 推动了灌溉农业发展 (3) 建立了20多个政权
二、种姓制度
1、内容: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2、特征: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其法律地
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封闭、排外、等级差别 3、产生原因:雅利安人的入侵印度和氏族
制度的解体过程中产生的。 4、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
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三、佛教的建立 (时间/人物/经典/主张)
泰国卧佛 敦煌卧佛
斯里兰卡 老挝卧佛
少林寺卧佛 世界最大的卧佛(江西)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 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 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 帝躬亲迎奉。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 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 寺。
第3课 古代印度
公元前18世纪的某一天,今巴基 斯坦境内的一座喧闹古城摩亨佐·达 罗(意为“死亡之丘”)突然变成了 人迹灭绝的废墟,对这座古城遗址的 考古研究也许会帮助我们了解印度文 明的源头。
摩亨佐·达罗遗址
古印度达罗毗荼人文明
出土的石刻人像
摩亨佐·达罗下城(电脑复原图)
摩亨佐·达罗遗址
垃圾箱
1、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人物:悉达多 3、经典:三藏经(经藏、律藏
和论藏) 4、主张:众生平等 5、背景:政局动荡、社会关系
变化;“众生平等”受到广泛支 持 6、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鼎盛 并开始外传,逐渐成为世界性宗 教。
阿育王像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相傳佛陀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成道
四、史诗文学
•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1、内容: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和
对外扩张的情景。 2、地位:世界文学瑰宝
第三课知识结构
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的名称 种姓制度的特征 佛教的创始、经典;佛教是世 界性的宗教
A识记 A识记 B领会 B领会
第四课知识结构
中美洲: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种姓制度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印度的《摩奴法典》相传是大神梵天的儿子——摩奴,为了确定 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制定的一部法典。
内容: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 .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 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 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 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 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 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不同种姓 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 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 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 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被开除出种姓的人 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 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 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 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 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