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公共管理学科应运而生。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以政府为中心,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学科,旨在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效率、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本文就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学科,以政府为中心,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学科。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早期、阶段性和现代化。
早期,公共管理学科是从实践中形成的,其主要关注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
此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的组织管理、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实施等方面。
阶段性,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逐步发展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公共管理学科经历了马斯洛、西蒙、梅奥、斯塔纳等学者的理论探讨和学科建设。
理论上,公共管理学科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并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
实践上,公共管理学科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并开始强调公共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现代化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心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公共管理模式正在转型,而公共管理学科也在不断更新、创新和完善。
当前,公共管理学科正面临着多个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何更好地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的问题,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景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公共管理学科在未来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需求。
下面从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公共管理的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 共 管 理 学 科 的 发 展 历 程
公共管理时期
1880年-至今 年 至今 1887年-20世纪 年代末 年 世纪 世纪70年代末
传统的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时期
新公共行政时期
第二节时期
1.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前后有所 1.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前后有所 变化; 变化; 2.产生了官僚制理论, 2.产生了官僚制理论,先后流行科 产生了官僚制理论 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思想。 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思想。
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 体现了国家与社会, 的新格局 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 的趋势 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 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 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 的产物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
1.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 1.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 理 论 困 难 与 受 到 的 批 评
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 本教义 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 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 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
加大政府体制创新力度,切实转变政 加大政府体制创新力度, 府职能
借 鉴 意 义
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竞争的一个 有效手段, 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 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 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注重研究借鉴企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 的管理经验、方法和技术, 的管理经验、方法和技术,实现向新 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和公
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呈现
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背景特点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制定国家治理现代
化战略是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将
有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的改革发展提
供支撑、指导和服务。
2.政治经济秩序的复杂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国家治理面临日益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公共管理学科需要
适应这种发展,建立理论和实践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
二、特征特点
1.跨学科性:公共管理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政
治学、社会学等。
它集成了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构建一
个新的理论体系,以应对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复杂挑战。
2.实践性:公共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学科,重在解决公共事务的
管理问题。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具有现代化公共管
理技能的卓越管理人才。
3.制度化:公共管理重在建立和改善公共管理的制度和规章制度,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它培养和分配公共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社会稳定。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具备卓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应对社会的需求,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报告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报告公共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公共事务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近几十年来,它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1. 独立学科的确立:公共管理学科最早是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存在的,但随着公共事务的不断增多和复杂化,公共管理学科逐渐独立了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现在,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2. 研究领域的扩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事务的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除了传统的政府组织和政策管理之外,公共管理学科现在还涉及到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等领域。
这些新的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3.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得益于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借鉴了管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也根据公共事务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公共政策分析、绩效管理、公众参与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4. 人才培养的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得益于人才培养的提高。
随着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公共管理专业,并加强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
这些高校不仅注重理论教育,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了大量具有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完善、公共管理人才的短缺等。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共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挑战将逐渐得到克服,公共管理学科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共管理学课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学科史分成传统公共行政 学,新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
• 还分为两大时期: 公共行政时期和 公共管理时期
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 年代末)
• 传统的公共 行政 • 新公共行政 时期
公共行政时期( 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20C70S ) 公共行政时期
传统的公共管理时期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1887—1960) )
公共行政学研究主要出现四大特点: 1·多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 2·主张政治与行政分开 3·致力于探讨行政管理的一半原理 4·强调以效率为最高标准
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 前期(1887-1940) • 前期(1887-1940)
• 主张行政与政治应该分开 •
后期(20C40S后) 后期(20C40S后)
•
2·科学管理理论
在1910—1940年期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行政具体化为一个学 1910—1940年期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这一学说理念基本成为整个公共行政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3·行为主义管理思想
公共管理学课的发展 历程
• 从这时算起,公共管 理学至今已有100多年 历史,不过有关学者 对这一百多年进行了 划分和描述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 政学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进入学 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1,从理论视角 代表罗森布罗斯 给出定义:公共管理是运用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理论和程序,执行立 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命令,向社会整体和布局提供规制和服务。
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主要体现在埃尔顿· 主要体现在埃尔顿·梅奥等人所倡导的人际 关系学说
返回
二·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 公共管理时期( 公共管理时期 年 至今) 至今)
公共管理学 发展史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13
问题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二、经济理论 “政府失败论”的启迪 1. 深刻分析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
的局限性及弊端,揭示了西方代议民主制度的 某些内在缺陷。 2. 通过对政府失败的分析,填补了政府行为缺陷 研究的空白。 3. 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较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 中经济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探索
1、英国的探索
➢雷纳评审
➢ 评审步骤:选对象、现有活动质疑、争辩、 共识、实施改进
➢ 评审结果: ①不经济和浪费现象:单位成本、行
政开支比重过高,工作失误导致的浪费;②过时的 机构和工作内容;③组织设置和工作流程不合理, 导致客户接受一项服务需要通过许多关口或环节; ④无效的工作。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1
内容概览
1.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影响公共管理学的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
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时期(传统的公共行政;新公共行 政时期)
公共管理时期
3.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和评析
4.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6
问题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二、经济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Ⅰ.运用经济学方法和假设研究政治,建立严谨的、有
关政府的一般理论的努力,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经济 学视野和新的研究途径;
• Ⅱ.对民主政治问题的探讨,引发了公共管理对政府
干预行为局限性和弊端的反思。
• Ⅲ.强调规则、立宪和立宪限制重要性的思想,有关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公共管理问题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主导社会事务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也是人类社会自从出现利益分化和阶级分化以来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今,人类社会的航船已经行进到21世纪,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仍在持续着全球化的人类社会的结构转型,而主导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公共管理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边缘化、国际化、创新化、公共政策化、知识管理化和可持续发展化.一、公共管理边缘化在21世纪,公共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无法替代,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为与过程更会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从学科研究来讲,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长期的分化和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逐步向整体化、边缘化和横断化迈进,跨学科与交叉综合研究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趋向。
各种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围绕政府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
政府公共管理问题的边缘化是公共管理过程与行为边缘化的反映,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它的发展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的丰富意蕴。
公共管理的边缘化趋势表现为:21世纪的公共管理将把主体中心主义转化为客体中心主义,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把效率中心主义转化为成本中心主义,把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
传统的管理把统治权和统治行为置于社会的中心,21世纪的公共管理则不同,它关注政府实施的各种计划、项目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于目标这一中心,这个目标的具体表现就是顾客的满意。
21世纪的公共管理会更注重社会的分权,表现出一种破除权力拜物教的趋势,使人们把视线从关注权力和权力的运行转向关注管理的效果上来。
政府不再是唯一执掌公共权力的组织与部门,公共权力随着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而社会化,公共管理变成了一种为公众的服务。
公共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时不是单向地去考虑政府行为的效率,而是把这种效率的提升放在行政成本投人降低的双向思考之中,反映出成本意识先行的思路。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公共管理学科很晚才传入中国,而在传入的前期发展也很艰难。
伴有着80年代的恢复,公共管理学科才算真正在我国发展起来。
但是由于历史以及其自身原因,使得公共管理学科虽有发展却向来饱受争议。
近年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又浮现一些新的趋势,需要我们不断去适应。
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关于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国内的学着存在着不少种看法,笔者综合了他们中的一些共同点,提出了如下的看法:萌芽阶段从实践上看,公共管理的实践在中国已经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公共管理学科是中国于19世纪20年代从西方引进。
但是中国最早的公共管理理论却到20世纪的30年代才由张金鉴、江康黎通过著作的方式提出来①。
当时虽然国内处于战乱时期,但是国共两党却在自己的统治地区的高校不约而同的设置了相应的课程。
伴有着新中国的建立,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都纷纷开设了相应的课程。
此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都在蜿蜒中前行。
恢复重建阶段随着意识形态上对于行政学相关学科偏见的取销,加之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使得公共管理学科迅速的恢复。
1982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政府改革,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行政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
于是随后中国政治学会开办了几次培训班,到1984年8月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建议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筹建国家行政学院。
到1985年《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的创刊。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校的公共管理教育也开始慢慢恢复。
1986年,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了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的二级学科;1987年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建立,并在随后的几年间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体系。
这些举措奠定了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
发展壮大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原先的政治体制需要破除;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国家也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材;这都为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发展起到了很到的促进作用。
2023年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变化

2023年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变化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关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治理,致力于提供有效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公共管理学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2023年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变化。
1. 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对社会的深刻影响,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成为公共管理学中一个新兴且重要的研究领域。
2023年,随着各国政府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重视程度的提高,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将成为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研究关注政府和公共组织如何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提高政府的效率、透明度和服务质量。
例如,在数字治理领域,研究者可以探讨智能城市的发展,数字身份的管理以及数据隐私等问题。
而在电子政务方面,研究者可以关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数字化政府服务的提供等等。
2. 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涉及跨学科的领域,它研究如何在紧急情况下组织和应对公共危机。
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和社会动荡等挑战时,公共危机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年,公共危机管理将成为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中备受关注的领域。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危机的预防、应对和恢复,以及如何有效地组织资源和协调各方合作。
这种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背景,例如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的角度来探讨。
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研究者可以研究信息传播与危机响应、危机决策制定和协调,以及公众参与和危机管理的沟通等。
3.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公共管理二级学科。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公共管理学将越来越重视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环境评估与监测、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
研究者将关注如何在公共组织和社会各界之间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第二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

(1)(美)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原理》
(1911)“科学管理之父”
(2)(法)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现代管理 理论之父”
基本观点:(1)组织的六大类基本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 财务活动、管理活动。
2、行为主义的公共行政(P9) 代表:
(1)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际关系理论
工场照明试验(1924.11--1927.4) 福利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 1928.4) 谈话试验(1928--1931) 群体试验(布线组试验,1931--1932)
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
•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 的“经济人”。 • 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 (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企业中除了正式群体以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群 体。 •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 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推荐:关于治理的6本经典著作
• [法]让-皮埃尔· 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 [美]詹姆斯· 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 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 [美]斯蒂芬· 戈德史密斯等:《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 的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 王浦劬、臧雷振:《治理理论与实践:经典议题研究新 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 • 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浙江大学出版 社,2009年版。
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古代文明。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起源于古代帝国和王国的行政组织与管理实践,旨在提高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效率和能力。
以下将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
阶段一:古代公共管理(公元前500年之前)古代公共管理主要是以各种古代文明的帝国和王国为背景,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
在这个阶段,公共管理的目标是维持政府的权力和政权稳定。
帝国和王国通过行政机构和管理体制来实现对整个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这个阶段的公共管理主要注重行政职能的规范和实施,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达成政府官员的责任和权力。
阶段二:现代公共管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行政实践。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政府行政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来应对。
在这个阶段,公共管理逐渐从简单的行政职能转变为追求效能、质量和效果的整体管理系统。
同时,公共管理也融入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阶段三:新公共管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理论和实践运动。
这个阶段涌现出一系列关于公共管理和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新公共管理主要强调市场机制、产出导向和效能导向的管理原则,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经济激励机制来提高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新公共管理还强调管理的分权、反应灵活和结果导向的特点,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望。
阶段四:公共治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公共治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
公共治理主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和参与,通过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和多渠道的管理和决策机制来解决公共问题。
这个阶段,公共管理不再仅仅关注政府的管理行为,而是强调政府与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和共治。
总结起来,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公共管理到现代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的四个阶段。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关于政庹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的学科。
在全球范围内,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但本篇文章将着重介绍近现代以来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程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公共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与行政管理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对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和改革。
在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系,开展行政改革,建立起以科学、规范和效率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这一时期,公共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注重规范、效率和体系化。
第二阶段:社会福利国家与公共管理20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建立社会福利国家,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开始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公共管理的范畴逐渐扩大,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涵盖公共政策制定、社会福利分配、社会服务管理等多个领域。
这一时期,公共管理强调公共利益、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
第三阶段:新公共管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公共管理理论逐渐兴起。
新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私有化和效率化,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管理手段改善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这一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争议,其中包括对公共服务的商业化和公共利益的忽视等问题。
这一时期,公共管理逐渐向市场化、效率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公共管理的创新、运营和结果导向。
第四阶段:数字化和全球治理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开始面临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政府、组织和公共管理机构开始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以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加强对公共事务的监管。
全球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也逐渐向全球视野发展,注重跨国、区域性的公共事务管理和治理。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到扩大的公共事务管理,再到市场化的新公共管理,以及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公共管理 学科专业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是一门涉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定义、发展历程、专业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运行进行管理和改善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公共事务的组织、决策、实施和评估,涉及领导、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方面。
二、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西方国家。
随着现代国家的发展,政府的职能日益扩大,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共管理的研究逐渐兴起。
20世纪初,美国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心,公共管理学科也开始形成。
20世纪50年代,公共管理概念逐渐扩大,从狭义的政府管理发展为广义的公共管理,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三、公共管理的专业特点公共管理学科具有以下几个专业特点:1. 综合性。
公共管理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2. 实践性。
公共管理注重实践操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管理科学性。
公共管理借鉴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科学的管理技术和工具的应用。
4. 社会责任感。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
四、公共管理的就业前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选择从事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等方面的工作。
具体的职业包括行政管理、政策研究、社会事务管理、公共关系等。
此外,随着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是一门关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管理科学性和社会责任感等专业特点。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广阔的就业前景,可在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管理和决策工作。
2023年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变化

2023年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下的二级学科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2023年,我们可以预见到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将会有哪些变化呢?1. 公共政策与管理在2023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政策与管理这一二级学科将会更加突出。
在文章中你将看到一系列大型项目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的研究成果。
2. 公共组织管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二级学科是公共组织管理,在2023年,随着公共组织的不断壮大,如何有效管理公共组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文章中你将看到此方面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案例。
3. 行政管理在2023年,随着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这一二级学科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在文章中,你将看到地方治理、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4. 公共财政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财政这一二级学科将会更加突出。
在文章中,你将了解到税收、预算、财政监管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3年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将会更加丰富多样,涵盖的内容也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变化,不断深化对公共管理学的理解和研究。
个人观点: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我认为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将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加重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期待在公共管理学的领域里,看到更多积极的变化和创新。
以上是我对2023年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变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2023年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变化将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加重视对当下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公共政策与管理领域,2023年将会看到更多关于大型项目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成果。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及趋势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及趋势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是近几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公共管理学科时代,如何更好地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已经成为很多学者和教育部门的热门话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状况1、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正在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大学和研究生院已设立了公共管理学科,其中包括公共管理学、行政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服务管理学等。
据统计,我国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数量已超过1000所。
2、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有所增加。
随着公共管理学科在高校的建立,高校也在加强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各大院校开设了以公共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项目,每年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多达数千人。
3、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研究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理论,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将会更加发达。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撑,而随着学术水平的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研究也将会更加发达,越来越多的新理论能够应用到实践中,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实践教学将会更加重要。
随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也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将会紧密结合,以更加实用的方式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国际合作将会更为紧密。
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国外的学者之间的合作也将会更加紧密,各国学者可以通过交流互访等方式,增进双方对公共管理学科的了解,共同推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和趋势是非常乐观的,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不断增加,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也在加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也在加强,国际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这些都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基础,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目标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目标一、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公共管理学科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公共管理能力,使政府和公共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运行和管理。
通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管理人才,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使其能够在公共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促进公共治理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应致力于促进公共治理创新,通过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公共管理中的难题,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安排,推动政府和公共组织适应社会变革,增强公共服务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公共管理学科应该致力于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寻求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模式,实现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功能与市场自主发展的有机结合。
这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效能,提高市场的竞争效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公共参与和社会创新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关注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利益,积极鼓励公众对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和监督。
研究公共参与的理论和方法,推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增加公正和效能。
同时,公共管理学科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创新,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力,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管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国际性的学科,各国都面临着类似的公共管理问题和挑战。
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丰富和拓展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这将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六、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最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也包括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复合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在公共管理中发挥领导和管理的作用。
公共管理发展的5个阶段

公共管理发展的5个阶段西方公共管理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被认为是西方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石。
近年来,由于公共政策的不确定性、复杂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这一框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在中国社会学者看来,公共管理既是问题导向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也是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共识、以全球化为主题展开的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
但是,对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决策技术研究”、从公共管理发展历程的角度着手对早期阶段“公共决策理论”、“决策理论研究”、“中国政府模式研究”及当下阶段进行简要回顾和梳理。
一、早期阶段研究成果与以往的公共管理研究成果不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对社会问题产生、发展与解决的基本理论研究并对具体的治理实践产生影响的研究阶段。
“公共决策理论”在此阶段就已经形成。
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很多以“公共决策理论”为核心思想和方法论体系的重要文献,研究团队也利用类似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公共决策理论。
这种由公共理论发展而来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用历史数据分析和经验分析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领域;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把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整体看待并进行深入探究的社会理论领域。
公共理论不仅需要对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阐释,而且需要对政治、文化领域中各种有关的社会因素进行细致地考察,从而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提供依据。
这不仅要求政府官员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要求他们根据具体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要求建立一种更广泛地、更加严密地研究社会问题,尤其是具体社会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这一学科框架。
只有通过全面了解社会问题并深入地探索其解决办法和策略框架,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2、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用历史数据、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来解释现实问题的理论领域;更重要的是,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针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而是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现实的方法。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
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
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普兰在1950年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著作构成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二里程碑。
“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
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类型。
在西方文献中,“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两个概念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学者将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有的学者将它们加以区别,用“政治科学"作为一个总的学科领域名称,强调它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而将“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政策分析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的特征。
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摘要: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以改革开放初期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重建为契机,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推进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贡献。
但是,公共管理学科在迅猛发展的今天,还面临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诸多问题,特别需要厘清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准确认识公共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及其任务,以适应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任务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及其问题作为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仍然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直到20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公共管理才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5个二级学科。
但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以行政管理的恢复与重建为起点,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历经30年的建设历程,在这期间,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发展势头之猛,是超出任何其他学科的,迄今,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及覆盖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
在本科专业发展方面,从1984年我们国家才开始设立行政管理专业,1985年有7所大学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转入行政管理专业,直到1987年,国家才正式批准7所大学招生。
但到2009年,据教育部最新统计,公共管理相关本科专业迅速扩张,已经从行政管理专业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17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成为高校最为普及的开设专业,其中,行政管理已达到321所,公共事业管理472所,劳动与社会保障143所,土地资源管理82所。
在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自1986年武汉大学率先开招行政管理方向研究生,1988年人民大学首次设置行政管理硕士点以来,现在,全国高校拥有公共管理学科一级硕士点已达56个,近百所高校开展了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教育,有博士点的学校达到26所,有一级学科的学校达13个,并已有7所大学拥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系及公共管理学院已经蔚然成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2.1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因。
掌握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原因。
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
了解政府失效的表现和原因。
掌握寻租的概念和关于寻租活动后果的分析。
掌握创租和抽租的涵义。
2.2 内容简述20世纪70年代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呼唤着新的公共管理模式。
同时,在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2.1 当代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发达国家先后进行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
这一改革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1、西方国家陷入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国家从发展的高峰一下跌入危机的深渊,表现出一系列深刻的矛盾。
其一,经济滞涨。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难以奏效。
其二,严重的福利病。
战后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不仅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害,而且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政府力不从心。
其三,政府失灵。
面对长期的不景气,以及政府调控政策上两难选择的现状。
2、科层制陷入严重困境。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所引起的变化,给传统的科层制迎头一击,使它的先天性不足和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日渐暴露出来。
首先,科层制对法律制度的过度推崇已难以应付政治、经济、社会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其次,强烈的专业技术崇拜和固定的专业化分工使政府功能日益衰退。
再次,责任保障机制日渐丧失。
3、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
20世纪80年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信息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新技术和新发明层出不穷,同时,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对政府的运作和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政府必须更加灵活、更加高效;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力和创造力;政府必须积极响应公众的意愿,使公众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公共管理发展的进程。
虽然,其中也有西方国家变革相似的一些原因,但是,从深层因素来看,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在许多方面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和变化。
第一,利益结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整体性利益结构开始崩解,首先,利益源泉多元化,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呆滞局面,社会利益源泉迅速涌现,一些利益意识觉醒较早的人们毅然决然地告别大锅饭铁饭碗,到充满机遇和风险的广阔天地谋求发展。
其次,利益单元个体化。
改革开放使社会的利益单元迅速从集体性的组织缩小到能切实感受利益得失的家庭和个人,尤其是个人利益主体地位的确认,使社会利益单元因获得个人逐利本性支持而充满活力.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最强大最根本的内源动力。
再次.逐利行为公开化。
伴随着利益意识的觉醒,人们的逐利行为日趋公开化,人们开始勇敢地、正当地追求利益,即使最正统的人,也开始承认君子爱财,只不过要取之有道。
最后,利益关系矛盾化。
由于利益单元在利益确认和追求上的差异性,利益单元之间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矛盾渐趋活跃,激励着利益单元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由利益矛盾引发的利益竞争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现象,它使我国社会摆脱了动力缺乏状态,进人欣欣向荣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经济生活市场化。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最充裕的合法化资源,从此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生活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非常可观的程度,其一,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幅提高。
其二,价格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各类专业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三,经济关系契约化。
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易行为及各自的权利义务由契约规定,受法律保护,从而比较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各种经济纠纷,使经济生活处于充满活力的有序状态。
第三,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日趋成熟。
(1)在集体和个体关系上,社会开始承认并尊重个体独立的价值,集体之中个体地位日见凸现。
(2)自主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
利益源泉的多元化和社会及政府行政控制的弱化,使公民个体的行为自由度大大增加,而社会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迫使人们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选择,以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长期的自主性社会实践锻炼了人们的自主能力,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以及个人对自主行为负责的责任感。
这种增强反过来又促使人们更进一步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有更多更大的选择自由。
(3)权利观念逐渐普及。
改革开放明确肯定了个人利益的价值,承认逐利行为的正当性和道德性,在人们对个人利益的不懈追求中,逐渐产生了作为民主政治内在精神底蕴的公民权利观念。
人们逐渐了解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诸多权利,认识到了个人利益的价值并惜心珍视之,进而要求他人、社会和政府予以尊重,一旦发现其权利受到异己力量的非法侵害,就会诉诸各种手段加以维护。
概言之,我国社会生活物质层面的变革和发展正有利推动着公众社会心理从依附走向自主。
在社会生活的综合性、激烈性变迁过程中,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出现了难以适应得问题,政府的管理能力也受到了怀疑,这就必然要求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理论、体制、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
2.2.2 当代公共管理学发展的主导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和政治团体,特别是政府的行为特点;讨论集体决策行为的特点;并以人的自利作为出发点,来解释政府部门普遍存在官僚作风,政府管理出现偏差以及由政府行为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的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的基础是理性的自利主义的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与经济市场相类似,政治市场也是由供求双方组成的。
需求者是选民和纳税人,供给者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员。
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负责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选民和纳税人获得公共物品并支付一定的税收款项。
每一个政治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选民还是政治家,在进行选择时,都如同“经济人”一样,先要对个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如果一项集体决策给他带来的收益大于他投赞成票时所承担的实际成本,那么,他就会支持这项决策;否则,就不支持甚至反对。
2、政府失效论政府失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滥用权力的倾向。
(2)严重的官僚主义。
(3)较大的盲目性。
(4)政府部门扩张的内在动机。
政府失效论认为,政府失效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
政府失效理论认为寻租活动就是现实中政府失效的具体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通常的寻租活动是利用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想方设法争取政府的干预,通过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竞争来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的经济利益进行再分配,使寻租者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寻租活动造成的后果是:(1)造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2)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在一些于社会无益的活动上;(3)使政府官员享受特殊利益,扭曲政府行为,这些特殊利益的存在会引发无休止追求行政权力的寻租竞争;(4)会引起“避租”行为的抗衡,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更多地耗费在无益的方面。
在长期寻租活动的影响下,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正由被动走向主动。
政府通过“政治创租”和“抽租”的方式来获得自身的利益。
政治创租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
抽租是指政府官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私人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迫使私人企业割让一部分既得利益给予政府官员。
由于政治创租和抽税的存在,促进寻租活动的普遍性和经常性,也使政府的有效作用大为降低。
3、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是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
它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费用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应该用什么样的体制组织来协调。
交易费用理论不仅为研究组织制度的功能及其选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成功地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如生产组织理论、非盈利性组织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等,得出了一些独到的结论,成为组织变革研究的理论来源。
2.3 本章知识点1、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因2、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原因3、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4、政府失效的表现和原因5、寻租活动产生的消极后果6、创租和抽租的涵义2.4 思考题1、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进入20世纪末科层制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4、政府失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现代政府活动中为什么会存在寻租现象?6、寻租活动会产生哪些消极后果?2.5 例题与习题例题:1、进入20世纪末科层制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为基础的新文明动摇并改变了原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模式,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所引起的变化,给传统的科层制迎头一击,使它的先天性不足和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日渐暴露出来。
首先,科层制对法律制度的过度推崇已难以应付政治、经济、社会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其次,强烈的专业技术崇拜和固定的专业化分工使政府功能日益衰退。
再次,责任保障机制日渐丧失,最终造就出来的各级各类官员大多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
2、寻租活动会产生哪些消极后果?答:(1)造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2)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在一些于社会无益的活动上;(3)寻租活动使政府官员享受特殊利益,扭曲政府行为,这些特殊利益的存在会引发无休止追求行政权力的寻租竞争;(4)寻租活动还会引起“避租”行为的抗衡,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更多地耗费在无益的方面。
3、在现代政府活动中为什么会存在寻租现象?答:在现代社会中,通常的寻租活动是利用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想方设法争取政府的干预,通过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竞争来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的经济利益进行再分配,使寻租者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由于政府掌握着行政权力,如果政府权力运用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制约力,寻租者就可能从政府那里获得特许,从面对某项社会经济资源具有垄断权,保证寻租者的更高的经济利益。
如果说,一开始政府在寻租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但在长期寻租活动的影响下,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正由被动走向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