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的散文特点
鲁迅《呐喊》与《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始及成熟。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二、《呐喊》《彷徨》的写作特点:1、表现的深切:(1)题材: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写作目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鲁迅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眼光(视觉):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这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内向性、现代性、独特性的特点。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也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于人自身的反抗。
(3)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式。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外在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
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鲁迅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1)题材的变革。
见上。
(2)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生化。
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
朝花夕拾鲁迅的特点
朝花夕拾鲁迅的特点《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鲁迅早期的散文作品,以及对人物、事件的回忆和评论。
本文将从鲁迅的写作风格、主题内容和传达的思想观点三个方面来解释《朝花夕拾》的特点,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
鲁迅的写作风格是《朝花夕拾》的鲜明特点之一。
他的散文笔调犀利,语言直接,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以及生动的比喻和象征,让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丑恶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自序》中,鲁迅用“我本楚狂人”来形容自己的文学创作态度,表达了他对旧文化的反叛和对新文化的追求。
此外,《故乡》一文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乡村,使读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面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他关注了社会现实、人性、历史传统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在社会现实方面,他批判了封建礼教、官僚主义、封建迷信等社会弊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讨,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和压抑。
在人性方面,他对人的丑陋和自私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以《孔乙己》和《阿Q正传》为代表的两篇小说,表达了他对平庸、懦弱和自卑的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历史传统方面,《故乡》和《记忆》等回忆文章,通过对青年时代的回忆,描绘了一个动荡、混乱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背景,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切。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传达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
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民生,关注农民工人和劳动人民的权益。
他批判了教育、文化和媒体的腐败现象,提出了人人平等、正义和自由的价值观。
他痛斥封建礼教的愚昧和封建社会的腐败,并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传统束缚。
他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担忧。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具有鲜明特点的散文集。
它通过犀利的写作风格、丰富多样的主题内容和传达的思想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自由和正义。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举例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民主人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他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三部。
鲁迅的风格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再有就是直面现实,针针见血。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作品通过写实际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手法,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的刻画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揭露了中国旧社会生活现状,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仿徨》描写细致入微,取材现实,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胆突破,带有急先锋的批判主义性质。
小说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融合典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又具有个性化。
鲁迅还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湛的笔墨写景咏物,勾勒形象,讽刺手法鲜明。
鲁迅的杂文特点,他的杂文有《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伪自由集》等,他的杂文广博深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更是批评的淋漓尽致。
鲁迅的杂文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的杂文更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杂文,都是情文并茂,情感浓烈深沉。
《友邦惊诧论》更是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的散文更具“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代表作《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刻画,性格描写细致入微,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浓烈真挚的感情叙事写人,以白描、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他的文章犀利深刻,无不闪耀着对社会批判的锋芒,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鲁迅文章的特点
1、选材独特
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2、视角独特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3、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4、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艺术趣味。
5、显示浓重的民族特色。
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不如:《社戏》
二、鲁迅简介:
鲁迅(,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
鲁迅格式的特别例子(一)“鲁迅格式的特别”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著称。
他的写作风格也有其独特之处,常被人们称为”鲁迅格式”。
鲁迅格式的文章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简练明确:鲁迅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简练,条理分明,展示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2.批判意识:鲁迅的作品常常针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包括封建社会、旧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等,鲁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3.冷嘲热讽:鲁迅的作品常以冷嘲热讽的方式表达观点,他通过讽刺和用词的特别方式,揭示问题背后的荒谬和虚伪。
例子1. “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疯狂世界。
作者通过这个疯狂世界的描写,暗指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败。
•语言简练: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以清晰的笔触描述主人公的疯狂心理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冷嘲热讽:作者用讽刺的方式描述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虚伪。
•批判意识:作者通过主人公疯狂的心理状态,批判了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压迫。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格式的典型例子。
该作以主人公阿Q为中心,通过他的遭遇和心态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穷困和腐败。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清晰地展示了阿Q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批判意识:通过描述阿Q虚伪自大的形象,作者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腐败。
•冷嘲热讽:作者通过描写阿Q的悲剧遭遇和愚昧行为,以讽刺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
《药》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作品,也展现了鲁迅格式的特别。
特点:•简练明确:作者用简洁的语言、鲜明的画面描写,表达了人的虚伪和社会的冷酷。
•批判意识:通过主人公对社会的绝望和对人性的怀疑,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的摧残和毁灭。
•冷嘲热讽:作者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现象的荒谬。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1、鲁迅小说的特点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
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
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
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之中。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她的文章特别就是她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
毛泽东认为:鲁迅就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就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她不但就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就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与事物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就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
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与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与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与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语文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
语文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
一、清晰而生动的语言表达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以其清晰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著称。
他善于用朴素的汉语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能够直接地理解他的作品。
他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图像感,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疯狂言辞和思维,鲁迅先生鲜明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二、深刻的人物刻画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也以深刻的人物刻画为特点。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活,并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不仅塑造了正面的英雄人物,还着重描绘了各种负面角色,如懦弱的文人、冷漠的官僚等,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出这些角色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形象和丑态。
三、批判现实的意识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中还融入了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意识。
他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坚持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旧社会秩序的冷嘲热讽,有力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四、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节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常常采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节奏,给读者带来冲击和震撼。
他以非线性的方式叙述故事,穿插回忆和幻想,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结构美。
同时,他注重节奏的控制,通过对文字的抑扬顿挫,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张力。
总之,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人物刻画、批判现实的意识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节奏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满,更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心。
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至今仍然对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创作的26篇短篇小说和散文。
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零九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朝花夕拾》的特点。
首先,从写作特点方面来看,《朝花夕拾》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深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思想深刻,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
他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丑陋,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2.现实主义风格:《朝花夕拾》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以写实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来表现社会现实。
他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呈现和批判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痛苦,准确地刻画出封建社会的现实。
3.多样性:《朝花夕拾》作品题材多样,内容涵盖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思考。
有的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婚姻的黑暗现实,有的作品讲述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有的揭示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
这些不同的题材展示了鲁迅的创作广度和丰富性。
其次,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朝花夕拾》也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快:鲁迅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修辞。
他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和环境,给人一种明快的读者体验。
2.反讽和讽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用反讽和讽刺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以一种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哀。
3.冷峻的写实主义:《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多以冷峻的写实主义风格为特色。
他不回避真实的社会问题,以冷峻的态度揭示人们内心的阴暗和社会的黑暗,给读者以冲击和思考。
总结起来,《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坚持。
他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犀利的批判洞察力,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作品风格简单介绍
鲁迅作品风格简单介绍
鲁迅的作品风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叙述方式:鲁迅的作品中,他大胆地尝试了多种叙述方式,如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等。
这种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创新精神。
2. 多样化的格式:鲁迅的小说如《呐喊》和《彷徨》等,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格式,这种创新的格式使得他的作品在表现上更为深切。
3. 独特的时空关系: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运用横断面切割的方式来描绘场景,如《示众》和《药》等。
这种手法展示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
4. 独特的语言风格:鲁迅的作品语言简洁、凝练,富有顿挫感,同时又充满了回味。
他的作品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
以上是对鲁迅作品风格的简单介绍,如果想了解更多鲁迅的作品风格特点,建议阅读鲁迅原著以及相关文学评论,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姓名:李晖娟(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362063060005 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内容摘要:鲁迅小说语言表现与结构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人物分析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讽刺象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技巧,简约而不失严峻的语言、辛辣的笔调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本文试就鲁迅小说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1、艺术形象高度概括。
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时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他自己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所说的“拼凑”,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等一个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
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
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
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
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鲁迅作品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鲁迅作品的特点及社会意义
鲁迅作品的特点及社会意义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鲁迅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鲁迅小说对剖析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价值和意义。
1.鲁迅的文学创作具有一种思想家的特质,他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这就是它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
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和描写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
3.对农民关注本身也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4.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
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1.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中的他是最独特的存在,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正是如此,现结合作品对鲁迅先生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一、从作品内容入手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继承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学的优良传统,以人道主义思想为主导,对封建社会的文化、伦理道德等进行深刻批判和猛烈抨击。
他的小说形象具有独特性,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光辉。
在长期的斗争中,鲁迅塑造了诸多典型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深受读者喜爱。
二、从语言特色入手鲁迅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犀利。
1。
字字准确精当:《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 2。
尖锐辛辣:《彷徨》中的《祝福》《离婚》《示众》《伤逝》《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祥林嫂等; 3。
简洁凝练:《故事新编》中的《理水》《采薇》《铸剑》等。
三、从题材与情节入手鲁迅先生在《彷徨》这部小说集中,所写的大都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鞭笞,因此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繁多,但却经得起反复阅读,充满艺术张力。
《彷徨》中的故事虽然表面看来似乎很荒诞,但其实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可见,鲁迅小说取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艺术形式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生活。
四、从主题与意蕴入手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主题,最根本的是在揭露和讽刺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
具体地说,有对剥削阶级冷酷心灵的剖析,对麻木庸俗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探索,对专制独裁的憎恶,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者的关怀,对青年恋爱的指导,对自我的重视,对友谊的追求等等。
五、从形象塑造入手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各具特色,使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人物既是鲜活的,也是充满着思想和哲理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小说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的反映。
的确,作家通过作品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直接表达给读者。
鲁迅先生的许多著名篇章,或抒发愤慨之情,或阐明某种观念,或提供历史资料,或描绘自然景物,或展开心理刻画,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名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
风格和独特的思想,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和文化符号。
那么,鲁
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一、鲁迅写作特点
1.反映现实:鲁迅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他
用一种鲜明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2.批判现实:鲁迅在作品中常常站在人民立场批判不公和剥削,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呼吁改革与革命。
3.直白犀利:鲁迅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以简洁明了、意犀相通
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常运用夸张、讽刺、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现实。
4.独特视角:鲁迅在写作中擅长抓住社会现实中的一些边角细节,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从而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危机。
二、鲁迅写作风格
1.惨烈、悲壮、凄凉:鲁迅笔下的主题大多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通过对这些坎坷历程、血泪故事的描摹悲壮、凄凉的风格,来
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政治的呼声。
2.文学高度化: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一些文学化的方式和语言,通过夸张和升华,让故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时也会运用象征手法。
3.娓娓道来、独具匠心:鲁迅的小说一般情节慢而且冗长,他透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着时代在演变,这样的叙述方法慢慢让读者融入到故事里面。
4.言简意赅、百看不厌:鲁迅的文学风格不胜华丽,反而尽量以白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便于长久记忆和深刻领悟。
综上所述,鲁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独具特色,历经时间的验证,依然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心灵,对我们现在文学创作和思想造诣都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朝花夕拾作品特点
朝花夕拾作品特点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十三篇小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
《朝花夕拾》的作品特点是:
一是文字精炼,结构严谨。
鲁迅先生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二是情节曲折,结局悬念。
鲁迅先生的小说情节曲折多变,结局悬念重重,让读者翻阅小说时充满期待,令人激动不已。
三是深刻的社会讽刺。
鲁迅先生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以讽刺的手法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四是抒发的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的小说抒发了他对社会的思想感情,他以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来揭露社会的弊端,以此来激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自由。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曲折的情节、深刻的社会讽刺和抒发的思想感情,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小说的特点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来概括。
但其总的特点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说其小说的特色,不能不回简略地说说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著译上千万字,1918年5月发表的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五四吹响了号角,它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此,鲁迅的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先后写了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阿Q正传》在内的十四篇小说。
1923年结集为《呐喊》出版,后又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并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边,支持他们对封建势力的正义斗争,写出小说《彷徨》及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1927年初,鲁迅到广州中山在学任教时,同共产党有了接触;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营救被捕的革命青年到处奔走;未成,愤然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血的教训始他转变成一位共产主义战士,1930年发起成立“左联”,并为领导人之一。
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又与茅盾联名致电党中央、毛泽东,热烈祝贺长征胜利。
这时写有《故事新编》的部分小说及杂文。
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他用小说这种形式揭露了黑暗的社会;他撰写的二十卷本的《鲁迅全集》,已被法、俄、亚非拉等三十多个国家用五十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
不少国家还出版了他的传记和研究他的论著。
世界上重要的百科全书和文学辞典里都有关于他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