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26)
达标检测
DA BIAO JIAN CE
04
(2018·长沙高一检测)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23456
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123456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丁所在等压面和等温面关系的是
√
解析 丁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丁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温 较高,所以等温面也向高空凸起,因此B正确。
123456
5.图示季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昼长夜短
√B.华盛顿昼短夜长
C.堪培拉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解析 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短 夜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123456
6.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A是_赤__道__低__气__压__带,B是_东__北__信__风___带, C是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D是_中__纬__西__风__带。 (2)在B、D、F代表的风带内画出风向箭头。 答案 略。(B为东北风,D为西南风,F为东北风)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风向分别是 A.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B.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 C.东风、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D.东北风、东南风、西风、西风
(2)热带辐合带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温变化 C.影响的地区气候温和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教 学目 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 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特别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规律。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 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 能;通过海平面气压分布和季风形成等直观图的阅读,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又把两者结 合起来,初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了 解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介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 因之一,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
2、重点、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
气环流的影响,冬夏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季风环 流的形成。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 律;季风的形成。
; 德国退税 https:///knowledge/ 德国退税
;
回答出“心理变化”1分,回答出“突出主旨”2分)24.当现实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时候,你是否依然有颗玩味与欣赏的心,化劣势为优势,尽情活出自己的生趣。(2分。没按文中原句回答,意思相同亦可。)25.示例: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现今 ,世界各地都掀起了“汉语热”的狂潮,甚至《中国诗词大会》都有不少外国人参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学好中国古典文学,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3分。围绕“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回答,表述清楚即可。) (2017江苏盐城)(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9分)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1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 的知识点 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 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 及分布
教学ppt
2
2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分析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 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教学ppt
3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新生,刚刚接触高中地理 ,基础差,理解能力欠缺, 重在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应 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讲给学生听。
1月——北半教球学pp冬t 季、南半球夏季 16
小结归纳,提出疑问,布置作业
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
射赤道
单圈环流
地表是均匀的、太阳直射赤道
三
圈环流,近地面出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
带
地表是均匀的 气压带风带移动
教学ppt
17
四、教案设计说明:
1形式:启发思维,双向反馈 2特点:化繁为简,制造假设;由简到 繁 ,层层推进 3手段:多媒体课件,表现手段更直观、 更清晰10
(2)考虑A、B----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5
中纬环流
9 86
37
低纬环流
2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教学ppt
11
设问1: 赤道低气 压带与副 极地低气 压带的形 成有何不 同?极地 高气压带 与副热带 高气压带 的形成又 有何差异
教学ppt
4
4、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 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完成2~3题。 2.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M→N→P→O B.M→N→O→P→M C.M→N→P→O→M D.N→M→O→P→N 3.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 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 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 供应。 (1)图中为我国北方某城郊一大棚蔬菜生产模式图,棚顶密封,背面是冬季用 以御寒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唯一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在图中 用箭头画出工作门打开时温室内外的空气流动状况。
“风塔”的室内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比热容较 大,故室内水池使周围气温降低,气压 增高,则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运动,水 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流向四周(以水池 为中心),这其实就是利用了热力环流 的原理。
为什么水池要建在塔下中央呢? 一方面使室内水池周围空气温度降低, 气压增高,使室外的空气通过风塔进入 室内; 另一方面,当室外的空气温度比室内高 时,从“风塔”顶部进入室内的空气会 经过水池,池水对空气起到降温作用.所 以水池建在塔下中央,可以最大限度地 起到降温作用。
空气在市区上升 ,在郊区
下沉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
市区,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
郊区
中心区
郊区
思考:从保护环境而言,化工厂最适宜建在哪里?
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
伊朗古城亚兹德位于热带沙漠地区,这里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 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结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 悬空链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 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什么? 2.塔下中央建一个水池起什么作用? 3.“风塔”内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这说明了什么?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环流
2.4 大气环流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有何意义?2、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3、三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了哪些气压带和风带?4、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有什么影响?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何不同?6、什么叫季风?季风的成因是什么?7、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什么不同?【资料卡片】大雾立战功1940年7月,德国法西斯企图利用大雾作掩护轰炸伦敦。
他们认为:由于大雾笼罩使英国飞机无法起飞参加空战,而高于大雾之上的楼房、烟囱正好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但是德国空军却打错了如意算盘,他们每次利用大雾空袭伦敦,总是在中途就遭到了英国飞机的拦截而以失败告终。
有一次,德国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消息后立即命令飞机起飞,可是飞机还没到伦敦上空就被浓雾包围了。
由于能见度差,机群失去了联系。
两架飞机好容易飞出雾区,还没来得及辨方向,就被尾随大雾之后的英国飞机击落了。
德军百思不得其解,怀疑内部出了间谍。
德军为什么弄巧成拙呢?原来西欧地处北半球西风带内,全年盛行偏西风,由于西风的影响,这里的天气变化总是由西向东发展。
英国在德国西部,根据自西向东天气发展变化的规律,很容易预报出德国的天气变化,而英国的气象情报对德军严加封锁,所以德军很难预测出英国的天气变化。
每当德军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情报时,实际上雾区已经向东移了。
英军正是利用了西欧地区天气自西向东变化的规律,在每次雾区东移时便派出战斗机尾随雾后攻击德军飞机。
为什么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卫星云图大家都很熟悉了,在图上,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在我国大陆上空,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由于我国所处的位置大部分在盛行西风带的下方。
盛行的西风带跨越的地理纬度为30°N~50°N,厚度离地面3~13km。
高中地理_大气环流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本节采用非常规的教学思路,大胆对某些课标要求的内容进行取舍,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一强调过程:本节内容一开始就设定三个假设,通过逐一的否定,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才能得以体现。
而且通过不断否定,将更完善,更复杂,更实际的大气环流变得顺遂通达,浅显易懂。
二指导方法:求理求图求过程是本节内想要传授的学习方法,求理求图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有效方法,求过程要求学生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思维导图,易化繁为简,抓住事物本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知识:学习大气环流主要需要两个基础知识。
一是热力环流,二是地转偏向力。
热力环流是学习大气环流的出发点,再加上地转偏向力,便出现了知识的增长点。
由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的问题便得以解决,而气候又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不可忽视,其实简单的东西不代表容易,从而强化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有的设计宜浅进浅出,但两个浅字都不代表容易。
学情分析本节课实际为高二文科班会考复习课,因为学生基础较差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名为复习实际和新课差不多,但又不能完全上成新课,所以就设计成以课本知识为线索,特别是课本上的图为线索,进一步构建原有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继续用教材去学,从而适当加大课堂容量,以满足会考复习的要求。
设计的练习必须非常基础。
以掌握最基础的,最基本的知识为目的。
效果分析基本完成所设计的内容,达到预期的效果,各环节连接较好,,重点地方以读屏形式出现,教学效果真实,再现真实版的课堂教学。
不足之处是教师学生都有些紧张,语言不够精炼,以至于某些环节不够紧凑,结尾有些紧蹙。
大气环流教材分析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课本一开始就提出大气环流的重要性,掌握大气环流的规律,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基础。
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最典型的两种环流形式: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12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第 27 页重难点突破12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考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性质读图12-1“某区域对流层大气运动理解模式图”,回答1、2题。
1.关于a 、c 两点的近地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c 点近地面可能接近刚果河河口B .a 点近地面可能接近亚马孙河河口C .c 点近地面肯定是海洋D .a 点附近海域受巴西暖流影响2.关于a 、b 两点近地面空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点近地面空气高温湿润 B .a 点近地面空气低温干燥C .b 点近地面空气低温干燥D .b 点近地面空气低温湿润读图12-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丙气压带”是指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极地低气压带C .极地高气压带D .副热带高气压带4.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侯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A .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B .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C .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终年温和湿润D .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读图12-3“中纬和高纬环流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处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A .90°NB .30°SC .0°D .90°S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是副热带高压,丁是极地高压B .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C .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D .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读图12-4“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回答7、8 题。
7.图中风带⑥是 ( )A .北半球西风带B .南半球西风带C .北半球信风带D .南半球信风带8.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 .上海昼长大于广州C .广州昼短夜长D .恒河流域正值丰水期考点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9.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图12-5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第 28 页 图12-9 读图12-6“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0~12题。
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流》
成因
列表比较
风向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成因
东亚季风
冬:西北风 夏:东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寒冷干燥 夏: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冬:东北风 夏:西南风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风带季节移动
小结:
假设地球不自转不公 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单圈环流
转及地表性质均一
2.有关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 ]
A.同一半球信风与极地东风的风向基本相同 B.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30°附近辐合 C.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北风,在南半球是西南风
D.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容易成A 云致雨
3.有关季风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B.我国各地夏季都吹东南风 C.华北地区冬季位于亚洲低压的东部,盛行偏北风 D.华东地区夏季位于亚洲低压的东部,盛行偏北风
30ْS
副极地低压带 60ْS 极地高压带
低压
(二)三圈环流
南北纬60度 附近低空形 成低压,高 空则为高压, 分别流向高 高 纬和低纬, 压 形成中纬环 流和高纬环 流,高中低 纬三圈环流 形成
低压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60ْN
副热带高压带
30ْN
赤道低压带
0ْ
副热带高压带
30ْS
副极地低压带 60ْS 极地高压带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复习:热力环流的形成
思考:从全球太阳辐射分布看,地球上 的热源和冷源分别是什么地区?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结论: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赤道地区为热源,极地 地区为冷源,如果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且无地转偏向力,则赤道与极地 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热力环流圈——单圈环流
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高三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今天本店铺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接下来随着本店铺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目录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时间推移到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证实,银河系是范围有限的恒星体系,并建立了银河系的天文体系,从而将人类认知的宇宙范围拓展到星系级别.之后,随着科学继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宇宙范围观念也日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分光仪、射电技术的成熟,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这里的光年是一个长度距离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km/秒,照此计算,1光年约为94605亿km.那么,能否说宇宙的范围大小就是这百亿光年呢.显然不行,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的宇宙范围一定会继续扩大.我们在前面讲过,宇宙是物质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仿此,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天体”.就像我们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闪烁的恒星(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这两种天体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天体.还有较明显位移的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转、反射太阳光线)、以及有圆缺变化的月亮、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此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一些我们单凭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比如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人类制造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边引导学生看图讲解边板书)3、宇宙的物质性(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天体的多样性自然天体:恒星------星光闪烁(自行发光、发热)星云------轮廓模糊,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行星------移动(绕恒星运转、反射恒星光线)卫星------月亮(地球的卫星,有圆缺变化)流星------一闪即逝彗星------拖着长尾巴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体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间(星际空间)的物质.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陨石、陨铁等就不能被称为天体.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属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如地球大气、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等.我们前面讲过,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性.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目前,人们将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月球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际气体和尘埃等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和跟太阳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构成银河系,而银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讲了上述的内容,同学们不免要问: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关于宇宙的起源,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造宇宙”的信仰.我国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这样的:“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出,而天地分,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盘古日长万八千丈,天日高万八千丈,地日厚万八千丈.”这与我们现代天文学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思想上十分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观点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此时,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高温,这些物质极不稳定.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胀开来,这些物质迅速向外辐射出去,刹那间,宇宙空间扩大了1029倍,温度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或衰变,或与质子结合成重H(氢)、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继而捕获电子,早期化学元素开始形成.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弱,此时,宇宙主要物质是气态的,之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期间,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胀成红巨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因此,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4、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天体系统层次:(见文中)(2)宇宙的演化: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Ⅲ、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学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着重掌握前面所学的各种天体的特征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来源:原创作品)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
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知识点1:锋与天气1.气团(1)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范围空气。
(2)分类及天气①分类:温度比移经地区气温高的气团叫暖气团,比移经地区气温低的气团叫冷气团。
①天气:单一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的区域,天气现象单一,多晴朗天气。
2.锋面(1)概念: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作锋面,如图中B。
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作锋线,如图中C。
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2)天气特征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别很大,锋面附近常伴有云、大风、降水等天气现象。
知识点2:锋的类型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移动幅度很小的锋符号剖面示意图气团位置冷气团密度大,在锋面下;暖气团密度小,在锋面上锋面坡度较大较小很小雨区位置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Chapter 3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知识点1.低气压(气旋)(1)低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低气压,简称低压。
(2)气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大气的这种流动叫气旋。
(3)天气:低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
2.高气压(反气旋)(1)高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高气压,简称高压。
(2)反气旋:高压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流出(南半球相反),这种环流系统与气旋相反,叫反气旋。
(3)天气:高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一、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1)锋面类型北进过程主要是暖锋,南退过程主要是冷锋,6月江淮流域主要是准静止锋。
高中地理-2.1.4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④③ ② ⑦
⑥
⑤
①
⑤ 东北信风带 ⑥ 盛行西风带 ⑦ 极地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实际 上,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次年春分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问:“马纬度”是怎么形成的?
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 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因为 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 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 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 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人们因此 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 怪的名字—马纬度。
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地表各地在各气压带风带的控制下,气流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种性质。一是风带中气流 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的垂直运动,性质如下:
名称 赤低 副高 副极低 极高 信风
西风
东风
方向 上升 下沉 上升 下沉 高纬-低纬 低纬—高纬 高纬—低纬
性质 湿热 干热 温湿 干冷 干热
温湿
干冷
北半球
① 赤道低气压带 ② 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 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 极地高气压带
2.1-4 大气环流 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 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三、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海陆间、山谷间,城郊的热力环流
局地环流
二、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假设情景一:
只考虑:高低纬间的热量差 ①假设地表均一 ②假设地球不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的基本特点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地球自转偏向力最终导致三圈环流的形成,于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它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赤道低压带为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压带和低压带相间分布。
2.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冷热不均)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大气运动)形成的。
3. 一般情况下,低压上升湿润,高压下沉干燥;西风湿润(从低纬吹向高纬地区,有利于水汽凝结),东风、信风干燥(从高纬吹向低纬地区,不利于水汽凝结)。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圈环流是一种假设的状态,但由于受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成断块状分布(陆地面积广大),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o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成带状分布(海洋面积占优势)。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
具体名称如下图所示:
三、副热带高压(或夏季风)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灾害
1. 正常年份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与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规律,可用顺口溜来形象记忆:夏季风吹雨带移,雨带移哪儿哪儿雨季;三月登陆要北上,四五月份到华南;六月江淮为梅雨,东北、华北七(月)、八(月)到;九月南下到江南,十月雨季结束离大陆。
2. 副热带高压(夏季风)异常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快,易造成北涝南旱;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慢,易造成南涝北旱。
四. 季风环流
由于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因而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列表比较东亚季
比较内
容
东亚南亚
季风类
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
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及源地冬季:偏北,西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内部冬季:东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夏季:偏南,东南风;来自太平洋夏季:西南风;来自印度洋
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
燥,夏季炎热
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
多雨
冬季暖热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