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版马列文论期末复习整理.doc
《马克思原理期末复习》马克思复习资料2.docx

1 •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2. 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也可以弹奏第一的钢琴:这是恩格斯关丁•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止确论断。
(1) 因为社会意识具冇相対的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是同步的,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冇丿力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形式Z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冇反作用。
(2) 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_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冇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3. 关于生产要素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十.地、资木、技术、信息等内容,而>1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商品牛产过程是各种牛产耍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耍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屮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木观点。
价值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第一,物质牛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没冇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
因为劳动只冇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否则,什么都生产不出來。
商品的生产离不开“自然界”,说到底离不开物质生产要素,离开了物质生产要素,劳动既失去了加工的对彖,也失去了将劳动作用于劳动对彖的物质手段,那就谈不上现实的生产劳动,更谈不上创造价值。
马列文论权威期末复习资料

论述1.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答案见课本普鲁士政府为了加强对出版的限制,于1841年12月24日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表面上似乎不对作家的写作活动加以干涉,实际上强化了对民主和自由的防范。
马克思撰写的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揭露普鲁士政府的虚伪的自由主义、真正的专制主义的面孔。
(1)从文章的写作背景而言,该篇写于1842年初。
这是马克思的第一篇反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和代表德国封建反动势力的思想统治的政论性文章。
(2)从写作风格的主体特征而言,马克思引用布封的话“风格就是人”风格是作为写作主体的人的精神个性,(3)从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而言,p5橙色笔“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对真理做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4)从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而言。
P62.“艺术生产论”的意义和危机问法一: 如何理解“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艺术理论脱离艺术实践的大毛病,克服了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创作成果(作品)去看问题的缺点,而是把艺术当做一个感性生活来考察。
”这句话?问法二: 与艺术反映论和艺术创造论相比,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意义何在?意义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绝大多数文艺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因此就不能无视市场的存在,应当适应市场的需求,面向消费者,参与市场的流通与交换,从而显示它的价值。
同时又要充分考虑艺术生产的特性,尊重艺术自身的规律,让文艺产品始终保持自己鲜活的艺术个性,所以不应把文艺完全交付给市场,靠市场引导调节艺术生产,由市场主导文艺的命运。
“艺术生产论”的危机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包括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和艺术品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意义和作用,都不应该也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艺术无价。
真正的艺术品是民族的宝贵财富,真正的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把艺术品和艺术生产推向市场风险很大。
拜金主义也会腐蚀文化队伍中的堕落者,不仅使他们摒弃崇高的文化责任和艺术追求,不惜粗制滥造,唯利是图,还会影响到整个文艺创造的结构布局和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超强版马列文论期末复习整理.doc

13、如何理解阿多诺的“有些艺术作品是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内容能够存在于作品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意识形态视为“错误意识”,“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把人类史归结为一种歪曲的理解,就是归结为一种完全的抽象”。
就是说意识形态是不真实的,常常遮蔽或扭曲现实,把自己的思想普遍化,编造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谎言,达成维护其统治目的。
而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器也必然带着意识形态的功能。
文学有可能在生产一种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偷偷的或无意识地拆解这种意识形态话语。
处于统治地位的主导意识形态,必须以普遍化的形式来获取合法地位。
而普遍化的前提是整合各种异质的声音,调和各种社会矛盾。
文学虚构了一个和谐的世界,提供了社会矛盾相像的解决方式。
只要社会矛盾这个前提依然存在这些主导意识形态的同声合唱也依然存在。
它们藏身于文本的缝隙,这些缝隙是不会被人们的理性意识形态充分注意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这才是文学在建构一种意识形态的同时,也生产出批判和解构意识形态因素的根本原因。
《简·爱》里面有个疯女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发现了这个母兽般的疯女人,雄辩地试图还给她原来的面目。
她们以现代心理分析学为基础,认为伯莎是愤怒的简爱,是简爱的叛逆的一面。
疯女人就是被压抑的女性创造力的象征,是解答有关妇女创造力问题的一个答案,疯女人就是叛逆的女作家本身,能够在理性的父权制文本下面发现隐性的文本的真相。
简·爱和疯女人都是女性分裂出来的极端的一面,她们都存在于每个女人的内心。
或许会在很多不同的舆论、环境或者来自自身的观念等意识的驱使下,把自己心中的“疯女人”锁到阁楼上去,展现出自己“简·爱”的一面。
《简•爱》中,男性主人公罗切斯特在为自己的错误的婚姻辩解时,指出伯莎具有先天遗传的疯病,此时她被关在阁楼上,无力为自己辩解,这是一场缺席的审判。
对于主旋律文化来说,其必须坚持完成意识形态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3.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大学生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4)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1)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即何为第一性的问题;2)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一、填空题(1’*8=8)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真正诞生和成熟也就在19世纪中期,或者说就在1844年前后,即经济学哲学手稿,或,《1844年巴黎手稿》。
2.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奠基之作,它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奠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起源和诞生地。
3.在《致拉萨尔》信中,恩格斯说:“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是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
)4.列宁的文论思想主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阶级性、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他明确地提出了文学艺术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5.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1913年10月—12月)中提出了:“两种文化论”。
“两种文化论”: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6.在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日、23日,简称《讲话》),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基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的历史阶段。
《讲话》的意义:(1)《讲话》最为明确地解决了“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2)明确地解决了“如何去服务”的问题。
7.艺术意识形态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社会结构理论中,艺术被定位于社会意识领域。
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
8.恩格斯还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9.1859年,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他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0.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见课件]可能是简答题11.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批评论的统一。
(完整word版)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6.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考试重点。.docx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材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冃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主要包括哪些?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主要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4•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运用这些基木原理,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什么时候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湖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來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具冇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具冇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9.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价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木利益。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梢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血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根本方法?(学习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①努力学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2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1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4•什么是方法论?15•什么是世界观?16•什么是唯物主义?17•什么是唯心主义?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木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内涵与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内涵从历史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本人关于审美、文学、艺术的论述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而从现实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社会运动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文论是这种世界观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文论又是后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根据某种知识框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解和重建。
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可以算是这种理解和重建的一部分,当然是比较重要和最有影响的部分;同样,其他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所做的工作也是这种理解和重建的一部分。
2.《手稿》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手稿》的内容可归结为互相关联的三个部分:从异化劳动入手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以异化的扬弃为核心建立共产主义学说,以人的感性活动为依据对黑格尔思辩唯心主义的批判。
这三部分内容都与美学有关。
3.物化卢卡奇发现,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交换关系遍及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这种条件下,物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拜物倾向在社会中普遍蔓延开来。
不是人统治物,而是物统治人,人和物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至于拜物教变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
生产的产品不仅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价值抽象载体,一种经济运动和交换的工具。
在这样的社会中,一种拜物教普遍蔓延开来。
这里所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类社会及其生话的“物化”状态。
4.超语言学(translinguistics)。
巴赫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新的研究对象和概念体系,即“超语言学”(translinguistics)。
超语言学是一种超出常规语言学之外的语言学,它既不研究语言的发展历史,也不关注语言的结构体系,而是把生活中活生生的交际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巴赫金称之为话语(discourse)及其表述(utterance)。
话语是言语对话行为中包含一定意识形态的语言,而话语的实际应用即为表述。
5.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也被简言之为“批判理论”。
(完整word版)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一、简答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根本特点:1、必然性 2、普遍性 3、客观性3、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分别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5、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论述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共性。
建设社会主义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个性。
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中国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资料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考察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结晶。
它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定位文学艺术,突出了文学艺术的实践性和阶级性,并且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内容:狭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思想。
广义上: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西方拓展的成果,包括列宁、普列汉诺夫、高尔基、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等人的文艺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体系面貌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1、转变期(1844年以前)2、确立期(1844-185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新的文艺观、美学观的正式开始。
《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
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1)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
(2)提出了人的五官感觉(包括审美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人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人在他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的全面、自由的感受。
(3)提出美感区别于“囿于粗糙的实际需要的感觉”,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超越实际功利目的的全面、丰富、自由的感觉。
(4)提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3、成熟期(1857-1872)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2)“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3)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4、总结期(1872-1895)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体系特点(一)体系的存在与重构之辨1.关于体系存在与否的争论2.对体系否定说的否定(二)体系的性质与特点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文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里,始终是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始终是进行战斗的精神武器。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马列文论的概念与基本范畴马列文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指导,对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文学发展进行研究和阐释的理论体系。
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观点,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文学为最高原则,对文学进行科学、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2、马列文论的发展历程马列文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创立和发展、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创新和发展。
3、马列文论的基本观点马列文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学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学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反对脱离群众的唯心主义倾向;文学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反对只追求形式的纯艺术倾向;批判地吸收和改造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遗产,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
二、重点知识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特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反对脱离群众的唯心主义倾向;文学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反对只追求形式的纯艺术倾向。
其特点在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文艺看作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强调人民群众是文艺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
2、列宁的文艺思想列宁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文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认为作家应该深入生活实践,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要;提倡革命文艺的多样性,鼓励作家创作具有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作品。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马列文论的概念与基本范畴马列文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指导,对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文学发展进行研究和阐释的理论体系。
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观点,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文学为最高原则,对文学进行科学、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如何理解阿多诺的“有些艺术作品是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内容能够存在于作品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意识形态视为“错误意识”,“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把人类史归结为一种歪曲的理解,就是归结为一种完全的抽象”。
就是说意识形态是不真实的,常常遮蔽或扭曲现实,把自己的思想普遍化,编造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谎言,达成维护其统治目的。
而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器也必然带着意识形态的功能。
文学有可能在生产一种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偷偷的或无意识地拆解这种意识形态话语。
处于统治地位的主导意识形态,必须以普遍化的形式来获取合法地位。
而普遍化的前提是整合各种异质的声音,调和各种社会矛盾。
文学虚构了一个和谐的世界,提供了社会矛盾相像的解决方式。
只要社会矛盾这个前提依然存在这些主导意识形态的同声合唱也依然存在。
它们藏身于文本的缝隙,这些缝隙是不会被人们的理性意识形态充分注意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这才是文学在建构一种意识形态的同时,也生产出批判和解构意识形态因素的根本原因。
《简·爱》里面有个疯女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发现了这个母兽般的疯女人,雄辩地试图还给她原来的面目。
她们以现代心理分析学为基础,认为伯莎是愤怒的简爱,是简爱的叛逆的一面。
疯女人就是被压抑的女性创造力的象征,是解答有关妇女创造力问题的一个答案,疯女人就是叛逆的女作家本身,能够在理性的父权制文本下面发现隐性的文本的真相。
简·爱和疯女人都是女性分裂出来的极端的一面,她们都存在于每个女人的内心。
或许会在很多不同的舆论、环境或者来自自身的观念等意识的驱使下,把自己心中的“疯女人”锁到阁楼上去,展现出自己“简·爱”的一面。
《简•爱》中,男性主人公罗切斯特在为自己的错误的婚姻辩解时,指出伯莎具有先天遗传的疯病,此时她被关在阁楼上,无力为自己辩解,这是一场缺席的审判。
对于主旋律文化来说,其必须坚持完成意识形态的使命。
文学具有揭示、破坏、批判与反抗即存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它有可能超越意识形态的制约和规则,像马克思所说的“跳出意识形态”观看世界,从而揭开意识形态的层层帷幕,把被遮蔽的真相揭示给人们,暴露出既有意识形态的某种虚假性和欺骗性。
14、什么是文学的反叛性?如果文学可以称之为伟大的艺术,那麽审美是它的最基本的特征。
文学的审美维度创造了“反抗的主体”。
任何对既定的秩序可能产生颠覆功能的事物都包含着反抗的意味。
文学“向既定现实决定何谓“真实”的垄断劝提出了挑战”。
它是通过创造一个“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虚构世界来提出的挑战的”(马尔库塞:《审美之源》)。
总之,审美中的各种想象性活动是对人类异化的一种解放形式。
文学的反叛性源于它同现实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浪漫的赞美,还是按照现实主义成规进行“真实”的描摹,或者对于现实表示出现代主义的绝望——虚构的文学世界反而使现实的经验世界显示出它的“虚假性”,从而号召与激发人们行动起来,创造一个“比显示本身更真实”的世界。
尽管文学话语不是已然的显示,但它却以应然的价值方式指出现实的阴影与缺陷,所以,文学话语既纳入现实,同时又在价值尺度上背离现实。
15、马克思:“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恩格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请谈谈你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个观点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首要内容是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戏剧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从社会生活出发,通过广阔、生动的艺术图画真实的正确地反映的脉搏,时代的本质;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情节不仅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达到与客观真实性和艺术形象性有效融合。
所谓的“席勒式”,应该主要指席勒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概念化,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
也就是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观实生活的土壤,并把人物当作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一种创作倾向。
例如《唐·卡洛斯》,席勒写此剧的目的是想通过它表现反对专制主义、要求自由的思想和关于抽象的“人”的理想。
但是,唐·卡洛斯的恋爱、剧本的情节和内容却并不能包含如此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
而且剧中的人物,只能是艺术虚构的产物,完全脱离了人物所生活的历史土壤,人物是根据、按照作者的观念和理想去说和去做的。
歌德曾谈到:“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
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席勒式”。
并不意味着对席勒创作的全面否定,而只限于对他的创作的薄弱方面和严重缺陷作些批判。
在历史上,席勒的功绩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思恩格斯提出“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针对性的,他们无意于莎士比亚和席勒作全面的比较和评价,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术语时,也不宜将内涵扩大。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作家的倾向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从情节、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些情节和场面正是由活生生的、有艺术生命的人物活动构成的。
马克思认为作品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但这种体现不应当是“席勒式”的,而应当是“莎士比亚化”的,即以时代的社会生活为“重要背景”,“描绘”出“个性化”的“人物性格”,使作家的“主要思想”与“时代精神”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从广的方面看,莎士比亚化指的是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相对,席勒式则是违背了现实主义创作的不良倾向。
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提出,无疑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它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探索和研究,已深入到艺术创作过程的内部领域。
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分野,则可以看做是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这两种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分野。
16、如何理解“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作品艺术来说就越好”。
“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作品艺术来说就越好”,这句话是说即便是积极的倾向也不应以发表议论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应在艺术形象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文艺史主客化合的关系,或隐或显表现文艺家对对象的感情与态度。
而所谓文艺的倾向性,指的是艺术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理想追求等在作品中的体现。
恩格斯并不一概反对具有强烈倾向的文艺作品,但是也不赞成把强烈倾向作为衡量文艺作品优劣的普遍标准。
恩格斯说,“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
“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这倾向性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进步的、积极的,在艺术上是卓越的,这些倾向没有用政治的词语来弥补创作的不足。
同时,恩格斯不反对作家对倾向性的表现。
但是这种对倾向性的表现应寓于艺术形象的描绘之中,脱离艺术形象进行抽象的说教,会损害作品。
恩格斯认为,在当前条件下,一部作品只有真实地描写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现实关系,本身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倾向,而无需作者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
他的倾向性没有通过现实化的语言流露出来,而是通过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形象刻画自然表现出来,将倾向性寓于现实性中,主张作家让事实说话,让艺术形象去说话。
17、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核心问题,但是真实性并不是等同于毫无选择的反映和描写。
文艺的真实性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同时又体现出了作家对生活的选择、改造和提炼,是对生活的正确和艺术反映。
它有着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文学作品中的倾向性,包含有作家对于所描写事物所作出的评价和所持的情感态度。
它不应游离于所描写的事物之外,否则就会变成抽象的说教。
这种评价和情感态度是属于作家主观的东西,它只能符合而不能改变所描写的食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客观倾向,否则就会违背甚至破坏艺术的真实性。
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主要是人,作家对自己塑造的人物的好恶爱憎应植根于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对自己所描写的对象的真实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倾向性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文艺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辩证统一的原则,反映了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
它要求作家要将倾向性寓于现实性中,主张作家让事实说话。
同时,它还要求作家艺术家树立生活实践的观点。
作家艺术家只有勇敢地投入艰苦的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自己作品的倾向性和真实性得到客观的体验,逐步求得两者的真实统一。
18、什么是典型?恩格斯认为文艺创作应该做到“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
”这里所说的典型,指的就是典型性、代表性。
“单个人”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性格鲜明的人物。
典型不是偶然的表现而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于他人的方面,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一方面,文艺典型的创造,应该从“这一个”的形态出发,而不应该从“这一个”的抽象“共性”出发。
个性并不是局限于人物的性格的某种特征,艺术形象的个性是指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
现实主义的个性描写,应当力图再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另一方面,文艺典型所概括的“共性”,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是“类”的完满无遗的体现。
典型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感情、道德的东西的总括。
但是以典型概括某个时段、某个阶级的共性,不应是抽象的某种概念,而应是存在于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的特征。
企图将一类人的所有共性或缺点和优点抽象出来安放在一个人身上是理想化,不是典型。
典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①典型细节②典型环境③典型人物。
19、如何理解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是指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总形式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它以独特的面貌呈现于作品之中,具有不可重复性;同时又与整个社会生活、时代氛围紧密相联,从纵的(时空变化)和横的(特定阶段的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反映出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特点与风貌。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生成的。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的。
马克思要求作品要表现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正确表现工人阶级对压迫他们的环境的反抗。
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环境是根本的社会关系,人在创造环境,环境也在创造人”。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自身存在天然联系,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必然反应出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同样,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映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