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

合集下载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只有一些简单的修理和组装能力。

面对国家的需求和挑战,中国的航空工业必须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起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局,着手组建和扩展国内的航空工业体系。

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飞机制造工厂,生产苏联的米格-15等战斗机。

196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制和生产飞机,并开展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继续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提升,在飞机、发动机、雷达、导弹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

其中,中国的歼-8和歼-9战斗机以及运-8运输机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21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进一步加强了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研制了C919客机和ARJ21支线飞机,并开始向全球市场出口飞机。

同时,中国在军用领域也不断创新,推出了歼-10、歼-20
等新型战斗机。

总的来说,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

在未来,中国航空工业将继续秉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理念,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中国通用航空大事记(2001-2008)

中国通用航空大事记(2001-2008)

8月,四川三星通用航空公司与国家气象局使用夏延飞机合作开展人工降水作业。(中国通用航空50年)
10月30日至11月2日,由中信海直一架海豚直升机航拍的,中央电视台精心制作的为党“十六大”召开献礼的电视系列片《千秋伟业》在中央一台连续播出,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
11月,滨州大高通用航空城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经空军司令部批准成立的。大高航空城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中国冬枣之乡-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境内。(山东新闻网)
8月15日,民航局副局长杨元元一行到新疆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调研检查工作,在座谈会上杨元元副局长表示,民航局将不断加大对进一步发展通用航空事业支持的力度,并制定一些切合实际,有利于通用航空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规章,促使通用航空事业能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8月31日,中国民用航空局令第102号《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修订〈通用航空企业审批管理规定〉(CCAR-135LR)的决定》已经二OO一年八月三十一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国民用航空局网站)
全年春秋两季航空护林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共有12家通用航空公司出动68架飞机、直升机,在20个航空护林基地、59条巡护航线上执行巡逻、机降灭火、化学灭火、空投、急救等任务,飞行近5300小时。(中国通用航空50年)
2001年底,我国正式开展运营的通用航空企业共有36家,已批准筹建的通用航空企业12家。(中国通用航空50年)
11月,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新形式,推进通用航空优势企业的联合,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与北方航空公司黑龙江通用航空公司开展了资产置换整合工作。(中国通用航空50年)
12月3日至4日,东北管理局在沈阳召开了东北地区通用航空安全工作座谈会。讨论了《东北地区通用航空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

ARJ21翔凤客机

ARJ21翔凤客机

ARJ21翔凤客机简介ARJ21民用客机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双发动机新支线客机。

ARJ21是英文名称“Advanced Regional Jet for the 21st Century”的缩写(ARJ全称为“Advanced Regional Jet”),意为21世纪新一代支线喷气式客机。

ARJ21民用客机是70~90座级的中、短航程涡扇发动机新支线客机,拥有基本型、加长型、货机和公务机等四种容量不同的机型。

ARJ21民用客机是中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支线客机。

采用“异地设计、异地制造”的全新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机体各部分分别在国内四家飞机制造厂生产。

ARJ21项目研制采取广泛国际合作的模式。

采用了大量国际成熟先进技术和机载系统,发动机、航电、电源等系统全部通过竞标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其中有许多系统零部件、产品在中国生产制造。

ARJ21飞机项目2002年4月正式立项,2002年9月,成立了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以负责运作ARJ21项目。

起初该机型由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工程部总体设计。

2003年转至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负责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工作。

2003年12月ARJ21-700分别在成都、沈阳、西安和上海四家工厂同时开工进行零件制造。

2007年12月21日ARJ21-700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

而ARJ21民用新支线客机第一架首飞却因为某些原因比原计划拖延了9个月。

2008年5月1日,作为国家16项重大专项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大飞机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研制中国民用大型客机的重任。

与此同时,ARJ21新支线民用客机和承担ARJ21项目的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划归新成立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所属。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以“主制造商-供应商”管理模式,以“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及技术管理方式,任命了项目“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推动ARJ21项目2008年11月28日--首架ARJ21-700飞机在上海飞机制造厂试飞首飞,首次飞行62分钟后降落,取得圆满成功!首飞完成后,随即进入试飞试验、适航取证等投入市场前的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实例 .
北 京航 空 航天 大 学 出版社, 2 0 0 2 .
11 .
态 和 逻 辑 管 理 。 该 方 法 应 用 于 T C S 3 0 0 0 仪 电一 体化分
2 王 常 力 , 罗 安 . 分 布 式 控 制 系 统 (DCS ) 设 计 与应 用
散 控制 系统 , 在 内蒙 古卓资 电厂 ( 4 X 2 0 0 M W 机 组 ) 、
实例 .
电子 工 业 出版社, 2 0 0 4 .
8 .
齐齐哈尔热 电厂 ( 2 X 3 0 0 M W 机 组 ) 等 多个 电厂 实 际
3 饶 运 涛 , 邹 继 军 , 郑 勇芸 . 现 场 CAN原 理 与应 用 技
应 用 , 稳 定 可 靠运 行 , 并 由中国电力企 业 联 合 会鉴 定 : 该 系 统 “ 在 热 工 和 电气 监 控 一 体化 方面 处 于 国际先 进
成 本 。 模 块 采集 到 的数 据直 接 传 送 给 P C U , 数 据 传 输
参 考文 献
方 式 较 为 简单 , 提 高 了数 据 传 输 的可 靠性 。 同时, 这 样
1 魏 小 龙 . MS P 4 3 0 系 列 单 片 机 接 口 技 术 及 系 统 设 计
的系统 配 置 方 式 实现 了热工 信 号 和 电气信 号 的统 一 组
在 身着 俄 罗斯
海 鹰 “

舱 外航 天 服 的刘伯 明的辅助下 ,
进 行了 1 9 分 3 5 秒 的出舱 活动。
中国随之 成为世 界上 第三 个掌握 空 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 0 0 8 年 9月 2 8 E]傍 晚 时分 , 神舟 七 号 飞 船 在顺 利完成 空 间 出舱 活 动

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飞船将于15日至17日发射,权威人士透露,尽管目前气候变化异常,但不会影响飞船正常升空。

按照预定计划,神舟五号飞船在发射升天后,预计围绕地球飞行14圈,然后返回地面,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在华夏飞天之梦即将成为现实的时候,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航天事业所走过的历程。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由航空主管部门代管)。

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

1958年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从此,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1909年9月21日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

1910年8月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

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3年9月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成立。

秦国镛任校长。

192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

于5月8日投入运营。

1920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杂志创刊。

1920年5月1日中国最早的民间航空团体,中华航空协会在北京成立。

汪大燮任会长。

曾主办《御风》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直系军阀为其“京汉航空线筹备处”作宣传,在保定举办空中游览,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机失事,机上14人全部遇难。

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员毕业,飞行教官丁纪徐在该期毕业典礼上进行了空中跳伞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中跳伞者。

1928年10月10日中国第一所民办航空学校──厦门民用航空学校成立。

1929年6月6日中国航空协进会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开设航空陈列室,有模型、图片以及飞机实物展出。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航空展览。

1936年4月24日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的风洞在清华大学进行首次开车运转试验。

1950年6月19日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聂凤智兼旅长。

下辖2个歼击团、1个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

1951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段子俊任局长。

1954年7月25日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型教练机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中型(歼-5),并获批准批量生产。

1958年2月18日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山东诸城上空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A型主空侦察机1架。

1958年7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在沈阳首飞成功。

民航概论第1章 发展史

民航概论第1章 发展史
通用航空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通用航空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四、民航系统的组成
政府部门 民航企业 民航机场 参与通用航空各种活动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中国民用航空管理机构
交通运输部
中国民用航空局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华东地区 中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新疆地区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管理局
2. 紧跟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的发展;
课程总括
学习《民航概论》的目的
➢ 全面了解民航系统的总体情况,以及发展中的 问题、限制、前景和挑战
➢ 掌握民航各部门基本知识 ➢ 树立全局观点 ➢ 培养民航意识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民航在航空工业中的位置
1.航空制造业
航班 ➢ 1961年,第一次劫机事件。一名男子在美国劫持了Miami
飞往Key West航线上的一架飞机,并迫使它降在古巴
第一章 总论 第三节 民航史
1970-2007 全球旅客运输量
第一章 总论 第三节 民航史
二、中国民航史
旧中国时期(1920—1949) 1909冯如研制试飞成功了一架飞机 1910北京南苑也研制成功了一架飞机 1918年,北洋政府设立航空事务处 1920年北洋政府开通了北京—天津航线 1928-29开通了上海—南京航线 1930年成立了中国航空公司 1931年成立了欧亚航空公司 1933年成立了西南航空公司 1936年开通了广州—河内的第一条国际航线 1937年-1945年 抗战时期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Nhomakorabea基本概念
航空公司
油料公司

国内航空航天大事记

国内航空航天大事记

航空大事记: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

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

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该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轨道上。

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曙光一号计划,项目名称为714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於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进行的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计划於1973年发射,但最终并没有实施。

飞船可乘坐2人,类似双子星座飞船。

但是,由於国力不足和政治动荡等因素,曙光一号计划最终於1972年5月13日被迫取消。

虽然计划被取消,但是计划的经验以及钱学森、蔡翘、赵九章、郭永怀、贝时璋、钱骥、王希季、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何权轩、沈其震、王大珩等科学家的贡献对以后的中国载人航天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1982年10月16日,我国潜艇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从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到这次潜艇水下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次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燃料,新的材料。

潜艇上的发射装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863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民航大事记

民航大事记

民航大事记一、民航大事件1993年1月8日,海南航空公司注册成立。

3月3日,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同意赋予中国国际航空集团、中国南方航空集团进出口经营权。

5月2日,海南航空公司正式投入运营,是我国第一家直接接收外资的公司。

10月6日,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在上海宣布成立。

10月10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在广州宣布成立。

1994年10月16日,西藏昌都邦达机场竣工,机场标高4334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

11月,民航总局进行机关机构改革,撤消企业管理司,组建运输管理司,司内设通用航空处。

3月,海南省航空公司引进里尔捷特55(learjet55)型公务机,从事公务飞行服务。

1996年2月,民航总局设立通用航空专项资金,每年1.5亿元人民币。

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均成立了通用航空管理机构。

3月1日,中国国际、东方、南方航空公司与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联运协议生效,开始互相接受航空运输凭证,内地经香港至台湾实现一票到底。

1997年8月,远大空调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奖状Ⅳ型公务机和贝尔-206直升机各l架,成为我国第一家拥有公务机的民营企业。

11月7日,北方航空黑龙江通用航空公司通过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和俄罗斯乌兰乌德飞机制造公司签署协议,定购米-171直升机5架。

这是我国民航首次引进米-171型直升机。

11月14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和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在广州签署定购2架S-76C+型直升机的合同。

1998年1月,经民航总局批准,中国通用航空公司被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兼并,通用航空部分更名为东方通用航空公司,为独立法人。

这是我国第一家被兼并的航空公司。

3月5日,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最后一架波音707飞机退役。

至此,国内所有的波音707飞机已全部退役。

9月,民航总局机构改革结束,运输司下设通用航空处。

2000年7月3日,经中国证券会批准,中信海直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通用航空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7月,英国标准协会(BSI)向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ISO9002质量证书。

中国国家航天局

中国国家航天局

本文由驭风遥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所属分类: 所属分类: 天文航天参与讨论中国国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于 1993 年 4 月 22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军事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录主要职能组织机构领导国际合作航天体系 [显示全部]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中国国家航天局主要职能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航天政策和法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航天发展规划,计划和行业标准负责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组织论证与立项审批,负责监督,协调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执行负责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机构综合计划司:负责组织研究航天发展规划,编制航天年度计划.系统工程司:负责组织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论证;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重大航天科研型号的研制,生产与试验. 科技与质量司:负责组织开展航天预先研究;制定航天科技标准;建立航天质量控制体系. 外事司:负责组织,协调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中国国家航天局领导国家航天局领导层由局长和两位副局长组成: 局长:孙来燕副局长:金壮龙副局长:罗格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中欧签署航天领域协议 2006 年 11 月 2 日~7 日,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第34 届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航天局成为 CGMS 的正式成员,中国国家航天局承诺为 CGMS 成员免费提供海洋一号卫星数据.在本次会议上,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张伟司长表示:中国航天发展始终坚持中国国家航天局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五年,中国的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将初步实现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努力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会充分利用CGMS 这个平台与各航天组织和卫星用户组织共同探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技术和政策问题.积极参与 WMO 天基系统计划,为 CGMS 成员提供更多对地观测数据. 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正式成员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 ) 2007 年 5 月 24 日,中国――欧洲空间局航天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空局总部举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委员会中方主席孙来燕和欧空局局长,欧方主席道达尔共同主持了会议.双方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了 2007 至 2008 年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并成立了空间科学和探测,微重力,教育,对地观测等四个工作组. 双方还就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支持协议达成了一致. 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优势互补, 促成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欧航天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中国国家航天局航天体系国家航天局: 国家航天局: 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 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 参与航天技术的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航天型号的研制,试验与生产.中国国家航天局应用部门: 应用部门: 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提出航天技术应用需求和应用发展思路,开发应用领域.大学与科研机构: 大学与科研机构: 指从事航天领域先期技术探索与研究, 空间科学研究, 学科及专业发展和航天人才培养等航天活动的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主要有中科院,相关大学.发射测控基地: 发射测控基地: 承担航天型号的飞行试验和发射任务的测试,发射,测控及相关后勤保障任务等.探月工程中心: 探月工程中心: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总体论证工作, 编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制总要求; 负责研究制订探月工程有关的研制程序和管理办法, 负责编报工程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编制研制计划,分解工程总体技术指标,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对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等;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负责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总师领导人选建议;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新闻宣传,市场开发,成果管理,承办与探月工程有关的国际合作事务;负责探月工程文件,资料,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 指为推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航天技术向应用领域的推广应用而成立的各种学会, 协会等团体或组织.商业公司: 商业公司: 指为商业目的而运作民用航天活动的公司.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大事记1956 年 2 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 年至 1967 1956 年 3 月, 国务院制订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其中提出要在 12 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 年 4 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 年 5 月 10 日,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 月 26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 年 10 月 8 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6 年 10 月 15 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7 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1958 年 1 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 年至 1967 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 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8 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 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 年 2 月 19 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9 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 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 年 3 月21 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1963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1964 年 4 月 29 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 1970 年或 1971 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 年 6 月 29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 年 7 月 19 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 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 1965 至 1972 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1965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1966 年 6 月 30 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 祝贺发射成功.1966 年 10 月 27 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 年 11 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66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 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 年 2 月 20 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 年 1 月30 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1971 年 3 月 3 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 8 年. 1971 年 9 月 10 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 29 日返回地面. 1979 年 1 月 7 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6 月 1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1981 年 9 月 20 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 年 10 月12 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 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30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1986 年 2 月 1 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 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88 年 9 月 7 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88 年 12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 至此, 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 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1990 年 4 月 7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1990 年 7 月 16 日 9 时 40 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1991 年 1 月 22 日下午 18 时 23 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4 年 2 月 22 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1998 年 5 月 2 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1999 年 11 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2001 年 1 月 10 日,2002 年 3 月 25 日,2002 年 12 月 30 日,我国先后 4 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 个小时 23 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 3 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 年 10 月 12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 50 年主要成就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2000 年 11 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2006 年 10 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 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中国国家航天局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我国研制的 12 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91 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 70 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 28 颗外国制造的卫星.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 和 CAST2000 小卫星公用平台等.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 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1992 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顽强拼搏,集智攻关, 2003 年 10 月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 年 1 月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始中国航天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首次实现了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 获得了重要的探测数据. 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和航天育种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成果.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航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 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 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手段更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50 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中国航天前景灿烂,任重道远.国家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中国航天作为科技事业的龙头,必将再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新篇章.为带动科技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一,卫星技术及卫星应用近 50 年来,我国各类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1.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1970 年 4 月 24 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 美国, 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和热控制技术等方面优于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重量相当于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之和.1971 年 3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 8 年多, 远远超过要求的寿命,这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研制的卫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国共发射成功了 10 颗科学技术试验类卫星,包括 1981 年 9 月用 1 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 3 颗科学试验卫星,1994 年 2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四号卫星, 1999 年 5 月和 2004 年 9 月成功发射的实践五号和实践六号小卫星, 2003 年 12 月和 2004 年 7 月先后发射成功的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小卫星,这些卫星在空间环境探测,空间科学试验以及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初战告捷后,中国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 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 1975 年 11 月 26 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于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了 5 种不同类型的近地轨道共计 22 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了 21 颗,卫星在轨工作时间由最初的 3 天增加到 27 天.特别指出的是,在 2005 年 8 月 29 日,我国成功实现了在同一天,同时组织第 21 颗返回式卫星回收和第 22 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此举表明我国返回式卫星研制技术进一步成熟,组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在资源调查,地图测绘,地质调查,铁路选线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利用返回式卫星平台,为国内外用户进行了 100 多项微重力和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学实验,以及农作物种子搭载试验等,均取得可喜成果.3.通信广播卫星系列.1984 年 4 月 8 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 5 个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包括 4 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 3 颗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广播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卫星转发器由 2 个增加到 4 个,使电视转播能力由 2 个频道增加到 4 个,电话传输能力由 1000 路增加到 3000 路,设计寿命由 3 年增加到 4 年半.这些卫星为国内多家用户提供通信, 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使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7 年 5 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该星比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有了新的技术跃进,采用三轴稳定方式,装有 24 个 C 频段转发器,卫星设计工作寿命 8 年.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主要用于电话,数据传输,VSAT 网和电视传输等, 能同时转播 6 路彩色电视和 8000 门双工电话. 该星的发射成功和投入使用, 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通信卫星市场转发器短缺的矛盾, 仅公众通信一项, 每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美元.为适应国内外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振兴中国的通信卫星民族产业,"九五"期间, 中国开始了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公用平台的研制开发工作. 该平台在设计思想上,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目前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 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 以该平台为基础的鑫诺二号卫星已经研制完成,计划 2006 年底前发射升空.灵活便捷的运作方式和优越的性能价格比, 使东方红四号大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中国已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研制大容量,长寿命通信卫星的合同,这些合同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将实现零的突破. 目前, 以东方红四号大平台为基础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正在研制之中.4.气象卫星系列.1988 年 9 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 年 9 月和 1999 年 5 月,中国再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试验卫星和经过改进的风云一号气象应用卫星. 后者于 2000 年 8 月被世界气象卫星组织列入世界业务型极轨气象卫星行列, 成为中国首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系列的卫星.1997 年 6 月,以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 105 度的赤道上空.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至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卫星发射了 3 颗.前 2 颗风云一号卫星装有 5 通道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第 3 颗风云一号卫星探测通道数增加到10 个,增加了对云层,陆地和海洋的多光谱探测能力.风云二号卫星装有 3 通道的可见光, 红外和水汽扫描辐射计, 拍摄的云图资料填补了中国西部, 西亚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围观测空白,该星还具有很强的数据收集和转发功能.经过空间运行测试表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这些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 台风等灾害天气造。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事迹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事迹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事迹一、航空工业起步自XXXX年代开始,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逐渐起步。

最初主要是仿制和改进国外航空器,如苏联的米格系列战斗机。

随着国家工业基础的不断加强,航空工业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二、自主研发之路进入XXXX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走上自主研发之路。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过数十年努力,中国成功研制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器,如歼-XX战斗机、运-XX运输机等。

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中国航空工业也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国外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步伐。

同时,中国航空工业也积极参与国际航空展览和技术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影响力。

四、航空技术突破在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中国航空工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

例如,在发动机制造方面,中国成功研制出多款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提高了国产航空器的动力性能;在材料科学方面,中国研发出一系列新型复合材料、高温合金等,提高了航空器的结构强度和轻量化水平。

五、航空产品创新在技术突破的推动下,中国航空工业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中国研制出的翼龙系列无人机,具有优异的侦察和作战性能,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ARJXX支线客机则填补了中国在民用支线客机领域的空白;AGXX通用飞机也展示了中国在通用航空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六、航空人才培养为推动航空工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注重航空人才培养。

通过设立航空院校、引进国外专家、加强国际交流等方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航空人才。

这些人才为推动中国航空工业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七、航空产业壮大随着技术的突破和产品创新,中国航空工业逐步壮大。

国内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制造企业,如中航工业、中航发等。

这些企业在国际航空市场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中国的航空产业链不断完善,从原材料供应到整机制造再到后市场服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C919大型客机大事记

C919大型客机大事记


2 0 l 7
4 月l 8日,C 9 1 9大型客机通过首飞放飞评审。
4 月2 3日,C 9 1 9大 型 客 机 完 成 高 速 滑 行 抬 前 轮 试 验 。
5 J J 1 ,㈣ l 9人’ 机 I _ 海 满 n b。
7 月2 3日,C 9 1 9飞机首架机平尾部件装配在中国商飞公 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正式开 l I : 。 ; ; 8 1 曰,c 9 l 9人型客机首架机中机身部段在中航工业西飞下线 。 8 , f = _ j 2 1 日,C 9 1 9大型客机首架机 【 } J 后机身部段在中航工业洪都下线 。 8 月2 9日,c 9 l 9大型客机中机 身 /中央翼、副翼部段在中航工业西飞公司通过适航榆查 ,完成交付 。 9 月l 9日,( : 9 1 9大型客机首架机 在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开始结构总装 。 ; 2 0 1 5
2 01 2
7 月3 1 曰 ,{ C 9 1 9 机 专 项 合格 审 定计 划 ( P S C P ) }在 上海 签 署 。

2 01 3
1 2 Y ] 4 日, 历时 1 9 个月的C 9 1 9 飞 机七大部 件之一的复合 材料后 机身部 段强度 研宄静力疲劳试 验项目 全部完成。
I 1 标志精 c 9 l 9大 型 客  ̄ f ) L g … 1 J 发展阶段研制取得 J 阶 段 ¨ 成 果 , 为 下一 步 奠使 J 实 础 。


2 0 1 6

4 月l 1 日,C 9 1 9大 型 客 机 全 机 静 力 试 验 正 式 启 动 。 6 月 ,C 9 1 9水 平 尾 翼 智 能 装 配 线 建 设 名 列 工 信 部 智 能 制 造 拟 入 选 项 目 。 l 1 月,尔方航空成为 c 9 l 9飞 机 全 球 首 家 用 户 。 l 2 月2 5 日,( : 9 l 9飞 机 首 架 机 交 付 试 飞 中 心 。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中国航天史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这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里程碑之一【青铜时代】: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里程碑之二【白银时代】: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

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里程碑之三【黄金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

★里程碑之四【探月时代】: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大事纪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国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和经济重建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朝鲜战争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国家的军事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

在那个时期,中国航空工业主要集中在军用飞机的研制和生产上,以满足国防需要。

1956年,中国成功制造了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战斗机,随后陆续研制出各种型号的飞机,为中国的航空军事实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实施,中国航空工业逐渐开始向民用领域转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自主研发了第一架国产民航飞机,标志着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崛起。

第一架中国制造的大型客机C919的成功试飞更是让中国航空工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除了飞机制造,中国航空工业在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航空电子设备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的航空工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崭露头角,有些公司甚至成为了国际航空工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要想真正发展壮大中国航空工业,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中国起步较晚,技术和经验积累不足,导致在飞机设计、制造和测试等关键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瓶颈。

其次,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美国、欧洲等国家的航空工业实力雄厚,中国的航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要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再者,中国航空工业的供应链体系和服务网络都还不够完善,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都存在一定影响。

为了实现中国航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航空工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环境,提高技术转移效率。

企业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世界中国航天常识重点(精)

世界中国航天常识重点(精)

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1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1号”成功升空,标志我国航天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

(卫星(2 2003年 10月 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杨利伟飞船升空,表明我国掌握航天技术, 标志我国进入航天发展史的第二个里程碑。

(载人航天史(3 2009年 3月 1日,嫦娥一号奔月成功, (深空探测大事记:(1 1956年 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3 1956年 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 ,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 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4 1958年 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58年 5月 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5 1966年 11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6 1968年 2月 20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院长钱学森。

(7 1970年 4月 24日“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8 1971年 3月 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一号”。

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9 1971年 9月 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0 1975年 11月 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长征 2号(11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11-1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 1970开始建设, 1982 年交付使用, 发射了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

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我国三大卫星发射中心。

C919大型客机研制大事记

C919大型客机研制大事记
目公 司 的 力 量 来 协 调 问 题 , 无 论
中航 商用发 动 机 有 限公 司的核 心
问题 。我 认 为 , 开发 中国的商 用 要 发 动机 ,第一 步 要 下 决心 集 中发
动 机 研 制 精 英 队 伍 进 行 发 动 机 设 计 与 制 造 。因 此 , 中航 商 用 发 动 机 有 限 公 司要 下 决 心 抓 这 个 队 伍 建
马桓儒先生i i l ̄ i ',
己 /]
行 机 制 体制 ,这 点 应 该认 真 借 鉴
中 国 商 飞 公 司 的 成 功 经 验 。 组 建
秀人 才 . 立一 支设 计研 发 队伍 , 建 充 分调 动 资 源开展 发 动 机 研 制是
地 发展 。如 果 仅 靠 商用 发 动机 项
头 工程 样 机 主体 结 构 ( 图所示 ) 如
在上海正式交付。
( 图文均摘 自中国商飞公司 网站 ) 该பைடு நூலகம்
≯: } } '} } } 擀 } } ÷ ÷} } } } } } } } } } 杰 更正 2 0 — 9 0 C 1 0 9 0 — 1 9 9大 型 客 机 机
企 和 原 航 空 公 司 的 总 经 理 , 他 们
的组 织协 调 能 力强 、 项 目管理 经
地 发展 。我 们 期待 着商 用发 动 机
早 日取 得 研 制 成 功 和 商 业 成 功 , 与 中国 商飞 公 司有 着更 为 紧密的
合作 。
研 制 力量 .真 正把 能调 动 的 资 源 都调 动起 来 .集 中优 势兵 力 攻 克 难 点 。如 果 能够很 好 地 解 决 了研
作 . 是 项 目得 以成 功 的 关 键 。董 才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航空工业一直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本文将从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发展阶段、重大成就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航空工业几乎是从零开始。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技术落后、设备匮乏、人才缺乏等问题。

然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航空工业的起步。

在这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同时培养本土的人才。

虽然起步阶段进展缓慢,但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阶段(1978年-200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航空工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在这一阶段,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

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研制成功国产喷气式客机、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等。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重大成就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国产喷气式客机的研制成功。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航空工业开始研制自主生产的大型喷气式客机。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成功研制出了C919客机,并于2017年进行了首飞。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之后,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制大型喷气式客机能力的国家。

此外,中国航空工业还在航空发动机、飞机材料、航空电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航空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中国航空工业将继续致力于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快发展新一代航空产品和技术。

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如无人机、航空电池、智能航空等方面,中国航空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中国航空工业还将加强与国际航空工业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揭开中国第一代国产无人机无侦5飞机的前世今生

揭开中国第一代国产无人机无侦5飞机的前世今生

揭开中国第一代国产无人机无侦5飞机的前世今生中国航空报为了缅怀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杰出的设计师徐舜寿,1989年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在西安阎良为他塑了铜像。

《中国航空工业60年大事记》:1968年中国试制的高亚声速中型轰炸机轰6甲12月24日在西安飞机厂首次升空。

轰6甲飞机是中国当时试制的最大的飞机,投产后,全部装备空、海军轰炸机部队。

1月1日航空研究院改由国防科委领导,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研究院”。

1月6日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徐舜寿,遭受迫害致死,时年51岁。

徐舜寿被誉为“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

2月9日至3月10日三机部军管会在北京召开“抓革命,促生产”会议。

粟裕将军于2月12日、3月8日两次到会讲话。

2月11日至12日晨周恩来总理听取航空工业问题汇报,并询问了直升机、歼8、轰6飞机的试制生产情况和三线建设、南昌飞机厂的情况,强调要发挥一线工厂的作用。

周总理指出:国防工业备战,必须抓紧常规武器的建设。

关于飞机,主要是抓战斗机,要越级上升,要赶超。

运输机很重要,转移要靠很多运输机,要抓紧。

轰炸机要有一定数量……不如歼击机、运输机重要。

3月2日三机部在湖北荆门成立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

3月5日空军和航空工业联合成立歼8飞机试飞领导小组,由空军常乾坤、黄炜华,三机部刘增敏,航空研究院曹丹辉、苏国华等组成,常乾坤任组长。

3月20日三机部在长沙组建涡轮轴发动机研究所,首任所长禹永新,党委书记马良伍。

1978年迁至湖南株洲。

3月23日航空研究院成立12人组成的临时革命领导小组,曹丹辉任组长。

3月三机部在杭州成立机载雷达研究所。

同年8月改址四川内江。

4月1日原教育部直属北京教学仪器厂正式划归航空研究院,改建为北京航空测试设备厂。

4月16日上海市仪表局所属的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划归航空研究院,航空工业正式组建航空电子设备研究所。

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

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

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0----2000)1952年9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南京创办航空专科学校,在北京、汉口(后迁南昌)、哈尔滨创办航空工业学校。

后又增办沈阳航空工业学校。

1953年2月1日,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开学,1978年4月升格为沈阳航空学院。

1954年7月25日,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教练机成功,通过国家鉴定。

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了嘉勉信。

8月26日,初教-5被批准投入批生产。

8月18日,株洲发动机厂的爱姆-M-11发动机试制成功。

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也亲自签署了嘉奖信。

1956年5月28日,国产第一种喷气发动机后改称涡喷-5型,在沈阳发动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F型(歼-5),并获准批量生产。

1957年9月8日,沈阳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5甲(轰-5轻型轰炸机的动力装置)经国家鉴定验收,转入批生产。

12月10日,南昌飞机厂试制的运-5飞机,由试飞员陈达礼试飞成功。

1958年3月27 日,由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58年7月26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在沈阳首飞成功。

8月27日,新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6,在南昌首次试飞成功,后经多次改进,于1962年1月5日投入批生产。

9月18日,新中国第一座超音速风洞在沈阳兴建。

1960年2月2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12月14日,哈尔滨飞机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仿制的苏联米-4型直升机(后定名为直-5型)试飞成功。

1960年2月25日投入批生产。

1959年4月26日,米格-19B型(歼-6甲)全天候喷气歼击机及其发动机涡喷-6试制成功,并于1963投入批生产。

9月30日,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米格-19S型(歼-6)歼击机首飞成功。

于1963年底经批准定型投产。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宣布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中断合同。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阶段一:初创阶段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航空工业开始起步。

航空工厂开始建设。

新中国航空工业从1951年4月17日创立,风雨沧桑、披荆斩棘终于走出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60年,一个甲子。

几代航空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航空工业已经从一个弱小的幼苗,逐渐成长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中国航空工业历经60年,成功研制生产了上万架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侦察机、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支线客机和通用飞机,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航空工业60年,是一部艰苦开拓、不断前行、变革求新的光荣历史。

是一首报国强军、敬业富民、问道蓝天的恢弘诗篇。

数代航空人不断拼搏进取、薪火相传,创造了了中国航空工业辉煌的成就!他们的伟大精神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它承载着航空工业腾飞奋起的光荣与梦想。

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的领导们已经在考虑创建自己的航空工业。

但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请苏联专家来评估后,全国只有22个可以改建利用的工厂。

这些工厂基本上是国民党遗留的修理厂,设备陈旧、规模很小、厂房也简陋。

1950年1月5日,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联名向党中央报送《关于航空工业的建设的意见书》。

同年2月,刘亚楼等空军领导人又向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并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上报了《初步建设航空工业意见书》。

同年3月,重工业部设立了航空工业筹备组,由刘鼎副部长领导。

航空工业筹备组负责人为吴大观和周华仁。

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展。

朝鲜战争让年轻的共和国认识到,尽快创建我们自己的航空工业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1950年12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这两个重要会议将决定中国航空工业的命运。

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沈鸿和刚从东北调到北京的段子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0----2000)1952年9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南京创办航空专科学校,在北京、汉口(后迁南昌)、哈尔滨创办航空工业学校。

后又增办沈阳航空工业学校。

1953年2月1日,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开学,1978年4月升格为沈阳航空学院。

1954年7月25日,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教练机成功,通过国家鉴定。

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了嘉勉信。

8月26日,初教-5被批准投入批生产。

8月18日,株洲发动机厂的爱姆-M-11发动机试制成功。

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也亲自签署了嘉奖信。

1956年5月28日,国产第一种喷气发动机后改称涡喷-5型,在沈阳发动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F型(歼-5),并获准批量生产。

1957年9月8日,沈阳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5甲(轰-5轻型轰炸机的动力装置)经国家鉴定验收,转入批生产。

12月10日,南昌飞机厂试制的运-5飞机,由试飞员陈达礼试飞成功。

1958年3月27 日,由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58年7月26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在沈阳首飞成功。

8月27日,新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6,在南昌首次试飞成功,后经多次改进,于1962年1月5日投入批生产。

9月18日,新中国第一座超音速风洞在沈阳兴建。

1960年2月2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12月14日,哈尔滨飞机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仿制的苏联米-4型直升机(后定名为直-5型)试飞成功。

1960年2月25日投入批生产。

1959年4月26日,米格-19B型(歼-6甲)全天候喷气歼击机及其发动机涡喷-6试制成功,并于1963投入批生产。

9月30日,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米格-19S型(歼-6)歼击机首飞成功。

于1963年底经批准定型投产。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宣布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中断合同。

在航空工业工作的专家于当年8月全部返苏。

11月5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枚P-2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1961年10月24日,沈阳发动机厂重新试制的涡喷-6发动机优质过关。

1962年6月4日,株洲发动机厂试制的活塞-6发动机(装用于初教-6)经国家鉴定投入批生产。

1963年8月22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低速风洞建成,并首次试车成功。

9月30日,首批直-5型直升机经批准定型投产;其动力装置活塞-7也于同年12月25日投入批生产。

1964年1月1日,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1968 迁至西安闫良。

4月11日,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霹雳-1型空空导弹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9月,西安飞机厂完成轰-6核武器运载机的改装。

12月4日,沈阳飞机厂试制的红旗-1地空导弹定型投产。

12月15日,成都飞机厂测绘试制的歼-5甲型截击机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65年3月15日,沈阳飞机厂研制成新中国第一艘气垫船。

12月,中国自行设计的强-5飞机初步设计定型。

12月31日,改型设计的活塞-6甲发动机设计定型,投入批生产。

1966年1月17日,沈阳飞机厂试制的高空高速歼-7型飞机首飞成功,12月28日定型投入批生产。

5月8日,成都飞机厂改型设计的歼教-5飞机首飞成功。

12月28日,该机设计定型,投入生产。

9月,改进设计的轰-5型飞机在哈尔滨飞机厂首飞成功。

1967年4月投入批生产。

12月8日,沈阳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7发动机通过国家定型。

该机全部采用国产材料。

1967年1月,西安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8型大推力发动机通过鉴定,并转入批生产。

3月29日,首批国产轰-5型轰炸机装备空军部队。

1968年3月2日,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湖北荆门成立。

3月,机载雷达研究所在杭州成立,8月改址四川内江。

4月19日,航空机载计算机研究所在上海成立。

12月24日,由西安飞机制造厂制造的轰-6甲(图-16)试飞成功,次年转入批生产。

1969年2月装备空军部队。

12月,由涡喷-7甲改进的涡喷-7乙发动机试制成功,作为歼-7飞机的动力装置。

1969年12月15日,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在江西景德镇成立。

12月15日,哈尔滨飞机厂在直-5基础上改进的直-6直升机试飞。

12月29日,国产强-5型飞机装备空军部1970年4月12日,成都飞机厂研制的歼-7I型飞机首飞。

1975年12月6日正式批准该机定型。

9月9日,011基地转厂试制的涡喷-7发动机转入批生产。

11月,新中国第一部多功能单脉冲机载歼击轰炸雷达,由航空工业部航空兵器与空空导弹设计研究所研究成功。

12月25日,西安飞机制造厂生产的运-7型飞机首飞成功。

1984年1月24日,首架运-7正式交上海民航局使用。

12月26日,南昌飞机制造厂自行研制的歼-12飞机首飞成功。

12月,011基地试制的歼-6III飞机首次试飞成功。

1971年7月28日,我国首次成功地在普通铁路上进行歼-6飞机高速弹射跳伞救生装备综合试验。

1972年1月7日,南昌飞机厂改装强-5核武器运载机,由空军进行了成功的核弹试投。

1973年1月,由涡轴发动机设计所自行设计的涡轴发动机试车台建成,1975年投入使用。

5月,沈阳飞机厂研制的歼教-6飞机设计定型。

11月16日,新中国首次研制的I型火箭弹射救生装置设计定型(歼-6飞机使用)。

1974年12月25日,西安飞机制造厂的运-8飞机首次试飞成功。

1975年12月,新中国第一台可供使用的伺服转台SFT-1-1由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并调制成功,1976年6月投入使用。

12月13日,我国与英国在北京签订引进斯贝航空发动机的专利合同。

12月28日,国产歼侦-6飞机设计定型,并装备空军航空兵部队。

1976年4月,我国自行设计的水轰-5飞机首次试飞成功。

6月5日,海鹰-1舰用导弹设计定型。

12月18日,歼教-6飞机设计生产定型,投入批生产。

1977年1月8日,011基地的歼-6甲飞机设计定型,转入批生产。

1月24日,直-6直升机及其发动机设计定型。

7月,哈尔滨飞机厂自行设计的运-11型飞机设计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

1978年1月12日,长空1号无人驾驶飞机在南京航空学院研制生产。

2月27日命名为无人驾驶-5型靶机(靶-5型)。

5月11日,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无侦-5型飞机设计定型并试飞成功。

1979年5月12日,北京航空学院研制了超轻型伞翼机蜜蜂-1型,随后又研制出-2和-3型。

9月6日,成都飞机厂试制的歼-7II型飞机设计定型,翌年投入小批量生产。

12月5日,航空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的第一代多普勒半自动导航系统设计定型。

12月,我国自行研制的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设计定型(该机1969年7月首飞成功)。

翌年12月交付空军试用。

1981年装备空军部队。

1980年1月1日,涡桨-5甲发动机研制成功,并批准设计定型,转入小批生产。

2月,运-8型飞机批准设计定型,投入批生产。

4月8日,由空空导弹研究所和株洲发动机厂承制的霹雳-3型空空导弹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6月,由西安发动机厂制造的涡扇-9(斯贝)发动机在英国完成高空模拟试车等考核试验。

7月2日,中国和法国签署海豚直升机及发动机的生产专利合同。

1982年2月6日,中国总装的第一架海豚首飞成功,命名为直-9型。

9月2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运-10首飞成功。

1984年1月,运-10从成都试航拉萨成功。

12月,无侦-5型高空无人侦察机研制成功。

1981年11月23日,航空工业所属3所院校--北京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学院招收首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12月,中国独立改进改型的第一种空空导弹霹雳-2乙型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82年6月,涡喷-7甲发动机批准设计定型。

7月14日,由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运-12型多用途型运输机首次试飞成功。

7月24日,运-7飞机设计定型投入小批量生产。

9月,从法国进口、国内组装的海豚型直升机装备空军航空兵运输部队。

1983年6月4日,上海飞机制造厂装配出首架Q-2型鸭式布局的超轻型飞机。

8月23日,新中国第一个热气球在河南安阳首次自由飞成功。

10月16日,大型地面训练设备歼-6模拟机研制成功。

12月,强-5I型飞机设计定型。

1984年4月22日,新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机载火控雷达SL-4(供歼-8型全天候飞机用)设计定型。

4月26日,歼-7III型飞机在成都飞机厂首次试飞。

5月,中国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农用A-1型专业机首飞成功。

6月12日,沈阳飞机公司试制的歼-8II型飞机首飞成功。

翌年设计定型。

12月31日,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上反潜轰炸机水轰-5型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

1985年1月,涡喷-13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试车。

3月,上海飞机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生产25架MD-82型飞机的合同在上海签字。

7月,我国自行研制的歼教-7型飞机首次试飞。

12月24日,轰-6丁通过技术鉴定,批准生产。

1986年1月,中国民航正式为运-7飞机颁发适航证。

4月,该机首航仪式在合肥举行。

2月18日,新中国第一艘热气飞艇蜜蜂6号在北航试飞成功。

8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巴基斯坦决定共同投资合作研制L-8型喷气教练机。

后改称K-8型。

9月4日,霹雳-5乙空空导弹设计定型。

12月25日,中国民航为运-12飞机颁发生产许可证,这是我国第一个按适航条例要求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民用飞机。

1987年4月,;霹雳-7号空空导弹通过技术鉴定,同年12月批准设计定型并投入生产。

8月6日,由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CHQX-602-2超轻型多用途飞机在景德镇首飞成功。

9月3日,南京航空学院自行研制的长空-1号大机动靶机设计定型。

11月13日,由航空工业部011基地研制的歼教-7型飞机设计定型。

12月2日,为海军改装的直-9舰载直升机首飞成功。

12月12日,歼-7III飞机及其配套的动力装置涡喷-13型发动机设计定型。

1988年6月14日,FAA向上海航空工业公司颁发MD-82飞机零部件制造生产许可证。

8月4-6日,出口巴基斯坦的歼-7P飞机通过技术鉴定,1990年11月9日在贵州安顺试飞成功。

9月,中国与意大利合作改装的强-5M型飞机首飞成功。

1990年通过技术鉴定。

10月24日,370厂研制的涡轴-6发动机通过技术鉴定。

10月31日,中国改装的直-9型武装直升机首飞成功。

12月22日,中国自行研制的运-12 型飞机,首次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在塔里木盆地进行大面积高精度航空磁测获得成功。

1989年4月3日至4日,歼-7M、歼教-7、运-8和运-12型飞机首次在国外--泰国进行飞行表演。

4月8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多用途直升机直-8通过技术鉴定。

6月8日,歼-8II飞机首次在第38届巴黎国际航展上露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