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d67f5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9.png)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本课是回忆录。
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知识点”为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在读完课题后我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体裁,了解作者,联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时间?有了前置性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弄明白答案了;在阅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感受开门见山的写法,还有中间的,结尾的内容都有前后照应的写法;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充分的体现了课前先学的课题成果,大多数学生读字准确,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课是有缺陷,我想:在教学中要多些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2《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6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3d200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6.pn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6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
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
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
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975c5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坚贞不屈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竖旗的一角,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
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
(师相机正音)(2)重点指导。
(“瞅”读“chǒu”)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2.学生汇报。
(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1927年的春天。
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e7e015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a.png)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1.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视频导入,激趣质疑1.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
(播放视频)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个爷爷是谁吗?那这个小女孩又是谁呢?带着这些疑问,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十六年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他就是——李大钊)3.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
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
4.课前大家收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吗?二、人物介绍,历史背景作者简介:李星华(1911-1979) 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物简介: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https://img.taocdn.com/s3/m/7ba2d569a216147916112812.png)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
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
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
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
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
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
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感触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c1f14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阀、、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传统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30665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2.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
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
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xxxx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紧扣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一词,展开教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会更有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2本课是回忆录。
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知识点”为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035df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c.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十个生字,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阀()娱()僻()怖()宪()伐()误()避()布()选()胖()刑()押()舅()绞()伴()形()胛()臼()较()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https://img.taocdn.com/s3/m/483c28550722192e4536f69b.png)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
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
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二、成功之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
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
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这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三、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因为课上时间有限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够,在指导阅读中未能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0a850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1.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篇一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小学生安康心理的表现。
我国古代宏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心理学家确定地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胜利。
因此,培育小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凡事都得有个法规,没有法规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样的,得给学生一个规章,根据规章来进展操作,这样才能到达教学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是具有肯定的难度,学生难以单独完成的。
本节课我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争论“课文讲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就要求各小组成员先单独思索,能找出几件事就几件事,找不出的,然后以小组合作争论,由各小组汇报员向班上汇报。
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是人人参加得出来的。
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积极主动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又熬炼了同学们独立思索与合作的力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而且还是一个参加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调动学生积极参加的兴趣。
有了教师的参加,才使学生克制畏惧心理,使胆小的同学情愿与同学交谈与教师交谈。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特别大,它是一种便于操作、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人人成为课堂的仆人,积极合作、参加,使一贯说教的语文教学课堂活泼起来,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篇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巧用多种照顾方法,文章构造非常严谨。
一、再现式照顾,即后面所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
例如开头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久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说:“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
”这样照顾,不仅点明白李大钊烈士牺牲的详细日期,而且突出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二、答复式照顾,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答复。
例如前头说:“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https://img.taocdn.com/s3/m/4483db0680eb6294dc886c63.png)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
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
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二、成功之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
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
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这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三、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因为课上时间有限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够,在指导阅读中未能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c9678a1eb91a37f0115c74.png)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2】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师:【出示课件4】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⑵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5】埋头、军阀、避免、皮靴、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啃窝头、绞刑、捡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05a63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3.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怎样引导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首先我布置了相关的预习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李大钊;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军阀割据的历史背景。
本课是一篇较长的文章,且所发生的故事年代久远,学生很难想象为何主人公能那样做。
因此,为了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文章的情境当中,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1.上课伊始,创造情境渲染气氛。
整体认识单元课文思想及目标。
2.在读通课文后,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以学习第一部分为例,带着学生去体会描写李大钊被捕前的一些句子,感悟人物形象,习得方法。
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后面的内容。
上完这一课,我感觉做得较好的方面有如下几点:一、善于创设情境,以情境带动学生。
导入部分的图配乐介绍李大钊的背景,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二、注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学时间。
我让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人物形象时,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法。
以第一部分的学习为例,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指导他们体会句子时,可以从重点词语、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来进行体悟。
接着,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在此基础上交流引导学生最终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朗读指导不够到位,读的形式也不够多样。
希望今后在这些方面能有所突破。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f8577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b.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第【1】篇〗回顾今天的课堂,简单却也不失简约,利用了导图,开始了互助,不求复杂,只求扎实,真实而不失那份主动,灵动。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也是一篇老课文,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内容不难理解,利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情流露,表达真情实感,具有可读性,也是一份革命教育的好题,从内容出发而不局限于内容,两课时的安排得失小结如下寻互助抓手,从培养质疑入手。
本文最大的一个举措与收获便在此,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存疑读书。
(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怎样的事情让我十六年后还回忆?)聚焦内容提问,虽然不难,由于平时重视不够,学生还不是太会发问;趁热追击,在梳理课文结构后,根据黑板上的'导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轮难度提升,质疑互助,学文释疑。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父亲为什么被捕?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师追问,除了关注内容之外,还可以怎么提问?生给出: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前后什么关系显然提问者是有答案的,师继续追问,根据你知道的答案再提问,生马上给出: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了如此启发,问题质量在提升: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父亲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两轮质疑,给予时间,帮助梳理,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少讲真思,好!提高值问题,尝试互助学习。
聚焦文章写法,提炼人物品质的问题,正是共学好凭借。
共学一: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互为补充,完整表达,强化写法的品鉴,从内容,写法,读者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既为读,也为考;共学二: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证据学习提炼,互为补充,化零为整,既从片段中提炼,也从全文中关注。
共学三:生字词人人过关,第一课时,互相提醒的是易错音,形,偏旁,人人修改过关,第二课时,互相批改的是实时听写的情况,人人订正过关。
扎扎实实过基础,扎扎实实学阅读。
遗憾亦有,写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学生有些很不上进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开,男女生交流不够,发言面,发言层次体现不出,继续努力,实践调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反思第【2】篇〗本课教学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https://img.taocdn.com/s3/m/ba6f88420740be1e650e9aaa.png)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
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
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
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
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
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
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感触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3](https://img.taocdn.com/s3/m/102bbe56ed630b1c58eeb539.png)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
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
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
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
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
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
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感触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https://img.taocdn.com/s3/m/57072090172ded630a1cb639.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
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
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
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https://img.taocdn.com/s3/m/6cd810c4f121dd36a22d827d.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
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
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
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4](https://img.taocdn.com/s3/m/73497678376baf1ffc4fadc3.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
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
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
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教学反思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
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
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后,我自问:心情紧张过后这下子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
这节课备课、评课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咏诵中感受人性的光辉。
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
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
其实,不仅仅是学生,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
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
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这是一堂平实的课。
从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再到学生批注阅读。
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因为我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作为老师要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
指引学生深入地去读,深沉地去思考,这即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此文的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
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课前预设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第7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但在具体操作时对课文的结构没理清楚,学生回答问题有点混乱,教学时可以更明确分段。
第7段的情感挖掘还不够深入。
我启发学生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可是先前对于“局势严重”的理解,这里缺少一个铺垫,学生对当时所处的背景不了解,对于理解后文“我哪能离开?”有困难,学生的情感也就没能激发。
朗读的指导上还可以更细些,在感受李大钊毫不犹豫地留下这部分课文时,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可以加入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
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虽然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你?”,但是我没有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因而后面的教学中,我自己教一步,学生学一步,停留在大方框里。
二、选择题2.意外赔偿①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来。
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子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
每天我都在这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②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看着蔬莱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
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③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一些嫩绿的菜叶。
天啊!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
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的劳动成果?④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莱间蹒跚挪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
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我的莱园糟蹋成这个样子。
⑤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
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
我想起住在隔壁的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
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⑥我按捺着心中的恼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请问夫人,您养的鸣子都在您的院子里吗?”⑦她没有支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
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打量着我。
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许多疑问。
⑧“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我直截了当地说。
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莱园子里去找鸭子。
⑨此时,那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莱。
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10“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厖”我气愤地说,但不失礼貌。
11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珊地走了。
12几个月后,老妇人搬走了。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莱园“风波”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13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晚上,我邀请了数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
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邮包。
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封信,上写:亲爱的孩子,你好吗?我曾住在你的隔壁。
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极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
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收下,因为这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14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小姐,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
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⑤段画横线句属插叙,请你说说其作用。
3.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第一处: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第二处: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仔细品味文未最后一句话,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认为老妇人送的烤鸭是吃“我”家菜的那只吗?说说理由。
1.老妇人养的鸭子毁坏了“我”的菜园,几个月后的圣诞节赔给“我”一只大烤鸭。
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与下文老人的表现构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3.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
4.老妇人宽容、善良而又幽默。
(一定要联系原文,要具体分析)5.示例一:是。
老妇人因为对“我”怀有歉意,所以特意将那只偷吃鸭养得肥硕来送给“我”。
示例二:不是。
那句话只是老妇人幽默的一种表达,善良的老妇人不一定舍得宰杀她养的鸭子,那只烤鸭可能是她从别处挑选来的。
3.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是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