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
脑出血的CT表现:
急性期,新鲜血肿CT表现为脑内密度均匀一致的 高密度灶,因为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高于脑实质。 脑出血的极限CT值为95Hu,故脑出血均低于此 CT值,多数为60—80Hu,少数可超过80Hu。高 密度血肿周围可见一低密度环影,为水肿带,与 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缺血、坏死有关。还可 见因血肿和水肿造成的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及 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表现。出血还可破入相邻脑 室和(或)蛛网膜下腔,出现相应表现。
4、梗死4周以后,梗死灶内密度逐渐降低,最终 形成软化灶、密度接近脑脊液。此时梗死区内坏 死组织已完全被吞噬、移除。病灶局部脑沟增宽 加深,临近脑池、脑室扩大。
脑梗死
脑梗死的周边水肿及占位效应:早期无或 仅有轻度占位表现。但在梗死后2-15天内, 是脑水肿的高峰期,依据梗死范围的大小 和程度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占位表 现。梗死范围较大者,可有明显占位效应, 导致周围脑组织和脑室系统受压、中线结 构移位,甚至可形成脑疝,危及生命。
MRA的优势
为无创性检查,具有安全、快速的特点。患者容 易接受。且无X线辐射,所用对比剂安全性高,用 量较少。
MRA图像与DSA有良好的相关性.能任意方向显 示动脉瘤与瘤颈关系,并能较准确测量动脉瘤大 小、瘤颈及载瘤动脉直径,对血管内栓塞治疗或 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极大帮助,因而易于被临床 医师接受
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一、分类:
1、缺血性脑梗死:是指因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相应供 血区域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因脑动脉狭窄、 闭塞或栓子所致,此种称为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也可为在其他病变基础上,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脑 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以脑细胞缺血缺氧为主的 非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静脉窦血栓
MRI
直接征象:受累静脉窦流空影消失,T1WI呈高信 号或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低信号。
间接征象:静脉性脑梗死、脑出血、脑肿胀、脑 水肿,出现相应的MR表现。
静脉窦血栓
CTV和MRV
表现为受累的脑静脉窦内完全或不完全充盈缺 损,其边缘部分可见强化,部分相应区域脑表面
浅静脉扩张。
2:相位对比法(PC):利用流动所致宏观横向磁化矢 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管信号。其关键在 于流速编码的设置。
对比增强MRA(CE—MRA):
利用对比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 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来记录这种T1弛豫的送别。
MRA
正 常 表 现
MRA正常表现
MRV
1、在发病24小时内,大多数病例CT平扫为阴性。 部分病例可显示早期改变,如:灰白质分界模糊、 局部脑沟脑池变窄及动脉致密征。动脉致密征发 生于颅底较大动脉主干,如大脑中动脉、颈内动 脉、椎基底动脉等,表现为其中一段动脉密度增 高,其CT值较正常动脉增加30-40Hu,其病理基 础为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局部红细胞密集。大 脑中动脉主干起始部阻塞,侧支循环建立不良, 早期表现为岛带消失征,即岛带(脑岛、外囊、 屏状核)的灰白质界面丧失。
脑梗死
2、24小时后CT扫描则多有阳性发现,梗死 灶表现为低密度,边界清楚,位于大脑凸 面者呈扇形、楔形或三角形,尖端向内而 底边指向脑表面,同时累及灰白质为其特 点。
脑梗死
3、梗死后2—3周,梗死灶内出现小斑片状或小结 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灶,病变区内密度相对增 高,病灶范围较前相比显得不太清楚,称之为模 糊效应。主要是由于梗死灶边缘吞噬细胞浸润、 毛细血管增生所致。
直接征象:可显示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中动脉、 Willis环的狭窄或闭塞,流空效应减弱。双侧尾状 核、豆状核、内囊及丘脑建立侧支循环,T2WI呈 无数小点状或细线样流空的低信号影。
间接征象:脑梗死、出血灶及软化灶,及脑萎缩 等继发改变呈现相应的表现。
烟雾病
MRA
可形象而直观地显示颈内动脉、大脑前及中动脉、 Willis环的狭窄和闭塞,脑底异常血管网亦可清晰 显示。
脑梗死
2、出血性脑梗死:有时在脑梗死的区域会发生出 血,通常为多发小出血灶,偶尔出现较大出血灶, 多数是在经治疗或侧支循环建立后梗死区域内的 血管再通所致。
3、腔隙性脑梗死:细小动脉,如脑穿支动脉闭塞 后,引起脑基底核区、丘脑的小梗死,直径在 10—15mm以下,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脑梗死
二、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
及瘤腔穿动脉具有较低的敏感度。
动脉瘤
MRI表现
浆果型动脉瘤依有无血栓形成可分为: 1、无血栓形成的动脉动脉瘤:T1WI及T2WI均呈
流空的低信号,周围可有博动伪影。 2、完全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可显示层状血栓,周
边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3、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兼有以上两类的表现。
动脉瘤
动脉瘤
MRA的局限性
不能显示动脉瘤的钙化及动脉瘤与鞍区颅骨的解 剖关系,
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常难以显示; 走行于扫描层面而非垂直的血管、扭曲的血管及
分叉的血管因饱和作用造成信号丢失;
局部狭窄或扩张的血管及大的动脉瘤,由于血流 的不均匀性,因湍流或涡流造成血液中质子群失 散,导致信号丧失,致使上述性质的血管显示差, 导致信号丧失或出现夸大效应。
正 常 表 现
DSA
正 常 表 现
DSA
正 常 表 现
颅内动脉瘤(aneurysm)
发病机制: 1、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别是血管分叉部血液流动
对血管壁形成剪力以及博动的压力造成血管壁的 退化。 2、血管内压力变化引起血管壁退化。 3、动脉粥样硬化。 3、少见因素:创伤、真菌感染、肿瘤以及某些高 血流状态(如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 4、伴发疾病:纤维肌肉发育异常,IV型EhlersDanlos综合症、Marfan综合症、I型神经纤维瘤病、 多囊肾等。
脑出血
出血后3—7天,血肿内血红蛋白发生破坏、纤维 蛋白溶解。此病理演变过程从血肿周边向中心发 展,形成所谓“融冰征”,表现为高密度血肿边 缘模糊、密度减低、淡薄,周围低密度环影逐渐 扩大,血肿高密度影向心性缩小。在15天至一个 月后,血肿被逐渐溶解、吸收,由高密度转变为 等、低或混杂密度灶。大约在2个月后,血肿可被 完全吸收,形成囊腔状软化灶。较大范围软化灶, 邻近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加深,即负占位效 应。
3、了解脑底动脉环的侧支循环情况。
DSA的局限性
但是,DSA也存在假阴性,原因与动脉瘤内 血栓形成、载瘤动脉痉挛、动脉瘤与其他 血管重叠以及操作者的技术因素和影像结 果的判读等有关。
前 交 通 动 脉 瘤
左侧M1末端动脉瘤
左颈内动脉C2段、大脑中动脉M1 段动脉瘤
右 侧 大 脑 前 动 脉
不用对比剂即可显示烟雾病的血管,且无副作用, 故MRI结合MRA逐渐取代传统的DSA,成为烟雾病 诊断的主要诊断方法。
但是,MRA常高估血管狭窄程度,对早期或较轻 的不典型的异常血管网的显示有一定困难,在显 示颅内、外侧支循环及继发的微小动脉瘤方面敏 感性较低。
烟雾病
DWI、PWI、MRS
烟雾病
动脉瘤
动脉瘤的分类:
1、依据形态: 浆果形动脉瘤—常见,也称囊状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少见 夹层动脉瘤—罕见 2、依据大小: 微小动脉瘤—3mm以下 小型动脉瘤—3到5mm 中型动脉瘤—6到15mm 大动脉瘤—15mm以上 巨大动脉瘤—25mm以上 3、依据部位
动脉瘤
好发部位
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 见,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脑动脉硬化。好发于基底 核,其次为丘脑、脑桥和小脑。这是因为基底核 的供血动脉—豆纹动脉较细小,且呈直角直接开 口于较粗大的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当血压突然升 高时,细小的豆纹动脉难以承受过高的压力而破 裂出血,血肿常可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 并引起脑水肿和占位表现。
脑出血
脑出血的MR表现:
超急性期:T1WI、T2WI均为等信号,也可为略高 信号;
急性期: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 亚急性期:T1WI、T2WI均呈高信号; 慢性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MRA的方法
MRA非增强扫描可使用两种扫描序列:
1、时间飞跃法(TOF):应用最广泛,基于血液的流 入增强效应。可分为2D和3D,脑部多采用3D技术。
烟雾病
流行病学:好发于东亚、东南亚,尤其是日本, 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年龄为0一10岁以及30—40 岁。有文献报道10%属于家族性发病。
临床表现: 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梗死、出血、癫痫等 四型。儿童以脑缺血症状为主,成人以脑出血症 状为主。
烟雾病
对于烟雾病的诊断,国内外学者多认为血管闭塞 或狭窄必须是两侧同时受累,而且无明显病因。
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1、可明确动脉瘤的部位、是单发还是多发,对瘤 体、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之间解剖关系的显示最 为准确,对微小动脉瘤的发现和对巨大动脉瘤腔 内有无“危险”动脉分支的辨别等,均有明显优 势。 2、还可以模拟内镜功能观察血管腔内的情况。显 示动脉瘤瘤颈开口、瘤内血栓、有无动脉分支从 瘤体发出等信息。
DSA
是烟雾病主要的确诊手段。不但可以清晰显 示病变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程度、颅底异 常新生血管,而且对于颅内外血管代偿、脑循环 时间长短等情况均可准确判断。
临床与影像间联系
临床无明显症状患者,年龄普遍偏高,多介于 30~40岁之间或左右,颅底新生血管茂盛,颅内、 外吻合支建立丰富而杂乱,部分代偿血管迂曲、 扩张。
对于单侧血管受累或者有明显病因的(如动脉炎、 动脉硬化等)称为烟雾综合征。
烟雾病
CT表现
平扫可显示脑梗死、出血灶及软化灶,及脑萎缩 等继发表现。一般很少能显示异常血管。
CTA: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颈内动脉、大脑前及 中动脉、Willis环的狭窄和闭塞,以及脑底异常血 管网的形成。
烟雾病
MR
段 动 脉 瘤
A1
静脉窦血栓
(Thrombosis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es)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脑血管 病,发病急,病情重,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死亡率 高。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单凭临床症状难以做 出明确诊断,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静脉窦血栓
CT平扫
静脉窦血栓
DSA
受累静脉窦完全不显影或部分显示,脑静脉期循 环时间延长,局部或广泛侧支静脉代偿性开放
烟雾病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脑底异常 血管网症,是一组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和 (或)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底或基 底节区出现异常血管网的慢性进行性血管性疾病。 脑血管造影呈现“烟雾”状,1967年由日本学者 Suzuki发现并命名为“烟雾病” 。目前病因不明。
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的MR表现:
血管闭塞后1—2小时,即可有MRI的阳性发 现,闭塞后6小时MRI检查几乎均有阳性发 现。由于梗死区域内水分明显增多,局部 氢质子浓度增高,组织的T1、T2时间均逐 渐延长,表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DWI PWI对早期脑梗死更为敏感。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以往文献认为CT平扫检查阳性率低,明确诊断多 需要进一步行CTV、MRV或DSA检查。但CT平扫 也可见特异性的直接征象和较为特征的间接征象, 结合间接征象对大部分病例可以做出较明确的诊 断。
直接征象:静脉窦密度增高,CT值一般超过60Hu, 局部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
间接征象:静脉性脑梗死、脑出血、脑肿胀、脑 水肿。
浆果形动脉瘤:好发于动脉分叉部、分支处、动 脉转弯处等,多数发生在脑底动脉环及大脑中动 脉分叉部;
梭形动脉瘤:常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 夹层动脉瘤:多发生于椎-基底动脉。
动脉瘤
CT表现
平扫:用于检查SAH、动脉瘤、腔内血栓、壁钙 化等;
增强:有助于和颅内肿瘤鉴别;
CTA:可使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如MPR、MIP、VR、 VE等技术。可以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但 微小动脉瘤多难以显示;对颈内动脉瘤,尤其是 海绵窦段,难以排除骨性解剖结构的干扰,往往 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前、后、内侧壁均无法 显示,同时,动脉瘤周围分支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