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语言的性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1: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没有社会作为前提条件的话, 他仍然不能掌握语言。
材料二:如同样是表达给予的意义,不同年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达: 1岁左右:叔叔。奶奶。
1.5岁:给叔叔。给奶奶。
2岁时:再给我笔,我要写。再给一个这个。给我,快点给我,给球我。 2.5岁后:发给我一个糖、你叫我还刀,我就给xx家刀了。
3、语言交际体现为一个过程。
一方面,语言线条性特点,决定了说着和听者运用语言 交际,表现为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交际过程本身也分为五 个阶段:编码-发出-传送-接收-解码。
其中涉及心理、生理、物理等因素,但是没有社会因素作基础, 没有对社会约定的语言的共同理解,语言交际无法进行。
再看一个材料: (背景:20年代一个来华的德国牧师要给在他们家当女佣的 我的祖母照片)那时,祖母对照相机这东西非常恐惧,说是能 把小孩的灵魂摄去,因此千方百计谢绝了,这让德国人莫名其 妙,同时感到非常遗憾。(《齐鲁晚报》2001.5.7)
汉语词汇的发展也与社会的发展历程相应:
远古:甲骨文中:“鸡、雏、犬、(狗)、豕、貑、豩、羊、马、牛、 牢”等动物约七八十种,“渔、牧、获、畋、狩、逐、禽、罗、御” 等与狩猎、畜牧有关的动词。
甲骨文中农业词汇也有不少,如动词“采、穑、舂、艺、获(穫)、乂、 圣(翻地治田)”,植物名“来、麦、禾、粟、秫、黍、桑、栗、杜、 杞”等。
wenku.baidu.com
(引自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
儿童在习得语言的时候,往往都要经历一个过程:1、 独词句(由具体到概括);2、两个词的组合(抽象和分析);3、 造句(逐渐掌握词与事物的联系,词与词的组合规则)。
结论2:人们掌握语言,是要通过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 学习和掌握的。
材料三: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儿童会 说流利的汉语,而英语反而不如汉语说得好;而一些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儿 童会说流利的英语,而汉语却说得磕磕绊绊,不太利索。
结论3:一个人学习和掌握什么样的语言,也是受他所生活的社会 环境的制约的。
总结:人类掌握语言的能力是天赋的,然而能够掌握语 言、怎么掌握语言以及掌握什么样的语言,却要受到社会制 约。。
五、语言交际是集体性的社会活动。
1、语言交际活动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的。因 此,它是具有社会性的。 2、语言交际是发生在说者和听者之间的,因此它又具 有集体性。
操这些语言的民族也已经消亡。民族语言是民族的根 本特征之一。
(二)社会也离不开语言 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人的思维靠语 言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靠语言得以维持,人 们的生产、生活靠语言得以协调。
二、语言为社会服务。
语言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的.语言的交际职 能要求语言不断调节自身的交际能力以适应日常交际的需 要.如汉语史上每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总要创造出相应 的新词来代表它.如“加湿器、热水器、吸尘器、洗碗机、 消毒柜、除湿机、摄像机、放像机、防寒服、羽绒服、防 盗门、保鲜膜、度假村、步行街、MP3、CD”等都是近几 十年来汉语为记录新涌现出的新事物、新现象而创造出来 的新词。
思考:在有的交际中尽管有时候对一些语言没有形成共同 的理解,但是交际仍然能够进行。这种个体性语言成分的存在 是否违背语言交际的社会性呢?
应该承认交际中个体性言语成分的存在,但是绝大多数言 语成分都必须是被交际双方所约定,否则交际就无法进行。
需要注意:自言自语现象。 它是在个人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它并不 能否认语言交际的社会性。因为:
上古:以《国语》一书为例:
农作物:菜、粢、稂、莠、菽、蔬、黍、粢、谷、稷 与植物有关的器官:种、苗、叶、枝、蘖 农具词汇:鉏、夷、斤、斸、耒、耜、耞、芟、镈、耨、刈 关于农业生产活动场所的词:仓库、仓廪、田、田野、沟、仓、 渠、场、廪、畴、陆、阜、陵、墐、井、沟渎 与农业有关的动作行为的词来:坺、舂、耕、垦、耦、耰、种 畜牧业方面的词汇只有6个:六畜、牧、刍、豢、牢、饩。 渔猎业方面的词汇有:搏、罟、网罟、罛、罶、罝、罗、罜、狩、蒐、 弋、毕、矠、阱、鄂。
四、语言要受社会制约。
材料一: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 城,人们常见到 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 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 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 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 物”,原来是两个裸体 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 到米德 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 拉。到 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她直到死也未 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 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 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m
从以上材料我们思考,“蝴蝶效应”的确来自于个 人的创造,许多其他语言成分往往都是从个人运用具体 语言开始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呢?
观察个人创造成分的现象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 这些新的语言成分是在原有的被约定的成分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这样的成分虽然是个人创造, 但是产生后会逐渐被约定俗成下来。 另一种情况虽然也是用原有的语言成分作基础,但是在 形式或内容上违背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它们可能在特定语境 中出现,有的甚至可能会在小范围内被人们使用一段时间, 但是却无法被全体语言使用者约定,那么就不可能成为语言 的成分。
第四章 语言的性质
1、语言的社会性 2、语言的全民性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性 一、语言和社会互相依存。
(一)语言离不开社会 1、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这一部分我们将 在语言的起源一 章中讲到。
只有人类社会产生了,才会出现人类,也才能产生语言。
2、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例: 远古:渔猎业、畜牧业发达 中古:手工业、商业发展起来 上古:农业开始占优势 近现代:现代工业蓬勃发展
1、自言自语也是对语言的运用,只不过说者和 听者是一个人承担而已。
2、自言自语并不是交际的主要方面。
第二节 语言的全民性
一、语言为全民所创造。
全民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上世世代代的人们,另 一方面是某个断代社会上的人们。
二、语言为全民使用。 三、语言为全民服务。 思考: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对语言的 使用有一定影响,这是否与全民性矛盾?
三、语言为社会约定俗成。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 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 子·正名》
1、语言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交际工 具,这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使用社会上共同约定 的语言,任何人不能随意加以改变。语言系统中的任 何一个成员都要经过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才能最终进 入语言系统中。
两相比较: 甲骨文中渔猎畜牧类词汇数量要超过农业词汇,《国 语》中农业词汇要大大超过畜牧业和渔猎业词汇,并且这 还不考虑《国语》这部分词汇很多都是用来描写远古人们 的社会活动的。
3、语言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
国外:著名的哥特人和玛雅人的语言 国内:和阗语、粟特语、吐火罗语、哥巴语、西夏语、叶尼塞语、鲜卑 语、东巴语、契丹语、女真语、于阗语、巴思巴语、察合台语、鄂尔浑语
邮政编码
邮编
邮码
80年代中后期
邮编
90年代开始至今
2、另外,在共时的语言运用中当语言要素进入 特定的语境中的时候它一般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异, 语言学上称之为语言变体,当语言变体被广泛接受和 使用,那么它也是被大家约定俗成了。
难免 ná n miǎn
同 化
下面看一段材料:
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 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 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 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 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 “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 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