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_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教学设计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一以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二、讲授新课[预习提问]黄土高原的位置(四至)?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特征?[承转]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况(一)黄土高原的概况读图讨论,说出黄土高原的概况,得出结论,加以总结。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图”一一黄土埋、黄土堞、黄土昴"黄土高原区位置和范围图"一一读图指出黄土高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其四至范围。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一一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教师总结、评价]1、海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2、纬度位置:大致介于34° N——40° N和100° E ——115° E之间;3、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4、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课件展示】黄河壶口瀑布景观图一一“一碗水,半碗沙”。

介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黄土高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27万平方千米,世界上水土流学生浏览课本,找出所提问题。

学生读图,交流、讨论、回答观看课件,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转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

通过预习提问,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通过地图分析黄土高原的概况,让学生学会读图。

选取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获取一定的知识,加深其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印象,进而能激发他们对怎样形成的呢?(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连续提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行幸免地需要编写说课 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关心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 呢?下面是整理的黄土高原说课稿,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1、课标要求 地理学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它不仅讨论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 系,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改变规律。 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等 6 个基本理念,强调以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 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 域的地形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4〕依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难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 解区域环境爱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胜利阅历。
在第二部分内容里面,主要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由、带来的危害, 响和互相作用。
以及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表景观特征,简洁了解水土流失严峻地区共同的自
2、读“中国水土流失严峻地区的分布〞图,说出我国水土流失严峻
然特点及其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知道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地区共同的自然特点并了解其后果的区域差异。
第 1 页 共 10 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5〕举例说明区域环境与进展对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影响。
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教材内容分析
2、依据课本所给资料,结合生活阅历,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地区的地貌特色。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地区会被称为生态脆弱地区?它的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随后,简要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基本概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并通过一组数据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态脆弱地区的概念及其特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及表现,我国在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地理环境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但从学科知识深度来看,学生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具体概念、成因及其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综合思考。在技能方面,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黄土高原教案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环境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 黄土高原的特点4.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5. 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及环境问题。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讲授知识点:2.1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2 阐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3 介绍黄土高原的特点。

3. 分析环境问题:3.1 让学生观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环境问题。

3.2 讲解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4. 讲解治理措施:4.1 介绍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政策。

4.2 分析治理措施的作用及其效果。

5. 小组讨论:5.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5.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6. 总结课程:6.1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6.2 强调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7. 布置作业:7.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黄土高原的地形图。

六、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源,收集有关黄土高原治理的案例,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保持展览馆或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黄土高原治理工作的理解。

3. 开展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清洁河流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这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重难点、说学生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六大部分对本课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说教材(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二)教材简析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一节东三省是一个一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的综合地理区域,有事教材讲诉的第一个区域,因而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而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在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重点应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也是以后继续学习区域必不可少的能力。

本节教材分四个标题,即:文明的摇篮(包括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风吹来的黄土(包括黄土景观和黄土地貌)、严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和水土保持。

本节教学我主要选取前三个主题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成因、生态环境问题三方面进行了讲解与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了解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课堂活动归纳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黄土高原”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揭示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态特点以及人文背景,而且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介绍了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当地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的影响。

3. 人类活动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探讨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

4. 黄土高原的治理与保护: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如退耕还林、梯田建设、水土保持等。

5. 黄土高原的未来展望:展望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果,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法,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意义。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和新课内容讲解过程中,我将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一)认知与技能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黄土高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地貌景观、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水土保持的措施等方面。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问题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具体情况可能了解较少。

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在地图上指出。

(2)学生能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和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2、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综合分析和解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和生态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措施。

《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黄土高原》介绍:教案名称:《黄土高原》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一、背景知识介绍(300字)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地域辽阔,地势较为平坦,土壤呈现黄褐色,故得名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古老的黄土堆积有关,主要形成于新生代晚期,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呈现出独特的地貌特征。

二、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500字)1. 地理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横跨中国多个省份,包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甘肃等。

占地面积广泛,地理位置独特。

2. 地势特征:黄土高原整体呈平坦状,相对海拔高度较低,地势逐渐下降呈带状。

地形平缓,山脉不多,以丘陵和台地为主。

3. 地貌特征:黄土高原地貌丰富多样,包括丘陵、峡谷、沟壑等。

洪积平原和古土壤遗迹等也是黄土高原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气候条件: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较少。

三、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500字)1. 植被分布:黄土高原植被类型丰富,包括草原、灌丛和林区等。

然而,受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退化现象普遍存在。

2. 土壤特点:黄土高原土壤肥力较低,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黄土特殊的结构和成分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深远影响。

3. 水资源和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缺乏地表水资源,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农田产量,也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四、黄土高原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200字)1. 农业: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主要种植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土豆等。

然而,黄土高原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困扰,如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土地质量下降等。

2. 环境: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之黄土高原教学课件 (共18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之黄土高原教学课件 (共18张)
北方地区耕地多为旱地,开渠打井利用河水、地下 水灌溉,农产品产量大增,但水源有限,而且用水 多浪费。不少地方,河流断流,机井越打越深。
(3)主要农作物 ①农作物及分布
东北地区——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亚麻 华北地区——冬小麦、棉花、花生、谷子(黄土高原) ②森林分布 A.东北林区我国最大的天然森林宝库。 B.东北林区面积不断缩小,应合理采伐和保护森林。 C.东北林区的“三宝”:人参、貂皮、鹿茸。 D.华北森林面积很少,正建设“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工 程。 ③温带果园——北方地区为我国温带水果的主要产区 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以苹果产量最大
④不占耕地,建设费用低。
⑤亲近自然,有利于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
2、气候特征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
内部差异: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湿润、半湿润) 年降水量400 ~800mm之间(长白山例外),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集中在7~8月。
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暖温、中温、寒温) 夏季气温差别不大,除大兴安岭北端在16℃以下外,大 部分地区在20℃以上;冬季气温都在0℃以下,但南北 差异较大,华北地区多在0℃~-10℃之间,东北在-10℃ 以下。
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沟壑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黄土塬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的特性:
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直立性强,质地疏 松,很容易被流水冲走。
思考: 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 评价图中建筑的优点?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便 于挖掘窑洞
②冬暖夏凉,有利于 居住 ③不破坏地表地貌,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环境保护
(2)地理背景: ①地貌特征: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范文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范文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1)2020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二、说学生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一)认知与技能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黄土高原说课稿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段郢乡中心学校张仁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第三方面是教学流程,第四方面是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及原因。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重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及探询知识的热情、思维深度、发散思维等都在增加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形成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PPT课件,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采用合作探究式,是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实际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下面开始说课。

跟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首先,对于教材的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选自高中教材中华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主题六,本节课主要介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综合治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应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对学生的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基础及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对于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能够跟据地理、图文资料进行地理知识分析,学生具备分析情境问题的能力,但是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人地协调观:通过图文资料,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增强爱护自然的责任心。

2、综合思维: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叠加图层,综合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区域认知:借助图文资料,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因地制宜发展提出策略。

本节课的重点为分析该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提出综合治理策略,难点为治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策略。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地图法、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法来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思路环节一:识黄土“千沟万壑”教师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及黄河下游地上河景观,请学生思考为何会形成该类景观?观看图片,描述黄土高原及黄河下游的地貌景观,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当地的地貌形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析“水土流失”之因教师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借用ArcGIS绘制的不同图层,将黄土高原地区的不同图层叠加。

在分析不同图层时播放相关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辅助学生分析。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基于此,我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学生的视角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关于黄土高原的相关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嘴说图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学生学情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比较薄弱。

所以,本课教学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力求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2 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3 能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形成的严重后果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分析及归纳、总结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初步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要讲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古语云“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第一篇: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黄土高原地区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一)认知与技能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地区》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
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好,思维比较敏捷,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落实在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这点上。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时,用了《黄土高坡》的flash,在感受黄土地粗犷的音乐的同时浏览黄土高原地区的景观及风俗习惯。

这样的情景导入既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状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又例如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

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

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
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则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

最后点出“人地和谐发展”这一主旨是对本节课主题的升华,更向学生再次强调正确的人地观。

七、板书设计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
1、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成因
(二)、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特征及其成因
1、地形特征——沟壑纵横
2、地形特征的成因——水土流失
(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1、环境问题的成因
自然因素:土质松软,气候
人为因素:人类的过度、不合理开发
2、生态环境的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