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离异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工作更好开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而父母离异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行为、日常行为、心理行为方面出现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创设良好家庭氛围、营造学校良好学习环境、改善社会整体环境以及增强学生个人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四个方面等入手帮助离异家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父母离异;行为习惯;影响;

据统计,2018年,中国有620万对夫妇结婚,但有760万人离婚。而今年第一季度已有58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手续,相较于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百分之十七。对孩子而言,小学阶段是促进智力发展,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而在我国离异家庭子女中小学生又占较大比例。故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行为习惯一般指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日常行为习惯以及心理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小学生行为习惯则指处在6—12

岁年龄的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个人表现。西方国家认为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且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欧美国家在离异家庭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在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方面,美国两位著名学者沃伦斯汀和海塞琳敦在此方面有不同观点,前者倾向于逐案深入访谈,强调父母离婚对儿童的负面影响,而后者海塞琳敦的研究面更广,她所关注的是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适应度。[1]通过查看国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国内学者专家们大都在离异子女心理状况方面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且大都体现在离异家庭儿童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方面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较所存在的差异。[2] 将我国与西方国家比较笔者发现不管国内专家还是国外学者,在离异家庭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研究理论中一般注重道德认知及情感方面而忽视行为研究,前者在理论研究上还比较薄弱,而实证分析较多。且现今国内绝大多数学者更侧重于研究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策略,而对于离异家庭孩子具体行为表现方面的阐述不够。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尊敬师长、同学之间和睦友好、诚实守信、直面挫折失败、坚持锻炼身体、遵守公共秩序等。[3]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好开展、社会安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全面发展,不仅是体力智力的发展,而且还是人的本性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3]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的普遍要求便是考高分,过高要求文化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以至于孩子在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比如父母离异时,未能及时进行疏导沟通,导致不良行为的形成,这对于小学生学习生活方面也产生消极影响。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是学习的阶段,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在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今后在学习上、工作上更好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学校教育工作更好开展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在培养高素质学生方面也有一定要求。而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也同样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将大大降低教学压力,便于管理班级;其次,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学校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同样会改善;最后,在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发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需要高素质合格型人才,而根据教育方针所培养出来的社会型人才必须要具有高道德水平、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等。因此,重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创设条件。

二、父母离异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离异”从法律上来讲便是夫妻之间解除婚姻关系,即现实意义上的“离婚”,而父母离异对其子女的身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令离异家庭子女成为社会

弱势群体。[4]对离异家庭小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包括日常行为习惯及心理品质方面的观察访谈,具体了解父母离异这一行为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不利影响,便于今后更好的“对症下药”。

(一)学习行为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力、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对于小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社会生存能力。父母离异,家庭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催化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

1.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出现困难

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虽是绝大多数小学生的通病,但经过观察发现,离异家庭小学生相较于完整家庭小学生而言,其上课注意力更无法集中。由于父母离婚,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从而导致的行为便是上课不动脑筋、不回答老师问题、作业无法按时保量上交等。

2.学习积极度不高,热情缺失

司汤达曾说,最有激情的头脑之一应该被发明并建立起来。[5]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一旦没有了热情,学习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经过多次同六年级部分离异家庭学生交谈笔者发现,有同学表现出在学习上的恐慌和无力:不想学习、没意思极了、学习好学习差又没人在意等。

3.倾听习惯无法养成

学生学会倾听,大多数人都会明白,他们应该在课堂上好好听老师的话,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看法,也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才是更为准确的学会倾听。在此以小许为例:

语文课上,老师让小组讨论问题。全班所有语文小组都迅速投入讨论中,小许所在组也不例外。不过没过一分钟,小许所在组就发生了躁动,原来是小许打断了组员的发言并自说自话,完全不理会其他组员的想法,从而打断了上课秩序。

一个无法接受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过度自我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吗?当然,除了以上所罗列出来的小学生因父母离异在学习上更加明显的

问题之外,还有阅读能力差、作业习惯不好以及不能自主自发地投入学习等不良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学习造成影响。

(二)日常行为

《韩家一川》有云:少于自然,习惯似自然。更有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名言“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①这就足以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在实习时期笔者与部分班主任老师交谈中发现因父母离异导致小学生在生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在人际交往中所接触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而父母离异易导致小学生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方面发生“变异”。在亲子关系上,父母离异,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以及监护人在教养孩子方面的不当都会恶化亲子关系,导致孩子不会信任大人,对监护人的不满意程度也会增加。在师生关系上,有研究表明在8到12岁间小学师生关系会体现出反应性、亲密性和冲突性三方面的特点。[6]相较于完整家庭的孩子,离异家庭的小学生更易挑战教师的权威。在与江北区蜀都小学的一位四年级班主任交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该班有位“问题学生”,三年级伊始,原来表现较好的小任同学突然变得不对劲,上课不在状态,也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在一次语文课上直接和同桌打了起来。经班主任了解情况,原来小任的父母在其二年级结束的的那个暑假离婚了。在三年级一整个学年里班主任老师都想尽办法试图将小任拉回“正轨”,但过了一年情况仍未好转,小任已然变本加厉,在课堂上公然与老师顶嘴...

影响小学生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有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而个人行为受情绪和意志调节,离异家庭小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认知水平和控制能力较低,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无法以平等和谐的关系相处,自身所带有的隔膜会将朋友拒之门外,自身也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去。

2.部分学生诚信缺乏

①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