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程背景融入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与研究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程力 学是 一 门理论 性较 强 的课 程 , 教学 中 , 师 习惯 将 所讲 的大 问题用 一 、 、 这 样直 线 的方 式 出 教 二 三
现 , 一 听课 或 记 笔记 时 , 某 、、, 实 往往 容 易产 生 视觉
法 , 枯燥 的知识 变成 有趣 的体 验 , 强 了学 习专 业知 识 的兴趣 。 让 增
2 2 头脑 风暴 法教学 .
采 用头 脑风 暴教学 时 , 要求所 有学 生都 积极参 与 到创造 新思 想 的过程 中 。例如 , 在讲 到 项 目五 中最 后
一
个任 务“ 如何 提高弯 曲梁 的强 度和 刚度 ” , 调动 学生 的学 习积极 性 和主动性 , 以采用 头脑 风 暴 教学 时 为 可
2 1 项 目引导式 教学 . 以刚体 的受力 分析 为例 , 主要 教学过 程如 下 : 1 教 师通 过 任 务单 的形 式让 学 生 明确 本 项 目的主 要任 ()
务 , 以资讯 单 的形式 提 出一 些 与本项 目有关 的 问题 , 并 如力 的分类 ; 么是 主动力 和约 束 力 ; 束 力 的类 型 什 约 及 约束 反力 的表示 等 , 生通 过 阅读 教材 、 学 参考 书 等 掌握 应 具备 的知识 和技 能 ;2 学 生 通 过小 组 讨论 , () 制
疲劳 , 并且 重点 不 突出 , 而不 利 于学生对 知识 的理 解 和记忆 。思维 导 图创造 者 巴赞说 :传统 的记 笔 记 方 从 “
法是使 用 了大脑 的一 小部 分 ( 脑 ) 因为 它 主要使 用 的是 逻辑 和 直 线 型 的模 式 。 思 维 导 图极 大地 激 发 我 左 , ” 们 的右脑 , 因为 我们 在创 作导 图 的时候还 使用 颜色 、 形状 和想 象力 。 鉴于 此 , 们将 思维 导 图教学 法应用 于教 学实 践 中 。如 在讲授 “ 的基本 知识 ” 部 分 内容 时 , 我 力 这 先选 好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大学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大学
为例
金晓清;李璞;龚诗雨
【期刊名称】《高教学刊》
【年(卷),期】2023(9)2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示。
该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结合重庆大学办学理念及对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本着以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工程力学课程中传统教育和慕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其“理论联系实践、重推导和精演绎”等学科特点,提出尝试设置开放性课题,引进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等重要举措。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综合线上线下教育优势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思考能力提供积极的思路,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力学授课提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总页数】4页(P138-141)
【作者】金晓清;李璞;龚诗雨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新工科\"背景下\r材料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r——以\"机械工程材
料与制造方法\"课程为例2.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焊接冶金学”课程为例3.新工科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水
泵与水泵站》课程教学为例4."新工科"及"新农科"双重背景下农林高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5.碳中和背景下新工科教学改革探索——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导论”课程实践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为适应国家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整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建成知识模块,增加分析性实验贯穿始末,采用“三环节”与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身素质。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038-02工程力学是工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为研究工具,同时,又以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后续课程为其延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1]。
传统的工程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这对于21世纪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不适用的,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教学内容的整合为实现《工程力学》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首先,本门课程是《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融合。
通过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与整合,去粗取精,并添加部分现代工程力学分析方法,使之分成《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分册,按二个学期分别授课。
其次,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是多层次、多专业,学时分配和教学内容都差别比较大,因此将课程内容构建成模块,可根据各专业对工程力学课程的不同需求,分层次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
最后,在本课程中,除了正常的演示性实验、操作性的实验外,增加贯穿整个课程的分析性实验。
即在理论力学演示性实验时,分小组自选任意的小机构作为分析对像,也可以选择身边常见的结构作为研究对象。
随着课程的深入,进行静力学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动力分析以及后面材料力学中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有所用。
2 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工程力学课程生活背景实例教学法探讨

[ 1 ]王俊颖 ,李森.试 论师 生之 间的 文化 冲 突与融 合 [ J ] .
教 学研 究 ( 河北) , 2 0 1 1 , 3 4 ( 1 ) : 2 8—3 1 .
目前 大部 分 工 程 力 学课 程 的 教 材 都 比较 抽 象 , 以公式 和 示 意 图 为 主 , 缺 少 生 活 实 例 。教 师 在 教 授 过程 中, 如果完全依 照教材来讲 的话 , 学 生 感 到 枯
d o i : 1 0 . 1 1 8 3 5 / j . i s s n . 1 0 0 5— 2 9 0 9 . 2 0 1 3 . 0 6 . 0 1 4
工 程 力 学 课 程 生 活 背 景 实 例 教 学 法 探 讨
王 艺霖 , 袁 艺
( 1 . 山东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1 ; 2 . 山东财经大学 计算机信息 工程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目的 。
这种 教学 方式 有其 理论 基 础 , 因 为 工程 力 学 研 究 的是 客 观 存 在 的规 律 , 只 要不 教条 , 经 过用 心 观察 和 思 考 后 就 不 难 找 到 很 多 概 念 所 对 应 的 生 活 背 景 实 例, 而且 都是 大家熟 悉 的事 物 现象 , 很 容 易 激 发学 生 的共 鸣。 这 一方 法 也 充 分 利用 了教 师和 学生 在文 化生 活背 景上 的差异 … , 把 教师 的知识 经验 融人 教学 。
共鸣, 加强教学 中的思维和语言互动 , 达到加深理解、 举一反三的效果 , 对课 程培养 目标的 实现起到 明显 的
促进 作 用 。
关键 词 : 工程 力 学 ; 土木 工程 ; 教 学 改革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工程力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工程学和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工程学习的重要基础。
它是研究力的作用和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从理论基础上来研究各种结构和系统的受力、变形和稳定问题,以及工程设计、分析和计算。
工程力学的学科体系涉及到物理学、数学、力学、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岩土力学、结构力学、振动力学等多个学科,从而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电力、水利、石油、地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材料等工程领域。
二、培养目标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重要内容;2. 熟练掌握各种工程结构和系统的受力、变形、强度、稳定性等基本规律;3. 具备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能够运用工程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4. 具备基础的实验和技术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工程力学实验和数据处理;5. 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积极作用;6.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协作和交流。
三、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1)专业基础课程:力学、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振动与波动、结构力学、土木工程结构力学(2)专业实践课程:工程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结构试验、工程应用软件实践(3)专业选修课程:塑性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岩土力学、计算力学、非线性力学、结构动力学2. 教学目标(1)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2)通过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实验和技术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工程力学实验和数据处理;(3)通过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积极作用。
3.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掌握基础的实验和技术操作能力;(2)案例分析与实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3)小组合作与项目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工程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工程力学是机电, 机制, 水利等专业的专 业基础课, 在工 程 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 它既 是专业 课与 文化科 之间 的桥 梁, 又 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因此, 工程 力学如何适 应现代工 程 技术的新要求, 其教学 内容 体系如 何做 相应的 改革, 其 教学 方 法和手段如何做 相应 的变 化, 就 成 为迫 在眉 睫 需要 研究 的 问 题.
果. ( 4 ) 对传统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 整合, 解 决好与物理课中有关 的基本 概念 和原理 的重 复问题 .还应 根 据学生的知识程度, 避免简单重复, 适当提高 教学起点, 培养 学 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减少 教学 时数.比 如材 料力学 中, 将根 据
叙述, 并且每一种基本 变形又都 是按 "内力
1
工程力学课程传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 过于强调课程自身 的系统 性和完 整性, 与相关 课程 的
联系与配合较差, 并且, 联系工程实际不够, 使学生 缺乏必要 的 工程教育与训练, 这 显然 是 与高 职教 育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相悖 的. ( 2) 工程力学教学内容 较多, 而教学 计划给 予力学 课程 的 教学时数却越来越少. ( 3) 教学起点低, 内 容重复 多, 如 在材料 力学中 , 基 本上 是 "拉伸与压缩 以 剪切 扭转 弯 曲" 为主线 的内容 体系罗 列 应力 变形 强
� 工程力学�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赵粉桃
177
� 大 家 谈�
�工
程 力 学
� 课
程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学 方 法 的 改 革 探 讨
� � �
(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 � � � � � 摘 � 要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 � ; � �; � ��; �� 文章编号: 1009 - 008 8( 2 013) 01 - 0177 - 01 中图分类号: G 71 文章标识码: B ����.
哈工大工程力学培养方案

哈工大工程力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哈工大工程力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工程背景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科学人才。
培养学生具备处理工程力学领域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来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工作,或能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担任重要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科学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熟悉力学、材料力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 具有一定的实验与实习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工程力学实验和实习;3. 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在工程力学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能力;4. 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进行科技信息交流和科技文献查阅;5.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专业的发展要求。
三、专业课程设置1. 大学物理2. 高等数学3. 线性代数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 工程力学6. 材料力学7. 结构力学8. 力学实验9. 固体力学10. 流体力学11. 弹性力学12. 数值分析13. 工程热力学14. 控制原理15. 有限元方法16. 结构动力学17. 振动理论18. 液体静力学19. 液体动力学20. 复合材料力学21. 塑性力学22. 粘弹性力学23. 微分方程2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上述课程既包括了工程力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包括了工程力学的应用技术课程。
同时,还特别设置了力学实验、有限元方法、控制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1. 实验教学:安排相关的工程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结构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2. 实习教学:安排相关的工程力学实习、结构设计实习、工程实践、科研实践等实习环节,让学生接触真实工程案例,增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3. 开放实验: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室的资源开放使用、实验课程的开放设计等开放式实验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
项目化教学法在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

2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环节设计 ,依据项 目的选定 ,结合相应的教学 目 标 ,设置教 学任务 。在设计 时,一定注重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模式 ,并且要注 重学生主体 , 让学生真正在学习的过程 中做到 “ 做中学 ”,任务的设 计本着 由浅人深 ,由低到高的原则进行 ,并且与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 紧密结合 。另外在教学 中任务引导法 、案例教学法 、头脑风暴法 、六 步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综合互补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对 于要完成 的任务 ,老师要做简单 的讲解 ,使学生既能准确把握研究 的方 向,又 能保持好奇心理和研究动力 。每一任务的教学都采用单元设计表格的 形式 , 从而较完善 的完成教学任务. 现以课程项 目 之一 :扭转变形在传 动轴 中的分析和计算 为例 ,展 示项 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 ( 1 ) 明确本项 目的教学内容流程 : 复习巩固一任务引入—任务设置一任务分析一 归纳总结一考核评
2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构件的约束类型及约束载荷2
构件 的载荷图1 构件 的载荷图2 构件上平面载荷 的简化 载荷平衡总则 1 载荷平衡总则2 载荷平衡总则3 载荷平衡总则4 构件的重心与形心 构件的三大承载能力
项 目2 :构件上力矩的分析计算。 ( 工程力学第二项基本技 能 ) 项 N3 :构件上力偶矩 的分析计算。 ( 工程力学第二项基本技能 )
项N 4 : 力 的滑移性和平移性在构件上的分析及应用。
2
2 2
2
6
构件的约束类型及约束载荷1
项N 5 :油压夹紧机构上的约束类型及约束载荷特点的观察分析归纳及画法。
0 引曹
力进行 , 学生通过完成项 目 ( 任务 ) 进而训练职业能力 ,项 目又是能
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71教育智库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聂东明(安徽新华学院通识教育部 安徽合肥 230088)摘 要: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一直是高等学校公共课程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主要是根据现在学院的现状和实际需要,针对学生对大学数学学习的过渡期与适应性、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融合以及考核的方法方式提出一些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数学; 工程教育; 教学改革;专业融合基金项目: 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9zr005)安徽新华学院教研项目(2019jy013)。
作者简介:聂东明(1981-)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数学研究。
大学数学目前的现状和改革必要性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业团体共同发动与签署了《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1],也就是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议。
2013年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成员,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
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和中国的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同认证了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计划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的覆盖。
安徽新华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需求导向、产教融合、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办学道路;并且赴其他院校学习先进经验,争取培养出的学生达到工程认证标准。
在理工科高等教育中,大学数学的教学毫无疑问是其他各门学科教育的基石,它具有学时多、覆盖面宽、影响面广的特点,其地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数学不只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数学素质。
因此,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数学的训练,数学知识的拥有,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在全国很多院校都在开展,也有很多教师对工科类的高等数学的教学进行各种尝试。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引言工程力学是工程学中的基础课程,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其中一些重要原理和理论,并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杆件的静力学分析和材料力学。
1. 实验背景工程力学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原理和应用,以及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利用这些原理解决问题。
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原理来分析和测试杆件的性能。
2. 实验材料和设备本次实验所用的杆件是一根钢杆,长约1米,直径约2厘米。
实验室中还准备了支撑架、测力计、游标卡尺、千分表等测量设备。
3. 静力学分析3.1 杆件在自重下的变形首先,我们将测量钢杆的质量,并把它悬挂在支撑架上。
然后使用测力计在不同位置测量钢杆的变形。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计算出钢杆在自重下的应变和变形。
3.2 杆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接着,我们将在钢杆上施加不同的力,并使用测力计测量其变形。
通过分析测量结果,可以计算出钢杆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
4. 材料力学分析4.1 杨氏模量的测量杨氏模量是衡量材料刚度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得到。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弹性极限方法来测量钢杆的杨氏模量。
通过测量钢杆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和应变,然后绘制应力与应变的线性关系图,可以计算出杨氏模量。
4.2 断裂强度的测量断裂强度是材料的抗拉能力,通过实验可以测量得到。
我们将在钢杆上逐渐增加外力,直到钢杆发生断裂。
根据实验过程中测得的最大施加力和钢杆的横截面积,可以计算出断裂强度。
5. 结果和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用测力计记录了钢杆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变形和力的大小,并用测量设备记录了钢杆的直径和长度。
通过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分析,我们得到了钢杆的应力、应变、变形、杨氏模量和断裂强度的数值。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工程力学的理论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杆件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理解。
我们还学到了如何利用测力计等仪器来测试和测量受力物体的性能,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工程力学》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工程力学2.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3.课程编码:0310474.学时:100(讲授:100课时)5.适应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二)、教学设计1.学习基础分析工程力学是以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作为前提,主要研究对象是杆件和杆件结构。
它虽有应用背景,但不涉及具体的工程或产品,它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后续的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地下结构施工技术、工程地质等课程必备的理论基础;因为它还涉及有应用背景,所以在具体的工程或产品中可解决一些实际的力学问题;它又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和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主要课题。
因而它的覆盖面比较宽,且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还具有与铁道工程技术相关的方法论,对所培养的铁道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必要的力学理论基础十分有用。
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达到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并同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加强对物理概念的深化。
2.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建立准确的力学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基本的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基本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熟练进行材料的力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能够熟练准确地对平面静定结构进行内力计算。
➢基本能够对平面超静定结构进行内力计算;➢能够准确地对杆件进行强度计算;➢基本能够对杆件进行刚度计算;➢能够对压杆进行稳定性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
➢理解截面法求解杆件内力的基本原理及直接等式法计算杆件内力方法。
➢理解变形固体材料的基本假设,掌握一般常用材料拉压的力学性能。
➢理解影响许用应力的安全因数及正应力和切应力强度条件的建立思想。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2019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工程力学是将力学原理应用于有实际意义的工程系统的科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对于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掌握力学的最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技术原理,了解力学在工程中的作用。
为高等学校工科学生提供必备的现代力学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工程中认识、提出力学问题,并利用力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二、设计理念加强工程观念,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如何将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运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主线,有目的的选择与工程实际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例题,在讲解例题时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建模等过程。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实际工程构件及其运动状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基本思路是:根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以及强度校核为训练载体,依据机械设计中所需要的知识归纳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四、课程衔接1前导课程高等数学2 平行课程机械原理与零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毕业设计五、课程培养目标学习本课程是为了机械设计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具体描述如下:1.专业能力目标(1)通过理论力学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机械运动中零件的受力进行分析(2)通过对材料力学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选择机械零件使用的材料(3)为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2.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查找手册、各类学习资料的能力3.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设计准备—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设计总结”四个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高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当前高 校 的工程力 学课 程 的教师 与专 业课
件 之下 ,也 能够培 养 自身 的 自学能 力 和工作 能力 . 变 被 动接受 为 主动学 习 . 使 得 工程力 学教 学 由系统 性 向
于 理论 这 一块 . 对 于 实 际 的工程 问题 知之 甚 少 . 甚 至
几乎 没 亲身体 验过 工程 状况 . 这就造 成 了这部 分力 学
教 师 的教 学无 法真 正达 到教 学 目标 . 过 于理论 化 的教
步伐 缓慢 . 效果 不够 理想 本 文就此 问题展 开进 一步
的探讨 . 以期 为高校 的工 程力 学基础 课 程 的教 学 改革
值。 要 立足 于 当前工 程力学 教育 教学 的专业 目标 和特
与 专业 课 程 之 间 的融合 .是 一种 非 常 不 利 的教 学 现
培 养具 有 较 强综 合 素 质 的 高 等技 术应 用型 人 才
关键词 : 高 等 学校 ; 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 实践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2 .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1 9 9 9 ( 2 0 1 3 ) 0 1 — 0 1 8 5 — 0 2
这些 问题 主要 表现 如下 :
技 能等 实 际能力 的培养 少之 又少 . 而学 生又无 法 简单
地 把所 学 的 力学 知 识 转变 为 实 际应 用 中 的力 学方 法
和技能 . 这就 需要 我们尽 快 改革 当前 的工程力 学 教学 现状 . 变 手工 业式 的教 学方 法为现代 化 的教学 方法
教案工程力学

授课班级:10道桥1班、10道桥2班、10道桥3班、10道桥4班教学课题: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第三节刚体、变形体及其基本假定第四节荷载的分类与组合第五节结构计算简图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荷载的分类与组合,结构计算简图的概念和确定计算简图的原则2、初步掌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3、掌握刚体、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4、掌握杆件的几何特征、刚结点和铰结点的特征教学重点:1、刚体、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1、结构简化的几个方面2、平面杆件结构的分类教学难点:支座的简化及其受力情况分析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图示法,教具:计算机多媒体作业:1、四种类型的支座(可动铰支座、固定铰支座、固定端支座、定向支座)简化及其受力情况分析图2、五类平面杆件结构(梁、拱、桁架、刚架、组合结构)的简化图教学过程及内容: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一、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结构——建筑物中承受荷载并起骨架作用的部分。
构件——组成结构中的单个部分。
(1)杆件结构(2)板、壳结构(3)块体结构二、杆件的几何特征1、主要几何要素:横截面:是垂直杆的长度的截面。
轴线:是所有截面形心的连线。
2、分为直杆和曲杆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一、工程力学的任务1、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2、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3、合理解决安全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仅与构件的形状有关,而且与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验研究是完成材料力学的任务所必需的途径和手段。
二、对构件的三项基本要求1、具有足够的强度(结构和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构件在外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例如储气罐不应爆破。
(破坏——断裂或变形过量不能恢复)2、具有足够的刚度(结构和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构件在外载作用下,抵抗可恢复变形的能力。
例如机床主轴不应变形过大,否则影响加工精度。
《工程力学》课程改革新思路——项目教学法初探

一
作任 务 , 具体如下 。
课 程 教 学安排 学时 总 学时
静 力学
12多孔钻床 固 螺栓 的 受 力 . 定 13 核塔 吊的安 全性 ( 计 配重 ) .校 设
理论 教 学2 0 实践 l 0
3 0
14车床主轴上两轴承受力分析 .
( 6 )信息收集, 分析与判断能力
( 信息 分析及快 速 决策 能力 7 )
() 5选择具体材料的能力 () 6查阅资料的能力
困
第1卷 第2 7 期 童艳芝 《 力学 工程 》课程 新思路 改暮
4 课程 内容与要求 .
4 1典 型工作任务描述或 学习领域 描述 .
河北 旅 游职 业学院 学报 第 1鲞 第2 2 1 年0 月 《 7 期 O2 6 总第6 期 ) 4
力本位的 质量观 , 工作过 程的课程 观 , 行动导 向的教 学观 , 多元 智力的学生 观 , 建构主 义的学 习观 和教学
观。
2 课程 设计 思路 . 本 课程 设计 思路 如 图所示 , 程为 后续 课程 服 课
决 问题的办 法” 引动和 维持学生学 习兴趣和动机 , 来
3 课程 目标 . 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 目标 , 合机制 专业实 结 际情 况 , 将 工程力学 》 课程定位 于培养能 够分析物 体受力 , 能够计算 材料 的内力、 应力 , 以进行构 件的 可 安全 校核 , 对构件 的强度 、 刚度、 稳定性会 做 出分 析 , 会选择具体的材料 , 可以设计构 件的尺 寸等工作的高 技能人才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 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 、 解决 问题的职业 能力 ,培养学 生成为 既有扎实 的专 业知识 , 又具有过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1年9期教改新论高教学刊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顾国庆,蔡中兵,佘斌,郭磊,孔海陵,王路珍(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一、概述现今,我国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积极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以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为代表的新常态经济时代迅猛发展,对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更高标准,加快“新工科”科技人才教育改革创新已迫在眉睫[1]。
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大力推进“新工科”目标建设,先后达成了一系列的建设共识,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4],从而拉开了全国“新工科”建设的序幕。
相较“老工科”,“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的实用性、延续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处理、智能电气、通讯工程、软件设计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
新工科教育是当今世界最大体量工程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是一种新型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战略抓手[5]。
与传统工科人才不同,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力学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坚实基础,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它是土木交通、机械制造、新能源、材料科学、汽车工程等相关传统工科的基础;作为应用学科,它几乎与所有的新工科专业相互交叉,直接解决新工科专业中的力学难题[6-7]。
力学技能和力学素养的全面培养是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基础。
作为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盐城工学院,开展多样化、多途径和多形式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扭转只注重力学知识传授的片面倾向,转向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与工科力学思维和素质培养。
二、基础力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力学课程是普通高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力学逻辑思维和力学素质,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力学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增强《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研究

增强《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研究作者:刘小光张维君迟春燕李伟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的研究,结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特点,总结归纳了影响《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从编选教材、教师素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51-01引言《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又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但初学者经常会感到比较复杂且与工程实际很难建立起联系,因而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效果一直都不理想。
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增强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了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教学是教和学两个过程,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鉴于此,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影响《工程力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一)教材质量学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去习得。
而教材是学生接触和认识这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其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而又能够把理论讲出来。
(二)教师素质教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将所教的知识升华到更高的哲学层次,达到不教而育人的效果。
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本身最基本的就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
二、增强教学效果的措施根据以上分析,要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编选适合学生教材教材内容一定要为人才培养方案服务,不能一味只是追求《工程力学》课程的系统性与知识的完备性,而忽略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工程力学简明教程课程设计

工程力学简明教程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工程力学是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举例说明、演示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思维模型和工程应用能力。
因此,本课程设计旨在结合工程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数学建模和实验验证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工程力学知识。
二、课程设计目标1.熟练掌握工程力学中的基础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计算模型。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设计和完成力学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小组中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三、课程设计内容3.1.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程力学中的基础概念和原理,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计算方法。
案例一:建筑物自重与负载计算案例二:斜拉桥设计与分析3.2. 数学建模通过数学建模,将工程力学中复杂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一:悬臂柱的弯曲与受力分析数学建模二:悬链线的计算与设计3.3. 实验验证通过力学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亲手完成力学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深化对工程力学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一:杆件的轴向和弯曲应力测试实验二:简支梁的挠度测试3.4. 课程设计评价本课程设计将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
小组将按照案例分析、数学建模和实验验证三个阶段,分别完成作业。
课程设计评价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小组报告、课堂展示、实验报告等。
同时,课程设计还将设置“最佳设计奖”、“最佳表现奖”等奖项,激励学生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人实际能力。
四、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工程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将锻炼数学建模、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等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

高职 教育 本 身的特 色 和 目标 决 定 了教学 改革 的必 要性 和紧 迫性 。 高职 教 育不 同 于其他 类 教育 ,它 有 自己的特 点 ,主 要 以下包 括几 个 方面 :一 是 生 源参 差不 齐 ,对 教学 提 出新 的要 求 。随着 近 几年 来职 业学 校 录取 分数 的 下 降 ,生源 素质 呈 下降趋 势 ,绝 大 多数 的学 生 具有 文化 基础 薄 弱 、学 习兴 趣 不高 、学 习 能力 不强 的特 点 ,而 且学 生力 学基 础 参差 不齐 ,为 了让更 多 的学生 学 到更 多的 知识 ,适 应社 会对 技 术工 人 的需 求 ,必须 进 行课 堂教 学 改 革 。二是 教育 目标 的独 特 性 ,决 定教 育手 段 的变通 性 。对 于 高职 教育 而 言 ,其 人才 培养 规格 定位 为 :培 养适 应 生产 、建 设 、管 理 、服 务第 一线 需 要 的 ,德 、智 、体 、美等 全 面发 展 的高等 技 术应 用性 专 门人 才 。这 种规 格 人才 的 培养 仅仅 依靠 理论 课 是远 远不 够 的 。要 实现这 样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 实验 在 高职 教育 中显 得尤 为 重要 。然 而 ,现 在大 多数 院校依 然注 重 理论 公 式 的推倒 ,微分 的计 算 ,注 重书 本上 知识 的讲述 ,造 成 学生 感觉 难 学 ,老 师 感觉难 教 ,最 终学 生感 到 学这 门课 结果 只 是记 住 了几 个公 式 ,仅会 套 用 公 式解题 的情况 。这 样 的人 才到 工作 岗位 以后不 会应 用 力学 的方 法 处理 问 题 ,更 不 会 自己 设计 实 验 研 究 问题 ,动 手 能 力及 应 用 能 力没 有 良好 的 锻 炼 ,达不 到 职业 教育 的 目的 。现 在职 业教 育 的力 学实 验 仍采 取统 一 的 、大 班式 的 “ 学习 理论 ,后 理 论验 证 ”的传 统模 式 ,这 种模 式 不利 于培 养 学 先 生 的学习兴 趣 ,影响 学生 能力 的培养 。
工程力学专业职业规划书

工程力学专业职业规划书尊敬的职业规划委员会:我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力学专业大学生,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向您展示我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和愿景。
在这份职业规划书中,我将详细介绍我的背景、职业目标以及如何通过工程力学专业实现这些目标。
一、个人背景我是一个对科学和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在高中时,我成绩优秀,尤其在物理和数学方面表现出色。
这些科目的学习,对我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我决定将我的热情和能力投入到工程力学领域中。
二、志向与职业目标1. 培养综合能力: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力学专业人才,我将努力培养自己在理论知识、技术应用、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全面的学习和实践,我希望能够在各种工程领域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复杂的问题。
2. 深耕专业领域:在学习过程中,我将专注于深入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结构分析、材料力学、振动与控制等。
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一个对工程力学专业有深度理解的专家。
3. 科研与创新推动行业进步:我深知工程力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因此我计划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行业带来新的突破和创新,推动整个工程力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4. 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将主动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如参与工程设计竞赛、实习等,以扩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这些实践将进一步加深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增强我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职业目标的路径1. 学术素养的提升:我将全力以赴地学习课程内容,并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
此外,我还打算注册参加相关认证考试,如工程师资格考试,以证明我的专业能力。
2. 寻求科研机会:我将主动争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寻求机会与科研团队密切合作,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实践经历的积累:在大学期间,我将尝试参加一些工程实习项目,以获取实践经验并熟悉实际工程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工程背景融入工程力学教学过程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基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力学课程现状,提出将工程背景融入工程力学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理念,以工程背景为教学主线,将工程背景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探索和参考。
【关键词】工程背景;工程意识;教学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是我校涵盖矿物加工、安全工程、材料、机电、工业设计、工业工程、建筑环境、地质勘查等及相关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力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及处理工程力学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而为学生应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科学与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进一步学习其它力学(如:弹性力学、机械原理及零部件设计、岩石力学、流体力学等)提供必要的力学基础知识和研究分析问题方法。
因此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他后续力学课程的学习。
但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在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将精力放在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上,基本上将其当成理论课来讲,完全忽视了该课程的本质是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它看成是一门抽象、难懂、公式繁多的理论性课程。
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碰到实际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不能正确而合理地建立力学模型,学了不会用,最终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学了无用”而失
去学习兴趣[1]。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基于我校工程力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将工程背景融入工程力学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以工程背景为教学主线,每一章节选择典型工程案例,提出工程问题,并以此为驱动利用工程力学原理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同时将工程力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从而达到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目的,启发培养学生利用工程力学知识从工程中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将为我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建设提供探索和参考。
1.工程力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工程力学是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
目前我国所有工科专业均开设有工程力学课程。
针对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关高校均面临工程力学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增加,教学时数减少的矛盾,由于压缩学时的需要,往往教师为赶教学进度,以讲授工程力学理论为重点,忽视与工程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忽视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知识提炼工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对现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现有对工程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依托于国家级工程力学精品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主要集中于教材内容调整和更新,与实验教学的融合与交叉,以及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值得
注意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工程力学中“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教改改革,旨在将工程力学面向大工程,回归大工程,从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将工程背景引入工程力学课程是今后工程力学课程教改的方向。
2.将工程背景融入工程力学教学过程
工程力学作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
在工程力学的教学活动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工程力学感兴趣,才能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才能通过工程力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工程力学作为短学时教程,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工程力学有较深的认识,有一定难度。
虽然可以通过多媒体或通过实验、下厂使学生熟悉生产流程,了解机械设计过程等,增加感性认识,但其效果毕竟有限。
考虑到我校非力学专业工程力学课程少学时、内容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特点,提出结合相关专业实际,以工程背景为教学主线,选用合适的工程问题为驱动,提炼工程问题,用工程力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同时贯穿工程力学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增加专业认识和兴趣,变书本枯燥讲授为实际工程问题兴趣驱动,将工程背景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力学思维,提高学生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和工程中有许多有趣的力学现象,但人们一般对这些现象没有细究,更谈不上用力学知识加以分析,通过对常见力学现象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熟悉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开阔眼界、尝试创新、学以致用。
为了浅出抽象的力学建模和冗长的数学推导过程,精选尽可能简单的工程实际例子说明尽量多的力学观点,使基本概念清晰,使工程力学理论体系和原理完备,使学生触类旁通;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将工程力学的现代进展和工程应用结合起来。
同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与工程力学相关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不陌生、不枯燥,从问题的简化到问题的解决,锻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合理简化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大工程的人才要求,实现理论由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教学理念。
3.将工程背景融入工程力学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工程和生产实践是工程力学的依托,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搜集和积累一些与工程力学相关的实例,在讲解基本理论时,可以联系这些生动贴切的生活和工程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4]。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提问题的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开动脑筋,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工程实例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入手,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5]。
并结合穿插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动画,用图片展示工程案例,或者动画展示相关定理应用实例时,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其对理论的理
解。
尽管多媒体教学使得工程力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形象化,但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板书教学[6]。
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例教学,通过采用挂图、力学模型、工程实物、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增加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
这样才能在解决力学问题时,把研究对象抽象为力学模型,然后根据力学理论找出力学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方程,再通过数学运算进行求解。
而讲解例题或者上习题课时则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
用板书具体的表达解题的步骤,同时解题时注意启发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对同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加以小结。
工程力学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第一次接触带有工程背景的课程,学生第一次要从课本上接触许多的工程结构和构件,第一次要接触与实际有关的许多问题,这对学生最初的工程意识的形成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因此,应该把工程意识的培养列为工程力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在教学中工程意识培养强调的不够,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7]。
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观察、积累和琢磨,才能生动形象、有说服力地把工程背景和生活实例引入到力学教学的课堂中来。
参考文献:
[1] 谭月胜,教学中体现“工程力学”工程性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s1):55-57.
[2] 潘一山,煤炭行业院校特色建设与发展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0,(1):27-29.
[3] 刘汉义,工程力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10(4):47-50.
[4] 岳桂杰,魏伟,谷莉,徐红彤,工程力学教学中的一些生活和工程实例[j].力学与实践,2012,(34)83-84.
[5]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 杜飞飞,刘海林从《工程力学》课难上反思《工程力学》课程教学[j] 科技信息.
[7] 刘建忠,试论工程力学教学与工程意识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1996,(3)17-19.
基金项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学改革立项研究课题(编号:lj10a11)
作者简介:
李利萍(1983-)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唐巨鹏(1976-)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宋维源(1955-)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