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类别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

是指那些与0-6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想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包括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教育性

文学性

浅易性

趣味性

二、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一)对0-3岁婴幼儿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特点

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具有随机性、日常性、反复性等特点。

可以如下展开:

(1)多开展“平行”的亲子阅读

(2)初步养成倾听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大声朗读、专家讲、讲述自编的作品)(3)利用各种途径让婴幼儿感受文学作品,多观看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

(4)让婴幼儿多重复感受文学作品,多种途径帮助婴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复述)2、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0-1岁半:

(1)能安静地听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或念最浅显的儿歌,喜欢听唱歌等好听的声音;

(2)对图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喜欢听成人讲述图书上的故事或儿歌等;(3)对动画片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1岁半-3岁:

(1)喜欢听故事,欣赏儿歌,看动画片,能简单复述故事或儿歌的部分或者一句话;

(2)能大方朗读儿歌,学唱儿歌;

(3)能主动自觉地翻阅图书,对故事或儿歌朗诵、动画片等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能用情景表演或角色游戏来表演部分故事内容。

(二)对3-6岁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室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一个系列活动。

(1)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

(2)整合相关内容,开展一个主题、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网络)。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发展的是学前儿童的完整语言。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整合、渗透于其他教育(四领域)活动中。

(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1、文学作品的认知目标

(1)丰富作品相关的社会知识。

(2)知道文学作品有童话、诗歌、散文等体裁,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学会标准发音,扩展词汇,了解各种语言句式的表达2、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目标

(1)对书面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乐意欣赏文学作品。

(2)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和语言美,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文学作品的技能目标

(1)学会倾听,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会说、说好普通话。

(3)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能力。

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

1、学习文学作品内容

2、理解作品经验

3、迁移作品经验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层次是必须在一个活动中完成,还是要根据作品及孩子情况灵活取舍,这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审慎考虑的。

一)学习文学作品内容

重点放在幼儿的理解方面。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或采用比较直观形象幻灯,或使用挂图,或配以桌面教具,辅助作品的教学;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可以直接给幼儿朗读作品即可。注意:1)不要过多地讲述作品(两遍为宜)以免幼儿失去兴趣。2)不强调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文学作品内容,减轻幼儿短时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3)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倾向。

作品欣赏的策略:

(1)完整欣赏与中断欣赏

(2)借助媒介、借助声势与纯语言直接呈现

(3)多通道感知与听觉感知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作品及孩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二)理解作品经验

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有必要进一步组织与作品内容认识的有关活动,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内涵,尤其是让幼儿切身地感受经历作品中所展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

在理解和体验作品这一层次上,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1—2个活动:可以采用观察走访的活动方式,让幼儿接近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自然或生活情景;可以选取绘画、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反映表现文学作品内容;可以组织一次专门的讨论,以帮助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验。

作品理解:

(1)欣赏前理解与欣赏后理解

(2)分段理解与整体理解

(3)借助教具、学具及情境创设

(4)采用提问、讨论、表演、游戏、动作等多种方式,注重多通道相互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作品及孩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

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

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

针对细节的提问

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

针对作品的主题或情节的提问

针对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提问

针对作品整体结构形式的提问

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较的提问

三)迁移作品经验

帮助幼儿将作品的间接经验与幼儿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迁移作品经验的活动往往是围绕作品重点内容开展的可操作的、或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如,在《会唱歌的生日蛋糕》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做一做生日礼物,再给本班小朋友开个庆祝生日会。

作品表现:

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语言、动作、表情、绘画、表演……

需要注意的是:作品不同,孩子的情况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表演:1、熟悉、理解作品内容,特别演奏分析角色特征。2、利用道具激发表现欲望(视听)。3、角色分配根据幼儿发展状况而定。4、教师适时、夸张的介入与示范。5、前期的表现铺垫,如语言、情绪、声势等。)

四)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教师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象。

在这一层次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续编童话故事,也可以让幼儿仿编诗歌、散文,也可以让幼儿围绕所学文学作品内容想象讲述

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培养:

(1)指导儿童艺术的再现文学作品

再现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多种:

复述、朗诵、表演、用音乐或美术手段再现其思想内涵和情感氛围等。

(2)指导儿童仿编文学作品

同再现相比,文学作品的仿编活动对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出了挑战。实际上,儿童仿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再造或仿造的过程。儿童先感知理解作品中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结构特点,然后凭借想象构思出新的内容,再借用原作品的结构,通过换一个词或换几个词,甚至换几个句子的方式完成仿编活动。通过文学作品仿编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理解语言结构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关系,即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通过同一种语言结构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进行词语的搭配组合,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儿童也从自己仿编的作品里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提高自信心,在练习用词造句、练句成段等组织语言能力的提高之余,也大大增加了语言学习的兴趣。

(3)指导儿童创编文学作品

在大量感知文学作品以及仿编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进行文学创编活动。最初的文学创编活动往往需要图画及教师语言的帮助。教师可以请儿童根据故事开头所提供的线索,展开丰富的想像继续编构故事,从而编出一定的故事情节。在指导儿童创编文学作品时,教师既可以让儿童编出一句或一个段落,也可以视儿童的能力鼓励他们编出完整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的几种特殊活动形式:

1)仿编诗歌时,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要求:小班可换其中的“词”,中班换其中的“句”,大班可对诗歌散文“部分结构”进行变化。

2)仿编故事以情节结构为统领,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应有不同要求:

小班重点编故事的结局。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虚线部分由幼儿完成)

中班重点放在有趣的情节上。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虚线部分由幼儿完成)

大班重点编完整的故事上。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虚线部分由幼儿完成)

3)故事表演游戏。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文学作品,帮助幼儿加深理解

体验作品内容。分为:

整体表演要求幼儿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动作。个体角色让一个幼儿扮演,全体角色不作严格限制。表演过程中,教师在旁边领诵故事,串连情节,扮演某个角色的幼儿则在角色台词需要时参与对话独白,其余幼儿可以随教师附诵故事。

分段表演将故事分成若干段,讲一段故事,进行一段表演。

角色活动截取故事中的一个场景,突出这个场景中角色扮演,展示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语言文学网络活动的设计案例

中班故事《太阳帽的故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小姑娘带着一顶漂亮的太阳帽去游泳,突然,“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了,小姑娘头上的太阳帽不见了。

丁丁捡到了太阳帽,把他变成了一个飞盘,飞盘飞呀飞。“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了,飞盘不见了。

小猴捡到了太阳帽,把它变成了秋千,秋千荡呀荡。“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了,秋千不见了。

蜗牛捡到了太阳帽,把他变成了摇篮,摇篮摇啊摇。“呼呼呼,呼呼。。。。。”一阵大风吹来了,摇篮不见了。。。。。。小朋友们,小姑娘的太阳帽又飞到哪里去了呢?

作品赏析:

这虽然是一个学前儿童生活经验的故事,但比较有趣,颇有艺术的想象力,它通过了丁丁、小猴、蜗牛捡到了太阳帽,玩太阳帽,被风刮走等情景,给学前儿童展示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想想的世界,笨故事适合续编货创编。教师可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开展各种动手动脑活动,活跃思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网络活动中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作品,人物,主体,丰富学前儿童对帽子的认知。

2:培养学前儿童爱动脑的习惯,鼓励学前儿童大胆想象和创造,体验创

造的快乐和自豪。

3:通过制作太阳帽,培养学前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

4:能完整的讲诉故事,并用流畅连贯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类型的太阳帽几顶。

2:教学挂图与课件。

3:制作太阳帽的一些相关材料。

活动过程:

一、第一层次:学习作品

主要活动:作品教学

教师出示太阳帽,引出故事,然后用课件或挂图配合,生动用感情地讲诉故事。通过提问,让学前儿童理解掌握故事。如“小姑娘的太阳帽先后被谁捡到?”小姑娘的帽子丢了,她会怎么样?还有谁会捡到小姑娘的帽子?它又会把它当作什么呢?”等等。

二、第二层次:理解体验作品

主要活动:参观太阳帽超市

教师在活动前准备好各种类型,颜色的太阳帽诺干,布置成帽子超市,教师带领学前儿童参观时,可启发学前儿童根据其形状,颜色进行联想,并讨论其优缺点。

三、第三层次:迁移作品经验

主要活动:

1、绘画活动------“太阳帽找朋友”

2、手工活动------“我的太阳帽”

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想象小姑娘的帽子还有可能飞到哪里,被睡捡到当作什么,哪些动物与太阳帽相似等,让学前儿童用画笔和双手描绘出他感知的事物,他的想象世界。

四、第四层次:

主要活动:

1、故事续编或创编“太阳帽奇遇”

2、谈话活动:“我的太阳帽”

教师用假设性提问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故事续编或创编,或结合绘画,手工,给大家讲讲自己的太阳帽有哪些优缺点,有什么独特的功能等。教师要鼓励学前儿童大胆地想象,大方的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流畅的表达。

第二节学前儿童故事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学前儿童故事的选材要点

幼儿故事教学活动首要问题是选材问题,幼儿故事教学所选的故事除了要遵循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教育性等一般特点以外,还要考虑故事本身的一些条件。

1、主题单一明确,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幼儿故事活动中所选的作品主题应只有简单明确,易于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健康明朗,对幼儿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

2、情节具体生动有趣,有起伏,按一般顺序记叙。如童话《三只小猪》、《小红帽》。

3、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易于幼儿理解、喜欢。如《小兔子乖乖》中慈爱的妈妈,狡猾的大灰狼,可爱的三只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小兔们。

4、故事要利于训练幼儿创新思维,留给幼儿发挥想象的空间。如《会动的房子》、《会爆炸的苹果》等。

会爆炸的苹果

小猪种了一棵苹果树,秋天到了,苹果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大苹果,小猪心里真高兴啊!一天小猪正在树下休息,一只小鸟飞来了,小鸟发现这么多的苹果,就叽叽喳喳的叫了起来,“太好了,太好了,小猪的苹果树结出了这么多的苹果。”

小鸟的叫声引来了一只狐狸,狐狸抬头看着那些苹果,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它对小猪说:“那苹果一定很甜吧,给我几个尝尝怎么样啊?”小猪看着狐狸的馋样,摇摇头说:“想吃苹果,还是你自己种吧。”

狐狸可不爱劳动,也没有耐心种苹果树。有一天,狐狸想出了一个坏意,它把几只大红汽球栓到一棵树上,然后跑过来对小猪说:“我种了一棵最新品种的苹果树,几天就结苹果了,苹果呀,个个又大又红,比起我的苹果,你的大

苹果只能算是小苹果。”小猪听了,很好奇,就去看狐狸的苹果树,它站在树下一看,高高的树梢上挂着几个特大的“红苹果”,小猪也想种出这么大的苹果,它对狐狸说:“请你换给我一个大红苹果吧,我想用它做种子。”狐狸这下可神气了,摇头晃脑的说:“换是可以的,但是,这些‘大红苹果’这么大,又特别珍贵,所以呀,你要拿好多才能换我一个“大红苹果。”小猪答应用三筐苹果来换狐狸的一个“大红苹果”。

小猪哼嘶哼嘶的拖来了三筐苹果,狐狸也准备上树去采它的大红苹果了,远处的小鸟知道了这一切,心里着急的想:“小猪你可不能上狐狸的当啊!”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狐狸把“大红苹果”摘下来了,正要与小猪交换,这时小鸟飞来了,它用那尖尖的嘴巴将“大红苹果”一啄,“砰”的一声巨响,狐狸的“大红苹果”爆炸了,“砰、砰、砰”狐狸的“大红苹果”全爆炸了,小猪立刻明白,刚才它差点上狐狸的当,气嘟嘟的带着三筐苹果回家了,小鸟也飞走了,只有狐狸两手空空的傻站在那里,直发呆。

5、故事要有针对性。针对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关注本班幼儿思想状况,及时选择相关的主题的故事进行教育,如发现幼儿不会分享玩具,可选择童话《小铃挡》、《金色的房子》等。配合时令选材,如果所选的故事中的内容是幼儿熟悉的或能在生活中体验感知的,则利于幼儿掌握故事,故选材要考虑季节、地区等因素。如春天南方可选择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北方可选择童话《春天的电话》等。

金色的房子

田野里有一座小房子,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太阳一出来照的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有一个小姑娘,她就住在这金色的房子里,每天早晨,她提着一只花篮,到草地上去采花。

一天,小姑娘又去采花了,一只小羊跑来对她说:“小姑娘你早,你那金色的房子真好,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一只小鸟飞来对她说:“小姑娘你早,你那金色的房子真好,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一只小狗跑来对她说:“小姑娘你早,你的那座金色的房子真好,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一只小猴跑来对她说:“小姑娘你早,你那金色的房子真好,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小姑娘听了大家都夸自己的房子好,心里高兴极了,就带着大家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快到中午了,

小姑娘要回家了,大家帮她采了许多花,一直送她到金色的房子跟前,小鸟说:“小姑娘,让我进去玩玩吧!”小姑娘说:“不行,你扑腾扑腾的乱飞,会把我的房子弄脏的。”小狗说:“小姑娘,让我进去玩玩吧!”小姑娘说:“不行,你汪汪的乱叫会闹的我睡不着觉。”小猴和小羊说:“小姑娘,让我们进去玩玩吧?”小姑娘说:“那就更不行了,你们趴踏趴踏的乱跑,会把我加的地板踩坏的。”小姑娘说完了话,就自各走进房子里去,砰的一声关上了大门,小姑娘在家里唱了一会歌,可是没人听她的,跳了一会舞,可是没人看她的,她觉得闷极了,她打开窗子一瞧,小羊,小鸟,小狗,小猴在草地上玩的正热闹呢!小鸟飞着叫着,小狗跳着唱着,小猴骑在小羊的背上,像个猎人多神气,小姑娘悄悄地打开门,悄悄地走出去,悄悄地走进草地,小羊看见她说:“小姑娘快来快来跟我们一起玩呀!”小鸟看见她说:“小姑娘快来快来跟我们一起玩吧!”小狗和小猴也都欢迎她,小姑娘说:“请你们一起到我家去玩吧!”小鸟问:“你不怕我弄脏你的房子?”小姑娘摇摇头,小狗问,你不怕我闹的你睡不着觉吗?小姑娘摇摇头。小羊和小猴问她:“你不怕我们踩坏你家的地板吗?”小姑娘又摇摇头,大伙都高兴极了,一起跟着小姑娘到金色的小房子里去,他们一起唱歌:“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

二、学前儿童故事活动过程设计

幼儿故事活动过程设计思路应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原则,引导幼儿完整掌握作品。由于时间有限,幼儿故事活动过程设计应将重点放在第一、二层次,即学习欣赏、理解体验,第三层次迁移和第四层次创造性运用语言可安排在延伸活动环节或者主题活动中,也可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具体如下:

童话《会动的房子》

小松鼠在树顶上住腻了,于是决定在地面上重新建造一座房子。

在大树底下,它发现了一块大石头,由七块小石头拼成,很硬,也很光滑。小松鼠说:“嘿,就在这上面造一座房子!”

房子终于造好了,忙了一天的小松鼠也累了,在新家里睡着了。“呼呼呼!”什么声音?小松鼠被吵醒了。推开一看,呀!自己在美丽的山脚下,小风吹奏起动听的山歌。真奇怪,昨天还在树下。今天却来到了山沟下。可小松鼠又一想:没关系,山沟下也挺好的,有动听的山歌作伴。

第二天,又传来“哗哗哗”的声音。小松鼠推开窗一看。呀!又来到了大海边,浪花发出欢快的歌声。小松鼠这下可乐了,“我的房子会动,我的房子会动!”现在,小松鼠又有浪花声作伴。

第三天,小松鼠想,今天我来到哪儿啦!推开窗一看,呀!眼前是一片大草原,马儿在哒哒地奔跑。小松鼠禁不住在房子里手舞足蹈。

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小松鼠呀,快别乱动。”咦,是谁呢?是这块硬硬的大石头?“小松鼠你真粗心,把房子盖在我的背上,我驮着你走过了许多地方。”小松鼠低头一看,原来是乌龟,那硬硬的大石头竟然是乌龟的背。小松鼠惭愧得脸都红了,赶紧说:“你,你累坏了吧?”乌龟说:“不,这下我们俩可以作伴了。”

三、学前儿童故事活动的组织方法及指导要点

1、导入:创设情境,引出故事

教师运用一定手段,设置—定的情景,引起幼儿想急于了解故事的浓厚兴趣,教师常见的导入手段有:直观教具引入,猜谜引入,表演引入,提问引入等,如童话《会动的房子》,教师首先可提问“房子会动吗”,引起幼儿兴趣,导入故事。

2、教师生动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教师要表现出对故事极大的兴趣,辅以适当的直观教具、用生动有感情的语言完整讲述,语言要熟悉而准确,几遍讲述的语言要一致,便于幼儿完整记忆。教师几遍讲述故事的方式不应雷同,以免让孩子觉得枯燥而不感兴趣.

3、理解故事

通过挂图、教具、故事表演和描述性、思考性、假设性的三层次提问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件格特征等。如童话《会动的房子》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以提问“房于会动吗”引出故事,第一遍讲完故事后,教师可提描述性提问,如“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它们先后到过哪些地方”、“听到了什么声音”,帮助幼儿首先了解故事内容大意;在第二遍讲述完故事后教师可提思考性提问,如“房子为什么会动”、“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松鼠?你喜欢它吗?为什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龟?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等;最后,在幼儿围绕故事进行表演游戏等活动后,教师可提假设性提问,引起幼儿想象、讨论,如“乌龟还会带小松鼠到哪儿去,它们还会听到什么声音”、“假如你是小松鼠,你会

叫乌龟带你到哪儿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将故事主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让幼儿体会到大自然的博大美妙和生活的美好。

4.围绕故事开展系列创设性活动

为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故事,教师可以在理解或延伸环节安排活动,如故事表演游戏、复述故事、创编故事、续编故事。

①利用多种形式积累学前儿童相关的知识、生活经验。

②教师讲述故事语言要规范、完整、生动形象。

③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④学前儿童故事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儿童理解、体验作品,

所以三层次的提问设计应准确、恰当。

⑤以发展学前儿童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为主。

故事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童话《会动的房子》

小松鼠在树顶上住腻了,于是决定在地面上重新建造一座房子。

在大树底下,它发现了一块大石头,由七块小石头拼成,很硬,也很光滑。小松鼠说:“嘿,就在这上面造一座房子!”

房子终于造好了,忙了一天的小松鼠也累了,在新家里睡着了。“呼呼呼!”什么声音?小松鼠被吵醒了。推开一看,呀!自己在美丽的山脚下,小风吹奏起动听的山歌。真奇怪,昨天还在树下。今天却来到了山沟下。可小松鼠又一想:没关系,山沟下也挺好的,有动听的山歌作伴。

第二天,又传来“哗哗哗”的声音。小松鼠推开窗一看。呀!又来到了大海边,浪花发出欢快的歌声。小松鼠这下可乐了,“我的房子会动,我的房子会动!”现在,小松鼠又有浪花声作伴。

第三天,小松鼠想,今天我来到哪儿啦!推开窗一看,呀!眼前是一片大草原,马儿在哒哒地奔跑。小松鼠禁不住在房子里手舞足蹈。

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小松鼠呀,快别乱动。”咦,是谁呢?是这块硬硬的大石头?“小松鼠你真粗心,把房子盖在我的背上,我驮着你走过了许多地方。”小松鼠低头一看,原来是乌龟,那硬硬的大石头竟然是乌龟的背。小松鼠惭愧得脸都红了,赶紧说:“你,你累坏了吧?”乌龟说:“不,这下我们俩可以作伴了。”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新词“呼呼呼”“哗哗哗”“哒哒哒”;学会用语言正确描述出声响。

2、感受作品的诙谐美,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开动脑筋续编故事,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幻灯片《会动的房子》四幅。

2、水彩笔、蜡笔、画纸人手一份。

3、录有风声、海浪声、马蹄声的磁带。

4、幼儿对乌龟尤其是龟背的认知准备。

[活动过程]

1、以谈话问答的形式导入课题

导入语:小朋友们,你家的房子会动吗?你见过会动的房子吗?今天呀,老师要说一个会动的房子的故事,小朋友们想不想听呀?

2、基本部分

(1)播放伴奏音乐,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故事第一遍讲完后,教师提出描述性问题,帮助幼儿掌握故事大意。

提问:

故事叫什么名字?

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

小松鼠把房子盖在了哪里?

小松鼠的房子先后到了哪些地方?

(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录音,第二遍讲述故事,要求幼儿体验并模仿故事中出现的声音。教师通过提出思考性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主题。

如:房子为什么会动?故事里的小松鼠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3)围绕着故事开展相关的语言活动——幼儿表演或讲述故事,在假设性提问的引导下迁移作品经验,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教师可这样提问引导幼儿续编故事:“小朋友想一想,会动的房子还会到哪儿去呢?”“小朋友们造房子的话,会把房子造哪里呢?”“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你的房子动起来

呢?”等等,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胆的续编或创编故事。

3、小结:教师进行幼儿表现评议和知识总结。

[活动延伸]

1、可安排区域活动:科学区——观察乌龟

语言角——续编或创编故事《会动的房子》

手工区——制作《会动的房子》

绘画角——“我心中会动的房子”

2、幼儿户外散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四、学前儿童故事教学的特殊形式—学前儿童编构故事

故事编构

1、可视形象启发,如新情境,在情境中留白;多媒体;图片等。

2、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想象,难度大,提问设计很重要。

3、自由思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4、记录自己的编构,如绘画、符号等。

幼儿学习编构故事就是在理解故事、积累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语言来编出符合结构规则的故事。组织幼儿编构故事的基本思路是:在帮助幼儿感受理解故事类文学作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幼儿对故事类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构成的敏感性,从而逐步学会编构出完整的故事。总的说来,幼儿编构故事活动,是一种系列的、多层因素的、含有渐进要求的活动。

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下列顺序:

(1)从理解到表达的顺序。编构故事是建立在理解故事之上的,组织编构故事活动应从理解故事、提高对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的敏感性人手,帮助幼儿逐渐把握编构故事的要求。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编构故事经验的增加,要逐渐提高编构故事的难度。

(2)按照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因素,发展幼儿编构故事能力的顺序。故事总是包含语言、情节、人物、主题这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在这四个构成因素中,各个因素从理解到掌握运用过程是不一样的,难度也不同。

因此,在组织幼儿编构故事活动时,需要根据故事类文学作品构成因素的难度顺序,制定幼儿编构故事活动的目标要求。

由于幼儿编故事需要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作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幼儿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故事图示结构的理解,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构故事能力差异导致幼儿故事续编具有年龄班特点。

小班

编结局:即幼儿根据个人对故事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的理解,在故事行将结束时为故事想象编构一个结局。如故事《胆小先生》,只需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结合个人经验编出“胆小先生再也不胆小了”即可。

作业:为童话《差一点》完成一篇儿童编构故事活动方案。

中班

编高潮和结局:即编“有趣情节”。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到高潮部分时里然而止,提醒幼儿想象可能编构的部分。如《格林童话》中的故事《金钥匙》,教师讲到穷孩子发现了宝盒,他用金钥匙打开宝盒,宝盒里装的什么东西呢?教师可以戛然而止,请幼儿续编下去,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愿望任意想象,为穷孩子装上他所想要的东西,然后按情节编下去。

作业:为《会爆炸的苹果》或《甜房子》完成一篇儿童编构故事活动方案。大班

编完整故事:由于大班已经比较普遍地掌握了故事编构的情节开展方式,所以大班幼儿可以编构完整故事,只要幼儿编构的故事基本具有语言、情节、人物和主题等构成要素即可。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一些背景材料,以助于幼儿编构故事。

创编和续编虽然对幼儿的创造想象有共同的促进作用,创编的难度更大,对幼儿的知识、能力的要求更高,放在幼儿故事编构教学中,小中班应以续编为主,大班以创编为主。

学前儿童编构故事活动案例《小熊的气球》(大班)

小熊得到了一个魔法气球,可神奇了,魔法气球本领大,想去哪里就去哪;魔法气球会听话,叫他做啥就做啥。

北京奥运会要举行了,小熊想去看看,他悄悄地对魔法气球说:“气球气球飞飞,我们一起去北京”,咦,魔法气球轻轻地飞了起来,驮着小熊,一眨眼工夫就来到了北京!小熊在高高的蓝天里,看见了宏伟的天安门、巍峨的长

城、神秘的故宫……“呀,那个象鸟巢一样的建筑是什么?”魔法气球说:“那就是鸟巢,是北京奥运场馆。”小熊高兴极了,这时候,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五个福娃热情地飞了上来迎接小熊,带着小熊参观奥运鸟巢,告诉他:“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将在鸟巢举行,这里还要进行田径和足球比赛呢!”小熊开心极了,鸟巢真漂亮,奥运会一定会成功。

小熊和福娃快乐地游戏,天快黑了,小熊告别了福娃,和魔法气球回家了。

第三节学前儿童诗歌、散文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学前儿童诗歌、散文作品的选材要点

(一)一般要点

1、题材广泛,有意义

《小弟和小猫》、《春雨》、《咏鹅》

2、构思巧妙,富有想象力,充满童趣

《梳子》

3、符合学前儿童已有经验水平

《排排坐》、《分苹果》

(二)各年龄班选材要点

1、小班选材应以儿歌为主

小班诗歌《阳光》: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跳着,阳光,在妈妈眼里闪着。

2、中班选材应以儿歌、儿童诗为主

儿童诗《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儿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吹呀吹呀,我吹出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谣,吹呀吹呀,我吹出的泡泡是一串串欢笑……...

3、大班选材题材广泛

儿童诗《春天》: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

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

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

呱呱。

二、学前儿童诗歌、散文活动过程的设计

1、导入:设置情境,引出作品

在理解文学作品之前,教师应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可发挥他们文学想象的语境和空间,为儿童准确理解文学作品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利用三种方式创设:

第一,言语创设。通过生动有趣的解说,教师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感染儿童,并结合图片、幻灯将他们带入到一个充满幻想和神奇的文学宫殿。

第二,用提问创设。在介绍文学作品前,教师先通过一些问题让儿童动脑筋思考,然后将儿童的答案与作品中的答案作对比,以调动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期望和兴趣。

第三,借助美术、音乐等艺术手段,布置一个安静、和谐、优美的环境。为下一步的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打好坚实的基础。

注意:

①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创设一个美好的情境,为儿童理解文学作品做好铺垫。因此花在这个阶段上的时间不能太长,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分寸,事先要做精心的准备和计划。既要为儿童营造一个美好的文学意境,又不能将文学作品的时间抢占去,喧宾夺主。

②前面所提到的三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来讲应有所区别。小班儿童思维直观性强,教师可用言语结合图片、幻灯、电脑课件的方式带领他们进入文学的意境中;中、大班儿童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用提问、音乐提示的方法,让儿童在积极的动脑思考中进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

2、教师示范朗诵诗文

3、帮助学前儿童理解诗文

(1)教师通过挂图等教具,帮助儿童理解诗歌。

(2)通过三层次的提问,帮助儿童理解诗歌。

(3)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4)理解诗文的情绪情感。

(5)理解诗文的表现形式。

4、学习朗诵诗文

小班儿歌:《逗蚂蚁》

蚂蚁来呀来,

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黄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碗?烂泥碗。

吃不了,往回搬,

哼唷哼唷搬得欢。

5、围绕诗文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

(1)诗歌表演游戏

(2)配乐朗诵

(3)绘画

(4)教师和儿童一起简单谱曲演唱(5)诗歌仿编活动

三、组织方法与指导要点

小班:换词——画面局部变化的理解。诗歌《春风》原作:

春风一刮,

芽儿萌发,

吹绿了柳树,

吹红了山茶,

吹来了燕子,

吹醒了青蛙,

吹得小雨轻轻地下,

孩子们河边去种瓜。可仿编为:

学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14401405 课程学时:36学分: 2 适用专业:师范本科学前教育专业 开课时间:一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大纲执笔人:大纲审定人: <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门文化基础课程,立足师范院校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实际,从课程设置出发,结合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的生长和认知特点,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鉴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高,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特色。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具有赏析儿童文学作品和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的基本理论、年龄特征、以及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以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 2、能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能很好地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备教师初步的职业素养 3、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引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鉴赏、学前儿童需求的作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歌创作、幼儿诗的创作、婴幼儿生活故事创作、幼儿图画创作、婴幼儿散文创作及幼儿戏剧的创作与改编。 2、教学难点:把握学前儿童文学教育的性质,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内化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通过观看录像、实践观摩法、演示操作法、设计指导法、调查实验法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

幼儿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幼儿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篇一: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教案 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 一、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 1、感知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幼儿故事。 幼儿故事包括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小说和寓言。 2、学习和欣赏语言优美的幼儿诗歌和散文。 幼儿诗歌包括儿歌和儿童诗两种类型,幼儿诗歌和幼儿散文一般想像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丰富优美语言和神奇的想像,是幼儿文学作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在讲故事之前,为了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创设一个可发挥幼儿文学想像,能让幼儿获得更直观体验的情境,让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场景更加生动。 1、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在讲述文学作品前为幼儿描绘一个生动逼真的情境,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产生无穷的遐想,并对教师要讲述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 如:故事《梨子小提琴》是这样为幼儿描绘的:“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狐狸、狮子、小鸡、小兔、小松鼠等等。狐狸很坏,他喜欢欺负小鸡;狮子很凶,他喜欢追小兔。但是,有一天, 当他们听了一种好听的音乐以后,就再也不欺负别人了。你想知道是什么音乐那么神奇吗,是谁带来了那么好听的音乐呢,”

2、设问引出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与幼儿一起讨论一些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以此来引出情境。 如: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喜欢恐龙吗,你觉得恐龙是怎样的动物呢,假如有一天,它来到了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侈觉得将会发生什么事呢,”在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继续说:“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可能发生的事,说得很好,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听听故事就知道了。” 3、艺术渲染情境 即利用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营造一种安静、和谐、优美的氛围,让幼儿在这种氛围中得到美的熏陶。 如:故事《梨子小提琴》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小提琴的大图片,同时播放优美的小提琴乐曲,让幼儿安静地观察和欣赏。还可以结合提问引导幼儿欣赏:“这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怎样,听了音乐,你想做什么,”幼儿欣赏着美妙的音乐,同 时大胆的想像,积极的思索,有助于初步体会“音乐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这一故事主题。 (二)理解文学作品,体验作品情感 1、呈现文学作品 给幼儿呈现文学作品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如教师讲述作品、借助录音、情境表演、幻灯、多媒体动画展现作品内容。 不管运用何种方式给幼儿呈现文学作品,教师应注意给幼儿营造欣赏作品时以和谐、宽松的氛围和逼真、生动的意境,应尽可能的让幼儿在欣赏作品有时候能多通道地相互作用,即作品欣赏与活动教具或动作结合;作品欣赏与音乐结合;作品欣赏与游戏结合,为幼儿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学意境。

学前儿童文学课教案

授课课题: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纪录片《幼儿园》 授课时间:10月10日第一周星期一第5.6节 授课班级:陶行知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影视欣赏课 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做到: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特点,清楚的认识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语言特点,从知识层面迁移到实践层面,发自内心的喜欢婴幼儿,热爱未来从事的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婴幼儿的年龄特征,难点在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录片的观看,能理解幼教的特殊性,能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1课时) 纪录片《幼儿园》(1课时) 参考资料:《学前儿童文学》教材 教学过程: 1、引言 这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为了以后大家在实践中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了避免以后的盲目,所以大家要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 2、阐述、分析、推导等 任何理论知识呈现的内容不外乎这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学前儿童文学是什么?……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这样的解释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成了,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的内容,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部纪录片,发生在武汉一所幼儿园的真人真事,在片中大家可以看到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3、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和了解了学前儿童文学的概说和婴幼儿年龄特征,同时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有了更直观的一个感受 作业布置: 运用图示,形象标志学前儿童文学在文学,儿童文学中的位置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文学复习题及答案下

《儿童文学》复习题及答案(下) 一、填空题 1.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符合儿童思维方式、有着独特幻想逻辑的,在现实、超现实和人类心灵间自由徜徉的奇妙故事。 2.叶圣陶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他于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创作的第一部童话集。 3.夏尔·贝洛是17世纪法国国的作家,他的着名作品是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 4.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丰富多彩的幻想。这种基本特征主要是通过夸张、象征和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 5.我国"童话"这一名称出现于清代末年,其标志是1909年由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 6.从人物形象看,童话可以分成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_。 7.伊索是古希腊着名寓言家,《伊索寓言》开创了西方寓言的先河。 8.寓言文学在世界上的三大发祥地是印度、希腊和中国。 9.最早的童话是由_神话_、_传说_演变而来的,始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和传播。 年,_丹麦_安徒生的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出版,标志着童话进入了作家创作阶段。 11.寓言是一种寄托着哲理和教训的简短故事,一般寓言主要由故事、寓示、寓意等三个要素组成。 12.幼儿戏剧通过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动作表演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 13.婴幼儿图画书是一种以婴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文艺读物,是图画_和_文字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全部用图画表现故事内容。 14.婴幼儿散文是指那些适于婴幼儿阅读的,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字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作品。 1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冰心为《晨报副镌》写的《寄小读者》系列散文开婴幼儿散文之先河。 二、选择题 1.在幼儿文学的各种文体中,最具幻想性的文体是 A.儿歌B.童话C.幼儿散文D.幼儿戏剧 2.第一个明确为儿童创作童话的作家是 A.格林兄弟 B.安徒生 C.叶圣陶 D.拉伯雷 3.童话的幻想根植于() A.神话B.传说C.理想D.现实 4.童话起源于() A.科学幻想故事B.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类别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 是指那些与0-6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想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类别 它包括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教育性 文学性 浅易性 趣味性 二、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一)对0-3岁婴幼儿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特点 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具有随机性、日常性、反复性等特点。 可以如下展开: (1)多开展“平行”的亲子阅读 (2)初步养成倾听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大声朗读、专家讲、讲述自编的作品)(3)利用各种途径让婴幼儿感受文学作品,多观看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 (4)让婴幼儿多重复感受文学作品,多种途径帮助婴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复述)2、0-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0-1岁半: (1)能安静地听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或念最浅显的儿歌,喜欢听唱歌等好听的声音; (2)对图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喜欢听成人讲述图书上的故事或儿歌等;(3)对动画片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1岁半-3岁: (1)喜欢听故事,欣赏儿歌,看动画片,能简单复述故事或儿歌的部分或者一句话; (2)能大方朗读儿歌,学唱儿歌; (3)能主动自觉地翻阅图书,对故事或儿歌朗诵、动画片等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能用情景表演或角色游戏来表演部分故事内容。 (二)对3-6岁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室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一个系列活动。 (1)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 (2)整合相关内容,开展一个主题、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网络)。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发展的是学前儿童的完整语言。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整合、渗透于其他教育(四领域)活动中。 (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1、文学作品的认知目标 (1)丰富作品相关的社会知识。 (2)知道文学作品有童话、诗歌、散文等体裁,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学会标准发音,扩展词汇,了解各种语言句式的表达2、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目标 (1)对书面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乐意欣赏文学作品。 (2)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和语言美,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文学作品的技能目标 (1)学会倾听,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会说、说好普通话。 (3)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能力。 三、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

学前儿童文学教案本科修订稿

学前儿童文学教案本科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院(系、部):学前教育学院 教研室(实验室):艺术教研室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授课班级:2012级学前教育 主讲教师:王晓阳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学前儿童文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制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 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二)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婴幼儿心理特征 (二)婴幼儿语言特征 四、授课时长 两课时 五、授课方式 讲授、自主练习 六、教学进程及内容 (一)引入 从几则孩子的有趣问答开始,思考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1、学前儿童文学的含义: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2、学前儿童文学三个关键词: (1)文学:具体生动的形象,真挚丰富的情感,审美理想,语言艺术。 (2)儿童:婴幼儿生理、心理、语言特点构成接受能力,作品应与之保持一致。 (3)学前:0-6岁,包括7-8岁的低年级小学生。 注意:真正优秀的学前儿童作品是既适合婴幼儿阅读又适合成人阅读的,只是理解层次不同而已,孩子更关注故事本身,成人更欣赏美学意蕴。 第二节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1、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快乐的小屋》,供各位参考。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所展现的想象境界,感受诗歌中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基调。 2、帮助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1、根据作品内容,制作活动教具一套。 2、准备各种积木、大插塑等。 1、组织教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住的屋子是怎样的?你感觉你住的屋子快乐吗?有一群小朋友,他们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屋,并且是一个非常快乐的小屋,为什么快乐呢?让老师来把这首好听的诗歌读给你们听吧。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小动物门会感到快乐呢? 3、运用活动教具,再一次朗诵诗歌,帮助幼儿体验小动物们建造小屋时的喜悦心情。 提问:为什么小动物会感到快乐?什么材料建造的房子?

房子里有 谁?分别在干什么? 为什么是萤火虫给小屋点灯?为什么说是纺织娘弹琴?蜘蛛织 窗帘?蛐蛐唱歌? 小结:小动物们通过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搭建了美丽的小屋,所以大家 在一起感觉特别的快乐. 4、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发散幼儿思维: 讨论: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建造小屋呢?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6、延伸: 亲子游戏:请小朋友们和家长一起用各种积木、大插塑搭建自己心中的小屋。 快乐的小屋 小朋友用鹅卵石, 搭了一间小花屋, 萤火虫给小花屋点亮了灯, 小蜘蛛给小花屋织好了窗帘, 小麻雀在屋旁种上了花草, 纺织娘来小花屋弹琴,

《学前儿童文学》教案(本科)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院(系、部) :学前教育学院 教研室(实验室) :艺术教研室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授课班级:2012级学前教育 主讲教师:王晓阳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学前儿童文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制

课程 名称 儿童文学总计: 51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 3 讲课:54学时 实践:27学时 任课 教师 王晓阳职称讲师 授课 对象 专业班级: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共4个班基本 参考资料和教材《学前儿童文学》李莹、肖育林复旦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任务 内容课时分配章内容学时数 1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6 2 儿歌 6 3 幼儿诗 6 4 婴幼儿童话 6 5 婴幼儿故事 6 6 婴幼儿图画书 6 7 婴幼儿散文 4 8 幼儿戏剧8 9 作品集萃 3 合计:5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 公共选修课

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二)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婴幼儿心理特征 (二)婴幼儿语言特征 四、授课时长 两课时 五、授课方式 讲授、自主练习 六、教学进程及内容 (一)引入 从几则孩子的有趣问答开始,思考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1、学前儿童文学的含义: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2、学前儿童文学三个关键词: (1)文学:具体生动的形象,真挚丰富的情感,审美理想,语言艺术。 (2)儿童:婴幼儿生理、心理、语言特点构成接受能力,作品应与之保持一致。 (3)学前:0-6岁,包括7-8岁的低年级小学生。 注意:真正优秀的学前儿童作品是既适合婴幼儿阅读又适合成人阅读的,只是理解层次不同而已,孩子更关注故事本身,成人更欣赏美学意蕴。 第二节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1、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1)自我抑制能力较差,易激动,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 (2)独立行走和摆弄物体。自主性开始建立,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目标前进,锲而不舍。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0482523.html,/w51/play_album-aid-10301434_vid-Njc5NTQ1ODc.html (3)有一定的概括性,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

儿童文学复习题(带答案)

儿童文学复习题(带答案) 一、单选题 答案:B 1、广义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是 A.婴儿文学、幼儿文学、儿童文学 B.婴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 C.婴儿文学、儿童文学、青春期文学 D.儿童文学、少年文学、青春期文学 答案:A 2、幼儿接受文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 A.“听”来接受文学 B. “看”来接受文学 C.“读”来接受文学 D. “背诵”来接受文学 答案:A 3、狭义儿童文学的对象是( ) A.3~6岁的儿童 B.6 、7岁~11、12岁的儿童 C.11、12岁~15岁的儿童 D.15 岁以下的孩子 答案:A 4、所有经典的幼儿文学作品,无不依靠() A.神奇的宝物和魔法 B. 作家对幼儿独特精神状态的承认和发掘 C.曲折的情节描写 D. 英雄形象和华丽的语言 答案:A 5、幼儿文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是()

A.条理曲折 B. 条理简单 C.条理丰富 D. 条理清楚 答案:A 6、“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里看不见”。这首儿歌的句式是() A.三字句 B. 五字句 C.“三三七”字句 D. “三五七”字句 答案:C 7、“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到了夜里毛对毛。”是儿歌 中的特殊形式() A.游戏歌 B. 问答歌 C. 连锁调 D. 谜语歌 答案:D 8、古诗《春晓》的作者是() A.孟浩然 B. 李白 C. 白居易 D. 杜牧 答案:A 9、“童话”这一名称,出现在我国() A.清代末年 B.五四运动之后 C.清代初期 D. 上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A 10、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我国() A.第一部创作童话集 B. 第一部创作诗歌集 C.第一部儿童戏剧 D. 第一部散文集 答案:A 11.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属于( )

学前儿童文学讲解

学前儿童文学 一、童话故事名称 《小王子》、《丑小鸭》、《白雪公主》、《灰姑娘》《鹅妈妈的故事》、《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 二、儿童故事名称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铁杵磨成针》、《谢谢你》《李子核》、《云端掉下一只烤鸡来》 三、图画书名称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猜猜我有多爱你》、《母鸡萝丝去散步》、《鼠小弟的小背心》、《爱心树》 四、一位童话作家 安徒生、格林兄弟、叶圣陶、贝洛、E﹒B怀特、 五、图画书作家 佐野洋子、米切尔-恩德、莫尼克-弗利克斯 谢尔﹒希尔弗斯坦 六、熟悉的儿童诗人 乔羽(《让我们荡起双桨》)、韦苇、舒兰、张利生

七、儿童文学的范围:1、被儿童占为己有的“儿童文学” 2、“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3、“自我表现”的儿童文学 4、儿童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 八、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 1、纯真----稚嫩、纯真、美好 体现为一种童真美,在作品中主要借助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表现,所以集中于在形象刻画表现纯真美。 2、稚拙----稚气、拙朴 在内容方面:借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表现儿童心理,生活中的稚拙情态和形态。 在形式方面:通过叙述方式和人物语言表现。 3、欢愉----幽默、滑稽、可笑 懂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构造欢愉的手段:幽默与夸张、滑稽与变形 4、变幻----幻想、荒诞、动态美 心理依据:儿童好动善于幻想,注意时间短 具体表现:富于幻想色彩,具有荒诞美,情节发展动态推进,快速流动 5、质朴----简洁、朴素

质朴是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 九、儿童文学的作用: 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作用。 1、认识功能:儿童文学能让儿童读者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并帮助他们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 2、教育功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情感和影响。 3、审美功能:优秀的作品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得到情操陶冶,培养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娱乐功能: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十、解释“童话”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 (书上: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符合儿童思维方式、有着独特幻想逻辑的,在现实、超现实和人类心灵间自由徜徉的奇妙故事。)

【K12学习】学前儿童文学课教案

学前儿童文学课教案 授课课题: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纪录片《幼儿园》授课时间:10月10日第一周星期一第节授课班级:陶行知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影视欣赏课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做到: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特点,清楚的认识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语言特点,从知识层面迁移到实践层面,发自内心的喜欢婴幼儿,热爱未来从事的工作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婴幼儿的年龄特征,难点在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录片的观看,能理解幼教的特殊性,能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纪录片《幼儿园》参考资料:《学前儿童文学》教材教学过程: 1、引言 这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为了以后大家在实践中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了避免以后的盲目,所以大家要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 2、阐述、分析、推导等

任何理论知识呈现的内容不外乎这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学前儿童文学是什么?……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这样的解释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成了,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的内容,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部纪录片,发生在武汉一所幼儿园的真人真事,在片中大家可以看到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3、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和了解了学前儿童文学的概说和婴幼儿年龄特征,同时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有了更直观的一个感受作业布置: 运用图示,形象标志学前儿童文学在文学,儿童文学中的位置教学后记: 授课课题: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窗边的小豆豆》阅读会授课时间:10月12日第一周星期三第节授课班级:陶行知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教学目标、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文学的婴幼儿特点,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点,通过《窗边的小豆豆》的阅读,理

学前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概念:以6岁前的婴幼儿为欣赏和接受主体,为满足其审美需要,培养其审美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 学前儿童文体特点:1.语言浅显易懂2.情节应生动有趣3.结构应条理清楚4.主题应具有教育性5.内容应具有知识性。 1593年,明代吕坤编著的《演小儿语》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 儿歌的主要特点:1.语言浅显,明白易懂2.篇幅短小,主题单纯3.具体形象,趣味盎然4.节奏鲜明,好记易诵 儿歌分类和特殊艺术形式:1.摇篮曲2.游戏歌3.数数歌4.问答歌5.绕口令6.连锁调7.谜语歌8.字头歌9.颠倒歌10.时序歌 幼儿诗艺术特征:1.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2.活泼、生动的想象3.富于情感的构思4.自然、明快的韵律5.口语化与音乐性相结合的语言 幼儿诗类别(特殊): 1.童话诗:《小猪鲁尼》 2.讽刺诗:鲁兵《下巴上的洞洞》;张秋生《猫和狗的故事》;林焕彰《答案》《植物妈妈有办法》 婴幼儿童话: 安徒生-世界童话大王 郑渊洁-我国当代童话大王 林格伦-瑞典-《长袜子皮皮》-瑞典的民族英雄 克洛迪-意大利-《木偶奇遇记》 叶圣陶-《稻草人》我国第一部作家童话集 张天翼-我国长篇童话奠基人-《小林和大林》我国第一部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剧《蓉生在家里》儿童小说《罗文应的故事》-特点:新、奇 夏尔·贝洛-意大利-首次改写民间童话-《鹅妈妈故事集》-欧洲最早出现的童话集 童话分类:从童话的人物形象来看,可分为常人体、拟人体、超人体。(给某个作品能分出类别) 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 童话的文学特征:1.传统童话:单纯明快的叙述模式;鲜明的主题;类型化的人物性格 2.现代童话:呈现纯真的儿童世界;实现成人的童年梦想;创建多样化、个性化的文本结构婴幼儿故事概念:由成人创作给婴儿、适合婴幼儿阅读或听赏的,注重事件叙述结构,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种叙事文体。(狭义:适合婴儿欣赏的、篇幅短小、情节单纯、语言浅显的叙事性的文学作品。)(给出某作品能分出类别) 婴幼儿生活故事功能:1.认识功能2.教育功能3.愉悦功能 婴幼儿图画书概述:以婴幼儿为主要对象、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艺术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全部用图画表现故事内容。 图画书的特征:用图画讲故事,图画和文字相互交织,图画并非文字的附庸。 奖项:1.国际:国际安徒生奖/美国凯迪克奖/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 2.国内: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中国第一个同时面对内地、香港、台湾广泛征集华文原创作品的儿童图画书奖项),首奖由大陆余丽琼撰文、朱成梁画图的《团圆》) 作者及作品: 夸美纽斯《世界图解》 山姆(文)安妮塔(画)《猜猜我有多爱你》 大卫《不,大卫!》 艾瑞·卡尔《好饿的毛毛虫》

幼儿文学活动教案

幼儿文学活动教案 导语: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让幼儿充分感知作品,理解作品意境,受到美的熏陶的活动。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幼儿文学活动教案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与大自然的美,感受秋雨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变化,让幼儿了解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动植物在秋季要准备过冬。 2.让幼儿感受文章的意境美,画面美,语言美。 3.让幼儿能积极投入地欣赏文学作品,体验欣赏的乐趣。 1.知识准备:活动前丰富幼儿关于秋天季节特征的知识。 2.物质准备:《秋天的雨》课件,《秋天的雨》有声读物,配乐《秋日私语》 导入1.猜谜语,教师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出主题。 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小朋友,现在是秋天了,那秋天下的雨是什么雨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秋雨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基本部分: 1.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朗诵《秋天的雨》,让幼儿初步感知作品。 2.欣赏第一,第二段,让幼儿对秋雨有个更深的认识,重点引导幼儿说出文中出现的植物,颜色。

教师用幻灯片的形式让幼儿观察幻灯片上的画面,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植物啊,这些植物都像什么啊?你们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颜色啊?"3.欣赏第三段,让幼儿感受秋天的气息。 小朋友,你们知道秋天有味道吗?秋天的味道是什么样的?通话幻灯片形式,引导幼儿回答,回答时教师要尽量让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述。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秋天的雨很甜,很香,闻到这样的香味,你们的小脚丫是不是被勾住了?你们平常都喜欢什么样的食物。若幼儿回答油炸食品类,教师要提醒幼儿少吃。 4.欣赏第四,第五段,引导幼儿感受动植物如何过冬,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小朋友,我们知道秋雨带来了很多,那老师要告诉你们秋雨还是一个金色的小喇叭,那你们想想小喇叭会说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回答问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回答完后,提出问题:"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小动物和植物,它们是怎么过冬的?"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回答。 总结: 小朋友喜欢秋天的雨吗?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你们快乐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一遍。 1.让幼儿继续了解秋天的变化,了解四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儿童文学》试卷及答案

2015年学前教育大专班试卷 儿童文学 一、选择题(20分) 1.下列语句停顿处标注正确的一句是()A.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海上日出》) B.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C.后来,老鼠//见猫就逃,猫见老鼠//就抓。(《猫和老鼠》) D.猫一下全明白了,瞪圆双眼//大声说:“是你给吃见底了”(《猫和老鼠》) 2.根据句意,“咳——老弟,我常吃西瓜,西瓜嘛,就这味……”(《猴吃西瓜》)这句话应该读重音的字是()A.常、就B.吃、就C.常、味D.吃、这 3.下列作品中不是由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是()A.《丑小鸭》B.《白雪公主》C.《打火匣》D.《海的女儿》 4.《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作者是()A.郑春华B.任大星C.刘心武D.张之路 3.科幻作品《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创作者是()A.玛丽·雪莱B.凡尔纳C.阿西莫夫D.罗伯特·海因莱因 6.新时期文坛上被称为“抒情型”童话代表作家的是()A.高士其B.郑渊洁C.冰波D.孙幼军 7.在作品中描述主人公为寻求理想而探询七个星球的童话是()A.《爱丽丝漫游奇境记》B.《洋葱头历险记》C.《木偶奇遇记》D.《小王子》8.因创造了“长袜子皮皮”的形象而一举成名的作家是()A.乔治·桑B.拉格勒芙C.林格伦D.夏尔·贝洛 9.普希金创作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一首()A.抒情诗B.童话诗C.科学诗D.散文诗 10.《稻草人》开创了中国现代童话创作之路,作者是()A.叶圣陶B.严文井C.张天翼D.周作人 二、简答题(20分) 11.简述儿童散文的特征。 12.谈谈儿童欣赏文学的特殊性。 23.简要说明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 14.简述儿童诗的艺术特点。 三、论述题(40分) 15.论述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 16.谈谈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主要成就。 四、分析题(20分)

第二章 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第二章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 重点内容: 1、了解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 2、了解与掌握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 3、幼儿故事活动的选材、组织与指导要点。 一、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 1、感知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幼儿故事。幼儿故事包括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小说和寓言。 2、学习和欣赏语言优美的幼儿诗歌和散文。 幼儿诗歌包括儿歌和儿童诗两种类型,幼儿诗歌和幼儿散文一般想像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丰富优美语言和神奇的想像,是幼儿文学作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在讲故事之前,为了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创设一个可发挥幼儿文学想像,能让幼儿获得更直观体验的情境,让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场景更加生动。 1、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在讲述文学作品前为幼儿描绘一个生动逼真的情境,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产生无穷的遐想,并对教师要讲述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故事《梨子小提琴》是这样为幼儿描绘的:“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狐狸、狮子、小鸡、小兔、小松鼠等等。狐狸很坏,他喜欢欺负小鸡;狮子很凶,他喜欢追小兔。但是,有一天,当他们听了一种好听的音乐以后,就再也不欺负别人了。你想知道是什么音乐那么神奇吗?是谁带来了那么好听的音乐呢?” 2、设问引出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与幼儿一起讨论一些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以此来引出情境。如: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朋友,你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引论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引论》作业(四)答案 一、填空题 1、富有儿童情趣 2、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简短精练,切忌长句;要规范优美,避免语言上的随意和粗鲁化 3、婴幼儿文学 4、愉悦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5、童年期 6、认知、教育、娱乐、陶冶情感、宣泄 7、浅显性、真实性、趣味性、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 8、真实性、深刻性、新奇性、艺术性 9、成人感 10、0——18 6——12岁的 二、名词解释。 1、儿童情趣——指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为的情调趣味。 2、儿童文学母题——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或场面,或手法,或意象,也可以指反复出现的主题或题材。儿童文学有三大基本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人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以取得社会适应性,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社会化过

程最核心的是人际关系。4、童年期儿童文学——指一切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文学。 三、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四、简答题。 1、儿童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儿童接受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 (1)文学接受的一般特点。从心理学方面来说,是先有需求,再有注意,然后才去听讲或阅读作品。从社会学方面来说,“接受”便是作为社会成员的读者,依照自己所习得的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来认可作品。 (2)儿童对文学的接受,也必须遵循文学接受的一般规律,即:需要→注意→阅读→兴趣。 2、简述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答: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主导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三个特征为: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儿童逐渐掌握书面语言。 (3)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3、简述处于少年前期阶段少年的“成人感”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学前儿童文学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和美学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论述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和美学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和美学特征; 教学难点:1.理解“学前儿童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培养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2.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稚拙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儿童文学的概念和范围,儿童文学和文学存在一些共性(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来反映现实或情感心理),儿童文学还有一些自身的特征。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儿童文学的特征。 二、内容讲解 学前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包含两大方面:文体特征和美学特征。 ?文体特征包含四个方面: (一)学前儿童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幼儿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启蒙,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提供基础,所以学前儿童文学的宗旨也是启蒙。 启蒙对于学前儿童文学来说,主要就是通过文学作品让儿童认识自我、自然、生活和社会,获取知识,学习生活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初步培养儿童的语言、思维等能力。心智包括心理和智能两个方面,就是说不仅要培养智慧,也要注重对情感的培养。 (二)学前儿童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因而,我们必须要为他们选择一些简单、

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 具体的特点是: ①句式:多短句、少长句;多单句,少复句。 ②词语:多实词,少实词;多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少用抽象概括的词语。名词、动词多,介词、连词、助词少。 ③韵律:押韵,拟声词多,语气词。 《数星星》天上星,亮晶晶,好象许多小眼睛。 《小兔子》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 《小蜜蜂》两只小蜜蜂呀,飞在花丛中呀。 (三)学前儿童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儿童就是要快乐健康的成长,我们学前儿童文学也要给幼儿快乐的体验。文学作品一定要反映的是快乐、积极的内容,最好带有一定程度的幽默感和游戏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快乐。 (四)学前儿童文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人的自我体验,发现人的价值。儿童文学作品在学习知识、明白道理的同时,要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使儿童受到感染和熏陶,体会不同的情感,培养基本的是非观和道德感。这一点和新课改的要求一致,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 ?美学特征包含四个方面: (一)纯真美 单纯、明净;纯洁、善良、真挚。只感受到真善美,忽略假恶丑。 (二)稚拙美 稚嫩、自然、不做作。稚嫩主要表现在语言不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简单不复杂。自然、不做作就是顺从儿童天性,实实在在,不掩饰。好和坏都比较简单绝对。 (三)变幻美 和儿童爱幻想的天性有关。常常使用想象、夸张,甚至是虚构,创造出了很多神奇有趣的故事和人物。 (四)质朴美 自然淳朴。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简单,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质朴不加修饰。

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

园本培训(二) 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 重点问题: 1、了解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 2、了解与掌握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 3、幼儿故事活动的选材、组织与指导要点。 一、幼儿园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 1、感知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幼儿故事。 幼儿故事包括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小说和寓言。 2、学习和欣赏语言优美的幼儿诗歌和散文。 幼儿诗歌包括儿歌和儿童诗两种类型,幼儿诗歌和幼儿散文一般想像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丰富优美语言和神奇的想像,是幼儿文学作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在讲故事之前,为了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创设一个可发挥幼儿文学想像,能让幼儿获得更直观体验的情境,让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场景更加生动。 1、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在讲述文学作品前为幼儿描绘一个生动逼真的情境,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产生无穷的遐想,并对教师要讲述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 如:故事《梨子小提琴》是这样为幼儿描绘的:“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狐狸、狮子、小鸡、小兔、小松鼠等等。狐狸很坏,他喜欢欺负小鸡;狮子很凶,他喜欢追小兔。但是,有一天,当他们听了一种好听的音乐以后,就再也不欺负别人了。你想知道是什么音乐那么神奇吗?是谁带来了那么好听的音乐呢?” 2、设问引出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与幼儿一起讨论一些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以此来引出情境。 如: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喜欢恐龙吗?你觉得恐龙是怎样的动物呢?假如有一天,它来到了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你觉得将会发生什么事呢?”在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继续说:“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可能发生的事,说得很好,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听听故事就知道了。” 3、艺术渲染情境 即利用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营造一种安静、和谐、优美的氛围,让幼儿在这种氛围中得到美的熏陶。 如:故事《梨子小提琴》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小提琴的大图片,同时播放优美的小提琴乐曲,让幼儿安静地观察和欣赏。还可以结合提问

学前儿童文学试卷及答案

2013—2014—2期末考试 2014 ~20 15学第度第二学期 《学前儿童文学》考试(考查)试卷(A )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评卷人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答题卡:1 2 3 4 5 6 7 8 9 10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或一个、或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题卡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学前儿童文学的婴幼儿特点有( ) A.游戏性 B.趣味性 C.直感性 D.幻想性2、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儿歌专集是( ) A.《古今风谣》 B.《诗经》 C.《演小儿语》 D.《天籁集》3、湖湖是大地的眼睛 蓝天、白云、青山和绿树都映在明朗的眼睛里 此幼儿诗运用了( )写法 A.明喻 B.暗喻 C.排比 D.夸张 4、( )是第一个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童话作家。 A(格林兄弟B(卡罗尔C(夸美纽斯D(安徒生 5、叶圣陶的( )是我国第一部作家童话集。 2013—2014—2期末考试

A(《小白船》B(《稻草人》C(《一粒种子》D(《旅行家》6、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与1985年4月创办的( )是我国第一个婴儿文学杂志。A(《儿童教育画》B(《婴儿世界》C(《婴儿画报》D(《人之初文学解析》7、婴幼儿生活故事的功能有( ) A.认识功能 B.教育功能 C.喜悦功能 D.梦想功能 8、以下对幼儿诗的写作格式要求错误的是( ) A.每行第一个字要空两格 B.要押韵,押韵较顺口 C.每句须一行 D.标点可加可不加,如疑问句、惊叹句最佳加上9、图画书又称为( ) A.图画读物 B.绘本 C.图画故事 D.连环画 10、以下不属于幼儿戏剧的是( ) A.皮影戏 B.木偶剧 C.微电影 D.幼儿话剧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文学: 2、连锁调: 3、幼儿诗: 4、环衬: 5、木偶剧: 2013—2014—2期末考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民间童谣的多见的艺术形式有哪些, 2、婴幼儿故事的种类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本题30分)

《学前儿童文学》复习题及答案下讲课稿

《学前儿童文学》复习题及答案下

《儿童文学》复习题及答案(下) 一、填空题 1.童话是以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存在的、符合儿童思维方式、有着独特幻想逻辑的,在现实、超现实和人类心灵间自由徜徉的奇妙故事。 2.叶圣陶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他于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创作的第一部童话集。 3.夏尔·贝洛是17世纪法国国的作家,他的著名作品是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 4.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丰富多彩的幻想。这种基本特征主要是通过夸张、象征和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 5.我国"童话"这一名称出现于清代末年,其标志是1909年由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 6.从人物形象看,童话可以分成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_。 7.伊索是古希腊著名寓言家,《伊索寓言》开创了西方寓言的先河。 8.寓言文学在世界上的三大发祥地是印度、希腊和中国。 9.最早的童话是由_神话_、_传说_演变而来的,始于民间的口头创作和传播。 10.1835年,_丹麦_安徒生的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出版,标志着童话进入了作家创作阶段。 11.寓言是一种寄托着哲理和教训的简短故事,一般寓言主要由故事、寓示、寓意等三个要素组成。 12.幼儿戏剧通过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动作表演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 13.婴幼儿图画书是一种以婴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文艺读物,是图画_和_文字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全部用图画表现故事内容。 14.婴幼儿散文是指那些适于婴幼儿阅读的,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字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作品。 1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冰心为《晨报副镌》写的《寄小读者》系列散文开婴幼儿散文之先河。 二、选择题 1.在幼儿文学的各种文体中,最具幻想性的文体是 A.儿歌 B.童话 C.幼儿散文 D.幼儿戏剧 2.第一个明确为儿童创作童话的作家是 A.格林兄弟 B.安徒生 C.叶圣陶 D.拉伯雷 3.童话的幻想根植于() A.神话B.传说C.理想D.现实 4.童话起源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