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名词解释

新三民主义名词解释
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提出的一种政治理念。
它是以尊重人权、实现民主、建立社会平等和推动经济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思想体系。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旨在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危机、民权危机和民生危机,以实现国家独立、民主政治和社会进步。
新三民主义中的“三民”分别指的是“民族、民权、民生”。
其中,“民族”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自立,主张消除外国的侵略,恢复中国的独立和尊严;“民权”强调人权平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主张建立一个政府能够保障公民权利的社会;“民生”强调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主张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福利。
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体制,通过选举产生政府,实现人民对政权的监督和参与。
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社会方面,他主张废除封建制度,推动社会平等,提倡社会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成为了中国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提出了一种既关注民族利益又注重人权和社会发展的政治理念,为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虽然新三民主义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民主义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历史意义三民主义内容: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三民主义历史意义: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当下仍然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主义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指导同盟会和国民党先后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民主义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孙中山还以旧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1、公开提出以武装斗争的手段来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明确提出反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民主革命精神。
2、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后要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途与方向。
3、土地纲领也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强烈革命愿望。
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是什么意思

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是什么意思?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推翻满清贵族统治的满清王朝,但不是针对满族人。
民权:建立共和体制,主权在民,提倡自由,博爱,平等民生:丈量土地,平均地权,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要求,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新的:民族(都是新增加的,重复的就不说了)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提出认人权力平等,比以前的抽象提法有进步民生:限制资本的投入,保护农民的利益新的和旧的最大差别就是提出了三大政策:联共,联俄,扶助工农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
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
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三民主义

⾼中历史会考知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孙中⼭所倡导的民主⾰命纲领。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历史《三民主义》会考知识点以供⼤家学习。
⾼中历史会考知识: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创⽴民国”,即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平均地权”,即民⽣主义思想。
三民主义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命纲领,是⾟亥⾰命的指导思想。
1924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第⼀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命运动的发展。
⽑泽东思想内容:①⼟地⾰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②抗⽇战争时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命的科学概念,说明⽑泽东思想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共七⼤上,⽑泽东思想被确⽴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社会主义⾰命和建设时期,建⽴了社会主义制度,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
⽑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主。
影响: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命实际相结合的第⼀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命胜利的理论武器;③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④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邓⼩平理论: 1978年底,中共⼗⼀届三中全会上,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党和国家的⼯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改⾰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7年,中共⼗三⼤上,根据邓⼩平的意见,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中⼼,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四⼤上,提出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平理论的历史地位: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次历史性飞跃;②继承和发展了⽑泽东思想;③是引导中国⼈民进⾏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旗帜。
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是指什么主义
旧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
民权主义,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旧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族革命)。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孙中山说,打倒满清政府,是民族革命,而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来说,则是政治革命。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孙中山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未能解决土地问题的经验,试图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同时,又避免两极分化,“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三民主义十六个字

三民主义十六个字
三民主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体系,它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个方面组成。
这个思想体系,描绘了中国发展的道路,提出了一个顺应人民愿望的政治目标。
在形成三民主义的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的状态,外部多方
势力也向着中国进攻,同时,清王朝的统治由于内部腐败,缺乏对民
生的关注,人民的疾苦也是不断的加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主义”的部分思想,
强调了民族独立,抵抗列强欺凌和帝国主义的统治,这部分思想自然
引发了广泛反响。
同时,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民权主义”,希望人民不必再忍受
专制统治,彻底打破旧世界的残缺,进入一个自由、平等、交往往来
的新时代。
最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生主义”,这部分思想考虑到了各
地经济的差异性,提倡了公平、公正、公正的社会制度,强调社会福利、就业和环境。
人民的利益都应该受到充分保障。
这三方面的原则在孙中山先生的社会思想中并没有相互分离,而
是构成了一个整体。
三民主义是一个能够汇聚中国民族伟力的思想体系,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根本原则。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四、三民主义的实践
• 实践过程: 实践过程:
• • • • • • ① 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萍浏醴、黄花岗、武昌起义等) 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萍浏醴、黄花岗、武昌起义等) ③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911年辛亥革命, 年辛亥革命 ④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 ⑤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补充和地 位
1、民族主义
• 材料一: 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 材料一: 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 满政府 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驱除鞑虏之后, 驱除鞑虏之后 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同盟会宣言》(1905) 《同盟会宣言》 • 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 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 • ——孙中山(1906) 孙中山( 孙中山 ) • 实质:推翻清政府 实质: • 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要求 局限性:
2、民权主义
•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 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是什么意思

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是什么意思?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推翻满清贵族统治的满清王朝,但不是针对满族人。
民权:建立共和体制,主权在民,提倡自由,博爱,平等民生:丈量土地,平均地权,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要求,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新的:民族(都是新增加的,重复的就不说了)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提出认人权力平等,比以前的抽象提法有进步民生:限制资本的投入,保护农民的利益新的和旧的最大差别就是提出了三大政策:联共,联俄,扶助工农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
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
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
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孙中山三民主义。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革命家和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在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分裂,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抵抗外国侵略势力,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民族主义激励了无数的爱国革命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其次,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中山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口号,主张实现民主和平等,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他主张废除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实行宪政,保障人民的选举权、言论权、结社权等基本权利。
民权主义的提出,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最后,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
孙中山强调“以民生为本”,主张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主张实行土地革命,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和劳动权,主张实行工商业的合作经济,保障工人和小商人的权益。
民生主义的提出,为中国的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也为中国的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
总之,孙中山三民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民主义的提出,激励了无数的爱国革命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和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三民主义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民主义

1.背景①政治: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改良方案失败。
②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③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④思想: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是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⑤个人:孙中山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对欧美改革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上书李鸿章失败,由改良而走向了革命。
2.提出(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明确提出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4.评价<积极影响>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②是辛亥革命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三民主义的实践1.辛亥革命爆发(1)过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意义: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3)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背景: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
(2)斗争: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1.背景: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屡次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影响。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影响与帮助。
④孙中山本身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新三民主义政纲

新三民主义政纲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反对清政府,推翻清政府的政权。
中国五千年来,汉民族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主体。
虽然有一段短暂的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大多数人仍然希望汉族人能够统治世界,管理九州。
旧民族主义的口号是驱逐满族,恢复中华。
其目的是通过发挥汉族的作用来满足政治要求。
这种民族主义中仍有强烈的民族差异意识。
这种思想可能是受中山先生自己的阶级和附属团体的影响。
2.民权主义。
要解释民权,首先要谈政治,政治就是人民的事,治理就是管理,管理人民的事就是政治,管理人民的事的权力就是政治权力,而管理人民的事就叫民权。
我们所说的自由是国家的自由,而不是个人的自由。
个人的自由会使我们成为一盘散沙,而国家和民族的自由需要人民的团结。
提倡民权人在政治地位上的平等,打破君权,民权人人平等,博爱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是相通的,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为四亿人民谋幸福。
自由和平等的本质是民权,因为有了民权,自由和平等才能存在。
3.民生主义。
中山先生认为,民生的最大问题是吃饭。
中国的人口在过去10年中减少了9000万。
为什么?除了社会动荡之外,就是因为没有食物可吃。
中国没有粮食吃的最大原因是农业没有进步,其次是外国经济的压迫,每年损失12亿人民币。
如果把这些钱用来购买粮食,就足够中国人吃了。
要解决中国人需要增加粮食产量的问题,就必须保护农民的权利。
平等的土地所有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只有耕者有其田,农民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在解决了生产问题之后,我们应该注意分配问题。
粮食多的时候要注意储备。
如果中国的粮食不够用,绝对不允许运到外国去卖。
只有以民生为目标,不以赚钱为目标,才能保证中国的粮食。
打扮也是民生之本。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增加原材料的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强纺织业的发展,这样才能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
每日一知识-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为哪个政党提出的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为哪个政党提出的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政治纲领。
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三民主义内容: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
三民主义意义: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批判地承袭了农民起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
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新旧三民族主义的内容和区别

新旧三民族主义的内容和区别
内容:
旧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生。
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
区别:
1、提出背景不同:
旧三民主义的提出,是由于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修正版本,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的体现,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
2、内容不同:
①民族主义:旧提法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新提法更突出反帝、反对外来压迫,这与共产党的反帝主张相一致。
另外,新提法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有利于团结各民族民众一起反帝,争取解放。
②民权主义:旧提法中有推翻君主专制体制,建立国民政府和国民平等问题;新提法强调一般平民共有民权,享有一切权利和自由。
这就
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扩大了阶级基础,能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革命。
③民生主义:新加上了节制资本,就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一大宣言还提出了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的主张。
大会以后,孙中山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就使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的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民主义是什么

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指人民、民族、民主的主义。
三民主义提出了三个主要内容:
人民主义:指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政党、社会组织的工作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通过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人民的幸福。
民族主义:指为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持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反对外来文化的侵害,建设民族国家。
民主主义:指建立以人民为主体、以民主为方式、以法治为保障的社会制度,通过广泛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选举等方式,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民主体地位。
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专制
辛亥革命解放人们的思想,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共和
各阶层的反对
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欧美列强反对
军阀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地派系之争凸显出 来,很快分类为三大派系,分别是张作霖的奉系 军阀、冯国璋的直系军阀、段祺瑞的皖系军阀。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陆荣廷
派系 直系 皖系 奉系 滇系 桂系
代表人物 冯国璋、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唐继尧 陆荣廷
唐继尧
依靠的帝国主义国家 美、英 日 日 美、英 美、英
军阀混战、 四分五裂、 动荡不安
“二次革命”的发动和失败
• ① 性质: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
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
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
袁世凯
逼迫清帝退位,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北洋政府的统治
(1912-1928)
以袁世凯为首的军事集团执政的政府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政治:临削时弱政革府命从派南力京量迁;至胁北迫京国;会改选组举内其阁为,正委式任大亲总信统;;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军事:
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
对外 关系
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民主共和
专制
12月28日 约法会议通过《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 改为10年并可连任,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
对比两段材料,说说总统权力有何变化? 三权分立 总统由选举产生 宪法由国会制定
复辟帝制
时间: 1915年底 国号: 中华帝国 年号: 洪宪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几十年革命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对孙中山研究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研究的深入,国内学术界对三民主义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每一主义的具体评价也存在某些分歧,有过争论。
1.民族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争论,主要表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孙中山早年民族主义中是否具有反帝思想。
通常的看法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分为两个阶段,有旧、新之分。
孙中山晚年的新三民主义中具有明确的反帝思想,对此无大歧异,但对早年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是否具有反帝思想?则有明显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有。
50年代时李光灿称孙中山早年的民族主义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面临亡国灭种灾难时激发出来的,“在早期的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里,既然还没有明确的系统的反对帝国主义思想,但反对外来民族侵略、压迫的思想,已经萌生并开始茁壮起来了”。
①苑书义等看法与此类似,认为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思想中带有一定的反帝要求,其反满活动首先就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所刺激出来的,并且主要是以避免世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为出发点的。
⑥第二种意见认为无。
80年代,冬青在《学术月刊》发表文章,认为孙中山早年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并没有明确的反帝思想,这一方面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所致,“另一方面也有历史的原因,因为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中国人民真正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进而提出反帝或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那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事。
”①持相同见解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在兴中会时期,孙中山只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朴素的民族意识,“但对民族危机的前因后果实在还不甚了然,革命的纲领也末臻明确,当然就谈不上具备反帝思想了”。
②,二是如何评价民族主义中的“大亚洲主义”。
所谓“大亚洲主义”,指孙中山曾提出的联合东方日本以抵抗欧洲列强的主张,对这种主张,李光灿认为这是“含有消极因素而事实上也不能实现的方法”。
三民是指什么主义

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方面,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进行的高度概括。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1、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2、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
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3、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专题四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备注:无)2015年题组1.(2015·上海单科·24)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考点】思想潮流的演进——维新思想(《时务报》)、三民主义(《民报》)【解析】前则材料介绍三民主义,出自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后则材料主张创办学校,培养变法人才,出自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故A项正确;《天演论》宣传西方进化论,与后则材料培养变法人才无关,故B项错误;前则材料借西方进化论思想,宣传三民主义的合理性,因此不是出自《天演论》,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与前则材料宣传三民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2014年题组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从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C 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4·海南单科·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解析】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2013年题组1.(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文明国家最难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问题不严重,但要未雨绸缪,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
故选C;中国工商业不发到,社会纠纷不多,但需要未雨绸缪,实行民生主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比较,排除B;材料最后一句虽然讲平均地权,但平均地权不等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而且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只是为实现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的第一步。
排除D。
【答案】C2.(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
因而D项错。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2012年题组1.(2012·海南单科卷·17)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C项的正确性;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是在20年代;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错,1918年中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
【答案】C2011年题组1.(2011·重庆文综·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
而A项说的正是君主专制政体才是革命的根本正确;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2010年题组(备注:无)二、非选择题1.(2016·浙江文综·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
“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
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
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
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6分。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2.(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
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考点】(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体用之争;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析】(3)“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3)学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3.(2012·重庆文综·37)(32分)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待。
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
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的留学生为多。
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
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交结其他国家使节,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特别是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材料二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道:“我被送到欧洲学习。
……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
”玻利瓦尔研究者比拉认为:“近代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给了他以最坚实的文化知识。
孟德斯鸠的作品主要给玻利瓦尔以思想上的启迪,而卢梭的著作则引起他感情上的共鸣。
”玻利瓦尔访问意大利期间,到蒙特萨克罗远足,想到罗马的光辉和贫困,激动得脸色骤变,宣誓要为美洲的独立献身。
可以说,这就是解放者诞生的时刻。
——摘编自[委内瑞拉]奥古斯托·米哈雷斯《解放者》材料三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重新探索救国真理。
1901年,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
到日本后,邹容一面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