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

合集下载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制备原理和技术讲解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制备原理和技术讲解
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种类:分属于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及半知菌 类,目前已知的酵母菌有56属,大约500多种, 与其他类群比,种类要少得多。
分布:酵母菌主要分布在含糖质较高的偏酸 性环境,诸如果品、蔬菜、花蜜和植物叶子上, 特别是葡萄园和果园的土壤中,因而称为糖菌 (Sugar fungus)。
裂殖酵母
5. 担子菌——蘑菇(mushroom)
6. 藻类
许多国家已把藻类作为人类保健食品和饲料。 螺旋藻
可通过藻类将CO2转变为石油;国外还有从“藻 类农场”获得氢能的报道。
三、工业微生物的来源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 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从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 自然界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菌种选育:自然选育、人工诱变、原生质体融 合、基因工程改造
第一节 发酵工业常用的微生物菌种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多种多 样的微生物,它们和我们 的生活密切相关。
目前已知微生物约有10万种,分布在以下各界中:
原核生物界:例如细菌、蓝藻 真菌界:例如酵母菌 原生生物界:例如草履虫、变形虫 病毒:例如艾滋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能在廉价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目的代谢产物产量高 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快,发酵周期短 满足代谢控制的要求 抗噬菌体和杂菌的能力强 遗传性状稳定,菌种不易变异退化 发酵过程产生泡沫少 对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不作为碳源利用 不是病原菌,不产生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
如何在后续的操作中使这种可能性实现?
从自然界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是菌种选育的重要 和基础的步骤。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分离培养方法能揭示 一个试样中所包含的所有微生物总数和种类。
在任一试样中所存在的微生物仅为极少数特定种 类的菌株;在工业微生物筛选过程中,应及时调 整检测方法,以与各种不同类型的生长和代谢之 微生物相适应。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保藏--诱变育种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保藏--诱变育种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诱变处理: ➢诱变剂的处理方式: ✔单因子处理:采用单一诱变剂处理出发菌株; ✔复合因子处理:两种以上诱变因子共同诱发菌体突变,包括①两种或多种 诱变剂先后使用;②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使用;③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诱变剂的处理方法: ✔直接处理方法:将菌悬液用物理、化学因子处理,然后涂平板分离突变株; ✔生长过程处理法:适用于诱变作用强而杀菌率较低的诱变剂,或在分裂过 程中只对DNA起作用的诱变剂,如NTG、LiCl、 秋水仙碱等;方法:可将诱变剂 加入培养基后涂平板;或先把培养基制成平板,将一定浓度的诱变剂和菌体加入平 板; 或摇瓶振荡培养处理;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 制备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 ➢ 目的:获得单孢子(或单细胞)均匀的悬液;
➢ 原因: 分散状态的细胞可以均匀地接触诱变剂,又可避免长出不纯菌落;
➢ 方法:✔菌龄:对数期细胞、刚成熟的孢子母菌细胞悬浮液的浓度为106个/mL、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 突变株的分离与筛选: ➢ 筛选方案:
➢ 筛选方法: ✔初筛:a.随机筛选:也称摇瓶筛选;随机挑选的平板菌落进行摇瓶筛选; b.平板菌落预筛:在培养皿上诱变后从试样检出突变体的一种
琼脂平板筛选法,有纸片培养显色法、透明圈法、琼脂块培养法等; ✔复筛:对突变株的生产性能作比较精确的定量测定工作,代表方法:琼脂
放线 菌或细菌的浓度为108个/ mL左右;
✔菌悬液配制方法:离心洗涤前培养物,用冷生理盐水或缓冲液制备菌悬 液,放在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瓶内振荡10min,令其分散,用无菌脱脂棉或滤纸过滤。 通过菌体计数,调整菌悬液的浓度供诱变处理。
四、诱变育种
2 诱变育种基本过程 ➢ 诱变处理: ➢ 诱变剂种类的选择: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紫外线、χ射线、γ射线、等离子、快中子、ɑ射线、β射线、 超声波等; ✔化学诱变剂: 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羟胺、吖定类化合物等; ➢ 最适诱变剂量选择: ✔诱变剂剂量表示方式:a.UV的剂量指强度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b.化学诱变剂剂量:诱变剂的浓度和作用 时间的乘 积来表示; c.在育种实践中,常以杀菌率来作诱变剂 的相对剂量; ✔最适诱变剂量确定:a.依据:最适剂量应该使所希望得到的突变株在存活 群体中占有最大的比例; b.方法:通过比较剂量--存活率曲线和剂量-

第二章菌种选育3

第二章菌种选育3

基同步培养离心洗涤玻璃珠震荡分散过滤
单细胞或孢子悬浮液

活菌计数
诱变处理 诱变处理预备实验

处理液活菌计数 平板分离

形态变异并计算其变异率

斜面培养
初筛、复筛 自然分离和再复筛
保藏及扩大试验
• 出发菌株的选择 • 诱变剂的选择 • 诱变操作(包括诱变剂量的选择) • 突变株的筛选 • 突变高产菌的表现及筛选条件的配合
步骤七
由第五步骤的第一区中划出第二区,如右上 图。
步骤八
重复第六以及第七步骤,由第七步骤的第二区中 划出第三区,如右上图。
步骤九
重复第六以及第七步骤,由第八步骤的第三区 中划出第四区,划满剩下的空间。完成后的营 养平板,如右上图。
步骤十
在营养平板上贴好标签, 标示好接种日期、操作者 姓名、菌种学名以及培养 基名称。
初筛:以量为主 复筛:以质为主
二、诱变育种
用各种物理、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发基因突 变。 诱变剂:能够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物质。
诱变剂
物理:紫外线,快中子 化学: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 生物:噬菌体
诱变育种的主要环节 (1)以合适的诱变剂处理细胞悬浮液
——诱变 (2)用合适的方法淘汰负效应变异株,
选出性能优良的正变异株——筛选
变异株 代谢控制育种
基因工程定向育种
微生物工业对大规模生产用菌的要求原则:
(1)所需培养基易得,价格低廉; (2)培养和发酵条件温和(糖浓度、温度、pH、
溶解氧、渗透压等) (3)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短 (4)单产高 (选择野生型、营养缺陷型或调节
突变株)
(5)抗病毒能力强 (6)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稳定性好 (7)菌体不是病源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

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

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

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生命科学学院生物10-2 赵鑫指导教师:朴永哲摘要:青霉素发酵属单一纯菌种发酵,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是青霉素发酵过程的关键环节,生产菌种的质量是影响发酵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既要有优良的菌种,又要有良好的培养条件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种子。

本文将对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产黄青霉;青霉素;制备工艺;保藏方法1.概述1.1 青霉素的定义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1.2 青霉素的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

临床应用:主要控制敏感金黄色葡糖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螺旋体等引起感染,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及螺旋体有抗菌作用。

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工业应用:可用于生产柠檬酸、延胡索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和酶制剂。

2.菌种及保藏方法介绍2.1 菌种介绍产黄青霉属无性型真菌,一种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从梗孢科青霉属的真菌。

分布于土壤、空气及腐败的有机材料等基物。

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C。

产生青霉素、多种酶类及有机酸,是重要的工业用真菌,也产生真菌毒素。

产黄青霉的发现和大规模地生产、应用,不仅对抗生素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加上其他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比如像磺胺药物,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再次延长了四岁。

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与保藏简介

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与保藏简介

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与保藏简介1. 引言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与保藏是微生物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微生物工业中,菌种数量的扩大和保藏对于生产规模的控制和后续的实验操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和保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菌种的扩大培养菌种的扩大培养是将初始的菌株培养至足够数量供生产使用的过程。

以下是菌种的扩大培养的基本步骤:2.1 选择培养基根据菌株的特性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和特殊功能的培养基。

2.2 菌种的预培养在扩大培养前,先进行菌种的预培养。

从保存的菌种中挑取适量的菌落或菌点接种到预培养培养基中,进行为期数小时的预培养。

2.3 液体扩大培养将预培养的菌种转移到液体培养基中,并进行液体扩大培养。

根据需要的菌种数量,选择适当的容器和培养条件进行扩大培养。

2.4 固体扩大培养液体培养经过一定周期后,可以将菌种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固体扩大培养。

固体培养可以有助于菌落的生长和分离。

2.5 菌种的检测和纯化在扩大培养结束后,需要对菌种进行检测和纯化。

常用的方法包括菌落PCR、生化测试和纯化子代的分离。

3. 菌种的保藏菌种的保藏是为了长期保存和储备菌种,保证其稳定性的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3.1 冷冻保存法将菌种在适当的保存液中制备冻存物,并存放在低温冰箱或液氮罐中。

常用的保存液包括甘露醇、甘油等。

3.2 干燥保存法将菌种在无菌条件下培养至晚期生长期,用无菌纱布吸干培养基上的菌落,将菌落贴附在无菌纸上,然后将纸张放置在干燥剂中保存。

3.3 冷冻干燥法通过冷冻和干燥的交替操作,将菌种制备为干燥粉末,再用密封容器保存。

冷冻干燥法在菌种保存期间能保持菌种的高度稳定。

3.4 液氮冷冻保存法将菌种悬浮液或培养物直接置于液氮罐中,利用极低温度保存菌种。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并保证菌种长期保存。

4. 注意事项在进行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和保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

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

生产中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在生产中,分离、选育和保藏常用菌种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些菌种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应用,如发酵过程中的生物转化、抗生素的生产以及食品工业中的乳酸发酵等。

以下是常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的基本步骤:1. 分离:分离菌种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纯种菌株的过程。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来源,如土壤、水样或食品样品等。

然后,将样品进行稀释、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

最后,从菌落中挑选单一菌株,并进行纯化培养,得到纯种菌株。

2. 选育:选育是指对已有菌种进行进一步培养和筛选,选出优良品系。

在选育过程中,可以根据所需特性进行筛选,如产量高、抗性强或代谢产物优良等。

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和筛选,可以逐步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系。

3. 保藏:保藏是为了长期储存和保存已经分离和选育得到的菌种。

常用的保藏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和冷冻干燥等。

冷冻保存是将菌种保存在低温 (-80℃或液氮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并保持菌株的生物学性状。

而冷冻干燥则是在低温下将菌种先冷冻,然后通过真空蒸发使其脱水,最后用密封容器保存。

冷冻干燥具有长期保存时间和较小的储存体积的优点。

在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杂菌污染。

另外,应该建立相应的菌种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并标注每个菌株的来源、特性以及保藏条件等重要信息,以便日后使用和查询。

菌种的分离、选育和保藏在生产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这些过程,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菌种及其应用领域。

在分离菌种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样品来源。

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如土壤、水体、植物、动物及其制品等。

通过采集不同来源的样品,可以获得不同类型和特性的微生物,从而得到多样性的菌株资源。

在接种前,样品经过稀释,使微生物适当分散。

然后将稀释液均匀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并进行孵育。

在培养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裂繁殖形成菌落,而每个菌落代表一个菌株。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一)样品采集
① 原则
样品来源越广泛,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大。
② 土壤采样方法
土壤的细有菌机、质放线含菌量:和耕通地风、状菜园况和(近5~郊土25壤cm;深度) 土壤的酵p母H和菌植:果被园状树况根的土壤中;
•pH<7.0 :霉菌、酵母菌居多 地理条霉件 菌:动植物残体及霉腐土层中; 季•p节H7.条0黑件~曲7.霉5::细稻菌场、、谷放物线堆菌积丰处富。
黑曲霉
黑曲霉 栖土曲霉 根霉 毛霉 青霉菌 木霉菌 黄曲霉菌 红曲霉
产物 谷氨酸 肌苷酸 淀粉酶 蛋白酶
葡萄糖异构酶
酒精 单细胞蛋白 乳糖酶 柠檬酸 柚苷酶、酸性蛋白
酶 单宁酶、糖化酶 蛋白酶 糖化酶、甾体激素 蛋白酶 葡萄糖氧化酶 纤维素酶 淀粉酶 糖化酶、红曲色素
用途 食用、医药 食用、医药 葡萄糖、糊精、酒精发酵、啤酒酿造 酱油速酿、饲料
❖ 控制传代次数:不超过7代,易变异的不过5代 ❖ 砂土管、冻干管保藏的原种,开启不能超过3次,以防污染。 ❖ 选择良好保藏方法:保证菌不死、不衰、保存活性及原有典型性状 ❖ 良好的培养条件:注意斜面菌株的培养条件(保藏、活化培养基) ❖ 采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接种
产孢子霉菌 细菌
二、菌种的复壮
❖ 自然选育的定义
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变异,通过分离、筛选,排除劣质性 状的菌株,选择出维持原有生产水平或具有更优良生产性能的高产菌株, 达到纯化与复壮菌种、保持稳定生产性能的目的。其主要原理是微生物 群体分离。
❖ 自然选育的方法
(1)通过表现形态淘汰不良菌株; (2)考察目的代谢产物产量; (3)进行遗传基因型纯度试验,考察菌种纯度; (4)传代稳定性试验:斜面传3-5代。
❖ 菌种退化的主要表现 ① 产量下降,目的代谢产物减少,原料转化率下降; ② 生长速度缓慢,目的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发酵周期延长; ③ 产孢子能力变弱,孢子形成数量减少; ④ 抗逆性减弱; ⑤ 形态畸形等。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菌种选育是指通过对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培养、改良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其在特定应用领域中的产量、质量或其他相关性状。

菌种选育在农业、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菌种选育的常用途径。

1. 野生菌株的筛选和收集野生菌株是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未经人工干预的微生物。

通过对不同环境样品(如土壤、水体、植物组织等)进行采集和分离,可以获得大量潜在有用的菌株。

筛选出具有特定特性或功能的野生菌株,是进行菌种选育的第一步。

2. 菌株的培养和保存为了保持菌株的纯度和活力,需要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培养和保存。

常见的培养方式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而固体培养则适用于分离纯化和鉴定菌株。

还可以利用冷冻保存、低温冷冻保存和干燥保存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长期保存,以备后续的选育和应用。

3. 菌株特性的评价和筛选菌株特性的评价是判断菌株是否具有选育潜力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产量、活力、稳定性、抗逆性、产物质量等。

通过对大量菌株进行系统的评价和筛选,可以找到具有优良特性的菌株,并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选育。

4. 菌株改良菌株改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诱变、融合等方法对已有菌株进行遗传改造,以获得更好的性状或功能。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或调控内源基因的表达来改变菌株的代谢途径或产物合成能力。

诱变则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诱导突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变异体。

融合是将两个不同亲本菌株进行杂交,以获得具有双亲优点的后代。

菌株改良是提高菌株性状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5. 发酵工艺的优化发酵工艺的优化是在选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调节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和发酵参数(搅拌速度、通气量等),可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还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发酵过程进行建模和优化,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量。

6. 菌株应用评价菌种选育的最终目标是将优良菌株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对菌株应用性能进行评价至关重要。

菌种的选育

菌种的选育

土曲霉 土曲霉 链霉菌
金色链霉菌
35.9
54
5、后培养
表型迟延现象
生理性
分离性

遗传物质经诱变处理后发生的突变,必
须经复制才能养才能稳定
变异,使菌株表现出高的突变频率。
55
6、变异菌株的筛选
由于经诱变处理后提高产量的变异株仍属少数,
必须经过大量的筛选工作,才能得到需要的菌株。
5
分离某种产生有机酸的菌株时,也通常采用透
明圈法初筛. 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碳 酸 钙 ,使平板呈混浊
状,产酸菌能够把菌落周围的碳酸钙水解,形成 清晰的透明圈.
6
透明圈的大小不能完全作为选择高产菌的依据, 因为在 深 层 培 养 中 的 产 酶 单 位 与 平 板 上
圈的大小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
24
4、自然选育的特点
自然选育简单 易行,可以达 到纯化菌种、 防止菌种衰退、 稳定生产、提 高产量等目的。
自然选育的最 大缺点是效率 低、进展慢, 很难使生产水 平大幅度提高。
25
用物理或化学的诱变剂使诱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性状变异并通过
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基因突变
29
光复活作用
切补修复
损伤修复
重组修复 SOS修复系统 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
30
前 突 变 ——诱 变 剂 所 造 成 D N A 分 子 的 某 一 位
臵的结构改变。
31
光复活作用
具有校正差错 切补修复 的性质,不利于 突变的诱发。
DNA多聚酶校正 作用
32
重组修复
具有引起差错的 性质,利于突变

设计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以及保藏技术

设计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以及保藏技术

设计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以及保藏技术一.实验目的1.学习大肠菌群分离纯化、鉴定的原理。

2.掌握平板表面涂布法、平板划线法的分离技术。

3.学习掌握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1.涂布平板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2.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大肠菌群的培养鉴定大肠菌群能在乳糖胆盐液体培养液中生长,并且产气产酸,使培养液变色。

还能在伊红美兰固体培养上生长,形成黑紫色的菌落,有的还有金属光泽。

其他病原菌的菌落呈粉红色。

再做镜检观察是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红色)。

即可鉴定是有大肠菌群的菌存在。

菌种保藏菌种保藏是将微生物的菌种经长时间的保存,不污染其它杂菌,及可保持其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减少变异,防止衰老,以便于将来使用。

保藏菌种一般是选用它的休眠休,如孢子;芽孢等等,并且要创造一个低温;干燥;缺氧;避光和缺少营养的环境条件,以利于休眠体能长期地处于休眠状态。

对于不产孢子的微生物,应使其新陈代谢处于最低状态,又不会死亡,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三.实验器材1.菌种:污水中的大肠菌群、酵母菌和霉菌2、培养基:乳糖胆盐液体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EMB)、营养琼脂培养基、麦芽汁固体斜面培养基和马铃薯固体斜面培养基。

【发酵工程】余龙江版-第2章-发酵工业菌种

【发酵工程】余龙江版-第2章-发酵工业菌种
在不同水体的水样中加入一定的底物如蔗糖、多糖及蛋白 质等,同样可以促进水中微生物的增殖。
培养过程中可加入低浓度的抗真菌剂以抑制真菌的生长。 另一富集方法是在培养烧瓶中添加细菌“附着材料”,如
无菌的植物组织或土壤浸出液。 通过改变培养温度和培养周期可选择性富集嗜冷性细菌、
中温菌和嗜高温菌。
次代培养及纯化步骤
1. 采样
(2) 采样对象
土壤、水、空气及枯枝落叶等,以土壤为主。
从土壤中采样要考虑土壤的以下特点:
① 有机质含量和通风状况
耕地、菜园 山坡上的森林
(有机质丰富、通气保水性能好)——细菌、放线菌
(有机质丰富、阴暗潮湿)——霉菌、酵母菌
沙土、无植被土壤、新开垦的生土、贫瘠的土地
——微生物少
② 取样的土层深度:5-25cm
3.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的策略
(2)控制培养条件
➢ 溶氧浓度——好氧/厌氧 ➢ 高温——嗜热微生物 /非嗜热微生物 ➢ PH——嗜酸性/嗜碱性
4. 菌种分离
平板划线分离法 稀释分离法 毛细管分离法 小滴分离法
• 稀释倒 平板法
稀释分离法
• 平板 涂布法
注意:必须要做多个浓度的稀释分离平板。
1. 采样
③ 土壤的酸碱度
偏碱——细菌、放线菌 偏酸——霉菌、酵母菌
④ 土壤的植被状况
葡萄成熟时——根部酵母菌增多
⑤ 地理条件
南方土壤比北方土壤微生物含量多
⑤ 季节条件
秋季菜土样最理想
2.样品的预处理
(1)物理方法
热处理:根据目的菌较非目的菌的耐热性高 从而增加目的
菌的比例。
膜过滤法:浓缩水中的微生物细胞。 离心法:同上。
植物体上细菌的分离:无菌富集,加植物浸出 液适度培养取样,洗涤,取1ml经适度稀释后涂 布平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氨基酸生产有关的微生物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氨基酸发酵为代表的代谢控制发酵,是发酵工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 转折点。 代谢控制发酵是指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 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形象地称为代谢控制发酵,最早在氨基酸发酵中得到成功应用。 氨基酸生产菌的要求:代谢途径比较清楚,代谢途径比较简单。 谷氨酸发酵的菌种:棒杆菌属,短杆菌属、节杆菌属或微杆菌属的棒型细菌。 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的优良菌株多在棒状杆菌属、微杆菌属、节杆菌属和短杆菌属中。具 有下述共同特性:①细胞形态为短杆至棒状;②无鞭毛,不运动;③不形成芽孢;④革兰氏 阳性;⑤要求生物素(利用石蜡为碳源的要求硫胺素);⑥在通气培养条件下产生大量 L-谷 氨酸。此外,其他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中的一些属种也有产 L-谷氨酸的菌株,但产酸率较 低。 其它氨基酸生产菌:常规菌种—主要是对上述产 L-谷氨酸的优良菌株进行人工诱变后选 育出的各种突变株;工程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3.食品酶制剂生产有关的微生物 常用的食品酶制剂有: 糖类酶:淀粉液化酶、淀粉糖化酶、葡萄糖水解酶、葡萄糖异构酶等 (淀粉的液化、糖化、 异构化的相关 )。 其它酶:蛋白酶、凝乳酶、脂肪酶、果胶酶等。 开发一个新酶,都要经过一系列研究的毒理试验。关于食品用酶,美国需要得到 FDA 的批 准。目前已同意使用的仅仅少数微生物能用于生产食品用酶。 常见酶制剂生产菌: a-淀粉酶:黑曲霉、米曲霉、米根酶、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黑曲霉、米曲霉、米根酶;
境就会发生变化,微生物群体之间就会出现消长。 2.目的微生物的富集
1 2
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增加筛选几率。 富集的方案:
� �
定向培养:采用特定的有利于目的微生物富集的条件,进行培养。 不能提供任何有助于筛选产生菌的信息时,只能通过随机分离的办法。
定向培养的富集方法: 一切能提高目的微生物相对生长速度的手段,培养(固体、液体;分批连续)后使目的微 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比生长速率) 。常用的手段包括:底物 、pH 条件 、培养时间、培养 温度。 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 源,选择利用这唯一碳源才能大量正常生长的微生物,而淘汰其它微生物。 3.菌种的筛选
为了从一特定生态系统中分离出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菌群, 特别是分离那些在唯一微环境区 域中出现的菌群时,必须十分重视样本的采集。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 采样时应尽可能保持相对无菌; � 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具有某种代表性; � 采好的样本必须完整地标上样本的种类及采集日期、地点以及采集地点的地理、生态 参数等; � 应充分考虑采样的季节性和时间因素,因为真正的原地菌群的出现可能是短暂的; � 采好的样应及时处理,暂不能处理的也应贮存于 4℃下,但贮存时间不宜过长。这是 因为一旦采样 结束,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就脱离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其内部生态环
第二节 目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菌种的来源 �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有生产能力的微生物菌种。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国内外较大规模的菌种保藏中心: 美国典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 ATCC 主要从事农业、遗传学、应用微生物、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菌种 保藏方法、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普通微生物学、分类学、食品科学等 的研究。 该中心保藏有藻类、细菌、细胞和杂合细胞、丝状真菌和酵母、植物组织、种子、原生动 物 、动物病毒、衣原体和病原体、植物病毒 1563 种。另外,该中心还提供菌种的分离、鉴 定及保藏服务。该中心保藏的菌种可出售。 荷兰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CBS) CBS 是半政府性质的主要保藏真菌、酵母菌种保藏中心。 主要从事菌种保藏方法、分类 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等的研究。该中心保藏有真菌 35000 株、酵母 5500 株。 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 是德国的国家菌种保藏中心。该中心一直致力于细菌、真菌、质粒、抗菌素、人体和动物 细胞、植物病毒等的分类、鉴定和保藏工作。 该中心是欧洲规模最大的生物资源中心, 保藏有细菌 9400 株, 真菌 2400 株, 酵母 500 株, 质粒 300 株,动物细胞 500 株,植物细胞 500 株,植物病毒 600 株,细菌病毒 90 株等。该中 心保藏的菌种可出售。另外,该中心还提供菌种的分离、鉴定保藏服务。 美国农业研究菌种保藏中心 ( NRRL) NRRL 是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支持的政府性质的菌种保藏中心。主要从事农业、 应用微生物、基因工程、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环境保护、分子生物学、食品安全、 普通微生物、分类学的研究。该中心保藏有细菌 10500 株,真菌 45000 株,酵母 14500 株, 放线菌 9500 株。 该中心提供细菌、真菌、酵母的鉴定服务。
第三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菌株选育、分子改造
菌株选育的目的在于防止菌种退化、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 开发新产品。 菌株选育的方法: 基因突变:自然选育、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的直接进化:点突变、易错 PCR、DNA Shuffling
一、自然选育 1.自然选育的概念 自然选育: 在生产过程中, 不经过人工处理, 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 而进行的菌种筛选过程,又叫自然分离。自然突变的机率为 10-8~10-9。 自然突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上所不希望看到的,表现为菌株的衰退和生产质量的下 降,这种突变成为负突变。另一种是生产上希望看到的,对生产有利,这种突变成为正突变。 2. 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 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 称为回复突变。这是发酵生产不希望发生的。 自然选育虽然正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经常进行自然选育工 作,可以淘汰衰退的菌株,保存优良的菌株,稳定和提高发酵产量。 3. 自然选育操作步骤 一般习惯上将自然选育称为菌种的分离纯化。操作步骤包括: 单细胞(孢子)悬液的制备 -→平板分离 -→挑选单菌落(注意形态的观察) -→发酵试验 二、诱变育种 1、定义 通过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扩大变异范围,从中选出具有 优良特性的变异菌株的育种方法。 2、特点 基因突变频率高(10-3-10-6) ,而自然突变仅 10-9; 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便; 是国内外提高菌种产量、性能的主要手段; 工作量大,缺乏定向性。 (一)诱变剂的种类与选择 1. 物理诱变剂 � 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中子 2. 化学诱变剂 � 碱基类似物、5-氟尿嘧啶、烷化剂、亚硝基胍和甲基磺酸乙酯等。 化学诱变剂,比物理诱变剂有效,而且很经济,但大部分诱变剂是致癌剂,危害性大。 诱
3. 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 4. 不易感染其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5. 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 。 6. 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三、已工业化产品生产菌的介绍 1. 抗生素生产有关的微生物 抗生素是次级代谢产物,需要生物体进行复杂的代谢,目前发现的生物来源如下:
变剂的分类如下表:
3. 诱变剂的选择 (1)碱基类似物和羟胺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回复突变率高,效果不大。 (2)亚硝酸和烷化剂应用的范围较广,造成的遗传损伤较多。其中亚硝基胍和甲基磺酸乙酯 常被称为“超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是毒性最小的诱变剂之一。 (3)吖啶类诱变剂可以造成生化代谢途径的完全中断。 (4)紫外线仍十分有效。但会造成不可回复的缺失突变,还会影响邻近基因的性能。 (二)诱变育种方案与步骤 诱变的三个环节包括突变的诱发,突变株的筛选,突变高产基因的表型筛选。步骤如下: 1.出发菌株的选择 � 选择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菌株。或已经初步诱变过的菌株,对诱变处理较敏感,效果好。 � 出发菌株选 2~3 株,在处理比较后,取更适合的出发菌株作继续诱变。 � 尽量选择单倍体细胞、单核或核少的多细胞体来作出发诱变细胞。 2.菌悬液的制备 3.诱变处理 制备单细胞和单孢子菌悬液。
二、菌种分离思路 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 菌种的特性, 采用各种筛选方法, 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此外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 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菌种分离的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菌种分离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可能性最大! • 三、菌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菌种分离与筛选主要有以下 5 个步骤: 定方案:查阅资料,了解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 发 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 pH 值、提取工艺等。 1. 采样时要注意的问题 如何在后续的操作中使这种可能性实现!
中国普通微生物保藏治理中心 China General Microbiological Culture Collection Center(CGMCC)
CGMCC 是我国保藏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研究力量最强的保藏中心。中心主要从 事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分类学的研究。同时提供分离、收集、保藏、鉴定、交换和 供给各类微生物菌种的服务。主要采用超低温冻结和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保藏菌种数高达 12583 株, 其中细菌 2263 株, 放线菌 1360 株, 真菌 5860 株, 酵母菌 2100 株,其它 600 株,来自国外的各类专利培养物 400 株。 中 国 工 业 微 生 物 菌 种 保 藏 治 理 中 心 China Center of Industrial Culture Collection(CICC) CICC 是中国国家级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也是国际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中 国微生物菌种保藏治理委员会成员之一,负责全国工业生产与研究应用微生物菌种的收集、 鉴定、保藏与供给,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与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培训等。 该中心保藏国内外各类工业微生物菌种 1750 余株, 包括细菌 380 余株, 酵母菌 750 余株, 丝状真菌 620 余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