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阅读习题及答案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
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
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
《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
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
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
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
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
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
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
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
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
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
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
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
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
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器”,在思维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
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园居生活在此时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壇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
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
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
庙会高中语文高三语文长阅读复习练习含答案
高三语文长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
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
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
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
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社祭时要有舞乐。
《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
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庙会又称“庙市”。
传说黄帝时代“日中为市”。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
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其发韧之功殊无争议,有人考证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有庙市。
北京最早的庙市出现在辽代,明代已很兴盛。
明末刘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北京附近庙会情况。
他们指出:“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
市之日,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
”这是说,到庙会上看热闹、游玩观光的人占60%,买卖东西的人占30%,而真正谒庙烧香磕头的人只占10%,说明这时庙会是在佛寺道观内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
此类庙会又称多内涵型庙会,庙会上有宗教、娱神、游乐等活动。
但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
这是没有集市的庙会。
如妙峰山庙会就是没有集市的庙会,还有的地方并无庙而也称庙会,如清代厂甸和天桥,这些也统称为庙会。
总之,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
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安徽省合肥市2021届高三调研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
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走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
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根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
“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
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FONT>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
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
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
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
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
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
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请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
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祭孔大典阅读答案(共9篇)
祭孔大典阅读答案(共9篇)祭孔大典阅读答案(一): 祭孔大典作文今天是玩书院的祭孔大典。
我和杨瀚淑、胡忻恬早早约好了,早上7:40在胜利小学门口碰面。
一早,我兴冲冲吃完早饭,坐上爸爸的“专业坐骑”一溜烟就来到相约的地点,坐上杨瀚淑妈妈的车前往万松书院。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从车窗外闻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不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
来到万松书院,小荷老师帮助我们分组。
哇,今天可真热闹啊!不仅我们班第四假日小队来了,还有一个小队也来了,原定50人的祭孔大典,增加到了60人,到处人生鼎沸。
很可惜,我们三个人没有被分到一组。
我和胡忻恬是月亮组,杨瀚淑是小鱼儿组。
接着,我们来到一间房子里穿汉服。
我们刚穿好,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就哈哈大笑起来。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穿起汉服来特别奇怪,个子矮一点的同学穿起来都拖地了;第二个原因是男生既然和女生穿的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一样。
他们穿着玫红色的衣服比女生更加奇怪,咋一看个个都变成了女孩了。
穿着漂亮的衣服,仿佛我们一下子成了古时候的学生。
我们排着队,来到大成殿门口,参加祭孔典礼。
老师先让孔子后代的代表进大成殿里祭拜,之后轮到我们小朋友每人拿三根香进去祭拜。
今天艳阳高照,这么热的天,我们穿着两层衣服,暴晒在太阳底下,真是没意思,我们都快要中暑了!不过,有意思的马上就来了。
祭拜完毕后,我们观看舞蹈表演。
这种舞蹈真奇怪,有很多动作我都不明白,好像是古代一种祭祀的方式。
真是太好了,不用晒太阳了!我们来到茶楼听老师讲关于国学方面的知识,其中还讲到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和学生一起写成的,非常有名,我读过一点儿,小小一本书,就包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听着玩着不知不觉一个上午过去了。
这次祭孔大典真有意思,告诉我们不少道理,明年我还会来的!祭孔大典阅读答案(二): 下面是“祭孔大典”祭文中的部分语句,请连线将上下句分别对应起来急好的给悬赏分20(1)天地人和 A地和物丰(2)天和雨顺 B国和人定(3)家和事兴 C万物繁盛(4)与时俱进 D和谐化生(1)天地人和 C万物繁盛(2)天和雨顺 A地和物丰(3)家和事兴 B国和人定(4)与时俱进 D和谐化生祭孔大典阅读答案(三): 9月28日,在“同根一脉,两岸祭孔”的主题下,海峡两岸同时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这是两岸历史上第一次携手共祭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这说明①海峡两岸对中华文化有着广泛的认同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③传统文化富有时代精神④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选B .第二句,海峡两岸同时举行祭孔大典,并不明显这是一场政治活动.第三句,传统文化富有时代精神.也不符合题意.祭孔大典阅读答案(四): 依据下面的内容,经两岸祭孔大典拟写一个主题,不超过14字。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二.综合读写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燃放鞭炮。
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
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1)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3)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倡议书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天坛》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天坛》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天坛》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文段一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装饰工艺十分精美。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既造成向上的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
16.根据文段一的内容,写出祈年殿被后人称道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文段二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占地270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的礼仪和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天坛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17.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天坛的价值以及认定这些价值的依据。
(8分)价值:____依据:____参考答案:16.要点:工艺精美2分2结构独特2分17.要点: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4分依据:1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1分2根据中国传统学说,成功的表达了古人的认识和愿望。
1分 ?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
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阅读理解及答案
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阅读理解及答案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阅读理解及答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
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
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
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栖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
自“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庙祭祀的文化意义刘续兵祭祀文化是传统礼乐文明的丰富内涵之一,祭礼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天地、先祖、君师。
文庙祭祀所采用的礼仪称为“释奠礼”,是传统社会的“国之要典”,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祭祀活动根据对象不同一般可分为血缘性祭祀与非血缘性祭祀。
血缘性祭祀更多的是出于亲情,非血缘性祭祀则更多的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
最初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祭祀”是模仿祭祖活动而来,但又超越了一般的亲情,开创了祭祀史上的一大变革,为其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祭祀老师。
局限于孔门弟子之间的“祭孔”,因之具有了“血缘性”与“非血缘性”并行的特征,使得文化传承与亲情延续的意味同时存在。
将“师”纳入祭祀对象,成为中国文化“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志。
这种祭祀老师的模式,因为儒家的推扬而延续下来并成为一种传统。
从文庙从祀制度的变革中,可以发现儒学本身的学术、信仰变化。
唐代贞观年间,以左丘明等22人配享孔庙,显然与当时崇尚汉唐经学的风气有联系。
随着理学的兴起,周敦颐、张载、朱熹等六人被尊为“先贤”,这无疑是理学道统观的直接体现。
至清代,增祀诸儒中又出现了以王夫之、黄宗羲等为代表的“行道之儒”,他们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密切关联。
从祀诸儒的选择和晋升,均需受到官方的认可与节制。
历代统治者不厌其烦地兴建文庙、祭祀孔子,并非尊孔子为教主,立文庙为教堂,而是着眼于其现实的政治目的与文化道统的确立。
孔子并不像老子被道教化身为神,文庙祭祀强调的是孔子的文化贡献,尤其是其为人类所制定的纲常伦理、道德教化。
然而,以另一角度看,儒学在历史上却又实在起到了宗教的某些作用。
文庙祭祀虽不能完全等同于宗教活动,却无疑蕴涵着宗教的意义,发挥了宗教的部分功能。
儒学与其他的宗教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信仰,而不是一种完全神学的宗教。
文庙祭祀是士人感受群体优越性和文化价值的一条重要渠道。
如果能够进入文庙从祀,将证明其得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题⽬】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材料⼀: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常鲜明。
庙会⼀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三⽉最多,尤其是正⽉庙会最为繁密。
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产发展中是⾮常重要的,我国北⽅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然成为耕作的准备。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们的愿望和担忧等⼼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
庙会在初⼀和⼗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祖庙会,从农历⼆⽉初⼆到三⽉初三,为期长达⼀个⽉。
较短的只有⼀天,⼀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
另外,庙会的⽇期还以著名历史⼈物、传说⼈物的⽣⽇、忌⽇为⾼潮。
⼀般来说,夏收、秋收季节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型的⼀天就结束的“⼩满会”之类的庙会。
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活》)材料⼆:(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庙会中使⽤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表现。
这种借神灵之⼒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城隍出巡的队伍⾏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
前⾯有铜锣开道,扮演者⾼举“回避”“肃静”⼤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官员的排场。
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头要趋前三叩,表⽰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
代表尚书的⾹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番。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们扮演着现实⽣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另⼀⽅⾯⼜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符号系统”,⽽只是在“应⽤”,并不是在摧毁。
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来对⽂化的既定秩序进⾏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既定秩序”。
浙江省台州市2020年高二下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2020年高二下期末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祭祖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文化符号。
在祭礼的发展历程中,自先秦时期开始兴起,后经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变迁,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
在传统社会,无论是王朝政府、官僚贵族,还是寻常百姓之家,祭礼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
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早在商代时,人们将祖先视为可怕的死者,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
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需要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祈求祝福。
胡适在《说儒》一文中说“看殷墟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
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
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丧礼也是一个组成部分。
”③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在秉持内在的祖先崇拜的信仰意义外,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含义。
此时,祭祖礼仪不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也与国家的统治、社会的安定相联系。
在这种背景下,祭祖礼仪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被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一套上至王侯,下达百姓的完善的祭祖礼仪体系。
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诸侯相对于天子是“小宗”,但又是本国的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虽然不同阶层所设置的宗庙数量不同,但社会各阶层都重视对祖先的祭祀。
《礼记·大传》谓“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又谓“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可以看出,人们将处于冥冥中的祖先和现实生活里的宗族结合起来,这就使得祭祖礼仪突破了氏族时期单纯的精神信仰范畴,结合了国家统治的政治需求和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需求。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车站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车站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道家的祭天、通神、避邪等仪式都离不开香。
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与应用。
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酿焚香、养生修行等方面,它发展延续贯穿着整个道教文化的传承历史。
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形而下的应用科学。
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道人敬神、养生都离不开香道。
道人焚香、熏香、敬香等,都包含于香道之中。
道教中以三炷香代表道教三宝,道宝代表玉清,经宝代表上清,师宝代表太清,也代表天、地、人,敬三炷香表示着敬三清,敬天、地、贤人。
道人向神明上香时,要用左手插香,因左手为阳,为大,以示尊敬。
三炷香插在香炉中的总宽度最好不要超过一寸,这叫“寸诚感神”。
道经说:“寸心可达九重天。
”真心诚意能够感动九天之上的神明。
道人通过眼观、手触、鼻嗅、冥神,对香料进行全身心的欣赏和感悟,在简朴传统的仪式中感悟今生,与天地融于玄妙的清静之中。
道教在长期的香道仪式中发现香气与人身有密切关系,由初始最简单的激发内心愉悦感功能延伸到养生养心功能。
道教中按香品香气确定了其四大主要功能:祀先供圣——礼仪的表达手段(通神);祛疫辟秽——草药的重要部分(预防);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备用品(养心);启迪才思——文人的读书伴侣(安神)。
宋初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大法》就有详细的说明:道香者,心香清香也。
德香者,神也。
无为者,意也。
清净者,身也。
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
洗身无尘,他虑澄清。
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
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
四香合和,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
这里“香”不再是普通的香料,其实是人的“心香”,属于形而上的修行境界。
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中国道教几度沉浮,有过兴盛,有过衰退,但香文化始终与道教紧密相连。
在喧嚣的人世间,香不仅使修行的场所气味馨人、威严庄重,而且能使修行者心灵得到宁静,获得灵感,取得养生效果。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之一。
祭祀活动是一种衔接人类与神灵之间的重要形式,它呈现出神秘、庄严、神圣、典礼化的特点。
祭祀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特点。
一、宗教概念贯穿始终在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文化与宗教是紧密相连的。
宗教对祭祀文化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在古代,《礼记》、《周礼》等经典文献中就记录了许多祭祀活动,宗教观念贯穿其中。
古代人们通常以天地灵气、祖先、神灵等为对象进行祭祀,各种祭祀活动都再现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二、以敬为本,注重礼仪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一直以来都需要尊敬神灵,倾注敬意。
祭祀活动注重礼仪,各种礼器、乐舞、歌唱等形式的周密安排都有其独特之处。
其中,《礼记》的提倡俭敬礼制对中国祭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人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礼仪方可使神灵感受到人类的尊敬和敬意,才能在祭祀活动中得到神灵的回应和奖赏。
三、地区习俗各异,融合文化多元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形式和信仰观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祭祀文化多样性极为显著。
在古代,各地方的习俗祭祀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南方对祖先、地神的崇拜是较为普遍的,以家族风俗为主,它们的祭祀活动通常在家庭或各种祠堂中进行;而北方的祭祀则侧重于帝王、神祇的崇拜,隆重庄严,多在宫殿、庙宇、城隍庙等公共场所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推动了祭祀文化的全民化,形成了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祭祀文化。
四、与科技融合,历久弥新中国古代祭祀文化虽然历经沧桑,但随着科技潮流的不断推进,祭祀文化也不断更新发展。
在祭祀文化中引入了一批科技成果,例如机械、电力等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祭祀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中国传统民间的祈求平安吉祥的祭祀活动中,常常会出现鞭炮、爆竹等物品的使用,这些在以前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k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ity have been integrated withChina's ancient sacrificial culture,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acrificial culture.五、对于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祭祀文化中的许多概念、想法,以及各种方式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到后来的后代中。
【精品文档】《中国古代的祭祀》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古代的祭祀》阅读附答案中国古代的祭祀阅读答案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
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自然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
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
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意识。
考古发现,山顶洞穴遗址内人的骨骼的旁边有赤铁矿石粉粒遗存。
将红色的粉粒撒在死者的身上,显然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用意,或表示哀痛,或表示怀念,抑或表示驱邪避害。
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对死去的同伴产生了或敬或畏的情感,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
随着原始人类的不断进化,工具制作技术从打制石器过渡到磨制石器,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
由于种植业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促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更加关注。
但因为原始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便认为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一种支配它们的力量。
古人将这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想象成神,这也是中国古人信奉自然神的由来。
在这种认识下,古人们对鬼神既崇敬又畏惧,于是便采用一些方式和方法讨好它们来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和企盼。
这些祭祀的方式和方法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固定的仪式:在祭祀时,人们将最好的食物、制作精美的器物献给鬼神;或用焚烧祭品冒出青烟,以示通达天神;或将酒或牲畜血洒向地面,以示告慰地神,再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器物发出声响,以此通报和召唤鬼神;还通过肢体的动作表示对鬼神的敬重,以此希望鬼神满意。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
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居住区的房屋均围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还发现有焚烧过的动物骨骼,表明这个中心广场在聚落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场所。
这里不仅作为聚落成员日常聚会或一般性活动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阅读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阅读习题及答案《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阅读习题及答案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
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
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试卷_4
在祭祀的主体上,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从上至下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分别掌管。
秦之后,其祭祀的政府主体就由天子以及各级官吏担任。
在民间,其基本的祭祀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所从事的私人祭祖或祀神活动完全遵循传统习俗自发而为,但宗祠或地区性的大型集体祭祀活动则由家族首领和地方会首出面组织和主持。
至于国家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是为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天子主要通过封禅和郊祭来祭祀天帝,秦汉之后,祭天和祭地同时进行,其仪式更为隆重和繁琐。
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还专门建造了天坛供祭天之用。
在祭祀的性质上,按照神灵的属性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与西方的一神教不同,中国的宗教神灵除了至高无上的“天”之外,其他的神祗都属于有限的特殊神。
如山神、门神、灶神、土地神以及其他的动植物神和行业神,都属于担负特定职能的神祗,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方面的护佑。
但有些地方社神,却被演化和升格为具有多种社会职能的地区守护神。
由于在整个封建社会,祭祀至上神“天”乃为天子的特权,民间不得擅自祭祀,这种神权垄断状况一方面造成了民间信仰实用性的不断强化,致使原始的自然崇拜难以得到扬弃和升华;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多神信仰在民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不致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冲突和战争。
各种祭祀活动是信仰的载体,是一定宗教信仰的外在物化形式。
透过它我们看到这种扎根于民众生活、内存于民众精神世界的信仰是如此之深厚,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自创的道教,都不曾动摇过它的地位。
“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它。
改革开放之后,民间信仰迅速复兴。
这再次证明了一个客观规律,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一个民族的信仰就是其内在的“活的灵魂”,它如同遗传基因一样通过这个民族的世代相传而得以延续,而不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
因此,对于信仰特别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来说,我们是无法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将其从人们的精神中加以消灭的,外在的强力只能消灭人的肉体,而无法消灭人的信仰,信仰的存在和改变是一个遵循其内在固有的逻辑而缓慢演化的过程。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8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二中2021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B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祭祖传统起源于商朝。
商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并且把人鬼〔祖先〕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
从孔子开场,儒家逐渐与鬼神HY拉开间隔。
从根本上说,儒家并不反对服事鬼神,只是将对鬼神的祭祀放到整个道德教化的系统中去考虑而已。
中国人的祭祖HY不外乎基于以下两种心态:一是饮水思源,追念祖先功德;二是祈求福祉,希望祖先保佑子孙。
这里,表达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生命关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追问,在中国人的祭祖仪式中得到自然而朴实的答复。
这里,还表达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情感关联,甜酸苦辣的人生况味,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都可以毫无保存地向祖宗诉说,从而得到心理的释放,乃至问题的解决。
在祭祖的芸芸众生看来,祖宗虽然不在了,但并没有变成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在生命上与自己同在,在情感上与自己分享。
冯友兰先生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HY的。
〞这种诗意的HY、哲学的智慧,正表达出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神魅力。
家祭是祭祖HY最根本最普遍的形式,但各地的详细做法不尽一样。
这种家庭祭祖方式,有助于稳固以孝悌为纽带的家庭成员关系,维护家庭的安定和睦,也是讲述家庭故事、传授优良家风,进展家庭教育的最正确场所,实际上发挥了类似西方人“教堂〞的作用。
宗祠祭祖分为春祭和秋祭,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的春祭,气氛庄严而热烈。
不少地方如今祭祖仪式加上一条,就是为本族优秀子弟发放奖学金、为困难子弟发放助学金。
这种宗祠祭祖方式,有助于增进族群内部人们的感情联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如今有些地方,尝试引入祠堂管理HY会议事制度,协助当地村委会进展美丽乡村建立,调解村民纠纷,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企业本来是现代场经济组织,欧美的企业,因为处在全民HYHY的社会背景中,根本不必要也不可能考虑员工的精神HY问题。
清明节人文精神知识阅读题附答案
清明节人文精神知识阅读题附答案2017年清明节人文精神知识阅读题附答案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
下是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年清明节人文精神知识阅读题附答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
”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
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
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
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
语文练习二十
语文练习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祭祖传统起源于商朝。
商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并且把人鬼(祖先)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
从孔子开始,儒家逐渐与鬼神信仰拉开距离。
从根本上说,儒家并不反对服侍鬼神,只是将对鬼神的祭祀放到整个道德教化的系统中去思考而已。
中国人的祭祖信仰不外乎基于以下两种心态:一是,追念祖先以表;二是祈求福祉,希望祖先保佑子孙。
这里,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生命关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追问,在中国人的祭祖仪式中得到自然而朴实的回答。
这里,还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情感关联,甜酸苦辣的人生况味,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向祖宗诉说,从而得到心理的释放,乃至问题的解决。
在祭祖的看来,祖宗虽然不在了,但并没有变成的鬼神,而是在生命上与自己同在,在情感上与自己共鸣。
冯友兰先生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这种诗意的信仰、哲学的智慧,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神魅力。
企业本来是现代市场经济组织,欧美的企业,因为处在全民宗教信仰的社会背景中,根本不必要也不可能考虑员工的精神信仰问题。
广东东莞的一些企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专门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本企业员工设立了“祖宗堂”。
在他们看来,教化员工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化的本质就是教做人,( )。
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既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又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超越和继承,为建设企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超越和继承,既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
B.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继承和超越,既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又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阅读习题及答案《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阅读习题及答案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
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
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
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
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
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
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11年8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参考答案:
1.B(原文是可能存在矛盾)
2.B(A从第1段和最后一段分析可以看出以后祭祀黄帝,才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
而是追思他的不朽功德;C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想说法过于绝对;D从文章第6段可分析得出不重礼仪形式不合文意)
3.D(前提与结果倒置,原文是说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阅读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