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
2、宋元时期的经济
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
4、王安石变法
复习建议
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
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政权更替简况
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
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
(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强化
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
(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3)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3.影响
积极: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改革。主要措施有:严格官吏升迁;限制“恩荫”;加强官吏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2.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①富国之法:理财措施
②强国之法:军事措施
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
3.作用
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用人不当,且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招致强烈反对,未能完全成功。
(四)元朝的政治
1.中央制度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权力渐大。
2.行省制
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元代划分行政区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从而避免地方割据,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除河北、陕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权力较大,但受中央节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行省图: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国版图
【典型例题】
1、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过程的把握和理解。自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帝掌握最高统治权为政局稳定的基础。而宰相由于位高权重,对君权存在威胁,遂产生君相矛盾。唐宋两朝均以分散相权来解决,而西周时并不存在宰相制度,西汉设置的刺史是地方官职。答案:D。
2、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识记与理解,第二问则以两段史料代表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我们应该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和失败原因作答。
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3、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根据材料“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军国急务不拘于“三日一奏事”时限,不能说明中书省只是处理军国急事,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A项错误;从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B项正确;“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强化相权,C项错误;“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只是遇到重大且意见不同时才禀报皇帝,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耕作制度: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水利灌溉: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筒车是从低处引水到高处的提水工具,高转筒车是筒车与翻车结合的装置,主要安装在上下落差较大的水边。利用水力带动的筒车可以昼夜不息,灌溉百亩,牛力带动的筒车,可灌田十亩,人力效率最低,仅可灌田五亩。这些工具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保障了江河两岸农田的灌溉。
高转筒车
(二)手工业
1.制瓷业: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2.丝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3.民间手工业: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