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林海》说课稿
林海教案8篇
林海教案8篇林海教案篇1教学要求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教学过程一、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
(森林像大海一样)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海(灯)(火)(书)(云)(人)(花)(星)……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酿造大厦(shà)砍伐(fá)综(z ōng)合三、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林海 教案说课稿
《林海》说课稿我上的这一课《林海》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提”教材第十二册第19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参观了大兴安岭后写的。
作者在课文中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以及联想,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更新教学观念的角度出发,力图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出发,寻找语文的根基。
在教学中基于读的训练,从整体入物。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领悟课文意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视学生对内容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文养的提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感受景物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
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边描写边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计划用两节课来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领会写作方法。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我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层次,知道作者抓住岭、林、花来描写大兴安岭的美的。
二、以读为本,品词品句。
抓重点,兼顾一般。
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心还在。
三、老师范读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二部分,让学生合作学习。
用画、读、议等不同方式自学。
五、谈学习收获。
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布置作业,把权利放给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第一个作业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个作业是在附加题任选一题。
小学语文《林海》的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语文《林海》的说课稿(精选3篇)小学语文《林海》的说课稿(精选3篇)小学语文《林海》的说课稿11.文章结构。
文中有三次“亲切、舒服”,体现了文章感情深化的三个层次:(1)引入初进大兴安岭;(2)描写“岭、林、花”及由此产生的感想;(3)林场所见,顿悟“兴安岭”的含义。
2.本课教学内容的选定。
全文以“引入”、“岭、林、花”、“感想”三块划分,设计为三课时。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以体会景为主,只渗透情感。
也就是通过教学“岭、林、花”,体会大兴安岭的那种柔美,朦胧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一些真情实感。
这种设计,也是符合本单元教学训练重点的考虑。
3.设计思路及指导思想。
(1)教学观念大胆突破、创新实践。
全课力求体现一种“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情感体会来替代老师对文章内容单一讲解”的主流教学思想。
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读,整句整段的读,重于情感体会的读,来形成以读为本的特点,和学生由“读通—读熟—读懂—想读、想体会”的层次。
贯穿全文“岭、林、花”三方面的,是同一个问题“你体会到什么?从哪儿体会到的?”这两个问连起来提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说出一段完整的话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要求。
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最有力地措施、表现!本课教学共六大环节:一.情景引入;二.理清内容层次;三.学2自然段(“岭部分”);四.学3、4自然段(林);五.学5自然段(花);六.结尾总结。
教学一开始就是默读全文并思考,以此分清内容。
紧接着齐读2—5自然段,理清层次。
在学习2自然段的“岭”时,也是通过学生朗读体会特点,在回答中再读再体会这样来理解的。
突破这部分难点后,又以老师的小结激情再读,更深一步体会。
第三至五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分别设计了3个、3个、1个教学点。
第三部分的主要训练点是“体会岭的多”、“体会岭的温柔”、“体会作者的情”,三个教学点是以读为主;而第四部分的三个训练点“理解绿颜色的多”,“理解为什么大兴安岭,被称作林海”和“理解写法”,则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力求体现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
林海教案模板8篇
Use ideals to achieve life, don't waste the year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林海教案模板8篇林海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__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林海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
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__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林海教案篇2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海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
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板书:岭多13、林海林多花多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二、学习岭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林海教案(精选12篇)
林海教案林海教案(精选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海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海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出示问题: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
)板书:悦耳的名字。
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
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
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
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
……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林海教案九篇
林海教案林海教案九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海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海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板书:《林海》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二、出示预习综合题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 chuan )柱珊(shan shai )瑚2、根据意思写词语。
指高得没法攀登。
形容难以达到。
()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
()漂亮、相貌美好。
()指国家兴盛安定。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和()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四、交流反馈五、学习“岭”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
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2、出示句子,区别:(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
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2023林海教案4篇_3
2023林海教案4篇林海教案篇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林海》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大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意。
2、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写景类__的写作特点,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圈画批注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抓住三次“亲切、舒服”感受的句子,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以及明白作者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感受。
(3)品读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美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以及明白作者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感受。
二、说教法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正是因为__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
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特别是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写法。
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
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2、能力培养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即只有交给学生寻觅知识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探索,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终生受用。
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从课题“林海”着眼,从寻找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入手,抓住文中具体描写“林”的内容,通过朗读、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林”的浩大、壮美,明白此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大兴安岭的林海。
林海说课稿
林海说课
《林海》是小学六年级十一册一篇选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和由此激发出的联想,并且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也就是文中三次“亲切、舒服”的感觉)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2、通过学习,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学习理念: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了解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感受它的亲切与舒服,激发我们要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感知印象→合作学习→达成目标。
《林海》的小学语文说课稿
《林海》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林海》一课系赛课名篇曾有数篇优秀先例本文是小学六年级十一册19课一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和由此激发出的联想并且表达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也就是文中三次“亲切、舒服”的感觉)一、教材简析1.文章结构文中有三次“亲切、舒服”体现了文章感情深化的三个层次:(1)引入初进大兴安岭;(2)描写“岭、林、花”及由此产生的感想;(3)林场所见顿悟“兴安岭”的含义2.本课教学内容的选定全文以“引入”、“岭、林、花”、“感想”三块划分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以体会景为主只渗透情感也就是通过教学“岭、林、花”体会大兴安岭的那种柔美朦胧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一些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符合本单元教学训练重点的考虑3.设计思路及指导思想(1)教学观念大胆突破、创新实践全课力求体现一种“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情感体会来替代老师对文章内容单一讲解”的主流教学思想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读整句整段的读重于情感体会的读来形成以读为本的特点和学生由“读通—读熟—读懂—想读、想体会”的层次贯穿全文“岭、林、花”三方面的是同一个问题“你体会到什么?从儿体会到的?”这两个问连起来提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说出一段完整的话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要求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最有力地措施、表现本课教学共六大环节:一.情景引入;二.理清内容层次;三.学2自然段(“岭部分”);四.学3、4自然段(林);五.学5自然段(花);六.结尾总结教学一开始就是默读全文并思考以此分清内容紧接着齐读25自然段理清层次在学习2自然段的“岭”时也是通过学生朗读体会特点在回答中再读再体会这样来理解的突破这部分难点后又以老师的小结激情再读更深一步体会第三至五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分别设计了3个、3个、1个教学点第三部分的主要训练点是“体会岭的多”、“体会岭的温柔”、“体会作者的情”三个教学点是以读为主;而第四部分的三个训练点“理解绿颜色的多”“理解为什么大兴安岭被称作林海”和“理解写法”则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力求体现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本课重要指导思想学生创新首先老师应有创新因此在教案设计教学细节处理的考虑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创新从质疑问难开始”于是本课采用了局部质疑问难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处理问题在第四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回答不求唯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老师对于问题的答案是以尊重学生的各自见解为基础进行总结定性的而非事先预备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设计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一步一步地体会景中流露出或激发出同感产生的那种情老师的讲解在文中安排所占比例仅有屈指可数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说感想表达见解并且此部分的教法和教学流程设计是灵活的:随学生而应变采取以学生读“体会最美最喜欢的句子”来引出三个教学点相机对三个教学点作出不同形式的处理—有设问、有讨论、有朗读指导学生的理解明显地轻松到位文章结尾部分设计了“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感想或者赞美林海”这一环节既是在反馈学习情况信息也是在创新思维是设计的一个扩展训练——全课的高潮另外纵观本课还设计了、包含了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先在讲第三部分“岭”时提出学习方法——1.读书;2.体会特点;3.批注特点;4.体会作者感受再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引入时有意地提到“同样的”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最后过度到第五部分自学使学生通过本课学有所获实际上整个过程主线就是:充分相信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结合交流讨论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理解文章的学习方法。
《林海》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林海》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林海》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海》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
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林海》的小学语文说课稿
《林海》的小学语文讲课稿《林海》一课系赛课名篇曾有数篇优异先例本文是小学六年级十一册 19 课一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 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光景特色和由此激发出的联想而且表达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也就是文中三次“和蔼、舒畅”的感觉)一、教材简析1.文章构造文中有三次“和蔼、舒畅”表现了文章感情深入的三个层次:(1)引入初进大兴安岭 ;(2) 描绘“岭、林、花”及由此产生的感想 ;(3) 林场所见顿悟“兴安岭”的含义2.本课教课内容的选定全文以“引入”、“岭、林、花”、“感想”三块区分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课内容以领会景为主只浸透感情也就是经过教课“岭、林、花”领会大兴安岭的那种柔美模糊感觉作者在字里行间中表露出的一些真情实感这类设计也是切合本单元教课训练要点的考虑3.设计思路及指导思想(1)教课观点勇敢打破、创新实践全课力争表现一种“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感情领会来代替老师对文章内容单调解说” 的主流教课思想经过有目的有层次的读整句整段的读重于感情领会的读来形成以读为本的特色和学生由“读通—读熟—读懂—想读、想领会”的层次贯串全文“岭、林、花”三方面的是同一个问题“你领会到什么?从儿领会到的?”这两个问连起来提出目的在于培育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说出一段完好的话切合六年级学生的要求这也是启迪式教课最有力地举措、表现本课教课共六大环节:一. 情形引入 ; 二. 理清内容层次 ; 三. 学 2 自然段 ( “岭部分” );四.学 3、4 自然段 ( 林); 五. 学 5 自然段 ( 花); 六. 结尾总结教课一开始就是默读全文并思虑以此分清内容紧接着齐读25自然段理清层次在学习 2 自然段的“岭”时也是经过学生朗诵领会特色在回答中再读再领会这样来理解的打破这部分难点后又以老师的小结激情再读更深一步领会第三至五部分是本课教课的要点内容分别设计了 3 个、3 个、1个教课点第三部分的主要训练点是“领会岭的多”、“领会岭的温柔”、“领会作者的情”三个教课点是以读为主 ; 而第四部分的三个训练点“理解绿颜色的多” “理解为何大兴安岭被称作林海”和“理解写法”则主要采纳了启迪式、议论式教课模式力争表现老师在教课方案上的创新(2)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本课重要指导思想学生创新第一老师应有创新所以在教课方案设计教课细节办理的考虑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创新从怀疑问难开始”于是本课采纳了局部怀疑问难来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剖析办理问题在第四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回答不求独一同意发布不一样看法老师关于问题的答案是以尊敬学生的各自看法为基础进行总结定性的而非预先预备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设计为在教课中指引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一步一步地领会景中表露出或激发出同感产生的那种情老师的解说在文中安排所占比率仅有寥寥可数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领会读让学生说感想表达看法而且此部分的教法和教课流程设计是灵巧的:随学生而应变采纳以学生读“领会最美最喜爱的句子” 来引出三个教课点相机对三个教课点作出不一样形式的办理—有设问、有议论、有朗诵指导学生的理解显然地轻松到位文章结尾部分设计了“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感想或许赞叹林海”这一环节既是在反应学习状况信息也是在创新思想是设计的一个扩展训练——全课的热潮此外纵观本课还设计了、包括了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先在讲第三部分“岭”时提出学习方法—— 1. 念书 ;2. 领会特色 ;3. 标注特点;4. 领会作者感觉再在第四部分的教课引入时存心地提到“相同的”用方才的方法自学最后过分到第五部分自学使学生经过本课学有所获实质上整个过程主线就是:充足相信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经过自读自悟联合沟通议论探索出最合适自己的一种理解文章的学习方法。
林海教案4篇_4
林海教案4篇林海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
正音。
五、作业1、抄写课后练习4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2、导入谈话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__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林海教案范文八篇
林海教案范文八篇林海教案篇1 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答复)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
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
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风光。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通顺连接,阅读中正音;(2)检查词语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云横秦岭。
3.分段,理清脉络:(1)默读,考虑: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2)指导分段,确定。
三、讲读一段:1.指名读。
考虑:共几句话,每句讲什么?2.问:为什么对名字感到悦耳,感到亲切、舒适?(导读:“脚踩在…手摸到…”森林的古老,树木的珍贵、茂密,令作者得意,从而亲切、舒适)3.齐读一段。
四、作业:1.抄生字。
2.解词:高不可攀、俏丽、广厦、盛气凌人。
第二课时一、情景引入:〈预设AV,预备隐藏多媒体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来,齐读课题:19、林海。
让我们,先一起去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看完这段影片,大兴安岭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是啊!大兴安岭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大海。
)二、理清课文内容层次:1.文中的大兴安岭又是怎样的呢?请翻开书123页,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2.齐读2-5自然段,考虑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的?岭板书:大兴安岭生答完后,再板书林花三、讲读2自然段:1.引入: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文中几自然段是描写的岭?(一起告诉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2自然段体会岭的特点,用词语把特点在书边儿上批注。
五年级语文上册 1.1 林海说课稿 长春版(2021年整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1.1 林海说课稿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五年级语文上册1.1 林海说课稿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五年级语文上册1.1 林海说课稿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林海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
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长春版语文五上《林海》说课稿
《林海》说课设计五年级: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
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
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
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
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
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
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2题。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林海》谈课设计之二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讲课稿《林海》谈课设计之二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林海》是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课文经过描绘大兴安岭的光景特色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欢赞叹之情。
文章开头,写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的感觉,第一次讲到这个动听的名字是那样的和蔼与舒畅。
接着分岭、林、花三个方面描绘了大兴岭的光景特点——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兴安岭的“林”多似海,兴安岭的“花”多而漂亮。
在作者的眼里,兴安岭几乎成了一位擅长妆扮的姑娘——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衣着绣花鞋。
作者由眼前大兴安岭的外在美很自然地联想到它的内在美,揭露出它美得其实不空洞——它为祖国供给了大批的优良木材,与建设结为一体,第二次讲到了叫人心中感觉和蔼舒畅。
最后,作者由人与山的关系日趋亲密,奇妙地从“兴安” 之名联想到兴国安邦之义,第三次讲到了令人感觉和蔼舒畅。
三次“和蔼舒畅”,感情逐渐升华。
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无不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作者的这类感情正是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切表现,所以,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编写特点,那就是环绕一个读写训练要点按“组”来编,每组一般由“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四个部分构成。
《林海》所在的十一册第七组也不例外。
在“导读”中,它明确地指出了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学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组 3 个“课例”《一夜的工作》、《林海》、《第一场雪》都是学生详细感知如何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极好凭借,“读写例话”总结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式方法,“基础训练”提供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实践时机。
依据组的读写要点,教课《林海》,应侧重要使学生认识大兴安岭的光景特色,在领会作者感情升华的基础上,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掌握写景抒怀、联想抒怀这两种表达方式。
2.教课目的依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色,联合学生实质和小学语文教材调整意见,本课例制定了这样的教课目的:认识大兴安岭的光景特色,领会作者逐渐升华的感情,并遇到爱国主义教育。
精选林海教案三篇
精选林海教案三篇林海教案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__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
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
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
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
但从深的、浅的、/article/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
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林海》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林海》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简析
1、文章结构。
文中有三次“亲切、舒服”,体现了文章感情深化的三个层次:(1)引入初进大兴安岭;
(2)描写“岭、林、花”及由此产生的感想;
(3)林场所见,顿悟“兴安岭”的含义。
2、本课教学内容的选定。
全文以“引入”、“岭、林、花”、“感想”三块划分,设计为三课时。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以体会景为主,只渗透情感。
也就是通过教学“岭、林、花”,体会大兴安岭的那种柔美,朦胧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一些真情实感。
这种设计,也是符合本单元教学训练重点的考虑。
3、设计思路及指导思想:
(1)教学观念大胆突破、创新实践。
全课力求体现一种“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情感体会来替代老师对文章内容单一讲解”的主流教学思想。
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读,整句整段的读,重于情感体会的读,来形成以读为本的特点,和学生由“读通—读熟—读懂—想读、想体会”的层次。
贯穿全文“岭、林、花”三方面的,是同一个问题“你体会到什
么?从哪儿体会到的?”这两个问连起来提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说出一段完整的话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要求。
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最有力地措施、表现!
二、本课教学共六大环节:
一、情景引入;二、理清内容层次;三、学2自然段(“岭部分”);
四、学3、4自然段(林);五、学5自然段(花);六、结尾总结。
教学一开始就是默读全文并思考,以此分清内容。
紧接着齐读2—5自然段,理清层次。
在学习2自然段的“岭”时,也是通过学生朗读体会特点,在回答中再读再体会这样来理解的。
突破这部分难点后,又以老师的小结激情再读,更深一步体会。
第三至五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分别设计了3个、3个、1个教学点。
第三部分的主要训练点是“体会岭的多”、“体会岭的温柔”、“体会作者的情”,三个教学点是以读为主;而第四部分的三个训练点“理解绿颜色的多”,“理解为什么大兴安岭,被称作林海”和“理解写法”,则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力求体现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本课重要指导思想。
学生创新,首先老师应有创新。
因此在教案设计,教学细节处理的考虑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创新从质疑问难开始。
”于是本课采用了局部质疑问难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处理问题。
在第四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回答不求唯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
老师对
于问题的答案,是以尊重学生的各自见解为基础,进行总结定性的,而非事先预备。
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设计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一步一步地体会景中流露出或激发出同感产生的那种情。
老师的讲解在文中安排所占比例仅有,屈指可数。
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说感想,表达见解。
并且,此部分的教法和教学流程设计是灵活的:随学生而应变。
采取以学生读“体会最美,最喜欢的句子”来引出三个教学点,相机对三个教学点作出不同形式的处理—有设问、有讨论、有朗读指导。
学生的理解明显地轻松到位。
文章结尾部分设计了“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感想或者赞美林海”这一环节。
既是在反馈学习情况信息,也是在创新思维,是设计的一个扩展训练——全课的高潮。
另外,纵观本课还设计了、包含了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先在讲第三部分“岭”时,提出学习方法——
1、读书;
2、体会特点;
3、批注特点;
4、体会作者感受。
再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引入时,有意地提到“同样的”用刚才的方法自学。
最后,过度到第五部分自学。
使学生通过本课学有所获。
实际上,整个过程主线就是:充分相信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尽量
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结合交流讨论,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理解文章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