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电子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福建省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

福建省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

福建省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福建省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口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吴庄莹一,建设背景"十五"期间,福建省提出"数字福建"建设,全面推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工作,通过"十五"期间信皂,化的建设,福建电子政务建设初显成效.但是,在福建电子政务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突出表现为各厅局单位电子政务的建设以满足局部需求为主,在业务,数据,应用,技术等需求上,缺乏整体和全局的综合考虑,缺乏层级间上下贯通,系统间左右衔接的设计思路,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二.总体技术框架模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福建省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借鉴先行省,市政府的设计经验和国外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有用思想,结合福建电子政务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建立福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总体技术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福建省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总体技术框架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政务信息资源层,应用基础支撑层,综合应用层,门户与渠道层,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与保障体系.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第一,网络基础设施层在总体框架中处于最底层,是支撑福建省电子政务和"数字福建"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省级,设区市级,县(市,区)级的有线政务网络和无线政务网络以及公众网络.有线政务网络分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部分.其中,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是物理隔离;有线政务网络(政务外网)和公众网络之间是逻辑隔离.政务外网的边界为政府机构到街道, 乡镇.无线政务网络主要承载全省无线综合指挥调度和数据通信业务,可划分为若干虚拟专网,由省级管理调度(指挥)中心进行统一管理,相关省级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管理调度分中心或通信调度分中心管理本虚拟子网.公众网络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社会公用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是政务网络的有益补充,是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途径.在设计中,福建省的政务网络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应用驱动,注重实效的原则.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依托于有线政务专网,充分发挥该网络的作用.政务专网覆盖不到的地方,考虑利用公众网络.有线政务网络统一监管,分级维护.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整个有线政务网络的运行监控和网络IP地址的统一规划和使用,减少因地址转换引起的网络传输瓶颈;各设区市级政务网和县(市,区)级政务网分别由各设区市,县(市,区)有关部门(如:政务中心,数字办)负责运行维护,并负责对本级有线政务网络进行完善和改造,保证省,设区市,县(市,区)政务网络的全网连通.此外,各部门的无线指挥调度业务需求均统一规划,作为无线政务专网虚拟子网.第二,政务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基础设施层之上,并为其上层的应用基础支撑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目录及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福建省的人口信息,法人信息,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社会经济信息等四大数据库属于共享性的基础信息资源,按照"逻辑集中,物理分布"的原则建设.全省可共享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库,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各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建设;各部门的重要信息资源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配套的应急预案和备份策略,并做好数据存储备份工作,对于明确需要共享的数据,按照要求和标准同时生成元数据,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福建省还将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形成一歧肘l.I''门户与.睾蔷杀蓠芋..粤;哥斋器辱.渠道层综合应用层I网上审批系统1l应急指挥系统ll基础捂息交换1I其他应用I应用琵I蠢萎II蠡磐lI蘧霎Il且霎Ie基础支撑层萼鬻rf髓l1I囊.引厂政务共享信息置漂信恩资菲目录信息蚓瞻引1I【袋资源层百袋孽舞l髑蒲一lI疆谎攫_滢辫鼯矗II餐龋J噜器l 图1福建省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模型-.套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思路,首先在省级重点部门或重点领域开展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体系建设,而后陆续推广到各设区市,县(市,区).第三,应用基础支撑层在整个总体技术框架模型中承担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政务信息资源层和综合应用层之间,由基础支撑和核心服务两大部分组成.福建省电子政务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由一个省级基础支撑平台和若干个设区市,县(市,区)支撑平台构成,采用星形结构,以省级支撑平台为中心节点连接各设区市,县(市,区)支撑平台.各设区市,县(市,区)支撑平台的结构参照省级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建设时应为各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口和接口开发工具,并能为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相应的服务.各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应着重考虑自身的业务功能,对于电子政务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已有的功能模块,应充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第四,综合应用层是在应用基础支撑层基础上构建的各种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带有明显的专题性质,需要综合多部门的信息,资源,产生辅助决策的有效信息,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具有数据丰富,功能综合,业务跨部门等特点.福建省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新建的跨部门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 通过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已经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均不得重复建设.需要利用应用基础支撑平台提供服务的综合应用系统,应通过规范的标准接口与支撑平台进行对接,以获取各类基础性服务,或通过制成平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各类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应根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第五,门户与渠道层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由门户和访问渠道两部分组成."中国福建"是福建省人民政府面向公众与企业的门户, 是由福建省各级政府机构和部分事业单位的门户网站组成的网站群,中国福建主站点是网站群的内容导航站点和统一入口.目前,"中国福建"政府门户网站和省级政府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已实现整合,开通了"中国福建"政府门户网站新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政务网门户是面向全省政府工作人员的政务门户网站.政府部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等用户可以使用多种终端设备,通过多种的访问渠道,实现任何人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均可享受权限许可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的访问和个性化服务. "中国福建"是福建省人民政府面向企业和公众的门户网站, 要求省级各厅局单位以及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必须纳入到福建省政府网站群中,并在首页显着位置加入"中国福建"网站群的统一标志.政务网门户作为公务员政务工作的门户网站,除了安全要求高的应用系统外,各部门应将有关电子政务综合应用系统纳入到政务网门户网站中,为公务员和政府领导提供信息服务.第六,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是是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的管理规范.福建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设计的目的是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加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建设,确保电子政务建设正常进行.标准体系是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保证,是实现信息化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确保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各部门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应根据的业务分析以及确定的主题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属性,在国家技术标准,网络系统标准,网络安全标准,通信行业标准,应用软件开发标准等基础上,确定数据元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等组成的数据标准体系架构.第七,信息安全贯穿于电子政务的各个层面.建立运行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要用行政手段结合法律法规,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系统安全.中办发E2003]27号文件指出,"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这是国家信息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指导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总体战略方针.按中办发文件的要求,福建省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综合采用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等多种安全措施和手段,覆盖安全保障各个环节,对系统进行全面,动态的保护,在攻击者成功地破坏了某个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其它保护措施仍然能够有效地对系统进行保护.皿责鳊:戈悦迎*****************。

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与建设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平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结合政府职能与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工作,旨在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促进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本文将探讨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原则、关键功能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用户导向:用户是电子政务平台的最终使用者,因此设计应该以用户为中心。

平台的界面应简洁明了、功能布局合理,以方便用户使用。

同时,应提供多样化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确保用户信息安全。

2. 整合性与互操作性:电子政务平台应能整合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

平台还应与其他相关平台进行互通,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服务。

3. 可扩展性与灵活性: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应兼顾现有需求与未来发展。

平台的架构应设计为可扩展的,方便根据需要增加新的功能模块。

同时,平台的功能应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政府部门和地区的特殊需求。

其次,电子政务平台的关键功能包括:1. 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平台应提供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方便公民查询和获取相关信息。

政府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发布政策文件、官方通告等,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2. 在线办事:平台应提供便利的在线办事功能,让公民和企业能够通过网络完成各类政务手续,如办理证件、申请许可等。

同时,应提供预约服务和办事进度查询,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3. 数据统计与分析:电子政务平台应能够收集和整理各类政务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这些数据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帮助政府了解公民的需求和关切,改进政府服务。

最后,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安全保障:电子政务平台处理的政府数据属于敏感信息,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平台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

同时,应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安全漏洞。

政务大数据平台整体规划建设方案

政务大数据平台整体规划建设方案

技术选型及依据
01
02
03
04
大数据技术
采用Hadoop、Spark等大数 据处理框架,满足海量数据处
理需求。
云计算技术
利用云计算平台的弹性扩展、 按需服务等特性,提高资源利
用率和降低成本。
数据安全技术
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 全审计等技术手段,确保政务 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标准规范
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务信息化相 关标准规范,确保平台建设的
07
培训推广与生态合作策略
培训计划和对象覆盖范围
培训计划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 、地点、课程设置等,确保培训的全 面性和系统性。
对象覆盖范围
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政务工作人员 ,提供定制化的培训方案,包括领导 干部、业务骨干、技术人员等。
推广活动形式和内容设计
推广活动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研讨会、讲座、展览等多 种形式进行推广,提高政务大数据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和应急响应速度。
辅助决策支持模块功能
数据可视化展示
将复杂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帮助决策者快速理解 数据内涵。
智能分析与预测
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决策者 提供趋势预测和决策建议。
多维度数据对比
支持对多个维度、多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决策者全 面把握政务工作状况。
合规性和互操作性。
部署环境要求
硬件环境
选择高性能、高可靠的服务器 和网络设备,确保平台的稳定
运行和数据传输效率。
软件环境
采用成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 理系统和中间件等软件产品,提 供良好的软件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方案范文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方案范文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方案范文H3C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现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方案问题及解决方案进一步扫除信息资源共享障碍,改变“纵强横弱”格局,是《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电子政务未来发展方向的指示。

所谓“纵强横弱”,就是在政府纵向部门信息共享程度较高,但横向部门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共享程度相对较低。

比如某区县妇联和计生委,虽各自信息系统架构健全,可彼此间互通并不到位,“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有专家表示,电子政务底层硬件系统发展缓慢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电子政务概念后,我国一直致力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截止到目前,以“数字城市”、“金字工程”等为代表的顶层应用系统发展相对成熟。

不过,由于政府资金和信息化应用理念欠缺,底层硬件应用平台发展却比较保守。

大多以传统台式PC作为办公终端,在操作系统、软件购买、信息安全、共享方式等层面存在很多矛盾,所以建立一套高效、节能、低投入的基础硬件平台是当今电子政务系统的重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兴概念已逐渐受到国家重视。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务院明确指示,将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作为未来信息化发展重点,这不仅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举措,同时也是改造电子政务底层硬件系统的良机。

整合、开放、安全和先进的云计算模式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的大势所趋。

在新机遇下,云计算服务供应商都做着不同程度的研发,但多以软系统开发为主,而同方电脑率先推出的“TSS云网”设备落地解决方案则显的尤为突出。

作为国内民族科技品牌的领军企业,同方电脑是我国最早进入政府信息化的供应商之一,对行业现状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深厚的技术沉淀。

近期推出的“TS S云网”解决方案可谓是云计算领域的里程碑,不仅解决了客户高投资、高维护、高安全风险、低回报率的尴尬局面,更是为我国云落地硬件系统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同方“TSS云网”是面向电子政务领域推出的云计算解决方案,由同方瘦客户机(ThinClient)、同方服务器(Server)、同方安全产品(Safe),三大模块组成,通过对数据、应用、升级、维护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处理、统一传输、统一存储,高度整合的一套安全基础云端管理模型,可有效降低政府在IT硬件系统的投资。

XXX电子政务网云平台设计方案

XXX电子政务网云平台设计方案

XXX电子政务网云平台设计方案设计方案:XXX电子政务网云平台1.引言:XXX电子政务网云平台是为了实现政府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而设计的一种集中管理和支持各类政务应用系统的云平台。

本设计方案将详细介绍XXX电子政务网云平台的架构和功能,并探讨其应用与发展前景。

2.架构设计:(1)基础设施层: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等。

服务器采用分布式架构,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网络设备采用高性能交换机,以确保用户访问速度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存储设备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以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备份。

(2)平台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中间件等。

操作系统选择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如Linux或Windows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高性能和安全性好的数据库,如Oracle或MySQL;中间件采用轻量级、高性能的开源中间件,如Tomcat或Nginx。

(3)应用层:包括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和服务。

政务应用系统包括各类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等,如人口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行政审批系统等;政务服务包括政务数据查询、在线办事和电子证照等,如政务大厅、政务数据中心和电子证照库等。

3.功能设计:(1)统一登录认证:实现用户在云平台上的统一登录认证,以确保用户的身份安全和数据隐私。

(2)统一数据交换:实现各类政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信息资源利用效益。

(3)在线办事服务:提供政务服务的在线办事功能,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办事,节约时间和成本。

(4)政务数据中心:建立政务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和存储各类政务数据,以提供精确和及时的数据支持。

4.应用与发展前景:(1)便捷高效:通过XXX电子政务网云平台,政务机构可以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办事服务,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2)信息共享:通过统一数据交换和政务数据中心,政务机构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提高政务处理效率和决策能力。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方案2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方案2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首先说什么是顶层设计?按我的理解,顶层设计是一个不定的概念,它随着设计问题的对象而发生变化。

但是顶层设计有三个基本的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制定方法论;第二个在概念层级上是顶层,而不是底层和中间层;第三是设计。

设计最起码有两个基本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清晰的,因为设计如果不清晰就说不上是设计;第二是可以实施的。

所以我理解的顶层设计有这样的一些最基本的要素,但是为什么在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下还是不定的呢?因为顶层设计的对象是不定的,比如说对一个系统和一个项目做顶层设计的时候,那么这个“顶”就是这个系统的最顶层,在系统顶层设计的时候,可能更多会涉及到系统如何实现。

如果一个部门做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时候,我们将会考虑这个部门的全局,包括全局的构成要素和体系结构。

如果是一个地方的话,那么这个顶层设计是指这个地方电子政务全局的一个顶层设计。

所以说顶层设计随着设计的对象的不同而会发生变化。

它是一个不定的概念。

但是在不定的概念里面有一些稳定的因素,而这些稳定的因素如果用最核心的话来说,就是要给这个顶层设计所设计的对象,体系架构梳理清楚。

这是我理解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第二、我想说一下顶层设计的目的性。

正因为随着不同的对象,顶层设计的重点、范围是有所变化的,所以我们在针对特定对象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有必要把目的性这个问题很好的分析一下。

在今天我们讨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时候,正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各地各部门都在制定或者准备制定“十二五”电子政务规划,如何为各部门、各地区电子政务的“十二五”规划服务?我们在讲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涉及的内容很多,我只说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目的性相关的几个,就这几点谈一下体会。

第一点,我们在讲顶层设计的时候,它的对应物是什么?它的对应物不是局部的,不是系统的,是顶层的。

很遗憾,当我们在做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的时候,碰到了很多局部的、非系统的,底层问题的干扰。

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比较清晰进行对照,中国电子政务40年的历史,总体上以项目为中心推进的,头20年是科研项目为主,电子政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大部分是以项目为中心。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和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和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建设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展望
推广应用
将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成果推广应用到其他领域或部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
前景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成果将具有更广阔的应 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平台功能、优化技术应用、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准确、高效的数据支持和服务。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 设和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
方案 •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应用
场景 •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
架构与实现
目录
•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安全 保障措施
•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 成果展示与评估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通过对公共资源的 精细管理和分析,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 配置,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详细描述
实时监控社会动态:通过大数据分析, 实时掌握社会各方面的动态和趋势,及 时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
公共服务优化
详细描述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对公共 服务的精细管理和分析,实现公 共服务的优化供给,提高公众满 意度。
提供定制化报告:根 据不同部门的需求, 生成定制化的数据分 析报告,为政府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社会治理创新
总结词: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社会治 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 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例如公众参与 式治理、网格化管理等。
03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应用 场景
政府决策支持

互联网+电子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电子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电子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
1、互联网思维下的政务服务
本质
核心
服务数据化
服务在线化
通过“鲜活”数据和在线 服务提升政府服务质量
减少中间环节
使得服务 均等化、扁平化、便捷化
2、“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背景
产业发展方面 "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产业都将与互联网接轨
注重线上、线下业务场景交互
线上
APP、微信咨询 网上咨询
网上预约 网上取号 网上申报
二维码查询 网站查询 全程网上审批
在线支付 电子证照 物流服务 办结提醒
网上评议 短信评议 APP、微信评议
线下
咨询
பைடு நூலகம்
受理
审批
办结
自助服务 一次性告知 窗口咨询
排队取号 智慧大厅 大厅引导 短信提醒 24小时自助服务
一号申请 一窗受理 一网通办
4、带来三大变化
归集办事过程中 所需”证明”信息
解决 “办证多、
办证难”
后续流程交互、协同审 批等任务交给政务大厅
实现公共服务网络“统一 账号接入、服务无缝切换”
减少 部门间 “推诿扯皮”
解决 不同渠道间 切换、衔接
难题
第二部分 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重点解决的 问题
三、网上办事效率
1 网上办事服务的广度
诉求 服务
公共 服务
基本 信息
审批 服务
服务 申请
档案类
主动 查询
社会 关系
二、服务模式转变
1 一窗式服务模式的转变
一门式: 社社保保窗专口窗
民政民窗政口专窗

政务大数据顶层设计和咨询服务产品解决方案

政务大数据顶层设计和咨询服务产品解决方案

政 务 数 据 标 识 符 编 码 规 范
政 务 数 据 共 享 实 施 规 范
政 务 数 据 共 享 管 理 法
政 务 数 据 开 放 管 理 办 法
开政 放务 数数 据据 相开 关放 法清 律单 法管 规理 研规 究范
政 务 数 据 开 放 实 施 规 范
政 务 及 社 会 信 息 交 互 管 理 研 究
指标体系咨询服务
【建设内容】:形成一套多领域融合的复合型指标体系,创造大数据创新化应用场景,准确展现数据维度,挖掘数据价值,加速数据和 业务融合创新;
【用户价值】:为大数据管理局提供数据可视化展示模型和评估依据,科学客观地反映地区政务业务应用水平,同时利用大数据的分析 挖掘支撑政府的“情报”分析、工作评估与研判决策;
【用户价值】:为大数据管理局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套“抓总”材料,对数字政府建设给出总的方向性指导和技术实施的规范; 【实施效用】:设计依据充足,顶层规划科学,建设目标明确,标准规范统一,指标体系清晰,规章制度完善,地域特色鲜明。
01 顶层规划
数据驱动可持续发展,建立政务数字化转型新模式
02 标准规范
政务数据共享
政务数据开放
政务数据质量
政务数据安全


总 体 框 架
数 据 核 心 元


政 务 数 据 注 册 实 施 规 范
政 务 数 据 注 册 管 理 办 法




















政 务 数 据 处 理 实 施 规 范
政 务 数 据 目 录 编 制 指 南

北京市政务大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设计

北京市政务大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设计

标准实用文案文档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一、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的概述说起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互联网行业起步并逐步拓展到电信、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现正拓展到政务领域。

(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应用,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第一,应该是思维观念和运作方式的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理念包括:体外互动:邮件、电话、信件互动---服务导引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简单服务让渡社会:众包---自助服务边界开放:数据开放---创造服务第二,是其技术演进,针对数据处理的技术首先是传统数据分析处理阶段,该阶段是面向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处理效率低;硬件成本高;平台兼容性差。

其次是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阶段,该阶段总体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具备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分析的能力;基于消费级硬件,不依赖高性能、高可靠性硬件,从而保障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平台兼容性好、扩展性高;进而业界又提出去IOE的思路。

第三,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画像技术以及各类数据融合、分析、挖掘、预测等。

这些都是政务领域需要学习与借鉴的。

为此,我认为: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即包括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来解决电子政务需求,也包括了政务大数据新的应用。

对于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二个方面需要对政务大数据给出定义。

有些人认为政府没有大数据,只有传统的小数据或中数据。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中进行讨论。

政务领域是大数据应用崭新的领域,它将极大的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开展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同时,政务大数据本身也不同于其他领域或行业的数据,其复杂程度和需求的多样化比互联网行业大的多,也难的多。

(二)政务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按照政府管理的数据来源和种类,可以分为下三类:第一类业务数据: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产生的数据。

2023-政务大数据平台整体规划建设方案V2-1

2023-政务大数据平台整体规划建设方案V2-1

政务大数据平台整体规划建设方案V2政务大数据平台是现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政府开展工作,也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

为此,我国政府已经全力推进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其便捷性和实用性。

下面,本文将结合“政务大数据平台整体规划建设方案V2”,分步骤阐述政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过程。

第一步,明确政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目标。

首先,需确定大数据平台应用的范围和目标,政务大数据平台需要服务于公民生活、社会经济、政府决策以及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

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严格保护数据安全;同时把数据加工成易于人类理解的信息,有效地服务于公众和决策层,并且使得服务更加智能化。

第二步,确定数据集成方法。

数据集成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为此,可采用各种现有的数据整合技术和方法,包括ETL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集成平台技术,保证数据信息的有效更新、采集、清洗等过程。

第三步,建设数据共享平台。

政务大数据平台实质上是一个数据共享平台,应该提供各种数据服务,包括多维度查询、数据下载等服务。

同时,还应提供API接口、数据可视化等功能,方便开发者、企业等第三方使用、应用数据信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公众和政府部门。

第四步,确定数据体系和数据标准。

政务大数据平台的数据体系和标准应该遵从国家的数据安全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此外,还应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和监测体系,保证各项数据质量标准达标,在数据使用和服务过程中,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第五步,建设数据应用平台。

数据应用平台是政务大数据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平台应根据政府部门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不同的数据处理工具、应用分析等工具,以支持业务决策的分析、公共服务的实施。

最后,本文简单分析了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关键步骤,强调了数据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体现了政府对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严格管理和高标准要求。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和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和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推动了政府数字化转型
该项目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政府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
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更新、数据安全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项目的长期 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
系统设计
02
根据规划,进行系统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功能
设计等。
开发与测试
03
按照设计文档,进行系统开发和测试,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
部署与上线运行阶段
环境准备
准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操作系统 、数据库等。
数据迁移
将原有数据进行迁移至新的平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概述
平台定义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是指利 用大数据技术对电子政务数据进 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可
视化展示的平台。
平台功能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具备数 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功能, 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准确
、及时的数据支持。
平台特点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具有海 量数据处理能力、多样化数据分 析方法、实时数据分析等特点, 能够满足政府不同部门和领域的
系统部署与上线
将开发好的系统部署到准备好的环境中,并进行上线运行。
持续优化与升级阶段
系统优化
根据用户反馈和实际运行情况, 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平 台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和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和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重、格式转换等 预处理操作,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分析工具
采用多种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 Tableau等,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和 深度挖掘。
数据挖掘算法
运用多种数据挖掘算法,如聚类、分 类、关联规则等,发现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数据加密与脱敏
建设统一政务数据中心,汇聚政务数据资源 ,提供数据支持。
推进智慧政务应用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和效率,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构建“一中心、一平台、多应用”的智慧政 务总体架构。
建设政务大数据平台,推进数据开放共享, 提供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服务。
04
大数据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案例
政策决策支持系统
采用数据加密和脱敏技术,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 。
数据备份与恢复
定期备份数据,确保数据不因安全事件而丢失。
数据访问控制
建立数据访问控制机制,限制数据访问权限,防 止数据泄露。
安全审计
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对数据操作进行记录和分析 ,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03
电子政务应用解决方案
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政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但仍存在 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2023
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 建设和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 引言 • 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 电子政务应用解决方案 • 大数据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案例 • 大数据在电子政务中的挑战与前景
01
引言
背景介绍
1 2
信息化建设的加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各部门业务数据量迅速增长。
政务应用系统建设逐步完善,但仍存在信 息孤岛现象。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e-Government)在现代政府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子政务平台是实现政务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本文将介绍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一、需求分析在进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了解用户和政府机构的需求,以便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以下几个核心需求:1.信息发布和共享:政府机构需要将相关信息发布给公众,包括政策法规、公告通知等,同时也需要与其他政府机构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2.办事指南和在线申办:为了方便公众办理各项事务,政府机构需要提供办事指南和在线申办功能,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办理。

3.电子支付和电子证照:政府机构需要提供电子支付功能,方便公众在线缴纳各种费用,同时也需要提供电子证照,实现证照的电子化。

4.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政府机构需要能够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以便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二、系统架构设计在确定需求之后,可以开始进行系统架构的设计。

电子政务平台的系统架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前端展示模块:用于向公众展示政府信息、办事指南等,并提供在线申办功能。

前端展示模块需要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设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2.后台管理模块:用于管理政府信息发布、信息共享、网站设置等后台功能。

后台管理模块需要具备用户权限管理、数据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3.支付和证照模块:用于实现电子支付和提供电子证照功能。

支付和证照模块需要与银行支付系统和证照管理系统进行接口对接。

4.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模块:用于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并提供相应的报表和图表展示。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模块需要具备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技术。

三、技术选型在进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时,需要选用合适的技术来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运行。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技术选型:1.Web开发框架:可以选用主流的Web开发框架,如Spring MVC、Django等,以便快速开发和部署系统。

电子政务网云平台设计方案

电子政务网云平台设计方案

XXX电子政务网云平台设计方、尸、-前言项目背景电子政务网作为全市信息化枢纽,承载着多项重要信息化应用,如内外网域名服务器、邮件系统等等,同时也是各委部局与公网、省政务网的传输出口。

现各部局、各事业单位的数据资源、服务器、信息化系统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

同时,随着平安城市、政府应急、共享灾备、智能交通系统等等一系列政府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开展,以及国家、省对信息安全、平台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现有的设备及网络架构已经难以支撑业务发展、安全、性能方面的新要求。

面对部门各自为政、分散建设、不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程度低、重复建设、统一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模式在资源管理、数据管理、服务管理方面给出了目前最好的答案。

“云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电子政务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对外(政府之间、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公众)服务的平台,优化建设服务型的政府信息化。

云计算在云计算的诞生之前,现代计算机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

从高高在上的大型机时代,到个人用户普及的PC机时代,再有In ternet技术将全世界都联系到了一起。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增长完全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云计算就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IT 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包括互联网Internet 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 )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软件、应用平台、及基础设施等资源。

云计算具有资源池化、弹性扩展、自助服务、按需付费、宽带接入等关键特征。

需求分析电子政务网目前承载着市委市政府及各委部局多项重点应用,如信用网、内外网域名服务器、市府办内部公文系统、党政机关网站、网络监控平台、对外网站、指挥部网站、重点项目电子督察督办系统、网上行为监控系统、行风热线网站、人大提案系统、市委市政府大门安全监控系统等等。

由于电子政务建设及运行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即所有部门的政务应用系统均部署在信息中心的机房,各部门的政务应用系统累计超过100多个。

互联网+智慧政务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

互联网+智慧政务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

互联网+智慧政务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1目录第1章总则 (13)1.1、指导思想 (13)1.2、总体目标 (13)1.2.1、政务服务标准化 (14)1.2.2、政务服务精准化 (14)1.2.3、政务服务便捷化 (14)1.2.4、政务服务平台化 (14)1.2.5、政务服务协同化 (15)第2章重点任务 (15)2.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15)2.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16)2.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16)2.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17)第3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17)3.1、按事项性质分类 (19)3.2、按服务对象分类 (19)3.3、按实施主体分类 (19)3.4、按服务主题分类 (19)3.5、按服务层级分类 (20)3.6、按服务形式分类 (20)3.7、按行政管辖分类 (20)2第4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20)4.1、总体构架 (20)4.1.1、总体层级体系 (20)4.1.1.1、国家级平台 (22)4.1.1.2、省级平台 (23)4.1.1.3、地市级平台 (23)4.2、平台系统组成 (24)4.3、建设方式 (26)4.3.1、分建方式 (26)4.3.2、统分方式 (27)4.3.3、统建方式 (28)4.4、业务流程 (29)4.5、平台技术架构 (30)4.5.1、基础设施层 (31)4.5.2、数据资源层 (32)4.5.3、应用支撑层 (32)4.5.4、业务应用层 (32)4.5.5、用户及服务层 (32)4.6、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33)4.6.1、分建方式 (33)4.6.2、统分方式 (34)4.6.3、统建方式 (35)第5章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36)35.1、需求侧(面向社会) (37)5.1.1、用户访问——“我” (37)5.1.2、信息资讯——“我要看” (37)5.1.3、信息检索——“我要查” (37)5.1.4、服务引导——“我要办” (38)5.1.5、咨询问答——“我要问” (38)5.1.6、监督评价——“我要评” (38)5.1.7、个性化推送——“我的” (39)5.2、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39)5.2.1、事项清单标准化 (39)5.2.1.1、梳理原则 (40)5.2.1.2、统一政务服务事项 (41)5.2.1.3、组织推进 (41)5.2.2、办事方案规范化 (41)5.2.2.1、办事方案要素 (42)5.2.2.2、办事方案组织和展示发布 (43)5.2.3、审查工作细则化 (43)5.2.3.1、审查工作细则要素 (43)5.2.3.2、审查工作细则编制要求 (44)5.2.4、业务办理协同化 (46)5.2.5、事项管理动态化 (47)5.2.5.1、清单动态管理 (47)5.2.5.2、办理流程动态管理 (47)5.2.5.3、办事方案动态管理(对外) (48)45.2.5.4、审查工作细则动态管理(对内) (48)5.2.5.5、协同业务动态管理 (48)第6章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49)6.1、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49)6.1.1、建设管理要点 (49)6.1.1.1、集约建设 (50)6.1.1.2、同源管理 (50)6.1.1.3、多渠道服务 (50)6.1.2、主要功能 (51)6.1.2.1、用户注册 (51)6.1.2.2、用户管理 (55)6.1.2.3、事项信息的发布 (57)6.1.2.4、事项办理的触发 (58)6.1.2.5、用户互动 (63)6.1.2.6、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 (64)6.1.2.7、服务评价 (65)6.1.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65)6.1.3.1、用户基本信息 (66)6.1.3.2、证照信息 (66)6.1.3.3、第三方报告 (67)6.1.3.4、用户自制信息 (68)6.2、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68)6.2.1、基础业务功能 (69)56.2.1.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70)6.2.1.3、电子监察管理 (76)6.2.1.4、电子证照管理 (81)6.2.1.5、网上支付管理 (83)6.2.1.6、物流配套管理 (84)6.2.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85)6.2.2.1、并联审批 (85)6.2.2.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86)6.2.2.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87)6.2.2.4、政务服务热线 (88)6.2.2.5、公共资源交易 (89)第7章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89)7.1、统一数据交换 (89)7.1.1、目录与交换体系 (89)7.1.1.1、目录体系 (89)7.1.1.2、交换体系 (90)7.1.1.3、相互关系 (90)7.1.1.4、层次结构 (90)7.1.1.5、交换方式 (92)7.1.2、平台架构及功能 (93)7.1.2.1、平台架构 (93)7.1.2.2、主要功能 (95)67.1.3.1、备份机制 (97)7.1.3.2、运行保障 (97)7.2、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97)7.2.1、分类、分层级对接 (97)7.2.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98)7.2.3、数据交换内容 (100)7.3、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 (100)7.3.1、对接要求 (100)7.3.2、对接方式 (100)7.3.2.1、系统数据实时交换 (101)7.3.2.2、批量导入导出 (101)7.4、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 (102)7.4.1、共享共用模式 (102)7.4.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 (103)7.4.2.1、数据访问方式 (103)7.4.2.2、数据访问流程 (105)7.4.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 (105)7.4.3.1、元数据管理 (106)7.4.3.2、目录管理 (106)7.4.3.3、资源管理 (107)7.5、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 (108)第8章关键保障技术 (109)78.1、平台支撑技术 (109)8.1.1、统一用户与认证 (109)8.1.1.1、用户注册 (109)8.1.1.2、身份认证 (110)8.1.2、电子证照 (111)8.1.2.1、证照库部署方式 (111)8.1.2.2、电子证照文件格式和内容 (112)8.1.2.3、证照采集、存储 (112)8.1.2.4、电子证照的应用 (115)8.1.2.5、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 (115)8.1.3、电子文书 (116)8.1.3.1、形成方式 (116)8.1.3.2、文件格式 (116)8.1.3.3、数据保存与归档 (117)8.1.3.4、应用规则 (117)8.1.4、电子印章 (117)8.2、平台保障技术 (118)8.2.1、安全保障 (118)8.2.2、运行管理 (121)8.3、深化新技术应用 (121)8.3.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121)8.3.1.1、精细化管理与清洗比对 (121)8.3.1.2、智能化分析与深度挖掘 (122)8.3.1.3、推动数据引进和数据开放 (122)88.3.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 (123)8.3.2.1、政务云建设 (123)8.3.2.2、政务云使用 (123)8.3.2.3、政务云管理及灾备 (123)第9章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 (124)9.1、监督考核原则 (124)9.1.1、客观公正原则 (124)9.1.2、用户导向原则 (124)9.1.3、分类考核原则 (125)9.1.3.1、内外结合原则 (125)9.2、内部监督 (125)9.3、第三方评估 (126)9.3.1、评估方法 (126)9.3.2、指标体系 (127)9.3.3、评价方式 (128)9.4、评估实施 (129)9.4.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 (130)9.4.2、结果反馈与运用 (130)9.4.2.1、政府内部通报 (130)9.4.2.2、社会公开 (130)9.5、附录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 (131)9.6、附录二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规范 (138)9.7、法人信息 (139)99.7.1、法人基本信息 (139)9.7.2、企业登记信息 (140)9.7.3、法定代表人信息 (141)9.7.4、法人变更信息 (141)9.7.5、法人注销信息 (142)9.8、证照信息 (143)9.8.1、证照目录信息 (143)9.8.2、证照基本信息 (143)9.8.3、证照详细信息 (145)9.9、投资项目信息 (145)9.9.1、项目基本信息 (145)9.9.2、审批事项办理结果信息 (149)9.9.3、项目建设信息 (152)9.9.4、项目异常名录信息 (153)9.10、政务服务事项信息 (154)9.11、政务服务运行信息(办件信息) (158)9.12、附录三数据交换内容与标准 (158)9.12.1、申请信息标准定义 (159)9.12.2、申请材料信息定义 (161)9.12.3、受理信息标准定义 (162)9.12.4、办理环节信息标准定义 (163)9.12.5、特别程序信息标准定义 (164)9.12.6、办结信息标准定义 (166)9.13、附录四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167)109.13.1、自然人实名注册协议 (167)9.13.2、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169)9.14、附录五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评估参考指标体系 (171)9.15、“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层级架构和信息流架构示意图 (196)本方案在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群众“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线上服务和线下办事紧密融合,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电子政务
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
目 录
本方案在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群众“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线上服务和线下办事紧密融合,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以用户为中心,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和流程,提供个性化政务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务服务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创新办事质量控制和服务效果评估,大幅提高政务服务的在线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着力破解“信息孤岛”,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促进实体办事大厅规范化建设,公众和企业办事网上直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本方案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具备相应主体资格且行使相应政务服务事项的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依法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和组织、列入党群工作机构序列但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部门、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业(本方案中统称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组织开展“互联网+政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开展政务服务相关体制机制和应用服务创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照本方案相关要求,做好本部门政务服务资源汇聚和审批服务系统整合,推动部门纵向业务办理系统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安全对接。
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遍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
运用互联网思维,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过程中,推动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作。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借助社会资源和智力,加快政务服务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创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重点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关键保障技术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四个方面内容。以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规范化发展能力,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协同化治理能力,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整体化服务支撑能力,以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提升流程化约束能力,以政务数据开放和应用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
针对办事事项不全面、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加强业务支撑体系建设。围绕服务事项发布与受理、服务事项办理、行政职权运行、服务产品交付、服务评价等关键环节,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组织梳理政务服务资源,建设形成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实现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统一,建立事项信息库动态更新机制和业务协作工作机制。优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深化并联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政务服务向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延伸。与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建设等工作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升政务服务供给水平。
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方案标准化、审查工作细则标准化、考核评估指标标准化、实名用户标准化、线上线下支付标准化等,让企业和群众享受规范、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
按照公众和企业办事需求,群众“点餐”与政府“端菜”相结合,将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方案要素和审查工作细则流程相融合,删繁化简,去重除冗,减条件、减材料、减环节,实现政务服务精准供给,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本方案围绕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等突出问题,从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的角度提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全文分为8个章节,第1章到第3章从总体原则、业务范畴和技术架构的角度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进行总体介绍,第4章到第8章分别从业务支撑、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监督考核等角度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和保障措施。其中,总则是本方案的总纲,明确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原则;“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业务基础,明确了政务服务的分类;平台总体架构是顶层设计,描述了平台总体架构模式、业务流程、技术平台、用户注册认证体系;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业务核心,分别规范了政务服务静态信息发布和动态业务办理的数据流转及功能需求;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关键保障技术是支撑,提出了推动信息共享、证照互认等关键技术实现和应用方法;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出了政务服务评估评价的参考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此外,本方案以附录形式列出了技术体系建设涉及的5个主要标准规范要点,分别对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数据交换、实名注册协议、评估参考指标体系等进行规范。
国务院办公厅将根据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技术发展等条件的变化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实践,适时组织对本方案进行修订。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为目标,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优化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范、程序严密、过程透明、结果公开、监督有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为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