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优秀6篇】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优秀6篇】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优秀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语文教育案例【优秀6篇】学习教练肖刚定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5篇

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5篇

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5篇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纳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作品简介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李肇《国史补》)问题设计1.应该怎样看待始终的主人公形象?提示:抛开政治因素,仅仅把此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

汉皇不是一个荒淫误国的昏君,而是一个痴心的男子;杨女也不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而是对爱情忠贞的痴心女。

2.应该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活动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活动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活动教案作为一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活动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活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干知识。

2. 掌控并积存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控本文显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别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环绕中心论点公道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坚持不懈”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评吸取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壮,语言纯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应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毛病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诵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控情形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坚持不懈,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诵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诵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主要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大全5篇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大全5篇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大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大全1教学内容:小说阅读概述教学目标:1.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考试说明)。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高考的命题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

教学难点:掌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传统的高考命题中,很少对小说进行考查。

有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

之后,小说阅读风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乌米》。

江苏也在出现小说阅读《侯银匠》,小说的考查已正式登陆我省试题,据相关专家讲,小说阅读将继续保持强化态势,我们需要认真备战。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1)从描写的内容分: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2.学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2.理解*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课件、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2疏通词句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所从来: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豪放派词的兴起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一:课程说明(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豪放派词产生兴趣;了解豪放派词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了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及其作品;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能力与技巧;能够掌握各类词派学习的学习方法;(2):教材分析:对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有系统而具体的说明与分析;(3):学习者特征分析:年级:高中一年级优点:学习态度认真;好奇心强缺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不清晰;(4):教学重点:识记豪放派词的代表作者及其作品;能够概述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明确此类型题的解题思路;(5):教学难点:将词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联系;了解豪放派词人其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豪放派词的特点及代表词作的表达方法;二:课前准备(1):教学方法:1.以代表词作的诵读为开始,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以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生平为例,使学生通过对人物的了解继而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4.让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了解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2):教学器材:教材,(3):时间分配:代表词作诵读及学生感受5分钟;豪放派词基本引入介绍5分钟;时代背景介绍5分钟;代表人物的生平介绍5分钟;学生自主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5分钟;以某一代表作者及其词作为例,进行具体鉴赏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豪放派词的鉴赏思路5分钟;学生自主鉴赏练习10分钟;解题思路及知识运用总结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2分钟;教师总结3分钟。

三:课程设计(1):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教师引入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宋词,正是其中之一,婉约派的宁静温婉,豪放派的万丈豪情,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继承与学习的珍贵财富,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宋词的派别之一,豪放派词。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关于“登高”的诗,就是杜甫的《登高》。

板书课题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重点)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难点)三、了解登高文化1、登高之由来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

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头,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个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

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东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初唐时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还有崔颢的《黄鹤楼》等等)2、登高诗作的特点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沧桑之感。

四、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初中篇【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教学方法】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一)课前预习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电子版高中语文教案(精选7篇)

电子版高中语文教案(精选7篇)

电子版高中语文教案(精选7篇)电子版高中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一、导入新课、走进作者1.看对联,猜人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2.看图片,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3.知人论世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4.预习检测大家对课文已进行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首先我们一起来正音。

接着梳理文言知识。

精彩的展示源于大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示学习目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二、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目,请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一生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大济苍生”之志,踏入仕途大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大家听录音,从第一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子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非(二)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心为形役,内心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入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而去了。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篇6(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由诗歌、李白、导入本节内容。

2、出示学习环节浅读——品读——深读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习(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点评3、齐读提示:读李白的诗,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放开胆来旁若无人,这样才能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多媒体听读(二)、品读——读出情感变化1、引入:一个人心情不同,场合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

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可谓“豪饮、狂饮”。

2、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如此劝酒呢?甚至要长醉不醒呢?再走进诗歌,感受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分组讨论、交流。

(读出相关的诗句)点拨:悲——“欢”——愤——狂小结: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悲也好,愤也罢,都磨钝不了李白内心澎湃的激情和经世济民的大志,他还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悲愁之中不失万丈豪情,3、指名朗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最能代表你们各自最高水平的选手朗诵《将进酒》,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李白丰富复杂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第1篇: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象和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索【课时部署】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次名叫丁香花的少女子,现实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一)作家介绍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要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教师归纳)(幻灯片)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谨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次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

(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次“新纪元”。

综合整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万能模板(5篇)

综合整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万能模板(5篇)

综合整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意图万能模板(5篇)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育学生结合解释理解诗作的力量。

2、反复朗读并把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仆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育鉴赏作品中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把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共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仆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日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局部。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确实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公平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公平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示学生留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仆人公起伏的情感)五、词汇把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常常转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六、小组争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七、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高中语文高一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语文高一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语文高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点,理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选取《古诗两首》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深远,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赏析:教师讲解两首古诗的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拓展延伸: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模板5篇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模板5篇

高中教资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模板5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一、预习目标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探究一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三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二、作者简介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

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活动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活动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活动一、活动目标1. 通过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活动准备1.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红楼梦》相关章节的摘录,特别是涉及主要人物的片段。

2. 学生需阅读指定的章节,并做好笔记。

3. 教室布置应营造出一个适合讨论的氛围,如圆桌会议式座位安排。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或播放与《红楼梦》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红楼梦》的世界。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讨论内容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

3. 角色扮演:每组选择一位同学扮演所分析的人物,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展现人物特点,其他组员可以提问或点评。

4.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人物分析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的分析深度。

四、活动延伸1. 鼓励学生撰写人物分析报告,加深对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的戏剧或电视剧,比较不同艺术形式下的人物表现。

3. 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与《红楼梦》相关的研究书籍,拓宽知识视野。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次《红楼梦》人物分析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在历年教师考试里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读环节如何进行提问,对于某些现代诗歌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讲解,所以中公教师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再别康桥》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优化自己的试讲内容,以防于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