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 教案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 教案设计

5.1 法不可违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

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学检测】1.违法无小事(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违法行为分为、和。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或者,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新课讲授】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含义及理解(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第五课第1课时 法不可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第五课第1课时  法不可违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 2.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认清一般违法行为危害。 【学习难点】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情景导入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勤工 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 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 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 把他送到了派出所。本来自尊心挺强的他,结果丢 了大面子。
合作探究
探究一 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 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阅读分享教材P47探究与分享的三个场景,探讨:
体育馆喧哗
拾到东西私留
抢劫
违反行政法律法规 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规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刑法 刑事违法行为
合作探究
小结: (1)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 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 模式、标准或方向。 (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 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 分或行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当受到刑事处罚。
合作探究
探究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二)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看教材P49探究与分享的三个镜头,探讨:
合作探究
(1)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2)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
小结: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 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合作探究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反》的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课第一框题《法不可违》,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理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法不可违》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由“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个目题组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

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剖析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让学生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和危害,帮助学生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这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5.1 法不可违初二政治组教案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时间5min左右)知识释疑:1、民法:指的是一类民事法律法规,如民法总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费、组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等2、民事责任:补偿和恢复原状的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3、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一种惩罚措施;具体见书本。

知识运用:下列镜头中的行为是何类违法行为?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刑事违法行为环节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示图片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这些行为。

思考:想一想,这些行为违法吗?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何类违法行为?了解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举例: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散布谣言、违反交通规则、旅游不文明行为、破坏公物等。

案例分析: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收一半货物。

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吗?教师总结:镜头一:触犯合同法,侵犯合法财产权镜头二:侵犯公民的肖像权镜头三:侵犯公民的知识产权——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和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肤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他们对法律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教材内容、案例、图片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道具,如警察帽、法庭模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校园纪律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材案例,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讨论如何遵守法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警惕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别,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要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一般违法与犯罪的行为的异同难点: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启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

我们的社会需要规范,而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很多人因为他们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不良行为不注意加以矫治有很大关系。

(二)、讲授新课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作用:规范: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

法律: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主要是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拾到东西不交还失主是民事违法行为,所谓的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利,需要进行赔偿或承担其他责任的行为。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逐字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逐字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下有两个目题:一是违法无小事,这里主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含义;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

本框是学生对法治了解基础阶段,为后面法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公共场所的行为百态》播放完毕,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教案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2、能力目标: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重难点:重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难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必须自觉守法。

而且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必定是着眼于公民的利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反对,没有理由不遵循,更没有理由背道而驰。

虽然我们有追求个性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能标新立异,无视法律的存在。

与法律抗衡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自毁前程。

在我们身边,同龄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为了灿烂的明天,我们能不守法吗?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要求:预习课本46-51页,依据下列问题认真勾画,限时6分钟。

(二)自学问题:1.法律的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分类。

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三、新课学习:一、违法无小事(一)违法行为的类别活动情境:教师展示教材第47页“探究与分享”中的三个案例,请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1.你认为以上三个镜头中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2.这些行为造成了哪些不同的影响和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角度思考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并对危害的严重性进行区分,也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违法类别,让学生对号入座。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上三个镜头中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法律意识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教学难点: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卡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5.情景模拟: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法律的作用。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布置作业: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 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 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 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行政拘留等。
2
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说明理由。 这些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 小结: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 会的行为。
根据所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 违法行为。情景一是民事违法行为,情景二是行政违法行为,情景三是刑事违法 行为。
二、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 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 同时,青少年遇事易冲动,又对法律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防微杜渐。 2.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危害,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 义、类型和危害;了解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这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环节二】违法无小事 (设计意图)在导入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了解什么是违法 及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学生针对导入环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点拨:小勤在工地上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些铁卡子不是别人废 弃或不要的,不是没有主人,小勤这样的行为涉嫌盗窃或非法侵占,是违法的, 所以要被送到派出所。只要我们知道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 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 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 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过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 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请同学们将教材翻到 47 页,我们来共同完成“探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课件

轻微
严重
同 违反的法律
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刑法
点 法律责任
行政制裁或民事责任
刑法处罚
相同点
二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是违法行为;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动真格!出游不文明被拉黑 上“黑名单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身边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线、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阅读课本P91-92三个案例: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 社会造成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 为人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 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 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 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 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 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 民警将三人带走。公安机关 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的行为。
行政违法 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刑事违法 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
的行为。
镜头 生一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 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 当归还失主。
行政处分: 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
行政处罚: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营业执照、 行政拘留
镜头三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 命财产安全。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 物的应判处刑罚。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说课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明辨是非,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尊严。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从中学生身边的“两件小事”到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案件,提升学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已经违法,增强学生守法意识。

2.通过学习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加深对违法行为的了解,知法懂法。

3.通过介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知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尊法护法的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是第五课的第一框,帮助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

同时,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从七年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视角,推广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情方面,有以下特点。

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即使做出违法行为,或者遭遇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懂得要遵守法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课的主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意义,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对社会有什么作用?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更多的法律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可以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法律如何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共同总结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说课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说课

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
规 范 作 用 可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而没有做
不应当做而做了
……
违 法 行 为
评 价 作 用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小事”不小,关涉法律
第 一 环 节
法律在身边,规范亦评价
知违法行为,守行为底线
四、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 两件“大事”探析违法: 违法行为的分类
第三环节: 认清后果自觉守法—— 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小事一: 欠债不还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
小事二: 盗窃损毁 公共财物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两件“小事”走近法律: 违法行为是什么 通过对中学生小A“两件小事”是否违法的“明辨 是非”,引发对法律的思考;通过对法律条文的 解读,明确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含义。 通过与“两件小事”类似的真实法律案件的介绍 和分析,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澄清和加深 对违法行为的认识。 通过分析不同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责任,学生感 受法律的尊严,在知法的基础上自觉守法,依法 规范自身行为。
《法不可违》说课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第源自课第一节说 课 内 容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
说 课 内 容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背景分析
针对学情的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 学生相对系统 了解法律的起 始课 • 承上启下
知 法 尊 法 守 法
小事二: 盗窃损毁 公共财物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法不可违”。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内容是对法律知识的初步介绍,是后续学习法律相关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以及违法的类别和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知道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各种违法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区分。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浅显。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违法的行为,但却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

因此,通过本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法律知识。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违法犯罪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法不可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归还
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案例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

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他们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案例三:17岁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刑事违法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
物的应判处刑罚。


环节四:火眼金睛王大锤:虽然我只捡了工地上的一个铁卡子,但通过同学们刚刚的讲解我了解到我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但为什么我走到路上还是有人叫我犯罪份子?难道只要违法就是犯罪
吗?
请大家帮助大锤解决疑惑。

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图片指导
通过学生对图片的展示和选择,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违法犯罪的区别。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小组讨论并拍代表发言。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