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4、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
二、推恩令实施的原因推行的原因。
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三、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推行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影响是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四、盐铁专卖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盐铁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五、军事上攻打匈奴,稳定边疆武帝即位之后,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
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
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后,三次大破匈奴,匈奴再也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开始南迁,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也为边境的和平和民族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除了上述课本里的提及的举措外,汉武帝还有很多对西汉有力的举措。
一、政治上1、完善监察制度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即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
京师七郡则另外设立司隶校尉监察。
汉武帝将全国地方划分为13个监察区,是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为司隶校尉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监察区)。
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
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课件
皇帝
刺史 制度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刺 刺 刺刺 刺刺刺刺刺刺刺刺 刺 史 史 史史 史史史史史史史史 史
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经济方面
将煮盐、冶铁等权利收归中央。 收回地方的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
影响:削弱了诸侯国的经济实力,也为解决匈奴问题 提供了物质基础。
汉武帝面临的问题
政治
诸侯国拥有开矿、冶铁、制盐、 酿酒、铸钱等权利
军事
儒、墨、道、法
诸侯国势力过大 七国之乱
经济
匈奴的威胁 和亲
思想
汉
武
帝
的
措 施
政
经
治
济
文
军
化
事
皇帝
诸侯王 诸侯王
中 央
统
推恩令
诸侯王
侯
侯
侯
侯
辖 的
郡
诸侯王 侯 侯 侯 侯
推恩令的作用: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王国问题,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影响:解决了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
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 设置刺史监察官员
铸造五铢钱 收盐铁经营权、采矿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培养儒生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汉武帝 大一统措施
再 见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为 加强中央集权,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导致吴王 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 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发动叛乱。
性质:诸侯王与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和亲
汉王朝刚刚建立,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却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发 兵袭扰边郡。刘邦亲率33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反被围困在白登, 险些被俘。强大的匈奴与虚弱的西汉力量鲜明的对比,在这种社 会背景下,西汉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
《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理解两汉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认识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掌握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特点以及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能够分析两汉建立和灭亡的原因和影响,并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特点,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其对两汉建立和灭亡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定的中国历史基础知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有一定了解。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进行一些案例分析和讨论活动,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与展示相结合: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图片、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两汉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特点等。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他们研究该事件或人物的背景、影响和评价,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角色扮演:设计几个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经过和影响。
4. 辩论活动:安排学生参与辩论活动,根据不同的观点和角度,讨论和辩论两汉建立和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两汉时期的文物或图片,启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2. 知识讲授:依次介绍两汉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特点等。
通过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他们研究该事件或人物的背景、影响和评价,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4. 角色扮演:设计几个典型的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经过和影响。
5. 辩论活动:安排学生参与辩论活动,根据不同的观点和角度,讨论和辩论两汉建立和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
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
的相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 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优势:思维直观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七年级 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 学生学习能 是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 力分析 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学法上采用思考探究法、 对比评价法、分析归纳法、历史短剧展演法等。
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
续了 2000 多年。
3.为了贯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办法?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会评价汉武帝。
授课过程:一、政治上:实施“推恩令”1、背景:诸侯王独霸一方;地方豪强横行乡里。
2、提出者:主父偃3 、具体措施汉武帝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结果①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刺史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
二、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1、背景“无为而治”政策,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3、提出者:董仲舒4 、表现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诗》《书》《礼》《易》《春秋》5 、作用自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异同点三:经济上、军事上措施1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2军事上:抗击匈奴如何评价汉武帝?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①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②他为了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了以下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同时设立司隶校尉和十三州部刺史,加强监察制度;经济上,统一铸钱(五铢钱),盐铁官营;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使儒学发扬光大;军事上,反击匈奴成功,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③但他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重用酷吏,农民不断暴动,社会曾出现过动荡。
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 东汉张衡《应问》“不患位之不 • 张衡多才,是天文学家、数学家、
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 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
而耻智之不博。”白话文释义: 天文、地震、地理、机械制造、
君子不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 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高尚;不
历法、绘画、地图绘制、数学等
以自己的收入不够高而感到耻辱, 领域都做出了杰的《九章算术》绝对可以称得上 是巨作,在这本书里,已出现乘除法和勾股 定理等。要知道勾股定理对许多建筑、军事 兵器的运用、机械都起到不少的作用。 • 2:造纸术发明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由 于书写的方便,不再限于雕刻的缓慢,记载 东西更多,更方便,因此中国的历史就是这 样被司马迁开始用纸记录着。
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学识够不够渊 为“全面发展之人物”。曾任太
• 张骞出使西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他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前139年)带领100多人从长安出发,匈奴人堂邑父为向 导,队伍西行进入河西走廊时被匈奴抓获,扣押在匈奴王庭(今内 蒙古呼和浩特附近)长达10年之久,期间张骞拒绝匈奴威逼利诱, 持汉节不失,趁匈奴内乱逃走,西行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公元前 126年回到长安时,1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总 共历时13年之久。
• 4:冶铁工艺的改良汉朝时期的冶铁技术大规模运用。 在农业上,农具的改进和发明,导致农业的繁荣,首 先,各种农具大规模生产,农民可以买到这种工具来 从事农业的生产。军事上,炒钢技术的出现,让汉朝 的军事武器有了质的飞跃,正是装备这些精良的武器, 汉军才能击败匈奴,结束了百年困扰的问题。至于这 炒钢技术有多厉害,这可是比西方早得多的技术。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 位,在政治、军事、经济、 思想文化方面的大一统举 措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推广儒家思想等措施,巩固了汉朝的大一统格局。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具体措施和意义还需深入挖掘。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具体措施。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2.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历史资料:关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如“皇帝”一词的由来,引出汉武帝这位伟大的皇帝。
通过展示汉武帝的画像,让学生对汉武帝有直观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改革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推广儒家思想等。
同时,通过插图和史料,让学生了解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展开讨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讨论和汇报的内容,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的掌握程度。
第4课 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璃
造纸 术
魔术
苜蓿mùxu
核桃 铁器
丝绸
陶器
胡琴
佛 教
凿井技术
西域 商队
瓷器
中原
苜蓿 玻璃
胡琴
核桃
佛教
魔术
西域
造纸术
丝绸 凿井技术 铁器
长安 陶器 商队
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对外的贸易之路,也是
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将东西方世界联系起 来,各古代文明得以交流和互相影响。(P24)
汉代科技与文化
丝绸之路
张骞、班超;丝绸之路的影响P24
汉代科技与文化
史学:《史记》《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诗 科技:数学《九章算术》、医学(张仲景、华佗)、造纸术
法家:严刑峻 法以法治国
黄老:与民休
息无为而治
墨家:兼爱非攻
我父亲奉行的无为而治已经不再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了。现在学 派太多,思想太杂;士人依附诸侯
王对抗朝廷,朕寝食难安哪!
解烦之措 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兴办太学, 3.儒生入仕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作用:儒学居于正统地位,有助于思想文化的统一和共同心理的形成
军事烦恼
朕很是烦恼
汉初时期 汉匈关系
方式: 和亲 原因: 西汉初国力疲弱 结果: 未能阻止匈奴南下
解烦之措
“北击匈奴”
卫青征战形象
霍去病雕像
“匈奴未灭,无以为家”
巩固大一统
政治
思想 经济 军事
推恩令 设置刺史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铸五铢钱 盐铁官营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反击匈奴 开疆拓土
丝绸之路与对外交流
初一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初一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教学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突破方法通过材料展示理解措施及意义;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教学方法学生小组活动,师生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再现历史氛围,感知历史、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图片资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思想措施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我们共同欣赏一首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和汉武帝图)过度: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共同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讲授新课教师:何谓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板块一:汉武帝继位后面临的危机首先,展示一段有关诸侯国问题的视频,再出示课后问题的一个图表材料,让学生了解到诸侯王势力的强大,理解汉武帝面临的政治危机。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二 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的建立与巩固
任务一 秦的统一
2. 统一度量衡
任务一 秦的统一
3.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 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 体——隶书。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前213年,秦 始皇下令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 书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不烧。第二年,一 些方士和儒生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 加以追查,最后活埋460人。这两件事在历史上称作“焚书 坑儒”。
任务二 汉朝的政治、经济概况
二、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制度,主要措施 有:实行分封制度,奖励农耕、桑蚕, 减租减息,实行以农为先的政策。休养 生息政策使汉朝赢得了宝贵时间,增强 了国家实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 世,为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 质基础。
任务二 汉朝的政治、经济概况
任务一 秦的统一
任务一 秦的统一
2. 巨鹿之战
在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 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了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 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 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 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章邯率领的20万秦军投降。经此一战, 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汉武帝大统一的措施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开创了西汉的鼎盛时期,也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他为了巩固大一统,采取了以下措施:
政治方面:他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改革了官制,设立了内朝和外朝,收回了相权,增强了皇权。
他实行了察举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如董仲舒、卫青、霍去病等。
他设立了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军事方面:他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多次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套和河西走廊,打通了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他还派兵征服了南方的闽越、南越等地,扩大了汉朝的疆域。
经济方面:他实行了盐铁官营,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收归国家垄断,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统一了铸币,铸造了五铢钱,规范了货币流通。
他实行了均输平准制度,调节了物价和粮食,征收了商人的财产税,打击了奸商和高利贷。
他还兴修了水利,移民了西北,实行了代田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思想方面: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了百家,独尊了儒术,将儒学作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他还创建了太学,推行了儒家教育,培养了一批儒家学者。
他同时也尊崇法治,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
汉武帝的大统一措施,使汉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和繁荣,也对后世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雄才大略”的明君,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教学设计
《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朝夺取天下后的大一统格局;2.理解汉朝大一统的巩固措施;3.分析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2.九州地方制度的建立;3.中央集权的实施;4.统一文字的推行;5.儒家思想的倡导;6.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1.图片、地图展示法:通过展示汉朝大一统格局相关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大一统格局的形成过程和范围。
2.讲述与讨论法:通过老师的讲述介绍汉朝大一统的巩固措施,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入理解。
3.归纳总结法:通过PPT或黑板写出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汉朝大一统格局地图,引发学生对汉朝始皇统一天下的思考。
2.学习内容与方法(30分钟):a.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介绍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过程和范围。
b.分析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措施:(1)九州地方制度的建立:介绍九州制度的设置基础和地方官员的职责,解释地方官员对于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作用。
(2)中央集权的实施:从设置丞相、郡县制度、郡国的设立等方面介绍中央集权措施,说明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大一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统一文字的推行:解释汉朝对文字的统一,介绍汉朝推行统一文字的措施和意义。
(4)儒家思想的倡导:介绍儒家思想在汉朝大一统巩固中的作用,分析孔子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影响。
(5)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概括总结前面提到的巩固措施,说明这些措施对于汉朝大一统形成和巩固的重要作用。
3.学生参与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巩固措施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和讨论。
4.归纳总结(10分钟):使用PPT或黑板,整理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五、课堂作业:1.在作业本上回答以下问题:a.九州地方制度是如何巩固汉朝大一统的?b.中央集权在汉朝大一统格局中有着什么作用?c.统一文字的推行为什么对于大一统格局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d.儒家思想对于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有着什么影响?e.你认为汉朝大一统的巩固措施中哪个最为重要?请列举理由。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课件精品
·政治上:诸侯王国对抗中央,地方豪强抗衡官府; ·经济上:私人铸币,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思想上:百家流行,诸侯门客批评皇帝政策; ·军事上:匈奴袭扰,被迫和亲。
新课标新教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削弱地方势力
一 削弱地方势力 1.汉初的政治形势 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汉初郡国并行制
国 家
的 建 立
统和
一巩
多固
民
族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调之路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 是汉武帝。据《史记》记载,西汉经过 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 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 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 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 莫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带 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西 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 问题一: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一 削弱地方势力
1.汉初的政治形势
相关史事
西汉建立后,刘邦继续实行郡县制, 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 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更,收取 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 强大。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 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 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 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朝廷出兵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 叛乱被平定。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 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第4课 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议一议:
为什么说汉代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对外的 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
贸易之路:经过丝绸之路,中原的丝帛、铁器、 铸铁术、穿井渠法等器物或技术相继西传,西域的 “天马”、葡萄、西瓜、胡椒、芝麻、大蒜和小麦 等物种也传人中原。
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将东西方世界联系起来, 中国、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得以交 流和互相影响;中亚的波斯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 欧洲的希腊文化与中原的古代文化在西域交融,形 成了独特的西域文明。
光武帝刘秀长于民间,又通儒术,了解民间疾苦 和仁政治道,所以天下初定,能够休养生息。光武帝语 令放免奴婢,减省刑法,减免田赋,以缓和社会矛盾。 他封开国功臣为候,赐予丰厚的禄爵,但禁止他们干预 政事,对宗亲侯王和外戚势力也多方限制,东汉前期朝
政较为稳定。光武帝还推重儒学,表彰气节,其后的明 帝、章帝也崇儒,官改良吏治有积极作用。 光武帝还通过皇帝的秘书机构尚书台,削弱相权,强化 皇权。但东汉中后期外威与官官交替专权,政治腐化日 益严重,加速了东汉衰亡。
• 1、为了巩固大一统格局,汉武帝采取了那 些措施?
• 2、“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与西汉初期采取的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之策有何内在 联系?
拓展:两汉更迭与东汉的兴衰
西汉末年,豪族兼并,贫富悬殊,政治败坏。外 戚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托古改制,但民未 蒙其利,反受其害,在绿林军、赤眉军等冲击下,新朝 很快覆亡。以此期间,汉室宗亲刘秀亦起兵发难,稳扎 稳打,称帝建元,是为东汉光武帝,并在削平地方割据 势力,统一全国后,偃武修文,恢复生产,安定社会, 加强中央集权,史称“光武中兴”。
科技与文化
• 两汉时期,中国在史学、文学、科技等领 域取得诸多成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 深远。
第4课 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教案--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高一历史全一册
课题名称《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任课教师任课班级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秦大一统格局的具体丼措,理解这些措施解决的问题和对后世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用史料解读大一统政治丼措,增强解读和分析史料能力,通过表格法对大一统经济、文化丼措的总结,学会对历史知识的概括能力。
3.素养目标:通过对文字史料的解读,强化对大一统丼措的理解,从而培养钻研和批判的精神。
教学重点大一统的巩固的举措,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实意义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教学情感的传递。
2、启发式:通过教师的提问或者讲述使学生产生思考与启发。
3、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图片、案例的展示呈现于引导学生思考课程思政1. 思政目标:家国情怀-汉朝思想的大一统;新疆从西汉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平外交是主流2. 思政资源: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府3. 思政策略:谈话、材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汉朝初年在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之下,出现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的呢?一、大一统的巩固(一)政治大一统1、中央与地方2、皇权与相权3、检察、选举(二)统一铸币权,“三业国营化”观看多媒体出示的内容,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1、自主学习2、讨论、交流梳理朝代线索,设置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保证学生参与课堂中(三)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丝绸之路与对外交流1、“招贤令”2、西域的范围3、凿空4、丝绸之路的管理5、丝绸之路的意义6、现代“一带一路”三、科技与文化分析图片、自主阅读教材、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到它在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分析图片、自主阅读教材、讨论回答问题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借鉴、学习。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新版本】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PPT课件
材料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承秦制
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 济凋敝,统治秩序尚待 重建,因此汉高祖不得 不维持现状,封功臣大 者为王,小者为侯。 当时异姓诸侯王共有七 人,即楚王韩信、梁王 彭越、淮南王英布,赵 王张耳 、燕王臧荼 、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 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 造成严重威胁。
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可知本题有两问,考生应在原文找到相应答题区间,再结合原文作答。 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②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就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 【学生回答】杭州“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线礼让”是通过法规约束、宣传引导、社会倡议、自觉行动逐渐炼成的。从中可以看出,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且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
2.策略规划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以鼓 6.7 卖方应承担由于其包装或其防护措施不完善而引起的货物锈蚀、损坏和丢失的责任。
在对服务人才的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使员工们认识到服务的价值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工作权。只有这样,员工们才会自觉、主动、发自内心地进行服务。
此外,建立服务价值观、加强服务技巧的训练,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 (4)最初报价一览表
3、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①国外: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注意结合原文作答。本题题干要求“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第二至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pptxx年xx月xx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评价目•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启示录0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1 2 3经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覆灭,使得汉朝得以重新审视和调整国家治理方式。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为汉武帝提供了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
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奠定了汉朝繁荣的基础,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汉武帝在家庭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具备了优秀的政治素质和治理能力。
汉初的诸侯王势力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汉武帝通过削弱诸侯王权力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的地位。
北方匈奴的威胁一直存在,汉武帝通过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进行远征,消除了匈奴的威胁,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提供了保障。
0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汉武帝设立中朝,与外朝相对,使决策更快速、更有效。
建立中朝汉武帝改革了官制,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使政府机构更加完善。
改革官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控制了重要的经济资源,增加了财政收入。
盐铁官营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调节物价,打击了商人的垄断行为,增加了社会福利。
均输平准汉武帝改革了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
货币改革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设立太学汉武帝设立太学,培养人才,提高了教育水平。
推广儒学汉武帝推广儒学,传播儒家思想,加强了文化控制。
0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政治稳定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豪强,实现了政治稳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经济发展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4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教学要求】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回顾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包括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25年-220年)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俗话说:“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刘邦获得天下后,考虑最多的问题应该是什么? 提示(政治上的稳定与发展问题)人们一般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哪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验呢?比如西周采纳的是分封制,秦朝采纳的郡县制,那么刘邦采纳的又是什么制度呢? 回答:采纳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不是能够如汉高祖之愿,起到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请同学们阅读“汉初分封与七国之乱”阅读卡,说说分封诸侯对刘家天下有哪些不利影响?不利的影响: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不服从中央,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甚至爆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最后是被评定了,但是诸侯国的势力依然很大,汉王室依然面临着威胁。
补充说明还有积极的一面:在汉初确实有取得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
那么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候,新封的候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推恩令的意义: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
政治篇: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2、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的子弟建立新的候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授课班级授课日期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资料教材、PPT、板书课题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教学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掌握汉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能简单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能简单介绍汉代在医学、科学和史学方面的具体成就。
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问题探究、概括阐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认识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医学、科学和史学方面的具体成就。
难点问题探究、概括阐释。
关键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作用,板书设计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巩固课后小结且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经过汉初 70年的统治,国力逐渐增强。
历史上称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即位的时候,经济实力充足、民间生活富足。
【图片:汉武帝】汉武帝 16岁即位,虽然国家积累了相当充实的财富,但是依然面临着内忧外患。
匈奴的袭扰越来越频繁,地方上一些诸侯王的势力逐渐的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图片:汉初形势图】汉初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存在着封国。
这是因为刘邦当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自己的一些子侄封为王。
这些诸侯王拥有军队,官吏任免权以及铸造钱币的权力。
当时封地在东南地区的吴王刘濞大量采铜铸钱,富同天子,曾宣称:“我的金钱在全国到处都有,有应当赏赐的,只要告诉我,我就送。
”也就是说,这些诸侯王拥有了和中央对抗的资本,他们的权势对中央造成了很大威胁。
【图片:推恩令示意图】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诸侯王的王位由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也可以在王国内分割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新封的候国不再受原来王国的管辖,而是直接由中央所属的郡管理。
这样一来,名为推广恩泽,实际上王国越分越小,势力也越来越弱;而中央管辖的区域日益扩大。
通过推恩令逐渐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王国问题。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这些地方上的诸侯王他们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可以私自铸造货币,针对经济上这种混乱的局面,汉武帝在财政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汉武帝下令禁止各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统一铸五铢钱作为全国通用货币。
【图片:五铢钱半两钱】和秦半两钱一样,五铢钱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半两等于十二铢,所以它的重量更轻,同样是方形圆孔,上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
和半两钱相比,它的边缘突起,以保护文字不受磨损,这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一直流通了 700 多年。
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对全国财政的控制,增加了国家收入。
其实在当时混乱的不只经济,还有思想界。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西汉初期时诸子各家的学说仍然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思想统一的需要变得迫切了。
大臣董仲舒的建议是:【材料:《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听后采纳了他的建议,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凡是不属于孔子规定的诗、书、礼、易经,这六艺范围的以及孔子儒家学说的这些教材,都加以限制不再利用主要是在官方层面,不再大力的推广,而是把重点放在对儒家学说的提倡和使用上怎么样来重点推广儒家学说呢?了解汉武帝即位的背景。
了解汉初郡国制为汉初政治稳定造成的挑战。
了解面对郡国制挑战,汉武帝采取的推恩令的具体措施。
了解经济上铸造“五铢钱”、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措施。
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图片:汉代讲学图】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疆拓土,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处理边疆你要做官的话你必须要精通儒家学说,因为汉武帝把通晓儒学作为选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在长安兴办太学,也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把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这样一来,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丝绸之路和对外交流(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汉朝大一统格局的建立,通过西汉的版图我们可以注意到西域已经在汉朝的时候纳入到中国的版图当中而连接西域和中原的这条重要的道路,就是丝绸之路。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交流。
(二)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西域的地理范围。
【图片:西汉时期西域形势图】西汉时期,人们将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西域地区的自然环境如何呢?我们结合今天新疆自治区的地形来看。
【图片:新疆地形图】虽然汉代距今时间比较久远但是地形的变化是不大的。
新疆地形如何呢?有山(天山、昆仑山)、有盆地(塔里木盆地)、有沙漠(塔克拉玛干),地形复杂多样。
我们很多同学都去过新疆,那的气候怎么样啊?夏天高温炎热,冬季寒冷风大。
【图片:西汉时期西域形势图】虽然西域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但是仍然有些民族在辛劳的开发这些地区,在汉朝初年,这里出现了几十个国家,规模都不大,人口最多的有 63万,最少的还不足200人,而一些小国还受到了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匈奴的控制。
【图片:匈奴想象图】匈奴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呢?他们是游牧民族,能征善战,并且经常南下袭扰中原王朝,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匈奴围困差点不能脱身。
汉武帝即位后,这位年轻的皇帝也面临着这个难题:打吧,需要消耗强大的物力财力人力;不打,始终是个心腹之患。
后来汉武帝从一个匈奴的降者口中听说匈奴曾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饮酒器,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他们痛恨匈奴想要报复,却苦于找不到盟友。
汉武帝知道后下令招募使者出示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出使西域面临着哪些困难呢?自然条件恶劣、语言不通、大月氏的具体去向不明、可能被匈奴俘获或者被杀……在这些重重困难之下,依然有一个人毅然应招,这个人就是在朝廷中担任侍从官的张骞。
【图片:张骞持汉节像(陕西博物馆)】公元前 138 年,张骞带着 100 多人的队伍从长安出发。
【地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他们从长安出发后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在当时这一地区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
张骞一观看图片,从地形、地理位置了解西域。
了解汉初面对匈奴的困境,以及为解决这一困境采取的具体措施。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过程。
行人被这里的匈奴人所俘。
匈奴人欣赏张骞的才能,想让他为服于匈奴。
【《汉书·张骞传》:“(匈奴)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为了打消张骞出使西域的念头,匈奴给张骞娶了妻子,然而张骞“持汉节不失”,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后趁匈奴不备,张骞乘机逃走,他们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找到了大月氏。
但大月氏生活的地区土地肥沃,又很少有敌人骚扰,人民安居乐业,已无报复匈奴之意,便谢绝了汉提出的联合对付匈奴的要求。
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一年有余,后取道塔里木盆地东归。
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趁匈奴内乱才逃出。
公元前 126 年,张骞和他的随从历经十余年终于回到了长安。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失败了,但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
【地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路线图】汉武帝初步知道西域各国的情况后,更想和西域各国建立友好联系了。
于是在公元前 119 年,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播放地图:西汉疆域图】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西域国家纷纷归附。
后来汉朝统一了西域,为了加强管理,公元前60 年建立了西域都护,统一管理西域事务,新疆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地图: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都护设立后,这条路的安全有了保障,更加畅通。
双方商人、使者频繁来往,中国的商品和丝织品通过河西走廊、新疆、运往西亚、欧洲等地区,形成一条沟通东西的交通要道,就是丝绸之路。
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原的很多物品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很多物品也传到了中原。
【图片:中原与西域物品交往图】哪些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哪些是中原传到西域的呢?造纸术、漆器、铜镜、铁器、丝织品这些是由中原传往西域的,葡萄、胡萝卜、汗血马、手鼓、佛像这些是由西域传往中原地区的。
这些物品涉及到衣食住行,有物质方面的、也有技术方面的还有精神文化方面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地图:丝绸之路路线图】丝路打通后汉朝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了解中国,东西方的文明开始交融。
【地图: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就在汉朝开通陆上丝绸之路的同时,一条海上贸易之路也在开通。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它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以后的朝代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朝时统治者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世界,陆上丝绸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发达,异域文化传进来,先进的唐风远播。
了解西汉管理西域的具体措施。
了解开辟丝绸之路的具体影响。
【地图:宋朝海外贸易路线图】宋朝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以输出瓷器、丝织品为主,因此当时的海外贸易之路被称为“陶瓷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商船的踪迹沿着丝绸之路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发展。
【地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朝初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这在世界航海史上是一次非常壮观的航海活动,最远航行至非洲东海岸,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三、科技与文化【图片:东汉蔡伦】秦汉时期及以前,我们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哪些呢?兽骨、青铜器、竹简,帛……这些书写材料的缺点是什么呢?不便于保存、不方便修改,价格贵。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原有竹木简就不具备价格低廉、书写携带方便等特点。
纸应运而生。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图片:造纸流程想象图】造纸术的出现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哪些影响?文字、历史得以保存流传,还促进了民族交往、对外交往等等。
造纸术的出现对古代中国影响深远。
【图片:司马迁】司马迁是生活在汉武帝时的人,20 岁起他开始游览名山大川、考察风俗、访问古迹,采集传说。
之后,他担任了太史令,在这期间他又饱览了皇家的藏书和档案。
27 岁时,他开始撰写一部史书。
五年后,因为替当时朝中抗击匈奴的将领李陵兵败一事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酷刑,他在狱中怀着悲愤的心情继续写作,被赦出狱后,对于自己的种种遭遇,这时的司马迁有何决心呢?【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决心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知晓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写出一部自成风格的史书。
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完成的这部52万字的史书被后人称为《史记》。
【图片:《史记》书影】《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 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