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验总结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总结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实验是其重要的教学和研究手段之一。

通过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质,还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以下是对近期病理生理学实验的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

其中,“缺氧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验中,我们分别设置了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的模型。

通过观察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行为变化、皮肤黏膜颜色以及存活时间等指标,直观地了解了不同类型缺氧的特点和机制。

在低张性缺氧模型中,我们将小鼠置于密闭的缺氧瓶中,随着瓶内氧气的逐渐消耗,小鼠出现了呼吸加深加快、活动减少等表现。

皮肤黏膜也由最初的粉红色逐渐变为暗红色,最终小鼠因严重缺氧而死亡。

这让我们认识到低张性缺氧主要是由于氧分压降低导致的,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试图代偿,但当缺氧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代偿机制无法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性缺氧模型则是通过给小鼠注射亚硝酸盐,使其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

我们观察到小鼠很快出现了皮肤黏膜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存活时间明显缩短。

这使我们明白了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的质或量发生改变,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而引起的。

循环性缺氧实验中,我们通过结扎小鼠的部分血管,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小鼠出现了局部组织水肿、发绀等表现,进一步理解了循环障碍对组织供氧的影响。

组织性缺氧实验是通过给小鼠注射氰化物,抑制细胞的氧化过程。

小鼠迅速出现了抽搐、昏迷等症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细胞利用氧障碍在组织性缺氧中的关键作用。

除了缺氧实验,“水肿实验”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给大鼠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其全身或局部组织的水肿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测量了大鼠的体重、尿量、血浆蛋白含量等指标,并对组织进行了病理切片观察。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分析了导致水肿发生的因素,如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等。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本次病理学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巩固和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病理组织切片:包括正常组织切片和各种病变组织切片,如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2、显微镜:双目显微镜。

3、实验教材和图谱:用于对照和参考。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显微镜下选择低倍镜观察切片的整体结构,了解组织的大致形态和分布。

2、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核、细胞质的变化。

3、对照实验教材和图谱,对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识别和分析。

4、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细胞的特征等。

四、实验结果(一)炎症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肉眼观察:阑尾肿胀、充血,表面附有脓性渗出物。

镜下观察:阑尾壁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部分坏死脱落,腔内有脓性渗出物。

2、慢性胆囊炎肉眼观察:胆囊壁增厚,粗糙,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

镜下观察: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黏膜上皮化生。

(二)肿瘤1、鳞状细胞癌肉眼观察:肿块呈菜花状,表面粗糙,有溃疡形成。

镜下观察:癌细胞呈巢状排列,细胞间桥明显,角化珠形成,核大、深染,有异形性。

2、腺癌肉眼观察:肿块呈结节状,质地较硬,切面灰白色。

镜下观察:癌细胞形成腺管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三)心血管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肉眼观察:主动脉内膜可见黄色斑块,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狭窄。

镜下观察: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条纹,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

2、心肌梗死肉眼观察:心肌梗死灶呈不规则地图状,颜色淡黄,质地较软。

镜下观察:梗死灶心肌细胞坏死,细胞核消失,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后期有肉芽组织形成。

五、结果分析(一)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标本观察实验报告总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了解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掌握常用病理标本处理技术。

二、实验过程1. 病理标本制备:将小鼠肝脏、心脏、肾脏等器官取出,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固定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

2. 石蜡包埋:将固定好的组织标本经过甲醇梯度脱水后,用乙醇和苯并加入适量的石蜡进行包埋处理。

3. 切片染色:将包埋好的标本切成5μm厚度的切片,然后进行染色处理。

其中常用的染色方法有HE染色、Masson染色等。

三、实验结果1. 小鼠肝脏切片观察:肝细胞排列紧密,中央静脉周围有明显血窦。

HE染色显示肝细胞核大而圆,胞浆呈深粉红色。

Masson染色显示纤维化程度较轻。

2. 小鼠心脏切片观察: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有明显的纵横交错的纤维。

HE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核圆形,胞浆呈深粉红色。

Masson染色显示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

3. 小鼠肾脏切片观察:肾小球内有明显毛细血管丛,肾小管排列整齐。

HE染色显示肾小球内有明显的Bowman囊和肾小管,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Masson染色显示肾小球内无明显纤维化。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器官在组织结构上存在差异。

例如,肝脏中央静脉周围有血窦,而心脏和肾脏则不存在这种结构。

同时,在不同染色方法下,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病理变化。

例如,在Masson染色下,我们可以看到组织中是否存在明显的纤维化。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掌握了常用病理标本处理技术。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同器官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染色方法下观察到的病理变化。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病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教学实践报告总结(3篇)

病理学教学实践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现将实践报告总结如下。

二、实践背景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病理学知识体系日益丰富,临床病理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

为了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以下教学实践活动。

三、实践内容1. 课程设置与改革(1)优化课程结构:我们将病理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教学以基础病理学为主,实践操作以临床病理学为主,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更新教学内容:结合最新病理学研究成果,更新教材和讲义,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 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开展翻转课堂: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答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互动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病理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操作培训(1)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设施,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规范操作流程:对实验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开展实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四、实践效果1. 学生成绩显著提高: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病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考试成绩普遍提高。

2. 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强:案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的实施,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 教学质量得到认可:同行专家和学生对病理学教学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实践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五、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次病理学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病理分析实验报告

病理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了解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掌握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

(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大体标本观察肝、肾脂肪变性、心肌褐色萎缩、心肌肥大、肾盂积水、骨折愈合、亚急性黄色肝萎缩、脑液化性坏死、下肢干性坏疽、肝水肿、皮肤愈合等大体标本,了解其形态学特点。

(2)观察病理切片观察肝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淋巴结结核、肾小球波变等病理切片,了解其镜下特点。

(3)绘图绘制肉芽组织切片,要求比例、颜色、病变组织各部分准确。

(4)病理诊断根据观察结果,对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脂肪变性(1)大体特点:肝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油腻感。

(2)镜下特点:脂肪变的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细胞核被挤压偏位。

(3)病理诊断:肝脂肪变。

2. 肉芽组织(1)大体特点: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2)镜下特点: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3)病理诊断:肉芽组织。

3. 淋巴结结核(1)大体特点: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面呈干酪样坏死。

(2)镜下特点: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

(3)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

4. 肾小球波变(1)大体特点:肾脏体积增大,表面不平整。

(2)镜下特点: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出现新月体。

(3)病理诊断:肾小球波变。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常见病理变化的特点,了解了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提高了病理学诊断水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分析病变特点,准确判断病理诊断。

五、实验体会1.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病理解剖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病理解剖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病理解剖实训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本次实验于2023年X月X日在XX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进行,实验对象为XX号尸体。

二、实验目的1. 熟悉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人体主要器官的解剖结构。

2. 了解疾病对人体器官形态学的影响,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三、实验内容1. 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讲解:由实验指导老师讲解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等。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依次进行以下步骤:a. 皮肤剥离:使用手术刀、手术剪等工具,将皮肤从肌肉层上剥离。

b. 骨骼系统解剖: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了解骨骼与肌肉、内脏器官的连接关系。

c. 消化系统解剖:观察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

d. 呼吸系统解剖:观察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

e. 循环系统解剖:观察心脏、血管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

f. 泌尿系统解剖:观察肾脏、膀胱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泌尿系统的功能。

g. 生殖系统解剖:观察男性、女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生殖系统的功能。

h. 神经系统解剖:观察大脑、脊髓、神经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3. 疾病形态学观察:观察实验尸体的病理切片,了解疾病对人体器官形态学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人体主要器官的解剖结构。

2. 疾病形态学观察结果:在观察病理切片时,学生发现实验尸体存在以下疾病:a. 肿瘤:观察到大肠、肺等器官存在肿瘤细胞。

b. 炎症:观察到肝脏、肾脏等器官存在炎症细胞。

c. 脱水:观察到皮肤、肌肉等组织存在脱水现象。

病理学实验总结与体会

病理学实验总结与体会

病理学实验总结与体会病理学实验总结与体会病理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研手段,在此类实验中,我们可以研究各类疾病的发展机制以及治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病理学实验的学习和实践,我开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细胞实验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观察、鉴定不同类型的细胞,分析其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不同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细胞生长情况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疾病是如何导致细胞死亡或分化的。

另外,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可以给予不同的治疗手段,比如药物,从而挖掘出更多治疗方案的可能性。

二、组织实验组织实验则更多地呈现在药物研发过程中。

通过对动物体内不同组织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用于人体的药物对不同组织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用各种手段比较不同药物的效果,以及不同剂量是否存在可接受的安全性。

三、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在病理学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一定的人为操作,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患者所疾病病变的进程,从而通过动物实验挖掘出更多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手段。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给予不同治疗手段,比如药物或手术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进行患者风险评估,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学工作。

总之,在经过病理学实验的学习与实践中,我逐渐认为,人体的生命是相对脆弱的,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科学的探究和研究。

病理学实验可以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为我们发现和研究疾病奠定基础。

病理学实验中的每个步骤都需要我们谨慎而认真地对待,因为这涉及到大量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问题。

在未来的病理学实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实验安全,严格执行相关实验操作规程,努力为医学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病理缺氧实验报告结论

病理缺氧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探讨病理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其耐受性。

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进一步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结果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逐渐加快,呼吸幅度增大,肺通气量增加。

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呼吸频率进一步加快,肺通气量显著增加。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促使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来代偿缺氧。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出现兴奋和抑制现象。

初期,小鼠表现为精神亢奋、活动增加;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小鼠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等现象。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缺氧对血液颜色的影响在乏氧性缺氧条件下,小鼠的血液颜色逐渐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小鼠的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即发绀。

这表明乏氧性缺氧导致机体缺氧程度加重,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4.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1)个体差异:实验中发现,较小的小白鼠因个体发育不完全,大脑对呼吸中枢更不敏感,故其缺氧能力常大于较大的小白鼠,即存活时间更长。

(2)缺氧瓶的密闭性:缺氧瓶的密闭性越好,进入其中的氧就越少,小白鼠存活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

(3)钠石灰:钠石灰用于吸收瓶中CO2以排除CO2的干扰。

实验中发现,钠石灰不能有效地吸收CO2,使瓶中存有低浓度CO2,从而促进呼吸,导致本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比前几个班各组的更长。

三、结论1. 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促使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来代偿缺氧。

2. 乏氧性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小鼠出现精神亢奋、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现象。

3. 乏氧性缺氧导致机体缺氧程度加重,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出现发绀现象。

病理实验复习总结

病理实验复习总结

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 10×10
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10×40)
大体标本2
标本肺叶切面可见散 在灰白、灰黄色实变区, 直径1cm左右,微隆起于 表面,数个小实变区可融
合在一起。病变区中央多
含有细小支气管,管腔中 常有脓性分泌物。
小叶性肺炎
组织切片5
小叶性肺炎:中央为 病变的细支气管,管 腔内及其周围肺泡腔 内充满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的炎性渗出物。
组织切片1
慢性胃溃疡 ×40
大体标本2
门脉性肝硬化
早-中期:肝体积正常/略大,质稍硬。后期:肝体积↓, 重量↓质硬。弥漫性小结节(最大<1.0cm),大小相近,切面 岛屿状结构,薄层纤维包绕。
组织切片2
门脉性肝硬化 ×40
小叶正常结构被破坏,出现假小叶。中央静脉缺失、偏 位或两个以上。 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再生
组织切片3
癌细胞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胞质嗜碱性,核 大、深染,单核、双核或多核,核分裂象常见,有时可见 瘤巨细胞。有的癌组织大片坏死。
原发性肝细胞癌 ×400
泌尿系统疾病
标本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体积显著增大,表面光滑,被膜紧张,颜色较正常 肾脏红,故称“大红肾”。部分病例肾脏表面可见散在出 血点,又称“蚤咬肾”。 切面可见皮质增宽,皮、髓质分界清楚。
泌尿系统疾病
切片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高倍镜: 新月体主要由 壁层上皮细胞 增生和单核细 胞渗出构成。 这类新月体称 为“细胞性新 月体”。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10× 40
泌尿系统疾病
标本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体积缩小, 重量减轻,颜色苍 白,质地变硬 。表 面布满大小均一的 细小颗粒,称为 “继发性颗粒性固 缩肾”。 切面可见皮质明 显变薄,皮质、髓 质分界不清。

病理学实验总结[精品文档]

病理学实验总结[精品文档]

病理学实验总结1.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1)低倍镜:肾皮质区近曲小管,管腔变小且不规则(2)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且向腔内突出,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内布满大小一致的红染颗粒,细胞核无改变。

部分上皮细胞因极度肿胀破裂,致使腔内红染的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堆积。

2.肝脂肪变性(1)低倍镜:大部分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空泡。

脂变明显处肝索增宽变粗,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2)高倍镜:肝细胞胞浆内含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空泡,有的融合成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压至细胞的边缘。

细胞核无改变。

由于细胞肿大致肝窦变窄,因此小叶结构欠清晰。

3.脾被膜玻璃样变(1)低倍镜:结缔组织(被膜)之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物,纤维细胞明显减少。

(2)高倍镜:脾实质慢性淤血并有局灶性钙盐沉积,钙盐呈深蓝色颗粒或块状,病理性钙化。

4.肉芽组织(1)低倍镜:溃疡表面有一层纤维素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构成的炎性渗出物。

渗出物的下方是炎性肉芽肿,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彼此相互平行,与创面垂直。

肉芽组织下面为纤维结缔组织。

(2)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向腔内凸出,有些已形成管腔,有些未形成管腔。

成纤维细胞分布在毛细血管之间,胞体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卵圆形、梭形或分枝状,胞核椭圆或梭形。

肉芽组织中有数目不等的炎症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瘢痕组织由大量排列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并出现透明变性。

5.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变)(1)低倍镜: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2)高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且肺泡壁增厚有纤维组织增生。

部分肺泡腔内有漏出的红细胞及胞浆内含有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

6.混合血栓(心脏附壁血栓)(1)低倍镜:混合血栓外周可见正常心肌组织。

粉红色不规则小梁和红色区域交织存在。

(2)高倍镜:粉红色粉末状的血小板凝集呈珊瑚状,表面可见白细胞附着;血小板梁间有大量网络着红细胞的纤维素。

病理生理学实验总结

病理生理学实验总结

病理生理学实验总结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而实验则是深入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我们不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疾病状态下机体的变化,还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以下是对这段时间病理生理学实验的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多种实验模型和技术。

其中,缺氧实验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通过不同的缺氧方式,如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等,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皮肤黏膜颜色以及存活时间等指标,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在低张性缺氧实验中,将小鼠放入装有钠石灰的密闭容器内,随着容器内氧气逐渐减少,小鼠先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活动增多,随后呼吸逐渐变浅变慢,活动减少,最终死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缺氧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也明白了氧气对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实验是水肿实验。

我们采用了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的方法来诱导水肿。

在实验中,需要精确测量大鼠的体重、尾长以及尾围等指标,并观察其体表的变化。

通过对比注射前后的数据,我们能够定量地分析水肿的程度和发展情况。

这个实验让我明白了水肿的发生机制,即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以及淋巴回流受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水肿的发生。

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实验数据来支持和验证理论知识。

在酸碱平衡紊乱实验中,我们通过给家兔注射不同的酸性或碱性物质,造成其体内酸碱平衡失调。

然后,通过检测血液的 pH 值、二氧化碳分压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等指标,来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程度。

这个实验不仅让我们熟悉了血气分析的操作方法和原理,还让我们深入理解了机体在面对酸碱失衡时的代偿调节机制。

例如,当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呼吸系统会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以维持 pH 值的相对稳定。

除了具体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也让我收获颇丰。

生理病理实验报告

生理病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生理和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理病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生理和病理现象,培养科学实验和临床思维。

二、实验原理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病理学则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科学。

本次实验结合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知识,旨在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生理和病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神经-肌肉标本、胃肠运动标本、影响尿生成因素标本等。

2. 仪器:显微镜、生理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离心机、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取新鲜肌肉组织,用生理盐水清洗,剪成适当大小。

- 将肌肉组织放入生理盐水中,用生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颜色。

- 将肌肉组织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解剖显微镜观察其结构。

2. 胃肠运动直接观察- 取新鲜胃肠组织,用生理盐水清洗,剪成适当大小。

- 将胃肠组织放入生理盐水中,用生理显微镜观察其运动情况。

- 观察胃肠组织的收缩、舒张和蠕动等现象。

3. 影响尿生成因素观察- 取新鲜肾脏组织,用生理盐水清洗,剪成适当大小。

- 将肾脏组织放入生理盐水中,用生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颜色。

- 观察肾脏组织在不同刺激下的尿生成情况。

4. 病理切片观察- 取病理切片,用生理盐水清洗,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 观察不同病理切片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炎症反应、坏死等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神经-肌肉标本- 观察到肌肉组织具有明显的横纹,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 在生理显微镜下,观察到肌肉细胞收缩、舒张和蠕动等现象。

2. 胃肠运动直接观察- 观察到胃肠组织具有明显的蠕动波,收缩、舒张等现象。

- 在生理显微镜下,观察到胃肠组织收缩、舒张和蠕动等现象。

3. 影响尿生成因素观察- 观察到肾脏组织在不同刺激下的尿生成情况。

- 在生理显微镜下,观察到肾脏组织在不同刺激下的尿生成情况。

4. 病理切片观察- 观察到不同病理切片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炎症反应、坏死等情况。

病理学实验强大总结版

病理学实验强大总结版

病理学实验强大总结版ij3:肝细胞坏死(周围有正常结构,故注意与之区分鉴别,对比着看!)1.低倍镜下肝细胞基本保存完整。

当你看到完整的肝细胞结构时,你可以锁定肝中央静脉区!2.高倍镜下可见坏死灶内的肝细胞索结构消失,变成一些相互分离的小碎片,呈深红色,形状不规则,即坏死肝细胞。

3、最终确定准则,看到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多数为深红色)Ij4。

脾小动脉透明化:1、低倍镜下见脾被膜、脾小梁、脾小体及脾窦等正常结构。

到此处时注意转向脾细动脉。

2.高倍镜下,中央动脉管壁明显不对称增厚,管壁形成均匀的红色染色结构,原始血管结构基本消失。

ij5、肝细胞水变性和气球样变1.在低倍镜下,肝脏结构基本完整,但明显感觉到局部光染色(主要在中央静脉周围)。

2.高倍镜下,部分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质轻度染色,可见红色细颗粒及一些不明显的空泡,细胞核仍位于中心。

其中体积是正常肝细胞的3~4倍,胞浆透明。

看起来像气球的肝细胞就是气球状的肝细胞。

rp1、肉芽组织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整个切片,可以看到大量骨骼肌组织,上面是伤口和肉芽组织。

2.高倍镜下可见大量毛细血管,大部分为单层内皮细胞,管腔大。

纵切面毛细血管长轴与肉芽组织表面垂直。

可见成纤维细胞(梭形,核椭圆,染色质浅、核仁清楚,胞质丰富)和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还有少量均质红染的纤维素。

HD1,慢性肺充血一、早期(貌似考试片子是晚期,不是很确定,先写上)1.低倍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充满粉红色均质物质,即含蛋白质的水肿液。

2、高倍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高度淤血造成的漏出性出血),有的中可见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二、晚期1.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及间质有一定程度的纤维增生。

肺泡腔水肿不明显。

2.重点是观察细胞质中有棕黄色颗粒(体积大,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hd2、慢性肝淤血1.低倍镜下,肝窦明显增宽(正常肝索:肝窦=2:1,慢性肝充血时肝窦变小甚至逆转),然后迅速转向门区和中央静脉周围。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本次病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包括各种组织器官的炎症、肿瘤、变性、坏死等病理切片。

2、显微镜:用于观察病理切片。

3、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然后,领取病理切片,将其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焦距和光线,进行观察。

3、观察过程中,结合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认真辨认病理切片中的各种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

4、对于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做好记录和描述,包括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病变分布等方面。

四、实验结果(一)炎症1、急性阑尾炎在切片中,可以看到阑尾壁明显增厚,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黏膜上皮部分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阑尾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

2、慢性胆囊炎胆囊壁明显增厚,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黏膜上皮部分增生,胆囊腔内可见胆色素沉积。

(二)肿瘤1、鳞状细胞癌癌组织呈巢状分布,癌细胞呈多边形,核大深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癌巢中央可见角化珠形成。

2、腺癌癌细胞形成腺样结构,排列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核异型性明显。

(三)变性1、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大量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细胞核被挤向一侧。

2、肾小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疏松淡染,细胞核形态正常。

(四)坏死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呈灰白或灰黄色,质地干燥,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清楚。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呈液态,可见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一)炎症的病理变化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

急性炎症以渗出性病变为主,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渗出等。

慢性炎症则以增生性病变为主,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

病理生理学实验技巧总结

病理生理学实验技巧总结

病理生理学实验技巧总结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实验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

在进行病理生理学实验时,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准确性,获得更有价值的实验结果。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病理生理学实验技巧的总结。

一、实验前的准备(一)熟悉实验原理和目的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对实验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学原理有清晰的理解,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这有助于在实验过程中把握关键环节,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预期和解释。

(二)预习实验步骤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所需试剂和仪器设备等。

可以提前在脑海中模拟实验过程,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确保所需的实验动物、试剂、耗材等齐全且质量合格。

仪器设备要提前调试和校准,保证其正常运行。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处理(一)选择合适的动物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动物种类、品系和年龄。

例如,研究心血管疾病常用大鼠或小鼠,而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选择兔子或豚鼠。

(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实验动物在实验前要给予适宜的饲养环境,保证饮食、饮水和卫生条件。

同时要注意动物的适应性饲养,让其适应新环境,减少应激反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动物的麻醉与固定正确的麻醉方法可以减少动物的痛苦,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常用的麻醉剂有戊巴比妥钠、乙醚等,要根据动物的种类和体重控制好麻醉剂的剂量。

麻醉后的动物要妥善固定,以便进行后续的操作。

三、实验操作中的技巧(一)样本采集在采集血液、组织等样本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例如,采血时要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采血方法,避免溶血和凝血;采集组织样本时要迅速、准确,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

(二)指标检测在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控制好实验条件。

比如,在进行生化指标检测时,要保证试剂的新鲜度和准确性,仪器的校准和维护要到位。

(三)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各项数据和观察结果,包括实验条件、动物的反应、检测指标的数值等。

实验病理切片实训报告总结

实验病理切片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病理切片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病理诊断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病理切片实训。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了解了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掌握了病理切片观察的基本技巧,并对病理切片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和分析。

二、实训目的1. 熟悉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掌握切片观察的基本技巧。

2. 通过观察病理切片,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病理切片制作过程:切片、染色、封片等。

2. 病理切片观察技巧: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观察切片的结构、细胞形态等。

3. 病理切片诊断与分析:根据切片特征,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和分析。

四、实训过程1. 第一天:学习病理切片制作过程,包括切片、染色、封片等。

2. 第二天:掌握病理切片观察技巧,学习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切片。

3. 第三天至第五天:分组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每组选取一个病例,进行切片观察、诊断和分析。

4. 第六天:各小组汇报实训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5. 第七天:进行实训总结,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五、实训成果1. 掌握了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了解了切片观察的基本技巧。

2. 提高了病理诊断能力,对病例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和分析。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

六、实训体会1. 病理切片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病理切片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病理切片观察需要耐心和细心,只有熟练掌握观察技巧,才能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3. 团队协作在病理切片实训中至关重要,通过合作,我们共同完成了实训任务。

4. 实训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和总结,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七、建议1. 建议学校增加病理切片实训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践。

2. 建议邀请临床医生参与实训,为学生提供实际病例,提高实训效果。

3. 建议加强实训过程中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病理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掌握病理学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材料,病理标本、显微镜、染色剂、实验记录表等。

实验步骤:
1. 取得病理标本,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固定。

2. 制备病理切片,染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

3. 观察病理切片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分析病理切片的病变类型和特点,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5. 汇总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
1. 病理切片显示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增大、染色深染,细胞核分裂增多,病变类型为恶性肿瘤。

2. 病理切片显示组织结构松弛,细胞核变性,细胞凋亡增多,病变类型为炎症性病变。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病理实验,我们对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病理学实验技能,对疾病的病理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总结,本次病理实验是我们病理学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报告结束。

病理实验报告心得体会模板

病理实验报告心得体会模板

病理实验报告心得体会模板
1. 通过进行病理实验,我深刻理解了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2. 在实验中,我学会了正确操作和使用病理学实验仪器,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这次实验让我意识到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作用。

4. 实验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细致度。

5. 实验中我注意了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6.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让我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

7. 通过本次实验,我明白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读的重要性,加强了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8. 在实验过程中,我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合作,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9. 实验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让我更加坚定了选择病理学专业的信心和决心。

10. 通过这次实验,我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
解,增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11. 实验中,我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细致和耐心,了解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12. 实验报告的撰写让我梳理了实验步骤和结果,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13. 总体而言,这次病理实验让我受益匪浅,提高了我在病理学领域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病理学实验旨在通过对各种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态学变化以及相应的病理机制,从而巩固和拓展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包括肿瘤切片(如肺癌、乳腺癌、胃癌等)、炎症切片(如肺炎、肝炎、肾炎等)、心血管疾病切片(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以及其他常见疾病的切片。

2、显微镜:用于观察病理切片。

3、实验教材和图谱:辅助对病理变化的识别和理解。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显微镜下选择低倍镜对病理切片进行初步观察,了解组织的整体结构和病变的大致分布。

2、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间的关系,注意病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

3、对照实验教材和图谱,对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确定病变的类型、程度和特点。

四、实验结果与观察(一)肺癌切片在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组织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分布,与周围正常肺组织界限不清。

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核大深染,核仁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肺泡结构,部分区域可见癌巢形成,并伴有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

(二)乳腺癌切片低倍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正常乳腺组织。

高倍镜下,癌细胞呈腺样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大小不等,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可见部分区域有坏死和出血,周围间质中有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肺炎切片观察到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浆液和纤维素性渗出物。

肺泡间隔增宽,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部分肺泡内可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的细菌。

(四)肝炎切片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可见气球样变、脂肪变性和点状坏死。

汇管区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肝小叶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五)冠心病切片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可见粥样斑块形成,斑块内有大量的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和纤维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细胞脂肪变性:镜下见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中部分肝细胞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脂滴空泡。

空泡大者可将肝细胞核挤到胞浆一侧。

肉芽组织:镜下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积较大,呈椭圆形,向腔内突出。

在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此外常可见大量的渗出液和各种炎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噬细胞等)慢性肺淤血:镜下见费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肺泡壁变厚,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和心衰细胞。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腔内由脓液形成,由大量脓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及红细胞组成。

部分粘膜组织坏死脱落,粘膜上皮不完整;阑尾壁明显增厚,阑尾各层均高度充血水肿。

并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部分毛细血管内可见白细胞边集附壁。

负着黏着与内皮细胞表面,部分区域可见出血。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巢状结构,癌巢之间是肿瘤间质,为含有血管和免疫细胞儿的结缔组织,实质(癌巢)与间质界限清楚。

癌巢内的癌细胞,外层为立方形或矮柱状(似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内层为排列紊乱的复层癌细胞(似鳞状上皮的棘细胞层),部分癌细胞之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的中心可见红染层状的角化现象,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癌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象。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内靠近小血管旁可见梭形和椭圆形阿少夫小体(风湿小体、风湿肉芽肿)。

高倍镜下可见小体中央有少量红染的纤维素样坏死,外围为风湿细胞。

风湿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楚而不整,胞浆丰富,偏嗜碱性,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面似毛虫状,外围可见少量的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大叶性肺炎:低倍镜下肺泡腔内被渗出物充填。

肺组织变实。

高倍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纤维素网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少量的巨噬细胞。

肺泡间隔受压变薄,毛细血管受压管腔变小。

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割肝小叶并包绕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

假小叶间纤维间隔厚薄不均,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失或偏位,有的有两个或更多中央静脉,有的假小叶内可见门管区,假小叶大小不一肝细胞水肿明显,并可见再生的肝细胞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多数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囊内可见纤维性或纤维细胞性的新月体或环形体。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或出现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小滴。

有些肾小管萎缩或消失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滤泡上皮增生呈单层柱状或形成乳头突人腔内,并有小滤泡形成,滤泡腔内胶质稀薄,滤泡周边胶质出现许多吸收空泡。

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淋巴细胞增生浸润,局部可见淋巴滤泡形成混合血栓:镜下见血栓有白色血栓和充满小梁间红色血栓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中性粒细胞附着。

异物肉芽肿:镜下见在异物周围有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慢性肾盂肾炎:病变呈灶性分布,以肾小管和肾间质受累最重。

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较多的慢性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消失。

部分肾小管代偿性扩张,腔内有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

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有些肾小球的球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球囊周围纤维化) ,肾小球逐渐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充满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纤维素和少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邻近脑皮质轻度水肿流行性乙型脑炎:低倍镜下脑组织内可见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浅染的筛网状软化灶。

高倍镜观察,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周围间隙增宽,有的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围管浸润;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肾凝固性坏死:梗死灶内可见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组织结构轮廓,细胞核溶解,细胞结构消失,胞浆嗜酸性增强红染。

坏死区边缘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形成充血一出血带,伴炎细胞浸润。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滤泡增生,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可见储有大量胶质的巨滤泡和不含胶质的小滤泡,上皮扁平或立方,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将甲状腺组织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壮病灶。

肝细胞水肿: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质内可见红然细小颗粒。

严重者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有多角形变为圆型,包浆完全透明(气球样变),肝血窦因肝细胞水肿而变窄,肝细胞排列紊乱。

皮肤乳头状瘤:肿物向皮肤表面儿呈外生性的生长,形成许多儿乳头状隆起,表面灰白色,肿瘤下方有蒂与正常皮肤相连。

化脓性脑膜儿炎:在蛛网膜下腔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脑膜增后其内血管儿扩张充血。

肝脓肿:镜下见肝组织内有多处界限清楚的化脓性病灶,病灶内肝组织溶解坏死。

中性粒细胞,脓细胞浸润,外周为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慢性炎细胞组成的脓肿膜包绕。

肉瘤:瘤细胞弥漫分布,无巢样结构形成,实质与间质界限不清,间质内可见较多扩张的毛细血管,瘤细胞大小不一样,形态各异,核分裂现象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动脉粥样硬化:肉眼观动脉内膜面可见一隆起的斑块。

镜下可见斑块表面为玻璃样变的,深层为大量红染的无定形坏死物质,其内有胆固醇结晶的针形空隙,并可见紫蓝色的钙盐沉着。

底部及周边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动脉中膜变薄。

小叶性肺炎:低倍镜下可见散在分部的实变去,病灶中细支气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黏膜上皮部分坏死脱落。

管腔内可见由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和脱落坏死的黏膜组织组成的脓性渗出物。

炳灶肺组织呈化脓性炎,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腔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儿。

病灶周围肺组织部分肺泡腔扩张,部分肺组织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浆液渗出。

慢性肝瘀血:瘀血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表面光滑,被膜紧张,福尔马林固定后切面呈棕褐色与灰黄色相间的花纹(新鲜慢性瘀血肝脏可呈红黄相间条纹状,形似中药槟榔片的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门脉性肝硬变(小结节性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被膜增厚,硬度增加,表面呈颗粒状或细小结节状,直径多为0.1 ~0. 5cm,大小较一致,切面见大小较均匀的灰黄色结节,结节周围被灰白色组织分割或包绕。

小肠出血性梗死:部分小肠颜色呈暗黑红色,肠壁明显增厚,肠腔内可见血性液体,其余小肠颜色呈灰粉色足的干性坏疽:足趾端坏死组织呈黑褐色,无光泽,干燥皱缩,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肝细胞脂肪变性:镜下见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中部分肝细胞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脂滴空泡。

空泡大者可将肝细胞核挤到胞浆一侧。

肉芽组织:镜下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积较大,呈椭圆形,向腔内突出。

在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此外常可见大量的渗出液和各种炎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噬细胞等)慢性肺淤血:镜下见费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肺泡壁变厚,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和心衰细胞。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腔内由脓液形成,由大量脓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及红细胞组成。

部分粘膜组织坏死脱落,粘膜上皮不完整;阑尾壁明显增厚,阑尾各层均高度充血水肿。

并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部分毛细血管内可见白细胞边集附壁。

负着黏着与内皮细胞表面,部分区域可见出血。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巢状结构,癌巢之间是肿瘤间质,为含有血管和免疫细胞儿的结缔组织,实质(癌巢)与间质界限清楚。

癌巢内的癌细胞,外层为立方形或矮柱状(似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内层为排列紊乱的复层癌细胞(似鳞状上皮的棘细胞层),部分癌细胞之间可见细胞间桥;癌巢的中心可见红染层状的角化现象,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癌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有病理性核分裂象。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内靠近小血管旁可见梭形和椭圆形阿少夫小体(风湿小体、风湿肉芽肿)。

高倍镜下可见小体中央有少量红染的纤维素样坏死,外围为风湿细胞。

风湿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楚而不整,胞浆丰富,偏嗜碱性,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面似毛虫状,外围可见少量的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大叶性肺炎:低倍镜下肺泡腔内被渗出物充填。

肺组织变实。

高倍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纤维素网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少量的巨噬细胞。

肺泡间隔受压变薄,毛细血管受压管腔变小。

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割肝小叶并包绕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

假小叶间纤维间隔厚薄不均,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失或偏位,有的有两个或更多中央静脉,有的假小叶内可见门管区,假小叶大小不一肝细胞水肿明显,并可见再生的肝细胞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多数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囊内可见纤维性或纤维细胞性的新月体或环形体。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或出现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小滴。

有些肾小管萎缩或消失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滤泡上皮增生呈单层柱状或形成乳头突人腔内,并有小滤泡形成,滤泡腔内胶质稀薄,滤泡周边胶质出现许多吸收空泡。

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淋巴细胞增生浸润,局部可见淋巴滤泡形成混合血栓:镜下见血栓有白色血栓和充满小梁间红色血栓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可见中性粒细胞附着。

异物肉芽肿:镜下见在异物周围有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慢性肾盂肾炎:病变呈灶性分布,以肾小管和肾间质受累最重。

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较多的慢性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消失。

部分肾小管代偿性扩张,腔内有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

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有些肾小球的球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球囊周围纤维化) ,肾小球逐渐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充满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纤维素和少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邻近脑皮质轻度水肿流行性乙型脑炎:低倍镜下脑组织内可见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浅染的筛网状软化灶。

高倍镜观察,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周围间隙增宽,有的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围管浸润;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肾凝固性坏死:梗死灶内可见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组织结构轮廓,细胞核溶解,细胞结构消失,胞浆嗜酸性增强红染。

坏死区边缘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形成充血一出血带,伴炎细胞浸润。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滤泡增生,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可见储有大量胶质的巨滤泡和不含胶质的小滤泡,上皮扁平或立方,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将甲状腺组织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壮病灶。

肝细胞水肿: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质内可见红然细小颗粒。

严重者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有多角形变为圆型,包浆完全透明(气球样变),肝血窦因肝细胞水肿而变窄,肝细胞排列紊乱。

皮肤乳头状瘤:肿物向皮肤表面儿呈外生性的生长,形成许多儿乳头状隆起,表面灰白色,肿瘤下方有蒂与正常皮肤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