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2、吾:可译作“我”、“我们”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3、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4、余:可译作“我”例:余闻之也久。
(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3、仆:可译作“我”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4、鄙人:可译作“我”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5、不才:可译作“我”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宋臣《报刘一太书》)6、某:可译作“我”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7、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例:小人实不才。
(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8、寡人:诸侯王的谦称,可译作“我”例:桓侯曰:“寡人无疾。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文言文人称代词归纳
文言文人称代词归纳第一人称代词1.吾1.原文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2.注释:“吾” 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我”。
“吾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译文: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2.我1.原文例句: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2.注释:“我” 作主语,意为“我”,表示自己。
“我非生而知之者” 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
3.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
3.余1.原文例句:余幼时即嗜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注释:“余” 作主语,是“我” 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爱好学习。
3.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
4.予1.原文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注释:“予” 作主语,为“我” 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3.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第二人称代词5.汝1.原文例句:汝亦知射乎?(欧阳修《卖油翁》)2.注释:“汝” 作主语,是“你” 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
这句话是说你也懂得射箭吗?3.译文:你也知道射箭吗?6.尔1.原文例句: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2.注释:“尔” 作主语,意思是“你”,带有质问的语气。
这句话是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3.译文: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本领!7.若1.原文例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司马迁《陈涉世家》)2.注释:“若” 作主语,为“你” 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你是被雇佣耕地的,哪来的富贵呢?3.译文: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里会富贵呢?8.乃1.原文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2.注释:“乃” 作定语,意思是“你的”。
“乃翁” 即你的父亲。
这句话是说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
3.译文:在家里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第三人称代词9.之1.原文例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2.注释:“之” 作宾语,指代“其子”,是“他(孩子)” 的意思。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一、人称代词1. 我、吾:表示说话人自己。
例:吾闻孔丘善礼,故往见之。
(《论语·述而》)翻译:我听说孔子懂得礼仪,所以去拜访他。
2. 你、尔、汝:表示对话中的对方。
例:尔何不归?(《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翻译:你为什么不回去?3. 他、彼:表示第三人称。
例: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他们兵力枯竭,我们兵力充足,所以打败了他们。
4. 吾、我:古代汉语中,吾与我在古代可以互换使用。
例:吾闻之,有善为师者,五日可成。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听说,有善于当师傅的人,五天就能成功。
二、指示代词1. 此、兹:表示近处。
例:此五霸者,天下之雄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翻译:这五位霸主,是天下的雄豪。
2. 那里、彼处:表示远处。
例:彼处有奇花异草,吾欲往观之。
(《庄子·逍遥游》)翻译:那里有奇花异草,我想去观赏。
3. 那个、彼:表示特指。
例:彼童子之才,何足以论!(《史记·孔子世家》)翻译:那个小孩的才华,怎么足以评论!4. 此、斯:表示近处。
例:此吾所以异于彼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这就是我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三、疑问代词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何谓仁义?(《孟子·梁惠王上》)翻译:什么是仁义?2. 哪里、何处: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例:吾问曰:“何处得此奇遇?”(《庄子·逍遥游》)翻译:我问:“在哪里得到这个奇遇?”3. 哪个、何:表示特指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
例:何者为之?(《庄子·逍遥游》)翻译:哪个是它?四、物主代词1. 我的、吾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吾之马,何能胜彼?(《庄子·逍遥游》)翻译:我的马,怎么能胜过它?2. 你的、尔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尔之马,何能胜吾?(《庄子·逍遥游》)翻译:你的马,怎么能胜过我?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炼、表达深刻,给人一种独特而庄重的感觉。
在文言文中,代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替代名词并引导整个篇章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文言代词以及其用法。
一、人称代词1. 吾:我吾欲言之者,乃众生也。
2. 余:我余所欲为者,则以仁义为基础。
3. 兄弟:我们兄弟同舟共济,方可克服困难。
4. 邦家:我们邦家之恩,念念不忘。
二、指示代词1. 是:这个是乃吾师之言也。
2. 此:这个此言甚是,可参详思虑。
3. 彼:那个彼乃圣贤之行也。
三、疑问代词1. 何人:谁何人敢当此重任?2. 何事:什么事何事如此重要,值得我们付出所有努力?3. 何故:为什么何故不思进取,却束手待毙?四、指代代词1. 其:他/它/她其人才高八斗,不可小视。
2. 其中:其中其技艺之高超,举世瞩目。
3. 若:如果若有变故,务必密切注意。
五、反身代词1. 己: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吾体:我的身体吾体尚且不适,焉能效力他人?六、指向代词1. 是故:因此是故,我们必须努力向前。
2. 非此:不是这个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
3. 云云:等等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云云。
七、连接代词1. 而:而且学习不仅要刻苦,而且要坚持不懈。
2. 又:再加上山高水长,又有何妨?3. 乃:于是事情发展至此,乃不可逆转。
八、相对代词1. 非之:不是吾之过失均应自省,非之他人。
2. 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九、数量代词1. 众:许多众人皆醒,方能无往而不胜。
2. 无几:几乎没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几。
十、疑问代词1. 客曰:请问客曰:“贵姓大名可否告诉在下?”2. 居乎:在哪里我前日曾见一人,不知其居乎何处。
以上是常用文言代词的介绍,这些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熟悉它们的用法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代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现代汉语、文言文代词汇总
现代汉语各类代词汇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第二人称代词:你、您、你们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他们、她们
2、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怎么、怎么样、多少、、、
3、指示代词:这、这里、这样、这么、这些
那、那么、那里、此、如此。
文言文各类代词汇总: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吾、我、余、予、朕、孤、寡人、仆、妾、愚、臣、自、己、其等;
第二人称: 女(汝)、尔(而)、若、乃、子、君、卿、公、足下等;
第三人称: 之、其、彼、伊、焉等;
复数形式: (人称后加)侪、属、曹、辈、伦等。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 此、斯、是、兹、之、然等;
远指代词: 彼、夫、其等;
无定代词: 虚指(肯定性): 某、或
实指(否定性): 莫、无、靡
(三)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等。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中的代词⽤法分类详解1.⼈称代词第⼀⼈称:吾、我、余、予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我”;表⽰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的⽂意来判断。
第⼆⼈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rú)、尔(ěr)、若、乃、⽽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你”,表⽰复数时译为“你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则》)汝⼼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盍各⾔尔志?(《⼦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忘告乃翁。
(《⽰⼉》)⽽翁归,⾃与汝复算⽿。
(《促织》)妪每谓余⽈:“某所,⽽母⽴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称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他(她、它)”;表⽰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妇必唾其⾯。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称代词后边表⽰⼀(同)类⼈,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惊,谢汉使⽈:“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中学语文文言文人称代词
中学语文文言文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如: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童趣》)②闻贻余核舟一,盖大苏和泛赤壁云。
(《核舟记》)③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人称代词,相等于“我”,例如: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②今吾以十倍之地,恳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③吾义固不杀人。
第一人称代词,相等于“我”,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第一人称代词,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论语》)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③此教我先威众耳。
(《陈涉世家》)④虽我之死去,存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第一人称代词,即“我”,可译为“自己”。
如: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小有所益。
(《孙权义学》)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③懒不自信心。
(《邹忌讥笑齐王纳谏》)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道》)第一人称,代之自己。
如:躺其身,并使与台齐。
(《童趣》)第二人称代词,通“汝”,相当于“你”。
如: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
如:①孰为汝多chan?(《两小儿辩日》)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江阴,可乎?(《愚公移山》)子第二人称代词,通在“汝”,相等于“你”“您”。
例如:①吾之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坏我鬼神?(《惠子相梁》)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第二人称代词,相等于“你”。
例如: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若毒之乎?(《捕蛇者说道》)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第二人称代词,相等于“您”。
则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例如: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与友期》)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够及君也?(《邹忌讥笑齐王纳谏》)③然志犹未已,君为计将安出?(《隆中对》)与现代义同。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清单,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代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代词:
1. 人称代词:
- 吾、予、余: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 卿、尔、汝: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 彼、其、之: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2. 指示代词:
- 此、彼:表示近指和远指,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此”和“那/彼”。
- 是、非:表示对上文中提到的事物的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这些”和“那个/那些”。
3. 疑问代词:
- 谁、何、安: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什么”和“哪个/哪些”。
4. 关系代词:
- 所:引导关系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 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的”。
5. 不定代词:
- 若、或、某、凡:表示泛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某些”和“凡是”。
6. 反身代词:
- 己、自:表示动作的施事和受事是同一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自己”。
7. 指定代词:
- 某、夫、则:表示特定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某些”。
请注意:
- 以上代词仅为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更多的变体或特殊用法。
- 本文提供的翻译相对应,实际运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您,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辅助,请随时告知。
[整理]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一、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2、吾:可译作“我”、“我们”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注: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3、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4、余:可译作“我”例:余闻之也久。
(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谷”、“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3、仆:可译作“我”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4、鄙人:可译作“我”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5、不才:可译作“我”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宋臣《报刘一太书》)6、某:可译作“我”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
(完整版)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7、吾知所以距子矣.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1、愿陛下亲之信之.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皆斩.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文言文中人称代词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高考文学常识大全: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高考文学常识大全: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文学常识,一起来看吧!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学习网!高考文学常识大全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
文言文高频词人称代词
文言文高频词(五)常用代词代词在记人叙事的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人物传记文中代词起着关联人物、事件的重要作用,只有精准理解文中每个代词所指代的具体的人物、事件和事物,才能全面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设计和解答也与代词密不可分。
代词可以是文言翻译题中的得分点,还可以是信息概括分析题(第3个选择题)中设误点。
人称代词常在句首作主语,据此语法特点可判定句子停顿之处,准确解答断句题。
因此,要在准确理解文意基础上精准答题,就必须全面掌握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代词的用法。
一、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仆、妾、愚、臣、己、自、之、孤、朕、寡人”等。
其中“我、吾、余、予”四个词最常用。
“仆”是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孤、朕、寡人”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朕”在秦以前是一般人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称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而“吾”后加上“侪、辈、曹、属”等词后表示复数。
第一人称代词在句中常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在对话中古人常用“臣、不肖、小人”等谦称代替第一人称。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列女传》)6.臣不胜受恩感激。
(诸葛亮《出师表》)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诸葛亮《隆中对》)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诸葛亮《出师表》)1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12.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二、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女)、尔(而)、乃、若”等。
文言代词的分类
文言代词的分类
文言代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类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到独立代替成分的作用,常用于陈述、问句、祈使句
等语境中。
文言代词的分类可以根据其具体的语义和用法进行划分。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代替人的称谓、姓名或代表
特定人物。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
- 吾:代表说话人自己
- 卿:代表与说话人关系密切的人
- 子:代表受话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 之:代表第三人称,常用于叙述、引用等语境中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指示特定的人、物或地点。
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 此:代替较近的人、物或地点
- 彼:代替较远的人、物或地点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提问特定的人、事、物或地点。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 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 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
- 何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人"
反身代词
反身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指代动作的执行者是其自身。
常见的反身代词有:
- 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
- 其:用于第三人称,表示其自身
- 伊:用于第三人称,表示其自身
以上所述是文言代词的一些常见的分类。
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时,了解文言代词的分类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境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常用实词。
这些实词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文言文常用实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材料。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用来代替特定的人或物。
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其”、“彼”等。
其中,“吾”用来代指说话人自己,“尔”用来代指对方,“其”用来指代第三人,而“彼”则表示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事物。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词汇,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动词包括:“行”、“来”、“去”、“言”、“受”等。
这些动词在文言文中通常有着特定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有:“美”、“善”、“强”、“恶”等。
这些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增强描述的力度和准确性。
四、名词名词是指事物的名称或代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名词包括:“人”、“物”、“天”、“地”等。
这些名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实用性的作用,用来指代实际存在的人、物或概念。
五、副词副词在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常见的副词有:“众”、“亦”、“已”、“复”等。
这些副词在句子中往往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六、连词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词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有:“而”、“乃”、“若”、“则”等。
这些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上下文和衔接语义的作用,使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七、量词量词用来表示数量或计算单位。
在文言文中,量词常用的有:“千”、“百”、“万”、“斤”等。
这些量词在描述数量时,需要与名词搭配使用,形成具体的数量概念。
八、介词介词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位置。
文言文中的常用介词有:“于”、“与”、“自”、“至”等。
这些介词在句子中起到状语或定语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23:36:43来源:会员原创人气:443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
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
“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
“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
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文言文常见人称代词分析上传:徐清平更新时间:2012-5-2421:08:24文言文常见的人称代词分析文言文的人称代词跟现代文一样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但常见的词语有所不同。
一、第一人称常见的有“余、吾、朕、予、之、其、相”等。
译为“我”。
例如:余幼时即嗜学。
(《送东阳马生序》——我小的时候就非常爱好学习。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冯婉贞》——我一定尽我的力量来挽救我们的村庄。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
——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
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
——然而我曾经在夜里起来登上合江楼。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赤壁之战》)——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天下大事就可定了。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就可以告诉婆婆,及时送我回娘家。
二、第二人称常见的有“女、若、尔、汝、乃、而、其、相等”。
作主语或宾语,译成“你”或“你们”;作定语,译成“你的”或“你们的”。
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我已决心离开你,去到那安静的乐土。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如有营,予佐尔贾。
(《记王忠肃公翱事》)——如果有所经营,我出钱帮助你们。
久居,祸且及汝。
(《大铁椎传》)——(在你处)久住,祸患将牵连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记王忠肃公翱事》)——你的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里任职。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不嫁这样的好公子,你往后要打算怎么办?三、古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本来就没有,如要用时:一是重复一次名词(或省略),二是借用指示代词“彼”,三是用“渠”(后起的)“之”“其”“相”等。
例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他和他的年纪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相差不多。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虽然和府吏有誓约,但永远也没机会会见他了。
良鄂然,欲殴之。
——张良吃了一惊,想要揍他。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他的同伴说:“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落后了?”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瑟琶行》)——把船划过去靠近她的船,邀请她出来与我们会面;把灯烛拿来重新再点上,添上美酒准备重新再开宴。
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深圳成人高考文言文知识结构(2012-04-2611:57:05)转载▼标签:杂谈深圳成人高考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实词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
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
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
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
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